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恨歌:梦断凤凰阙上一章:第 8 章
  • 长恨歌:梦断凤凰阙下一章:第 10 章

此处乃皇城外关押死囚的牢狱,门楼微有巍峨之象,朱漆剥落,青砖严严,灯烛飘摇,肃风凄紧。

杨策出示令牌,两人得以顺利进入狱牢。

牢内潮湿阴暗,弥漫着一股腥臭的腐烂气息,令人几欲作呕。岩壁上烛火幽明,似乎诉说着牢犯的骇俗罪恶与牢狱凄凉。铜墙铁壁,精钢大锁,牢犯听闻脚步声,纷纷扒在铁栏上观望,衣衫褴褛,面容脏乱不可辨。

转过两个弯,终于来到最深处的一间牢房。两名带刀看守狱卒见到令牌,立即下跪:“参见将军。”

杨策示意狱卒叫醒牢中犯人,狱卒呼喝了几声,那蜷缩在角落里的脏污之人慢慢地支起身子,抬眼看向牢外两位访客。此人正是匪贼蒙面男子,如今白色囚衣覆身,头发散乱,遮了大半个脸,依稀见得面容脏黑,与那日的强悍汉子判若两人。

杨策举手挥退狱卒,低声道:“此人名为高风,洛阳人氏,并无亲人。高风,牢里大半月,还习惯吗?”

高风不发一言,望了须臾,复又垂首。

宁歌摘下风帽,“高风,你不认得我了么?”

高风仍是不语,杨策威然喝道:“高风,当日你为何挟持公主?速速禀来。”

宁歌悠然道:“你孑然一人,死了倒不可惜。早于挟持我的那日,你与你的兄弟便将自己的命抛之脑后。你并不想杀我,或许只是吓吓我,不过你绝不会想到你的主上要你痛下杀手。若非杨将军及时赶到,可能我就会在那夜摔落悬崖,或是命丧密林。高风,我说的没错吧。”

高风惊愕地抬头,望过来,眼睛明亮。杨策亦是微有震动。

宁歌饶有兴致地说:“虽然你凶神恶煞似的,不过我知道,你不会杀我,因为,你只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高风惊讶地问道:“公主怎会知道?”

宁歌徐徐笑道:“可惜了你的兄弟,白白丧命,至今无人收尸。”

高风脏污的脸上哀恸不已,宁歌看在眼里,眨眼一笑,眉睫倏然冷酷,“若你将幕后主使告知于我,我便命人葬了你的兄弟,让他入土为安,而你,也可保下一命。”

高风冷哼一声,转了身子面向铜墙,对此提议非常不屑。杨策倒是不惊不讶,早于悬崖之夜便知她的意图。因为,她说:不要让他死…

宁歌轻轻一笑:“不说,是么?你不说,我也知道,你的主上,貌美如玉,身居要职,正是洛阳城里一时荣宠、风光得意的面首①。”

高风一震,背部隐有抖动。而杨策,更是骇然望着她,未料到她早已将一切洞彻于心,却隐忍不发,恍作不知。湘君公主,心机竟如此深沉!

见此,宁歌心中更是雪亮,婉然笑道:“如果杨将军没有赶到,如果我真的死于你手,如果你真的逃出洛阳,你以为你的主上会放过你吗?无论你跑得多远,他定会穷追不舍。这大半月,若非我下令任何人不得探视,你早已无声无息地消失于死牢。”

高风仍是背朝湘君公主,波澜不惊地说道:“谢过公主。”

宁歌淡淡道:“只要你点个头,我保证你安然无恙地离开洛阳。”却见他纹丝不动,宁歌不由有些气恼,“你不点头,你的主上仍然要死,有你陪着,相信他会安慰一些。”

“高风,你还执迷不悟?”杨策嗓音沉肃。

“我言尽于此,是生是死,就在于你的一念之间。”宁歌戴好风帽,转身迈步。

“公主,”身后传来高风低低的声音,宁歌回身,望见昏暗的牢内高风投在地上的影子冷硬若石。他语声冷峻,“公主所说的,丝毫不差,望公主信守承诺。”

“杨将军,你可听见了?”宁歌语音淡软。

“臣遵命。”杨策沉声应下,“臣自会安排。”

宁歌走向牢门,心里松快不少。杨策跟随在后,不掩语中赞赏,“公主聪慧,令人钦佩!”

宁歌冷冷道:“杨将军是在赞美我么?”

杨策低声笑着,“公主可以将臣的赞美当做溢美之词,也可当做谄媚之词。”

冷风狂扫,卷起披风下摆翻飞如翅,漫天飞尘,不意间吹入眼睛,宁歌止步揉着眼睛。牢狱门口,两人站于秋夜狂风中,她的身旁只有他,他的身旁亦只有她,两人影姿孑立,又似毫无关联。

车驾行驶,杨策坐在帘幕前,与一位车夫一同驾车。他从怀中掏出一对小金狮,垂目静静凝视,浓夜下小金狮金光熠熠。

 那夜搜洛阳城外密林,发现一间小木屋,似有人迹,经过仔细搜查,于墙角隐蔽处发现这对小金狮。小金狮外形憨威、神态可爱。从造型、工艺与色泽看来,小金狮绝非凡品,不是王侯珍物,便是皇族宝物。他以此断定,湘君公主定是被囚于此,于是下令全速追击。

悬崖上,暗夜下,湘君公主的容华如雪砌成,淡漠冰冷。那血腥一咬,那纵身一跃,不惧而决绝,总是浮现于他的脑子…

这对小金狮应是湘君公主的,可是他竟不想物归原主…突然,某些久远的回忆涌上心头,建康皇城,雕栏水榭,萧顶添把玩着一对小金狮。其时,萧顶添与他商谈潇江军防。

莫非湘君公主的小金狮便是萧顶添的?

然而,为何在湘君公主手里?萧顶添所赠吗?而阿桑为何派人挟持她?不惧华太后心狠手辣么?若华太后知晓,将会如何?湘君公主已知幕后主使,又会如何?

“太后决意放过萧顶添一命?”阿桑皱眉道,脸色凝重。

“你有异议?”华太后怡然坐着,端起案几上的茶盏,掀开茶盖,缓缓吹气。

“万万不可!太后,萧顶添不死,南萧旧臣定会蠢蠢欲动,江南亦会民心浮动。”阿桑沉重道来,眉眼愈加纠结。

“大胆!”华太后重重斥道,因手臂的震动,茶水晃动,零星洒于凤袍上,令阿桑惊骇地怔住——许久许久以来,华太后未曾如此震怒,在他面前,她总是少三分君王的威震,多三分女子的柔婉。而此时,华太后严厉地盯着他,“若萧顶添死于洛阳,江南万万子民对大宁才会别有异心,说我大宁无容人之量。”

“太后…”阿桑顿首唤道,语意诚恳,“臣人微言轻,无法改变太后懿旨,但请太后三思,为大宁江山社稷计,不可妇人之仁。”

“我本妇人,妇人之仁又如何?”华太后徐徐冷笑,搁下茶盏。

“在臣心中,太后是女帝,更是中兴之主。自太后临朝称制,与文武百官斗智斗勇,行均田②,重农桑,善用人,抑门阀,扬寒族,短短数载,朝野内外无不臣服,大宁才能有此盛世气象,太后亦当得‘明君’二字,千秋功绩不让高祖。”阿桑神色慷慨,语气激昂。

“你无需为我歌功颂德,”华太后并无沉浸于阿桑煽动人心的陈词之中,“此事不必再议,你退下吧。”

“太后…”阿桑仍不死心,粉脸涨红,“太后是否听了杨策的枕边风?”眼见华太后惊怒地瞪着自己,他毫无所惧,“杨策频繁出入凌霄殿,太后是否想要新人换旧人?自古帝王六宫三千粉黛,喜新厌旧亦是常事,太后堪比帝王,新人换旧人不足为奇。”

“放肆!”华太后震怒地起身,绣金广袖簌簌抖动,双眸怒睁,下颌抽紧。

细雨淅沥,击于飞檐黛瓦之上,簌簌有声。整个皇城,笼于漫漫丝雨之中,水意空蒙。满径落叶,花瓣委地,秋意冷残。

凌霄殿,大殿空旷,只余殿外风声雨声,绵绵入耳,异常萧索。却有一双眸子隐于窗格暗处,将大殿上一切瞧在眼里。

阿桑的脸上竟有笑意,“太后敢说此事与杨策无关么?若非杨策在旁煽风点火,太后怎会突然手下留情?以太后之行事手段,万万不会如此!”

华太后缓缓落座,眼中怒火渐渐消散,“你再多言,勿怪我——”

阿桑悲戚地笑,“将臣治罪,杀之而后快,是么?阿桑乃凌霄旧人,已是生无可恋,请太后降罪。臣死之前,恳请太后三思,勿听降臣佞言。”

华太后瞪他一眼,怔怔望向殿外绵绵秋雨。多年来,阿桑尽心侍候华太后,身居要职,为人谨慎,亦无仗势横行,她才会如此信任他,将所有隐秘之事交予他。而今,虽然他冲撞犯上,也是一片耿耿忠心。

华太后微微闭眼:罢了罢了,念在他多年忠心的分上,此次就罢了。

却见一名侍卫行至殿外,“启禀太后,杨将军殿外求见。”

杨策求见,乃华太后宣召。于是朗声道:“有请。”华太后知道阿桑定是心灰意冷,便以柔和的目光抚慰,“阿桑,你退下吧,今日之事,莫要再提。”

阿桑眉峰一冷,凄然道:“新人来,旧人去,太后果然帝王之风。”

华太后的脸色乍然而变,正欲开口,却听杨策沉敛的嗓音传来:“臣参见太后。”

华太后淡淡道:“免礼。”她看向阿桑,双眸微现厉色,“阿桑,你先退下。”

阿桑叩首,旋即转身,眼角处闪过一丝狠色。行至杨策身旁,他倏然站定,拖曳着声音讥讽道:“想不到堂堂铁血将军也是深谙鸾帷风情之人,江南降臣果然生就一身逢迎谄媚的功夫,杨将军,可要小心伺候了。”

华太后自是听得一清二楚,震怒道:“放肆!本后忍耐有限,你再胡言乱语,本后绝不手下留情。”

杨将军付之一笑,未作言语。

阿桑自行离去,却于玉阶上惊见一抹烟白影子横掠至眼前,不由得心中一跳,见是湘君公主挡住自己的去路,便叩拜道:“叩见公主。”

病容惨白,不胜娇弱。潇潇暮雨,雨丝片风飘掠肩头,拂起湘君公主的如墨青丝,更添冷素情致。

宁歌淡然道:“你还不能走。”迈进大殿,她提裾行礼,“儿臣参见母后。”

华太后上前扶住女儿,触及女儿的素锦长裾衫裙,只觉触手冰凉,暗自思忖着女儿是何时前来的,朱色唇边绽开慈蔼笑意,“皇儿免礼,这下雨天,怎么不在凤瑶殿歇着,可有什么要紧事儿?”

宁歌低弱道:“母后,儿臣有点冷。”

华太后握住女儿冰凉的手,心中一惊,连忙吩咐道:“去,取灵狐轻裘。”静立宫娥匆忙步入寝殿取来轻裘交予华太后,华太后亲自为女儿披上,系好绸带,“沏茶。”

宁歌婉婉笑着,“谢母后。对了,杨将军是否有事禀报?”

灵狐轻裘纯白如雪细腻如盐,白光耀眼,拢住湘君公主纤细的身子,面色愈显莹白,仿似漫天雪花中天地精气塑于一人,貌若琼雪。唯有墨丝如缎垂落,唯有一双深瞳点墨流波。她婉柔笑着,眼眸深处似乎缭绕着丝丝寒气。

杨策收回若有所思的目光,转向华太后,“启禀太后,匪贼已经招供。匪贼原名高风,洛阳人氏,挟持公主乃为人指使。”

对此情势与说辞,华太后心中雪亮,“何人指使?”

杨策直言不讳,“据匪贼招供,挟持公主之事乃阿桑大人指使。”

听此,安静立于朱漆桐木门槛旁侧的阿桑一惊,怒道:“血口喷人!”他迈进大殿,下跪叩首,“太后明察,臣与那匪贼并不相识。”

杨策朗声一笑,“若不相识,匪贼岂会将你供出来?何人不说,却偏偏说忠心耿耿的阿桑大人?”

宁歌端起宫娥奉上的热茶,漫不经心地饮着,仿佛眼前正发生的一切与她无关。

华太后闻言色变,极为震惊,长眉狠狠拧起,“阿桑,你竟然派人挟持公主…你…”

阿桑的脸上并无慌张之色,从容辩解道:“太后,勿听杨策谗言,臣是被诬陷的,臣并无派人挟持公主…臣再清楚不过,在太后心中,公主无人无事可以取代,臣怎会犯此大忌?”他转向杨策,咬牙切齿地说道,“杨策,我知道你恨我,一心要除掉我,我不会让你的奸计得逞!”

杨策并不想与他多言,只向华太后沉沉道:“若太后不信,可亲自审问匪贼。”

阿桑面色惨白,怒道:“杨策,你休要含血喷人!匪贼是你擒获,也是你关押审问,你当然可以胡编乱造陷害我!”他恳切地看向华太后,俊美脸庞微有急色,“太后,勿听杨策片面之词,臣犯不着暗中派人挟持公主…”

华太后将两人的神色尽收眼底,一时之间无法辨别谁是谁非,更无法置信阿桑竟会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她又是惊心又是痛心,“真相如何,本后自会查明。杨策,将匪贼押上来。”

宁歌绵柔的声音忽然传至三人的耳中,“母后,依儿臣之见,无需如此麻烦。”她行至华太后身侧,冷冷瞥阿桑一眼,朝华太后乖巧笑道,“前日儿臣去过死牢,杨将军所言不差,那匪贼亲口对儿臣说的。”

华太后眸中的机芒隐隐闪现,“哦?皇儿前日去了死牢?杨策陪你去的?”

宁歌清眸扑眨,曼声道:“是,杨将军陪儿臣去的。儿臣与母后说过,待儿臣伤势稍好,再行审问,母后不记得了么?因此,儿臣前往死牢亲自审问匪贼。母后,儿臣无辜被劫持,被囚于密林三日,遍体鳞伤,又差点儿命丧悬崖,若非杨将军及时赶到,只怕与母后天人永隔…儿臣…儿臣只想知道究竟何人想要致儿臣于死地…”

越说越是微弱,像是饱含辛酸血泪。

华太后大为感动,抬手抚着女儿的面颊,“母后明白,皇儿,母后让你受苦了。”她的目光横向阿桑,“你还有何话说?”

阿桑神色已乱,双臂微抖,“太后,不是这样的,是杨策与…公主陷害臣…”

华太后的脸上怒火燃烧,眼中布满为人背叛的伤痛,“阿桑,枉我如此信任你,你竟然挟持公主,来人…”

阿桑屈膝爬过来,拽住华太后的凤袍大襟,眉眼纠结,仓皇地哭诉:“太后开恩,太后开恩…罪臣并不想伤害公主,罪臣…只是要吓吓公主…从未想过害死公主…求太后念罪臣尽心侍候多年,饶罪臣一命…”

华太后毫无所动,喝道:“来人,拖下去!”

阿桑声泪俱下,以额磕地苦苦哀求:“太后饶命…公主回朝,对太后不敬,将太后威严与圣尊肆意践踏,罪臣痛心疾首,只想帮太后教训教训公主,希望公主悔悟…”他转而拉住湘君公主的裙摆,凄惨地哭叫,“公主,罪臣罪该万死,恳请公主饶命…公主…”

宁歌漠然以对,拽回裙摆,转身行至案几前,端起茶盏,唇角曳出一抹冰冷的笑。

两名侍卫迈进大殿,拖住阿桑,阿桑犹自挣扎喊叫。

华太后望向殿外冷风凄雨,肃然下令:“拖下去,杖责至死!”

阿桑惨烈的嘶喊声渐渐缥缈,宁歌猛一回首,迎上杨策平静若湖的目光。

那目光,瞧不出任何的欣喜,只是冰雪覆盖下的宁静大地。

注释:

①《辞源》解释“面首”为:面,貌之美;首,发之美。面首,谓美男子。引申为男妾、男宠。确定面首这个称谓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前废帝刘子业。《宋书?前废帝纪》中: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曰:“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② 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从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政府颁布均田令开始实施,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废弛,前后约三百年。详见百度百科“均田制”。

第八阙 怀沙断流水

下过第一场细雪,北风呼啸,萧顶添的伤势基本痊愈,湘君公主亦大有起色。原本一心期盼宁夏回朝过年,北疆却传回魏王奏表:不同于往年冬季,漠北柔然蠢蠢欲动,七镇似有不平之象,需加强军务,一日不可懈怠。

因此,魏王宁夏无法回朝,湘君公主只能黯然神伤。

临近年关,大宁迎来南北统一后的第一个新岁,礼官自然竭力铺张庆贺。距新岁仍有半月余,皇城已是焕然一新,窗明几净,红幔耀天,漆亮金彩,处处锦绣,连那漫天的雪花亦染上喜气似的轻盈飞舞。

凤凰铜阙,却是素净,琼庭寂寂,金瓦覆雪,寒气逼人。

绫子右臂挽着一袭雪白羽纱斗篷,从寝殿出来,望见湘君公主立于镂花填金红檀门扇处,广袂微微飘拂,仿似飞雪盈袖,长长裙裾拖曳在地,仿佛在宫砖上洒了一层薄薄的细雪。

影姿娉婷,侧颜清寂,端然遗世风华。

绫子很清楚,湘君公主定是想起了驻守北疆的魏王。只有魏王,才能让湘君公主沉入无边无际的沉思,才会令她神色怅惘。

绫子轻轻地将雪白羽纱斗篷披在公主身上,“公主,回殿吧,这儿风大。”

宁歌恍若未闻。绫子道:“公主,你心神不定,还是回殿躺下歇歇吧。”

宁歌静静道:“绫子,那徐飞去了多久?这会儿该到侯府了吧。”

徐飞是凤凰铜阙的内侍,机灵伶俐,甚得公主赏识与信任。一个时辰前,湘君公主将一方黑漆朱绘夔纹铜盒交予徐飞,命他出宫亲手交给南安侯萧顶添。徐飞从未误过事情,今日此等重要之事,更是谨慎再谨慎,应该不会出错。

绫子无料湘君公主忧心此事,劝慰道:“公主莫担心,徐飞聪智过人、办事得力,不会误事的。”

宁歌双眸冷冷定住:“绫子,去瞧瞧,我总觉得…哪里不妥…”

绫子看着湘君公主褰裾迈出大殿,爽利地走入凛冽北风之中,只得紧步跟上;只见雪白羽纱斗篷飒飒扬起,环佩叮当如水,行止间爽然生风。

行出不远,但见徐飞自林木萧索处飞奔而来。徐飞跪地叩首,“公主,小的…小的有负公主重托…小的罪该万死…”

绫子见湘君公主紧紧皱眉,便道:“徐飞,那铜盒呢?”

徐飞扬脸望公主一眼,见公主神色渐冷,惊得方寸大乱,“小的罪该万死…小的正赶往西门,未料背后有人偷袭,一棍敲在小的后脑勺,小的昏厥过去,人事不知,醒来后发现自己靠坐在玉阶上,铜盒…不见了。”

绫子惊骇道:“什么?不见了?你可看见袭击你的人?”

徐飞几乎快哭了,“小的…并未看见…公主,小的该死,请公主降罪。”

宁歌羽睫一掀,漠然道:“你在何处受袭?何处醒来?”

徐飞作回忆状,“在崇华殿后苑被袭,醒来时在崇华殿左侧的赏花亭。”

崇华殿?莫非是皇嫂?不,绝无可能…宁歌心中略定,果决道:“去崇华殿。”

绫子与徐飞对望一眼,慌忙跟上。

崇华殿位于帝王宫寝九华殿的正北向,虽是皇后宫寝,其铸工、装饰与气派皆无法与凤凰铜阙媲美,华太后对湘君公主的宠爱可见一斑。

崇华殿与九华殿的岔道口,远处快步走来一位内侍,“公主!公主!”

宁歌驻足望去,见是九华殿的内侍张弘,便候他过来。张弘行至跟前,叩拜道:“叩见公主,陛下让小的过来知会公主,那铜盒正在陛下处,公主莫担心。”

宁歌揪紧的心猛地一松,又猛地一沉,举步赶往九华殿,“为何在陛下处?”

张弘走在一旁,解释道:“陛下从皇后娘娘那儿出来,看见赏花亭玉阶上躺着一人,便让小的过去瞧瞧,小的见是徐飞,便如实禀告陛下。陛下看见徐飞身旁搁着一方黑漆朱绘夔纹铜盒,让小的打开瞧瞧。铜盒内是南安侯所谱的《怀沙》琴谱,陛下极是欣悦,拿着琴谱回殿抚琴,吩咐小的叫醒徐飞。小的怎么也叫不醒徐飞,就四处找人帮忙,回来时,徐飞却不见了,小的赶紧回去禀告陛下,陛下便让小的过来知会公主。”

听此解释,宁歌更是思绪杂乱纷飞。为何偷袭徐飞?为何偷袭后将他送到赏花亭?为何没有拿走铜盒?而光天化日之下竟能行此偷鸡摸狗之事,此人定是非常熟悉皇城,且能自由出入皇城。究竟是何人?或者,何人指使?

踏进九华殿朱漆檀木门槛,便有沉郁的琴声透墙传来,略有急促感。伴随着寂寞而孤高的琴声,歌声如湍流奔涌,若长啸愤慨。

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闵而不迁兮,原志之有像。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①

是屈原的《怀沙》,绝命诗赋。宁歌呆呆驻足,凝神细听,但觉字字质问,声声抗争,令人禁不住地悲痛泪下。

滞身洛阳,悲哀而孤寂,萧顶添谱曲《怀沙》,已是哀莫大于心死,赴死之心昭然。然而,死,亦是一种抗争的姿态。

宁歌明白,怀沙而死,只是做给世人看的,绝境求生才是萧顶添的帝王使命。前两日,他命人将新作的《怀沙》琴谱送至宫里给她品赏,实则与她互通消息。今日,她归还琴谱,却为人暗中破坏。

宁泽弹奏此曲,却是心有戚戚焉,高才寂寞,锦绣成灰,悲愤尤胜,抗争亦颓然。

她立于门扇处,望向西窗。琴音冷涩,宁泽侧向殿门,挺身抚琴,玉冠插笄,灰裘微张,随着两臂的抚动而摆动。大殿空寂,音韵丝丝入扣,穿云裂石,绕梁回荡,令人感慨不已。

张弘上前道:“回禀陛下,公主已到。”

琴音戛然而止,余音铿锵,震荡不绝。宁泽端然坐着,仿佛高僧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