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险没碎了手中茶碗,朝云师傅:如果谢驸马在阿念嘴里都是老掉渣的形象,那较谢驸马还要大上几岁的自己呢…

一念至此,朝云师傅就有些不淡定啦。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这几天有些短,主要是天气转热所至,整个人都乏乏的想睡觉,以后会加更哒~~~~~~~~~~~~~~

第408章 北昌行之九十六

第408章

老到掉渣。

这句话其实是很寻常的民间俚语啦, 要不是阿念是自小受何老娘的耳濡目染, 都不一定知道这话。这民间俚语啊,有个特点,就是形象而直率。

有时候,直率就是一种毒辣啊。

朝云道长这过气权贵,显然不大接地气, 他,他以前竟从没听到过这句话, 然后, 就形象而直率的给女弟子打击到了。尽管女弟子说的不是他,但, 他比谢驸马还要略略长年好不好!

朝云道长被打击的, 都不想说话了。

女弟子却是个自来活泼的, 现在作了娘也是个热情人。何子衿这些天在家里,除了装样照顾“病人”阿念, 还偷空给师傅朝云道长做了件袍子,这次带了来, 先秀过工手, 还说, “师傅试一试, 这回是暗纹竹枝玉青色, 看我配这暗色镶边儿,既活泼又稳重,最适合师傅你这年纪穿了。”

朝云师傅刚被“老到掉渣”打击了一回, 这再听女弟子说“年纪”二字,顿时大不是滋味,意兴阑珊的摆摆手,“罢了,我这把年纪,穿什么不行。这料子有些浮了。”

“哪里浮啊,师傅你年纪又不是很老,而且,你这种温文儒雅型的,多难得啊,我见过这么多男的,没一个比得上师傅你的。”何子衿说着就把衣裳拿出来了,给师傅看,极力推荐,“你看看这颜色,这做工,这衣裳,也就师傅你配穿,换第二个人,都撑不起这颜色来。再说,我这辛苦大半个月,点灯熬油做的,师傅你试都不试一下,可真不够给面子的。”

何子衿哪里知道他师傅是给阿念一句话给伤着了,正夸她这衣裳呢,不想她这刚说完,她师傅便道,“成,那就试试吧。不过,我上了年纪,以后还是给我做些稳重衣裳穿。”

“上年纪怎么了,你又不显老。”何子衿把衣裳给闻道师兄,笑着拍师傅马屁,“关键是气韵好,我要是到师傅这个年纪,有师傅你这气韵,我得美死。”

朝云师傅终于给女弟子拍舒坦了,试过衣裳后却是提了意见,“以后不要做交领的了,圆领也不错。”

“交领的师傅穿着好看。”何子衿道。

“哪里,我比谢驸马还年长几岁呢。”

“就是驸马比您,那比不过也是比不过啊。”何子衿对于谢驸马什么的,完全没有半点儿兴趣啊,,何子衿笑嘻嘻道,“什么时候有比师傅您更出众的,可得叫闻道师兄与我说一声,我也过来开开眼界!”

朝云师傅终于给女弟子拍乐了,笑道,“别成天说这些话,女孩子家,还是稳重的好。”

“晓得晓得。”何子衿就是过来看看自己的师傅,陪师傅说说说话,也逗逗双胞胎。一直在朝云师傅这庄园里消磨了大半日,中午吃过饭不算,下午方带着双胞胎告辞。

这北昌府的案子,绝对审的不慢,跟着谢驸马来的,没有庸臣。但,案子审完子,审明白了,该抓的抓了,该绑的绑了,谢驸马令刑、户、吏三部与自己同来的官员先行带站那些罪证罪臣回帝都,他则带着另外一些鸿胪寺官员,经北靖关,到西凉秘密出访。

是的,秘密出访。

阿念开始都不晓得这秘密出访的事儿,只是,谢驸马似乎对江同知颇是另眼相待,北昌府当地官员中,谢驸马只点了李参政江同知二人相随。点李参政这很好理解,官场中许多人都有传言,明年就是三年一任官员升迁考评之日,李参政怕是要接解田巡抚职司的。至于江同知,这次盐课司之案,江同知献上盐商的私账为证据,也是有功于朝廷的,但,江同知现在不过正六品,他再怎么升,也得按官场规矩来吧,所以,撑死升到五品。五品相对于六品自然是高官,但对于官场中人而言,不论五品还是六品,都逃不脱一句形容词,那就是“不入流”!

是的,在官场的常识中,五六品都只能算是寻常官职罢了,还远远称不得高官。

但,就是这称不得高官的江小官儿,竟然被谢驸马点了名,随谢驸马一并出使西凉。

这事儿,谢驸马还要求诸人保密,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那种。可阿念哪里忍的住哟,他都有心想问问谢驸马,能不能带着媳妇一同去呢。

当然,阿念也明白,这话自然是不能问的。但阿念也没瞒着子衿姐姐,子衿姐姐听说后就有些不放心,这位两生一世传奇经历的子衿姐姐,竟完全没有政治大局观,想着阿念会不会一去西凉就联合纵横,从此成为当下有名的外交官啥的。总之,子衿姐姐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她第一个想法就是,“西凉安全吗?不是听说那地方现在的王都是现在的摄政王挤走先前的王然后立了这么个傀儡王,这样的地方,安全吗?”

阿念道,“姐姐说的是英武亲王么?”

“是啊。”何子衿道,“先时我听赢妹妹说,北靖关外许多流匪,其实都与西凉有关。再说,这好端端,两家榷场就开着呢,有什么事不能光明正大的说,怎么就要这般偷偷摸摸的,岂不蹊跷?”

“姐姐说的我都明白,姐姐看我,自然宝贝。”说到这话,阿念不禁暗暗自得一二啊,自得之后,阿念接着道,“可话说回来,就是这些出使人中,谁能比得过谢驸马呢 ?我听李参政说,这位驸马年轻时曾于西宁关主持对西蛮事务,然后,在谢驸马于西宁二十几年的为宦生涯中,西蛮没能从我朝土地上迈进一步。这次,定是极要紧的会面,陛下才会派出谢驸马的。谢驸马还是太后娘娘的亲叔叔,倘谢驸马有个好歹,如何跟太后交待呢?所以我说,这次出使,我纵不大知晓这其间内情,但想来定是要紧事。”

何子衿也明白,如这样的要紧事,倘不是有几分运道,如阿念这样的中低品小官儿,怕就是打破头也挤不进去呢。何子衿寻思一二,道,“谢驸马亲自出使,这护卫之事怎么说呢?”

“除了谢驸马带在身边的侍卫,纪大将军那里会派卫队亲自护送。”

何子衿想了想,很快有的决断,与阿念道,“既是谢驸马亲自点你,这也是谢驸马好心,你只管去,不必惦念家里。”

阿念握住子衿姐姐的手,在掌中轻轻一捻,道,“只是舍不得姐姐。”

“又不是去多久,这种秘访,拖时间久了消息必会外泄。再说,你只舍不得我?还有阿晔阿曦和双胞胎呢?”说着,子衿姐姐望向阿念。

阿念笑,“孩子们与你我怎么相同,孩子们现在跟咱们在一处,就像那小鸟一般,终有长大离巢那一日。就是以后,也都会娶亲嫁人,然后,各有了各的日子。真正能白头到老,携手百年的,不是孩子们,是你我。”

因阿念要出使之事,夫妻俩很是一番亲昵。何子衿在待得知护卫使团出使西凉的卫队,是由姚节亲自带领时,不由稍稍放下心来。她夫妻二人都与姚节相熟,有熟人在军中,哪怕有什么变故,姚节肯定也得先顾阿念啊!

阿念就以外差的名义参加了使团行程,甭看阿念这参加了使团还唧唧歪歪放心不下媳妇的,就他与李参政参加使团之事,不知多少人心生羡慕呢,其间就包括使团里的鸿胪寺姜少卿,姜少卿就不明白,他们人手并不缺,谢驸马如何非要再添上李参政江同知二人,就北昌府刚查清盐课案,这么个苦寒之所,一个盐课司的盐课提司,一年就能贪十万白银,虽然李参政江同知是献证据的人,但也可想而知这北昌府的官场是什么样的官场了!

而能在这样的官场里,迅捷准确的献上证据,立下功劳,这李江二人,一看也不是简单的啊。这样机密的事情叫这二人参加,尤其他们还没有对此二人进行细致调查,倘不是谢驸马一意坚持,怕姜少卿根本不会同意这二人加入使团之事。

就是现在,姜少卿也不大理解。

当然,姜少卿这不大理解,在得知江同知阿念会西凉语时,突然有些理解了,寻思着,莫不是谢驸马对现在的懂西凉话的书吏不大满意,想换个懂西凉话的,就寻了这位江同知,那么,李参政呢?

很快,姜少卿就明白,他委实小看了北昌府的官员。如江同知,是通西凉话的,用江同知的话说,“以前在县里任职时,我所在沙河县离榷场极近,我也去榷场过,见到西凉商人,顺便说了几句,不算熟练。”当然,从江同知与那位西凉语书吏那流畅古怪的西蛮语对话来看,江同知那“不算熟练”,完全可以视为江同知的谦虚。至于李参政,虽不懂西蛮语,但对于西蛮的了解也是头头是道。李参政的话也很实在,“在来北昌府为官之前,我就查过一些西凉的风俗、兵部的兵略图,不为别个,西凉虽国小,却一直野心勃勃啊,何况,他现在当政的,可不是个和气人。”

如此,姜少卿渐渐有些明白谢驸马的用意了。就如谢驸马不经意间说起的那话一般,“咱们终是要回帝都的,这北昌府的太平,不是要靠北昌府的官员啊。”

姜少卿望向李江二人,心知这二人的升迁怕是已板上钉钉。

作者有话要说:PS:写一点官场~~有点晚了,大家先看,石头也先去睡了~~~~

第409章 北昌行之九十七

第409章

阿念随使团出使北凉, 何子衿带着孩子在家过日子, 她与李参政夫人迅速的熟络起来。虽则以往二人对彼此都有些欣赏,但说来并不算亲近,不比如今,虽外人面儿上看着如以往,两人举止言谈间却是亲近不少。

而且, 何子衿发觉,自从阿念遇刺事后, 来求自己占卜的人少了许多。她原也没大留意, 毕竟,前些天一直是在家照顾“病人”阿念, 之后阿念要出外差, 何子衿都是忙着给阿念收拾行礼了, 如今阿念随谢驸马去了北凉,何子衿方陡然觉着家里清静不少。

何子衿还不知是何缘故, 何老娘就同自家丫头片子讲了,“那些个小人, 你先时不给她们卜, 如何可不趁机说你坏话么。”

“我有什么坏话可让人说的?”何子衿觉着自己平日里没得罪过人哪。

“这都不晓得?”何老娘深觉自家丫头片子迟钝, 这般消息不灵通, 可如何是好哟, 幸亏有自己帮她留意。说来,何老娘的确是灵通的多,甭看她老人家也不大参加官宦人家女眷聚会, 主要是她老人家年岁辈份都太高,而老太太间的聚会太少,以至于她老人家在社交界少有露面儿。不过,她老人家竟硬生生的又走出了自己的新天地,被重阳聘为了书铺子的顾问,而且,自她老人家做了重阳书铺子的顾问,那书铺子的生意哟,甭提多红火了。好吧,此乃后话,暂不消提,何老娘说的是现今流言之事,与自家丫头片子道,“上回江姑娘找你寻平安符,你这名声就响亮声来。多少人想请你占卜呢,你不给她们卜,可不是得罪人么。这回阿念遇刺,那些碎嘴子们就说了,你要真是个灵验的,怎么没提前卜出阿念会遇刺来,可见你这卜是不灵的。如今可不就是没人来寻你了。”

原来是这般缘故,何子衿笑道,“不来更好,我早也说过我这卦并不灵验,如今可算是清静了。”

何老娘听这话不乐,道,“你愿不愿意卜是一回事,但也不该叫这些人这样说你。”

“管她们怎么说,正事还忙不过来呢。再说,我原也就打算再不替人卜的,如今这样,正可顺势而为,以后也能少些麻烦。”

何老娘还想再说些什么,但想到自家丫头片子现在也不等着占卜的那仨瓜俩枣的下锅,弄个巫婆神汉的名声也没什么意思,便也未再多说。何老娘现在比较忙,与自家丫头道,“你去跟你娘说说话吧,我这里还要听会儿书。”

何子衿问,“什么书啊,这么好听,祖母连我都不理了。”

“哪里有不理你,只是这书我得快些听,好给重阳拿个主意。”何老娘说起自己事业的第二春就是眉飞色舞,自从重阳置了个书铺子,先时那书铺子生意很是寻常,后来重阳开了窍,借着秋闱春闱的东风,大卖自家曾外祖母何老娘与江姨丈的学习著作,很是给书铺子恢复了一些元气。同时,重阳还极有眼光的出版了几本大卖的话本子,从此,他这书铺子在这书铺业算是站住了脚。起码,于北昌府有了些名气。

然后,重阳在与曾外祖母的交谈中发现曾外祖母于话本子这些故事很有鉴赏力,用重阳的话说,只要是产外祖母觉着好看的,基本上都能卖的不错。

让何子衿说,这与何老娘的文化水平有关,想一想,这些话本子小说多是什么人看?那些学识渊博的大儒是极少看这些的,看这些个的大多是文化水准寻常的。这些个人吧,还不一定就比何老娘的审美高明到哪儿去。而处于同等水准的审美,自然能选出符合这种审美水准的话本子了。

重阳多精乖啊,他发现此事后,立刻就聘了曾外祖母为顾问,对了,顾问这词还是子衿姨妈发明的,竟然是,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就找顾问问一问。重阳就聘了曾外祖母给他当顾问,非但要请曾外祖母帮着挑选话本子来出版,还要曾外祖母帮他挡一挡他娘,甭叫他娘总逼恳着他念书了。

重阳自认不是块念书的料。

他娘三姑娘却是个极心高的人,一意盼着长子有出息。

如今,重阳聘了曾外祖母为顾问,每月给曾外祖母开月银,俗话说,拿人手短,由于曾外祖母在重阳这重外孙的书铺子里兼职打工挣零用,所以,在重阳的问题上,曾外祖母常帮着重阳说话。

何老娘如今说起重阳也很是高兴,道,“这孩子,认识的秀才多了,许多秀才都愿意在他这里印话本子,只是,这也得有个挑捡,咱们得挑好看才成。重阳既得打理铺子不得上学,哪里有这样的空,我就帮一帮他,挑这话本子。如今我眼睛不大成了,自己看就费劲,就让燕子过来念给我听。”又说,“念子学认字算是快的。”燕子是何老娘身边的小丫环。

何老娘也乐得自家老太太有些事情做,还打趣的问,“重阳一年给祖母你多少工钱啊?这可不能少了。”

一提到工钱,何老娘就一句,“孩子们做点事怪不容易的,哪里还能要孩子们的钱?重阳说要给我,我不要。后来,那孩子说了年底给我分红。”说着,何老娘就得意起来,觉着自己算是提早一步享了重外孙的福。不过,何老娘还是强调,“随重阳如何说吧,我不要重阳那钱。”

何子衿笑,“这也是重阳心意,祖母甭急着拒绝,您不晓得,重阳那书铺子,去岁勉强收支平衡,一分钱分红都没有的。今年估计能略有赢余。”

“我看他书铺子生意还不错啊。”

“是吗?”

“当然啦,我去过两回,每天放学的时候,人可多了。”

何子衿便笑眯眯道,“这都是祖母你帮忙的缘故啊,要重阳自己,哪里有如今的景象?”

何老娘一听这话就高兴起来,嘴里还道,“也是重阳这孩子争气。”又跟自家丫头赞了回重阳,这回,也不叫燕子念书给她听了,何老娘就拉着自家丫头片子的手说起出版业的事来,一不留神还说出了个机密,“重阳说了,阿晔那书,第二部就快写好了,待写好了,直接拿去印来卖。”

何子衿想着,阿晔这小子被他爹阿念收拾过一回又加重了课业,很久没再写过话本子,如今看来是阿念这一去远差,阿晔又重拾旧业了啊。

何子衿回家就问了阿晔,阿晔道,“娘,你放心吧,我一准儿不会影响课业的。”

何子衿笑笑,“成,你心里有数就成。人有爱好没什么不好,只是得分得轻主次轻重。”

阿晔认真应了,就开始趁他爹不在家开始了自己的话本子创作。

因自己娘待自己好,阿晔还同他娘说了个机密事儿,“娘,你知道不?就是《簪花记》的那位红尘居士,可是给重阳哥逮住了,你知道这人是谁不?”

“谁啊?”

“说来,这人娘你还认识呢。”

“行啦,就直接说吧。”也不晓得啥毛病,小小年纪就特喜欢卖关子。

果然,见他娘催,阿晔这才不紧不慢说起来,道,“就是娘你的女学生,胖曦的同窗,宫财主的闺女,宫姑娘啊。”

何子衿听闻此事,颇有些讶意。阿晔现在关子也不卖了,一径同他娘道,“娘你不晓得,这位宫姑娘的架子有多大。重阳哥给她送了多少回礼了,她理都不理。还是胖曦帮着重阳哥说话,宫姑娘才答应再写一本的。”

何子衿对于孩子间的事,一向少作评论,只是提醒阿晔一句,“你又这样说阿曦,叫她听到跟你打架,你少来找我告状啊!”

阿晔嘀咕,“我就私下说一两回,她本来就胖,还不叫人说。不是我说,这也忒自欺欺人啦!”

“谁说阿曦胖了,我一点儿不觉着阿曦胖,人是胖是瘦,多是天生的。看一人,怎么能只看皮相,得多看这人品行。倘品行不佳,就是长成天仙又如何?”何子衿生怕儿子以后成长为颜控啥的,很是注意对儿子的教育。

“我晓得的,娘。”阿晔无奈的应一句,觉着他娘是瞎担心,这样的道理,他能不懂么?不过,阿晔另有他事跟他娘打听,“娘,三姨妈这几天有没有来咱家?”

“怎么了?”

阿晔坏笑,“没啥!就是听大宝哥说,这几天重阳哥尽忙着相亲了,三姨妈正忙着给重阳哥说媳妇呢。”

“行啦,别总说你重阳哥,你是不是也想媳妇了,想我给你说一个!”

阿晔很有些不好意思,耳朵红彤彤的,大声否认,“娘!你可别乱给我说去,我还小哩!我还要念书哩!我可没有半点儿这个意思!”阿晔生怕他娘跟三姨妈一般去给他满城说媳妇,连忙认真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何子衿瞧着阿晔既害羞又焦急的样儿,心下很是好笑,逗了儿子一回,方回屋歇着去了。

因阿念不在家,阿曦过去陪着母亲睡觉,当然,还有双胞胎一道。好在家里床够大,母子女四口子也完全盛得下。

何子衿刚从阿晔这里知晓三姑娘给重阳寻媳妇的事,重阳是长子,再者也到了议亲的年纪,这倒不怎么稀奇。何子衿甚至开始准备重阳的定亲礼的,结果,没几日,三姑娘就过来,私下同何子衿打听起陆路家大姑娘来。

三姑娘道,“重阳一直不大定性,虽有些小聪明,却不够稳重。他又是长子,我想着,必得给他寻一位稳重闺秀才好。”然后,话里话外的提起陆大姑娘。

何子衿笑道,“三姐姐是相中陆大姑娘了?”

三姑娘一笑,“也不瞒你,先时在你这里见过陆家姑娘几面,别个不说,就那通体的书香气,就叫人喜欢。”陆家与江家同住一巷,原是邻居,陆家是北昌府人氏,陆老太爷翰林院致仕,举家搬回北昌府,与江家关系不错。阿念遇刺受伤,陆三太太还带着闺女过来问候过几遭。那会儿三姑娘也在江家,自然就见着了。就像江姑娘说的,就陆大姑娘那一身书香气就叫人喜欢。尤其三姑娘一向对儿子期望颇高,偏生儿子念书有限,三姑娘喜欢读书人家,这不,就相中了这位陆大姑娘。

何子衿笑道,“姐姐好眼光,这位陆大姑娘,果真是极好的。倘不是阿晔年纪尚小,断不有叫三姐姐抢了去了。”

三姑娘见何子衿这般说,心下愈发喜欢陆家,却也不是没有忧虑,道,“别个倒好,我只担心人家瞧不中咱家这门第。”陆三老爷虽是白身,陆老太爷却是致仕翰林,胡家却是商贾门第,每念及于此,三姑娘就有些不自信了。

何子衿道,“陆家虽好,可北昌府也不是就没有比他家更好的了。咱们姐妹私下里说句势利话,那陆三老爷毕竟只是白身。咱们重阳,也是会过日子的好孩子。再者,别个不说,咱家的孩子都是干干净净的,就是成亲后,也不会纳小,单这一样,就极难得的。自来一家女百家求,成与不成的,渐渐同陆家露个口风,看一看他家的意思,总没差的。”

三姑娘很是相中了陆家,于陆家事也格外慎重,想着便是问也要做好万全准备才成。三姑娘道,“成,我再与你姐夫商议一二。”

何子衿点头,“这也好。”

作者有话要说:PS:孩子们的亲事快到啦~~~~

第410章 北昌行之九十八

第410章

三姑娘急着给重阳说亲, 也有一个原因就是, 觉着重阳如今越发狡猾。譬如,就拿请曾外祖母何老娘做顾问一事来说,重阳简直是一举多得啊,既给曾外祖母找到了事业第二春,还能托曾外祖母替他说话。原本三姑娘很反对重阳做生意, 但重阳请了何老娘替他说情,三姑娘一向很听这位姑祖母的, 便不大说教重阳做生意之事了。当然, 三姑娘自己心里也明白长子是个啥货色,真个让重阳念书, 能要他命。

既念书不成, 三姑娘就想早些给长子说门亲事, 成家立业,也能稳重一些。

这不, 三姑娘就相中了陆大姑娘。

像三姑娘说的,就喜欢陆大姑娘那一身的书香斯文气。

再者, 陆太爷翰林致仕, 陆家也是。倘不是陆三老爷实乃白身, 这门亲事, 三姑娘都不一定能有信心提。毕竟, 自家现在走了商路,同书香人家,还是略有不如的。

三姑娘极有意这位陆大姑娘, 这才过来先同何子衿打听,听一听子衿妹妹的意见,见子衿妹妹也说陆大姑娘好,三姑娘越发高兴,回头就与丈夫商量起来。说来,胡家与陆家的交集还是自阿念“遇刺”时起,阿念“遇刺”,胡文先时不知内情,几乎每日都守在江家。陆家与江家也一向关系不差,故而,陆家人来江家探望时,也就认识了江家的亲戚胡家。

三姑娘与丈夫提及陆家,胡文对陆家的感观却不比妻子,胡文道,“我倒是认得他家三老爷,倒是个和气人,只是未免太过不通事务。”

“我听说陆家三老爷时常与些北昌府的文人诗文唱和的。”三姑娘道。

“那算什么啊,不过是会写几首诗文而已。倘真有才干,怎没像陆太爷那般考取功名?再者,陆家陆太爷自是没的说,陆太爷是翰林,有大学问的人。可陆太爷膝下三子,不过长子中了举人,外头捐了个官,如今仍在县令任上。陆二老爷不过秀才,拿银子打点了个县丞的缺。陆三老爷干脆是白身,我倒不是瞧不起白身,我也没功名,说来还不比陆三老爷会做诗呢。只是,男子汉大丈夫,便没功名,也该做些庶务赚银子养家。可这位陆三老爷,除了听说诗文唱和,就没再听说他做过什么俗务了。他家的田庄产业,他都不晓得有多少?要我说,陆三老爷忒仙气儿了些。”甭看胡文没功名,还做了商贾,他一向瞧不上那些不尚俗务之人,哪怕书香文人亦是如此。胡文喜欢的是江仁阿念这种能养家的,当然,阿念这种既会念书亦会养家的自然最好,如他与江仁,都不大会念书,养家却也是妥妥的。胡文一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自当顶天立地、顶门立户!像陆三老爷那样的成天诗文唱和,不尚俗务的,与胡文当真不是同一路人。

三姑娘却有不同意见,道,“这事儿我也打听过,听说陆家的产业,一向都是女人打理。现在是陆老太太看着眼,陆三太太管着。正因如此,他家的女孩儿既斯文又能干呢。咱们又不是有闺女嫁给陆家,咱们这不是想给儿子娶媳妇么。娶媳妇,自要娶个会理家的,不然,以后重阳挣下家业,遇着个败家的,有多少够她败啊!”

胡文给妻子这么一说,倒也觉有理,反正便是亲家,倘性子不相合,倒也不用多来往,只要女孩子好就成。胡文道,“那我再打听一下陆家为人。”

“成。”三姑娘笑,“不是我赞陆家大姑娘,连子衿妹妹也说陆家姑娘好呢。”

胡文道,“也问问重阳的意思,总要他乐意才好。”

“知道,要是陆家姑娘他再不乐意,就叫他自己找去吧。”三姑娘为这个长子,简直是操碎了心。因着下头还有二儿子三儿子也要操心,所以才想着,干脆先给长子定下亲事,以后长子的事就有媳妇来操心了。

胡文对长子的亲事自然重视,他虽来北昌府时间较短,但较短的时间内,也将陆家的底摸清楚了。摸了陆家底后,胡文对陆家这亲事也感觉不错了。虽则陆三老爷不大对胡文的性子,但陆太爷是那种令胡文颇为敬佩之人,无他,陆太爷这刚回北昌府,如今北昌府官学增设君子六艺的课程,陆太爷这自朝廷致仕,上了年纪的老翰林都自愿免费去北昌府教授书法。

陆太爷这所做所为,令胡文想起自家祖父来。

胡文认为,这等无私之人,其家里孙女定是不差的。

胡文也对陆家满了意,想着,先寻个机会同陆三老爷提提这事儿才好。三姑娘道,“你们男人就是粗心,这事儿可不能硬着来。要是直接问了,陆家一口回绝,岂不就没有回转的余地?”

“咱们重阳也不错,小小年纪就很知道赚银子养家。”胡文对长子信心十足。

三姑娘道,“孩子当然是自家的好,我看重阳也好,只是没你这样问的。你想一想,这事儿不同其他,要是生意上的事儿,不成就不成,买卖不成仁义在,谁也不会因着生意不成就翻脸。可这亲事,彼此还是先有个默契,倘人陆家不乐意,咱提都不必提,毕竟,一家女百家求,人家闺女出众,那也不只咱一家看得到。人不乐意,咱们提伤脸不说,两家面儿上都不好看。要是他家乐意,咱们再提,岂不皆大欢喜么。”

“那你说怎么着?总得让陆家知道咱家的诚心,还有,文人多有些书生气,咱重阳虽读书上不大成,可其他上头,是极好的。这些,可都得让陆家知道。”胡文做生意多年,对于书香人家也多有了解,再者,胡家自身也是书香之家,胡文很明晓书香人家的一些习性。

“我晓得。”

胡文三姑娘夫妻都相中了陆家这门亲事,先是胡文跟岳叔父何恭商量着,准备通过提学司给北昌府官办学捐一笔银子,银子不多,五百两,但这种捐助是长期的,每年都有,就用来奖励课业出众的学子与家境贫寒且课业不错的小学生。

胡文此举,很得何恭赞赏。

何恭自然替他张罗。

胡文先捐了银子,三姑娘这些天就时常去何子衿那里坐坐,她就是不去,何子衿知道三姑娘相中了陆大姑娘,何子衿原也看陆家姑娘不错,有意无意的,就时常替胡家说好话。当然,这也都是实话。尤其胡文捐银子之后,胡文此等善举,在官学任书法先生的陆太爷陆老翰林自然也知晓了。陆三太太时常来何子衿这里说话,偶然说起此事,何子衿笑,“我那姐姐、姐夫,最是喜欢读书人的,家里孩子们都是六岁就念书的。”

陆三太太笑道,“念书好,人多念些书,总是明理的。”

“是啊。姐姐、姐夫与我们不远千里的来这北昌府,他家里太爷也是牵挂的紧,时时在信里敦促他们得好生教导孩子。”何子衿端起桂圆茶呷一口,“家里老人,就是牵挂孩子,尤其胡家太爷致仕后,对子孙教育尤其看重。”

陆三太太原只是随意与江安人课家长,并不如何将胡家放在眼里,这也时下通病,凭你商贾家财万贯,仍是瞧你不起。但,陆三太太听到“致仕”二字,想着胡家太爷能用上致仕二字,可见是有官位的。只是,陆三太太也是的太太,自不能直接相问,便道,“看胡老爷的年岁,胡家太爷说不得致仕前还是我家太爷的同僚呢。”

何子衿见陆三太太打听起胡太爷官位来,一笑道,“这我就不晓得了,胡太爷是外任官,致仕前是五品知府。回乡后一手筹办了我们老家的书院,我们老爷以前就是在胡老山长的书院里念的书,颇得他老人家指点。”

陆三太太笑,“胡太爷这办书院的心,倒与我们太爷去府学做先生的心似的。”

“是啊,传道、授业、解惑,这可是功德啊。”头一回提及胡家,何子衿只是略提提,并不再多说,以免陆三太太起疑。

但,有何子衿给陆三太太打的这底,陆三太太知道了胡家也这官宦之家出身,这令陆三太太在江家遇到三姑娘时颇多了几分客气,并不肯再以对寻常商贾太太的态度对三姑娘。三姑娘也是个会做人的,要知道,陆家一向是女人打理家业,陆三太太不必说,自也是个精明的。再加上何子衿,三人说起过日子的话来,很是投机。这其间,三姑娘自然也认识了陆家的三位姑娘,便时不时的遇她们一些姑娘家用得着的小绣品,既精致也不显眼的那种,帕子啊扇子啊啥的。与陆三太太熟悉后,三姑娘家里有儿子要娶媳妇,陆三太太家的大姑娘也到了说亲的年纪,彼此自然有许多共同话题,三姑娘就说了,“要我说,只要孩子好,我就愿意。我家,不算什么大户人家,家里人口也简单。就是我们夫妻,下头他们三兄弟。我们家,别的不敢说比别人家好,只一样,我是过惯了小日子的,以后也只愿儿子媳妇俩人一心一意的过日子,譬如大户人家那些妾啊通房啊什么的,我家再没有的,我也不能容那个。”

陆三太太家里是有两个通房的,听三姑娘这话,有些不是滋味儿,又有些羡慕,她到底不是个狭隘的性子,笑道,“那做你家媳妇可是有福了。”又打趣一句,“如胡老爷江老爷这般一心一意的,能有几个?你啊,有福。”

三姑娘道,“我们小户人家,可不都是这般过日子么。”

陆三太太笑,“你家还算小户人家,真不叫小户人家活了。”

“哪里就不是小户人家了。”三姑娘笑道,“家族再大,人再多,到底还是一家子最亲,一家子把日子过好了,我也就知足了。”

陆三太太深觉三姑娘是个明白人。

这样的明白人,即便是商贾家的太太,陆三太太也愿意多与之来往的。何况,胡文手里的军粮的生意,三姑娘与陆三太太交好,干脆就让陆三太太把每年田庄里的出产,除了家里吃用的,余者就都卖作军粮,岂不便宜!

如此,两家越发亲近。

不过,三姑娘也不是没有竞争对手,她就发现,陆老太太的娘家侄媳妇高太太也时常来陆家走动,其目的,大概是与她一致的。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

第411章 北昌行之九十九

第411章

高太太是陆老太太的娘家侄媳妇, 膝下二子一女, 其长子高琛,是北昌府有名的少年英才。今年秀才试,俊哥儿叫嚣着必得案首呢,结果,俊哥儿只得第二, 案首却是叫人家高公子得了。高公子年纪较陆大姑娘稍长一些,论年纪, 倒也般配。只是, 高家近年来有些没落了,陆家家境尚可, 故而高太太时常过来, 陆老太太瞧着娘家侄孙有出息, 心里自然喜欢,也乐得帮衬一二。

三姑娘不晓得高陆两家有无做亲之意, 但,陆三太太对高太太极外亲切是真的, 就是如陆三太太过日子这般精道之人, 竟舍得在高琛生辰之际, 特意自绣纺寻了上等料子, 要亲手给高琛缝制衣衫。

这些事, 三姑娘之所以知道,倒不是她特意打听的,而是陆三太太托三姑娘帮忙寻衣料子时无意间说起的, 更甭提陆三太太提起高琛的口气,那真是,比女婿还女婿。

三姑娘每虑至此,就忍不住泄气,觉着自家儿子没戏了。

三姑娘还拉着何子衿同她分析,何子衿想了想,道,“三姐姐不必急,要是陆三太太真有把握,就不是给高家公子缝衣衫了。陆大姑娘眼瞅着就及笄了,高太太倘有此心,怎不提及两家亲事?姑舅做亲,正是亲上加亲呢。要依我说,陆三太太是有意高家公子,高太太不一定相得中陆大姑娘。”

三姑娘道,“这怎么会?我听说,高家已是落魄的了,听说,那高老爷除了花钱什么都不会的人,高家已无甚家产,家中就剩百亩薄田支撑,就是高家两个孩子念书,都是陆家资助。”三姑娘觉着,如高家这种情况,能娶到陆大姑娘已是福气,如何还能不乐意?

何子衿微微笑着,并不与三姑娘分说此事,只是道,“三姐姐你只管冷眼看我猜的对是不对。”又给三姑娘出主意,“既然陆三太太对高家这般殷勤,三姐姐你索性就避避闲,省得陆三太太烦恼。虽说陆三太太是想给高公子做衣裳,可她也是在帝都府呆了大半辈子的人,家里过日子节省,也不见得就没几件好料子,这特意寻姐姐你找料子,说不得就是给咱们个暗示呢。”纵三姑娘相中了陆大姑娘,何子衿觉着,三姑娘是正当正分的为重阳相看媳妇,陆大姑娘虽好,可胡家也不是上赶着的。先时让陆三太太把田庄的粮食卖到粮庄去,已是给了陆家不少便利,如今全不必事事顺着陆家,省得陆家小看了胡家。

三姑娘与何子衿自幼一道长大,她一听便明白了子衿妹妹的意思,三姑娘点头,“成,那这次的衣料钱,我就按原价收。”

“原也该如此,大家交情归交情,生意归生意。”

三姑娘说是按原价收,到底把零头给陆三太太抹了,不过,依陆三太太的精明,看到账单也隐隐明白了些什么。陆三太太并没有不满,反是觉着安心,她明白胡太太大约是看中自家大闺女了,只是,如三姑娘所想那般,陆三太太相中的却是高家侄子。在陆三太太看来,高琛少年英才,虽家境略有些不如自家,但只要孩子有本事,肯念书上进,还怕没有前程么。至于胡家,家境的确比高家好上许多,只是,胡家长子她也着人打听过,听说学里都晓得的,最不爱念书的人。两相对比,陆三太太自然更乐得高家侄子来做女婿。只是,先时已得了胡家好处,陆三太太碍于情面,何况胡太太颇是委婉,许多话并未明说,她也只有装个糊涂。如今胡太太知难而退,很是让陆三太太松了口气。

陆三太太痛快的付了衣料子的钱,还打赏了过来送料子的管事媳妇小麦,待小麦回家将事细致的同三姑娘一说,三姑娘便心中有数了。

三姑娘与何子衿道,“我看陆三太太是真的没相中咱们重阳。”虽则三姑娘经常教训重阳,觉着重阳不好生念书,不上进,可自家孩子给别人家嫌弃,三姑娘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就是看陆三太太也没以往顺眼了,深觉陆三太太没眼光!那高琛,不就是会念书么!当然,三姑娘是不承认她这想头儿里有多少酸味儿的。自家儿子,长相自不必说,浓眉大眼的俊小伙儿,也很知道赚银子养家,还很照顾弟妹,孝顺父母,是的,自从重阳自己做了东家,私下孝敬他娘好几样小首饰了,虽多不怎么值钱金丁香、金戒子之类,可那不是重阳的书铺子还没咋盈利么,主要是说孩子这片心。重阳非但私下孝敬他娘首饰,还时不时的给曾外祖母何老娘买北昌府太平斋的糕点,送阿曦妹妹头花,给弟弟们买玩具啥的,总之,重阳特会照顾人的。何况,孩子从来是自家的好,故而,在三姑娘心里,重阳绝对是除了不会念书,几乎没啥缺点的好孩子了。这样的好孩子,自己的亲儿子,竟给人嫌弃了!

三姑娘心里如何能欢喜的起来。

只是,三姑娘也明白,自来一家有女百家求。人陆家姑娘也是好姑娘,嫁人是姑娘家一辈子的大事,相当于二次投胎,焉能不慎重?自家是没闺女,要自家有闺女,比陆家还得慎重呢。

三姑娘调节了下心理,就打算另给重□□色别家女孩儿了。自家儿子又不差,除了不大会念书,也是同龄人中排中上的。再者,北昌府也不只他陆家有闺女。

三姑娘这都准备给儿子另觅佳偶,不想,重阳不晓得是不是赶巧还是怎么着,他竟然通过阿晔搭上了陆太爷陆老翰林的线。是这样的,陆老翰林不是在官学里当书法先生么,重阳读书不大成,生意上却颇有天分,一点就通的人。如今他书铺子生意转好,重阳已得商事三味,他琢磨着,请陆老翰林写本书法练习的书。重阳是这么想的,他做这事儿,不是为了赚多少银子,当真是为了北昌府官学里的同窗们。重阳与陆老翰林道,“我也读了几年书,虽不是这块料,因学里先生们教导,家里也有兄弟们在念书,再有长辈指点,也有些小见识。我想着,都说字如其人,这字啊,就是文章的第一张脸。诶,我不会说话,这话,有点儿粗。可先生您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听我叔外祖说,咱们北昌府,年年春闱人数都是倒数,不为别个,学里这些同窗们,以后倘有造化都是能去春闱一搏的。这字上的学问,您是这个!”说着翘起大拇指,重阳道,“您比我们都懂这春闱上字体的窍门,要是您能写本书,授与其他学子,岂不是功德一件?以后,咱们北昌府的学子们,都得感谢您呢”

重阳又说了,“这书,您写了,我也不用来赚银子,我摆我铺子里,要是家里宽裕的,只管来买。要是有家境贫寒的同窗,我提供纸笔,他抄两本,留一本与我,另一本就算是他的,岂不好?”

重阳的确是会做生意,也可以说,会做人。他这事儿,就很得陆老翰林满意,于是,陆老翰林满意之下,并未直接应承重阳央他写书的事儿,而是考较起重阳的学问来。直把重阳考较的额角冒汗,陆老翰林道,“看你脑筋颇是灵活,如何念书上这般不通?”

重阳道,“说来我家里祖父也是做过官的,我自六岁就念书,也不是没有用过功,奈何不是这块材料,那字在书上,我总是记不得。我家里两个弟弟都极聪明的,他们都是过目不忘的,阿晔先生已认得,大宝念书,比阿晔还行呢。” 很是为陆老翰林推荐他家两个弟弟。

陆老翰林看重阳一派赤诚,全无私心,对他心性很是喜欢。况,他老人家已是这把年纪,也没什么看不透的了,并不就以会不会念书来品度人品,陆老翰林倒很喜欢重阳,答应了他写书之事,还要把重阳带来的礼物退给他。重阳哪里肯收,再三谢过陆老翰林,心下很是欢喜。

重阳一向很会搞人际交情,何况,他也很喜欢跟陆老翰林这有学识,有眼光的长者来往,就时不时的过来送些点心笔墨的过来,顺带催稿。

因着他年纪不大,一来二去的,与陆老太太也熟和了。

重阳这一手,真个叫他爹娘目瞪口呆,三姑娘私下都与丈夫絮叨,“你说,是不是咱重阳就看上陆大姑娘了?”她都打算放弃了,儿子突然这般殷勤起来,这可如何是好?

胡文想了想,摇头,“那不至于,重阳这孩子,素无心事的,有什么事都会说出来,倘他真有此意,没有不与咱们商量的理。他这会儿正催着陆老翰林给他写书呢。”

三姑娘笑,“不是我说,咱重阳虽念书不大有灵性,品性是一等一的,你看,陆老翰林这样有学问的都喜欢咱们重阳。”

儿子招人待见,胡文自然也欢喜,笑道,“随他去吧,孩子一转眼就大了,与陆老翰林这样的长者多来往,于他没有害处。”

“是啊。”就是陆家不肯与她家做亲,三姑娘心下那丝小别扭也释然了,只要儿子的好处叫人看得见,三姑娘就高兴。

三姑娘这眼瞅着就对陆家死心了,就是陆大姑娘的及笄礼,也不过是与何子衿一般,送了份不薄不厚的及笄礼,却不想,她这里冷了,陆三太太对三姑娘似乎倒是热络了起来。

三姑娘一下子就有些懵了,这其中的缘故,三姑娘不晓得,何子衿却是晓得的。

这当中的缘故吧,说来还勉强与她家有些关系,只是,这丝关系却是叫人哭笑不得的。无他,自从阿冽十六中了秀才被巡抚家相中做了孙女婿之后,这北昌府的少年俊才们,当然,少年俊才,原本心就是高的。但,一个少年秀才就能娶巡抚家的孙女,有阿冽这先例在前,高琛是何心思暂且不论,但,高太太却真不愧是婆家姓了高的,那颗心,一下子高的没了边儿。想着,当初何家那公子,不过是个少年秀才,都能娶巡抚家小姐。如今他儿子,中秀才的年纪是与何家公子当年相同的,而且,何家公子当年不过是一廪生,而她家儿子,则是正正经经的案首啊!

以此推断,高太太如何相得中陆大姑娘。

高太太的眼睛啊,都盯着北昌府的官家小姐呢。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突然觉着,高太太这个高字,特别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