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鹂语记:话唠太子妃上一章:第 81 章
  • 鹂语记:话唠太子妃下一章:第 83 章

卫文氏说,她看的很清楚,推她的人就是禧妃。

其实,推她的人是禧妃身边的丫鬟,但卫文氏一点儿也不嘴软,一口咬定看得清清楚楚,是禧妃推她的。

沈统领恭敬的回话的时候,皇上一直没有说话,直听到卫文氏的口供的时候,皇上才敲了敲桌子,问:“文成周的长女?”

“是!”

“晋王府子嗣的事查出什么来了么?”皇上的问话向来这样跳跃和刁钻。

不过沈容中早已习惯这位帝王的风格,毫不动容的回道:“尚无确凿定论,不过后头有文成周的影子应无疑问,只还没查明确他到底做到什么程度。”

皇上又敲了敲桌子:“晋王的意思呢?还有镇南王府,我瞧着手也不短。”

沈容中道:“晋王举棋不定,现在也瞧不出来,至于镇南王府,自那日世子妃进府与太子妃请安之后,就一直没有动静。”

“太子妃怎么说的?”皇上很感兴趣。

沈容中躬身,却没有立刻回答。

皇上笑道:“你只管说,他们这对小家伙,没规矩惯了,我是知道的,你我说两句无关紧要,哼,哼,他们倒是没规矩到了一处了,看对眼扣对了环儿!再找不着更般配的了。”

沈容中这才道:“太子妃娘娘跟镇南王世子妃说,这件事不是太子的事,陛下会做主的。”

皇上有点儿呛到了似的咳嗽了一声,他这儿媳妇,还真是够直接的,他们还真就算定了自己要拿下晋王府吗?

这两个无法无天的家伙,居然把他的主都敢给做了!

不过…

太子肯把晋王府留给自己,甚至还提前替他劝退了镇南王府,皇上其实还是有点儿吃惊的,他了解自己儿子,向来胆大心黑,吃啥啥没够,晋王府这样一块肥肉,他居然肯送到自己跟前来。

不得不说,这儿子长大了,成了亲,到底要成熟些,知道孝敬了。

皇上思虑了好一阵子,真得说,就算不想真的叫太子算个正着,但思前想后,还是需得拿下晋王府才好。

太子不肯动手,自己再不出手,就得便宜别人了!

这混账!

皇上颇有点儿落进儿子算计中的不是滋味,不过又偏偏是儿子的孝心,不仅推辞不得,也确实不好推辞。

皇上便矛盾的一边觉得儿子懂事孝敬了,心中烫贴,一边又觉得居然叫儿子算个正着,有点不甘心,想了一会儿,又问沈容中:“下月就批下林阁老致仕的旨意,内阁为朝中之重,不可或缺,要提谁为好呢?”

沈容中道:“此为朝廷大事,微臣不敢妄言。”

皇上笑了笑:“我觉得文成周不错,正经三元出身,如今历练二十余年,办事越发老到了,年龄资历均为上上选。”

沈容中依然恭敬的侍立不语,但他心中知道,皇上在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的意思,就是叫他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太子。

这睚眦必报的脾气,这弯弯拐拐的心眼儿…这两父子其实性子脾气无一不像,真是亲生的!

只不过太子爷生而嫡子,胆子比当年的皇上更大些罢了。

刚出了正月,朝廷就明发了两道旨意,分不出两道旨意哪一道更要紧更重要些,只是帝都的高门大户都知道,这两道旨意对朝局,对各方势力的影响,至少五年内,甚至十年内都是看得出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为什么都没有留言了…嘤嘤嘤,好寂寞,打滚求评论啊!

闷闷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4-07-13 12:19:24

菊子扔了一个手榴弹 投掷时间:2014-07-13 16:59:21

第155章

155

两道旨意,一道是林阁老致仕后空出来的那个万众瞩目的阁老位有了归属,寒门出身,三元及第的文成周大人,再上了一步,踏上了臣子之位的顶峰。

这是前朝的大事,虽也涉及后宫,但却是在私底下,表面见不到一丝涟漪。

贵妃娘娘欢喜无限,出任阁老之事,这三年来就是文大人与卫贵妃一系的重中之重,贵妃获了帝宠,生了皇子,再晋位贵妃位,也凭着自己的地位为文大人多方争取支持,虽说宗室向来不怎么肯买贵妃的帐,但不少勋贵大员,是肯支持的。

到今日尘埃落定,欢喜的当然就不止文家了。

只是贵妃娘娘还没欢喜上三日,另外一道圣旨就下来了。

皇上因晋王无子,将皇五子出继于晋王承继香火,这道旨意一出,晋王府各房顿时偃旗息鼓,鸦雀无声。

想的再多,盘算的再精妙,一道圣旨就足可抵一切。

晋王、晋王老太妃均是大喜,终于放下了一颗心,即刻吩咐满府里预备起来,收拾打扫,披红挂彩,照着日子去太庙祭祖,接晋王嗣子入府。

晋王算是心定了,晋王王爵保存再无疑虑,且到底是圣上的亲骨肉,即便出继,圣上怎么也得照看一二,太子爷也不好不闻不问!

晋王得偿所愿,十分欢喜,正明宫的贵妃娘娘前日还在欢喜的了不得,这会子却气的差点儿眼中出血,晋王府此事,殚精竭虑,万千筹划,花了多少心思、多少心血?这会子,连御医都已经回了晋王,那张祥看面相骨骼,确有几分与萧氏皇族相似之处,晋王已经安排滴血认亲之事了,这一环节绝不会有问题,眼见晋王府唾手可得,正是满心欢喜的时候。

得晋王府这一大助力,何其美妙!

却不料,竟然被人捷足先登,贵妃娘娘与文氏筹算了多少遍,什么可能都考虑过了,却完全没想到会有皇子出继这样的事。

“禧妃,禧妃…”又是她!

贵妃娘娘恨的牙痒,这个女人,成天到底在算计些什么!以前因禧妃位分高,贵妃也将她视作夺嫡的对手,也见她在背后给太子爷太子妃下绊子,猜想她定然是有那心思的。

可如今,她怎么又把唯一的儿子出继给了晋王?既然出继,那夺嫡是绝不可能了,这女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她怎么就舍得唯一的儿子出继呢?

好吧,禧妃这种位分尊贵,娘家也有根基的妃子之子出继,退出竞争,也不是不好,可是,却刚好档了她的道呀!

既然有皇子出继,不管晋王认不认张祥,卫贵妃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这样一想,就恨的不行。

回回都是她,真是阴魂不散,而且,叫卫贵妃惊惧的时候,前日元宵大火,那样骇人,禧妃竟然逃命都不急,先趁乱推嫂子在自己身上,幸而宁妃是个好的,平日里不大在自己跟前凑趣儿,关键时刻竟然会出手救自己。

一想到这里,卫贵妃心中更不安起来。

贵妃便对卫文氏道:“嫂子,我有些担心,禧妃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恨毒了我,前日起走水,嫂嫂是亲自经历的,那样骇人,人人都急着逃命呢,她竟然连命都宁愿不要,先来推嫂嫂撞我,如今她儿子是今后的晋王,她更无顾虑,也不知今后会怎么样…”

卫文氏想到这个就不自在,那一日她是看见的,推她的是禧妃身边的丫鬟,可禧妃望着她冷笑,娇弱的身姿,衬着身后的火光,虽是惊鸿一瞥,但纵然是卫文氏这种手上有人命的女人,都觉得有点发冷。

卫文氏看着贵妃,轻声说:“还是娘娘有远见,我竟没有想到这个!那一日禧妃娘娘就敢对娘娘和腹中龙子动手,今后如此实在难说的很,都说只有千年做贼的,没有千年防贼的,被这样的人惦记上了,可怎么得了,前儿元宵回府,我一想到娘娘与那女人离的如此之近,就担心娘娘,整晚都睡不着。”

卫文氏表了一下忠心才说:“后来我父亲得圣上恩典升了阁老,那几日喜欢,才算的暂时放下了这样心事,可这会子,得娘娘提点,臣妾也觉得,若是放着不管,只怕今后难免酿出大祸来!臣妾微贱,自不足惜,只是娘娘如此尊贵,有了七爷,如今又有了小皇子,若是被她谋害,或是连累,出了岔子,实在不值当呢!”

这话真真说进了卫贵妃的心坎里头,不由的说:“嫂子说的极是,如此说起来,咱们若是不能想个法子,今后只怕后患无穷。”

卫文氏微微笑道:“臣妾前日回了趟娘家,为父亲贺喜,我娘家大兄弟、二兄弟也都在,父亲召我进书房密谈,说了一个极精妙的谋划,嘱我得空儿奏与娘娘,请娘娘定夺。”

卫贵妃大喜,文成周的本事她知道,连文家那几个儿子也是出息的紧,尤其是文成周长子文蔚,心思慎密,算无遗策,这晋王府之事就是他找到蛛丝马迹谋划出来的,虽说被皇上硬插了一杠子,功亏一篑,可在这个过程当中,文蔚的策划和算计能力,已经叫卫贵妃十分信任了。

而文成周自然更为老辣,能从一介寒门子弟爬上如今的高位,虽说后期有贵妃娘娘的提携,可文成周自然也不是寻常人。

卫贵妃便道:“文大人新任阁老,定然是十分忙碌的,还能想到我的事,倒也真是难得。”

卫文氏忙笑道:“娘娘对我们家的大恩,文家便是万死也报答不了,父亲的意思,只要有机会,就不能放过。父亲认为,其实禧妃娘娘与敬国公府的谋划并无错处,太子册封不久,根基未稳,绝不能任其坐大,太子爷也不是庸碌之辈,给太子爷十年时光,铺排班底,掌控财源,在各部各府安进了自己的人,到那时,七爷即便大了,又能如何?”

卫贵妃听的不由的轻轻点头。

卫文氏侃侃而谈:“只是禧妃与敬国公府有一点儿错了,既小打小闹又不够严密,伤不了太子爷根基,反叫太子爷拿到把柄,翻手为云,才落得如今敬国公府蛰伏,皇上选五皇子出继这样的场面,父亲说,历代太子,最易为皇上猜忌的,并不是因为不贤,而是实在太贤德,万众归心,臣子信服,太子若是都这样能干了,还要皇上做什么呢?”

卫贵妃大悟:“不错不错,禧妃只会往外头传一些太子妃善妒跋扈之类的话,虽说名声不好,可究竟有什么用呢?也实在太小家子气了些,文大人果然是做大事的人,见得明白!”

“果然是娘娘有见识!”卫文氏掩嘴一笑,越发凑近了卫贵妃,低低的说了起来,卫贵妃频频点头,十分赞赏。

听到最后,卫贵妃击节赞叹道:“果然想的周到,如此精妙,竟是怎么想出来的!”

卫文氏轻笑道:“这是我大兄弟一手谋划的,父亲也颇为赞赏,赞其精妙,乃是个一举数得的精彩之局,也是因此,父亲才吩咐臣妾献计于娘娘,请娘娘定夺呢。”

卫贵妃显然没有想明白到底怎么个一举数得之法,她只看明白这个事儿是给太子下绊子,然后嫁祸给禧妃,只是她又不肯表明她不太明白,只得点头笑道:“很好很好,你去回你父亲,务必要仔细策划,算明白每个可能,宁可慢些来,也要小心仔细,不可叫人拿住把柄,若是有什么难处,只管进宫来告诉我。”

卫文氏忙站起来笑应了。

她知道卫贵妃还有些糊涂,却也不主动解释,有些事,就是要做的神秘莫测,才叫人惊叹,显得有本事呢。

她这小姑子贵为贵妃,献勤儿要得她欢心的人不知多少,自己若不是懂得经营,又如何能在正明宫这样有脸面呢。

卫贵妃与卫文氏的话虽说的机密,还是有些许风声吹进了燃墨的耳朵里,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往东宫里去找自己的干妹妹月牙儿说话了。

自从收服了燃墨,吴月华就施恩,把月牙儿要了来,放在自己身边做了个一等宫女,月牙儿虽是个嘴碎的,可性子却是活跃,就打发她管着自己的琐事,往各处要东西,送东西之类,燃墨与月牙儿说着话,见吴侧妃从屋里出来,打扮着似乎要出去,忙蹲身请安。

吴月华矜持的点点头,对月牙儿说:“前儿我家里送来的那一盒海棠堆纱的绢花儿,我叫你送两只给了洪良娣,剩下的在哪里,你去找给我。”

月牙儿忙笑道:“我就搁在东边屋里的多宝阁上呢,娘娘这会子要,我就去拿。”

吴月华便点头,月牙儿一溜烟跑了进去。

吴月华叫丫鬟接了盒子,便往外去了,进了东宫正殿,小樱正在桌上描花样子,见了吴月华,忙丢下东西上前请安,笑道:“侧妃娘娘来了,正巧太子爷和娘娘都在呢,我去替您通报一声儿。”

周宝璐正在与萧弘澄说些琐事,听说吴月华请见,看了萧弘澄一眼,说:“请吴侧妃进来就是。”又推他一把:“起来坐好。”

萧弘澄歪在炕上不动:“急什么,咱们话还没说完呢。”

周宝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的说:“又没有急事,回头再说,给我个面子,坐起来好不好?”

吴月华把盒子里的花儿送了周宝璐的四个大丫鬟,这才进门儿去回事,见太子爷和太子妃一边一个坐在炕桌两旁,她也不敢耽搁,就把燃墨过来递的消息说了一回。

周宝璐从来不见燃墨,直到如今,燃墨还一心认为自己是吴月华的人,并不与太子妃相干呢。

吴月华道:“那丫鬟说,似乎贵妃娘娘从香兰那里知道了一些事儿,昨儿贵妃娘娘的嫂子进宫来,她们把伺候的人都斥退了,只贵妃娘娘和她嫂子两人,说了半日话儿呢,燃墨同屋的柔心进去换茶,只听到半句,‘…不就合着那祥瑞了吗?’”

香兰就是吴侧妃娘家送进宫来,不过半个月就被周宝璐罚到了后头做粗活,由贵妃娘娘施恩救了她,拿她刺探东宫消息的丫鬟。

周宝璐深谙虚虚实实的道理,通过那丫鬟放出去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听说,如今香兰颇受重用呢!

周宝璐点头,勉励了吴月华几句,便打发她回去了。

然后,她就回头去看萧弘澄。

萧弘澄想了半晌,拉着周宝璐的手,委屈的说:“父皇嫌弃我。”

这是哪儿跟哪儿啊,饶是周宝璐这样聪明伶俐的,也实在不明白萧弘澄这是唱的哪一出戏。

吴月华过来说的这事儿,是怎么让他突然说出这句话来的?

可是看萧弘澄还挺认真的等着她问呢,只是耐着性子的哄道:“父皇怎么嫌弃你了,我竟没瞧出来,你是父皇的爱子,怎么会嫌弃你?”

周宝璐这样上道,萧弘澄才说:“我是怕你担心,前儿没告诉你,我去与沈叔喝酒,沈叔也嫌弃我,你不知道,沈叔嫌弃我,肯定是因为父皇嫌弃我!”

问题是嫌弃你哪儿呀!

萧弘澄垂了脑袋:“沈叔嫌我锋芒太露,不知收敛。他是喝了酒才会漏一句两句话的,这一回,他说了两句,第一句是——回回都是你赢,今后谁还敢跟你玩?”

这话听起来,怎么听怎么违和,周宝璐搬着他的脑袋问:“第二句呢?”

“第二句是——虽然你不喜欢,到底皇上喜欢,你总得容让一二,才显得尊重。”萧弘澄接着说。

周宝璐觉得,这位沈大人真是个人才!就是皇上说话,还没他那么难懂呢。

周宝璐琢磨了半天,终于有了个大概:“沈大人的意思,是说父皇的嫔妃对咱们动手的时候,不能次次都打回去,得要让她们赢个一回两回的,父皇才有面子?”

这是个什么鬼!

皇上拿这种面子做什么!

萧弘澄说:“不是不是,你不大懂沈叔这个人,他的意思是,难得父皇有喜欢的,咱们就算吃点儿亏,也要保住了留在父皇身边儿,才是孝敬。不然万一这个没了,父皇另喜欢个聪明的,大家都不消停!”

周宝璐绝倒,还有这种意思吗?这样的话,他们是怎么能明白这样的意思的?

萧弘澄见周宝璐的神情就知道她的猜疑,他往外头打量了一眼,见到处都安安静静的,这里一向收拾的清净,不会有人听到他的话,才小声笑道:“你不知道,沈叔那人,可有意思了!看着冷峻,又不爱说话,可是心里头对父皇可真不是那么尊崇的。不过他从来不明说,只要说的,从来都是好的,只有他不肯评价的,都就肯定是不好的。所以他老人家心里头就是看不上那位贵妃娘娘,可是…”

萧弘澄有点沮丧的说:“就这样他老人家都发话说我不对了,那我们大约还真是太不肯认输了一点。不过这会子想想,沈叔说的也是,这贵妃才做了几日啊,要是就这样没了,叫父皇的脸往哪搁?唉,这话要不是我从小儿跟着他长大,也真不能明白。”

萧弘澄与沈容中的感情极好,说起他来便有些眉飞色舞的样子:“沈叔那脾气,就是父皇,也拿他没法子的,横竖不是好话他不说,但也不肯违心,这种时候,他就是在父皇跟前,也一言不发,只恭敬的低头,父皇也只能笑一笑算了。可是沈叔对我是没的说的,从来就纵着我,父皇也不是不好,就是没那种耐心,父皇恼起来,就懒得理我,把我撵出去,全靠沈叔护着我呢!”

这位沈大人,从出身身世,到遇到皇上,到一生仕途,连同性格喜怒,都十分的传奇,周宝璐敢打赌,帝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女人,对这位传奇的沈大人十分好奇。

当然也包括她。

周宝璐便拖着萧弘澄的手,叫他接着说。

虽说在深宫里,自有人抚养,可萧弘澄坚持认为自己是自幼跟着沈大人长大的,他说:“见到父皇的时候,十回有九回都能见到沈叔,可是见到沈叔的时候,不一定能见到父皇,你说我算不算跟着沈叔长大的?”

歪理!周宝璐说。

萧弘澄不搭理她的不赞同,只是说:“沈叔是这宫里最值得信任的人,你若是有要紧事,找不着我,只要能找到沈叔,也就不怕了,你记住。”

“嗯。”周宝璐乖乖点头,星星眼等八卦。

萧弘澄不负她所望,果然说给她听,沈容中一生传奇,确实有十分可说的,不仅传奇,有些时候还很有趣,而且周宝璐从萧弘澄的语气与角度中能感觉到,萧弘澄对他的信任、尊敬,甚至还有依赖。

或许,没有沈容中,就没有如今的萧弘澄。

两人能从午饭后聊到掌灯,周宝璐津津有味,觉得可有意思了,而萧弘澄,有一个愿意、有兴趣听他讲以前的事的人,又是何其幸运。

或许爱一个人,就是迫不及待的想参与他的全部过去。

熙和六年的夏天,于大盛王朝来说是一段很艰难的日子,这一年的夏天来的很早,进了四月,就分外的炎热,从六月十七日黄河决堤开始,黄河水冲入淮河夺淮入海,淮河沿线数十州县府,上百万百姓受灾,大量灾民流离失所,各地告急求援的奏折雪片般飞往帝都,要银子要粮食要人力,朝廷紧急从其他各地调运库粮赈灾,各部衙门高速运转,通宵达旦处理政务。

七月十四日夜,钦天监跌跌撞撞跑进宫廷,奏月食之事,皇帝悚然,起驾登观星台,果见星空浩瀚明月正在慢慢变缺牙。

整个帝都无数人都见到了这一不祥之兆,有些人担忧国家社稷,夜不能寐,而有些人,却在弹冠相庆,说:“黄河决堤之际,又生不祥之兆,正是绝妙时机,果然天助我也!”

月食之后不久,皇帝染了风寒,开始还勉强临朝,处理政事,后来病情渐重,卧床不起,太子与诸皇子日夜侍奉汤药,未见好转。

御医奏请皇上休养,不应劳心劳神,皇帝不允,于病床上勉强批阅奏折,后内阁宰辅率众大臣跪请,皇上才下旨,着太子监国。

这样的形势,对早已有了预谋的人来说,正是最好的时机。

皇上病重之际,自然最容易怀疑。

一个月之内,崇州、越州、莱阳三地均有祥瑞,崇州为农人劳作之时,挖出一块乌木,上有江海图案,越州则是在水中捕鱼捞出的一只白龟,壳背上依稀有河晏水清四字隶书的形状儿,莱阳则是从天而降的一块黑漆漆的入手沉重的精铁般的石头,浮凸出一个不知道像什么的形状来。

三地地方官不敢怠慢,将祥瑞装了盒子,快马进献给圣上,却不料圣上拿了祥瑞,转头就给三地下旨训斥,言其不思治理地方,专在这等怪神乱力上做文章,以图幸进!

但话是这么说,有心人已经留意到,圣上得了祥瑞,连连招钦天监进宫。

此时已经有精明人嗅到了一点不同寻常的味道,果然,祥瑞一出,各地渐渐的流传起几句童谣来:圣人出,江海澄,一个馒头三个僧,米面笼上蒸。

童谣慢慢的传入帝都高门府邸,这些家主却与外头那些人不一样,听见家中幼儿稚童唱着这样的童谣,无不喝止。

这样浅显而又意思明确的童谣,谁听不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