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时候,阿蕙也不太喜欢姜锦华,只是阿蕙的二嫂更加不喜欢。

那时候阿蕙和二太太经常吵架。

朋友的朋友可能是朋友;可敌人的敌人,是更加可靠的朋友。这话是阿蕙的父亲告诉阿蕙的,阿蕙一直深信不疑。

她虽然不喜欢姜锦华,可姜锦华是二嫂的敌人;而二嫂又是阿蕙的敌人。为了和二嫂斗,阿蕙就非要和姜锦华走近,甚至帮着姜锦华对付二嫂。

二太太也强悍性格,因为姜锦华有阿蕙撑腰,公然和二太太抢二爷,二太太就对她很不客气。

二太太的战斗力很强的。

比阿蕙和姜锦华加起来还要强大。二太太要么不斗,要是狠起来,阿蕙根本不是她的对手。

姜锦华被二太太逼迫得很惨。

可是她的惨,却获得了大爷和老太太的同情。倘若姜锦华四处蹦跶,可能令人生厌;但是她可怜兮兮的,反而令人怜惜。

失败者总能赚到一些同情的眼泪。

于是大爷得到了老太太的首肯之后,帮着姜锦华在赵公馆外买了宅子住,搬出了赵家,远离了二太太。

渐渐的,大爷常去,二爷也常去,姜锦华那里就成了“娼寮”似的。老太太知道之后,气的吐血。

大爷原本不是那种性格,要不是二太太闹得太厉害,他也不至于同情姜锦华;若不是姜锦华太惨,大爷要给姜锦华置办院子搬出去的时候,老太太也不会同意。

就是因为姜锦华的本性还没有发泄出来就失败了,所以赵家众人同情她。

不仅仅大爷和老太太可怜她,就连大太太也是。

大爷去她那里,是不知道二爷也去,否则他是不可能那么做的。最后,看清姜锦华放荡本质之后,大爷及时撤足回来。可还是伤透了大太太的心。

阿蕙今生要做的,就是让姜锦华在赵家多住些日子,让她更加得意些。

越是得意,越是忘形。

那么,大家就会知道她到底是何人。

前世的时候,姜锦华把赵家大爷和二爷玩弄鼓掌之后,被她哥哥姜锦天接去了北平。

她是全身而退,大爷和二爷却因此而分了家,赵家四分五裂。

而且三哥死的时候,警备厅查案子,还有姜锦天的蛛丝马迹。只是最后孟子楠杀人的证据最多,姜锦天的那些蛛丝马迹就丢了。

可孟子楠口口声声说他不曾杀过赵嘉林。

那么,姜锦天就是有嫌疑的,不管是什么原因。

姜锦华还留在茂城,姜锦天迟早要来的。把姜锦华留在赵家,让她以胜利者的姿态自负自傲,她的本性就会比前世早些暴露。

姜锦天注定要来。

那么,让他也住到赵家。前世因为姜锦华在外面住,姜锦天才没有歇在赵家。他到底干了什么,赵家众人不知道。

而今生,就让他们兄妹都住在赵家吧。

把敌人放在眼皮底下,才是最安全的。

****************************************

唠嗑几句:民国是最容易被和谐的题材,而且真实的地名和人名也会被和谐。所以,我要么就是架空自己编个地名,要么就是用大家熟悉的别名来代替。比如北*京、南*京等城市,会在文中出现但是次数不多、我就不编了,用北平、金陵代替。

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怕有些亲们纠结,特此告知,O(∩_∩)O~

第二十章古董

二爷被孟子楠打了,三哥亲自去接二太太回来照看二爷。

二太太是聪明人。二爷这么久不去接她,她心里也有些慌。可她跑回娘家,总不能再自己回来。

三爷赵嘉林代替二爷去接,二太太一听二爷受伤了,当即表现出心急如焚,跟着三爷回了赵家。

只是回来之后,她一步也不踏入二爷的院子,只是吩咐二爷的两个姨太太好好照顾二爷。

她心里还是生气。

转而,她就听说了老太太当着赵家众人的面打了姜锦华一巴掌。这下子,二太太的气顺了不少。

姜锦华依旧我行我素。

她不仅仅背着二太太去见二爷,还“偶然”路过大爷的书房,暗许秋波。二太太和二爷房里的姨太太生姜锦华的气,可是二爷喜欢姜锦华,她们只得憋在心上,不敢发泄。

可大爷对姜锦华冷言冷语的,很不欢樱

大太太知道姜锦华时常“路过”大爷的书房,顺便去瞧瞧大爷,心里也生气。只是她性格和软,生气也是自己憋着。可是大爷除了大太太之外,还有两房姨太太。这些姨太太平日里规规矩矩,并不是没有心思。

大太太是正妻,她们不敢争什么。

可姜锦华是个什么东西?她居然敢跑来争宠!

这下子,大爷房里的两位姨娘就跟姜锦华斗了起来。

因为大爷对姜锦华不热情,而姜锦华又总是暗抛媚眼,大房的两位姨娘就对姜锦华明嘲暗讽。

二房的几个女人便在一旁看热闹。

老太太姜锦妍气的胃疼。

阿蕙又很体贴在老太太和姜锦华之间相互安慰。后来姜锦华和大房的两位姨娘闹得太僵,老太太居然问阿蕙:“…要不要让她搬出去?”

从前有什么话,老太太都是和大太太商议。

只是阿蕙最近表现得很懂事,总是在老太太身边。老太太想着阿蕙是她从小带大的孩子,对阿蕙没什么戒备,心里有事情犹豫不决,就干脆和阿蕙商量。

“搬出去不好。”阿蕙笑道,“倘若小姨搬出去,旁人会怎么猜测?家里下人再挑拨几句,小姨在茂城的名声就毁了,老太太脸上也不光”

老太太一想这话,也对:自己的妹妹来投靠姐姐,无缘无故的为什么要搬出去?

旁人猜测,就会打听。而家里那些口蜜腹剑的,肯定会借机中伤姜锦华。姜锦华在赵家的所作所为,很快就会被人知晓。

众口铄金,蜚短流长,到时候老太太和姜锦华才是真的没脸。

搬出去是行不通的。

可是留在府里又…

老太太头疼欲裂。

“小姨人很好。”阿蕙又道,“只是她长得太漂亮,惹眼就会招人嫉妒。又是离过婚的,只要稍微跟大哥二哥亲近些,旁人就会误会小姨,偏偏小姨又是活泼单纯的性格,不知道避嫌”

阿蕙这话的意思是,内宅是非多。姜锦华长得漂亮,大家的目光都在她身上。那些内宅女人怕她会勾引男人,干脆先斗倒她。

老太太听着,不免一笑,心里对阿蕙又亲近不少。虽然老太太知道姜锦华的秉性,大房的姨娘们对付姜锦华并不是空穴来风。只是阿蕙这样一说,老太太感觉自己也能说服自己:她的妹妹只是单纯,没什么心机罢了,并不是个坏人。

对于自己的亲人,老太太更加能接受旁人恭维的话,哪怕明知是谎话,心里也舒服。

老太太叹气:“…自从她来了,我心里就没踏实过。今日你这番话,才算让我心里舒坦些。小四,你帮我想想,如今应该怎么办?长此以往,总是祸事啊。”

让姜锦华搬出去是不行的,可也不能放任她这样啊。

管教是不可能了。

就像阿蕙说的,姜锦华太过于单纯,单纯得有些自负。任由她不避嫌,迟早会出祸事。

阿蕙也锁眉深想,认真思量对策。

半晌,阿蕙才道:“老太太,我说句话,倘若说错了,您别怪我:如今北方战乱,祸事四起,苏杭的布料、南方的茶、盐以及海货,肯定没法子顺利运到北平。舅舅不是做生意的?倘若舅舅肯冒险南下进货,顺便到茂城来看看您。到时候回去的时候,让小姨跟着回去”

老太太眼睛就亮起来。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法子?

她的妹妹南下看她这个姐姐,她应该骄傲啊。娘家人惦记着她,是她的荣幸;她弟弟南下进货,然后小妹跟着她弟弟北上,这是理所当然的,谁能挑出毛病?

老太太原本也想让姜锦天来接姜锦华回北平的。

可打着做生意的幌子,不是更加名正言顺?

她不禁看向阿蕙,眼里露出赞赏的光:“你这孩子,越来越聪明。我都没想到”

阿蕙就笑:“您总是在家。我乱跑,听说了些事,偶然比您想的多些也不足为奇的。”

老太太笑着颔首。

因为这件事,老太太潜意识里对阿蕙有了信任。她对阿蕙的相信,比她那个不靠谱的妹妹多。至少将来阿蕙和她妹妹同时说一件事,有不同看法时,老太太愿意相信阿蕙的话。

虽然看不到成果,可是老太太预感阿蕙的主意能帮她解决目前的困境。

老太太平日里也是沉得住气的。可是今日,她的确着急,阿蕙商量完,当即叫了管家来,让给北平的姜锦天去一封电报。

管家得令,就急急忙忙去了。

可没过多久,管家又回来对老太太说:“听说山|东现在打成了一锅粥,南边的电报都不能到北平去”

老太太就急起来。她是恨不能姜锦天立马就到茂城,把姜锦华接走。姜锦华在茂城赵家待的时间越长,老太太越是不安。

“您别着急。”一直在一旁陪着老太太的阿蕙笑着,“山|东在打仗,商用电报肯定是拍不了。可孟督军的军政府和北平的陆军衙门是通电报的。不如我让孟少帅帮忙?”

老太太就有几分犹豫。

她的确是恨不得立马把姜锦华弄走。虽然她妹妹离婚了很可怜,可是在茂城惹事,对老太太和姜锦华都不好。

但是山|东有战事,让姜锦天从北平南下,会不会有危险?这一路如此不太平,连电报都通不了,总不好让姜锦天这个时候南下的啊!

“您要是嫌麻烦,那就算了,免得欠孟家一个人情。”阿蕙见老太太不说话,就笑道,“等战事结束了,商用电报通了再说”

等战事结束,也许过不了几个月。可是等商用电报再通,可能要耽误半年。阿蕙如此热情帮忙,倘若拖下去,最后还是要求阿蕙,只怕也不好。而且阿蕙也不是自己能办,也要托人。

孟少帅刚刚打了赵嘉俊,就欠了赵家一个人情。虽然他拒绝道歉,可是帮个忙,缓和一下两家的关系,他应该是乐于见到的吧?

这个机会不可失去呢。

“还是现在拍吧。”老太太道,“只要能通火车,铁路上肯定有人管,没多大的事。山东在打仗,正是物资匮乏的时候,让锦天南下,是个不错的契机。”

老太太的心思果然是不同寻常。

阿蕙笑了笑。

“我给孟少帅说去,您把电报给我。”阿蕙道,“只是”

老太太闻音知雅意,笑道:“总不能空手去。听说孟少帅喜欢古董字唬老爷以前有些字画,都在后面厢房里,你去挑一副给孟少帅送去。”

赵父临终前就交代过,他的收藏都留给老太太,可公司里的股份没有老太太的份。

赵家的孩子们最怕父亲就留股份给老太太。一听说只给一些现金和古董字画,肯定是没有意见的。虽然二爷嘀咕了几句,赵父就说:“如果你不愿意,你把公司的股份让出来,我的那些收藏都给你”

二爷当即不说话了。

阿蕙记得父亲是有很多名贵字画的。

她笑嘻嘻靠在老太太身上:“我若是看到喜欢的,能不能也挑几件?”

老太太笑,爽快道:“去吧去吧。将来我随老爷去了,还不是留给你们?”

老太太虽然受过苦,可到底是大户人家出身,她的见识不拘于金银俗物。只要她还是赵家的老太太,她的身份地位不变,她的生活就不会太艰难。只要她厚道,赵家的孩子们就不会亏待她。

赵先生留了很多古董给她,也只是给她做人情,送给孩子们的。

倘若她留给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紧紧攥在手里,将来赵家的三位爷心生不满,老太太如何生活?她知道赵家孩子的性格,只要老太太不太过分,赵家的孩子们就不会亏待她。

这是她和孩子们之间的平衡。

你不打破这种平衡,我就愿意维持和睦。

所以这些古董虽然珍贵,老太太从来就没想过送给娘家人,最后还是要留给赵家的孩子。阿蕙说要一件,老太太根本就不心疼。

不管是钱财还是物件,只有用处得当,才有价值。

送给阿蕙,自然是得当的用处。

阿蕙笑着,跟着老太太的丫鬟荷香,去后面厢房挑古叮

一进厢房,就连阿蕙自认为见识不凡,都有些傻眼。她的父亲真的是收藏了不少古董字画啊。

前世的时候,老太太是跟着大哥大嫂去了香港的,这些字画后来流落何方了?

阿蕙寻了半晌,发现一件宋朝大家郭熙的《关山春雪图》,不由吸气。到了后世,这些古迹都是千金难求。就是现在的民国,也是价值万金。给孟子楠太浪费了。

阿蕙左看右看,恨不能把厢房里的字画都搬走。

这些都是名迹,能卖到奇高的价格。父亲是从哪里得到的啊?这些东西…不是应该藏在北平吗?

阿蕙思绪转动,最后挑了三幅字画,才从厢房里出来。

她跟老太太说了声,就抱着字画回了自己的院子。吩咐巧儿把这些字画都收起来,阿蕙换了衣裳,拿着老太太的电报,空手去了孟督军府。

她越想,越舍不得把那些字画浪费在孟子楠身上。

对付孟子楠,金钱不一定好使。而阿蕙想要在茂城混下去,这些字画将来定有用处。

好铁还是用在刀刃上吧。

第二十一章孟督军

就算是和孟子楠年少情深的日子,阿蕙也很少登孟公馆的门。

一是孟督军不苟言笑,让人看着就害怕,从前的阿蕙每次回答孟督军的问题,总感觉自己在做军事报告;二则孟督军府里两个女人不分上下,没有尊卑,势成水火,谁也得罪不起,一个不小心可能引来祸事。

这样的是非地,倘若不是别有用心,谁都不愿意多待。

那时的阿蕙对孟子楠没有特别目的,至少她不觉得自己是攀高枝,所以她也不想去孟府讨好那两个当家女人。

今天登门,阿蕙心里也揣着忐忑:但愿别遇到孟督军或者孟夫人、孟家三姨太等。

孟督军的寓所离赵家不远,都是在城郊。远远的,就能看到哨楼,有扛枪侍卫站岗。车子渐渐靠近孟公馆,只见道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南国梧桐树。绿荫成行,将道路淹没在翠浪中。

碧树繁花间,飘渺着缕缕清香。

离孟公馆大门五百米处,就有荷枪实弹的护卫站岗。看到车子靠近,有侍卫将子弹上膛,凑近了赵府的车子。

阿蕙下了车,一袭繁绣旗袍,雪色披肩,亭亭似骄阳下吐蕊玉兰。她带着宽檐帽,帽子下的黑色面网遮住了半张脸,只露出肌肤玉润的下巴和小巧樱红的嘴唇。

她笑着拿出了名帖,交给那侍卫:“我是赵公馆的四小姐,来见少帅的。”

那侍卫没见过阿蕙,可是听说过赵公馆的四小姐。

谁不知道他们家少帅迷恋赵公馆的四小姐,经常连家都不回,被督军责骂数次?

那侍卫给阿蕙行礼,道:“请稍等,容属下通报。”

阿蕙道谢。

片刻的功夫,孟公馆的大门缓缓打开。侍卫摆手,示意阿蕙的车子可以入内。阿蕙遥遥颔首道谢,跟着进了车子,令司机把轿车开进了孟公馆。

前头有侍卫带路,车子停在门房的车库里。

阿蕙在大门前下车。

对于孟督军的府宅,阿蕙很是熟悉的。前世的时候,一年后何礼成了何督军,作为何夫人的阿蕙就住到了这里。

这就是阿蕙的另一个家。只是前世何礼搬进来之前就改动过,大部分园林建构和现在的不同。

她正要往孟子楠的院子走去,便听到了军靴橐驼的脚步声。抬头一看,只见一身铁色英式军服的男子站朝她走来。身量挺拔颀长,步伐沉稳有力,只是眉头紧锁,看到阿蕙,露出一副不悦模样。

竟然是何礼。

阿蕙没想到今日孟督军在府里。

“督军听说你来了,请你去书房说话。”何礼走到阿蕙面前,冷冷道。

阿蕙微讶,居然不是孟子楠让她进来的,而是孟督军。她顿了顿,笑道:“你怎么在这里?”

“我是督军的参谋,你都忘了吧?”何礼语气极其冷淡说道。他冷淡的语气里,带着不耐烦和厌恶。

阿蕙又是一笑。

何礼这态度,估计是觉得阿蕙和他定亲了,又来找孟子楠,很不道德,让何礼难堪了。毕竟现在的民国,风气尚未开放到男女可以自由不受人指指点点做朋友的程度。

阿蕙又是孟子楠的前女友,甚至没听说他们分手了。她这样公然来孟督军府里找孟子楠,任谁都会多想。

阿蕙本是个厚道人,她也不想把旁人弄得很难堪。可是对方是何礼,就真的不需要在乎。虽然阿蕙重生后的主要目标不是如何整死何礼,可她对何礼的恨,并没有消除。

被追杀、家破人亡受的罪,就算过了三十多年,阿蕙仍觉刻骨铭心。

她无所谓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