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满今个儿做的是松仁核桃粥,将提前浸泡过的小米放到锅里,倒水的时候悄悄掺入灵泉水。再往上头搁个竹箅子,整齐的摆好白面馒头,盖上锅盖后,用大火煮滚,等瞅着差不多了,掀开盖子撒一把松仁和核桃进去,正好竹箅子是方形的,卡在圆锅子里四面都有空隙,倒是无需特地将竹箅子再拿出来。

撒了松仁和核桃后,只需再稍稍煮一会儿,熄火后略焖片刻,就可以起锅开吃了。

早在歇火焖煮时,俞小满就已经回屋拿了盆子和碗筷,这会儿她先拿筷子将竹箅子上的馒头夹到盆里,把竹箅子搁在灶沿上,用大勺舀了两大海碗的粥。正好这会儿展易也过来了,顺势接过她手里盛粥的碗,端回了屋里。

略归整了一下灶台,很快俞小满也端着装了馒头的盆子回屋了,她想着早间该吃的清淡些,便舍了那些卤味下水,只开了泡菜坛子,夹了一碟用来下饭。

不多会儿,吃饭的小炕桌上就已经堆得满满当当了。

再没有比一大清早喝下一碗热气腾腾的粥更舒服的事儿了,俞小满胃口小,加上这些日子又常窝在家里不出门,吃的就更少了。喝了一碗粥,她就有了饱意,只夹了两筷子泡菜,并不曾去碰那盆白面馒头。

展易倒是想劝她多用点儿,他始终认为小媳妇儿太瘦弱了,平素一天吃的东西还没他一顿来得多,横竖家里不缺粮食也不缺肉,怎么能这般亏待自己呢?

可俞小满只道她吃饱了,又随口问起了他今个儿打算做什么。

依着以往的惯例,展易每天吃过早饭后,都会背上弓箭、箭囊,带上新打的大砍刀,出门打猎去。可昨个儿下了一晚上的雪,只怕路难走得很,再说也不知道今个儿还会不会再接着下。

展易转眼间已经吃了三个馒头,几乎是两口就下去一个,听她问起,才道今个儿打算开始凿山洞。

再凿一个山洞,就可以在里头再砌个暖炕,到时候如今这一间就可以当成灶间和堂屋了,也省得每日早中晚都跑到外头生火做饭。

听展易这么一说,俞小满也来了兴致,问他打算如何开凿洞穴,之后又要怎么布置。

还真别说,展易就没想那么多,他只是单纯的觉得如今这个山洞不够住了,东西越囤越多,人都走不开了。偏如今又是冬日里,俞小满不爱出门,等于就是变相的困在了这巴掌大的地方,着实受委屈了。要是多凿个房间,既宽敞了不少,也能有个做饭的地儿。

事实上,乡下地头这么干的真不少,只不过旁人家里住不开是盖屋子,他们家却是凿山洞。不过,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可俞小满却有旁的想法。

这一户人家,三间屋子总是要的。灶间和饭厅可以搁一道儿,那是不是还应当弄一间客厅兼做活儿的地方?家里如今倒是不缺篾器了,可她素日里常做些针线活儿,这间实在是有些暗得慌,哪怕大白天的点了油灯也没亮堂多少。

还有就是睡觉的屋儿,如果可以的话,她倒是想住的略高一些,省的开春了山里的蛇虫鼠蚁一大堆,看的人头皮发麻。

二人商议了一番,最终展易拍板决定,就照媳妇儿的想法来,横竖有一冬的时间,索性就弄两间,一间当堂屋,一间当卧房,原先的那间就是灶间了。

灶间和堂屋可以是并排的两间,用过道相连,至于睡觉的地儿,到时候可以从堂屋那边走,往旁边上头开个石头楼梯,倒不用太大,弄得高些就成,里头新砌个暖炕,摆上炕桌,搁上大衣箱子,末了再开个小点儿的窗户用来透气。

商议好之后,早饭也到了尾声,展易干劲十足的下炕取了凿石专用的锤子和铁钎,打算立刻开工。

这时,俞小满也想起她之前做了好几副手套,有棉布的,也有皮制的,做好后倒是叫展易试了试,却因为戴着手套会影响射箭的准头,他平素打猎几乎都不戴。可这会儿要开凿山洞了,哪怕是逼也得逼着叫他戴上,不然几天下来,这手还不都给磨出水泡了?

顾不上收拾碗筷,她赶紧先开了箱子寻手套,亲手给展易戴上后,这才转身捧着碗筷出去洗了。

……

接下来的几日,外头的雪一直断断续续的下着,展易忙着凿山洞,倒还真没出过门。

当然,俞小满也没闲着,她紧赶慢赶的赶制出了一副耳套和一个连耳朵的冬帽。耳套是给她弄的,取暖顺带隔音,冬帽则是给展易做的,还能方便挡灰。除此之外,她还用上了小石磨,因着家里没有卤水,还不能豆腐,只能先磨豆浆喝。

忙碌的时候,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

等展易凿完堂屋,又将往上的石楼梯凿出个雏形后,冬至到了。

小青山这一带,习惯于冬至吃饺子,俞小满自然早早的和了面剁了馅儿,准备多包些大饺子,搁在盖帘里往外头一放,不出一个时辰就能冻成冰坨坨,回头想吃了直接下锅里就成,方便得很。

因此,除了常见的猪肉白菜馅儿外,她还特地拌了不少菌菇鲜肉馅儿,足足包了两百来个才停了手。

早在前几日堂屋凿好后,灶间就被挪到了屋里,当然外头的灶台仍没拆,只是在里头又垒了一个,方便冬日里煮些油烟不大的吃食,像下个饺子、煮个面条啥的,就不用特地往外头挨冻了。

点好火架上锅子,俞小满等锅里的水都煮开了,才点着数儿下了半锅的猪肉白菜饺子,想着饺子熟得快,吃完后再下第二锅也不迟。

看着一个个白胖的饺子在锅里浮浮沉沉,闻着空气里淡淡的香味,她不由的有些愣神。

冬至已经到了,年关真的近了。

作者有话要说:

那啥,编辑好像是说明天入V来着_(:зゝ∠)_

第021章

第021章

展易记得很清楚, 他家没出事之前, 每年到了冬至这一日, 他娘都会大清早起来和面剁馅包饺子, 包的还都是肉多菜少的馅儿, 好吃的直叫人恨不得把舌头都吞下去。那时候, 他一顿就能吃下几十个, 哪怕连吃好几顿都吃不腻。

可惜那都是从前的事儿了,自打搬到了山里, 他是再也没吃到过冬至饺子了。

这会儿,闻着下头涌上来的香味儿, 展易立马停了手上的活儿, 三两步的下了石阶, 转身就进了灶间。

灶间, 俞小满正站在灶台前头, 拿了个大漏勺往锅里捞饺子呢。连着捞了两大海碗的饺子,她又取了个小碟子倒了些酱油, 撒了点儿葱段, 又掐了瓣蒜用刀背拍扁了丢到碟子里。等做完这些事儿,她转身去端饺子,却愕然发现两大海碗的饺子都被已经被展易端到炕桌上了。

“锅里还有饺子汤, 要吗?”俞小满一手端着碟子一手取了两双筷子,快步走到了炕桌前。

展易摇了摇头,顺势接过筷子和碟子,等看着她在炕上盘腿坐好了, 才又递了筷子过去。

冬日里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绝对是一件极为享受的事儿。诚然,单论香味,饺子绝对比不上那些浓油酱赤的大肉,可等真的吃到了嘴里,那滋味半点儿都不比红烧肉差。尤其这刚出锅的大饺子,说烫吧,那肯定没到烫坏人的地步,毕竟也晾了一小会儿了。可以说是正正好的温度,夹起一只放到嘴边用力一咬,美味的馅儿连同饺子皮一起涌到了嘴里,微烫的汤汁飞溅过舌尖再滚过喉咙,叫人忍不住眯起眼睛细细品尝。

展易抬眼就看到坐在自己对面的小媳妇儿已经吃得眉开眼笑了,当下嘴角微微上扬,挥动着筷子以一口一个的速度,飞快的消灭着碗里的大饺子。没多会儿,一大海碗的饺子就下了肚,他又起身盛了一碗,结果不到片刻就再度见了底。

也不知晓是不是错觉,他总觉得今个儿这饺子是他这辈子吃到过最美味的,且虽然馅儿是咸的,又蘸了酱,可他仍觉得越吃越香甜,几乎甜到了心坎上。

这一吃,简直就停不下来了。

俞小满自问也是极好吃的人了,可她包的饺子,馅儿都是足足的,她吃了两碗约莫十七八个,就再也吃不下了,只盛了多半碗饺子汤,有一口没一口的抿着。

可展易就厉害了,哪怕他素日里胃口也极好,今个儿仍是叫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一气吃了不下七十个大饺子,看得俞小满一愣一愣的,唯恐他撑坏了肚子。

撑坏肚子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展易也确是吃了个肚儿圆,吃完后愣是在山洞里转了许久,才总算消了食。

尽管俞小满并不知晓关于饺子的前因后果,可她倒是记住了展易爱吃饺子这事儿,心道,饺子也不算什么稀罕东西,横竖家里白面多的是,馅儿更是随便调,既然他喜欢吃,那过两日再吃一顿。

其实,真的说起来,比起猪肉白菜饺和菌菇鲜肉饺,她更喜欢荠菜饺子。偏荠菜只有开春那会儿才有,想吃也得等来年了。

话说回来,荠菜也不单包饺子好吃,凉拌一下也别有一番滋味,还可以跟年糕炒在一起,既能解馋还能解饿。

等到了开春,除了荠菜,香椿也能吃了,凉拌、炒蛋都不错。再有就是苜蓿和苦苦菜了,榆钱也是好东西,煮粥做窝窝头,蒸菜的滋味也不赖。到时候,还能去小青山西面挖春笋,蒸焖煎炒都可以,要是做成酸辣笋尖,她能就着半碟子吃下三碗白米饭。

唉,可惜这些都要等来年才能吃到。

对了,等来年她还要将山洞附近的荒地开垦出来,葱蒜姜之类的都得种上一些,还有像什么花生、毛豆、茄子、黄瓜等等,但凡能寻到种子的,她都打算种上几垄地。横竖这山上人少地多,她又有灵泉在手,那绝对是板上钉钉的大丰收。

还有一个事儿,尽管展易总是同她说,山洞附近安全得很,周遭的野兽在他手上吃足了苦头,绝不敢上门送死。客话虽如此,到底这是深山老林,她多少还是有些犯怵的。思来想去,她便琢磨着等开春以后,在周遭弄个栅栏当围墙,顶好能寻些荆棘缠上。正所谓,安全第一嘛!

不过,这些都是开春以后的事儿了。

吃过冬至饺子,又略微走动一番消了食,俩人很快再度忙活起来了。

俞小满在洗涮收拾好后,搬了个凳子拿了筐生板栗,用小刀把栗子一颗颗的划拉开,准备做些栗子糕。可惜家里头没有芝麻,如若不然就可以直接做芝麻栗子糕了,那滋味才是一等一的棒。

而展易自然是忙着继续开凿山洞,他打算赶在年前将山洞都凿好,收拾干净后再垒个新暖炕,新年就能住到里头去。尤其他们这儿有正月里不能动土凿墙的习俗,所以更要抓紧一些。

转眼,又是月余时间,腊八节到了。

腊八节吃腊八粥,俞小满原就对吃食讲究得很,自然不会错过这么个名正言顺鼓捣吃食的日子。

栗子、核桃、松仁、小米……但凡家里能寻到的,都被她搁到了锅里。可惜,真正的腊八粥配料足够二十来种,而她能收集到的却不足十种,好在数量虽少质量却高,尤其是核桃仁,全是最上品的,光是剥出来就费了她好大的劲儿。

而这一锅腊八粥,从半夜里炖到了大清早,一掀开锅盖,那股子甜香味儿登时充斥在了整个山洞里,连需要拐角上石阶才能去的上头房间也皆满室甜香。

对了,上头的山洞终于凿好了,比展易先前预估的快上许多,这叫他也觉得很不可思议,直道近几个月吃好喝好的,连带力气都好像又变大了些。

只有俞小满知晓,这不是好像,而是真的。

她的指尖灵泉效果真的很好,一两日当然没什么感觉,可近几个月以来,家里喝的水全是用灵泉水烧开的,连带熬粥、下饺子、做饭等等,都或多或少的加了灵泉水。至于作用,那可不光是力气变大,最重要的是,灵泉水还能消除暗疾,改善体质,延年益寿。

不单是展易觉出了变化,俞小满这边更是效果显著。

比起村里其他人家里的姑娘,原身过得还是很幸福的。可她到底从小就帮着做各种家事儿,尤其像冬日里洗碗洗衣之类的,很容易寒气入体。原身底子不好,也亏得如今天天有灵泉水蕴养着,再加上三不五时的泡泡药泉水,隔了这几个月,调养得也差不多了。

等过了腊八节,俞小满同展易一道儿将新凿出来的两个山洞仔仔细细的打扫了一遍。

之后,俩人就将铺盖衣箱搬到了楼上,原先那间最早的山洞则彻底沦为了灶间、粮仓并饭厅。至于相邻的另外一间,自然是当作堂屋的,来客人了可以用来待客,平时则是干活的地儿。

搬了房间后,俩人又将家里归整了一番,旁的都还行,只是一下子地方大了,倒是显得空了许多,尤其是楼上的房间,除了一个炕,就只有铺盖和衣箱了,等回头开春还得去镇上订做些家舍,譬如衣柜五斗橱之类的。

接下来,就只欢欢喜喜的等着过新年吧。

对于俞小满而言,新年就是准备各种各样的好吃的,事实上所有的节日不都是为了给吃东西找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吗?哪怕是清明节,也可以吃馓子、子推馍、青团子,还有祭拜祖先用的寒食。所以,过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吃好喝好。

……

……

跟俞小满有着同样想法的人还真不少,甭管有钱没钱,这大过年的,都在琢磨着吃顿好的。

有钱的人家自是不用说了,像俞家,早在一个月前就唤了屠夫来家杀猪。他们家今年养了六头大肥猪,卖了五头留了一头,也足够家里过个好年了。

等过了腊八没几日,俞承嗣也从镇上回到了村里。这个时候,整个村里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气氛,哪怕再穷的人家,都想方设法的凑了点儿肉和蛋,起码也要叫家里的孩子吃两口好的。

其实,今年算是挺不错的,地里的收成好,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哪怕买不起几两肉,起码也能换点儿白面,包顿素馅儿的饺子。

还有想方设法弄了块肥肉回家熬猪油的,回头做些掺了荤油的素菜,也算是给肚子里添了点儿油水。

却说俞家那头,俞母早半月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望眼欲穿的盼着大儿子早些回家。

俞承嗣回村那日,倒是个大晴天,只是在这一个多月里,下了好几场大雪,整个村子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这自家的院子和门前的小道儿倒是有人清扫,只是村道上却难免被人踩的脏兮兮的,有时候不留神还能踩到一块半块的冰。

因此,俞承嗣这一路上走得格外小心,好在俞家离村子口也不算很远,他带的东西也不多,很快就到了家门口。

院子里,俞家老三正拿了根细长竹竿,小心翼翼的把墙头和屋檐上的积雪扒拉下来,免得回头积雪太厚了,直接将屋顶给压塌了。这种事儿俞家还没碰到过,可在村子里却不算什么稀罕事儿,运气好点儿的,只塌了柴禾牲口棚,要是运气差的,直接被砸伤砸断腿的都有。

正扒拉着雪呢,俞承嗣进门了。

镇上私塾一年只放一次假,也就是腊八后两天,一直会放到正月十五,等十六那日才会再度开课。当然,像俞承嗣这种已经及冠的,即便有事儿请假不去也无妨,他们素日里已经不授课的,就算去了私塾,也多半都是自个儿看书做学问,碰上不懂的才去问先生,并不会像管教小儿那般严苛。

“大哥回来了!”俞家老三高声唤道,他爹和他二哥这会儿正在屋里忙着做篾器呢,听到他这声唤,他爹直接丢了篾器,满脸喜色的道:“好好,回来就好。”

俞父是真的高兴,他不像俞母,总是隔三差五的去镇上送点儿东西、帮着收拾屋子,可以说,俞承嗣不回村子,他就瞧不到大儿子。这么一算起来,父子俩却是有近一年时间没见面了。

久不见面自有很多话要说,哪怕俞父不善言辞,有个事儿却是必须要问个清楚明白的。

这会儿连腊八都过了,年关就在跟前了。俞承嗣年初就及冠了,翻过年都已经二十一了,村里跟他差不多大的儿郎,多半都已经娶了媳妇儿生了娃儿。哪怕俞父认为自家儿女不愁嫁娶,可他也盼着能早日抱上孙子。

旁的不说,就说他亲哥俞贵善,论年纪也就比他大了两岁,如今孙子孙女跑院子跑。偏他,别说孙子没影儿,连孙子他娘都不知晓在哪儿呢。

俞承嗣何等通透之人,都不用他爹开口,只看那神色就猜到了七八分,当下便道:“阿爹你放心吧,那事儿阿娘早些时候就同我说过了,我心里有谱。”

顿了顿,他又劝道,“我意在科举,还是想娶个城里的媳妇儿。倒是二弟、三弟年岁也不小了,家里可有给他们相看着?”

“二小子他们不急,先紧着你。”俞父道。

这还真不是什么偏心,俞家儿女确实不愁嫁娶,尤其是俞家的儿子们。毕竟,家里有房有田有钱有粮,还有一门祖传的手艺傍身,再加上出众的外表,多的是好人家的姑娘愿意嫁过来。唯一的问题就是,越过大儿子,先给底下的二小子三小子说亲,确实有些不大合适。

俞承嗣却摇了摇头,道:“二弟翻过年也十九了,该相看起来了。”

想起回村前同窗私底下透露的事儿,他略一沉吟,索性漏了点儿口风给俞父,只道那头差不多说定了,最迟来年秋收后,一定能叫媳妇儿进门。

之所以选在秋收之后,一方面是因为乡下办喜事多在农闲时,另一方面却是俞承嗣还想再考一次。

考秀才属于童生试范畴,也就是年年都有的,他们县里通常会在八月初开考,等考完公布后,也差不多到秋收了。正好,三媒六聘走一遍,过了秋收就能将媳妇儿娶进门了。

当然,就算这一回没考上,俞承嗣也打算娶妻了。他年岁不小了,尤其底下俩弟弟也没比他小多少,总不能一直陪着他耗时间。所以,他打定主意,甭管结果如何,来年秋收后就娶妻。

终于得了准信儿,俞父喜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又想着大儿子的亲事成了,底下俩儿子也是该相看起来了,当下就唤了老妻,叫她趁着过年走亲访友的,多留点儿心眼,看看哪家的姑娘合眼缘合心意。

俞母比俞父更高兴,她做梦都想着抱孙子呢,要不是生怕耽搁大儿子的前程,早几年她就给说门好亲了。不过也是,大儿是要考科举当大官的,村里的姑娘确实不合适,听大儿的意思,寻的是同窗的妹子,读书人家的姑娘,确实要比村姑好得多。

又思及二儿三儿的亲事,俞母立马在脑海里盘算开了,想着哪家的姑娘性子爽利手脚麻利,哪家的姑娘盘儿靓条儿顺,还有哪家的独得爹娘爷奶喜欢,嫁妆满满……

这一琢磨,俞母愣是没想出合适的人选来,总觉得每个姑娘都能挑出毛病来,就没一个能配得上她儿子的。

说句良心话,哪怕俞母素日里对大儿子更上心一些,也不代表她就不疼二儿三儿。都是她的亲生儿子,怎会有不疼的道理?虽说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可那太差劲儿的,她还不想要呢。

不过这话,俞母却不曾直接同她二儿三儿说,只先搁在心上,横竖年还没到呢,就跟俞父说的那般,年前年后都得走亲访友的,到时候慢慢相看,不急不急。

没曾想,这厢俞母还在挑剔着村里的姑娘们,盘算着邻村可有好姑娘,那厢就有人寻上门说亲了,来的还是个熟人,俞贵善他婆娘,俞母她大嫂。

就算是乡下地头也不缺媒人,不过媒人是两家都有这个想法后,才由男方出面请的。极少会有人连个招呼都不打,直接冒冒失失的请媒人上门提亲的。

因此,若仅仅是有这么个想头,多半都会请个同两边都熟络的人,先过来探个口风,要是两边都乐意,再请媒人也不迟。

出面请人探口风这事儿吧,多半都是男方那边先提出来的。要是女方这边上赶着出了面,哪怕最后事儿成了,也会被人明里暗里的说闲话。

而贵善家的就是替她娘家侄儿跑来探口风的,相中的自然就是翻过年才十四的俞秋娘。

第022章

第022章

俞母一听这话不对头儿, 就在心里泛起了嘀咕。

要真算起来, 俞大伯家也不算差了, 就算本身没啥本事, 可好歹他是长子, 得了祖屋祖产, 加上他又是个本分人, 干不出那等子败家的蠢事儿来,这些年里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的。问题在于, 他家儿子多,成亲又都挺早的, 如今一帮孙子孙女满院子乱窜, 生生的就把家底给吃穷了。

至于他媳妇儿娘家也在上河村, 就在往南靠河那边面, 脚程快点儿都用不了半刻钟。也因此, 哪怕俞母跟那家人并不曾打过交道,可同在一个村里住了这些年, 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哪可能不知晓互相的底细呢?

那家祖上倒也给留了几间房舍,可惜全是泥墙茅草屋,也有几亩旱地, 就是一年也出产不了几石粮。这要是旁人家,但凡农闲都会出去寻份短工,好赖也能赚几个钱贴补家里,可他们一家子全是窝囊废, 只埋头一门心思侍弄田地,饥一顿饱一顿的凑合过着,要是摊上年景不好的时候,就勒紧裤腰带熬日子。

俞母就想不通了,这种人家咋好意思上门说亲呢?

像展易,好歹也有一身的本事,她家二小子回来后也说了,满娘家里全是肉,敞开了吃都吃不完,瞧着小脸都圆了一圈,可见是真没遭罪。换成她大嫂娘家侄儿,只怕滚圆的姑娘嫁过去,不出一个月就能瘦成竹竿子了。

碍于那到底是夫家的大嫂,俞母倒没把话说得太直接,只道秋娘年岁还小,前头还有仨亲哥都没娶媳妇儿,不急着给她相看人家。

按理说,这话的意思挺明白的,可不知道贵善家的是真没听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只一叠声的夸赞着娘家侄儿干活卖力人又老实,连道跟秋娘配得很。

俞母心道,合着我闺女就只配嫁个木头桩子?还是连自个儿都养不活的那种?

这大过年的,俞母是真不想把关系闹得太僵,忍了又忍,索性问起了大侄女的亲事。

贵善家的一进门就开始生儿子,麻溜的生了五个儿子,才得了个宝贝闺女。也因此,贵善家那闺女比秋娘还小了一岁,翻过年也不过才十三,自然是不曾说亲的。俞母也没说啥,问了两句侄女的亲事,后就转了话题,连声道要是她娘家有个干活卖力人又老实的侄儿,一准叫秋娘嫁过去,这可是亲上加亲的好事儿!

于是乎,贵善家的兴冲冲的来,气呼呼的走。

俞母不理解她,她何尝不一样懂不起俞母吗?这长得跟花骨朵似的满娘,说嫁就嫁了,嫁的还是山里的猎户。那模样还略逊一筹的秋娘咋就不能嫁给她娘家侄儿了?好歹她娘家还有几间房舍几亩薄田,再差还能比嫁到大山里更差?

“还不是打算把闺女卖个好价!”

临出院子前,贵善家的到底没忍住,忿忿不平的嘀咕了一句。人在堂屋的俞母肯定是听不到的,这隔了也忒远了。偏巧,秋娘却正好去粮仓拿东西,恰恰叫她听了个正着。

秋娘气得眼泪都涌出来了,偏又毫无办法,只能憋着气躲在里头把眼泪擦干后,再装作没事儿人一样继续出来干活。

干活干活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