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胭脂血:两朝艳后太勾人上一章:第 82 章
  • 胭脂血:两朝艳后太勾人下一章:第 84 章

他还解释了带我进宫的缘由,“容儿,你产后遭此打击,剧痛攻心,身心受创,亏损极大;暴盲症再次复发,如若不好好医治、调养,只怕会落下病根。我带你回宫,只是想治好你的病,你不要多想,待你痊愈了,我就送你回将军府。”

他又劝道:“我已经命安管家和奶娘好好照顾你的孩儿,不会有事的,你放心。孩子还这么小,你这个当娘亲的可不能撒手不管,因此你必须养好身子,即便五弟不在了,你也要把孩子抚养成人,是不是?”

我明白,他说的很对,如今木以成舟,我只能稍安勿躁,先养好身子再从长计议。

碧浅总是问我:“陛下只是想治好姐姐的病吗?没有其他的意图?姐姐,我总觉得,以陛下的城府,目的不会这么简单。”

“无论如何,走一步看一步吧。”

“也只能如此了,我倒是担心姐姐的孩子”她忧色重重。

“你回府帮我照看孩子吧,我的眼睛也快好了,府里只有白露和银霜,我始终不放心。”

“不如求陛下,把孩子抱进宫?”碧浅建议道。

我已经身陷皇宫,岂能再让孩儿陷在深宫?可是,不抱进宫来,又担心西苑的卜清柔对稚子下毒手。

纵然我痊愈了,刘聪也不会轻易放我出宫吧。

治了五六日,暴盲症有点起色,我的眼前不再黑乎乎的,有模糊的、白的光亮,能看见人影,可以大致分辨出是谁。刘聪龙颜大悦,赏了太医,我趁机道:“陛下,我担心奶娘和侍女对孩儿不上心,不知能否把孩儿抱进宫、由我这个亲娘照看、抚养?”

他朗声道:“我已经下旨,将军府的人会好好照料孩儿的,你不必忧心。”

“陛下有所不知,我担心孩儿遭人谋害。”

“遭人谋害?”他以怀疑的口吻道,“你的意思是,卜氏?”

第151章 用心良苦

“这是陛下说的,不是我说的。”我一笑。

“也罢,孩儿在府中,你在宫中也不会安心养病,我立即派人把孩子和奶娘带进宫。”刘聪豪爽地应了。

没想到,他这么爽快地答应了,倒让我愣了一下。

黄昏时分,我听见殿外北风呼号,一阵紧似一阵,碧浅说下雪了,外面天寒地冻,无人走动。

刘聪命人在绿芜殿的偏厢另起小灶,专门为我做膳、煎药,晚膳时辰已至,碧浅正要去传膳,却有内侍来禀,说陛下稍后前来,与我一起用晚膳,还说奶娘抱着孩子进宫了。

这内侍也向做膳食的宫人传话,让他们把晚膳做得丰盛一些。

没多久,刘聪披着一身风雪驾到。模糊中,我只能看见一抹魁梧的影子,却能感受到他的好心情。殿中燃着炭火,不像外面那么冷,碧浅在我身边服侍,满满一案的菜肴,醇香的美酒,还有他爽朗的笑声,令这大殿充满了暖意。

“陛下有什么开心事吗?”我问。

“很快就能抱着容儿的孩子逗他玩,自然开心,难道你不开心吗?”刘聪笑呵呵道。

“那小公子什么时候进宫?”碧浅笑问。

“在路上了吧,应该快到了。”他的好心情不是装出来的。

“陛下这么喜欢孩子,倘若陛下的妃嫔诞下一男女,陛下应该**得不得了。”碧浅笑道。

“有的孩子,一看就很喜欢;有的孩子,一看就很讨厌,这个不好说。”刘聪道。

“喜恶皆由心,只要是陛下的孩儿,陛下都会疼惜、喜欢。”我含笑道。

“容儿,多吃点,张嘴。”他柔声款款。

我僵住了,想拒绝他递来的菜肴,却又不好拂了他的好意,就张口吃了。

这顿晚膳,吃得还算尽兴,刘聪保持着愉悦的心情,直到奶娘抱着孩儿来到绿芜殿。

我抱着孩儿,眼前只有模糊的影子,“碧浅,快瞧瞧,孩子有没有什么不妥?”

碧浅安抚道:“姐姐别急,我仔细瞧瞧。”

刘聪笑道:“传太医来看看吧,你们也放心点。”

当即,他命人去传太医。我问奶娘:“这几日,孩子有没有什么不妥?有谁见过孩子?府中有没有发什么古怪的事?”

奶娘回道:“小的和白露、银霜轮流照看孩子,孩子没什么不妥,夫人放心。府中也没什么事,安管家照看着,一切如常。”

细细想来,如有什么事,奶娘也不会知道,必定有人刻意隐瞒。

太医来了,仔细地检视了孩儿,说孩儿一切安好,只是从将军府到宫中这一路上是否染了风寒,要犹为注意。

之后,刘聪抱着孩儿,在殿中走来走去,好像那就是他亲的孩子,爱不释手。

奶娘和孩子住在我所住的寝殿的隔壁小殿,刘聪让蒹葭、春梅和秋月服侍孩儿和我,因此,绿芜殿就热闹起来了,时常有婴儿的啼哭声传出去。所幸绿芜殿位处后宫的西北偏僻处,人迹罕至,仿佛与世隔绝。

因为孩儿的道来,刘聪更有理由时常来绿芜殿,名为看孩子,实则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整整八日,我的眼疾痊愈了,这次痊愈得快,是因为我没有自暴自弃、胡思乱想,一心想着赶快好起来,就能尽早亲自照料孩儿、设法离开皇宫。

这次被刘聪带进宫,宫中多少人知道,朝野多少人知道,是否已经议论纷纷,我一概不知。

这日,帝太后驾临,送给孩儿一份见面礼,一对精致小巧的银手镯。

“听闻太后近来凤体抱恙,容儿眼疾方愈,未曾去看望太后,容儿失礼了。”大年光景罢了,我没想到,帝太后竟然苍老了这么多。

“无妨,你有眼疾,行动不便。哀家卧**久了,也该走动走动,就来瞧瞧你和孩子。”帝太后和蔼地笑,“这孩子长得漂亮,眉目间有五六分像曜儿,日后必定是大富大贵呢。”

“承太后吉言。”

“仔细想来,哀家好些年没抱过这么小的孩儿了。”

“若太后不嫌弃,就抱抱孩子吧。”我轻笑。

帝太后从奶娘手中接过孩儿,孩儿睁大眼,忽然咧嘴笑起来,引人开怀、惹人怜爱。她笑呵呵道:“这小东西竟然对哀家笑了,以后必定是个小甜心。”

碧浅笑道:“太后慈眉善目,有太后的恩泽庇佑,小公子开心地笑了。”

帝太后抿嘴笑起来,“你倒是嘴甜。”

我看着她抱着孩儿轻轻地摇着,笑容慈和,发自肺腑的喜欢,也不由得欣慰起来。可是,这大年,她为什么老了许多?苍白的脸有些病色,人也清瘦,尤其是精神气儿,不足以往的一。

忽然,她脸上的微笑凝固了,惆怅地叹气,“哀家还记得那年初次见你,假若哀家没有去找茬,如今哀家的膝下就多了一个小小的孙儿。”

她还记得当年害我滑胎的那件事,谁也想不到,当初我与她剑拔弩张,后来会一笑泯恩仇。

“太后,缘分之事说来奇妙,当初太后也想不到后来会发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吧。”我淡淡莞尔。

“是啊,缘分是天注定的,倘若逆天而行,便会很辛苦。”帝太后的神色颇为复杂,“哀家以为你再也不会进宫了,没想到聪儿就是这般放不下,这次哀家想帮你,也是有心无力,你好自为之。”

“谢太后。”

“宫中多了几个妃嫔,个个年轻貌美,改明儿你就会见着了。”她说起那些妙龄女子,好像颇为头疼,“虽然绿芜殿比较偏远,不过有心人总会盯着这里,你多多注意些。”

“谢太后提点。”

“好了,哀家乏了,回去歇着了。”帝太后的面上的确布满了倦怠与疲乏。

“改日容儿向太后请安。”我站起身,屈身行礼,“恭送太后。”

她含笑点头,由老宫人搀扶着离去。走了三四步,她忽然停下来侧过身,对我道:“哀家想来想去,还是告诉你吧。这个绿芜殿,自从二月你离宫,聪儿就命人修建,费时多月才建好。这座绿芜殿的建制规格、陈设布置,虽说不够奢华,却是聪儿亲自画好图样、命人赶工修建。建好后,他亲自遴选各种家具器皿、陈设之物。这殿中的每一物,都是聪儿费尽心思为你弄的,可谓用心良苦。”

我笑不出来了,心中纷乱,“谢太后告知。”

绿芜殿,是为我而建的,刘聪为什么这么做?

怪不得我总觉得这座绿芜殿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却又说不出这种感觉。如今细细想来,所谓的似曾相识,是因为,这座殿宇融合了两座殿宇的建制精华和陈设风格,洛阳宫城的昭阳殿和金墉城我所住的寝殿。

他在汉国皇宫建造绿芜殿,有朝一日让我住进来,是何用意?

由此可见,他从来没有死心,一直在等这一日,带我回宫,让我住进绿芜殿。

次日,他又来看孩儿,我问:“这绿芜殿这么偏远,陛下为什么让我住在这里?对了,这殿名好奇怪,是谁取的?”

他正抱着孩儿,对着小小孩子撅嘴、挤眼、做鬼脸,听闻我这话,便头也不回道:“有一日,我心情不佳,就到处走走,走着走着,就走到这里来了。这座殿宇虽然偏远,却有点儿眼熟,似曾相识。想了**,我终于想明白了,这绿芜殿和洛阳的昭阳殿、你在金墉城的寝殿有相似之处。因此,我命人清理打扫,将绿芜殿布置成现在这样子。容儿,你也觉得似曾相识吧。”

“绿芜殿,有什么深意吗?”

“还记得洛阳郊外的竹屋吗?”刘聪抬眸看我,仿佛从我的脸上看到了当年洛阳的郊外,目色悠远,“竹屋,草地,小河,树林,远山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很开心。”

盎然的绿意,终究会荒芜,是这样的吗?

刻骨的情意,终究会荒芜,是这样的吗?

他轻轻微笑,“容儿,我只想记住那段时光,以及你的笑容、笑声。”

我知道,他不说实话,是不想吓到我,不想让我有负担。

刘聪将孩儿交给奶娘,示意宫人退下;他站在我面前,担心地问:“容儿,你在想什么?”

“没什么,只是觉得这里似曾相识。”我故作轻松地笑,“对了,昨日太后来看我和孩儿,太后凤体有恙,气色不好,为什么会这样?”

“人老了,总会有小病小痛。母后年纪大了,年轻时候落下的病根一一复发,只能仔细养着。”他眉宇微蹙,起了疑心,“母后对你说了什么?”

“没什么,聊聊家常,明日我去看看太后。”我一笑,“听闻你纳了几个妃嫔,明日在太后那儿应该可以见识到她们的年轻貌美了。”

“你走了,我总不能当一个没有后宫的帝王吧。”刘聪自嘲地笑,带着些许无奈。

“妃嫔如云,有何不好?我去瞧瞧孩儿,陛下先去忙吧。”

他没再说什么,匆匆走了。

我让碧浅去打听,很快就打听到,自从我离宫后,刘聪先后纳了八个妃嫔。

第152章 举目荒芜

汉国嘉平二年(公元312年)二月,纳刘氏姐妹,姐姐刘英为左贵嫔,妹妹刘娥为右贵嫔。不几日,又纳刘氏姐妹的侄女四人,皆封为贵人。刘聪**爱刘氏六人,尤其是刘英、刘娥这对姐妹花,风头无两,可以说整个后宫就是她们的(备注:历史记载,刘氏姐妹为刘殷女,于公元312年正月册封为左右贵嫔,此处因为剧情需要,册封时间略作改动)。

三月,帝太后不满刘聪对刘氏六女太过**幸,就安排自己的两个侄女进宫,坚决要求儿子册封她们、**幸她们。如此,张氏姐妹便被册封为贵人。

碧浅嘀咕道:“陛下不是对姐姐念念不忘、情深意重吗?竟然册封了八个妃嫔,还这么**她们,这算什么?世间男人皆薄情,尤其是帝王,最薄幸。”

“这种话,再不许说。”我瞪她。

“知道了。”她挤挤眼。

刘聪纳妃、**幸别的女人,在别人那儿寻求慰藉,我求之不得,更希望他会爱上她们中的一个,忘记我。

吩咐奶娘和宫女好好照料孩儿,我前往帝太后的寝殿。

时辰已经不早,刘聪的妃嫔恭敬地坐在大殿上,和帝太后闲聊。

我一来,帝太后连忙让我坐到她身侧,“怎么这么早就来了?冷不?先烤烤火。”

“不冷,谢太后关心。”我柔声道,接着向座下的妃嫔们点头示意。

“这位是车骑大将军的夫人。”帝太后介绍道,“你们就介绍一下自己吧。”

这些妃嫔的确年轻貌美,虽然姿色各有千秋,不过胜在年轻,白皙胜雪,肤如凝脂,婀娜窈窕。她们不敢不听从帝太后的吩咐,一一报上名。

仔细看去,刘英、刘娥的姿容最佳,娇艳妩媚,艳光四射,怪不得深得刘聪**爱。不过,她们眉目之间似乎有点帝太后的侄女,张徽光,张丽光,姿容也算不俗,不过在刘氏六女的映衬下,就黯然失色了。这张氏姐妹似乎比较木讷,尤其是帝太后寄予厚望的张徽光,不知是胆小懦弱还是刻意为之,不敢直视人,总是低垂着螓首,一副温婉、沉默的模样。

暗中思忖着,她们是否知道我与刘聪的过往?是否知道是她们的夫君亲自带我进宫的?

“太后,听闻车骑大将军为我汉国力战而死,是不是真的?”刘英温软的嗓音有点沙哑,别有风情。

“陛下已经派人去晋阳一带寻找,相信很快就会有消息。”帝太后似乎不太想回答她。

“夫人,节哀顺变。”刘娥乖巧道,“好在大将军为夫人留下了孩子,夫人余也有了依靠。”

我一愣,她的声音有点熟悉。

另一个刘氏女道:“臣妾倒是觉得,大将军吉人天相,说不定没死呢。”

帝太后懒懒道:“哀家乏了,你们也回去吧,不要在这里受冻了。”

八人站起身,屈身下礼,“臣妾告退。”

妃嫔们离去之后,帝太后起身,我搀扶着她回寝殿,让她靠躺在榻上,盖着厚被。她缓缓地笑,“天寒地冻的,哀家懒得起身,也就今日,她们都来请安。下一次请安,还不知道何时。”

我没有说什么,从老宫人手中接过茶盏,服侍她饮茶。

“这两个贵嫔,你瞧出什么了?”她笑问。

“左贵嫔眉目之间,有两分像我;右贵嫔的嗓音有五分像我,笑起来的样子也有点像。”

“这就是他们得**的缘由。”帝太后轻咳一声,“今日一见你,想必她们也明白了几分。”

“这刘氏姐妹如何进宫的?”

“她们的父亲是刘殷,原本效忠晋廷,许是见过你,就进献了这对姐妹花和四个小辈的。原本,聪儿对她们不瞧一眼,从不去她们的寝殿。过了十日,聪儿在花苑偶遇她们,当夜就**幸了她们。”

我静静不语,想着刘聪**爱刘英、刘娥,或许可以转移一点对我的执著。

帝太后道:“因为**幸了这对姐妹花,聪儿重用刘殷,好在他也颇有才干。自从刘氏六人专**后宫,聪儿就很少上朝,不思政务,让刘英批阅奏疏、处理政事。哀家数次规劝聪儿,让他不要荒废朝政,他就是不听,整日与刘氏女厮混,哀家被他气得死,后来也懒得再管了。所幸刘英文辞机辩、通晓政事,不至于酿成大祸。”

我看着她忧心、无奈的模样,体会到她对儿子不思进取的心痛与恨其不刚。

刘聪竟然变成这样,太让人失望了。

假若是因为我,他才变得这般颓废,那么,我应该劝劝他吗?

“聪儿心里苦,哀家知道,也不忍心太过苛责他。”帝太后的情绪颇为复杂,“你再次中毒身亡,聪儿剧痛攻心,一病不起,太医治了好几日才有所好转。哀家和乂儿多番规劝,聪儿才成全你和曜儿。此次曜儿为我汉国力战而死,想必是天意,聪儿怜惜你听闻噩耗、身患恶疾,这才带你进宫医治。”

“陛下待容儿的好,容儿铭感在心。”我温和道,“那刘氏姐妹年轻聪慧、才貌双全,希望陛下好好待她们,不再以容儿为念。”

“哀家也希望如此。”她唉声叹气地说道,“聪儿荒废朝政已有时日,哀家想,你的劝,聪儿一定会听,不如你劝劝他。”

“容儿也希望陛下当一个贤明有德、勤于朝政的帝王,太后放心,容儿会尽力规劝。”

“那哀家就放心了。”

忽然,大殿传来“奴婢参见陛下”的声音,我和帝太后相视一笑。

转瞬之间,刘聪大步流星地走来,步履沉稳,剑眉飞扬,这天寒地冻的时节,他的脸上却洋溢着春风般暖人的微笑。

我立即起身,屈身行礼,他立即托起我的手肘,“你大病方愈,不必多礼。”

帝太后笑问:“今儿怎么来了?”

刘聪示意我坐着,笑道:“母后身子不适,儿臣来问安。”

帝太后吩咐宫人搬来一张凳子给儿子坐,“陛下若是来早一步,就能见到你那些妃嫔。”

“母后凤体不适,太医也没说出个什么来?”他岔开话题。

“年纪大了,就是这样。”她含笑嘱咐,“容儿,你还年轻,不能落下病根,仔细养好身子。”

“谢太后关怀。”我笑应。

“哀家乏了,容儿你也该回去照看那小宝贝了。”帝太后笑道,“陛下,你也去忙吧。”

“容儿告退。”我起身道。

“儿臣告退。”刘聪也站起身。

从帝太后寝殿出来,站在殿廊上,刘聪一笑,“两日不见小宝宝了,朕去瞧瞧。”

由于我的坚持,他没有为孩儿赐名,就叫孩儿为小宝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