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云启开始羡慕起留在家中的傅云泰,英姐比孙先生难对付多了!孙先生打他们,一点皮肉之苦,他们皮糙肉厚的不在乎。英姐那种凉凉的冷漠的,没有不屑失望,但也绝谈不上善意的眼神比打在手上的戒尺杀伤力强了足足十倍,被她那么扫几眼,他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好像一下子低到尘埃里,想匍匐在她脚下求饶。

“九哥,”傅云英刚写完一篇文章,吹干纸上墨迹放到一边,声音轻柔,“四叔帮你定好附课生的名额了,你确实不用这么辛苦。可附课生到底不如正课生有底气,如果你能排进前三十名,成为正课生,四叔和奶奶他们一定很欣慰,族学里的堂哥们也要羡慕你。”

她比平时略为温柔的语调成功抚平傅云启心中的不满,他撒开手里的书,畅想了一下自己凭实力考进江城书院的消息传到黄州县后傅家会是什么样的情景,脸上浮起一丝贱兮兮的笑容,“我真能考进前三十名?”

“啪”的一声,傅云英眼帘微抬,抄起长毛竹轻轻拍他空着的手,“你好好用功的话,说不定能试一试。”

倏忽半个月过去,傅云启在傅云英的督促之下温习完全部功课,梳理其中脉络,猛然惊觉以前死记硬背的庞杂知识渐渐有了清晰的结构层次,好像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遽然从浑浑噩噩中找到一个前进的方向,虽然前面等着的依然是更多让他理解不了的新知识,但至少他不像之前那么晕头转向了。

他感叹道:“英姐,你学得这么快,就是因为每天都坚持总结旧的知识么?”

不,我学得这么快是因为我有上辈子的基础。

傅云英轻描淡写道:“是二哥教的好。”

傅云启悄悄翻个白眼,哼了一声,不言语了。

临考前一晚,忽然有人登门。

自称杨家仆从的人给傅云英送来几沓写满字迹的青纸,道:“我们家少爷有些疑惑的地方,想请教一下傅少爷。”

作者有话要说:

膏火:通俗点说,就是书院发给学生的生活费,学生吃住都不要钱,书院还送钱给你花。一般来说,正课生的膏火比附课生的要多。

花红:这个有点类似奖学金,表现优异,考课排在前列的学生可以拿花红奖赏。

第59章 道歉

自书院大门前偶然遇上,杨平衷知道傅云英在贡院街赁了间宅子,已登门拜访过。若不是傅云英忙于备考无暇招待他,他巴不得天天过来蹭饭吃。

“少爷本来打算自己来的,不巧出门的时候叫大官人给捉回打球场去了”

仆从一面领着挑了一担担抬盒的下人往院子里走,一面解释道。

杨大官人年轻的时候喜欢踢蹴鞠,奈何现在年纪大了玩不了。他老人家老当益壮,不甘心待在家中逗猫遛狗养八哥,最近退而求其次,迷上打捶丸。捶丸不必像蹴鞠那样满场奔跑,运动量不大,能养其血脉,放松精神,富户家的太太夫人们也能玩。

杨家建有专供捶丸的打球场,闲时杨大官人常常逼着无所事事的儿子陪他打捶丸。杨平衷烦不胜烦,看到球杖就头疼。

傅云英扫几眼青纸上的内容,眉头轻蹙。撩起眼帘扫一眼杨家家仆。

家仆满脸堆笑。

傅云英问道:“这真是你们少爷让你送来的?”

家仆脸色微变,目光闪烁两下,“确实是少爷让小的拿给傅少爷的。”

“劳烦你拿回去给杨少爷,还有院子里的东西也一并带回去。”

傅云英放下那一沓纸,起身示意管事的送客,抬脚走了。

杨家家仆一头雾水,见他隐隐有动怒之兆,不敢多话,悻悻然接过管事递回来的纸张,一行人垂头丧气回到杨家。

管家看他们兴高采烈出去,灰头土脸回来,忍不住上前询问。

杨家家仆说了送礼的事,一肚子委屈,冷哼道:“那傅小相公瞧着年纪小,脾气倒是不小。”

管家听他说完来龙去脉,冷笑一声,“自作聪明!该!少爷说了让你直接把考题送过去吗?”

家仆点点头道:“是少爷交代我送过去的。”

管家嘴角抽动了一下,停顿半天,咬牙低声骂:“少爷没交过朋友你也不懂人情世故?你这脑壳就是一团浆糊!哪有像你这样直接送考题的?你不会找个识文断字的重新抄一份再送出去?这上面还有书院的标记!读书人最讲究什么你不晓得?就这么大咧咧直接把考题送给傅小相公,人家一眼就看出来你捣的鬼!客客气气请你出来你还觉得委屈?傅家没打你一顿,算是人家涵养好了!”

家仆垂下头,嘀咕了一句,“少爷这不是怕傅小相公考不上嘛!”

“考不考得上哪用得着少爷自己操心!我打听过了,傅小相公是赵老三的学生,板上钉钉的正课生,就算他考不上,还有钟相公那边看着呢!咸吃萝卜淡操心,收收你的心思,别整天想东想西着三不着两的!成天撺掇少爷胡闹!”

管家骂归骂,语气却并不严厉。

家仆嘿嘿一笑,垂手讨饶,“我这也是怕少爷失望才没考虑周全,再有下次,我一定先问过您的意思,求爷爷饶了我这回。”

管家气笑了,吹胡子瞪眼睛,抬手拍家仆的脑袋,“少爷想不到的地方,你得提前想到!他动一动眉毛呢,你就得知道他想要什么,不要等少爷自己说出口。这傅小相公是小地方出来的,寒门学子都把脸面看得重,你得罪了人家,下次见到人记得好好赔罪。”

家仆拍着胸脯保证道:“我明白,我这就去傅家请罪,告诉傅小相公考题是我自己自作主张送的,和少爷一点关系都没有!”

管家脸上露出一个笑容,摇摇头,“不了,装神弄鬼的没意思,这事还是让少爷自己出面罢。”

杨平衷趁老爹和周围陪打捶丸的美貌侍女调笑,甩了球杖,蹑手蹑脚逃出打球场,听管家说了伴当送考题被赶回来的事,眉头一皱,“他为什么不要?以前钟家的几个小相公拿到考题的时候很高兴呀!”

管家忍住翻白眼的冲动,钟家根本不愁进不了书院,他们高兴还不是为了哄您这个小祖宗,“少爷,傅小相公生气了,您看是打发吉祥过去道歉,还是”

他的话还没说完,杨平衷擦擦满头汗水,欢快道:“我去我去!我自己去!我还没和人道过歉呢!”

管家再也忍不住了,背过身去翻个白眼,转过脸时仍旧一脸恭敬谦卑,“小的这就去叫人套车。”

傅云英看了一上午的时文,正吃饭,管事的过来通报说杨家人拉着几大车礼物朝这边来了。

傅云启这几天表现很好,赖着和傅云英一起同桌吃饭,闻言笑嘻嘻道:“又来了?前几天他们家送来的那个油煎肉丝真好吃。”

傅云英扫傅云启一眼,“那是黄鼠肉。”

“什么?!”傅云启大惊,啪嗒一声,手里的筷子跌落在地。

愣了半晌后,他捂住喉咙,做了个恶心想吐的动作,“我竟然吃了鼠肉!”

傅云英冷眼看他耍宝,放下碗筷,漱口吃茶,等她迎到前面正堂的时候,杨平衷在管事的带领下大步流星往里走,看到她,脚步迈得更快,“应解,你不高兴吗?”

他一脸无辜,表情真挚,明明身材魁梧,足足比傅云英高两个头,但说话时小心翼翼的,完全没有压迫感,反而让傅云英有种自己才是压迫他的那一个的错觉。

傅云启习惯叫她英姐,被杨平衷无意间听了去,好奇追问,她回答说自己的长辈信佛,因喜欢《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给她取小名应解。

“杨兄,我确实不高兴。”她道,“我晓得你是好心,不过下不为例。”

她不反感走捷径,这世上并无绝对公平可言,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利用身边的优势。她一路走来不也借助了傅四老爷、傅云章、赵师爷他们的帮助吗?如果她循规蹈矩的话,就不会女扮男装跑来武昌府求学。

但走捷径也得遵守底线。

考得上,她入院读书。考不上,她和傅云启一样捐助一笔钱钞去做附课生,然后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升级当正课生。

结果是一样的。用不着杨平衷多此一举。

杨平衷搔搔脑袋,“我晓得了,你别生气,我给你赔不是。”

他拱手像模像样朝傅云英作揖,还没弯下腰,傅云英拦住他,“不必,只是个玩笑而已。”

她哪敢受他的礼。

不管他是闲着无聊拿自己这种小门小户出来的老百姓当消遣,还是真的懵懂天真、单纯到不知世事,他能放下身段和她以同窗之名来往,她不能。

见他仿佛不甚在意考题之事,杨平衷笑了笑,“你不生气就好。”

原来道歉这么简单啊!应解真是善解人意,这么快就就原谅他的莽撞了。他和老爹吵架的时候,十天半个月不理会老爹是常有的事,又一次硬是三个月没看老爹一眼,老爹都给气哭了。

杨平衷笑逐颜开,心想,下次再惹老爹生气,先服软给老爹赔个不是罢!

秋意渐浓,残阳渐渐坠入远处如烟的峰峦之中,漫山遍野都抹了一层胭脂,山岚愈加鲜艳绚烂。沿着深藏在苍翠山林中的羊肠小道而下,江城书院高耸的屋脊阁楼掩映在翠竹绿松之中,长廊曲折迂回,庭院深深,清幽寂静。

北斋一间三面邻水的八角亭内,朱栏画槛,庭阶植满菊花,夕阳映照下霜英灿烂,艳色逼人。亭中设屏风桌椅,桌上陈设几味案酒,四色鲜果,两个小厮打扮的仆从捧壶打扇,还有一名年长的仆从蹲在地上烧炉子烫酒。

酒香浓烈,混着淡淡的菊香,引人欲醉,山长姜伯春看完斋长抄录的今年报名的名单,饮一杯酒,长叹一声道:“一大半都是才刚刚学破题的蒙生,书院果真沦落至此,成了应对科举考试的考课之所?”

旁边一名头戴马尾儒巾年纪约莫三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朗声大笑,“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世上之人读书,无非是为了功名富贵,此乃人之常情。谁能如山长这般忧国忧民呢?”

姜伯春苦笑道:“我知世情如此,只是感慨罢了。”

他连饮几杯酒,道:“不说这个了,明天李同知、姚学台、范知府都要出席入院考试,赵主讲那人放荡不羁,怕是和范知府几人话不投机,由你出面罢。”

他对面的男人名叫吴同鹤,是名举人,在书院担任副讲一职,闻言眉头一皱,“我听人说姚学台入秋以来身子不大爽利,一直病着。”

姜伯春惊讶道:“果真?我一向忙着书院的事,没顾上这一头,姚学台身子骨向来不好,按理说他不来也没什么,不过若是我们不请,以他的脾气怕是要大闹一场。”

吴同鹤轻笑道:“既然山长不知,料想没什么大事。姚学台和范知府、李同知互看不顺眼,明天有的热闹了。”

“热闹也罢,冷清也罢,随他们去,只愿能从明天应考的蒙生中多挑几个可造之材”

姜伯春摇摇手,拿起一旁北斋几位主讲送过来的考题看,眉头紧皱,咦了一声,“怎么添了一道题?”

入院考试通常比县试、府试、院试简单。也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入院考试侧重考帖经,五经中只需要通三经,《论语》和《孝经》为必选,其他可以自由选择,只需要默写出自己能熟记的指定段落即可。

今年考题的格式却和往年不同,最末尾多了一道八股文题,题目是:德不孤必有邻。

“胡闹!蒙生中一多半刚过四书关,怎么能做整篇八股文?”

吴同鹤忙道:“山长有所不知,这道题是特意添上的。”

他起身靠近姜伯春,附耳轻轻说了几句话。

姜伯春睁大眼睛,苍老的脸上露出不可置信之色。怔愣半晌后,因为微醺而略显浑浊的双眼蓦然变得清明几分,神情激动,哆嗦着双唇道:“好!好!”

第60章 再见

清晨,拂晓天明时刚落了一场微雨,云销雨霁,晴空碧蓝如洗。一枝沐浴着晨光怒放的芙蓉挑出雪白院墙,艳如流霞。秋风掠过,吹落枝头绿叶间几滴晶莹雨露,洒在树下正忙着铺设案桌,预备入院考试的年长学子身上。

学长陈葵领着几位同窗把名单张贴于榜前,跨上高耸的台阶,摆手示意门前焦急等待的众人安静下来,拔高嗓音道:“请列位领取自己的考引,凭考引入场找到自己的号棚,辰时开考,最迟午时交卷。”

考棚前人头攒动,几百名身着簇新衣裳的少年学子将陈葵围得水泄不通。张榜的一堵青石照壁被挡得严严实实的,前面的人小声念着青纸上的字给身边的人听,后面的人踮脚张望。

几名个子矮的学子听不清陈葵说了什么,抱怨个不停,试图挤进去,钻来钻去,还是被人推出来了,气得低声咒骂。

人群之后,傅云启伸长脖子看榜上贴的考试须知,扭头和傅云英咬耳朵,啧啧道:“还挺像模像样的。”

他曾送族中几位堂兄去考县试,当时贡院前的情景和江城书院考试的场景差不多。不过县试要比入院考试正规严谨,卯时一刻开始入场,学生们大多天不亮就赶到贡院前等候检查。官府会派屯兵所的军士驻守在贡院前,严格检查每一位考生随身带的考篮和他们身上穿的衣物,有几年查得特别严,考生甚至要当场脱衣裳。

江城书院没有这么多讲究,十几个十五六岁、穿月白道袍的少年坐在条桌前,挨个翻一翻学子们的考篮就让他们进考棚,并不会检查他们身上。

傅云英注意到他们对学子的态度很和气,偶尔被某位学子的家人抓着问东问西实在不耐烦时也面带微笑,言语温和。

这些少年是书院的生员,已经能做整篇八股文,基本可以参加县试、府试、院试,或许其中有几个已经是秀才了。和他们相对的是那些年纪小的文童,也就是蒙生,入院从四书五经启蒙学起。今天入院考试生员们前来维持秩序,文童们年纪小爱热闹,也抢着揽差事,执灯为学子们引路,带领他们找到自己考试的号棚。

“这是书院近几年兴起来的,以前有考生次次月中课考夺魁,去考秀才却怎么都考不过,先生问过才知他走到贡院门口就紧张,坐在号棚里一个字都写不出来。”陈葵拨开人群,越众而出,走到傅云启和傅云英面前,含笑向他们解释,“后来书院的课考效仿场屋科考,凭考引入场,考棚独立,进场后无事不得擅出,直到交卷才能离开考棚。多练几次,胆子壮了,真到考试的时候好歹比别人熟练些。”

赵师爷今天和山长姜伯春等人一起主持文庙祭祀礼,他托陈葵帮忙照应傅云英。

陈葵忙完自己的事,找到傅云启和傅云英两人的考引,递给二人,“拿好了,凭这个才能入场,交卷出来的时候考引要交还给门口的几位学兄。”

他个子高,一眼看到榜上张贴的图中显示的号棚大致的方位,指着左手边的方向,“你们去排左边那条队。”

两人答应下来,谢过他,转身排到一条一直蜿蜒至石阶下的长龙最后。

书童小厮提着考篮紧跟着二人。

王大郎怕傅云英腹中饥饿,往考篮里塞了一大攒盒咸口的梅菜猪肉馅蟹壳黄烧饼和甜口的藕粉桂花糕,还嫌不够,看书院门口巷子里摆了十几个摊子,有卖菜馅馒头的,有卖蒸饼的,有卖馄饨的,有卖炸油条的,有卖桂花卤藕和腊鸭的,吸吸鼻子,问傅云英,“少爷,要不买只八宝鸭子?那个扛饿。”

傅云英没说话,傅云启手中的折扇直接往王大郎脸上拍,笑骂:“谁考试的时候吃八宝鸭子?吃得两手油星,怎么拿笔?”

王大郎搔搔头,又问:“考棚里没有热水,天气冷,少爷身子虚不能吃凉的,想吃茶了怎么办?”

他年纪小,还一团孩子气,不知道怎么给少爷当书童,只记得听爹娘的嘱咐,千万不能让少爷饿肚子,不能让少爷冷着、动着,谁要是欺负少爷,他得第一个冲到前面替少爷挡着。

傅云启张张嘴巴,瞪他一眼,“你快闭嘴吧!尽听见你在这啰嗦,我耳朵都要长茧子了。”他没有可能考不中的压力,一身轻松,双手抱胸,好奇地四处张望,“杨少爷怎么没来?”

他哼一声,“他那么喜欢缠着你,不是应该一大早就跑过来等你一起来书院吗?”

他阴阳怪气的语调成功引起傅云英的注意力,她轻声道,“杨少爷不需要考试。”

今年附课生的名额不固定。前来应考的几百学子中,三十名为正课生,取排在第三十一到八十位的为附课生,那些塞钱、走门路的直接归为附课生一类,因为两者可能有重合,最后每届学子的总人数并不一定是整一百,往往会超出。然后每次月中课考慢慢淘汰。

杨平衷不可能成为被无情淘汰的学生,干脆连入院考试也不来。

“喝!”傅云启挺起胸脯,目露鄙夷之色,“原来是个靠捐钱挣名额的。”

傅云英白他一眼,这话说的,他自己也是好吧!

队伍前行得很慢,终于轮到傅云英了,她走到条桌前,等生员们检查她的考篮。

正好另一条队伍的人也排到了,提着考篮走到她旁边等候检查。

她余光扫身边的人一眼,觉得对方眼熟,侧头淡扫几眼,发现果然是熟人。

苏桐察觉到她的目光,薄唇微掀,朝她笑了一下,“云哥。”

傅云英颔首道,“五表兄。”

苏桐不会揭穿她,砍断骨头连着筋,他和傅家的关系太复杂了,一不小心可能两败俱伤。而且他不想贸然得罪傅云章或者傅四老爷,还有脾气古怪的老小孩赵师爷。

更重要的是,苏桐需要钱,他不能一直靠傅三老爷的接济过下去,他需要尽早摆脱傅家,在那之前,他谨小慎微,不关己事不张口,绝不插手其他人的事。

两人心照不宣,同时移开视线。

这时,条桌最左边正检查考篮的生员忽然皱了下眉头。

考篮的主人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看到生员动作停顿,他一张脸顿时涨得通红,额前青筋浮起,冷声道:“怎么?你们不是说笔墨砚台可以自备么!”

他说话口音有点重,似乎不习惯说湖广官话。

生员面露迟疑之色,不让少年进去,站起身走到陈葵身边,小声和陈葵商量什么。

周围应考的学子们大多年纪小,正是好奇心旺盛、喜欢调皮捣蛋的年岁,见状嗡的一声,凑到一处窃窃私语。

“他是不是想作弊?”

“看,被抓到了吧!该!好好的大道不走,学这种钻营手段,看他以后还怎么读书进举!”

少年的脸越来越红,扫视一圈,眼神冰冷。

生员还在和陈葵讨论什么,排队等候的学子觉得少年这下子肯定是作弊无误了,故意抬高声音讽刺讥笑他。

少年面色紫涨,双拳捏得格格响。

傅云英站的位子和陈葵离得最近,大致能听清两人在说什么,生员之所以拦下少年,并不是因为他的考篮里夹带了不该带的东西,而是他两手空空,就带了纸笔墨砚,那支笔都快秃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支撑到完成课考。吃的喝的净手的和保暖的东西更是一样都没有。再看他身上,穿得倒是体面,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脚上一双鞋却是磨损得敞口的破旧草鞋。

少年是长沙府人,从籍贯姓氏来看不该这么清贫,生员怕他是冒名顶替的,找陈葵确认他的身份。

正闹得不可开交处,一名身着锦袍、相貌堂堂的少年走到长沙府少年身边,拱手朝周围的人致意,浓眉斜挑,“只是入院考试而已,后面主讲先生们还要一个个当面见过,是真有学问还是靠旁门左道应考,先生们一问便知。都是读书人,谁会想那些龌龊心思?”

他看似替长沙府少年解围,其实是故意在讥讽少年。

周大郎话音刚落,周围的议论声更大了。有几个脾气急的直接冲着少年指点,说他有辱斯文,赶紧收拾东西离去才是正经,免得被更多的人认出来。

少年眼中隐隐浮现几点泪光,神色狰狞。

傅云英眉头轻皱,给不远处的陈葵使了个眼色,“陈学长,好了么?”

陈葵和生员讨论少年到底是本人还是冒名顶替,没注意到条桌和排队的人群这边的动静,听傅云英发问,止住话头,走过来道:“一桩小事而已,你们进去吧。”

少年的口音这么独特,冒名顶替的可能性不大。

见生员放行,少年怒气反而更胜了,“啪”的一声撒气似的提起自己带的考篮,朝刚才指指点点的众人狠狠啐一口,吐了口唾沫,扬长而去。

众人连忙躲闪,一边后退,一边气得语无伦次,“这真是这真是”

傅云英嘴角微微一翘,少年竟然敢当众朝周家大郎吐唾沫,傅云启和傅云泰会很喜欢他的。

周家和傅家可是世仇,不是什么血海深仇,但就是互看不顺眼,看到就要掐。

进了院子,找到自己考引上对应的考棚,傅云英放下考篮,眼帘微抬间,发现那操着生涩口音的少年正好和自己正对面,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

她翻出考篮里王大郎为她准备的几套备用文具,取出一套交给沿着甬道来回巡查的书院小文童,请他送到对面去。

小文童神情严肃,仿佛书院的考棚果真是场屋一般,仔细检查过文具才拿过去给少年,“呶,对面傅小相公借给你使的。”

少年皱眉道,“我不认得他!”

小文童扫一眼他空落落的考篮,道:“你拿着吧,我们书院不提供文具的,免得你写到一半再找别人借。”

少年不说话。

小文童直接把文具放在方桌角落上,转身走了。

辰时,陈葵敲响代表考试开始的钟声,考棚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毛笔书写和纸张摩擦的窸窸窣窣声。

傅云英翻开试题,先快速浏览一遍。

帖经占了一大部分,有的是随便给出四书中某本书的前一句,要求补出剩下的段落。有的是摘取文章中间的部分,要求默写前后内容。有的古怪刁钻,只给一点点提示,要求补充完整。

总的来说只要能将四书背得滚瓜烂熟基本没什么问题。

杂文、策论、试帖诗也考,但比县试的要简单,只需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判、诏、诰、奏状、章表就更简单了,完全的照着套用格式。

至于最后几道关于天文、地理、算术、农业方面的问题是书院主讲拟的题目,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题回答,也可以全答,一题不答也没什么。相当于是额外的自选考题。

傅云英的目光落到最后一道题上,愣了一下。

德不孤必有邻。

这竟然是一道八股文题。

书院的小文童们才刚刚学五经,不会制艺。更别提他们这些前来应考的学子了,大多数不能写出完整的八股文。

自选题考生可以答可以不答,书院用一道不影响最后判评的制艺来考验他们也就罢了,怎么偏偏选了这一句?

八股文考题一定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四书五经中,四书加在一起大概五万余字,五经篇幅略长,《周易》二万四千多字,《尚书》二万五千多,但科举应试中考生可挑选其中一经即可。

试想一下,这区区几本书,筛除掉那些不能出现在考场上的内容,剩下的能出多少考题?

全国各地三年两考的童子试、三年一届的乡试和京师会试,粗略一算,出题量大约需要五千道左右,国朝历经两百年,拢共需要多少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