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暗暗纳罕,以后得管张家少爷叫李三少爷?

李大伯和周氏翻遍历书,定下吉日,让人去县城里送信。李乙和李子恒接到口信,一前一后抵达李家村,父子俩先在房里说了会儿私房话,才到李大伯和周氏跟前道喜。

李绮节一眼瞟到李子恒脚步略有些蹒跚,知道他脚伤还没好全,不知该笑还是该叹。

李子恒刚被李乙狠狠揍了一顿,发髻散乱,说话瓮声瓮气的,“三郎的名字怎么没按排行取?“

小沙弥的大名记在李家族谱上:李南宣。张氏的父亲曾为他取名“泰宣“,按理,小沙弥应该顺着李子恒,取名李子宣,张氏甚至说连宣字都不用保留,让李大伯给小沙弥取一个新名字。李大伯没答应,私底下问过小沙弥,从他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和泰宣两个中,各摘一个字,就成了李南宣。

李乙可能还不解气,一巴掌抽向李子恒:“三郎的名字是你大伯取的,你多嘴什么?“

李子恒撅起嘴巴,委屈地闷哼一声,不敢说话了。

李大伯领着李南宣拜过祖宗,命人撤去香案,把李子恒和李绮节叫到厅堂,让兄妹几个彼此见礼。

毕竟是正日子,李南宣今天穿得很正式,头着生纱巾,穿一身茶褐色交领宽袖绢直身,他身形高挑,一袭宽袍锦衣,愈显风度翩然,姿容丰俊,站在厅前,向李子恒拱手,“大哥。“

李子恒被李乙狠抽了几下,疼得龇牙咧嘴,只能草草回礼,不过仍旧堆了一脸笑,亲切道:“三弟。“

李绮节顺势行了半个万福:“三哥。“

李南宣看着她歪髻上簪的一朵浅色绒花,不知想到什么,薄唇轻抿,忽然微微一笑。

从搬进李家间壁的小院子以来,他从来没有笑过,这一笑,有如云开雨霁,月华初上,霎时间鸟语花香,天地间一派盎然春光。

这一抹能令满院繁花黯然失色的浅笑稍纵即逝,快得李绮节差点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幻觉。他垂下眼眸,声音有如玉石相击,又清又亮,但语调清缓柔和:“三妹。“

两人都行三,不过一个是郎君,一个是娘子。李绮节忆起以前打着李三郎的名号在外边游逛的事,不由噗嗤一笑。

她笑得突兀,李子恒、李乙和李大伯都忍不住看向她,唯有李南宣眼眸低垂,没有吭声。

☆、第82章 八十二

瑶江县城, 孙府。

院子里植了两丛芭蕉,芭蕉叶片肥厚,被日光一晒,仿佛随时能淌下几滴绿蜡油。

孙天佑打芭蕉丛边走过, 手里挥舞着一把绘渔舟垂钓图的洒金川扇,摇曳的树影落在他眼底,映出斑驳的阴影:“凭空多出个大舅子, 算不算喜事一桩?“

阿满浑浑噩噩地点点头,想了想,又摇摇头:“不、不算吧?“

“理他呢!正愁没借口去李家,备礼,我亲自去世伯跟前赔罪。“

阿满瞪大眼睛:赔什么罪?

听说孙天佑上门请罪, 李绮节同样莫名其妙, 好好的, 请什么罪?

宝珠吃吃笑道:“孙少爷说大官人过继三少爷, 论理他该来道贺的,如今迟了好几天才来,可不是有罪过么?“

周氏放下一瓣西瓜皮,拿帕子擦擦嘴角,失笑道:“难为他大热天的跑这一趟, 待会儿请他进来坐坐。“

宝珠眼珠一转, “纵是太太不去请孙少爷,人家也会进来瞧上两眼。“

说罢,捂嘴轻笑。

周氏意味深长地看李绮节一眼, 转头和一旁的曹氏相视一笑。

丫头们也跟着笑,仿佛周氏和宝珠合说了一个天底下最好笑的笑话。

李绮节淡笑一声,“得了,晓得你们是在打趣我,等着看我的笑话呢,我偏不让你们如意,孙表哥在哪儿呢?我亲自去请他进来。“

周氏膝下有了儿子,在心头压了多年的心病一朝痊愈,李昭节的病也好了,正是高兴的时候,没拦她,“带着丫头过去,虽说都是自家人,也不能莽撞。“

宝珠连忙跟上,小丫头撑起一把绸伞,主仆三人绕过月洞门,一径走到前院后边的夹道里。李绮节站在北窗下侧耳细听,厅堂里的说笑声此起彼伏,除了李大伯、孙天佑,依稀还有李南宣的声音。

李乙和李子恒回县里去了,李南宣现在的身份是长房嗣子,家里来了客人,他必须出面迎客,再不能和先前一样,一头扎进书堆里,半天不挪窝。

他天性沉静,少有开口的时候,大半时间是李大伯和孙天佑在对话。偶尔孙天佑主动问询他,他才开口答上几句,但答得敷衍,每句话绝不超过五个字。

宝珠低笑:“大郎没能给孙少爷一个下马威,没想到三郎这么好的性子,竟然把下马威给补上了,不晓得能不能唬住孙少爷。“

新姑爷上门,大舅子必须给对方冷脸看,以示对自家闺女的看重。订亲之后,孙天佑头回上门时,李子恒把这个规矩忘了个底朝天,还亲手给未来妹婿斟茶。宝珠当时气得牙痒痒,只恨不能出去掀翻茶桌。

李绮节没吭声,以孙天佑的脸皮厚度来看,李家暂时没人能唬得住他,何况文质彬彬的李南宣。

院墙底下忽然响起一声娇滴滴的窃笑,“这是奇了,青天白日的,打伞做什么?“

话音落处,丫头们簇拥着一个娇小玲珑的美妇人走进院子。

夹道是通向内院的必经之路,避无可避,李绮节轻咳一声,“张嫂子来了!外面怪热的,快到里头坐着歇会儿。“

张大少奶奶说话娇滴滴的,走路娇滴滴的,人也打扮得娇滴滴的,梳着荷花头,笼着银丝云髻儿,髻前一枝银镀金观音送子纹挑心簪在日光下熠熠生光,着一件梅红番纱单衫,燕尾青万字不断头纹对襟褙子,缀着苹婆绿八宝团花纹镶边,密合色杭纱画拖裙边挂了几只驱蚊的葫芦形香包。

张桂花跟在她身后,因为生得格外高挑的缘故,她和身形娇小的嫂子张大少奶奶站在一处时,显得有些突兀。她依旧木着一张脸,冷若冰霜,浑身上下每一处毛孔,无时不刻不在昭示着“高岭之花“四个字。明明她穿了一身娇艳的海棠红袄,鹦哥色罗裙,因为主人气质孤冷,衣衫也红得冷冽,像落雪时节的寒梅。

别人冷,是僵冷,寡淡无味。她冷,却是冷艳,别有一种淡到极致,才见风骨的韵致。

丫头收起绸纸伞,进去通报。

张桂花长到这么大,拢共只出过一次门,自那以后依旧深居简出,安安心心做宅女。李绮节没想到张大少奶奶会突然带着张桂花来访,打点起精神,同她二人寒暄。

前者笑眯眯和她说话,后者淡淡扫了她一眼,就算是和她打过招呼了。

美人嘛,多多少少会有点脾气。像李南宣那样美得不自知还态度亲和的,属于凤毛麟角。

到正院时,周氏迎了出来,曹氏让丫头去叫李昭节和李九冬,宝鹊去灶房准备待客的茶点,大热的天,再心灵手巧的妇人也做不出滴酥鲍螺,刘婆子晓得周氏最恨在张大少奶奶跟前跌份,连忙放下手头的差事,按着李绮节教过的法子打发鸡蛋,预备做烤蛋糕。

烤蛋糕做好送到正院,张大少奶奶吃了几块,夸赞间试探着问起做法,周氏随口敷衍了几句,只说是厨娘自己琢磨出来的,言谈中不无得意。

说了一些居家过日子的闲话,用过香饮子,李昭节和李九冬把近日做的针线拿出来给张大少奶奶看,众人品评了一番,眼看要到吃中饭的光景,周氏顺势留张大少奶奶吃饭,张大少奶奶连忙推辞,带着张桂花告辞回家。

从头至尾,张桂花一个字都没说。

李绮节好笑道:“真是奇了,这么热的天,张嫂子就是来说几句闲话?“

周氏也摸不着头脑,张大少奶奶等闲不会上门,上门肯定是有什么高兴的事儿,想跟外人显摆显摆,今天却绝口没提她自己,只提了几件乡里的琐碎。

“或许是张老太爷又想一出是一出的,她推脱不了,出来躲闲的。“

张老太爷架子大,一家老小吃饭,不许媳妇坐着同吃,一定要媳妇站在一旁伺候。可他是公公,避嫌不和媳妇同桌吃饭,张大少奶奶的婆婆早逝,又不用伺候他,根本没有站着的必要。饶是如此,张大少奶奶该站还是得站,有时候还得亲自下厨给老太爷熬鸡汤。如今天热,灶房里一天到晚烧柴烧炉子,像个大蒸笼,喘口气都热乎乎的,一般人都受不了,何况娇滴滴的张大少奶奶?所以一到忙时,张大少奶奶就找借口出门访客,能躲一时是一时。

周氏叹息一声,“难为她,还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呢!她嘴上不说,我看她手上都起茧子了,富户家的千金小姐,哪里做得粗活。“

不像她们这些小户出身的,自小便帮着做家务,就是李绮节,虽有宝珠服侍,也会几样灶上的活计,做得好不好是其次,至少要能上手。张大少奶奶一看就是没干过粗活儿的,嫁到张家来,没受过婆婆的罪,硬是被小气吝啬的公公指使得团团转。

回头吩咐宝鹊,“给张家送两只大西瓜过去。“

宝鹊不知在想什么,半天没吭声,周氏又说了一遍,她才回过神来,飞快答应一声,“晓得了。“

午间的饭摆在侧厅,那边临着水,周围栽了几株几十年树龄的老树,卸下四面格窗,南风吹拂,格外幽凉,李大伯平时就在侧厅歇晌。

仆从们把一张雕刻雨打荷叶湘竹落地大屏风搬到厅里,里外各摆了两桌饭。外面一桌是李大伯、李南宣和孙天佑,里面没放椅子,铺设竹席,只摆了张矮桌,女眷们围坐在簟席上用饭。

矮桌上的菜色也很简单,凉拌孔明菜、酸醋雪藕片、葱油煎面筋、冬日做的酒糟腌鲤鱼,并一碟切开的高邮鸭蛋,一人跟前一碗水晶八宝饭——今天的正餐是冷食。

屏风只是隔断用的,并不能真的遮住对面的全部光景,李绮节侧过身子,瞟了一眼李大伯他们那一桌,除了多出几样腌肉、花生之外,也是一人一碗花花绿绿的水晶八宝饭。

她不由摇头失笑:看来大伯和伯娘真没把孙天佑当外人,大热天,家里人还真不耐烦吃大鱼大肉,水晶饭拿来待客有些失礼,可盛暑天吃这个最对胃口。

屏风后头一声低沉轻笑,孙天佑似乎察觉到她的目光,眼眉微挑,扬起一脸笑,颊边绽出一个甜丝丝的笑涡。

多日不见,他的棱角愈发鲜明,眉眼渐渐勾勒出沉稳气质,不说话时有些高深莫测,唯有笑起来的时候,依稀还是那个身披蓑衣,大大方方在湖上纵情高歌的俊朗少年。

李绮节忍不住勾起嘴角。

孙天佑脸上的笑愈发张扬,连李大伯和李南宣都注意到了,他丝毫没有掩饰的意思,仍旧含笑望着李绮节。

李绮节不觉得有什么,大大方方任孙天佑看。不过余光往旁边扫过时,发现周氏、宝珠和曹氏似乎都在忍笑,丫头们也忍俊不禁,厚颜如她,脸上也不由得腾起一阵嫣红,收回目光,低头扒饭。

孙天佑难得看她露出害羞情态,明明知道以她的性子,这一低头,肯定是恼多于羞,心里还是觉得又怜又爱,同时很有些不满:自己的媳妇,为什么不能正大光明多看几眼?回头得遣媒人上门催催,年底就是好日子,亲事宜早不宜迟。

☆、第83章 八十三

前几个月雨水连绵, 水位暴涨,焦月之后雨水明显减少,进入下旬,接连几日都是大晴天。李大伯和周氏翻开历书研究了一阵, 决定趁着好日头曝衣、晒书。

衣裳一箱箱抬到院子里晾晒,架子、树枝上挂得满满的,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一院子樟脑陈味,空气中粉尘浮动。

晒书就更简单了,李大伯附庸风雅,平时只看笔记小说, 正经的经文书籍基本没翻开过, 买回来是什么样, 拿出来还是什么样。书匣子一只只搬到外院打开来晒, 等傍晚再一本本收进匣子里,不认字的丫头也能按着笔画数排好顺序。

李绮节特意叮嘱宝珠,不许丫头们翻动李南宣的书本和笔墨文具。

宝珠道:“我晓得呢,读书人讲究,不爱让别人碰他们的东西, 三少爷的书案是松柏收拾的。“

松柏是周氏为李南宣添置的书童, 他的丫头叫结香,周氏就给他的书童取了个名字叫松柏。

下人们私底下说:“松柏长寿,三少爷早慧单薄, 不是福寿之相,太太这是盼三少爷能够像松柏一样健壮。“

松柏人如其名,生得高高壮壮的,拳头一捏,比蒲扇还大,不像个书童,更像个跟着少爷公子逞凶斗恶的打手。难得他老实忠厚,跟着李南宣进进出出,手脚利落,做事周到,短短半个月,把李南宣的大丫头结香都给比下去了。

李绮节抬头,透过交叉的树枝,看到几缕明晃晃的日光,“三哥的衣箱交给结香,书箱让松柏照管。要是落雨的话,先收书,再收衣裳。“

连晒几天,秋、冬两季的大衣裳全曝晒了一遍。丫头们整理箱笼时,发现几件蕉葛衣裳让虫蛀了,报到周氏跟前,周氏连道可惜,请来县里的裁缝,为家里人量体裁衣,预备做新衣。旧衣交给家里的婆子缝补,留着平时家常穿。其实县里有回收旧衣的布店,男女老少的旧衣裳都收,甚至连贴身穿戴过的小衣、鞋袜、帽巾也要。旧衣卖到店里,也能换一笔钱钞,周氏舍不得,宁愿把旧衣缝缝补补接着穿,等到实在破得不能穿了,还能做成被罩、桌布。

裁缝和李家相熟,知道李大伯、周氏等人的尺寸,平时家里裁剪衣裳,只需要把尺头送到他家就行。这回周氏特地把他请到家里,主要是为李昭节和李九冬量尺寸,两人正是窜个子的年纪,几个月不见就变了个样儿,衣裳年年都要做新的。另外就是给李南宣量身,虽说他还在孝中,但既成了李家人,李大伯和周氏怎么着也得给他添上四季新衣,心里才舒坦。

外边是裁缝忙活,里边女眷的尺寸是裁缝娘子量的。周氏想起孙天佑送到李家的几匹云锦,请裁缝娘子帮着出主意,云锦价高,家里几个婆子不敢动手剪裁,怕糟蹋了好尺头。

裁缝娘子摸了摸云锦,笑道:“尺头是好尺头,礼衣的料子也没这么好的,做衣裳倒是可惜了,府上结亲的是哪户人家,好大的手笔!三小姐一看便是个有福的,日后只怕福气更大呢!“

说的是讨好的话,但意思却很明白,像李家这样的人家,平时来往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云锦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用处,礼衣袍服她们不能穿,裁成家常衣裳穿不出去,而且也太可惜。不像大户人家的小姐,什么时候该穿什么衣裳都是定例,云锦、蜀锦、宫绸,一样不能少,出一趟门见客,要换三四套衣服。

裁缝娘子也是深知李大伯和周氏平素节俭,知道他们不是争荣夸耀之人,才敢暗暗相劝。

周氏听懂裁缝娘子的暗示,叹了口气。

曹氏抿嘴笑道:“太太不必发愁,现在做不了衣裳,谁知以后不能裁?不如全给三小姐陪嫁过去,留着以后给姑爷、小公子裁方巾、礼衣。“

方巾、礼衣不是人人能穿戴的,曹氏的话,暗指以后孙天佑必有出息,就算他不能光宗耀祖,还有以后的儿子嘛,反正家里不缺钱钞,李绮节又是个有成算的,迟早能供出一个官老爷。

周氏转忧为喜,同时暗道自己竟然着相了,李家从没想过要和官宦人家结亲,大脚的官太太会被其他官太太嘲笑,三娘嫁过去肯定要受气。他们家只求姑爷知根知底、人品靠得住、模样不差,能踏踏实实过日子,便没其他奢望了,谁管他能不能做官?

杨县令是个官老爷,县令夫人穿金戴银,吃喝不愁,可瞧瞧这些年杨家传出的风声,她哪一天享过清福?

想到这,周氏又暗自庆幸,还好孙天佑改了姓氏,脱离杨家,不然单单一个金氏压在头顶,他们家绝不会同意这桩婚事。

不过纵然改了姓,孙天佑始终是杨县令的亲子,万一他也是个风流种子,以后到处沾花惹草,岂不是误了三娘?

周氏的脸色一时阴,一时晴,一时恼怒,一时担忧,短短几瞬间,变了又变,吓得裁缝娘子和曹氏面面相觑,不敢说话。

夜里周氏和李大伯诉委屈:“我晓得九郎心诚,可人人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谁知他以后会不会犯和杨县令一样的毛病?“

李大伯摇着蒲扇,哈哈大笑,“九郎不是那样的人。他身边连个亲近的丫头都没有,正经着呢!而且他亲口跟我和二弟保证过,将来绝不会纳妾。“

周氏触动心事,怔了半晌,咬着唇儿不说话。

李大伯轻叹一口气,手中的蒲扇换了个方向,给周氏送去几丝凉风,“我晓得你的心事,你放心,九郎不是哄人玩的,二弟收着他亲笔写的誓书,不然二弟当初怎么会松口?“

蚊子在咫尺之间的帐外嗡鸣,明明蚊帐掩得严严实实的,周氏还是觉得仿佛被叮了一口,胳膊有些发痒,伸手去抓,不小心抓到李大伯裸/露的手臂,曾经肌肉饱满,能一手扛一麻袋稻谷,如今也只剩一把枯瘦老骨。他们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几十年,酸甜苦辣都尝尽了,膝下总算有了一子二女,也不枉夫妻一场。

李大伯继续摇着蒲扇,胳膊揽住周氏,把人往怀里搂了一下,柔声道:“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三娘心里明白着呢,与其担心这担心那,还不如先把眼前顾好,我看他们情投意合,以后肯定过得和和美美,你别多想了,早点睡吧。“

闷热得厉害,两人搂在一起睡,像贴着暖炉,更是难熬,可周氏还是靠在李大伯怀里,闭上眼睛,渐渐沉入梦乡: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能做的,就是好生看顾儿女们,让他们能走得平一些、稳一些,不被弯路迷花眼睛。说到底,日子总得他们自己去过,谁也不能代替谁。

裁缝家几个绣娘连夜赶制,衣裳很快裁好了,送到李家,除了袄裙衫袍

以外,剩下的布料尺头也没浪费,做成鞋面、袜子、方巾、包头,还有一盒各式各样的堆纱花。

李绮节领着宝珠,把衣裳送到各人房里。

到正院时,周氏正和几个小丫头在小间里熨衣服,铜熨斗烧得滚烫,周氏怕烫坏纳绣衣襟,动作小心翼翼的,“挑几个包头给十八娘送去,她受不得风。“

李绮节依言挑出几个颜色老成、花色简单的包头,想着丫头说张氏这几天能起身了,正好可以顺道过去探望,让宝珠装了一篓子鲜桃,出了李家门,往张家小院走去。

后院原有小门相接,为了避嫌,小门被封住了,即使李南宣搬到李家,小门也没重开。出入小院,必须从前门走。

走到前院时,听得一阵笑闹声,丫头们提着篮子,拿着小银剪,围在葡萄架下,抢着摘葡萄。

葡萄还没熟透,不过家里女眷们都爱吃微带酸味的葡萄,熟烂了的反而没人喜欢,这时节正是吃葡萄的好时候。

丫头拎起一串葡萄,在墙角的大水缸里舀一瓢清水,淅淅沥沥泼在葡萄串上,冲干净,送到李绮节跟前。

宝珠揪下几颗水灵灵的葡萄粒,“三娘尝尝好吃不好吃。“

李绮节吃了两颗,酸中带甜,涩味很淡,家里的葡萄苗是特意从北边菜户家买的,结出的葡萄比本地的葡萄厚实饱满,味道也滑润甘甜些。

她随手翻出一张丁香色绘山梅喜鹊的生罗软帕,包起两串葡萄,双手捧着:“正好给十八姨送些去。“

小院里冷冷清清,墙角的樟树底下支着药炉,丫头结香蹲在药炉前扇风,天气热,她一直在不停擦汗。

屋子里有窸窸窣窣的说话声,张氏从不见外人,今天周氏没来看她,里头的人只可能是李南宣。

李绮节怕打扰母子俩说体己话,脚步放慢了些,“结香,十八姨好些了么?“

结香放下蒲扇,起身迎上前,“多谢三小姐惦记,前些天换了副药方子,吃着还好,夜里睡得安稳些,不像之前那样,一到半夜就咳嗽。“

屋里说话的一声微微一滞,继而是衣袍划过椅凳的簌簌声,李南宣迎面走出来,“三娘来了。“

因是家中,他头上只笼着粽丝网巾,着一件素面盘领窄袖玉色秋罗单袍,缓步走到李绮节跟前,眼眸低垂,视线落在她手里捧着的葡萄上。

“三哥。“

李绮节把葡萄往前一递,笑道:“这是家里种的葡萄,我尝过了,甜丝丝的,不酸。“

微风拂过,吹动樟树枝叶,飒飒作响,恍若落雨缤纷。李南宣没说话,接过葡萄,嘴角轻轻皱起一个细微的笑。

结香跑进屋筛茶,张氏过的是居士生活,家里没有好茶叶,她干脆盛了几盏解暑的卤梅水。端着托盘走到厅堂,却见张氏倚在门沿边,双眼定定地盯着门外,脸色恍惚,已是痴了。

她顺着张氏的视线看去,李南宣和李绮节对面站着。少爷英姿蕴藉,俊朗如云端皎月,三小姐语笑嫣然,顾盼间光采照人,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偏偏夫人心中执念太盛,生生推却了一门好姻缘。

她叹了口气,那个清高薄凉的李家,根本不把少爷当人看,在家区区几个月,除了鄙视辱骂,少爷什么都没捞着。离他们家远远的,少爷才能过得开心快活。为什么夫人非逼着少爷去谋求功名讨好那个李家,认祖归宗有那么重要么?

想起官人临死前的悲愤沉郁,她把差点说出口的责怪之语尽数吞了回去。官人留给少爷的,只有“死不瞑目“四个字,夫人在庵堂里苦熬十几年,刚刚守得云开见月明,盼得一家团聚,又亲眼看着官人含恨而死,为官人完成夙愿,是她这一辈子仅剩的指望。三小姐已经和孙少爷订亲,听宝珠说孙少爷对三小姐很上心,事已至此,她再替少爷惋惜,能有什么用?

还不如好好服侍少爷和夫人,待少爷金榜题名之时,把那些曾经欺负少爷的宗族们狠狠斥骂一顿,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是伶牙利嘴。

等李绮节进门时,张氏已经坐回榻上,淡笑道:“嫂子在忙什么呢?“

“伯娘在整理秋日要穿的衣裳,怕收在箱子里霉坏了。“

李绮节让宝珠取出包好的抹额、包头,“等下月初,天气该转凉了,十八姨不如到我们家转转,左右只几步路,便宜得很,大夫也说您得多走动走动。“

“难为嫂子想着我,等我好了,一定去。“

说了会儿闲话,李绮节告辞离去。

结香服侍张氏吃完药,挑了一只鲜桃,“桃养人,夫人要不要用一个?“

张氏漱过口,把苦涩的茶水吐进痰盒里,嘴里仍是苦涩,“一只我吃不完,切一半就行,你拿几个自己吃。三郎呢?给他送几只过去。“

“少爷回那边书房去了。“结香切开一半桃子,拿匙子刮下桃肉,盛在粗瓷果碟里,张氏牙口不好,平时吃水果,果肉都是刮成末吃的,“少爷如今是李家正经少爷,三小姐送来的桃子,哪能少了他的?我昨天才替少爷收拾房子,鲜果点心多着呢!不用特意送过去。“

是啊,三郎现在是周嫂子家的三少爷,衣裳鞋袜,书本文具,吃的喝的,都有周嫂子想着。她这个体弱多病的生母,和儿子相处的时日还不如丫头结香,从前她没尽过抚养的责任,以后也不能帮上什么忙。李家送来一篓鲜桃,她又巴巴的往三郎房里送,完全是多此一举。

张氏在心里轻轻叹息一声,接过结香递来的匙子,看到李南宣和李绮节站在一处时,心头陡然浮起的那丝悔意渐渐化作一阵怅惘,慢慢淡去。

把三郎送到李家,一来能够回报周嫂子的恩德,二来给儿子一个干净出身,三来儿子能够恢复本姓,四来他有了立身的根本,以后才能用心读书,早日实现先夫的遗愿。

如此一举多得的好事,能够让他们母子二人遇见,已经是莫大造化了,哪能再奢求其他。三娘自有她的姻缘归宿,三郎不能被任何事绊住脚步,他只能一心一意投身学业,努力完成他亡父的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