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蛮丫头/老大是女郎上一章:第 1 章
  • 蛮丫头/老大是女郎下一章:第 3 章

她没有对不起崔南轩的地方。

离开崔家的时候,她心里没有一点留恋,一丝一毫都没有。

娘家人全部命丧黄泉,她心如死灰,没有力气去恨别人。

早就没有恨了,只剩下漠然。

出阁之前,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听父母和兄长的话。嫁人以后,她的荣辱全部寄托在丈夫崔南轩身上。

娘家有难,她除了哭着求丈夫出手相助以外,什么都做不了。

她是魏家的小女儿,是崔南轩的妻子崔魏氏,唯独不是她自己身如浮萍,随波逐流。

其实她不喜欢阮氏教她的那些规矩,她讨厌整天围着灶台忙活,她累了,不想继续折磨自己。

然后她死了,成了傅家大丫。

驴车行驶在曲折回环的山道之间,山风扯动车帘,几粒雪籽争先恐后飘进铺盖卷里。

韩氏心疼得不行,这几卷铺盖可是要一直用到开封府的!她张开手脚,整个人趴到铺盖上,试图用自己的身体保护行李,免得雪水打湿铺盖。

云英摇头失笑,靠到韩氏身边,搂住她的腰,两个人挤在一块儿暖和些。

第3章 灌浆馒头

一路跋山涉水,紧赶慢赶,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半个月后,三人终于到了繁华热闹的开封府。

入城之后,王叔径直找到一家卖南货的铺子前,果然寻到四老爷的熟人,找他借了些宝钞银两,先带韩氏和云英母女去饭庄饱餐一顿。

第一次吃到灌浆馒头,韩氏震惊无比:她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开封的灌浆馒头前朝就扬名各省,小巧精致,皮薄馅多,夹起来汤汁往下坠,像个小灯笼,放到蒸笼里,褶子铺开来,又成了一朵晶莹剔透的菊花。

韩氏狼吞虎咽。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普通老百姓不需要严格遵守三年孝期不能吃荤的规矩,过了七七就行。

吃灌浆馒头很有讲究,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先用筷子戳一个小口子,尝溢出来的汤汁,油香浓郁,肥美甘甜,然后把汤汁倒进小瓢羹里慢慢喝掉,最后再吃馒头,满嘴溢香。

云英吃得慢条斯理的,韩氏吃完一笼,一个劲催她,“快点吃,多吃几个!”

算起来,她们母女差不多大半年没吃上肉,韩氏曾笑言,群牧所的马都比她们吃得好。

王叔让韩氏和云英待在饭庄等他,他要去一趟埠头。埠头牙人包揽本地水运雇船之事,他过去托过路的客商回黄州县报信。那边紧靠着码头,人来人往,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韩氏带着云英过去不方便。

趁王叔不在,云英向韩氏道:“娘,我有话和你说。”

她语气郑重。

韩氏却捂着肚子笑,觉得她板起脸说话的样子很好玩,“大丫,是不是没吃饱?”

在韩氏看来,养闺女就和养马差不多,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行了:让闺女吃饱。

云英摇摇头,决定长话短说,“娘,爹十多年没回乡,傅家给他娶了个娘子,还抱养了个儿子养在他名下差不多有九年了。”

这是她从王叔那里打听来的,王叔是个老实人,她几乎没费什么功夫就从他嘴里套出实话。

四老爷误信传言,以为傅老大死在外地,费钞帮他娶了个老婆,娶的正好是老太太娘家的侄女,那家日子过得穷苦,侄女愿意为傅老大守寡,只要傅家帮着养活她老娘和兄弟就成。

算算日子,傅家迎娶侄女吴氏的时间在傅老大遇到韩氏之前。

也就是说,傅家可能不承认韩氏的身份,只把她当成傅老大的妾室看待,毕竟吴氏是傅家明媒正娶的媳妇,而且还为傅老大守了这么多年的寡。

韩氏是个暴脾气,听完云英的话立马炸了,一股邪火直往上冒,黧黑的脸涨得通红,掀了桌上的蒸笼,扬声道:“我是好人家的女儿,就算没有三媒六娉,那也是正正经经拜堂成亲的,我不给别人当小老婆!”

云英没说话,等韩氏冷静下来,起身捡起蒸笼,给她倒了杯热茶。

还好冬日天冷,出门的人不多,饭庄里只有三三两两几桌食客,没人注意到她们。

只有跑堂的暗暗瞪了韩氏好几眼。

咕咚咕咚几大杯热茶下肚,韩氏心头的怒火慢慢平息,她冷哼一声,“等把你爹的后事办妥了,咱们自己过自己的。”

傅家娶亲的事,傅老大毫不知情,而且人已经不在了,韩氏倒不至于迁怒到他身上。

云英诧异于韩氏的平静,点点头。

韩氏干活麻利,力气大,人勤快。她长大了,能帮着干活。湖广处于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比荒凉的甘州好多了,母女俩别的本事没有,养活自己绝对绰绰有余。

韩氏生了会闷气,想想傅老大已经死了,再多的怒火也烧不起来。她摸摸云英的脑袋,叹口气。

傅老大如果还活着,韩氏绝对不踏进傅家一步!可是现在男人已经死了,大丫是傅老大唯一的血脉,总不能让大丫跟着自己吃苦受累吧?

大丫毕竟姓傅啊!

韩氏一边喝茶一边叹气。

王叔回来的时候,身后跟了一行人。

打头的男人年纪三十岁左右,头戴绢布六合帽,穿一件花青色交领大袖标布道袍,白面阔口,相貌端正,进了饭庄,看到韩氏,倒头便拜。

砰砰几声,结结实实给韩氏磕了好几个头,额头都碰青了。

韩氏吓了一跳。

男人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让嫂嫂和侄女受苦了。”

王叔在一旁跟着抹眼泪,看韩氏发窘,小声提醒道:“娘子,这是家里的四老爷。”

原来这就是那位以一人之力撑起整个傅家的傅四老爷。

韩氏原本打定主意,等到了黄州县,一定要和傅家人好好掰扯掰扯。但真的见到傅四老爷了,她急得满头冒汗,支支吾吾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傅四老爷生得人高马大,衣着体面,和傅老大一丁点都不像,韩氏从来没和豪富人家的老爷打过交道。

韩氏手足无措,云英只得起身代为回礼,“侄女拜见四叔。”

傅四老爷抬眼看她,“这就是英姐?”他双眼通红,满脸悲痛,“果然和大哥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就是睁眼说瞎话了,云英和傅老大一点都不像。

这么大的动静,早惊动了饭庄掌柜,随从机灵,找掌柜要了间雅间,搀扶傅四老爷起来,请韩氏和云英去雅间说话。

跑堂的看到傅四老爷穿着打扮不一般,殷勤伺候,送来热水巾帕,服侍傅四老爷梳洗。

韩氏取出傅老大的遗物。

傅四老爷抱着傅老大穿过的旧衣裳大哭一场,嗓子都哭哑了。

随从们怕傅四老爷哭坏了,纷纷上前劝解。

王叔是傅家的老仆,看着傅四老爷长大的,说话没那么多顾忌,“官人勿要伤心,如今寻到大老爷的妻儿了,安置娘子和小娘子要紧。”

傅四老爷垂泪道:“这有什么可说的,大哥走了,我这做弟弟的只恨不能以身替之!这些年托赖族中人扶持,家里好歹挣了些银两,日子颇过得去,一定好生奉养嫂嫂。”他缓了口气,拉着云英的手细细打量,看她骨瘦如柴,鼻子发酸,眼泪哗哗往下淌,“可怜英姐小小年纪没了爹,大房媛姐有什么,她也得有,月姐、桂姐都得靠后。”

随从们暗暗纳罕,互相交换了个眼色:傅媛是族长傅老太爷的嫡女,傅月是四老爷自己的亲生女儿,傅桂是三老爷的女儿。英姐没了爹,四老爷可怜侄女,善待英姐,这没话说,但是比照着媛姐——这是不是太过了?

王叔也吃了一惊,他可怜韩氏母女,才会问四老爷的打算,但没想到四老爷会说出连月姐也要靠后的话来,月姐可是四老爷的掌上明珠呐!

不过想想傅老大和傅四老爷小时候感情很好,兄弟俩从来没红过脸,也没什么好意外的。

王叔是无意间碰到傅四老爷的。

湖广的莲藕和菜薹驰名全国,武昌府宝通禅寺附近长的菜薹更是贡品,尤其是冬日落雪之后的菜薹滋味最为清甜,老百姓想吃也没处买,只供达官贵人享用。其他地方也能种菜薹,但味道就是没有武昌府的好。刚落过雪,傅四老爷押送一船新鲜的莲藕、菜薹到开封府送人,王叔去码头寻人的时候,认出傅家的船泊在那里,大喜过望。

傅四老爷听王叔说韩氏和云英在饭庄等候,立马亲自赶过来相认,也不去访友了,先接嫂子和侄女回家要紧。

互相厮见过,说了些傅老大还活着时的事情,痛哭一场,眼看天色不早,傅四老爷擦干眼泪,吩咐左右随从准备出发。

他脸上仍有泪痕,双眼哭得红肿,但丝毫不减威严。

他和韩氏说话的时候,随从们屏气凝神,一声也不吭。等他开口吩咐事情时,随从立刻上前听命,极为恭敬。

云英暗暗道,这个傅四老爷不简单,难怪他能重振傅家。

韩氏和云英跟着傅家人出了饭庄。

门口一顶轿子等着。

饭庄离码头不远,而且坐轿子的都是官太太们,韩氏一个地里刨食的村妇,哪敢上轿子啊?苦辞不受。

奈何傅四老爷非要坚持,韩氏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轿子。

头一回坐轿子,韩氏左看看,右瞧瞧,啧啧道:“晃来晃去的,也没那么舒服嘛!”

云英扯扯韩氏的衣袖,“娘,四叔没说起家里那个大娘子的事。”

韩氏到处摸来摸去,稀罕这个,稀罕那个,漫不经心道:“你四叔是个好人,他哭成那样,我不好意思问他——管他呢,到了黄州县再说。”

云英哭笑不得,韩氏没什么心眼,天生不是操心的命。

到了码头,王叔领着韩氏和云英上船。

不一会,船上多出两个婆子,傅四老爷担心母女俩没人照顾,派人去朋友家借了两个仆人过来。

婆子惯会伺候人,只需看一眼,就知道韩氏和云英的尺寸,一个准备香汤,一个去准备衣裳。衣裙现裁肯定来不及,只能去估衣铺挑干净的买几套,估衣铺的衣裳多半是富贵人家嫌过时了不要的,新衣裳也有。

韩氏沐浴过后,换了身翠蓝棉袄、杏黄绫裙,连路都不会走了,“这么好的衣裳,蹭一下就脏了,怎么舍得往身上穿!”

她翻出旧袄子套在新衣外面。

两个婆子脸色变了变,低着头不说话。

云英也换了身新衣裳,一件月白对襟茧绸袄,蒲桃青竖领夹衣,底下穿鹦哥绿褶裙,满地娇织绣纹,纹样精致,色彩鲜明,婆子甚至还给她准备了一套环佩七事,挂在她裙腰上,梳双螺髻,系银带,打扮得和富贵人家的小娘子一般。

韩氏差点认不出女儿了。

婆子拿着两对丁香耳坠子放在云英耳边比了比,笑着道:“姐儿该穿耳洞了。”

韩氏听了,当即要动手。

婆子连忙拦着,“娘子莫急,这时节太冷了,来年三月穿耳洞也不迟。”

韩氏这才罢了。

待韩氏睡下,云英出了船舱,婆子问她:“姐儿是不是饿了?”

怎么所有人都觉得她吃不饱?她真的不饿。

云英指指甲板,道:“我去找四叔说话。”

韩氏想把她送回傅家,不然不会一听婆子说小姐们都穿耳洞,就立马撸袖子想动手给她穿两个。韩氏怕傅家的姐姐们瞧不起她。

她想找傅四老爷问清楚,傅家到底准备怎么解决傅老大“娶”了两个妻子的尴尬状况?

作者有话要说:

道袍:一种交领开衩的袍服,不是道士穿的,大家把它当成明朝时士庶男子的爆款服饰就成。

文中服饰大部分参考明朝

顺便给大家展示一下明朝某个时期男子的时髦衣着:粉红色的袍子,大红色的鞋子——看看古人的时尚。

然后说到前世的事,英姐离开崔家,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到不管她怎么恪守三从四德,按照母亲的教导当一个贤妻良母,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她爹是个好人,明明知道同情国公爷会连累女眷受苦,还是没有朝皇帝求饶。

她丈夫明白她有多痛苦,没有出手帮忙,因为帮忙的话会影响他的前途。

在这种情况下,女眷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死。

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是真正让英姐毅然出走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丈夫好渣呀我好伤心啊我要离开你啥的(当然绝不会复合)。

至于英姐那三个月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死的,后面会写到。

这一世主要是按照英姐自己的意愿生活,不用考虑名声,不用担心嫁不出去什么的,只为她自己而活,特意写一个本土的、没有现代灵魂穿越的女主,想让女主没有负担地活一次。

然后这是言情小说,所以基调不会沉重,尽量往轻松方面写,依旧会放飞。

解释一下女主的心理活动,后面的作话不会这么啰嗦

第4章 芝麻团

天黑了,船舱内亮起一星如豆的灯火。

随从垂着手,道:“老爷,大房那头闹起来了,陈老太太打了二少爷一巴掌。”

傅四老爷皱起眉头,冷笑一声,“胡闹!举人老爷也是说打就能打的!”

他思索片刻,吩咐道:“等船靠岸,你先回黄州县,告诉太太,我们家能保住这些田产,还不是因为二少爷考中举人了!别小看二少爷。让她想想办法劝陈老太太,事情闹大了不好看。举人老爷是知县老爷的座上宾,知县老爷都得对二少爷客客气气的,老太太未免太过了,训儿子也不必动手打人!”

随从答应一声,这时门外有人小声道:“老爷,五小姐过来了。”

傅家男孩和女孩是分开排行的,傅云英年纪小,按着年纪重新序齿,她排行第五。

傅四老爷立刻道:“快请进来。”

随从退了出去。

傅云英走进船舱,快过年了,来往于河渠的船只多不胜数,彻夜不息,从窗户看出去,时不时能看到灯火通明的夜航船。

傅四老爷看她换了身新衣裳,满意地点点头。

“四叔,我娘和我一道回傅家么?”傅云英开门见山,问道。

傅四老爷脸上浮起几丝尴尬之色,说起来,那吴氏是他做主为傅老大迎娶的。

“自然要一起回去。”他放轻声音说,“英姐,四叔会把你当亲女儿一样疼爱,以后你们不用吃苦了。”

傅云英直视着傅四老爷的眼睛,“四叔,我娘不给人当妾。”

傅四老爷怔了怔,盯着她看了半晌,目光带着审视的意味。

傅云英神情坦然,等着他回话。

傅四老爷轻轻笑了一下,然后才郑重道:“四叔晓得了你放心,不会委屈你娘。”

得到他的允诺,傅云英轻轻嗯一声,慢慢退出去,“四叔早些歇息。”

傅四老爷却没有马上睡,他静静坐了片刻。啪的一声,灯芯烧到头了,他低笑一声,拔下网巾里的簪子拨弄灯芯,“大哥一辈子老实,英姐倒是个犟脾气”

蛮一点也好,没爹的孩子,刚强一些才不会被人欺负。

第二天大船在渡口靠岸,傅四老爷带着韩氏和傅云英下船,一行人改乘马车继续南下。等赶到下一个码头,再弃车坐船。

如此一路舟车劳顿,五天后,终于抵达黄州县。

船刚靠岸,栈桥上早有傅家仆从等候多时,天边阴沉沉的,看样子像是要落雪。

傅云英搀着韩氏下船,韩氏有点晕船,到了岸上后大舒一口气,不停跺脚,“总算踩着平地了!”

婆子、丫鬟迎上前,见韩氏像喝醉了一样手舞足蹈的,想笑不敢笑。

傅云英不动声色,目光逡巡一周,看到一个膀大腰圆的婆子直奔王叔走过去,两人凑在一处说话,样子很亲热,知道这位就是王婶子,记在心上。

等王婶子过来帮忙搬运行李,她笑着道:“哪敢劳烦婶子,这一路多亏王叔照应我们。”

她上辈子是魏家的嫡女,从小跟着母亲学仪态举止,规矩浸润在骨子里,虽然现在是个瘦小干瘪的小丫头,但架子一摆出来,气度不凡。

王婶子被她唬住了,搓搓手掌,笑成一朵花,佝偻着腰道:“小姐折煞我们了,那都是老头子该做的。”

接下来,王婶子留在韩氏和傅云英身边,热心帮她们介绍每一个丫鬟、婆子,细说傅家的姻亲关系。

傅家是黄州县本地一个大族,傅老大和傅四老爷这一房只是其中一支,如今傅家嫡支住在东大街最大的一座宅子里,家里管那一支叫大房。

傅四老爷带着老太太住在东大街另一头,家里是一座三进的宅院,小是小了点,但家里人口不多,只有傅老三和傅四老爷兄弟俩加一个老太太,倒也宽敞。

傅老三和三太太住一个院子,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傅桂。傅桂出生的时候刚好后院的桂花开了,就取了这么个名字。三老爷和三太太都是闷葫芦,不爱说话,四小姐傅桂却是个话篓子,一天到晚叽叽喳喳。丫鬟们平时在院子里忙活时,远远的听到笑声,不用猜,一定是傅桂过来了。

傅四老爷和四太太有一儿一女,儿子叫傅云泰,女儿叫傅月。傅家现在是四太太当家,四太太为人很严厉。

自愿为傅老大守寡的吴氏单独住一个院子,她是寡妇,平日不怎么出门,嫁到傅家九年,从来没回过娘家。

吴氏带着过继到傅家的九少爷傅云启过活。

说到吴氏和九少爷傅云启,王婶子脸上讪讪的。

“二老爷呢?”傅云英问王婶子,王叔嘴笨,几乎不提傅家的事。

王婶子回说:“二老爷是族里另一房的。”

傅云英很快理清家里的人口关系:

三叔三婶,四姐姐傅桂。

四叔四婶,大姐姐傅月,十哥傅云泰。

祖母老太太。

另外加上吴氏和九哥傅云启。

傅家确实人口简单,只有傅四老爷养了两个屋里人,三老爷没有纳妾,家里没有庶出的少爷小姐。

至于嫡支大房那边,不知道隔了多少代,早已疏远,暂时不需要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