这一得空闲,顾卿就直接开始问花嬷嬷的身份了。

“花嬷嬷,您是探子?还是隐藏的护卫?”顾卿除了想到这两个,想不到其他。“你实话和我说吧,我的脾气你还不知道吗,我不会生气的。”

她可不是狗血电视剧里那种“你居然敢欺骗我我这么信任你你居然敢欺骗我”的咆哮党。更何况花嬷嬷一直像是长辈那样照顾她,她实在看不出花嬷嬷有什么要对她不利的样子来。

花嬷嬷知道邱老太君绝无套话的意思,她也没有那么复杂的身份,便微微弯了弯腰,低声道:“并非我有意隐瞒,只是我没觉得这件事有什么重要的。我并非探子,但若说我是护卫,也没有那么复杂…”

“我只是在偶尔的机会下学会了武艺,恰巧遇见此事,不得不出手罢了。”

顾卿两眼放光。

莫非花嬷嬷还是什么武林世家之女,因缘际会流落宫廷?

她最喜欢听故事了!

“太夫人也知道,我是宫女出身。胡人占了王城之时,并没有杀光宫人,因为他们还需要人做事,我的师祖就在那场浩劫中活了下来。尹朝立国之初得了不少江湖中人的帮助,宫里也一直有培养影卫的惯例,后宫皇后、宠妃、储君、皇帝身边尽是高手,可能一个不起眼的宦官,瞬间都能取人性命。”

“我小的时候,因为根骨适合练我师父的功夫,所以得了我师父青眼,在她身边长大,除了学习如何做一名宫女,也学了一身自保的本事。”

花嬷嬷接着道:“只是我们都是汉人,尹朝也已经灭了几十年了,我师父自己都没有可以护卫的妃嫔皇子,更别说我了。我师父又不愿暴露本领保护胡人,就一直让我也隐瞒着。胡人不像汉人,他们动辄打骂宫女,就连汉人的嫔妃也经常受辱,我学了这身武艺,确实有了无穷的好处,便经常借各种便利,慢慢升到了女官的位置,不用再吃苦受罪。”

“我先是管着宫女们的调1教一事,后来做的好,又在某处胡人的妃子那里做一女官。那胡妃觉得我相貌长得比她好,便找了个由头将我弄去了冷宫做侍女的头领,再也不必见到皇帝的面。”

“她却不知此事正中我的下怀,我本就不乐意服侍胡人,就甘愿一直留在冷宫里,直到先皇攻破王城,占了皇宫。”

“我很感激老国公把我从宫中救了出来,让我不用再看着宫里那种吃人的地方。我在宫中虽学了武艺,却无用武之地,一辈子都要藏着不让自己暴露,否则宫里那种充满猜忌和不堪的地方,即使我说清了自己的武艺是怎么来的,也有各种折磨等着我。”

花嬷嬷回想当年,满脸都是阴翳的神色。

“人人都道我是看到士兵残暴糟蹋宫女出来仗义执言而被老国公欣赏,其实不是,是因为我一怒之下杀了人,才被老国公发现的。李老国公制服了我,听到我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去找先皇讨了我,要放我出宫,让我自己去自谋生路。”

“可是我半生都耗在了宫里,对外面的世界竟然生出了无限的惧怕,我从记事起就在宫里,宫外没有亲戚朋友,天下之大,何去何从?

“这世间没有我容身之处…”

“所以,我便求了李老国公,自愿来您身边服侍,充当您的影卫,保护您的安全。对我来说,从宫中到府中,过的更加轻松,而在公府这样的地方,所谓过去,所谓未来,都不重要。我情愿这么简单的活着。”

顾卿听了花嬷嬷的话,整个人都露出膜拜的神情来。

宫内高手!深藏不露!杀了人!被李老国公制服!

这花嬷嬷的经历,多么像是小说中的女主角!是了,就连她的名字“花朝”,都是如此的充满诗意,比她更像主角。

可现实并不是小说,所以李老国公是已婚男子,注定不能成就完美的邂逅,也没有什么惊世奇恋。所以花嬷嬷走出了深宫,却走不出心里的桎梏。

所以她藏得了武艺,却还是过不了平静的人生。

她本可以像小说中的侠女那样闯荡天下,立下赫赫威名,可是却自愿守在邱老太君一个古怪的老太婆身边,过着清闲度日的日子,一生之中也没留下一儿半女,甚至连恋爱的滋味都没有品尝过。

她在信国公府里做自己的白头宫女,做一个有故事却不愿意说故事的人。

“我明白了。”顾卿点了点头。此时什么都不说,才是对她最大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我并不觉得你会武艺有什么让人难以接受的,就和有人厨艺好,有人会打算盘一样,你会武艺,有什么值得我怪罪的呢?”

花嬷嬷眼眶含泪,她起先只是觉得没必要说,可渐渐的,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去说了。

如今说出她最大的秘密,浑身上下顿时一松,犹如重生一般。

“花嬷嬷,我家得遇你这样的高人,是我们家的福气。我也不会说什么感激的话,但嬷嬷一直以来对我的照顾,我都看到眼里,以后还请嬷嬷继续多多照拂与我,我虽不能和你以‘姐妹’相称,可在我心里,确实是和亲人一般的。”

对她来说,对花嬷嬷的感激和感情,甚至在李茂之上,她看她确实不是“姐妹”,而是“阿姨”、“老师”那般的情感。

“能伴随老太君左右,这是我的福分。”花嬷嬷抹掉脸上的眼泪,郑重地说道:“老太君放心,有我在身边,谁也不能越过我伤了你去。”

“呃,我不是这个意思…”顾卿想说自己不是来刷友好度的,可是想了想,她就说自己不是这个意思,以这个时代人的观念,不说能不能相信,就算相信了,也不能当真,这种客套话有什么好说的呢。

人和人贵在相处,是不是这个心,处一处就知道了。

“花嬷嬷…”顾卿一想到花嬷嬷昨日那潇洒地身手,腆着脸问道:“你那功夫,能不能教我几手?”

嗷嗷嗷嗷嗷,人家也有一腔侠女梦好不好?人家也曾遍读金庸古龙梁羽生好不好!

求师父收我为徒啊!

“老太君,我这筋骨,是从小打熬的,而且我练的是保护人的功夫,您身份如此贵重,谁值得您以身相护呢?”花嬷嬷为难地看着顾卿的身子,若是个年轻人,她还能把这一身绝学传授与她,可是老太太这身筋骨…

不是她打击人,若是以才质来论,这真是根糟坏的朽木啊。

顾卿一听这解释的话脑袋就耷拉了下去。

好吧好吧,就知道没有速成的武林高手。

“那,不如你教教我两个孙儿?”学会这身本领,什么刺客都不怕了吧?

“可我的功法是女人才能学的功夫,若两位少爷学了我的内功,怕是以后不长胡须,声音阴柔…”

“我X,葵花宝典!”顾卿睁大了眼睛。

“何谓葵花宝典?我这门功夫并无名字。”

“那我给它命个名,以后就叫《葵花宝典》可好?”顾卿兴致勃勃地问道。

“这功夫自我之后,怕是要失传了,叫什么都已无妨,若太夫人觉得叫《葵花宝典》好,那就叫葵花宝典吧。”

是叫葵花宝典还是叫桃花宝典,对她来说都毫无关系。

她师父一死,这门宫中绝技怕是没有几人还会了。

傍晚时分,李茂回了家,径直去探望母亲。

顾卿此时已经磨了花嬷嬷说了许多当年宫中的秘事,甚至让她答应了以后没事就教教他们祖孙几人防身的诀窍。

学不得内功,学点皮毛防身,总比事到临头抓瞎要好。

花嬷嬷见李茂一来,连忙露出“啊得救了”了的表情,差不多是立刻蹦了起来,马上行礼退下的。

顾卿遗憾地看着花嬷嬷一阵风似得跑远了,露出了好可惜的表情。

呜呜呜,李茂你就不能明天再来吗?

李茂看着花嬷嬷的背影,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和顾卿问道:“花嬷嬷这事…”

顾卿担心李茂多想,便没有把花嬷嬷在宫里学艺的那段经历说出来,而是轻描淡写地说道:“花嬷嬷是你父亲安排在我身边的影卫,此时我知道,你就不要多问了。”

李茂一听是父亲的安排,顿时对父亲的敬畏之心更重一分。

父亲真是神人也!

花嬷嬷得了李茂来的机会跑了出去,连忙拍了拍胸口念了句“老天保佑”。

她以前从来没觉得顾卿是如此磨人的老太太,今日她被抓了一天,说自己的经历说的口干舌燥不说,甚至还被问了许多奇怪的问题。

“尹朝时候有没有一个官员叫黄裳?”

“你知不知道有没有一个太监出去以后做了和尚?”

“那你们有没有留下什么前朝公主?”

“外面有武林吗?有江湖吗?你认识什么高人能收我家两个孩子吗?”

“有没有…”

救命啊,她怎么知道有没有啊!

她就是一个宫女而已!

作者有话要说:小剧场:

信国公说哭就哭,这本事实在让人佩服。

李茂指了指袖口:陈轶师父给我配的药,一碰就流泪。

133、

陆家的珺娘这几日茶饭不思,神思恍惚,让陆珺的娘亲顾氏十分担忧。

“郎君,你说珺儿是不是那天被吓到了,半天回不过神来?”顾氏育有两子一女,大儿子已经成亲,陆珺是长女,排行老二,下面还有个弟弟年方四岁。

顾氏既要管家,又要照顾幼子,有时候不免疏忽了这个女儿一些。但她们住在一个园中,不过隔着一道墙而已,陆珺每日又要去她房中学习理家管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她自然是一下子就看了出来。

“我家珺儿岂会如此胆小,兄妹三人之中,我看就属她胆子最大。”陆元皓轻笑着安抚自己的妻子,“就算有些害怕,过几天也就好了。”

“我不放心呐,听说有些人魂魄都能被吓得离散,我可不敢赌。”顾氏家中笃信道教,她父亲正是正一派的道士,这时候不免想到魂灵之事上去。

“你若不放心,我们现在过去看看就是。”陆元皓被妻子的想法给逗笑了,“要不,顾大仙做做法,把她魂给召回来?”

他这话就是玩笑了,顾氏听他逗弄自己,忍不住也笑了出来。

陆珺的院子并无名字,只是院门上挂着陆元皓提的“幽兰清芷”四字。

陆元皓的原意是让陆珺自己给住的地方起名字,就如他哥哥一般,但不知为何,陆珺一直都没起,这个院子也就被叫做“大小姐住的院子”,没有名称。

陆元皓和妻子顾氏到了陆珺院子的时候,因时间还不晚,便没有叫下人通报,而是径直往主房而去。廊下的下人们倒是称职的很,陆元皓夫妻还未走到主房门口,就有奴婢飞身进去通报,连让老爷主母阻止的机会都没有。

“我看珺儿房里这几个奴婢调1教的倒是不错,她如今年纪大了,等下半年开始,我就让她跟着孙氏一起帮着我管家,学些真东西。”顾氏见女儿把几个小丫头教的只认主子不认其他,心中也对女儿满意的很。

陆元皓但笑不语,对于这些后院如何管家的事,他向来是一概不问,全交给妻子的。

没一会儿,陆珺出来迎接父母,三人进了屋内,顾氏眼尖,发现女儿桌上放着一本《史记》,笑着说道:“你不是一直觉得读史闷得很么,怎么今日倒有闲心拿出史记来看了?”

陆珺咬了咬下唇,没说话。

她自然不会说她前日从德阳郡主府回来,心神受到了多大的震撼。邱老太君每一个字都敲在她的心头,在讽刺着她是一个多么无知的小姑娘。

可即使她耐下性子去读史书,却也看不出头绪来,只让自己越看头越晕,一下子觉得邱老太君说的对,一下子又觉得邱老太君只是面子上过不去说的气话,不知道哪一种才是事实。

顾氏是何人?出身顾家,做了多少年陆家的宗妇,虽说现在只留一些忠仆在京中,管的事也没有以前那般多了,但城府还在,一见陆珺的神色,便觉得不对。

“珺儿,你到底藏着什么心事?”顾氏走上前去搭住女儿的肩膀,摸着她的小脑袋瓜子说道:“花会那天吓到了?”

陆珺摇了摇头。

她并没有看到邱老太君遇刺那一段,自然也没有所谓的吓不吓到。

“那是为何?”

陆珺听着娘亲的温言软语,带着一丝不可察觉的期冀问道:

“娘,我家当初为什么要和李家定亲?”

“怎么了,邱老太君人不好,你担心了?”顾氏第一反应就是这个。

她最担心的也是这个。听说邱老太君不识字,性子又直,气起来的时候连老国公都打,以后女儿嫁到她家,婆婆这关是不用磨,可是老祖母这关要是难过,就得熬到她驾鹤西去才能松口气了。

陆珺摇了摇头。虽然邱老太君最后那般说她,但她并不觉得邱老太君是个坏人。

“你不是知道吗?我们两家定亲,是因为先皇做的媒。”顾氏见女儿还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拉着她一旁坐下,问她道:

“怎么了?”

“可先皇为什么要帮我们两家定亲呢?明明李家可以选择的对象很多,我又不是公主,先皇注意我一个小孩子的婚事做什么…”陆珺心中一直憋着这个疑问,这几天邱老太君“是我家牺牲了孙儿的婚事保全了你们家”的说法一直在心头萦绕,她实在是不愿意相信。

因为这与她从小看到的事实完全不符。

“珺儿,说话要看话能不能说!”陆元皓连忙打断女儿的话,“你好好的问这个做什么?”

顾氏看了丈夫一眼,瞪得他不敢再说话。

“你爹与已故的前平章政事李蒙大人是知交好友,两家…”

“娘,我要听的不是这个,这个我都听了好多年了。”陆珺心头烦躁,“这次花会,我去找了邱老太君…”

“什么?”

“你找老太君做什么?”

“孩儿去找她退亲。”

陆珺觉得自己祸事已经闯下,想来信国公府那边的邱老太君已经在家中把她说的极为不堪,她心中觉得这亲事就算不黄,将来她也过的不会多好,索性跟父母说个明白。

“邱老太君说,这婚事他们退不了,除非我家上门去退。”

陆元皓知道自己女儿胆子极大,却不知道竟然大到这种地步。顾氏更是觉得耳边一嗡,脑子都要炸开了。

“全部退出去!院子里不准留一个人!”

下人们见主母发火,吓得战战兢兢,一下子跑了个干净。

“孩儿和邱老太君说了这些年家中的艰难,希望她能高抬贵手,退了我家的亲事…”

“你到底做了什么混账事!”陆元皓怒不可遏地拍桌而起。

“我陆家的家教,怎么养出你这样不顾自尊的女儿!”

“陆元皓,你休要骂我女儿!”顾氏见丈夫说陆珺的不是,立刻寒着脸骂道:“我当年就说把女儿接进京来细心教养,是你后来见李锐失了父母,让我不用教她太多事情,以免日后生出许多无谓的事端。如今珺儿心中有怨,做出这样的事情,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夫人真是好不讲理,我们不教她这些,才是爱护她!她嫁给李锐,一不是宗妇,二不是国公夫人,若开了府去,学些管家和后院间的手段就行了,学这些国家大事,难道留着给李锐用吗?那她的一辈子才叫毁了!”

“可她毕竟是陆家的女儿!不是你陆家的家教教出这样无知的女儿,是你陆元皓哄出了这么一个无知的女儿!”

“难不成还是我教她去男方家找长辈退亲不成!”陆元皓的气也被妻子勾了出来,饶是他涵养再好,也沉下了脸去。

陆珺见到父母突然争起了有的没的,吓得大气也不敢出。

她一下子听不懂父母所说的那些话了。

还有她娘,她娘的性格虽然没有到温柔似水的地步,但平日里和他爹一起抚琴作画,十分恩爱,她从来见过娘亲对他爹如此大声。

“你们别吵了。”陆珺惨白着小脸说道,“此事是孩儿不好,孩儿甘愿受罚,只是希望爹娘不要为孩儿伤了和气,那才是真的罪过。”

顾氏听见女儿的话,对着丈夫说道:“此事你到底说是不说?你若不说,我就说了!”

“什么说不说?你真是疯了,和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说这个,你能指望她听懂什么!”

“她为何听不懂?我这女儿生来伶俐,若是一早就让我随着自己的想法养,何至于到如今什么都听不懂?”顾氏就这一个嫡女,听到她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真是咬掉丈夫一块肉的心思都有,“你以为珺儿做出这种事,她的婆家还能好好对她?你若还按那种寻常闺秀的方法养珺儿,那才是疯了!”

陆元皓脸上又青又白,但他毕竟还是希望女儿过得好的,只得说道。

“罢了,此事还是我来说吧。”

陆珺见父母似是要说一桩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心中升起了向邱老太君退亲前才有的那种不安。她隐隐间感觉到这件事只要被她一知晓,她的人生就会走向另外一条道路。

但即便是如此,她也不后悔。

像是邱老太君口中所言那般如同蠢物一般的活着,还不如知道事实有多残酷,从此清醒着度日要好。

“当年,胡人南下,江南地方是最后被攻克的地区,胡人不善舟船,北方已经被占领了十几年,我们江南的世族还在依靠大江和堡坞苦苦支撑,那几十年间…”

陆元皓开始对女儿说起了旧事。

江南士族众多,但谈的上世族的,如今无非也就江、顾、孙、陆四家。原来魏晋时期叱咤一方的江东世族朱、张两家,早就被后期冒起的江家和孙家吞并了个干净。陆家多出文人名士。会稽只留下顾氏这一大支,经营多年,英才辈出,一时成为江南诸族之首。

而后胡人让汉人操舟,大军渡江南下,终于还是攻破了江南。顾氏一族成为首当其冲的泄愤对象,被屠戮的干干净净,只有一些提早送到江、孙、陆三家的孩子逃过一劫,托庇与三族之中,得以成长。

孙家后来投降了胡人,被江南世族嗤笑,羞于为伍,如今虽然还在,过去的名望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当年,只有陆、江两家互为犄角,守望相助,愣是没有让胡人得了什么便宜。

而后他们献上钱粮,换来一时安宁,胡人本就不善水战,也不喜欢南边的气候,大小世族乖乖给钱给粮,他们也不愿消耗实力,便一直这么暧昧的共存着。当时许多世族就是如他们这般苟且的生存着的,凡是不屑于过如此生活的大族,大部分都落得顾氏的下场。

有传闻说李老国公的母亲也是顾家女,托庇于故人家里,后来遭遇了变故才下嫁与李老国公的父亲。但所有人都觉得那是李老国公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所有仅存的顾氏后人都否认还有族女流落在外面。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楚氏不满胡人压迫揭竿而起,开始联合各方势力,收复中原。

江南世族当时处于观望态度,但是也在暗地里给钱给粮,出人出力,希望有朝一日能收复到江南地方来。

但楚家军没有先来,倒是胡人对各大世族的反扑先开始了。

到了大楚立国之时,江家因为建堡于水上而保存了绝大部分的实力,而陆家却是元气大伤,和全盛时期相比,差不多少了一半的实力。

那时候先皇为了平衡各地世族的实力,向来是扶起一个打压另一个,或内部分化解决,或通过再次联姻拆散同盟。

江家经过这场动乱,成了江南地区那笑到最后的一群人。不但如此,江氏还收归了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流民,无数流民成了江氏的佃户或隐户,一下子成了先皇的心头之患。

但江家两代族长实在滑溜,从未留下过一丝把柄,甚至还主动向陆家交出了当年吞并的一部分基业,帮助陆家重建根基,以换取江南局势的平衡。

陆元皓当年是不想来京城的,他家刚刚恢复元气,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他一上了京,陆氏无人主持,必定要落到二流世族的地步。可皇帝不但召了他,还召了江道奇,他们不得不去,否则就是藐视新皇。

当时江南的江家一家独大,顾家几乎全灭,孙家虽然实力不损,但已经无法获得其他世族的认同,陆家作为最弱的一支,随时都可能被先皇拿来开刀,试试江南世族的水深不深。

先皇原本也是想这么做的,他不能看着陆氏起来,再跳出一个大族来。

是李蒙当年阻止了先皇的做法。

他认为此时陆家若有事,只会引起江南世族反弹,更加努力的保住陆家,反倒会催生出一支庞然大物出来。此时只有扶植陆家,并联合孙家,一起打压江家的势力,才能继续保持平衡,不出乱子。

先皇自己就是世族出身,他家就是靠着隐户起的家,自然知道一旦任凭世族做大,到后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但李蒙说的也有道理,当年那般局势,实在是不能再乱,只能徐徐图之。

所以李蒙找到了陆元皓,说明了先皇的顾虑和对江家的担忧,陆家根本没有路可选,要么选择被先皇开刀,一辈子都拘在京中,子侄不可入仕,慢慢凋零成商家巨贾一般的没落人家,要么就赌上一把,成就几十年的兴盛。

此乃阳谋,陆家和孙家没的选。

虽然知道这是与虎谋皮,也只能乖乖入局。

所以陆元皓接受了先皇的安排,将族长之位交予堂兄,其兄在江南继续经营,朝廷暗地里扶植陆家,他家才能发展的如此迅速。陆家发展壮大,自然就要和江家抢夺生意、抢夺人望、抢夺一切资源,加上孙家的帮助,江氏便一直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

只是光是如此还是不够的,世族的根基在于家族的传承,在于名望,在于联姻后牢不可破的盟友关系。所以在开始之初,便有了李锐与陆珺的亲事,有了他家大儿子陆瑾与孙家长女孙元娘的婚事。

因为陆元皓是翰林院掌院,必定要支持科举取士,可支持科举取士,无异于自掘世族的祖坟,断掉他们家中子弟更多的机会。陆家所作的一切,先皇所玩的手段,江南大小世族又不是傻子,所以才会渐渐疏远陆家,因为谁也不知道陆家下一个受命要吞没的是谁。

这才是陆家一直不招江南世族待见的原因,这也是其他世族为何疏远陆家的原因。被皇帝操纵了的世族,已经不能保持它的独立性,成为四不像一般的东西。

就如同当年为了保全家族而投靠了胡人的孙氏一族,就算后来他们在楚军收复河山的时候几乎倾尽所有,如今世族也不卖他们的帐。

这就是污点,一旦毁了世族立世最坚持的根本,一辈子就抹不去了,也得不到认同。

陆珺觉得自己配了李家的亲,所以江家、刘家、齐家甚至是赵家这样的人家都不屑于和她往来,其实不是,而是他家早就已经被扒了皮,让这些人家无法保持接受的立场。

陆元皓的选择决定了陆家只余下一个“累世大族”的空壳子,若说当年陆珺的亲事,在现在这种发展下,在当年的选择中,还真不能说李蒙坑了人。

陆珺既然嫁不了高门世族,要么只能入宫为皇子的妃嫔,要么嫁到李家作为未来的国公夫人,位比亲王王妃,在这两个选择之间,仁厚的李蒙给了陆珺更好的出路。

但李蒙死了。李老国公也没把世子之位交给李锐。

陆珺一下子就变得尴尬了起来。

“我们当年把你从江南接上京,就是希望能好好教导你,能把你培养成一个称职的国公夫人,能够撑起家业,为我家再添一门助力。可是谁想到李蒙死了,李茂坐了信国公的位子,李锐一下子成了白身,先皇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不给李锐任何爵位傍身,你将来嫁的李锐到底是什么前途,都已经成了未知。”

顾氏说到这里,也为女儿的命运鞠一把泪。

她原本不该是这样的境遇的。人总是势利的,若凭着珺儿李家未来宗妇的身份,身为世子的嫡妻,就算他们陆家身份再尴尬,也不会像现在这般连二流世族的闺秀都不与女儿来往的情况。

谁知道当时圣眷正隆,如日中天的李家,倒得竟这样快呢?

他们在家中唏嘘,并不是唏嘘这门亲事不好,而是时运不济,竟然将一手好棋,活生生下成了死棋。

一想自家女儿被坑的从天上掉落到泥地里,他陆氏一族成了两任皇帝手中的棋子,半点不由人,他们又是怒,又是恨,又是惧怕。

甚至不愿意再提起这门亲事。

也就是那时候起,陆元皓不允许顾氏再按宗妇的器量和标准教养女儿,若是她有了那样的心胸和眼光,却没有得到对等的身份,只会徒然痛苦,怨天尤人,甚至唆使丈夫妄图抢夺家业,祸害到娘家来。

反正李锐以后顶天也就是个四五品的官员,皇帝是不会让他超过他堂弟,威胁到世子之位的,也许只是在他成年以后给个虚职或爵位,若是这样,依照顾氏现在教养的路子,未来夫妻两相敬如宾,陆珺能够独自管家理事,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至于大局、至于陆家一门的前程,他们根本就不指望能在女儿身上改变。

这就是帝王之道,是无上的霸道,是倾举国之力压迫于他陆氏一门的制衡之道,他陆家就是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的道路,是那在行进中被不小心撞飞的鸟儿,根本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