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故事的架构大致出来了,那就是叶无夏的前世,爱上了传说中的恶魔,这一世,她要回到原地,去寻找过去的事情。而背景,则是我从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一书中了解到的关于当惹雍湖和达尔果山的有关传说。

可是前世今生间应该怎样衔接?故事又该从什么角度去叙述?具体的问题开始出现。经过一番构思后,我加了连早喻这个人物,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具——贡觉玛之歌。

贡觉玛之歌,这个名字完全是我虚构的,用以取代第一个版本中一直在叶知秋耳边若隐若现的牧歌。最早它的出现,只是为了引出整个故事的发展。

第二个版本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我”叫连早喻,是个作家,刚完成了一本关于西藏的书,偶然的机会遇见了敏感,略有些神经质的少女叶无夏。无夏有一串神奇的手链,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贡觉玛之歌。无夏任性地跑到西藏去,早喻受人之托,尾随而去,而边巴,则是早喻在西藏的朋友。

这个版本中,早喻比无夏要大上几岁,整个故事是从她的视角写的。这时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差不多都已经出现。有一些情节也是在这个版本中成型的。现在大家看到的版本中,索杰大师所叙述的喇尔扎措的故事,冬日先知的概念,还有早喻无夏在当惹雍湖中见贡觉玛的情节,也是在那时就写就的。

这个版本没有完成是因为故事发展到后来,局限在连早喻的观点中,而她若不是当事人,所叙述的便不足信,而设想中的当事人却是叶无夏。

后来小说在连载的时候,许多心急的读者总是追问我到底谁是流云尼玛的转世,这个问题最早就是由这里引出的。如果叶无夏是流云尼玛的转世,连早喻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如果连早喻是流云尼玛的转世,无夏的位置又在哪里?这是一个循环,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故事就没办法写下去。

故事写了一半,只好搁置下来,一停就是好几年。这期间,我完成了生活中最重大的转变,又写完了我的第一部小说《美人风筝》。流云尼玛的故事被我锁在抽屉里,几乎已经忘了。直到有一天,有一个朋友到我家小住,翻出我以前练笔的东西,一眼看中了流云尼玛,万分恳切让我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完成。

迄今还十分感谢这位朋友,如果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流云尼玛。

受到她的鼓励,我终于收拾心情,准备继续写。可是老问题还在那里,那个问题不解决,我还是没法写下去。

最后,我咬咬牙,放弃已经完成的三万多字不用,从头再开始。

这一次从一开始就确定早喻才是真正的主角。这一点之后都未变过。那时我正迷上了翡翠,于是在开头的一段,很自然就用来引出贡觉玛之歌。并且很自然,为早喻设定的身份就是珠玉专家。

由于上一次纠缠于早喻和无夏之间的关系,许久没有结果,有一天突然福至心灵,就以这矛盾作为切入点,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后来有读者问我,什么时候决定早喻无夏共同分享流云尼玛的?我总说在最初。然而这是这个故事最最重要的包袱,在故事连载的时候,许多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不停的追问,到底谁是流云尼玛时,我都守口如瓶。即使母亲大人亲自过问,也是绝对不说。

小说在网上连载了近三个月,其间我从新西兰回到深圳,又从深圳去了北京。第三个版本最后是在北京完成的。

当我把最后一篇贴到网上时,就做好了挨鸡蛋的准备。写了那么久,一直一步步按照早已规划好的去发展,到了最后,却突然不耐烦起来,厌倦了再一次重复每天都在心中重复一次的故事,我决定出轨,任由自己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随意的字句,到最后,更是用早喻的话与读者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我几乎没被人骂死。如果真是骂了,也还无所谓,但是许多几个月来一直关注着流云发展的朋友,比如‘风中的郁金香’,‘windflower’,还有‘陶瓷猪’等等等等,所表现出来的失望却让我觉得很亏欠。于是只好又乖乖的坐回电脑旁,将第九章重写了一遍。

出版前最后一次对故事的修改,主要着重于对边巴来历添加伏笔,以及,加了一些关于流云尼玛与西亚尔之间爱情的描写。(这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以前的《美人风筝》有过这样的描写,迄今看起来,还满身鸡皮,看来写言情真不是我的长项,下一部书可以考虑写科幻或者推理。)

如今各位读到的这本书,是最后一个版本,几经修改,才最终定的型。想一想,从最初的酝酿,到如今的付梓,中间竟隔了五六年的时间,也有了一点沧桑的感觉了(呵呵)。在这里,要多谢所有一直以来给我鼓励与帮助的朋友。

多谢鹏鹏,没有你的鼓励,这个故事迄今还锁在抽屉里。

多谢风中郁金香,一直热心帮我出谋划策。

多谢windflower, 无论别人的反响如何,你总是冷静的分析我的文章。

多谢海萍,在别人都不耐烦的时候,是你的安慰让我坚持写完这个故事。

还有许多许多朋友,没有你们的关心,这本书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真的十分感谢。 当然还要多谢亲爱的老爸老妈,在我在国外期间,充当我与出版社的桥梁。

最后多谢出版社的各位前辈,为这本书的问世费心尽力,多谢。

苏棣

二零零二年五月二日夜

 

后记二:我的看法

 

《流云尼玛》这本书从最初酝酿到最终出版,几经修改,详细经过我都记载在《故事的来龙去脉》这篇文章里了。接下来,我想就故事的背景,情节,以及人物说说我自己的观点。

首先是背景问题。

这篇小说题材比较不同,牵涉到历史,宗教,地域文化,还有民间传说。林林总总,多是我以前读书偶然记得的只言片语,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就用在文章里。因此有些涉及到这些背景的情节受到质疑。在此,先声明,小说中的一切有关的背景,都只是服务于情节的发展,可能与史实,事实有出入,也与有些与读者的概念有出入,切勿信以为真。真正的历史是怎么样的,真正的本教是什么,还有西藏的风情,当惹雍湖的风光,甚至珠玉宝石的有关知识,等等等等,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发掘。在这里,我将对争议较大的, 以及读者问的较多的问题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很严肃,那就是佛教,本教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教的概念,我最早是从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中看来的。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看完以后,我所了解的也只是本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是象雄古国以及早期吐蕃的国教。后来佛教传入吐蕃,就逐渐为佛教所代替。根据《走过西藏》的叙述,当惹雍地区作为本教的圣地,曾经抵制过佛教,后来经过无数次的波折,最终达成了妥协,形成了现在佛本一家的说法。

可以说,这部小说最初的情节设置,就是基于佛本之争的。

本教,或者说苯教,(为了方便,我在写小说的时候选择了简单的写法),原名“苯波教”,是西藏的早期的原始宗教。本教的基本理论是“万物有灵”,崇拜天地、山林、水泽的鬼神精 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本教最早发源于古象雄地区,据《走过西藏》记载,当惹雍措,曾经是象雄古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本教的典籍《丹珠尔》和《甘珠尔》迄今还保藏在布达拉宫中。

佛教其实在松赞干布执政之前,便已小规模传入西藏。到松赞干布时期,他分别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两位公主各自带了佛像与无数典籍进藏,并分别主持译经场,翻译佛经,佛教这才在西藏流行起来。松赞干布后的两位赞普由于忙于战乱,无暇顾及佛事。直至尺带珠丹即位,才又开始了兴佛的活动。但真正将佛教推上国教地位的却是尺带珠丹的继承人,第五代藏王赤松德赞。

历史上真正强制全民信佛的,是尺松德赞而非小说中的松赞干布和尺带珠带。这中间自然经历了多次的反复,直至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了莲花生大师,佛本之争,佛教占了上风。这一时期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一百多年后,另一位赞普朗达玛却开始大规模灭佛,使西藏境内的佛教几乎全被灭绝殆尽,本教重新抬头。之后西藏长期经历战乱,直到一百五十多年后,新兴的吐蕃君主重新兴佛。这就是历史上的“后弘期”。这时的佛教,已经与本教相融合,形成了今天佛本一家的局面。

在我看来,佛本之争,与其说是宗教斗争,不如说是政治斗争。吐蕃的王室与充任本教祭司的贵族之间,发生利益冲突,为了摆脱贵族们对国事的影响,选择另外一种宗教,势在必行。松赞干布迎娶大唐,尼泊尔两国的两位公主,是出于政治考虑,扶植佛教,也是出于政治考虑。尺带珠丹与金成公主和亲,也还是政治行为。因此,在小说中,最后我将一切故事发生的源头,归为政治上的斗争。

与此有关,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个文成公主,下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却不怎么记得中学的历史课本里提到过另外一位与大唐联姻的赞普,尺带珠丹。

尺带珠丹,在史学著作中通常称为赤德祖赞,又称弃迭祖赞,可是我记得中学课本里的名字明明是尺带珠丹,为着多数读者着想,(其实也是为了我写起来方便,)就沿用了这个名字。

金城公主,和她的长辈文成公主一样,都是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奉献的人。有人对我在书中将她描述成反面人物提出质疑。关于这一点,我实在是冤枉。正如前面所说,对于金城公主和尺带珠丹,我只是以政治人物的形象去描写他们。作为吐蕃的君王,他们有他们的立场。

在吐蕃政教合一的制度下,控制宗教,才能掌握权利,而佛教对于统治者更有利,尺带珠丹选择佛教,是大势所趋。而金城公主作为和亲的公主,她的使命就是促进尺带珠丹与唐朝之间的关系,所以无论如何,只要不影响唐朝的利益,她都会支持尺带珠丹的。而在不与尺带珠丹的政权起冲突的情形下,她对流云尼玛青眼有加,是合理的。可是当尺带珠丹需要稳固地位,打击异己时,金城公主放弃流云尼玛也是必然的。其实,她也曾为流云尼玛做过努力,只是这种努力在两种宗教的冲突,以及政治利益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其实,我认为在这个故事中,真正的反面人物是不存在的,若有的话,桑杰扎措只能勉强算一个,可是这个人其实只是忠实地执行念青唐古拉的命令而已,如此看来,从未露过面的念青唐古拉山算是反面人物了,可那又是神于神之间的政治斗争了。这个话题在继续下去,会越来越复杂,就此打住。

另外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地方,是在最后十万佛徒残杀流云尼玛的场景。

佛教的第一戒律是杀生,别说这样残忍的杀死一个人,就是拍死一只蚊子,只怕也是犯戒的。我绝对无意诋毁佛教教徒,故事中对流云尼玛施刑,是念青唐古拉的命令,与释佛无关。而且,我说十万佛徒,首先只是一种代称,并非真指信佛的人,而是哪些支持尺带珠丹兴佛灭本的人,正如前面所说,是一些政治人物。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由头至尾,我只是以佛徒称呼他们,和尚,僧人这样的字眼并没有出现,对吧?

其次,十万,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当年别说在吐蕃,就是在中原,十万人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我说这个数字,纯粹是为了渲染气氛而已。

下面谈一谈很多读者感兴趣的,到底故事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如金城公主,尺带珠丹,还有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以及佛本之争,是确有其人,其事。尺带珠丹身边的重臣桑杰扎措是虚构的,他与流云尼玛之间的恩恩怨怨自然也是虚构的。

然而当惹雍湖却是真实的,还有达尔果山。达尔果山就在当惹雍湖畔,七座山峰,被尊为神山,当惹雍湖是圣湖,神山圣湖之间的关系,有人说是夫妻,有人说是兄妹。我更喜欢后一种说法,便拿来做了故事的背景。必须说明的是,达尔果山只有七座山峰,第八座西亚尔,是我虚构出来加上去的,为的就是让他从山上裂下来。当惹雍的女神确实叫做贡觉玛,湖畔的喇尔扎措族却是我虚构的。所以,有关喇尔扎措的一切,就都是虚构的,如果有朋友真要去查地方志,查史书,那只能是枉费功夫。

关于西亚尔,我确实在《走过西藏》中看到过这个名字,觉得有意思,就拿来用了。西亚尔是恶魔,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至于他和流云尼玛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就不用我说了吧。

书中最重要的人物流云尼玛,有头到尾,包括她的家族,婚姻,爱情,死亡,重生,都是我虚构的。

再次声明,这只是一个故事,并非历史或是传记,正如网友们说的,这只是一个神化了的爱情故事,所有的背景,人物设置,都只是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若有与史实,事实冲突的地方,还请以正式的文献资料记载为准。

苏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