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北昌行之一一四

第426章

俊哥儿不过五六日就收拾妥当行礼, 往帝都府而去, 阿念还笑了一回,“这追媳妇可真是积极。”

何子衿笑,“这事儿再不积极,还有什么事积极。别看俊哥儿嘴硬,他心急着呢, 要不,能这么急匆匆的的往帝都跑。亏他先前沉得住气, 没露半点儿口风。”

阿念笑, “露不露口风,我看俊哥儿这事八\九不离十。”要不是有些谱儿, 阿冽不能特特打发人送信过来。

“顺不顺利的, 祖母定又要烧香了。”何子衿掰了个杏子, 分给阿念一半,咬一口, 满嘴甜香,何子衿道, “我给她老人家算着呢, 她老人家花在这香火银子上的钱, 今年都有十两了。”

“今年是有事儿, 兴哥儿这不是考秀才么。明年更得花得多。今年还只是祖母烧香, 明年三姐姐、阿琪姐都得跟着一道烧。”毕竟,兴哥儿秀才试顺利,已决定明年继续下场举人试。而明年, 大宝二郎都要下场秀才试。

何子衿道,“其实,大宝年纪比兴哥儿还要大一些,你不说大宝文章也不错么,我以为大宝儿今年就得下场呢。”

“大宝这孩子心气儿足,自阿冽起,虽则科举顺利,但无人一得案首,俊哥儿是最好的,得的是第二名,大宝文章火侯差不离了,他把秀才试放到明年,就是奔着案首去的。”阿念对于几个孩子的功课都心下有数,当然,对孩子们性情也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今年考不一样?难不成还怕压兴哥儿一头叫兴哥儿脸上不好看哪,兴哥儿不是那样的人。”

“兴哥儿倒是没什么,只是怕外头小人多嘴。”阿念道,“再者,阿冽他们得不到案首,其实也有岳父为官的原因。一般而论,科场上的规矩,若差距不大,案首都是给寒门子弟。”

“还有这样的说法?”

阿念点点头,何子衿立刻联想到自家,“那以后咱们阿晔科考,也拿不到案首了?”

“这也得两份考卷水准差不离,方先取寒门子弟。倘明摆着一份极出众,一份稍逊色,主考官也不会这般泥古不化的。”俩人说一回科考,何子衿就问起阿念的三十寿辰来,阿念本不想过,何子衿劝他道,“升迁酒就没摆,这整寿宴的酒再不摆,得叫人寻思你这按察使是不是有问题了?”

阿念一笑,“成,就按前年姐姐生辰酒的样子,摆两日就可,莫大作排场。”

何子衿一笑应了。

阿念的官儿做的顺风顺水,他的生辰酒,李巡抚苏参政等人都过来了。远在北靖关的何涵姚节也特意命人送了寿礼来,再者就是沙河县的庄典史邵举人,因差使不忙,都亲自来了。

庄太太还带着家里长孙一道过来的,庄小郎小小年纪,已会背些蒙学书籍,奶声奶气的模样,极是可爱。何子衿命人拿个金锁给他,庄太太千恩万谢的收了。她现在也是富家太太作派,家里自不会少了金银,但这是按察使太太给的金锁,如何一样。庄太太倍觉体面,庄小郎年纪比双胞胎略小一些,何子衿让双胞胎带他去玩儿了。

庄太太对这个长孙十分自豪,悄与何子衿道,“我那儿媳原是秀才家出身,我这孙子,一下生就会念书。我琢磨着,我这孙子定是遗传了我那秀才亲家的文气儿,”

何子衿笑道,“那可好,不正合你的心意么。”

庄太太眉眼弯弯,十分自豪。

段太太也亲自过来贺了一回,不过,因此次是江按察使的生辰,段太太并未如何子衿生辰那般呆足一日,只是露个脸,就又去张罗生意了。

几家子亲戚都过来了,何老娘深觉风光,孙女婿做高官,她老人家也是受到奉承无数啊!想想就暗爽不已。就是人人都喊她老安人是咋回事啊,她宜人的诰命只是还没下来而已啊!

不过,趁着江按察使的三十生辰,何老娘着实荣光了一把。

阿念何子衿都是抓紧时机锻炼孩子们,除了双胞胎、三宝、三郎年纪尚小,重阳大宝二宝二郎都拎出来跟着外头帮忙,也见见人。就是俊哥儿这先往帝都去的,也提前准备了给姐夫的寿礼。阿曦则是跟着她娘在内宅张罗,每逢此时,三姑娘何琪就会念叨一回,“咱们家,就是女孩子太少。”

好在,女孩子虽少,重阳这早早把媳妇娶进门的,就有媳妇能过来帮着一道张罗。宫媛早便认了何子衿做干娘,张罗起来更是名正言顺,她本就伶俐能干,尤其这样的日子,真是一个顶俩。何琪私下同三姑娘赞了好几回,三姑娘颇觉脸上有光。

总之,先时何子衿尚是知府太太时,生辰便够热闹了,何况阿念现在升了按察使,热闹上还得添个更字,用双胞胎的话说,“招待小朋友,都累得腰疼。”也不晓得招待小朋友与他们的腰有什么关系,再者,小屁孩儿一个,你们有腰么!

有没有腰,父亲生辰宴结束,双胞胎都要他们娘帮他们按摩一下,何子衿一人一个屁股掌,俩人就乐颠颠的跑起来玩儿了。

待过了阿念的生辰,这一年,何子衿的肚子依然没动静,何老娘还与儿媳说呢,“看来丫头像你,就是三子一女的命。”

沈氏笑道,“三子一女已是兴旺了。这北昌府,谁不说咱们子衿有福,还有龙凤胎、双胞胎,谁见谁喜欢。”说着,沈氏想到一事,笑道,“前儿郑太太还悄悄同我打听阿晔的亲事呢。”

“阿晔这才十二,也忒早了。”何老娘突然警醒,“难不成郑太太是想把她家孙女说给阿晔?”

“不可能。”沈氏笑道,“先不说郑家的门第,就是郑太太那脾性,也不有做亲。我看,她就是随口一问罢了。说来,阿念就生得好,我倒觉着,阿晔比阿念少时更俊。”

“可不是么。阿晔这孩子会长,专挑爹娘好看的地方长呢。”何老娘对于重外孙的相貌啊才学啊,很是有些小骄傲,何老娘道,“你说阿冽也没个闺女,咱丫头这也没动静,要不,姑舅做亲,多好?”

怪道婆婆念叨起闺女的肚皮来,原来是这个缘故。沈氏笑着附和婆婆,“谁说不是呢。”婆媳俩话些家常,沈氏不禁想起远在帝都的次子,“不晓得俊哥怎么样了?”

何老娘如今很有自信,道,“不必说,咱俊哥儿那相貌那身量那气派,只要有眼光的,没不喜欢他的。”她老人家身体力行的实践了一句话,孩子是自家的好。

相对于婆婆,沈氏则没这么乐观,人杜家可是大理寺卿的门第。何老娘瞧出媳妇的担忧来,与媳妇道,“我早打听了,大理寺卿是三品官儿,咱阿念也是从四品了,再升两级,就是三品。”因孙女婿是从四品高官,故而,何老娘眼界见长,她老人家竟不觉着三品官是高不可攀的门第了。

“这外地官儿与帝都的官儿不一样呢。”沈氏道,“外地三品官儿,到了帝都,怕是连个从三品都捞不上呢。”

“咦?这是怎么说的,不一样都是官儿么!”何老娘就不明白了。

沈氏道,“我也是听阿冽他爹说的,帝都的官儿金贵哪。”

这么一说,何老娘也不放心起来,不过,何老娘有主意,“赶明儿咱们去庙里给俊哥儿再烧烧香,加把劲儿。实在不行,我出十两银子,让咱丫头帮着卜一卜。”为啥何老娘总是倾向于先烧香后占卜啊,实在是,何子衿这卦颇贵,要十两银子一卦哩。

十两银子!

她老人家如何舍得哟!

故此,非得极要紧的事,何老娘方会拿银子请何子衿帮着卜一卜。

好在,这回何老娘还未破财,俊哥儿就托人将信送了回来。沈氏看后大喜,信中说杜家已是允了亲事,阿冽余幸帮着准备定亲礼了。

沈氏将这事一说,一家子尽皆欢喜。

兴哥儿道,“我去跟姐姐说一声!”

沈氏笑,“你先说一声,今儿晚了,明儿叫你姐家来说话。”

兴哥儿应了,骑马往姐姐家走了一趟。何子衿当天傍晚就拖家带口的回了娘家,细问俊哥儿这亲事。当天,一家子就在娘家吃的晚饭。沈氏笑道,“也是你爹多了个心眼儿,提前写了封求娶的信,叮嘱了俊哥儿,要是人杜家愿意,就将这信拿出来,请你舅舅与阿念一道送去,以示郑重。要是人家不愿,就莫要再提。”说着,沈氏眼角眉梢皆尽喜色,笑着把俊哥儿和杜寺卿的信递给闺女女婿,道,“看来,俊哥儿还成。”

“自是成的。”何子衿也为弟弟高兴,一日十行的看过信,笑道,“先时阿念就说,俊哥儿这么着急往帝都去,这事儿啊,八\九不离十。”

沈氏道,“他这亲事定了,再把兴哥儿的媳妇相看好了,我这辈子的心也就放下了。”

“哪里能放下,操心完儿子,还有孙子呢。”何子衿打趣她娘一句,问起俊哥儿定亲的事来,沈氏道,“这么大老远的,咱们也过不去,好在你外祖父和舅舅在帝都,你祖母说了,托人捎三千银子过去,就按这个数目,让你舅舅帮着给俊哥儿置办聘礼。眼下还不急,杜家姑娘年纪小,俊哥儿也要准备后年春闱,待春闱后成亲不迟,先过六礼。”

何子衿道,“娘你什么时候捎东西,与我说一声,我也有东西给俊哥儿。”

沈氏一口应下。

俊哥儿这门亲事,皆大欢喜。

主要是,杜大人官声极好,阖帝都都有名的。沈素还特意在信中说了此事,何恭毕竟也是正统翰林出身,虽是寒门起家,相较于余家那样的官宦世族,何恭心下还是更喜欢杜大人这样的寒门清流,官声清正的人家。

对于俊哥儿的亲事,何琪深有感触,私下与丈夫道,“俊哥儿这亲事就叫人明白,只要把孩子教得好,不怕没好亲事。”

好吧,媳妇坚持给儿子寻,闹得江仁现在都不敢提长子的亲事了。

其实,原本江太太江老爷江老太太江太爷都有些急大宝的亲事,但,何琪就是这样了不起,她非但说服了丈夫,她连公婆、太婆太公都一并给说服了。何琪说了,起码等大宝中了秀才,再议亲事。

据三姑娘说,何琪这一向节俭的性子,为着大宝的秀才试,非但去庙里文殊菩萨那儿虔心烧香,还捐了五十两香油钱。好吧,三姑娘总说何琪,她自己往庙里捐银子亦是大手笔。以至于现在那些庙里庵里的和尚姑子见着她们师姐妹就跟见着财神爷似的,亲热的了不得。兴许是心诚所至,第二年秀才试,大宝不负所望,拿下案首。就是二郎,也弄了个廪生尾巴,三姑娘深觉有面子。无他,二郎秀才试虽不及大宝,但二郎胜在年纪小啊。

这喜事,也是扎堆儿的,大宝中案首二郎考廪生的喜事未过,宫媛就诊出了身孕来,重阳乐的,马都顾不得骑,先跑外祖何家报喜,又跑姨妈家,最后到了阿仁舅舅家,腿都跑酸了。江仁都说,“甭看大宝二郎这考了秀才,在这开枝散叶上,都不如重阳。”

重阳笑,“我做大哥的嘛。”

媳妇有了身孕,重阳还神秘兮兮的私下找子衿姨妈,想叫姨妈帮他算算,媳妇肚子里是丫头还是小子。何子衿道,“看不出你小小年纪,还重男轻女来着?”

“冤枉冤枉,我哪里重男轻女。”重阳死活不认,他道,“我就是想第一个生儿子罢了。”

这还不是重男轻女!

何子衿才不理他,三姑娘倒是盼着媳妇生个小孙女,三姑娘道,“我这辈子没见过闺女的面儿,就指望着阿媛给我生个伶伶俐俐的小孙女了。”

宫媛把重阳看透了,抿嘴笑道,“相公可是盼儿子盼的紧,取名儿就取了一整张纸,都是男孩子的名字。”三姑娘笑,“不必理他,儿女都是天意,咱家缺闺女。”

宫太太倒是很理解女婿,同自家闺女道,“先生个儿子,你这心里也安稳,女婿也有了后。”

宫媛气道,“又不是只生一个,头一胎,闺女儿子有什么差别啊!”总是儿子儿子的,她有压力的好不好!

宫太太想闺女怀着身子,怕她动怒,连忙哄了又哄,私下却是给送子观音很是上了几柱香,还在庙里许了愿,就盼着闺女给她生个外孙子才好。

眼下宫媛的主要任务是安胎,好在她一向健康,这有了身子倒也不必大鱼大肉,只是重阳不放心,见天给媳妇买好吃的。宫媛哪里吃得下这许多,都说丈夫,“二弟说秋闱要下场的,三弟也是念书的年纪,还有爹娘,你先送去给爹娘吃才好。”

“我已是送去了,老二老三也都有份儿。”重阳就喜欢看着媳妇吃,宫媛吃上几口,就不吃了,然后,重阳就全都包圆进自己肚子里。于是,宫媛这有身子的没见胖,倒是重阳,竟然长出双下巴。

大宝都说重阳,“你可真是宫老伯的好女婿,越长越像了。”

重阳正是臭美的年纪,白眼大宝,“赶紧念书去吧!别这刚考案首,还没风光几天,秋闱倒落榜!”

“你就不兴给我念念好经!”

“念经要有用,我见天给你念!”重阳还真有些担心自己长成岳父那圆滚滚的样儿,照过镜子后,很是清汤寡水了几日。一直到入秋,重阳帮着几人准备秋闱用具,何子衿又被提前预定去做及第粥,还有加持运势的金牌,一人一块。一大早的,秀才们吃过及第粥,就由小厮们背着考箱,重阳亲送他们往贡院去了。

宫媛还私下问丈夫,“为何一定要干娘煮这及第粥。”

重阳道,“姨妈有法力加持,这粥就灵验。”把何姨妈会占卜的事说了,宫媛道,“以前听人说过,我都以为是谣传呢。”

“当然不是谣传了,听咱娘说,姨妈小时候,找她占卜的人都得提前排号子。”重阳把手放媳妇肚皮上,等着儿子早上的胎动,一面道,“不过,姨妈现在不喜欢人说她会占卜的事,不然那些人有个好啊歹的就找姨妈问吉凶,没的心烦。你知道就成了,也别往外说去。”

“我晓得。”

但这次,姨妈的及第粥也不能百发百中啊。

秋闱出来,兴哥儿大宝榜上有名,二郎则是落榜了。

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兴哥儿大宝文章扎实,二郎因年岁小,这回就是下场见识一二。自贡院出来后,大宝还病了几日,主要是,大宝不会做饭,在贡院九天,煮个粥吧,还险烫了手,他都吃干粮过的,难为他还能中举,真个上苍保佑。兴哥儿还说他呢,“让你提前练一练做饭煮粥的活儿,你就不练,看吧,大冷的天儿,吃好几天干粮,好人也得不舒坦呢。”

二郎也不同情大宝哥,“明年就是春闱,待你好了,还是学一学做饭吧。”不然,这春闱可是怎么着。

大宝一向是个心里有数的,倚着软榻靠着锦枕盖着绣被,道,“罗师傅说我这文章春闱还是勉强,我下科不入场,过三年再说。”

二郎算了算,“那等我下科秋闱,倒是能与你们一道。”

兴哥儿也是打算再磨练三年的。

这次中举的还有一人,就是上科案首高琛。高琛本就是北昌府有名的青年才俊,上科秋闱落榜,已令无数人惋惜。今次榜上有名,颇受瞩目。不过,让阿念注意高琛的是,高琛做了一件事,他托媒人向宫家求亲了,求娶宫二姑娘。

宫财主乐得,险当场就应下。

不过,宫财主到底也是人老成精了,多少年的老江湖了,高琛这样年轻举人,完全可以去府城寻一门亲事,焉何会来他家提亲?事反常必为妖啊,宫财主与老妻商量了一回,商量不出个缘故,宫太太道,“你说,会不会是因着咱们阿媛结了一门好亲。”

“胡亲家虽好,可胡亲家是胡亲家,咱家是咱家。再说,胡亲家与江大人家,这毕竟又隔了一层,高举人娶了咱们二丫,能沾的光也有限。”宫财主想不通,就找来两个儿子一道寻思,仍是寻思不出个缘故。最后,宫财主叫媳妇将此事与大闺女念叨一二,宫财主话是这样的,“要是商贾间的事,咱们好打听。高举人这里,实在打听不出来,大女婿毕竟在江大人身边做事,让大女婿帮着打听一下此人如何?就是闺女,要实在打听不出来,不妨到江太太家问询一二。江太太是个有见识的人。”

自闺女有孕,宫太太时常过去,闻言道,“前儿庄子上送了两头黄羊,正想给闺女送一头过去,我这就带去。”

“都带去,叫亲家慢慢吃。”宫财主道。

“一头就行了,亲家家里就那几口人。”

“真个笨的,多送些,吃不了也能给亲戚家送些不是。”关键时候,怎么反是想不通了。

宫太太一笑,“这也是。”就把黄羊都带去了。

宫太太将此事同长女说了,宫媛亦是寻思不透,道,“要是当初高案首只是秀才公时,往咱家提亲,我倒敢信。如今他这中了举人,什么样的好人家求不得,怎么倒往咱家求亲,岂不叫人多思。”

“是啊,我跟你爹也想不透呢。”宫太太悄声道,“你说,可不可能是高举人就相中你妹妹了?”

“妹妹见过他吗?”宫媛道,“我与相公那会儿是因阿曦妹妹的缘故,时常相见。”又问,“那高举人如何说的?”

“就说仰慕你妹妹贤良。”

“这话可够假的。”宫媛轻哼一声。

母女俩寻思了一回,也寻思不出个缘故,宫媛道,“娘你也别急,待相公回来,我叫相公悄悄打听一下。这事儿着实蹊跷。”

宫太太既来了,还送了黄羊,三姑娘就要留宫太太吃饭。胡家不是外处,俩亲家一向处的好,宫太太便在胡家吃的午饭。待午饭后,宫太太告辞而去。三姑娘没好问媳妇亲家母过来可是有事,但看宫媛眉梢微锁,不禁道,“有何事这般为难?”

因重阳要傍晚才回来,宫媛便打发了丫环,悄将此事说与了婆婆知晓,“这也实在稀奇,我家商贾门第,一向被读书人看不起的,这怎么会…”宫媛自己能嫁给胡文,就很叫别个商贾人家羡慕了,何况高琛正经的年轻举子。

见婆婆的脸沉了下来,宫媛的话都没说完。

三姑娘倒不是生媳妇的气,毕竟,媳妇可知道什么呢?三姑娘是想到陆家那事,便余怒难消。见媳妇面有忧色,三姑娘摆摆手,“不是为你。”又道,“亏得你没把这事与重阳说,倘是说了,又有一场气生。”低声将当年陆大姑娘违礼的丑事与宫媛说了,三姑娘道,“当年要不是看着陆老翰林陆老太太的面子,我定不能这样算了的。如今咱家日子过得好,陆家也回了乡下,我已是将此事忘了,你提起高举人,我方想了起来。按理,这事高举人也是无妄之灾。哎,说来,他也是这北昌府有名的青年才俊了,这亲事,其实也不错。”

宫媛何其伶俐之人,道,“要说亲事自是好亲事,只是,高举人哪里是真心求娶我妹妹的。”

宫媛厌高举人此举,道,“这人也忒有心计了些。”

“没些个心计,也办不出这样的事啊。”三姑娘气一回,心情也就平复了,与宫媛道,“这事莫要让重阳知道,你打发个人请了亲家太太过来,悄悄说与亲家太太知道。也莫往外传,咱家日子正好,倘再有闲话传出,陆家已回老家,到底还是咱们脸上不好看。”

“母亲放心,我晓得。”

作者有话要说:PS:原本想把高举人的事写完了,今天太晚了,明天吧~~~~~~~~~~~~~~~~大家晚安~~~~

第427章 北昌行之一一五

第427章

何子衿得知高举人向宫家求亲之事, 倒没多想, 就是觉着有些个别扭。何子衿说的是大实话,“咱们摸着良心说,陆家之事与高举人其实无甚关连。要是因此迁怒,对高举人未免不公道。可陆家之事,毕竟羞耻, 倘离得远远的,倒还好说。这要是与重阳做了连襟, 彼此不别扭么。”

阿念道, “高琛不是这样的人。”要是怕别扭,就不会托媒人去宫家提亲了。

“我不是说他别扭, 我是说重阳别扭。”何子衿更多的当然是考虑重阳的感受, 只是, 何子衿道,“说来, 这高举人论自身才干倒也是个女婿的好人选,不过, 听说他娘很不怎么样, 就不晓得宫家会不会动心了。”

自从宫胡两家做了亲, 阿念就不管宫财主叫宫胖子了, 阿念道, “宫财主,那可是个心里有数的人。”

阿念认为,宫财主最让人另眼相待的地方就在于, 相对于钱权,这位财主把自己家人看得更重。不然,当初胡家求亲也不会那样费事了。阿念在北昌府这些年,与商贾打交道的时候不少,这些商贾,知道他夫妻恩爱,那些手段无处使去。但据阿念所知,为了攀附权贵,商贾家把女儿给人做小的都不在少数。有一些,女孩儿做小的都算有下限的。还有那等无下限的,直接就将女孩儿送到某高官府里,就这么没名没分的,日后如何,全看女孩儿自己造化。可以说,当初重阳看上的倘是别个商贾家的闺女,估计亲事一说就成的。

但,正因宫家有这份骨气,阿念格外高看他家一眼。

故此,阿念估计着,宫财主倘知晓陆家之事,自己就能回绝高举人的提亲。

事实亦如阿念所料,宫媛把当年陆家之事悄悄告与母亲,宫太太又与丈夫说了,宫财主沉吟片刻,道,“这亲事还是罢了,不然,以后两个女婿要怎么来往,心里都别扭,反生事端。”

宫太太道,“高举人能来提亲,可见并不在意前事。不过,看阿媛的意思,胡亲家那里有些过不去。”

“高举人自然是无妨,他又没吃什么亏。重阳脸面上如何过得去。”高举人现在又不是自家女婿,宫财主自然是要为重阳多着想,宫财主道,“再者,我总觉着,高举人所谋不小。他以后是要走仕途的,咱们小家小户的,还是过自己小日子罢了。”

宫太太悄与丈夫道,“你说,高举人是不是瞧着胡亲家与江大人何大人都是亲戚,方来咱家提亲的。”

宫财主摇头,“不好说。按理,高举人这般少年俊才,想谋一门官宦人家的亲事并非难事。他与官宦人家联姻,正经女婿,岳家焉能不提携帮衬于他。”

“那也不一定,咱们北昌府,本地读书人本来就少,这诸多大人们,都是外派的官,虽然江大人何大人不是官职最高的,可说起来,我觉着,其他官老爷都不比他们。”

宫财主好笑,“其实官老爷咱也不认识呢。”

宫太太叹口气,又说起高举人来,道,“要是单看高举人,委实是一桩好亲事。”

“罢了。闺女做亲,必要寻一门求娶的才好。高举人论才干,自然是一流,可做女婿,还是大女婿这样的好。没成亲时就那般热诚,你看这成了亲,咱们阿媛那脸上就没露过一丝不痛快,回娘家也是小两口一处来一处走,有说有笑的。女婿与大郎二郎处的也好,一家子亲亲热热。”宫财主道,“这样的日子,纵不如何富贵,日子过得欢喜。”

“这也是。”宫太太虽有些许惋惜,仍是听从了丈夫的决定,道,“其实,高举人虽好,他那老娘委实够呛,爹是个只晓得花钱的,娘呢,一门子的抠儿,他家里还有弟妹,且又穷。要不是高举人才学出众,这门亲事啊…”宫太太摇头,“一样是做长媳,高家的长媳可不好做。”这么一想,宫太太也不大惋惜了。

其实吧,说高举人家穷,那是宫太太相对自家而言啦。高举人家也是有一二百亩田地的,何况,高举人中了案首,官学还有一笔奖励。总得来说,高家虽不富,但衣食也得周全的人家。

当然,高举人要是想将家族从衣食周全的阶段带到更高的社会阶层,这其间所要付出的辛劳不是一星半点儿。如果是一家子明白人,宫太太倒也不怕闺女吃些苦,大不了他们家里多帮衬些。可就是高举人那对父母,宫太太是过来人了,那可不是好缠的。

如此思量,宫太太便寻来媒人婉拒了这桩亲事。

此事三姑娘虽说不叫重阳知道,重阳又不是聋子瞎子,他成天在江按察使身边,在北昌府认识的人多,家里无人与他说,他在外头也知道了,还问了媳妇一句。

宫媛有些意外,“你如何晓得的?”

重阳端起盏茶慢慢吃着,道,“我又不聋,听也听说了。”

宫媛看他脸色寻常,就与他说了,“我家里就这几口人,除了两个哥哥,就是我与妹妹了。家里虽不是什么权贵人家,爹娘也没指望我跟妹妹去高攀。我娘打听了,高举人家里就不好相处,弟弟妹妹倒还好,听说高举人他爹不通庶务,很不懂得经济,家里并不宽裕,还常乱花乱用。他娘又是个挑剔抠门的,倒不是嫌他家穷,可这样的公婆,做媳妇的得多操劳啊。我爹和我娘商量了,就回绝了高举人的提亲。”

“回绝了?”

“是啊。”宫媛瞪丈夫一眼,道,“他虽是举人,难道我家就一定高攀啊!”

重阳赔笑,“不是这么说,现在他风头正盛,谁说起来可是成龙快婿的人选。”

“好不好得看怎么说?”宫媛一句没提陆家之事,男人哪个不要面子,且事既已过去,又有何好提的呢。宫媛道,“我家结亲,向来得先看亲家门风人品的,我跟妹妹,都不是怕吃苦的,就是怕受气。甭看高举人家里人口也简单,可他爹娘难缠,也看不到高举人有多大诚意,难不成我妹妹就为嫁给个功名?你也忒小瞧我家了。”

“我哪儿敢小瞧你家啊,我跟岳父岳母多好啊,小姨子这亲事虽未成,后头说不得有更好的。”重阳就是一想到高举人就想到陆家,想到陆家就有些不痛快。虽然心里也知道与人家高举人无干,但怎么说呢,人就是这样富有情绪的生物,这是情感反应,重阳也没法子。

宫家回绝了高家提亲,媒人虽有些瞠目结舌,觉着宫财主是不是脑袋被驴踢了,这样的好亲事都不应,打算怎么着啊!就你宫家,有钱是有钱,可不是媒人说狂话,今日拒了这亲事,包管打着灯笼再难寻。好在,虽是拒了亲事,宫太太还是给了媒人二两银子,没叫媒人白跑这一趟,如此,媒人心中的怨气方少了些。

高举人大概也没料到宫家会婉拒亲事,他给媒人备了份薄礼,亦未再多说什么。就是媒人又说了几家姑娘,高举人都含糊了过去。

第二日,高举人就给宫家递了张帖子。

宫太太见到高举人的帖子有些惊讶,拿去给丈夫看,宫财主道,“那明儿我见一见高举人。”

宫财主甭看社会地位逊于高举人,可他毕竟在商界打滚大半辈子的人了,有功名的人见的多了,就是北昌府的官老爷们,打过交道的也不少。

宫财主笑眯眯地,拿出好茶好果的招待高举人,一口一个高老爷,并不因高举人年轻自己便拿大。高举人甭看这般年轻,出身也很寻常,应酬工夫竟然不错,含笑与宫财主寒暄片刻,方进入正题,高举人道,“我知不论我自己,还是我的家,都有许多不足。您可能以为我提亲诚意不够,如果是那样,您就误会我了。”

“高老爷啊,要是说现在北昌府的成龙快婿,您绝对算一个。”宫财主极为恳切,“我一个土鳖商贾,要说这桩亲事,也是我家配不上您。说这些话,您大概以为我宫胖子不实诚,这么说吧,高老爷你年轻几岁,我宫胖子年长些。我与高老爷说一说,我这些年的儿女心事吧。”

“这在北昌府也不算什么秘密,我高胖子原是县里一小吏,因缫匪时受了伤,没法再在衙门当差,就转行做了商贾。后来,有了银子,攒了家当,认识的人也多了,经过的事也多了。不瞒你,当年在老家刚换了大宅的时候,就有媒人想给我说个二房,家里也有丫环暗送秋波的。别看我现在胖了,以前勉强也算英俊,男人,对着鲜花嫩柳的女人,有几个不心动的。可想一想,媳妇孩子那些年陪我吃过的苦楚,有银子,纳个二房,虽则老妻也说不出什么,就算有了庶子庶女,比起老妻所出的,也是差上半个头。可她心里如何好过呢。我就时时告诫自己,当初想赚银子,是为了让家里人过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锦衣玉食,清粥小菜,许多人可能会说锦衣玉食就是好。”宫财主道,“我活了大半辈子,虽未读过多少书,倒也有些个感触。穷时慕富贵,骑驴望走马,待到了我这把年岁,就明白了。这日子,穷过富过,一家子欢欢喜喜的,就是好日子了。高老爷不是哪里不好,也绝不是配上我这商贾门第,我说句心里话,您是太好。您与我这样的只满足于金银富庶的人不同,您是有大志向的人中龙凤。这并不是吹捧您,这世道,我不过是行卑贱的商贾之事,这些年,都不知经了多少苦楚。您的志向,就意味着将来您要走的路,必将有无数艰辛险阻。虽眼可见之荣耀,我却是,只愿女儿过些简简单单的小日子。”

宫财主这般说,高举人也不好再说什么。最后,高举人也只能起身告辞,宫财主一路相送至门口,待要出宫家大门,高举人忽然在宫财主耳际道,“不是因胡公子吧?”

宫财主脸色一变,望向高举人,高举人也看着宫财主,宫财主坦言道,“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此事是我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

高举人微微颌首,告辞离去。

宫家回绝了亲事,亲事便到此为止了。

但,高举人也算个奇人,一日,天气晴好,江按擦使带着媳妇孩子们出城爬山的时候,就遇到了他。

何子衿并不认得高举人,可也瞧出来了,这人看向阿念的目光就似有事。何子衿笑与阿念道,“双胞胎累了,我带他们到亭子里休息一下。”

江按察使道,“好,如今山上风大,叫人用围帐把风口围起来。”江按察使有个会过日子的媳妇,他本身也不吝于享受,故而,哪怕爬山,也颇有准备。下人们带茶带水带着炉火还有围帐,就是怕山上冷,歇脚时用的。其实,还带了些小吃。双胞胎有个毛病,但凡出门的日子,定要在外头吃饭,这饭吃得才香。双胞胎已经在嘀嘀咕咕的发表意见,想要吃小笼包了,这是出门时厨下蒸好的。

何子衿带他们去亭子里早餐。

江按察使不愿与高举人在这里说话,怕扫了家里妻儿的兴致,遂道,“这里歇脚是好的,不过,最好的风景不在这里。”

高举人连寒暄都来不及,就随着江按察使继续往山上爬了。高举人总觉着,他那些心思在江按察使这里似乎已被看穿看透。好在,他自认心怀坦荡,故而,还能平静以对。

二人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一直向上,深秋无景可赏,倒是有些未化积雪零落于树阴之下,不成形,更不成景。江按察使不说话,高举人原是伶俐人,就想寻些话题,好在,他没谈论天气。高举人道,“常听人说大人休沐日喜欢到这里爬山。”

“等了几天?”江按察使问。

“我运道不错,只等了半月就等到了大人。”

“你秋闱的名次不错,我还以为你会参加明年的春闱。”

江按察使知道他的秋闱名次,高举人并没有什么窃喜之处,他中秀才的年纪,江按察使当年已是探花。他今科只是名次不错,但据他所知,江按察使当年案首之后第一次秋闱便是解元,及至帝都春闱,更是一榜探花。江按察使有过目不忘之才,知道他的名次有何稀奇的。就是他那在许多人眼里还不错的名次,在江按察使这位年轻的前辈面前,也没有任何耀眼之处。

不过,江按察使的话,还是要答的,高举人道,“我的文章,在北昌府还算可以,但想在帝都,与天下举子一争,怕还是要多加磨练。”

江按察使不置可否,及至山顶,虽有暖阳当空,但烈烈山风之下,高举人纵一身大毛衣裳,也不禁打了个喷嚏,俊郎的眉宇间,鼻尖微红。江按察使看向五喜,五喜取了件大毛抖篷,江按察使示意高举人穿上。高举人倒也不矫情,道了声谢,就接过衣裳穿了起来。

这是座山并不高,但自山顶向远方极眺,整个北昌府尽收眼底。江按察使道,“跂高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嗯?”说着,江按察使看向高举人。

跂高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这句话是荀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我踮着脚看远处,不如我站在高处看得更高更远。高举人自然知晓此句,但此时江按察使说出来,高举人就有些不明白了。江按察使倒没弄什么玄之又玄的事儿,他接下来就把话说明白了,“高琛啊,这座山高吗?”

高举人道,“不算高山。”

“对,但从这里,已可以望见北昌城。”江按察使接着换了个话题,道,“你这么处心积虑的来见我,不怕我着恼?”

高举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说什么“大人胸怀宽广”的废话,他道,“我听说,当年陆家之事给些许小人知晓,有人想在我功名上动手脚已讨好大人,倘当年非大人护我一护,怕就没我今日了。”对陆家之事,高举人当真是无妄之灾。可世间从不乏小人在,高琛当年虽是案首,但案首不过秀才功名,对于江按察使这样的高官而言,收拾他一介秀才,不过举手之间罢了。不过,江按察使都对陆家都未出手,何况一个高琛。

“原来是有所倚仗。”

“学生能倚仗的,无非就是大人的胸襟。”

真个拐弯抹脚的马屁,江按察使道,“你来见我,不是为奉承我而来。”

高琛摇头,“说不清,就是心里想来见大人。”

“你心里想来见我,但你的心事却又不好说。”江按察使问,“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呢?”

这话问的,高琛是当真不好说了,江按察使道,“那我就随便说几句。”

“大人请讲。”

“你心里那说不清的感觉,就来自于你脚下这座不够高的山,你只看得到北昌城,所以,会有你心中的那些烦恼。早些去帝都吧,到了帝都,就会明白,现在这座山,委实太矮。高琛,你的眼界,应该放得更宽阔高远,那时,就不会有这些烦恼了。”野心家应该有野心家的舞台。

打发走了高琛,阿念下山,见亭中已升起炭火,双胞胎正蹲在一畔烤肉呢,阿念笑道,“刚不是说吃小笼包么。”

双胞胎异口同声道,“小笼包吃过了,还想吃烤肉。”

阿念接过子衿姐姐递过的热茶,呷一口道,“嗯,多烤些。”

受到父亲的鼓励,双胞胎烤的更起劲儿了。龙凤胎想帮忙都插不上手。

何子衿问,“那就是高举人么。”何子衿不认得此人,阿晔却是认得的。

阿念点点头,未再多言。

及至回家,让孩子们各去休息,何子衿与阿念洗漱后一道坐在暖炕上说着家常话。何子衿有些不大理解这位高举人,道,“他到山上等你做什么呀,宫家回绝他的提亲,难不成想托你向宫家说好话?”

“想哪儿去了,他可不是这样的人。”阿念脸色微沉,指尖在膝下轻轻敲动几下,道,“他当是猜出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