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时殿外殿中的人皆是仓皇四顾。而外边,大雨倾盆而来,淅淅沥沥,似乎要洗去一切。

这个时候,严氏正服侍着沈承宇换衣裳。她见着沈承宇心情正好,便玩笑了一句:“咱们家几个姑娘的亲事倒都订的早。大娘已经出嫁,二娘和三娘也都订下了,只有四娘还没影子呢。”

沈承宇自是知道严氏这是借着话来打探他对沈采苹婚事的态度和打算。他也不在意,只是随手理了理自己的袖角,笑着道:“放心吧,四娘是我们两个的掌上明珠,我自是放在心上的。她的婚事,总不会差了人去。”

严氏一听心里便突了突,温柔一笑,正好弯身替他理好了袍角,起身试探似的问道:“听老爷这话,似是已经有了计较?”

沈承宇只笑不语,转身回书房的位置上坐好。

严氏咬了咬唇,上去推了推沈承宇的肩,细声道:“老爷快别卖关子了?我都要急死了。”说着又给沈承宇倒了茶,体贴周到的送到他手边,温声道,“说一声也好,也好叫我心里有个底。”

沈承宇端着茶盏抿了口茶,这才慢条斯理的道:“大哥家的大郎怀瑾娶的是余阁老的嫡孙女,现今余阁老马上就要致仕,次辅温阁老说不准就要熬出头了。”

严氏连连点头,应道:“这我都知道。三娘那门亲事不就是温阁老作的媒?确实是体面的很。”

沈承宇点点头:“这回老三能请动温阁老,也是因为裴家姑娘嫁去了温家,好歹有些姻亲关系。”

严氏听了半天也没听出什么来,这时候不免又推一推沈承宇:“我知道老爷是有成算的,只是这和四娘的婚事有什么关系?”

127

沈承宇瞥了眼妻子,含蓄的摇了摇头,面上浮起一丝得意之情:“你啊!你就没想到这余阁老致仕之后,内阁里少了人会不会再选人?”

严氏呆了呆,半天也没反应过来。

沈承宇心里得意,口上便忍不住想要透一些出来,索性把事情摊开来说了:“若是内阁再选人,论资历论圣眷,朝中只得两位大人有资格。一是礼部尚书李大人;二是吏部的邹大人。”

礼部尚书李大人正是李从渊的父亲,李景行的祖父。

严氏怔了怔,好一会儿才反映过来,手指紧紧抓着桌角,轻声问道:“老爷这是打算把四娘嫁去邹家?”

沈承宇颔首应了,口上道:“是邹大人亲自给我透的气,我也点头了。他家小孙子这会儿正在进学,也没定亲。等四娘结业了,两家正好把亲事订下。”他摸了摸短须,忍不住得意道,“四娘能有个阁老公公,岂不正好?”

严氏听得面色惨白,几乎立马就想要把这事给否了——且不说邹大人能不能入阁,就说邹家那几个小辈,那里头本就没有几个成才的,那个小孙子更是连秀才都没考上,哪里配得上自己才貌双全的女儿?

再者,沈承宇口上说得好听,实际上还不是拿着女儿讨好上司?他一门心思想着邹大人入阁,还不是想着吏部尚书乃是重职,除了圣眷极深之人外再无人能身兼内阁阁臣和吏部尚书二职。若是邹大人入了阁,这吏部尚书的位置岂不就空了?若能得前上司邹大人推荐,说不得沈承宇他这个侍郎就能再往上一步。

严氏暗暗的把无情无义的丈夫骂了个百十次,心里更是恨得紧了,口上却是柔声道:“这,不太好吧。怎么说,李大人也是二娘未来的公公。夫君一心向着邹大人,岂不是坏了两家交情?又该叫二娘如何自处?”

沈承宇听得这话却是冷冷的哼了一声:“行了行了,这朝上的事,你们妇道人家就别多管了。二娘这婚事本就不是我自己订的,前程如何,自是看她自己造化,我却是顾不得了。且看李七那德行,若李大人真是入了阁,说不得还要给我笑话看呢。”

严氏还要再劝,沈承宇却已经拉下脸来了,摆摆手:“我要处理公务了,你先回吧。”

严氏心知此事不能再劝,苦着一张脸出了门。她心里愁得很,就想着去瞧瞧女儿。

沈采苹现在正在看书,有些发怔,不知怎的倒是难得的想了自己的婚事,一时没有思绪,颇有些茫茫然。

严氏这时候正好进了门,看着还一团孩子气的女儿,眼睛一酸,忍不住上前抱着女儿哭了起来。

“娘这是怎么了?”沈采苹手足无措的拍了拍严氏的肩,急忙问道。

左右又是拥上前来劝慰:“太太可别把姑娘吓到了,姑娘年纪还轻,万事都要看您呢.......”

严氏心里撑着一口气,抬手抹了一把眼泪,勉强笑道:“娘适才和你爹说了一会儿你的亲事,想着我好不容易把我们家四娘给养大了,到底还是要便宜了旁人。这不,一见着你,就忍不住了。”

沈采苹面上一羞,一张脸慢慢的就红了起来,小声道:“娘.......”

严氏心里更泡了黄莲水似的,面上却扯起笑来:“哎呀,咱们家四娘也知道羞了。”

沈采苹面红耳赤的侧过头,好一会儿才凑近严氏耳边,悄悄问她:“爹给我订亲事了?”

严氏咽下一肚子的话,笑着应声道:“没呢,你才多大?我和你爹还想着多留你几年呢。”

沈采苹故作镇静的点点头,小大人似的安慰严氏:“娘,你放心吧。爹这么疼我,一定会给我订门好亲事的。”她把头靠在严氏怀里,羞涩的道,“等我出嫁了,也一定会回来看你,你别难受。”

严氏眼睛一酸,险些又掉下泪来。她忍了又忍,这才转开话题:“你不是去见你二姐姐和三姐姐了吗?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沈采苹咬了咬唇,小声道:“我在院门口遇上了李公子,想着要避避嫌,就先回来了。晚上再去也是行的。”

严氏拍拍她的背,逗乐似的问她:“李公子怎么样?我听说,他和李七爷生得十分像,想必是个英俊的哥儿,你瞧着如何?”

沈采苹羞恼的伸手锤了锤严氏的肩头,细声道:“娘这是说什么呢?”她咬着唇,“那是二姐姐的未婚夫,避嫌尚且不及,哪里好放到嘴边说道?”

严氏叹了口气:“你二姐姐倒是好运气.......”她一口气从心尖到胸口,只把自己憋得快死了。

沈采苹却犹自不觉,伏在严氏怀里道:“二姐姐和三姐姐的运气都好。我以后也会好的。”

严氏抚着她的背,眼神渐渐坚定起来,好一会儿才轻声应道:“嗯,你的运气也会很好很好的。”

她们母女正抱在一起说心事,沈采薇和沈采蘅亦是在说心事。

沈采蘅左右瞧了瞧沈采薇,故意问她:“你今天绣了一半的那块帕子呢?”

沈采薇故意作出漫不经心的模样:“丢了。”

沈采蘅唇角绽出一点儿的笑意,凑过去摸摸她的袖袋,歪头一笑:“我看你是送人了吧?”她说话的时候,浅浅的热气绕着沈采薇的脖颈,有些痒痒的。

沈采薇忍不住笑了出来,轻轻推了她一下:“别,有些痒。”她有些不自在的抿了抿唇,瞥了沈采蘅一眼,“你这送衣服送鞋子的,还不许我丢条帕子?”

沈采蘅立马就明白她这是默认的意思。她自己心里高兴,见着旁人的模样意思替旁人高兴,不由得咯咯笑出声来,很是体贴的不再作声。

沈采薇却被她笑得有些恼了,推了她一把:“好了好了,快别杵着了,赶紧叫人去收拾一下。这么大的雨,我也不回去了,只能在这儿打扰你一晚了。”

128 雪梨燕窝

交代事情本就只有几句话的功夫,等到她们两个沐浴完了正好就可以躺倒床上去。

虽然外边下着大雨,空气也是带着湿润的意味,但是屋子里烧了炭又点了香,暖融融的香气盈满内室,被子也是烘热过了的,摸上去干燥的很。丫头们小心翼翼的放下床上的帐子,沈采薇便不由得感觉自己和外边那场铺天盖地的大雨都隔了开来,屋中也只点了一盏灯,橘色的灯光就像是月光一样轻薄盈然。

沈采薇比沈采蘅早一些擦干头发,独坐在床榻里面,一边拿着玫瑰色的发油抹在乌黑的长发上一边和沈采蘅说话:“这雨下的这样大,外边看着都是乌黑黑的。也不知道要下几天......”

沈采蘅这时候正侧着身子叫红袖擦发,自己则是弯了弯腰,收拾着早上刚刚做好的鞋底和络子,听得这话不免转头一笑:“是哦,”她一下子明白了沈采薇发愁的心思,眨眨眼,抿唇一笑道,“郑老夫人的寿辰就在这几天,这样的大雨再下几天,那宴怕也是少了不少欢乐。”

沈采薇被她一带,也跟着笑了笑,眉眼弯弯,看着便是心情不错的模样。正好她手上的发油已经擦好了,索性就往外坐了一点,探手拿了案边的书卷,翻了几页,随口道:“嗯,早听说郑家的花园很是不错,我本还想着要再去看看呢。不过认真论起来,雨后初晴也甚是不错,花疏叶茂,也算是别有意趣。只是端看这雨能下到什么时候了。”

沈采薇这头翻着书,那站在边上的丫头连忙就去案边点了盏灯,体贴小意的劝了一句:“姑娘仔细眼睛......”

沈采薇点了点头,然后才就着那案上新点的灯翻着书。

沈采蘅似模似样的一笑,手指按在颊边的梨涡上,笑容甜甜,侧头看着正坐在床上翻书的沈采薇,说道:“被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一句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她们两个一齐出声,倒是正好说到一块去了,不由得对目一笑,都觉得心情愉快。

沈采蘅正要再说几句,忽然见着外头急匆匆的跑来一个丫头,雨打湿了半边的衣裳,依稀可见窈窕的身形。她掀了帘子进来,恭敬的行过礼后就来报道:“宫里传了消息,说是太子薨了。老爷特意让奴婢来通传一声,且叫家里人心里都有个底儿。”

这倒是沈承宇素来为官养出来的谨慎了。他虽有有些自大但确实有几分真水平,宫内宫外都有人脉,总也少不了消息来源。虽然太子丧事必是要由礼部和太常寺主持的,当前是与沈承宇这个吏部侍郎没什么关系,但他这会儿早早得了消息,家中上下皆也有了准备才好叫人挑不出错来——依着皇帝皇后现在的心情,这时候若真是被挑出错来,怕是连官都做不了了。

沈采薇急匆匆的披了件衣裳从床上下来,她披着一头乌黑油亮的长发,踩着鞋子问那丫头:“这什么时候的事?”

那丫头轻声细语的应道:“似是酉时。”

那就是傍晚时候了。想来也是,消息传得再快,这宫内宫外总是会有些时间差,这时候能得消息已经是很快了。

沈采薇心里思量着这事,面上已经做出温和的表情,伸手从绿衣手里接了荷包递给那丫头:“这样大的雨倒是劳你来回跑一趟。”这时候能被派来递话的必是正院那边的得用人,关系处的好一些总是有用的。

那丫头双手伸去接了来,掂一掂就知道这荷包的分量,连连点头谢过,这才退了出去。

待得帘子放下来,一直闷坐着不出声的沈采蘅才长长的叹了口气:“唉,郑老夫人怕是办不成宴了。”国丧期间是禁宴饮的。

她这话说得倒是有些俏皮,似带了点儿幸灾乐祸的意味。

“你这嘴什么时候都止不住......”沈采薇无可奈何的戳了戳她的额角,又叫了身边几个得用的丫头来:“干净的去收拾收拾,鲜艳些颜色都撤掉,灯罩也换成素色的,另外多备几件素色衣裳......”

她一边想一边细细交代下去,等着丫头都领命出去了,这才扯了打哈欠的沈采蘅一起上床:“早点歇一歇吧,怪累的......”

沈采蘅凑过去用冰凉凉的手去探沈采薇的脖颈,笑着道:“这会儿就累了?”

沈采薇被她冻了一下,侧身躲了躲,顺手就拉了被子:“好了好了,别闹了,传出笑声给人听见就不好了。还是早些休息得好。”她顿了顿,又叹了口气,“国丧一年禁嫁娶,这样也好,省得颜家那边闹出事来,待得一年后你及笄,正好就能谈婚事了。”

自颜五中了进士,颜家那位管后宅的宠妾就想着要把自己的侄女说给颜五。认真论起来,那宠妾乃是颜步清的正经表妹,本也算是官宦人家,只是家里父亲犯了事,这才沦入贱籍,只得“委委屈屈”的嫁了青梅竹马的表哥做妾。她自己做妾做得风生水起,熬死了前头的正房太太又得了颜步清的独宠生下二子一女,功德圆满。故而,她一贯以为这也算是个低成本高收入的好行当,便想着叫自家侄女(侄女也是贱籍,只能做妾)也能沾点光。这样一来,既能拉拔拉拔娘家人也能缓和缓和自己与继子的关系。

自来枕头风最是好用,再者虽然她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嘴上倒是甚甜:“大郎一个人在京里,孤苦无依的,我每每想着都有些不好呢。他现下有了功名正是要紧的时候,虽有家里的老人照料着但到底少个贴心人。老话说得好‘修身齐家平天下’,这男人还是要有个房里人照顾着,这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上进。那沈家那姑娘自是样样都好,只是年纪小了些,现下都还未及笄,再等几年大郎说不得就要加冠了。不若先送个人去,沈家那边若是在意倒也不须名分,只当是个粗使丫头用用便是了。”她这是打着先占了位置、养好感情再说的主意。

她一来二去果真是把颜步清给说动了心。

好在颜步清还算个心里有成算的,想了想便先给沈三爷来了信问上一句,沈三爷自是干脆拒绝了——万万没有妻子还没进门就想着纳妾的,颜五本人亦是亲自写了信回去明明白白的婉拒了这事。颜步清脑子转过弯来,倒也没再说什么,任是那宠妾几次再提都不再接话。

沈采蘅想起颜五为着她亲自写信回去拒绝,心里甜丝丝的,面上却还是羞恼的蹙了蹙眉,拉了被子把脸盖住,闷声道:“好啦,睡了。”

沈采薇低头瞧她一眼,只得抿唇忍住笑,跟着躺了下去。

她这会儿安安静静的躺着,心里不自觉的就想起了萧远。

这时候,萧远大概正在宫里吧。虽然下面的人背地里都把他当成是未来太子,可他到底身份尴尬,说不得要碰到不少为难事呢。

床边案上的灯早就已经吹灭了,屋里只点了一盏小小的灯,光色昏昏,是个守夜的丫头的。那么一点的灯光绰绰,模模糊糊,就像是荡漾开的水纹,一点一点的浮开,浅浅淡淡的。

沈采薇想着想着,困意渐渐上来,不由得便睡了过去。

这会儿严氏亦是早已得了消息,她面上周到的把事情一一吩咐下去,心里却很是叹了口气:这太子怎么死的这样早,虽是晚上一两年,说不得能叫四娘跟着拖一拖,选个好人家什么的。这会儿一年禁宴饮,她都不好替女儿出门相人了。

这念头不过是一晃而过,严氏很快便振作起来,心里想着不若还是努力对着裴氏使一把劲,说不得能把裴八郎或是裴九郎给说下来。

本来严氏还觉着听说裴九郎体弱多病,不甚在意,只是一心惦记着裴八郎。可这与邹家那小郎君一比起来简直是太好不过,至少裴家家风不错几个小辈都很成才,裴九郎中也不会差了去。

再者,依着裴家和萧远的关系,若真能说下亲事,沈承宇那边也能有个说法。

严氏心里打定了主意,想了想后便叫了人到跟前来:“等会儿去把我箱底下的一整套的银首饰拿出来。”

严氏家底不如裴氏厚但到底也是侯府嫡女很有些积累,这首饰虽是银的但真论起来做工绝对是一流的,说句‘鬼斧神工’都不为过,乃是“巧手大师”鲁正明亲手做的,也是严氏生母嫁妆里头的东西,真真是严氏压箱底的几套首饰之一了。现今国丧期间不许佩戴金首饰和各色珠宝,这银首饰却是正好迎景了。严氏这会儿想着裴氏这匆匆赶来京城怕也没有得用的银首饰,咬咬牙干脆就想把这首饰给送上去:舍不得孩子套不找狼,既是要讨好裴氏,总也要出点儿血才是。

严氏这边想来想去,心里琢磨出许多讨好裴氏的法子,面上却是半点儿也不露,还很是认真的吩咐了一句:“叫厨房那边的当心些,等会儿炖好了雪梨燕窝和我说一声,我正好给老爷送去。他近来有些咳,现今又要熬夜,可不得要仔细些。”

沈承宇自是没有后院这些人的好命可以早睡早起,他得了消息便拉了幕僚往书房去议事了。严氏虽因为女儿的事把他恨得半死,但到底是妇道人家知道自己所依所靠多是沈承宇,面上倒是体贴周到的很,端得一派主母风范。

129 紫玉浆

太子薨了的消息是第二日才从宫里传出来的。

一夜没有休息的皇帝扶着萧远的手一起出面把事情交代给了礼部和太常寺,然后就一刻也没多留的就匆匆的赶回去陪皇后,留下的事倒是叫下面的人好生为难——太子年岁尚小,虽有过婚约但到底还未成婚,更是没有子嗣,认真论起来确实有些难办。

礼部尚书李大人这头领了圣旨,虽面上显不出什么,心里头倒是有些无奈。

萧远心里念着李景行倒是叫了他上前说了几句:“皇后这会儿病得厉害,昏昏沉沉,至今未醒。故而一时也离不开人,陛下心里自也是放不下的。”他稍稍抬了抬眼,仿若漫不经心的提点道,“值此非常之际,大人很是不必时时入宫请见。父母之爱子,总是会想着把最好的留给子女。”

他这是让李大人别为了筹备丧礼的事情来宫里请示,惹得心情不好的皇帝发火撒气,直接按照最好的办就是了。

李大人能生下李从渊这样的儿子又做了一辈子的官,虽面上瞧着庄正但心里还是明白的很,先是领情的谢了恩又问萧远:“不知殿下是否要参与丧礼?”这话却也是提点萧远了。

先太子还未婚配亦无子嗣,萧远要以何种身份参与丧礼,这里头就有许多文章可做了。

萧远沉默了一下,方才点了点头:“太子待我恩深情重,此等大事齐光自不敢缺席。”他顿了顿,接着道,“只是许多事还需先问过陛下才好。大人只管去办自己的事便是了,陛下都在上头看着呢。”

李大人这才行礼退了出去——他也是明白人,知道这事若是做得好了,说不得来日就能得了圣心入阁封相,必是要好好对待。

萧远独自站在原地似乎有些出神,好一会儿才理了理袖子,径直往皇后的寝殿去。

皇后确实是还未醒——那日太子方才没了气息,皇后就也跟着昏了过去。皇后的身子本就不好,当时急匆匆的赶来便吹了不少凉风,之后急痛攻心,自是受不住。还好后头太医赶来,戳了几针,暂时救了皇后。皇帝自然也为爱子的死而悲痛欲绝,但到底一心挂念的皇后也只得暂收了悲痛之心,守在皇后床边看着。

这种时候,郑宝仪和长平公主,自然也都守在一侧。

长平公主一夜之间失去兄长,母亲亦是生死不知,早已吓呆了。现在的她只是缩到皇帝的怀里,不断地流泪哀泣。她自小也没正经和躺在病榻上的亲兄长玩过几回,不懂事的时候更是讨厌满身药味的兄长,可这时候却也抽抽搭搭的和皇帝说起旧事来:

“二哥哥最疼我,有了好吃好玩的总会给我送一份来。以前我去东宫玩的时候,他就坐在榻上看着我,等到跑出汗来了就把我叫去,让人给我倒茶擦汗,还给我吃海棠糕。我小时候,还常趴在他榻边看书呢......”她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怎么的,竟是叫我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呢。”

皇帝最疼这个女儿,虽前头因着她淘气出宫没能赶上时候回来生过一场气,这会儿听着她哽咽哭泣,早就软了心,一时勾起愁肠,倒是抱着女儿抚了又抚。

长平公主哭得差点儿背过气来,发髻散乱,可怜的就像只刚刚断奶了的小猫,湿漉漉的眼睛就看着皇帝,可怜巴巴的问他:“父皇,母后会好起来的对不对?”

“好孩子,还有父皇呢......”皇帝被她看得心痛不已,念及已逝的太子和如今病势沉重的皇后更是满心悲痛,一时不能自持,眼一红,父女两个便抱在一起哭作一团。

郑宝仪本还是怔怔坐在一边,见了这模样只得上前劝慰。她已是活了一世,如今再来却是沉稳了许多:“姑母说不得正听着呢,姑父和长平这般模样,她心里头必然也是要跟着难过的。”

一劝二劝,倒也劝住了皇帝和长平公主。这三人凑在一起,真有些一家人的模样,倒把刚从门外进来的萧远给比成了外人。

萧远也不介意,只是沉默着站了好一会儿,待得皇帝渐渐镇静方才上前行礼请示道:“太子并无子嗣后代,若是陛下不介意,臣愿以弟礼戴孝。”

皇帝面上僵了僵,好一会儿才点了点头:“嗯,你有心了。”语气里面还带着些许僵硬。

郑宝仪听在耳里,心里想了想,觉着这也不是个事,这时候便跟着劝了一句:“我知道荣郡王也是好心,但此时行此礼怕是会招人非议。”皇帝还未明旨过继萧远,若是萧远真的以弟礼戴孝那就未免有些太过尴尬了,少不得要有人在后面说酸话。萧远本人自是不好提这事,他若提了说不得皇帝还要觉得他居心叵测;皇帝本人心情不好另有打算,自然也不会在这时候提这事,郑宝仪此时提起这话也算是帮了萧远一回。

皇帝听了这话倒也干脆,颔首道:“无妨,迟些时候朕再下道旨便是了,总也怪不到他这个小辈身上。”至于过继一事,他这关头却是半字也不提。

萧远也不在意,点头谢了恩又站到一边去了——他早就已经不对皇帝的“父爱”有所期盼了,对皇帝来说他本就只是无可奈何的选择,真论不上有几分真心。

郑宝仪此时方才起身,郑重一礼道:“陛下,我愿以未亡人的身份参与丧礼,还望陛下恩准。”她一贯都叫“姑父”,这时候说起“陛下”二字便显得格外认真。

皇帝这时候却是比方才听到萧远所言更为感动:“这是何苦?二郎原就是为了不耽误你才不愿成婚,你这般岂不是辜负了他的心意?”

郑宝仪摇了摇头:“我与二郎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所差的不过是缘分命数而已。二郎从不曾负我,我自是不愿负他。还请陛下成全。”

皇帝把她招到身前来,颇是唏嘘:“哎,你小小年纪的,说起话来倒是有条理的很,怪不得你姑妈最是疼你。”他为人父的,自也不是不愿见着儿子喜欢的姑娘另许他人,郑宝仪有此意他也是高兴的。

郑宝仪默然不语。

自她重生以来,一直都想着要改变命运。可是到头来,大势一如江流之水滚滚而下,势不可挡。萧远还是回来了,萧天佑还是病逝了,姑姑还是病重垂危,郑家亦是扶不起来......无论她如何挣扎,她还是什么也没改变。

她简直不知道,她究竟是为何重生?

郑宝仪满心怀疑重生的意义,而另一位重生者则是壮志酬筹的想着他的大业,只觉得这是长生天赐予他的机会,万万不可错过。

戎族认真论起来不过是几个边外部落的联盟,大汗则是势力最强部落的族长,一如狼群中挑选头狼一般。故而,他这些年来亦是忙着整合各个部落,倒也抽不出身去管大越的事情。

可是,直到今年,他左右等不到那位前世投奔自己的贾先生,心里犹豫了几回,干脆清点了自己部落的人马往北疆的落马城去。

那位贾先生乃是大汗心中或不可缺的人才,几乎引为臂膀知音。前世李景行在嘉涵关设了埋伏,他一意赴战,帐下那些人也都被怒火和前面的小胜冲昏了头脑也跟着起哄,唯有贾先生一板一眼的向他谏言,可惜他没听,最后中伏重伤,只得无奈败退,没多久就因着族中大乱而死了。

如今重新来过,他自然要把前世那些没用的、作乱的家伙给一个个处理了,也早就打算好了要好好对待贾先生这位忠心对他的大才。只是不知怎的,这一世的贾先生却没来。大汗想起这一世萧齐光的意外提早回京,虽知道大越那边没人会知道贾先生的来历但心里还是紧了紧,也不好再傻等下去,直接便往落马城去。

虽然如今的戎族还未到能够对抗大越的时候,但也正好借着这机会叫底下那些人也见一见血,正好试一试那位大越的重生者到底是谁。大越这时候也是上下一团乱,哪怕是真的事发了,大不了送些东西上去认个错,大越那边自持是上国,总不会与现在的他计较的。

再说,贾先生本就是落马城人,他这一去还能带回个人才。这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这样一想,大汗心里大是畅快,不由得取了系在马上的皮囊,喝了一大口紫玉浆,看着落马城的目光更是志在必得。

紫玉浆正经说起来也就是马奶酒也可以叫酸马奶,是用新鲜的马奶酿出来的酒浆。对于大部分戎族人来说这东西倒是珍贵的很,盛夏之时总是会摆出来招待贵宾。行军作战之时,这东西亦是可以作止血药用。

130 桃花粥

因为是国丧,沈采薇也不好乱跑,只好乖乖呆在自己院子里不再出门。好在她本就是个有条有理的性子,心里定了个时间表,一早到晚的看书、练字、练琴、描花样子做女红,一顺儿的轮下来,一点惹闲愁的功夫都没有。

最重要的是,因为得了沈承宇的默许,李景行这家伙也常偷偷跑来瞧她。

李景行虽然是第一次谈恋爱(自认为),怀着“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妹子不来找我我去找妹子)的伟大情怀,他很快就无师自通的领悟了许多恋爱的小技能。比如清晨的时候悄悄跑去郊外山寺里头去折春末的桃花枝送来,耳根微红的说一句:“聊赠一枝春”;比如偷偷摸摸的做了两颗红豆骰子,非缠着沈采薇编两条络子,系上红豆骰子一人一条;比如偶尔用柳条编成小人偶偷偷塞到她手上,等她不小心拆开了才发现里头有颗莲子......

如此种种,哪怕是沈采薇自觉定力不错都要被他缠得受不了了。

沈采薇昨日里刚好答应了沈采蘅替她写一幅字,早上喝过一碗桃花粥后特意把几个丫头都遣了出去守门,自个儿呆在房中研磨静心。

因为不知道该写什么,沈采薇研好了墨后便握着笔发了一会儿呆,等到外边有人轻轻敲着窗棂,她手一抖一滴小小的墨珠子就落在了宣纸上。

沈采薇来不及去看窗外的人,连忙低头去看:一张宣纸上面不知何时写了小小的李景行三个字,还有一滴晕染开来的墨水,就像是忽然落在心湖中央的水滴荡出一层层的水纹一样。

她心上一颤,面上便缓缓浮起一层薄薄的红晕来,一如花蕊中央悄悄绽开的红艳,美不胜收。

她想着这时候会来这里敲窗的必是李景行这个没事找事的家伙,一羞一恼之间便把桌上那张宣纸给揉成一团扔到桌底下去,推开窗,没好气的问:“有门不敲偏来敲窗,你这是什么毛病?”她和李景行一来一往久了,反倒不如以往客气。

窗外那人就安静的立在廊下,天光倾泻而下,眼睫仿若沾光,俊美的脸庞便如珠玉一般明亮。他长身玉立,微微一笑,和煦至极:“多日不见,二娘的倒是越发活泼了。”

沈采薇原就有些红的脸庞立刻显得更红了,很有些不好意思的抓着窗栏,小声道:“萧哥哥怎么来了?我还以为......”还以为是李景行那个没事找事的家伙。

萧远被她那不好意思的模样逗得又抿了抿唇,忍不住接着逗她:“以为是景行来了?”

沈采薇这时候已经稍稍镇定了下来,不答反问的道:“萧哥哥是来找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