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石碛堡东三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处集市,地名柴铺子。一个月以前,韩锷麾下一旅将士就是在这里的野外与吐谷浑发生了有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战斗。那一次兵战,吐谷浑折陷人马几过千人,韩锷帐下也死伤过百。这里也是近几月来汉军与吐谷浑屡屡交兵之处。

柴铺子本来并不大,也不过几百户人家,但这里却是汉人与吐谷浑交易盐铁的重要之地。吐谷浑居住之地盛产湖盐与井盐,驰名天下的“青海马”也多产于 这里。从这里贸易而得的盐流通关内,而汉人的种种盛产也是从这里流通入吐谷浑的。但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史往往就是这样:无法间断的贸易之间夹杂的总有 无数的断断续续的战争。近几月来,汉军在柴铺子一带阵亡的将士已近有千数。先开始是屡战屡败,自韩锷到后,局面才渐渐稳定下来。

为安边塞局势,韩锷现在石碛堡筑城——这里,看来是不能不驻扎一支强兵的了。他此次西塞之行的方针说起来也不过八个字:示之以威,抚之以利。一 连几次战斗他杀伤的敌兵总的说起来并不算多,但俘获之众几近千人。他一边派人与吐谷浑重修和约,一边就着手在柴铺子重开贸易。那俘获的吐谷浑之兵都被他督 促着在柴铺子一带兴修土木。这日,韩锷在柴铺子巡查已毕,天已近暮,他就一个人带了连玉去战场看上一看。柴铺子一带的野外,俱是平地,很适合做为交兵之地 的。这里有兵家争杀的历史几近千数百年。野外,时时可见没人收拾的磷磷白骨。韩锷骑马驰行在古战场上,一时只觉心中惨淡。连玉的表情也郁郁的——久战厌 兵,连他一个少年也有这种感触了。韩锷驻帐过的一处废垒残墙边,烟熏火燎,上面隐有字迹。连玉道:“韩帅,你上次留的字还在这里呢。”

那还是韩锷上次一战功成后,平生头一次因心有感慨,凑成的几句诗。只见残墙上墨迹依稀,连玉抬头看墙,低声默诵道:“又是春浸鬓眉时,心同边草 乱如丝。气寒沙海皆兵血,声滞长安有暗嘶。为有生民期正义,长将冷眼看灵旗。几家歌舞欢声罢,终将坟火野哭之”。他跟韩锷即久,对韩锷那语滞句拙的诗自然 也深有感悟。——当日,一战功成,消息报上去,朝廷中就已又在歌舞升平了。太子监国,拟旨传谕,令勒石纪事。韩锷心有感慨,所以写下了这么几个句子。韩锷 却无心看那坏壁上面的句子,他在盘算的是,与吐谷浑这次和约成后,如何约请吐谷浑之帅前来,歃血为盟,他打算就是在这里与吐谷浑之人来一场野祭,为双方阵 亡之将士鬼魂。

天晚了,荒野里升腾起些烟霭来,青荒荒的,短短的草根边,犹有未收之白骨。远远的有一点火,连玉咦道:“怎么,有人在烧纸?”

韩锷一提马缰,望了一眼,只见那烧纸的人远看着身形颇佝偻。韩锷说了声:“去看看。”

说着,两人就向前行去。及到近前,韩锷才不由讶然一叫了声:“祖姑婆!”

那空荒的野地里,只见一个老妇正在烧着纸钱,却正是祖姑婆。韩锷忙下马近前,祖姑婆的一张老脸如风干的橘皮,皱纹里沾了些飞灰,一头白发在风中萧然。韩锷怔道:“阿婆,你怎么到了这里来?”

祖姑婆满是皱纹的脸上微微一笑:“啊,是锷儿。我来烧些纸钱。”

说着她叹了口气:“我娘家的侄孙儿遇华三月前死在这里了,我也说不上是哪一战。他们家里也没有人了,只有一个寡母在堂。这也是我们祖家最后的一个 男丁。他寡母心里老掂记着,心下老不安,总是做梦。所以我就来走一趟,收收他的尸,再烈些纸钱给他。怎么着,也算给他母亲一个交代。”韩锷听着心下惨然, 只见那块冻土之上,为祖姑婆所掘,小小地垒了一个衣冠冢。祖姑婆的指上还沾的有黑土。韩锷走上前来,一跪在地,冲着那坟前一拜。耳中只听祖姑婆道:“据说 他死的那一战,汉军大败,尸骨到底在哪儿却找不到了。我只能在这里随便垒个冢儿祭一下吧。一路上我募化的还有些钱,那些阵亡将士,凡是无主的,我想载着他 们,把他们尸骨迁回长安。”

韩锷跪在地上拜了三次,喉里哽咽地说不出话来。祖姑婆知他心中的苦滞,伸手轻轻抚着他的头发。韩锷滴泪道:“阿婆,是我的事情没有做好。”

祖姑婆拍拍他的脸:“不是,小锷,你已经尽力了。你最近两年所作所为我其实都知道,你做得很好。只是,人世就是这样的了,总免不了这些伤损的。你师父也知道,他…很为你感到骄傲。”

连玉远远地站着,不敢上前打扰。空荒荒的野地里,韩锷就这么与祖姑婆坐在还没化冻的地上,祖姑婆的一张脸上满是了解与慈详。韩锷只觉得心中梗滞难 化,过了好久,才开始痛哭。祖姑婆心知他心里的感慨与委屈只怕一向没机会发出来,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拍着他的肩。她的身体因为年老而干瘪如壳,韩锷 却只觉得那是这世上最后的丰润与救赎,护持与慈念。他只想一切都可以重来,自己永远也没有长大,可以再象小时一样的一头扎入她的怀间,只是哭,没有理由没 有尽头地哭下去。

当晚,韩锷把祖姑婆在柴棚子安置好。就趁夜重返回石碛堡。他一见阿姝就笑道:“姝儿,今天,你猜我见到了谁?”

祖阿姝淡淡地笑道:“谁呀?”

韩锷很是高兴,一蹦跳起地笑道:“是姑婆她老人家来了!我现在把她安顿在柴铺子呢。今晚,咱们就去见她好不好?她只怕也好久没看到你了,明儿一早,咱们就去请她的安,让她老人家也高兴一下。”

祖阿姝的脸色却微变了下:“是姑婆?她来了?”

韩锷却没注意到祖阿姝脸上的异色,这世上,他最信任的,从不肯伤害他的两个人聚齐了,没有比这更让他高兴的了。如果小计也在就好了,小计也喜欢祖 姑婆。他心里遥想起那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他要写信把小计招来,也一定要把祖姑婆留下——她年纪这么大了,实在不适合再操劳了。如果再能把师父接来,那 时,哪怕戎马倥偬,只要他们都在自己身边,天寒地冻里升一个火,让祖姑婆围在火边围一个毯子,小计肯定会缠在她身边让她讲些掌故,姝儿做做她的活计,自己 与师父请教些事,说一些话,那就一个家了——这世上,还有什么可以比那情景能更让他感到温暖?祖阿姝脸上异色稍稍平复了些,只听她道:“你、有没有跟 她提起我?”

韩锷愣了愣,脸上微微一红:“没有。”

他是也想提及的,但心中,不知怎么总觉得有丝羞怯。在阿婆面前,他似乎总还是那个长不大的少年。可这些年他毕竟经历多了,情知女人的心意最是难测 的——如果说提及了,可能阿姝面皮薄,说不定会恼;如果实说没提及,只怕阿姝又觉得自己不在意她,在心里始终光明正大不起来,照样会恼。但他性子单直,虽 不知怎么答,也只有实说。

祖阿姝却象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噢”了声,就没再说话了。韩锷还要问她是不是现在就走,祖阿姝却倦倦道:“你也累了,明早吧。”

第四章 可知曾有弄权人

第二天一清早醒来,韩锷还在惦记着去与祖姑婆相见的事。可一睁眼,却见帐外天色已通明。他脸上微微一红:昨夜,不知怎么着,姝儿却比以前哪一夜都更主动 些,缠着他闹得直到天快亮才将将睡去。这一夜交缠的遗迹还留在那乱委的衾褥上。被子里很温暖,韩锷轻轻舒了一口气,心里有一分幸福也有一分茫然。跟姝儿在 一起,他一向端谨得很,因为在心里,他一直相当敬她重她,不太敢跟她胡缠——可阿姝现在在哪里?他稍稍清醒了些时,却发现,身边的姝儿已经不在。

韩锷一愣,穿衣起来。走到帐外却也没见到祖阿姝的身影。他于男女情事上一向面嫩,待下又一向威严,也不好意思去问连玉。就那么一直一边处理事情 一边等着,好同她同去见祖姑婆。可直到午后,还没见到阿姝回来。他才有些急了,叫来连玉问了一声,连玉却也回说不知道。韩锷骑马出去找了一圈,却也没有找 见。他在野外整整兜了一下午,入眼的却只有草野荒凉。他心下忧急:姝儿,姝儿难道也就此不见?他怏怏回营,却见连玉冲自己张了张口,象想说什么。韩锷问询 地看向他,连玉才迟疑了下禀道:“韩帅,我叫十几个亲随各处都找遍了,也没找到。只是,咱们营中少了匹好马…”

他嘎巴了下嘴,没有再说下去。韩锷呆了一呆,怔在那里,半晌才一挥手,叫连玉下去了。他隐隐回想起阿姝昨天的神色:她是不是不好意思这么跟自己 去见祖姑婆呢?抑或别有隐衷?他情知以阿姝之能,这么无声无息的消失,一定不会是出了什么事。那是她自己想走了?但…他心下徘徊辗转,这么突然而来突然 而去倒真的一向就是姝儿的习惯。难道她就这么去了吗?还会不会再回来?

为什么他身边所经的女子个个都是这样,难以预料,难以琢磨。这三个多月的温柔,难道最终也还是…来是空言去绝踪吗?

韩锷情怀恶恶,独坐在那里,天黑了,帐内漆黑一片,他却也没有点灯。连玉送饭来时,走到帐外,见到他的样子,也不敢前来惊扰。韩锷心里先是茫茫 的,然后隐隐地升起一丝痛,但那痛也空茫得仿佛不那么踏实。他想起昨夜的那一夜激情——姝儿平时不是那样的,那是不是暗示着什么?他想不通。以前的相伴不 是这样的,在黑黑的夜里,韩锷力倦而睡,有时醒来,却发现阿姝还醒着,那时,她的神色韩锷却总是不懂:她不喜欢这样吗?她不幸福吗?她脸上的神情为什么总 象是在问: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原来不过是这样吗?…为什么她的心情他从不曾懂?

其实自韩锷到西塞后,他与洛阳的音讯就一直未断,好多事不是说抛得开就抛得开的。王横海入主兵部后,得韩锷支持,内接俞九阙以传圣命,外联古超卓 以抚两都,对天下军镇收束颇力。东宫门下自然人人侧目。太子妃之父曹蓄厚一倒,连同倒了一大批人,这空出的一干实缺早就有无数人眼红了。但王横海或裁减或 收编,把这一股军中实力尽量都纳入兵部管制。天下军镇本多萎弱,各依朝中强权,王横海欲收拢军中之权,使之尽入兵部,可想而知,他触动的这一场争斗虽是无 声的,但也最为酷烈。太子贽华虽终于得以监国,但内外为紫宸与王横海所制,就是欲图与仆射堂相互倾轧,也颇多掣肘。所以更视韩锷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

就是这次的吐谷浑之乱,说到底,也还是东宫一派的谋划。韩锷一到边关,细细探访之下,就知,这场兵灾,说到底还是东宫门下激出来的。鄯州守备虞 延武本出于太子门下,他突然下令关闭边塞盐铁交易,这才激得吐谷浑人生出此变。他们如此作为,目的也就是为了逼韩锷出关远行,却没料到这场战祸持续未久就 已为韩锷所安抚下来。东宫之人自不愿大功旁落,已遣使与吐谷浑国师重新构好。韩锷听闻了这些事,却也只能背地里一笑一叹。可是心中亦生悲慨:他们怎么闹都 罢了,只是、生民何辜呢?

——姝儿已去,那段事他自不会跟祖姑婆再提了,这里自去安排兵士护送祖姑婆携战骨回转长安不提。他平生来第一次渴望的“家”的感觉也就这么的消 隐无踪了。可就在这时,他听说了那个让他甚或都不敢相信的消息:太子贽华与吐谷浑重新交好还罢,居然要延请噶当教的宗师大金巴入关中,还准备册封其为 国师。韩锷听到这个消息时,却已是四月初。一切都木已成舟。韩锷心头冷冷一惊:说起来,他间接的也算与大金巴、小金巴打过交道了,对他们噶当一脉的技击之 术早已心惊。东宫此次所为却是为何?难道是为了俞九阙?只怕还连带上自己?他就这么急不可耐的要借外力,不惜轻开教派之争以除自己与紫宸吗?

大金巴活佛在吐谷浑中信徒无数,声势极盛。韩锷心中忧虑不定:他也估不准这次噶当一脉的东来会给朝局增添多少变数。这件事他本该力阻,但朝令已 下,无可挽回。当年,只是小金巴活佛的中土一行,就已滋生出不知多少变乱,好在,那还只是在技击圈内与佛门中。这次,他们衔监国太子之命而来,只怕接下来 的更是麻烦无数。

接着,让他惊愕的是,这次却是大金巴活佛与小金巴活佛联袂入关。西塞之地本初初平定,但噶当教影响所及,边塞汉人也多有信奉其教旨者。这一股暗 流本潜隐于下——生民孤弱,对世道现实常多不满,这次大、小金巴活佛之东行却不知觉间已唤起了这股暗流。韩锷只能令属下多多关注大、小金巴的行程。他们这 次劳师动众,随身携带法器经卷就不下百车。且大金巴活佛八大弟子俱都随行,为其师打先站。这一路,只见得到一城一城的信奉百姓黄沙铺地,细水洒街,摆 起了香案。韩锷对传教之事本无恶感,但身当此责,只觉得,那股宗教狂热之情万一干联牵扯到现实利益的朝局之争,只怕就会无休无止的泛滥开来。

大、小金巴所倡的却是厌世之说,也是末世之说。他们许诺给生民的是三千世界不日将毁于一旦,苦难者将永远归依莲华之境,欺压都也将永沦轮回之 苦。韩锷这些日子也曾细细体味其言说,只觉得那些教义确实足以摇心动耳——他们许诺给苦难者一个完美的来世,但却是以破坏现世为基础的。这世界是不乏罪 恶,但如果毁之尽绝,那寂美喜乐的莲华之界果就会如约出现吗?

第五章 南郭子綦初丧我

一匹骓马带着十几骑随从奔走在通往益州的险道上。韩锷之所以带着属下这么火速飞驰,是因为他自塞上才返回长安后,就接到王横海密传的消息,说是益州局势不稳。

川中安宁关系到陕中稳定至甚。至古以来,就是川陕并称,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王横海传来的消息是:益州王李璐因监国太子恼他 曾暗助三皇子贽平,有意削藩。李璐手下也有近卫兵将,盘距蜀中日久,因三皇子被黜,深恐一朝祸延,不能自保妻子,已有谋反之计。韩锷与潜回长安的王横海见 了一面后,就决定亲身飞速赶往益州,整治蜀中军镇,以平局势。

他们此时正经行在古栈道上。这古栈道本为天下至险,没想前面才拐了一个弯,韩锷忽然猛力一勒马,马儿咴的一声几直立起来。这栈道之上本为奇险, 好在他乘的是斑骓,所以还敢策马疾行。那马儿神骏,加上他身手矫健,就是这么突然停住,也并没把他掀下马来。那转角之处此时正站着一个书生,只见他负手而 立,正闲暇已极地看着栈道下面的景色。他站立之处本为奇险,韩锷的随从因在栈道上马儿的脚力不济,无法骑乘,已落在后面好远。只见那个书生正用一只手揉着 自己的鼻子,望着脚下悬空的冷翠,低声吟道:“家徒四壁书侵坐,马瘦三山叶拥门。”

韩锷愣了一愣。只看那书生敢这么直直地挺立在栈道之上,他就已觉出这人定非等闲之辈。他还搞不清那书生意图如何,双拳一抱,恭声问道:“先生雅兴,如何却在这奇险之处长吟?”

那书生微微一笑,忽一转身就行到韩锷马头前面。他伸手一拂,出手极快,手竟已摸在了那马儿的头上,含笑道:“马头行处是长城。韩将军的这匹斑骓果称神骏。”

那斑骓何曾被人这么轻侮过?只听它嘶的一声,已直立起来,双足就向那书生肩上踏去。韩锷一勒缰绳,不欲那骓儿轻易伤人。却见那书生身子猛地一退, 他这一退只不过错开了一步,恰恰就避开了那马儿之势。左手顺手在大袖中一抄,已拨出一柄剑来。他的剑却是软剑,藏在袖中,旁人难见,轻轻一抖,却也长近三 尺。只见他抖剑一刺,已直取马上的韩锷。

韩锷心中一凛,他早看出这书生非比寻常,却也万没想到他出手居然如此快捷。只见韩锷身子盘旋而起,在空中一扭腰,并不用手,借腰肌之力,长庚已 脱鞘而出。他不攻人,先护马,手儿一带,人已落向马前。长庚与那书生的软剑在空中一交,只听得铮然一声,两人腕骨都微微一震。那书生喝了一个“好”字,更 不答话,伸手再刺。他剑身本软,借腕力轻轻一抖,空中就挽出几个难测其指向的剑花来。韩锷已好久没有与人这么放力对搏过,见那书生当真允称好手,心头兴 起,长庚剑在空中挟着一股锐劲已直迎而上。那书生再次大叫了一个“好”字,他似也已经兴起。——那栈道本来就是一根根木头一头楔入石壁上凿就的窟隆里,一 头悬空铺就的路,这里又地势极高,本为至险。他二人却全不顾脚下并非平地,忽上忽下,飞腾奔跃,长剑击刺,竟在这蜀山栈道上拚力而斗起来。

只听那书生朗声长笑道:“人云韩将军长庚之利,几足以锐绝天下,连大内俞九阙于剑术一道,也称叹不已,今日一见,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

韩锷见那书生似友似敌,却出手全不留力,也只有与他酣战。口里高声问道:“先生何人,为何突然拨剑相对?”

那书生微微一笑“我是益州王李璐故好,闻得韩将军蜀中之行欲对其不利,所以才来这栈道相迎。”他口里说着,手下却并不慢。一时,只见两道剑光腾跃 在五月天的漫山冷翠之中。那书生越斗兴致越高,口里不时高呼“痛快,痛快”。他占得地利,要较韩锷立身处高上一些,韩锷被迫得只得以侧壁山石突起处歇足借 力。忽听一声长吟,那书生一式“载沉载浮”已若起若伏地于空中攻来。韩锷长叫一声,身形拨起,也与他空中对搏。这一式之下,只听得空中剑鸣锵然,两人身形 俱都一震,控制不住,脚下眼看就都要向那栈道之外的深壑里跌落下去。韩锷却在空中忽一声长笑:“原来是顾兄!”说着他右手之剑突背后肘后,左手一伸手。那 书生却也在空中左手一抖,软剑就已怀于袖中不见,伸出右手。他俩人手一拉,已消去彼此难控之势,险极地联袂而落,险险地落在那栈道边缘。

两人危局一解,一落就彼此松手。韩锷身子侧向而立,以可最少被攻击的侧身面向那书生,只听他凝声道:“当面可是洛阳顾兄?”

那书生微微一笑:“正是洛下书生顾拥鼻。”

他鼻音很重,说起话来正似洛下书生拥鼻而吟的重浊——“河洛书”?韩锷没想到会在这栈道之上碰到这个“河洛书生”顾拥鼻。洛阳城中,六股势力,所 谓“龙门异、白马僧,洛阳王、镇关东”,下半句是“城南姓、北氓鬼,河洛书、定舆图”,没想这书生居然是洛阳六大家中的压卷人物。他为何会在这里等待自 己?

那顾拥鼻在洛阳出身洛下书院,号称一手剑法独得“王道”之秘。技击圈中,本有“一王一霸”之说。“一王”说的就是这顾拥鼻与他的“载舟剑法” 了,据说那剑法之势取意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浮载沉,王道艰辛;而所谓“一霸”,说的却是俞九阙。在技击一道能与俞九阙并称,可以见其威势。不过 顾拥鼻一向处身端谨,闭门而居,很少听说他参与身外事非,所以韩锷一开始绝没想到会是他。只听顾拥鼻微微一笑道:“闻得韩兄此次蜀中之行却是为益州王李璐 之事。益州王为人峻急,生性坚忍。偏韩兄也以勇锐之名见称天下。小可却不愿见这针尖麦芒相碰。久闻韩兄才略,想韩兄亦不愿轻启天下兵灾。只为益州王与小可 还算有过一面之缘,所以不惭毛遂自荐,愿凭三寸之舌,代韩兄做一回说客。”

韩锷的一双眼定定地望向他的脸上,只见他言下之意至诚。顾拥鼻之名他可谓闻之久矣,加上刚才一战,已识其光明磊落之胸襟,当下心中欣然——这蜀中之局,能不动刀兵最好不过。他欢颜一笑:“多谢顾兄有以教我。只是,又何必在这奇险之地猛地拨剑相对?”

顾拥鼻朗声笑道:“我也是久未出剑了。一向闻得韩兄之名,常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早想与韩兄剑上一见高下了。如果早报了名,这架还怎么打?又怎会有如此之酣快好斗?”

那顾拥鼻却未与韩锷同行,而是先走一步。韩锷到处益州,整顿军镇。不数日,顾拥鼻就已前来。他代韩锷安抚益州王李璐之事果然圆满复命。韩锷心下甚 喜,一边整顿军镇,一边却留那顾拥鼻住了下来。顾拥鼻见识极广,韩锷于天下大事,势力消长,治乱之际每多不明之处,得他联席而谈,也是获猎甚多,心下常常 感叹为何未能早遇斯人。顾拥鼻曾道:“看来韩兄与东宫间真的是势如水火呀。从吐谷浑之乱,到益州之乱,从明都是东宫一力迫就,用意也无非不愿韩兄留身两 都。再有月余,韩兄整顿益州事罢,却又欲何为?”

韩锷低声一叹:“只要真的局势平定,我也就真的想挂冠而去了。”

顾拥鼻微微一笑:“永忆江湖归白发,思回天地入扁舟?”

韩锷想了想,不明其中典故。顾拥鼻就笑着给他说了一回越国范蠡的故事。韩锷叹道:“我哪里真的有什么揽辔廓清的大志?不过是误入局中,不能自拨,却让顾兄见笑了。蝇营狗苟,终未成就一事。这天下,原要的是生杀权柄,不是如我者可以操持的。”

顾拥鼻却似能深明他话中之味,微微一笑:“韩兄于这天下事不见得想得清楚,却还做得磊落。这天下的事,本就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是,我 见韩兄与王横海王老将军所图,似乎都是想整束天下兵镇,控制太子贽华与仆射堂四方浸漫之势。韩兄却有没有想过:一旦天下兵镇力强,不为朝政所控,日后只怕 会贻下大祸呢?”

韩锷愣了一愣,心里隐隐觉得顾拥鼻所说的话大有深意,也大有道理,却一时体会不清,只觉得心头隐隐不安。只听顾拥鼻笑言抚慰道:“不过,局势也 不过如此,韩兄也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但治乱相接,每一场平定都会埋下祸根的,这且不去说它——有韩兄与王老将军、古超卓兄在一日,只怕还会一日无害。 不过这总还是人治,如何能束之以法,而抚之以德,这样的大治如何能达,却是谁也想不出的。”

韩锷只觉与顾拥鼻交谈实是深有收益。他两人谈兵论剑,煮酒话文,竟渐渐成了知己。谈兵时韩锷却更切实些,一到话至文哲,却只有噤口不语了。身边 事忙,时日倥偬,转眼就到了九月,韩锷在这蜀中停留也近四月了。蜀中局面已日趋安定,这日顾拥鼻忽与韩锷论及“儒释道”三宗,忽住口笑道:“韩兄四月间从 塞上急急赶回,只怕却是为大、小金巴之事吧?”

韩锷点点头。顾拥鼻笑道:“那韩兄所虑极是。近日我闻得,长安城中,已有过十万百姓入了那噶当一脉。监国太子欲引外教以自重,只怕最终…韩兄后来又怎么放心离开的呢?”

韩锷蹙眉叹了口气:“我也是心下放不开,却又不能不走。大金巴活佛东来教化众生,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心里却总有些不安。所以临走前,曾托人传书与我恩师太乙上人,说了说长安城中局势。有他老人家在,我怎么也可放心一二了。”

没想这番谈话未过两日,长安城就已传来监国太子欲以噶当教正式为辅国之宗,这还罢了。那噶当教居然欲图尽灭佛道两门,韩锷闻之,已是忧急。接下来 传来的讯息却更让他颜色大变。这次顾拥鼻却比他消息来得快。他那日接到信后忽然颜色一变,对韩锷道:“大金巴活佛已要莅临洛阳,据说要与白马寺中的白马僧 斗法。这是他佛门内部之争,现下只怕已经到了。洛阳城中,只怕已局势大异。”

韩锷眉头紧蹙,说不出话来。却见顾拥鼻一脸惋惜地看着他,缓缓道:“大金巴禅师此前已欲去除天下道教。闻听韩兄尊师终于不欲见其教焰所及,祸延 天下。又兼道门之力已弱,曾与大、小金巴禅师于渭水之滨论道三日夜…”韩锷面色紧张,顾拥鼻却叹了口气:“…最后,小金巴禅师为太乙上人道力所创,退 归青海湖静养。只是,韩兄尊师也为大金巴活佛所挫。据云…形神耗散,只怕,已经仙去了。”

韩锷听得一怔,只觉五内堵塞,脸上紫胀,一口气登时喘不过来:师父,师父居然仙去了?我不该临去前还以此俗务托你!顾拥鼻一见,连忙出手,一掌 向他后背拍去。韩锷咳了一咳,才喷出一口鲜血。只听顾拥鼻道:“那大金巴活佛宣称他噶当一教已败伏道家,接下来点名的就是佛门大德白马僧了。他锋头所及, 却还连上了说是我儒门的二人,一是俞九阙,一是在下。这洛阳,看来我不能不回了。”

韩锷只觉面色惨然——他们这些法哲之斗,却难为他所深明,却也情知那心法哲思实为天下存在的根基,其中凶险所藏必然无算。他心里只是想着:师 父、师父…顾拥鼻却一叹道:“这样,我先走。再过十来日,韩兄想来也可以处理好这蜀中之事了。那时,韩兄只怕也不得不回洛阳一行。”

第六章 西来达摩求本心

一点佛门之光,辉映在杜方柠的脸上。那光线却是照入门中的阳光落在佛像金身上、再折射而出的。辉映上她的脸颊,和那金光相称,杜方柠的面容也是平静的。她 双掌合什,却并没拜倒——她这个韦门杜氏,其实是不信神佛的。她相信的是自己。但她这双掌合什,佛前一默,不是皈依,而是她的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