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他还有谁。”阿冽的口气颇是不屑。

余幸道,“这位小侯爷于帝都素有些花名,他又是个有钱的,我看定得上千银子。”

“整整万两白银。”

“这怎么可能?”余幸都不能信,道,“打个银人儿也用不了一万两银子吧!现在买人什么行情,上等的丫环不过二十两,就是些花头粉头的,三五百两罢了。再好的,也过不了千两。”

阿冽呷口茶,道,“要不说是新鲜事呢。你说,孩子养成那样,要是咱家的,我早拉出来一棒子一个敲死了。”明摆着就是傻X冤大头啊!

夫妻二人就着帝都八卦,讨论了下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何子衿这里也与阿念说了娘家打算过了中秋节就搬走了的事,这事,夫妻俩早就知晓了,阿念就没说别的,就是叮嘱一句,“姐姐看看祖母、岳父岳母那里可需得添置东西,只管给长辈们添置上。”

“我晓得。”

于是,搬家的事,就这样定了。

倒是孩子们,很舍不得阿曦姐姐(姑姑)。

阿曦也舍不得他们哪,与朝云祖父去西山出游时还说起这事儿呢,阿曦道,“要是一辈子不分开才好呢。”

朝云祖父笑,“纵有分离,情义未改,亦是一样的。”

阿曦点点头,正要说什么,马车突然停了。阿曦还奇怪呢,问朝云祖父,“祖父你不是说坐车在一个时辰么,咱们这刚出城,就到了?”掀开车帘往外看,才晓得,并不是到西山泉了,是前面也有一行威仪赫赫的车队。这出了城,往西山的路呢,不算宽,但也不窄。有钱人家都喜欢把马车做得宽敞些,坐着舒坦。前面行来的,一看也不是寻常人家的车队。

对方要回城,他们要上山。

这就出现问题了,两家都是宽敞型马车,路不大宽敞,就需要一家略停一停,让一让。

这本是小事,但在官场上,这是有规矩的。

一般都是官小的给官大的让,爵低的给爵显的让。

阿曦倒是不介意给人让,她家一直就是中低品官员之家,出门短不了给人让路的。何况家里一向低调,阿曦也不是爱争长短的性子。

但,朝云祖父可不是这样的脾气。

很显然,对方也不是这样的脾气。

好在,他们遇上的不是不懂规矩的莽人,对方谴管事过来说话,自报家门,曹家。

哪怕阿曦这刚来帝都府的也晓得,这必定是曹太后娘家人出行。

阿曦看向朝云祖父,朝云祖父眼皮都未动一下,仍是一幅神仙样。阿曦就听闻道叔在外说了句,“方家。”

不过,显然,对面的人也不晓得这帝都城哪家姓方的摆这样天大的谱儿,因为曹家管事问了句,“不知是哪位方大人?”

闻道叔冷笑,“你既不知,就说明你还不配知!”

阿曦乍舌,想着闻道叔可真横啊!真不愧是太后她舅朝云祖父的大管家!

但,曹家管事不晓得方家是哪家,很明显,他家主子是晓得的。

因为,很快,外头就有个清郎的声音响起,“晚辈曹斌见过长辈。”

阿曦盘算着,曹家虽是曹太后的娘家,不过,哪怕是曹太后她亲爹比起朝云祖父还差着一辈呢。这位曹家人自称晚辈,却也并不过分。

朝云祖父却是眉毛都未动一根,只是屈指叩了车壁两下,发出“咚咚”两声,马车便继续向前行进了。至于车外的那位曹家人,朝云祖父始终理都未理。

阿曦的记忆里,朝云祖父一直是温和的慈爱的,偶尔有些慵懒又促狭的长辈,这样冷漠、疏离、高贵、睥睨的模样,阿曦还是头一遭见。

作者有话要说:PS:嗯,悄悄的说一声,晚安~~~~~~~~~~~~~~~~~~~~

第472章 帝都风云之二十四

第472章

朝云祖父突然冷艳高贵了一把, 阿曦原以为朝云祖父不大高兴呢, 结果,朝云祖父完全不受影响,还教导阿曦,“遇人不能太和气,该有架子时就得有架子, 不然,人人当你好欺了。”

阿曦点头受教。

待到得朝云祖父的别院, 阿曦扶祖父下车, 见虽已入秋,别院仍是草木扶疏, 景致极佳。不过, 阿曦道, “我听我哥和双胞胎说,是一处山脚下的泉眼哪。”

朝云祖父道, “他们晓得什么,他们去的都是人人都去得的地方, 那处泉也不错, 但说煮茶, 还是这里的水更好。”

阿曦随朝云祖父穿花圃过回廊, 此处园林景致之美, 依阿曦看,连朝云祖父现居的宅子都比不得的。阿曦也不急着煮茶吃了,她道, “这园子可真好看。”

朝云祖父笑,“现在景致尚不是最好,外面梅林,待入冬梅花盛开,那景致,阖帝都都有名的。花园里还有一株梅树,是当年大凤朝武皇帝所植。这里的宫室,乃前朝明月公主所建,宫外两株梅树,一株为明月公主手植,一株为前朝末年名臣薛东篱所种。如今尚不到花开的时候,待得梅花开时,再来赏梅不迟。”

阿曦瞪大眼睛,“唉呀,祖父,难不成,这就是传说中的梅林行宫啊!”这行宫,她虽没来过,但在朝云祖父的藏书里看到过记载,行宫里最有名的三株梅树,就是刚刚朝云祖父说的那三株了。

“这行宫还真没个具体名字,因在西山,以前都叫西山行宫。我母亲以前每年冬天都要过来小住,因常举行赏梅宴,也有人叫梅宫。太皇太后年少时住过几年,太皇太后喜欢宽阔恢宏的屋舍,园子未曾大动,不过,有些屋舍,在修缮时是按太皇太后的意思来的。”朝云祖父指给阿曦看,“前朝以繁复华丽为美,我母亲当年其实并不喜这种修饰,不过,那会儿开国未久,朝廷也不富裕。就一直住着,未曾大修。”

阿曦道,“屋舍园林,最美不过汉唐。我娘说,前朝思想保守,故而,不论诗词,还是建筑,都是往细处做文章,虽够精细,却失于格局。”

朝云祖父颌首,“这话也有几分道理。”带着阿曦到了一处山石堆叠之处,有细小泉水自山而落,积出一个小小清潭,潭中清可见底,几尾鲫鲤在潭底悠然自得的摆尾游曳。

阿曦赞道,“这鱼可真肥。”

朝云祖父笑,“那一会儿捞两尾来烧菜。”

阿曦再无意见的。

当天,喝过香茶吃过肥鱼游过花园,阿曦与朝云祖父兴致极高,索性在行宫里小住两日。

待回家时,阿曦与她娘说起在行宫的事,阿曦道,“娘,我可是开了大眼界长了大见识,简直美极了。我一直以为行宫都是很威风的地方,不是那回事儿,修的特别漂亮。娘,你去过没,可好看了 。”

何子衿还真去过,不过,那次去是陪阿念见凌霄,不是啥好事,何子衿就没说,听着闺女叽叽喳喳的跟她形容行宫的风景。

何子衿问,“你祖父心情还好吧?”有些担心朝云师傅触景伤情。

“挺好的。我跟祖父还约了冬天去赏梅花呢。”

“那就好。”

阿曦问,“娘,你知道曹斌是谁吗?”

何子衿道,“姓曹,是曹太后娘家人吧。”

“这个我猜到了,我跟祖父出门,就遇着这个人了,他给我们让路了,还上赶着跟祖父攀亲,不过,祖父没理他。”阿曦道。

何子衿道,“师傅又不认识曹家人,他也不爱交际,自然不会多理这些俗人俗事。”

阿曦初来帝都,觉着帝都实在是个大地方,而且,人情世故比北昌府复杂许多。不过,她娘也开始带着她在帝都走动,露露面什么的了。

阿曦生得貌美,况她亲事早定,而且,定得很不错,性子也是个大方性子,再加上,何子衿带她走动的多是亲戚家,如沈玄的岳家宋家,还有阿晔的岳家苏家,还有就是余、杜两家,说来都是姻亲。再远一些的,譬如唐家。

反正长辈们看阿曦都不错,阿曦跟她娘出门的时候,也遇到过有些闺秀暗地里打量她,阿曦自己没什么,她甚至知道这些女孩子为什么打量她,多是因阿珍哥那玉树名声。

阿曦自身相貌条件摆这儿,再者,她自信的很,才不怕人看呢。而且,阿曦现在很有心眼儿,她就是外出做客,从来都是带足了丫环,而且,断不走什么桥边水边的,以免发生事故。更鲜少与人嬉笑玩耍,她是初来帝都,并不认识几个朋友,阿曦牢牢记住朝云祖父说的话,人不能太没架子,反叫人小瞧。

于是,阿曦的社交就是从车马丫环的排场开始的。

因她并不爱玩笑,那些人顶多就是偷偷打量她几眼,并不敢与她轻言说笑。如此,阿曦倒是得了个端庄气派的名声。

如姻亲苏家的姑娘,还会时常下帖子请阿曦过去说话,与在北昌府一样,女孩子也有女孩子的圈子。阿曦受别人的请,也会在家摆个茶点会请别人过来玩儿。

如此,阿曦在帝都的交际就这样不急不徐的展开了。

看闺女来了帝都也没有水土不服,何子衿就放心了。

这人吧,心情不一样,气色也不一样。

要不,怎么有那句老话叫,相由心生呢。

何子衿便是如此了,她这进宫给大公主郡主授课都是眼带喜色,大公主与嘉纯郡主年纪小不一定看得出来,却是瞒不过太皇太后的眼睛。因何子衿也兼职陪太皇太后说话解闷的差使,时间久了,太皇太后本就是个随和人,虽然太皇太后的气质不大随和,但,太皇太后在家常事务上绝对平易近来。太皇太后还打趣一句,道,“看你面带喜色,莫不是有什么喜事?”

何子衿摸摸自己脸,笑,“我家里,要说大喜事没有,小喜事倒是有一件,我爹调回帝都任职,祖母、父母都回来了,我家阿曦也回来了。”

太皇太后对江家的情况显然有所了解,颌首道,“啊,你那长女。”

“是。”何子衿说到闺女就是满面掩都掩不去的骄傲,“那孩子,自出生就没离开过我。我们来帝都前,因我娘家兄弟们也都在帝都,长辈那里没个孩子未免寂寞,这孩子就留下来陪伴长辈了。孩子懂事,我做母亲的自然高兴,但也着实牵挂。我这辈子,头一次与孩子分开这么久。”

“做父母的,多是会牵挂孩子的。”太皇太后道,“你家长女,很懂事。”

何子衿原不是个轻浮人,倘是太皇太后赞她,她一向矜持的紧,很知低调。可太皇太后一赞她闺女,哪怕心里知道这兴许就是一句客套话,但身为人母,何子衿就是忍不住当真了。她笑眯眯地,“娘娘谬赞了,她就是个实心肠的孩子,不敢与那些有贤名的闺秀比,却也还成。”

听何子衿这话,太皇太后都不由莞尔。

这做父母的,要是说起自家孩子来,那绝对是滔滔不绝,无所节制。如何子衿这自小仙儿做到大仙儿的也不能免俗。太皇太后喜欢与何子衿说话,无非是何子衿不大拘谨,说些家长里短的,太皇太后日里万机,只当听个有趣,休息一下。何子衿呢,叫她说国之大事,她活两辈了,也没能在国之大事上活个明白,她也就会说家长里短。以往还克制些,这回太皇太后与她说起自家孩子,唉哟,何子衿那简直说起来没个完了。打龙凤胎小时候的事就絮叨起来了,“阿曦打小儿就实诚,别人家孩子如何娇贵,我们阿曦三岁之前都没生过病。小时候性子就好,晚上醒了,哼唧两声,喂一次奶就继续睡,从来不夜里闹人。阿晔就不行,打小儿就挑,尤其吃东西,跟猫儿似的。明明出生早,小时候个子都长不过阿曦。阿曦学站了,他还坐着呢。阿曦学迈步了,他就在一边儿捣乱,拽妹妹的腿,绊妹妹个跟头什么的,都是坏主意。自己瘦,就笑话阿曦胖,其实,阿曦一点儿不胖,小时候孩子家不都圆圆润润的,就他挑吃挑喝,小细脖子顶个大脑袋,每次变天换季,我就心里念佛,只怕阿晔着凉生病。不过,阿晔就是瞧着瘦,身子挺结实,自小生病极少。而且,小时候那些欺负妹妹的坏主意,长大些,就很有些做哥哥的样儿了。以前阿晔比阿曦矮,阿晔笑话阿曦胖时,阿曦就会笑话她哥小矮个儿。阿晔为些很是憋气,自己想出个主意与我商量,叫我给他做鞋子时鞋底加厚半寸,这样他就同妹妹一样高了。”

太皇太后笑,“真是古灵精怪。”

“可不是么。孩子小时候,那主意真是一会儿一个,有时总叫人哭笑不得。”

“你家里也有丫环使女,如何还会做针线?”

何子衿笑,“大部分是丫环做,我就是闲了,给孩子们做个一件半件的。我活计一般,我们阿曦好针线,她比我有耐心,做活细致。”

“那孩子,念书可好?”

“做学问自是不成,她爱读些游记史书之类,觉着有趣。经书就少些,太过深奥,她这个年纪,还读不大懂。”何子衿笑,“念书也并不是为了让她做学问家,只是想,念书明理,且能开阔眼界。再者,做学问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倘她有心于学,只要坚持研习,就是做学问了。她这个年纪,离做学问还远。倒是喜欢孝敬长辈,或者是带着弟弟们玩耍,或是与我分担些家事。”

江家来帝都时日尚短,何子衿得太皇太后眼缘的时日更是不长。太皇太后很了解何恭人,知道这是个谨慎人,平日里说话虽不拘谨,但,何恭人往往十分注意说话的内容,哪里有这般问一答十的时候。

何恭人眉眼带笑,太皇太后都受了些感染,含笑道,“说来,你家长女的亲事,还是先帝赐的亲呢。”

“是。”何子衿眼中含笑,“阿曦与阿珍也算青梅竹马,小时候,阿珍出外求学,就住在我家。他家里没有妹妹,那会儿我们阿晔年纪还小,阿晔心里是喜欢阿曦的,男孩子小时候淘气,像阿晔就时常与阿曦拌嘴。阿珍大几岁,时常护着阿曦。”

一个人的幸福,是可以看出来的。

就譬如何恭人,要说何恭人,论才智,在帝都了只能算个中上。论诰命,更是刚勉强踏入中阶诰命的门槛。论出身,更不必提,勉强算个书香耕读之家。

但,这个人日子过得很好。

这一点,太皇太后看得出来。

大约是何恭人夸自家孩子夸得太来劲,太皇太后道,“下回进宫,带你家闺女过来,给我瞧瞧。”

作者有话要说:PS:感受到了晚更咒的召唤。。。。

大家晚安~~~~~~~~~~~~~~~~~~~

第473章 帝都风云之二十五

第473章

何子衿回家将这事儿同阿曦一说, 阿曦有些小紧张, 没忘问她娘,“太皇太后怎么会知道我啊,是不是娘你跟太皇太后说了啥?”

“也没说啥,就说些家常事。”何子衿笑眯眯地摸摸闺女柔嫩的小脸儿,“你回来我这不是高兴么, 不知怎地,太皇太后瞧出来了, 问我有什么喜事, 我就照实说了。太皇太后特别喜欢听人说些家常里短的事,兴许是听我说的高兴, 就说想见一见你。”

阿曦忙问她娘, “太皇太后是不是特威严啊?”

何子衿道, “威严是有一些,但, 太皇太后也是极和气的,只要知礼懂事, 她老人家待人极宽和。”

阿曦这就比较放心了, 她自认为礼仪很不错, 性格也好相处。再说, 她娘好像挺能跟太皇太后说得上话的样子, 还有朝云祖父的面子,这么一分析,阿曦觉着, 进宫倒也不是很紧张的事了。

何子衿把这事儿说出来,引起家中女眷不小反响。尤其何老娘,拉着自家重外孙女左瞧右瞧,直道,“这丫头,生下来就一脸福相,果然是个有福的。”她老人家的诰命品阶,刚够初一十五随大溜进宫给两宫请安的,何老娘心心念念的想进宫请安呢,在本八月初一该去,而且,那天还是太皇太后的千秋节,偏生太皇太后免了诸诰命的请安,再想去就得中秋了。

偏生中秋还得等几天,这不,何老娘正满心期盼着中秋进宫请安呢。

然后,阿曦这无诰命无身份的丫头,竟然赶在了老娘之前进宫给太皇太后请安,这得是多大的福分哪!

何老娘就觉着,重外孙女有运道,有福分。

一个小姑娘家,能进宫给太皇太后请安,可不就是福分么?

何老娘与沈氏说起阿曦时,还道,“龙凤胎出身的时辰就好,那会儿我去庙里烧香,给他们求签,便求了个再好不过的签。”

沈氏笑,“是。阿曦这性子也好,大方。”

“就是。”

不过,虽然对阿曦很是自信,何老娘还是张罗着给阿曦做两身进宫穿的新衣衫,而且,何老娘特别大方还是自自己私房里拿了两块鲜亮料子给阿曦,何子衿还说呢,“这料子倒没见过。”

何老娘习惯性的将嘴一撇,道,“这是我存的好料子,哪里是说见就能见的。”一句话,她老人家的宝贝。

何子衿笑,“祖母你这心偏的,只说给阿曦,我这么大个人见天儿在你跟前服侍,也没见你给我个一块半块的。”

何老娘道,“还给我要料子,我正想说呢,你也是快当婆婆的年纪了,衣裳有两件儿换替的就行。打我回来起,你这几天哪里有重样儿过。过日子,全靠节俭。俗话说的好,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说得就是你了。你可攒着些吧。”因何子衿小时候就是个穷大方,何老娘打老早何子衿没出嫁时就很怕何子衿以后穷得吃不上饭,结果,人家日子是越过越好。不过,她老人家是看不上自家丫头这见天换新衣的事情滴。所以,料子是甭想啦。何老娘还嘟囔,“又不是阿曦,正是好年华,最该打扮的时候。”

“我这也就三十多,叫您老一说,好像我多老似的。”何子衿道,“就是您不给我这马上就要做婆婆的,也该一碗水端平,给阿晔媳妇两块是不是?我替儿媳妇收着。”何子衿不爱听何老娘说她“当婆婆的年纪”,尽管这也是事实,但何子衿觉着自己还年轻着哪。

再者,看祖母这抠劲儿,何子衿还非把料子要到手不可。

不想,何子衿这话倒给何老娘提了醒儿,何老娘问,“阿晔明年十七了,跟阿冰的亲事什么时候办啊?”

何子衿道,“我是想着多放几年也无妨,阿冰毕竟是女孩子家,她与阿晔同龄,不能耽搁。今年是国孝的年头,我们与亲家那边儿商量的,明年就给他们办。”

何老娘点头,“是这个理。早些成亲,多生几个儿子,阿念这子孙也就旺起来了。”要何老娘说,阿念样样都好。又是自家看着长大的孩子,再稳重可靠不过。就是一样,命里太孤单了些,族人亲戚一个都无。在何老娘看来,家宅便不大兴旺,所以,这也是何老娘一直担心的地方。好在,自家丫头旺夫旺家的,给阿念生了三儿一女,待明年阿晔成亲,阿念有了孙辈,何愁子孙不兴呢。

何老娘心里算了算,觉着阿念的家族兴旺也指日可待啦~

是的,虽然阿念官职不错,但家族人少,在时下人眼里看来,也算不得兴旺之家的。

何子衿见老太太把话题转到阿晔生儿子上头去了,连忙提醒,“您可得这重外孙女、重外孙媳妇一样看待啊。”

何老娘瞥自家丫头一眼,“那是自然。”心下想着,这傻丫头,就是傻,闺女跟媳妇能一样的。

何子衿提醒老太太,“料子料子。”

“唉哟喂,我怎么修来你这么个催命鬼哟。”何老娘气地一抱双臂,道,“成天就知道抠索东西。”当然,自家丫头也没少孝敬她老人家,主要何老娘是觉着,这丫头没心眼儿,这才叫人担心呐。唉,这以后怎么给人做婆婆啊。

何子衿笑道,“那我就先替阿冰谢谢您啦。”

“我用你谢,我给阿冰也不给你。好人也不叫你做,我自己存着,到时阿冰进门儿,我再给她。”这样阿冰肯定知她这做长辈的好。

何子衿对何老娘这一把年纪还满肚子心眼儿也是服了。

祖孙俩斗了几句话,何老娘就话归正题,让给阿曦做两身新衣裳,进宫给太皇太后请安时穿。何子衿道,“她新衣裳还没穿完呢,有的是。”

何老娘一听这话,当即就把料子再要回来。好在,她老人家待孙辈都大方,想了想,就没往回要,与阿曦道,“既然有新衣,这料子你好生收着,别一下子都用了,存着以后做衣裳也好的。你现在长得快,做许多衣裳也没用,一下子就短了,穿不得了,岂不浪费。”

阿曦点头道,“老祖宗说的是,我去年的裙子就短了一寸多,我就镶了个边儿,一样穿,既省了做衣裳的银子,还跟新样式一般。”

何老娘大为赞赏,拉着阿曦的手,与沈氏道,“这孩子,比她那不会过日子的娘强百倍。”

沈氏抿嘴直笑。

阿曦那不会过子的娘表示:想忍住不与老太太拌嘴,可真是难啊!

何老娘虽很为阿曦高兴,能进宫见太皇太后,她老人家到底这样的年岁,想的就多,哪怕很为阿曦觉着荣幸,也没有一味高兴,私下还问了自家丫头一回,阿曦进宫到底是个什么缘故。

何子衿就照实说了,何子衿笑,“我这说起孩子就有点儿没完没了,兴许太皇太后没见过寻常人家的孩子,就想阿曦进宫见一见啥的吧?”

何老娘点头,很是赞了自家丫头一回,“这事儿办得对,你有这机会,不要给家里爷们儿说什么过头的话,这做官各凭本领,要是本领不够,非要把自家人捧到那高位,反是害了自家人。阿曦不一样,阿曦是女孩子,女孩子有个好名声太有用了。”觉着自家丫头关键时候还是靠得住的,何老娘又赞了一回,“这事儿办得明白,以后多夸夸阿曦,咱们阿曦本就相貌好性子好,我就没见过比阿曦再好的了。”

何子衿笑,“就是再有好的,也不给您叫老祖宗哪。”

何老娘白眼,“咱家孩子是真的好。”

她老人家在这事儿上一向实诚,看自家孩子最顺眼。

沈氏也觉着,闺女这事儿办得不赖。

这年头,世人对男孩子与女孩子的要求可是大不一样的。男孩子只要会念书,哪怕出身贫寒,以后照样有前程,娶个好媳妇是不愁的。女孩子就更看出身,像阿曦,属于中低品官员的长女,在帝都委实不算出众。但如今能得太皇太后召见,这就大不一样了。

哪怕阿曦亲事已定,可有这样的机缘,就是婆家也会更看重几分的。

何子衿委实没想这么多,就是何老娘与沈氏想的这些益处,何子衿也是回家后才想明白的。她倒不是看不清被太皇太后召见的好处,只是从没想过要这么干罢了。

然后,她无意中竟然干成了。

何子衿都有些担心,会不会有心人觉着她太会钻营啥的了。

这担忧眼前也顾不得了,何子衿得提点一下阿曦进宫时要注意的礼仪。阿曦的礼仪都是纪嬷嬷一手教导出来的,不过,她是头一遭进宫,何子衿难免要细说与闺女一些小细节或是小窍门什么的。

还有时常去慈恩宫的娘娘们,譬如,苏太后娘娘,还有就是太妃太嫔。住在慈恩宫的大公主与嘉纯郡主,再有就是宗室里的几位大长公主。给阿曦做了回进宫突击。

阿曦进宫的事,朝云祖父也知道,朝云祖父没觉着有啥需要叮嘱的,不就是进宫么。

倒是纪嬷嬷心细,与阿曦道,“太皇太后最喜欢女孩子。”

所以,阿曦这进宫,绝对是事前做足了功课的。

尽管做足功课,但,踏入巍巍皇城那一刻,阿曦还是为这巍峨的皇家气派所震憾。不过,她只是用眼尾余光扫一扫视野范围内的风景,不要说进宫,就是去别人家做客,也没有东撒西看的,那就太失礼了。

阿曦有些紧张,不过,她也是自小念书的孩子。而且,阿曦这少年教育,都是纪嬷嬷一手栽培,纪嬷嬷就是太皇太后派给朝云师傅的,可见纪嬷嬷本就是宫内的嬷嬷。且,不是寻常的嬷嬷。因为,阿曦小时候念书都有一部分是纪嬷嬷指导过的。纪嬷嬷非但识字,她是真□□过书的。在宫里,识得字念过书的嬷嬷,大都是有品阶的。

何况,阿曦的主要教育人可是朝云祖父,这位贵族中的贵族。

还有她爹,这位先生乃探花出身,而且是注重家庭子女多过差使官职的人,江探花在家庭上花的心思绝对比在官职上的多,可想而知对儿女的教育多么看重。

还有她娘,这位女士自身经历就够写本书了。

所以,阿曦尽管出身只是寻常中阶官员之女,她受的教育绝对可以与公府侯门家的千金相比。此时,阿曦也展现出了多年的教育成果,即便有些紧张也没影响到她的仪态,阿曦那种浑然天成的落落大方,绝不是短时间内的训练能有的气质。

哪怕与楚郡主交情不错的嘉纯郡主心下都得说,江姑娘论身份比不得楚郡主,但要论相貌,还真不比楚郡主差。

太皇太后对阿曦的观感显然也不错,她老人家神色和缓,十分温和,令阿曦到近前说话,仔细打量了阿曦一番,道,“这孩子生得可真好。”

何子衿笑,“她与她哥是龙凤胎,小时候俩人生得最像,长大了还是阿曦要柔美些。”

阿曦这当事人都给她娘夸得不好意思,想着,难不成她娘在太皇太后面前就这么夸她的?唉哟,她娘可真是太不谦虚了。

太皇太后对一畔的一位发若霜雪的老嬷嬷道,“嬷嬷看,这孩子生得,是不是与行云少时有些像。”

行云是谁,何子衿就不晓得了。倒是那位老嬷嬷眯着眼望向阿曦,笑道,“江姑娘一看就是性子柔和之人,江侯爵性情强横,虽相貌有些肖似,因性情不同,这样看倒也不大像了。”

太皇太后一笑,“也就嬷嬷说行云强横了。”

何子衿此方明白,江行云说的就是巾帼侯了。原来,巾帼侯闺名行云二字。

太皇太后与这位老嬷嬷闲话两话,就与阿曦说起话来,问她初来帝都可适不适应帝都的生活气侯,平日里喜欢做什么,喜欢喝什么茶,吃什么菜。阿曦从来不是个扭捏人,便照实说了,这孩子完全继续了她娘讲故事的天分,一件小事都能说得妙趣横生。阿曦多是说北昌府的生活,北昌府那穷乡僻壤的地儿叫她一说,简直是天堂一般,用阿曦的话说,“一开春,河水一解冻,草儿绿了,花儿就要开了,每天都能听到布谷鸟一长一短的唱歌。田里麦苗返青,田野里还有许多野菜,一簇一丛的往外冒,趁着早春,掐些尖儿来吃,虽是野菜,也是极鲜的。待得夏天,北昌府夏天可凉爽了,我们从来不用冰,瓜果梨桃的都熟了,果子多的吃不完。秋天更不必说了,山里的药材,乡间的野味儿,就是市场上,也是什么都有。而且,北昌府离榷场近,北凉还有更远的白蛮国的商贾会来到榷场进行贸易,我还会说几句北凉国的话和白蛮国的话。”她还给太皇太后学了几句,不想太皇太后竟懂北凉语,还与阿曦用北凉语交谈几句。阿曦别提多惊讶了,更觉太皇太后学识不凡。

苏太后等人都道,“母后这样的学识,我朝开国从未有之。”

太皇太后道,“年轻时闲着无事,略学了一些,并不精通。”

苏太后笑道,“母后学识渊博,举朝皆知。这世间,我还真不晓得有什么是母后不晓得的。倒是这丫头,小小年纪还通外族语,颇是难得。”说着,指了指阿曦。

太皇太后笑,“是啊,所以我常说,不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多学些东西不是坏事。”

阿曦忙谦道,“臣女是因以往家里离得榷场近,有地利之便,才侥幸学了几句。其实,学得很一般。”

太皇太后微微笑着,“话是用来说的,会说就不错。”

太皇太后还道,“江恭人会不会说北凉话。”

“臣妇都是让阿曦给我做个翻译。”何子衿连忙解释“翻译”的意思,“臣妇不懂这个,因阿曦能听懂,就是偶有与北凉人打交道,让她在中间,给我们做个…解释。”

何子衿把翻译的意思跟太皇太后解释清楚,太皇太后点头道,“翻译。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翻则有传递之意。翻译,这个词很好。”

太皇太后看何子衿一眼,表示赞赏。

何子衿很是惭愧,想着,她就是嘴快用了前世的名词。结果,给太皇太后这学识渊博的一解释,就觉着,翻译这词,是当真不错啊~

太皇太后与阿曦说话不长时间,就让何子衿去给大公主、嘉纯郡主上课了,阿曦也跟了她娘一道。

太皇太后似是有些累了,连苏太后等人一并打发了各自歇着去。

待人皆告退,唯那位发若霜雪的老嬷嬷依旧坐在太皇太后身畔,并未离去。良久,太皇太后方道,“江恭人看江姑娘的眼神,像在看无价珍宝。”

老嬷嬷不知是不是想起什么,眼中闪过一丝怜惜,她低声道,“母亲看孩子,都是这样的眼神。”

太皇太后轻叹,“是啊。”我不再记得我的母亲有没有这样的看过我,但她为我付出性命。她对我的爱,爱逾性命。只是,我多么希望你能好好活着。我这样的历经艰辛困苦,而今,何其寂寞。

作者有话要说:PS:太困了,明天再改错字,还在等文的亲们,晚安~~~~~~~~~~~~~~~~~

第474章 帝都风云之二十六

第474章

阿曦还旁听了一回她娘怎么教大公主与嘉纯郡主练拳脚的, 然后, 阿曦就明白了,她从小到大受到的就是公主郡主级别的武先生的教育了。完全与她娘教她的没什么差别嘛。

不过,虽然她娘武功就是如此了,但,她娘十分会说话, 不管什么事,都能说出几分道理来。而且, 大公主与嘉纯郡主也很好相处, 阿曦年纪稍大些,时不时陪她们说说话, 气氛倒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