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坏水将司马灰和罗大舌头冒充成自己的徒弟,那时候师傅夸徒弟,除了说学过什么手艺,还要着重讲品德:“为人光明磊落、言语周正、经过手艺、勤俭谨慎、公平正直、礼仪在造、推多取少、总经亏己利人,五湖四海闻名。”

宋地球仔细端详了一番司马灰和罗大舌头,有些疑惑地问道:“这相物的古理可是门学问,在用途上要比山经水法实际得多,只是历来伪多真少,我也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你说你们懂,我无从判断真伪,但我研究过旧社会的《海底》,旧时所言金点为相,绿林为将,将相合称文武,这两者是从不分家的,既然得过文武先生真传,肯定要熟知《海底》,我就先问问你,什么是江湖?江湖姓名字号?”

司马灰心想:“真没看出这秃脑门子还懂《江湖海底眼》,原来被革命群众打倒的反动学术权威中,倒也有些像样的人物。”这套五湖四海半部金刚经,司马灰在睡梦中也能倒背如流,于是答道:“眼为江,口为湖,江姓龙名元直号主波,湖姓长名优龙号聚流。”

宋地球接着问:“日月姓甚名谁?”

司马灰答道:“日姓孙名开字子真,月姓唐名卫字大贤。”他听出宋地球知道的似乎也不多,心想别等你问了,今儿让你这老小子见识见识什么叫“海底”,当即一路向下盘道:“江湖日月为九州,八大神仙过九州;九州之内皆兄弟,高下三等俱是友;南京淹了我不怕,北京旱了我不愁;你有金银堆北斗,我有手艺过春秋;白天不愁君子借,夜里不怕小人偷;我这手艺独占鳌头、两朵金花、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合同春、七星拱照、八宝黄良伞、九根金玉带、十全富贵。要问这手艺有多重,二斤十三两五钱四分半①……”

宋地球向来有识人之能,见这些行话难不住司马灰,便又接着问了几句古西域大漠中的风物掌故。

司马灰祖上曾在清末随军平定过新疆之乱,立下旷世奇功,他也听“文武先生”说过不少家门旧事,自然应对如流。

宋地球喜出望外:“你这机灵鬼可真不简单呐,我收下了。”他又问罗大舌头:“你这大个子……有什么本事或者特长?我看你一身英勇气质,体格健壮过人,就跟那沙漠里的骆驼一样,去部队里当兵也是抗重机枪的料,给咱们考古队背设备肯定没问题,也一起留下吧。”

罗大舌头自打进门起,就大咧咧搬了把椅子坐下,看到桌上有烟,他也不客气,掏出一根来点上就抽,此刻听了宋地球之言颇为不满,一边喷云吐雾,一边说:“特长?那得看老同志您指的是哪方面了,我觉得体格好并不算什么特长,毕竟这是爹妈所生,毫无技术性可言。要说技术性的特长我倒真有几项,只不过轻易不愿显露,您就拿这抽烟来讲吧,我罗大舌头很喜欢吸烟,从二分钱一包的经济烟,到南洋有名的白金龙,没咱没抽过的,我能一口气连吐八个烟圈,还能让它大圈套小圈,这叫圈中有圈八套连环、环环相扣经久不散。另外我在多年以来的戎马生涯中,还练就了一手点烟的绝技,无论是枪林弹雨、马上步下、地动山摇,又或是翻山越岭钻老林子,都能做到不受任何限制影响,随时随地抽烟,随时随地点烟,而且点烟从来只用一根火柴,不分刮风下雨,一点就着,绝不再使第二根火柴。您觉得这个特长怎么样?”

宋地球并不喜欢那种老实巴交的后生,如果一个人在家听家长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一点都不懂得灵活变通,那就会变得毫无主见,从而失去创造性和敢于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社会如此复杂,谁说长辈、领导、老师永远都是绝对正确?这种人你怎么能指望他将来有创新有成就?所以他对司马灰和罗大舌头的顽劣言行,也不以为忤,反倒格外看重。当下对刘师傅说:“这两个混小子可都不太好管的,不过我都收下了,咱们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手,只要对考古有热情,对历史有追求,政审和接收的事情都不是问题。”

刘坏水找到司马灰和罗大舌头顶替自己,总算是交了差,他如释重负,赶紧起身辞别。宋地球送走了鬼鼓刘,回屋来又很郑重其事地嘱咐二人:“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直属领导了,你们即是我的助手,又是我的学生,一定要听我的话,服从我的安排,努力学好业务知识,明白吗?”

罗大舌头一瞪眼:“嗬,这说话的工夫就差上辈份了?您是官僚主义还是当领导成瘾?不过我们即是有组织有领导的人了,那今后当然应该吃规矩饭,说规矩话,办规矩事,没错吧?但是我说老宋啊,听外边的传闻,都说你是位行政十三级的老干部了,虽然被扣了帽子挨过几次批斗,但回来之后还是照样办公室一坐,走到哪都有小汽车接送,屁股后头一溜烟。跟在你手底下混的人,最起码也得享受正科级待遇,拿十七级工资不是?否则简直是给咱社会主义祖国和您这当领导的脸上抹黑啊。”

司马灰说:“罗大舌头你要是不懂就别胡说八道行不行?什么领导不领导的?那都是修正主义错误路线统治下的工作时期,那时候的单位就像一棵大树,咱们都是爬在树上的猴子,往上看全是领导的屁股,往下看全是下级的脸,朝左右看又都是耳目。现在这种错误路线早就遭到了批判,咱跟老宋以后就不是外人了,他总不至于想让咱俩趴在树下看他的屁股吧?”

罗大舌头不以为然:“只要给开十七级工资,让你看看领导的屁股又算什么?再说人家当领导的爬树也不可能光着腚啊,他总得穿条大裤衩子吧?”

宋地球哭笑不得,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带上这俩坏小子在身边,真不知道是福是祸,毕竟这次的任务非比寻常,是要前往西北方绝远之地。那里属于“罗布荒漠”二十万平方公里无人区,它永远笼罩在恐怖的死亡面纱下,寸草不生,鸟兽全无,除了风灾鬼难之外,只留存着千年的传说、千年的谜。

(第一卷完)

※※※

〖①二斤十三两五钱四分半:《江湖海底眼》中以二字为日月或天地,十三代表南七北六一十三省,五钱四分半指“五湖四海只取其半”。〗

第二卷 蒸气流沙

第一话 三十四团屯肯农场

自从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这是个充满矛盾、冲突和变革的年代,同时也是社会文明损毁最为严重的年代,短短几十年间就已连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口总数在一亿以上,越南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余波未尽,对这个世界而言,1974年依然是血腥的一年。

这一年初秋,司马灰和罗大舌头跟随宋地球,抵达了荒漠南端的边缘地带。“罗布卓尔荒漠”二十万平方公里地辽阔区域,处在塔里木盆地与甘肃大戈壁之间,北临库鲁克塔格,南接阿尔金山,一度是繁荣的丝绸之路咽喉要冲,存在过昌盛的楼兰古国,如今驼队渐行渐远的背影早已消失不见,驼铃呜咽的旋律也都被狂风吹散,只剩下一片萧索,满途黄沙。

孔雀河北岸最东边,曾是“惊天第一爆”的实验基地,因此荒漠东北部,包括楼兰等的在内的大部分区域,在当时还被划为军事禁区,未经批准不能擅自出入,而在荒漠遥远的南端——库鲁克沙海边缘,受阿尔金山融化雪水灌溉等有利因素影响,使得附近仍然存在几处农牧混合区。这支测绘分队进入荒漠前的最后一个“补给点”,就是位于若羌与巴什库尔干之间凸出部的“三十四团屯垦农场”。

当年解放新疆的部队是“西北野战军”,也就是“第一野战军”,在大规模的战争相继结束之后,恢复发展和生产建设成为重点,随着国家领导人一声令下,数十万作战部队集体转业为生产或工程部队,他们开垦了大片沉睡千万年的亘古荒原,那些地方至今还留有许多以部队番号命名的农场,建设在巴什库尔干附近的“三十四团屯垦农场”仅是其中之一,与它相对临近的一个场区,是西侧的“若羌县胜利六场”,双方直线相距一百八十多公里。

“三十四团屯垦农场”虽在名称上挂着团级,却由于该地区沙漠化日趋严重,刚开始还能看到点希望,可当人们与风沙反复搏斗了数年之后,终于认定这地方已经不适合开垦农田,于是大批人员陆续南撤,如今只剩下几十个简陋的“地窝子”,男女老少加起来不过百十号人,规模顶多相当于生产建设兵团下属的连级建制。

三十四团农场成员大多为知青,还有部分屯恳落户军人的家属,他们每天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维护和守备“泵站”,这座两层小楼高的“9号泵站”,是“三十四团农场”中唯一像样的房屋,也是荒漠边缘的地标性建筑。这一带的地质结构,并不适合开凿盆地边缘常见的“坎儿井”,可是利用水泵能够抽出很深地下水,水质出奇的好,入口甘甜清凉,在天旱缺水的时候,当地牧民们都会不辞辛苦,赶着牲口前来取水。

站在“9号泵站”顶部插有红旗的至高点,可以向南眺望一片片延伸到天际的秃山以及高山上零星的白雪,向北属于广阔无垠的库鲁克沙漠,东边则尽是戈壁荒滩,纵深处为“沙漠、荒漠、沟谷、戈壁、盐壳”多重地貌复合,古称“黑龙堆”,又名“大沙坂”,那里常年遭受漠北寒风侵袭,灾害频发,数百公里之内不存在任何生命迹象。早在遥远的汉唐时期,人们还只能以驼队作为主要运输工具,很难穿越这片广阔的死亡之海,因此向来被视为畏途,无人敢过,唐书称其为“风灾鬼难之地”。

司马灰在前来新疆的路上,曾问过宋地球几次关于“占婆王古城”与“绿色坟墓”的事情。宋地球却始终避而不谈,在其余人员抵达三十四团农场之后,他将众人都集中到“9号泵站”,说是要开个密会。

宋地球手下仅有四人,除了司马灰和罗大海,另有无线连的通讯班长刘江河,这个浓眉大眼的年轻军人,本是三五九旅进疆时的烈士遗孤,一度被行走于巴什库尔干地区的驼队收养,自幼随养父母到巴州蒙古牧区擀羊毛为生,也懂得套马狩猎,具备荒漠行军经验,十分了解库鲁克附近的地形和气候。

另一个是测绘分队的胜香邻,她虽然年纪甚轻,胆略才识却无不具备,曾经跟随考察队先后三次进入内蒙古“腾格里大沙漠”,成功执行过特种地形测绘任务。司马灰和罗大舌头都看胜香邻有些眼熟,好像在哪见过,后经宋地球介绍,才知道面前这个姑娘就是胜天远的女儿,也是胜玉的妹子,难怪眉宇之间有些神似,只是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较之胜玉少了一分飞扬,多了一分亲和,精明干练的气质则丝毫不逊。

当时有海外关系可不是多光彩的事,因此司马灰没对胜香邻提起玉飞燕的事,而胜香邻则根本不知道自己远在英国还有个表姐,她幼年丧父,对父亲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虽然在母亲的干预下,没有继续从事考古工作,但也算是宋地球的半个学生和得力助手。

司马灰觉得事情不太对劲,就问宋地球,我看咱们这支“测绘分队”的编制,也是按时下惯用的“三结合班子”,由“院校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军事人员”共同组成,可总共才五个人,力量是不是太单薄了?

宋地球点了点头说:“现在咱们这个小组的人手是少了些,不过在进入荒漠之前,还要会合从新疆克拉玛依等地抽调来的几支分队,加起来也足有几十号人。但我必须再次强调,这次行动将会面临许多难以预期的困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如果现在有人想要退出还来得及,我绝不阻拦。”他等了一阵,见无人应声,终于说出了真实情况:

根据地理古籍描述,天下分为四极。大概意思是说世界上除了南北二极之外。还另有上下两极,极巅为“珠穆朗玛”,罗布荒漠下黑洞般的深渊,则是“地下之极”,它存在于万古不灭的沉寂之中,自有天地万物以来,就为日月所不照。1901年4月,著名的外国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沙漠中发现了一座佛塔,其中出土的古老经卷里也提到过着“极渊”,经文中以梵禅语将其描述为“无始无终的噩梦”,可惜具体位置至今已经不可考证。

胜天远在印支等地从事考古探险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关于“极渊”具体位置的线索。1953年他返回祖国,将这些发现如实上报,果然有一支测绘分队根据他所提供的线索,在位于荒漠西南方的某个区域下,找到了一处形成于主岩体固结时期的“原生洞穴”。

到了1955年,苏联提供了重型钻探设备和专家团,耗时三年,终于借助“原生洞穴”的天然结构,挖掘了一条直接通往地底近万米的“洞道”,苏联人习惯把地底深渊形容为“地球望远镜”,意同天文望远镜相同,代指用来窥探地心物质的通道,所以这条进入极渊的洞道,就被命名为“罗布泊望远镜”。

1958年底“罗布泊望远镜”终于被成功挖通,当时有一支中苏联合考察队,在穿过洞道作进一步探索的时候意外失踪,联络中断后,至今也没有找到任何一具尸体,估计已经不幸遇难了,随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苏联专家团撤离的时候,找借口故意炸毁了“洞道”,同时销毁了大量宝贵资料和数据,苏联人在地底发现的一切秘密,都被永远埋在了“罗布泊望远镜”极渊之下,而凭咱们国家目前的能力和设备,还无法进行如此深度的钻探发掘,如今留在地面的废墟早已被风沙吞没。

胜天远当时并未被批准参与这项行动,可他并未死心,又竭尽全力重新寻找线索,并推测“罗布泊极渊”很可能存在另外一个入口,上级为了查明当年那支中苏联合考察队在地底遇难的真相,批准他带队前往荒漠。但1963年这支考古队,遇到了航空事故和恶劣气候,行动被迫中断,胜天远至死也没能亲自解开“罗布泊望远镜”之谜,只把所有的资料都偷录在了一本工作笔记中,临终前托刘师傅交给宋地球保管,可根据相关规定,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纪律,宋地球只好在看完之后将其焚毁。

但是几年之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天下大乱,到处都在搞群众运动,“罗布泊望远镜”很快被捅了出来,凡是当年参与过这项行动的人员,都被诬陷成了苏修特务,不过宋地球的老上级对他还是比较信任,在紧要关头将其下放到边远农村,借劳动改造之名加以保护。

宋地球今年恢复了工作,上级首长指示他接手胜天远的工作,继续带队前往荒漠戈壁,探明“罗布泊望远镜”下隐藏的无数谜团,并搜寻当年失踪的那支中苏联合考察队,但是碍于当前形势,所能提供的资源和条件非常有限,只能当成最普通的考古或测绘工作来进行。

宋地球则表示:“条件有限不要紧,但特事应当特办,组织上既然让我带队,就应给予足够的信任,探险队的人员就必须由我亲自挑选,宁缺勿滥,外行一个也不能要,否则还不如让我再回去蹲牛棚,如果在行动中出了问题,我宋选农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上级虽然特批了他的请求,可文革开始后各单位人事变动频繁,好多部门都处于“外行管内行”,甚至无人管理的状态,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司马灰和罗大舌头顶替了刘坏水,宋地球认为司马灰通晓古术,那都是保命回天的“神策”,此人和罗大舌头又有多年的实际作战及野外侦搜经验,身手矫捷,行事果决,都可以一当十,更重要的是头脑灵活,懂得随机应变,如能得其所助,远比考古发掘队的刘坏水来得可靠,所以期许甚高。

宋地球也听说了这二人混进考古队的理由,但他对缅寮旧事所知有限,不太清楚“占婆王古城”的历史,在这方面提供不了什么帮助,眼下宋地球所能对众人透露的情况,仅有这些而已,其余的事全部属于保密范畴,只能等到探险队通过铁板河进入“罗布泊极渊”之后,才能告知下一步的行动安排。

胜香邻事先就知道了这些内情,并决意跟随探险队同行,刘江河也显得很有信心:“上级安排我给探险队做通讯员和向导,是对我的信任,何况除了牧区的几位老人以外,就只有我进过大沙坂,我熟悉那一带的情况,荒漠行军一怕迷路、二怕风沙、三怕断水,这些问题我都能应付,没我引路你们肯定走不到地方,况且小分队也离不开通讯人员。”

司马灰却没想得这么简单,他以前在缅甸时就曾听说过“地球望远镜计划”,所谓的“地球望远镜”,都是代指近似无底深渊的万丈洞窟,野人山大裂谷两千多米的落差与之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怪不得刘坏水打起了“退堂鼓”,原来宋地球这秃脑门子是要组织一支深入地下世界的“敢死队”,这无疑将是一次地狱般的死亡之旅。

第二话 电石灯

司马灰听了宋地球所言,便在脑中生出一连串疑问,苏联人钻掘出来的“罗布泊望远镜”,在地底是个什么结构?倘若距离地表万米之深,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地压,也没有氧气,不可能使任何生物存活,怎会有办法进入其中?它究竟通向什么区域?里面存在着什么东西?1963年那场诡异的航空事故是否与之相关?这类科学探测行动,为何需要宋选农与胜天远等沙漠考古专家担任领队?

宋地球已经知道了司马灰以往的经历,也清楚其参加考古队动机不纯,但是“罗布泊望远镜”牵涉太深,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还不能轻易吐露,所以无法直接回答这些疑问,他只好向司马灰和罗大舌头说道:“我希望你们能够无条件的信任我,并且相信到底,时间最终会给出一切答案。”

司马灰和罗大舌头对宋地球的话半信半疑,他们很清楚“罗布泊望远镜”是个险恶不过的所在,这次考古勘探可不像去丈母娘家相亲,稍有闪失就回不来了。但又一寻思,如今把话说到这个地步,再说不去恐怕也不可能了,另外胜天远摆脱“绿色坟墓”的控制返回中国,是不是与他发现了“地底极渊”的线索有关?也许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都存在着某些关联,司马灰认为这种可能性确实不小,看来明知道前边是火坑,也得闭着眼往下跳了。

罗大舌头还惦记着十七级工资,问宋地球什么时候才能兑现?要是万一“光荣”了又怎么算?

司马灰说事已至此咱就尽量往好处想吧,要是能够活着出来,咱们弟兄说不定就能混得跟“马王堆女尸”一样,会以大幅照片形式,成为式刊登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的人物。

罗大舌头对司马灰所言很是向往:“既然报纸都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肯定也得配发相关新闻,我罗大舌头这脸可算是露到家了,光宗耀祖不在话下,到时候我说什么也得拎着半导体到我爹坟上去,让老头子好好听听……”

司马灰一皱眉:“你又想出什么妖蛾子?给你们家老爷子烧几份报纸不就行了吗,天底下哪有拎着收音机上坟的?”

罗大舌头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家老爷子就一种地的泥腿子,参军后倒也上过几次边区扫盲班,可根本就不是读书的那块料,这辈子斗大的字识不了半筐,我要是真烧报纸,他老人家可能连哪边朝上都搞不清楚……”

宋地球见这二人越说越离谱了,赶紧拦过话头,意味深长地说:“只要你们有这份上进的心思便好,回来的事……等到回来之后再说不迟。”他当即开始规划在荒漠中的行进路线,并吩咐其余几人清点装备和工具。

刘江河独自去调试“光学无线电”,胜香邻则拿了一份“清单”,将准备携带的物资逐项检视,以确保万无一失,由于探险队准备深入地下,照明设备自是必不可少。当时国内很少有钢盔和专用登山头盔,钻山洞的常用护具,就是煤矿工人井下作业时配戴的“柳条帽”,但也有它的好处,柳条帽上的探灯光线很强,持续照明时间也长,光束穿透力和距离非常出色,甚至给人一种“如果前方没有障碍物,这道光可以一直射到地心”的错觉。

除了矿灯之外,探险队还准备了一种特殊的照明器具——“电石灯”,这是物资匮乏时代的一种产物,形状有点像“木柄手榴弹”,底下是握把,上边则是灯体,灌进水之后放一颗“电石”,再扣上有气嘴的罩子,里面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冒出银白色的雪亮火焰,如果周围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灯体内的火焰光芒就会立刻转为蓝色,因此它不仅可以提供常规照明,还能起到探测空气质量的作用。

司马灰在旁看了一阵,忽然对胜香邻说:“62式军用多功能罗盘测距仪、海鸥205型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猎鹰8X40高密封望远镜……,这些东西凑合着足够应付侦察行动了,可为什么没有武器?不给咱们发枪吗?”

胜香邻解释说:“咱们这组的五个人中,只有通讯班长刘江河是军籍,按规定他在执行外勤任务时可以配枪,再说那片荒漠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携带枪支的意义并不大。”

罗大舌头焦躁地说:“没枪胆气就不壮,哪怕给把五四式手枪呢?想当初我罗大舌头那枪法,能甩手打雁啊,说打雁头不打雁尾,打小麻雀也不能打碎乎了,得留整尸,要不然不叫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