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德欲言又止,他总觉得爱德华大主教不会无故提到他家世。不过父亲既然说不认识,他也追问不出什么。

“没想到斯尔蒙教区会派你去埃姆斯特调差暗黑生物,我的孩子,你是这样年轻,到了埃姆斯特,一切前往要小心。”

侯爵先生一顿,“至于葡萄园被烧的事,你还是不要管了。”

克劳德摇头,“身为斯特莱夫家族的继承人,我也有我的责任,父亲大人不必劝我。”

侯爵先生叹气,“克劳德,有时候我们心中的情感,会与肩上的责任产生冲突,希望你会一直记住自己说的,你是斯特莱夫家族的继承人,唯一的继承人。”

侯爵的表情十分复杂,克劳德脑袋一蒙,一瞬间以为侯爵已经知道了他在寻找奎琳·卡帕多夫人的下落。

哪知侯爵话锋一转,“我知道你将瑞秋当成妹妹,香槟大道十八号寓所的主人,和瑞秋年纪相仿,又来历成迷,她住在斯特莱夫庄园时遇到刺杀,到了埃姆斯特,斯特莱夫庄园又被人纵火,莱茵城的治安一直很好,这两件事都太反常了。

如果和她有关,我也并不责怪她。只是,你若去埃姆斯特,能顺便解开她的心结最好。她年纪小不懂事,又不明白洛伦兹家族遭遇灾难的真相,在有心人的挑拨下,做出点激愤的事并不奇怪…孩子,答应我,不要责怪她好吗?”

侯爵握住克劳德的手殷切叮咛,骑士不禁握紧了手掌。

“父亲,您的意思是,烧毁斯特莱夫家葡萄园的事,都是她做的?怎么可能…”

怎么可能呢?

那样一个明媚飞扬的少女,隐藏身份回到莱茵城,难道真的是为了向斯特莱夫家族报复吗?

克劳德暗暗摇头,那她未免找错对象了。

年青骑士心中有个预感,他的埃姆斯特之行,在听了侯爵一番话后,注定不会太平坦了。

第一百零一章 大棚

在冰天雪地的埃姆斯特种葡萄?

刘阿慈是有些狂妄,有时候甚至显得二愣子气质十足,但她坚决不会放任自己头顶着一个“脑残”称号亮瞎旁人的眼睛。

无论是谁,敢质疑慈姐的智商,必须被狠狠打脸,哼!

“老大,这个天气种葡萄藤,会冻死藤苗的!”

斯图尔·加兰望着刘慈的目光无限忧愁。这个老大很神秘,行事态度也让他很折服,但斯图尔怀疑,刘慈压根儿不会种植…也是,瞧她样子,根本不像是会种植的姑娘,就算是经营过酒庄的斯图尔,也是雇工人管理葡萄园,他只需要懂经营,懂商业运作就行了。

十二月的埃姆斯特,到处都被茫茫白雪覆盖,刘慈并没有如厨娘所说,搬去城里。

她让雇工们盖了一栋小楼,娜娜将里面装饰一新,刘慈便带着女仆搬了进去。

老管家詹姆士的到来,刘慈的庄园建设计划总算有了督建统筹的大总管。

老管家是在斯图尔酒庄出事前就从莱茵城动身的,幸好他出城的时间选得好,在斯图尔酒庄出事之前,而接了任务的佣兵们对斯特莱夫庄园报复时,老管家已经快到了埃姆斯特,侯爵大人鞭长莫及,老管家詹姆士夹缝求生。

老管家的到来,对刘慈来说不吝惜于春风提早吹遍埃姆斯特严寒的大地。

她脑子里有太多主意和想法,灵感迸发时,依她的性子,没有耐心顾及全局,一般是想到什么就先施行什么。

按刘慈的想法,她要训一支队伍,于是派了莉迪亚和阿诺德去组建,还支付了两万金币给两人做前期费用。

她想要建一个大庄园,通过贝蒂夫人买了一大片地,花费了尽两万金币。

本来还有一万多金币,足够庄园做好基础建设,她为了“捕获”一枚大好商业人才,也为了恶心下侯爵大人,花了一万金币发布佣兵任务…当莱茵城那边传来消息,风度翩翩的侯爵大人气得卧床不起时,刘慈的确是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统领琐事的大总管来询问建设费用时,刘慈就苦逼了。

她的全副身家,只剩下几千金币。

正在路上往回运的茶树苗,刘慈大展宏图的“未来”,费用还是人家斯图尔垫付的。

詹姆士听完刘慈说法后,也开始为主人的经济状况堪忧了。

詹姆士为刘慈算了一笔详细支出:

“小姐,因为您的大方,雇佣工们每个月有5个银币收入,五十个长期雇佣工,一个月您需要支付250个银币,既25金的薪水。他们的妻子和年满12岁的孩子在庄园里帮忙,发的是月薪3银币,符合条件领薪水的有一百一十人,一个月您需要支付330银币,既33金币…在为他们提供食宿条件下,薪酬还只是小事,两百个人每天需要的面粉食材和生活用品,至少要花5金币,一个月就是150金币。

向加兰先生求购的葡萄藤苗,以小姐您的性子,肯定不会白要。按照成本价来算,您至少要付给加兰先生2000金币左右。

尚有价值无法具体估算,正在运往埃姆斯特的茶树苗。

而您的庄园,如果只种葡萄和茶树,要想获利,最少在三年后。詹姆士为您计算了一下,三年中,在不增添雇工的情况下,仅雇工薪水一项,就多达2000金币,这个总额并不包括生活费,您的额外花费,已经我们几个从莱茵城跟随您的仆人薪酬…”

兢兢业业做了大半辈子管家的詹姆士,给刘慈算的账很具体。

刘慈知道对方说的情况并不夸张。埃姆斯特的物价水平并不比莱茵城低,实际上正因为它物产匮乏,许多东西还比莱茵城贵一些。

1金币等于10银币,等于一个平民三口之家大半月的生活费。

娜娜等女仆,离乡背井跟随刘慈来到埃姆斯特,她们的月薪也不过3金币。

在包吃包住情况下,刘慈支付给雇工们每月5银币并不是她小气,一个成年大汉的食量,本来就占贫困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富人酒肉池林,穷人食无粥、衣不蔽体,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严重的贫富两极,刘慈为他们提供饱腹的食物、御寒的衣物、居住的小楼,这样的福利,已经让来做短工人的羡慕嫉妒恨,在开渠工期结束后,都对刘慈的庄园恋恋不舍。

刘慈现在并不富裕,她的账目上只剩下四千八金币。

在不想卖符箓,最近也没啥价钱高值得她屈尊的佣兵任务,而她也不想去抢|劫的前提下,刘慈要想在短期内赚到活钱,那就要在每日修炼和练习体术之外,抽空动动脑筋了。

斯图尔已经为她寻来了一批葡萄藤苗。

按照她的要求,选的是酒庄最受欢迎的“苏维翁”,它皮厚而果实细小,能抵抗一般霉菌和疾病,适宜种植于排水良好的砾石土壤。苏维翁酿制的酒经过陈年存放,会产生多元的香味和口感…千好万好,这货就是不太耐寒,每年冻死的葡萄藤蔓不在少数。

购买精心培育的葡萄苗价值不菲,刘慈要求的只是带胚芽的老枝。

葡萄见效最快的种植方法是“压枝”法,没错,就是像红薯藤一样,选有胚芽的一段,将剪下那段插入泥土中,等它生根发芽后再移栽。

事实上不止是葡萄,很多果树和花木都适用这种方法,魔法大陆并不注重农业,不像古华夏在几千年时间中总结出了各种“嫁接”技术,在魔法大陆,从事农业的人身份低贱,奴隶们基本属于文盲状态,整天只知道麻木干活,谁会去总结农书呢?

十二月的埃姆斯特,朝着天空吐口水,掉在地上基本也就成了冰。就算没有老管家詹姆士的提醒,有一项计划也迫在眉急了——那些没有根系的葡萄藤,再放下去,离冻死也不远了。

农业不受重视,没有农书,没有农业人才,自然就没有“大棚”。

地球联邦新纪元很久远以前,还是封建王朝的华夏,就有了“火室”的说法。

《论语》中记载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圣人奉劝大家要应时令、按季节吃。

又有秦始皇利用骊山脚下温泉众多的有利条件,冬天在骊山脚下种出了瓜果,让儒生们前往参观。

到了新纪元前的明清时代,温室已经发展到地窖式温室、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又可以烧火加温的立土墙开纸窗火暄式温室等技术。

至于最接近新纪元的近代科技年代,改良型日光温室,大型玻璃温室和现代化温室一代比一代先进。

在新纪元来临,尘心仙子重建地球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地球联邦的只能发展室内种植,泥土被污染,所有养料都添加在水里…可以调节的室温和湿度,精确到每株监控,高产也就是必然结果。

当然,在魔法大陆,刘慈早对她曾经习以为常的便利科技绝望了。

从莱茵城到埃姆斯特,咯吱咯吱四轮马车要跑上一个月,要想坐着马车把三大帝国绕一圈,一两年时间都不够。想她在地球联邦上,乘坐星舰,从冥王星到地球母星洞庭城,星球与星球的距离,不过只需花费数小时。

想起曾经,刘慈就是一把辛酸泪。

她现在用不起高科技温室,但毫无科技含量的“大棚”,无疑是葡萄藤们过冬的好选择。

“我要搭几个大棚。”

面对斯图尔的质疑,刘慈给出了这个说法。

笑起来很有感染力的好青年十分迷茫:大棚,是个神马玩意儿?

刘慈让老管家詹姆士去购买木材和玻璃,她现在缺钱,不缺钱完全可以用金属,大棚的寿命会更长久。

不透亮的玻璃并不是奢侈品,莱茵城香槟大道的中产阶级寓所,窗户都是玻璃镶的。证明魔法大陆玻璃的价钱不单能为小有资产的人接受,同时也具备了生产大块玻璃的技术——玻璃这项炼金师偶然意外下的产物,早已深入大陆人的生活中。

玻璃虽然并不是特别贵,想要建造数个大棚,也是笔不菲的花费,刘慈现在手中的金币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多花费了些心思。

怎么说也是大宇宙时代活了二十余年的世族千金,刘慈行事混账,并不代表她是文盲。

埃姆斯特山区日照充足,山谷地势开阔,只需在向阳面选择好地方,刘慈再经过计算,光照与热度,与玻璃镶嵌位置的关系并不难得出。

她所建造的大棚,有两人高,只有屋顶全用玻璃盖住,下半部分采用的砖土结构,墙面上开了一排窗户,也用玻璃密封,可以调节室温和更好利用斜射的光照。让老管家詹姆士采购的木材,是用来充当玻璃屋顶的横梁,和大棚内的支架。

烧砖由雇工哈维在管理,粘土又不要钱,刘慈一共建了十五个“大棚”,占地近十二亩。玻璃和木材一共花了刘慈近三千金币。

看着结余账目,老管家詹姆士望着刘慈的目光很复杂。

这个刻板却兢兢业业的老人,他是真心在为刘慈打算。看见慈小姐不思正业,建了十几个玻璃房子玩,詹姆士继斯图尔之后,加入了忧愁大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顾忧愁的一老一小,刘慈又叫哈维停止烧砖,要他开始烧小陶罐。

慈小姐,您再这样玩下去,两三百口人,要吃不起饭啦!

老管家詹姆士捧着账本,皱起的眉头就没松开过。

+++++++++++++++++++++++++++++++++++++++

无责任更新预告:今夜12后到明天,大概有名叫“爆发”的气流袭过…

第一百零二章 快活的哈维

雇工哈维一家,自从来了刘慈买下的山谷,日子可以说是大变样了。

听说来到埃姆斯特的外乡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可以改写成小说的曲折故事。哈维一家就是有故事的。

哈维是一个逃奴。

他又不仅是一个寻常的逃奴,而是一个有手艺的逃奴。

哈维和妻子,都来自希夷帝国某个大贵族手下,他懂得烧陶,作为一个有手艺的奴隶,他在那个贵族手下得到的待遇和其他耕种奴隶并无差异。某次他烧出了个精美的陶器,获得了贵族的赏赐…一个女人,既哈维现在的妻子。

有了老婆的哈维,在儿子出生后,简直拥有了生命中最愉快的一段时光。奴隶的儿子,小哈维当然也是奴隶,婴儿还没满周岁,脖子上就被烙下了代表奴隶归属的印迹。小哈维身体不太好,脖子上的“烧伤”感染化脓,几乎让他夭折。

儿子苦熬的日子里,哈维整天干完活就抱着儿子不放手,小小的生命在他怀中细细呻吟,奴隶能吃饱就是主人的大方,小哈维是没资格用药的,只有硬熬过去。而大贵族同岁的儿子,打了个喷嚏,整个庄园都鸡飞狗跳,马上就马车请来祭司治疗。

哈维抱着儿子坐在低矮的土屋前,看载着祭司的华丽马车哒哒从眼前驶过,第一次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他生来就是奴隶?

他是奴隶,他的儿子,自然也是奴隶。

在小哈维渐渐长大的几年中,老实人哈维类似的疑问一次比一次强烈。

他老实,时常被陶场的管事们克扣伙食,哈维不敢说话。

他老实,妻子被人调戏辱骂,哈维只能默默流泪。

他老实,儿子不小心推了一把贵族老爷家的小公子,就要被处死时,这个老实了半辈子的奴隶,在妻子的眼泪中做了一个生平最大胆的决定:逃!

大概那位贵族也没想到哈维会有胆子逃跑,对他们一家人的看管并不严密。当天夜里,哈维凿开了拴住儿子的铁链,在其他奴隶默默无言的帮助下,带着妻子一同逃离了贵族的庄园属地。

一家三口漫无目的地跑,抱成一团,躲在臭水沟里躲过贵族家的私兵。

他们在希夷国流浪。

借着三大帝国交战时,希夷国城池管理混乱,竟让哈维顺利逃离了希夷国。他们吃过草根和树皮,一路上饿比饱多,爬山涉水,终于来到传说中的埃姆斯特。

这里是流民的天堂。

杀人犯和叛国者都能在此找到栖息地,只要低调不惹事,小小的逃奴,在埃姆斯特城激不起一点浪花。

但是埃姆斯特城,一言不合者拔剑杀人。

小巷和后街,那些低矮的土墙,强烈日照所不能照射的地方,依旧充满黑暗。这里没有奴役,剥削却更重,浪漫自由的埃姆斯特,哈维辛苦一日所赚的钱币,甚至不能满足一家三口的食物需求。不过肚子饿点也没关系,在当奴隶的时候,他们也不是每天都能吃饱。

他的马刺语也渐渐熟练,让哈维愁的是埃姆斯特城的冬季。

不同于温暖的希夷帝国。埃姆斯特城的冬季,寒冷残酷,有教廷的施舍和帮助,每年冻死的流民都不是小数目。

冬季快来了,哈维和妻子相互给对方打气,可随着气温渐渐降低,夜晚和白天对比强烈的温差下,小哈维半夜时还是时常在两人怀中冻醒。

哈维是个奴隶,华夏古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能从希夷国爬山涉水来到埃姆斯特城,不识字的哈维又是个有些见识的奴隶。被逼到绝境,当了逃奴,那是这个老实老人第一次反抗命运。

要活下去,就不能对苦难妥协,哈维在苦难中拥有罕见的乐观心态。

那个寻常的下午,一个女仆打扮,又比他所见过的女仆穿戴要好的年轻小姐,来集市招工。

大多数流民懒懒晒着太阳,并不为所动,甚至有些人用淫邪的目光扫过少女的胸脯。

等少女扬声道:“没有人愿意签订契约吗?可以携带家属,包吃住!”

包吃住?!

少女没提工钱,地点又是在远离埃姆斯特城的荒郊野外,许多流民都不愿意去。

但哈维愿意。

这个老实男人奋力挤上前去,“我什么都可以做,只要能带上妻儿!”

少女上下打量,看他一脸菜色,却骨架不小,很勉强才点头。

哈维就签订了契约,带着妻子和儿子,坐上牛车,摇摇晃晃,在娜娜的带领下,来到了刘慈买下的山谷。

第一顿,还没提工钱,主人家让他们吃大白面的馒头,土豆焖肉,洋葱浓汤。

这是哈维想都不敢想的伙食。

和妻子忐忑不安吃饱了肚子,不知道这位慈小姐要他们做什么,吃得这么好,这些有钱人从来不会吃亏的性子呀…谁知道,仅仅是挖土,烧砖?

干了两日,哈维放下心来。他什么都没有,只要能吃饱,满身都是力气。

时间流逝,伙食没有从白面变成黑面包,一天三餐准时开饭,还总能见到荤腥。慈小姐还让他们这些拖家带口的雇工,住进帐篷里。

夜里的寒风被挡了,过了几天他才听说,原来每个雇工除了包吃包住,一月还能拿5个银币。5个银币不多,可在哈维在希夷帝国当奴隶时,他兜里从来没装过哪怕一个铜币。

慈小姐还给不干活的小孩儿也发棉衣,有那么两天,哈维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到了教廷所说的光明世界。

等他受不了良心煎熬,跑去对慈小姐说烧砖失败的原因,莫名其妙,他每个月能领的工钱,从5个银币变成了15银币。

后来慈小姐又让雇工家属中,女眷和年满十二的大孩子去帮工,每人每个月能领3银币,哈维一家的收入,每个月加起来有18银币。慈小姐的贴身侍女娜娜,会将年龄小到还不能干活的孩子集中起来,教他们简单的算术和文字。

小哈维学了几天回来,扳着手指算给哈维听:一个月18银币,一年十二个月,全家就有216个银币…这对哈维来说,是让他惶恐不安的巨额财富。

哈维惶恐啊,在建完了红砖小楼。按理说庄园暂时已经不需要砖块了,他那高出其他人三倍的工钱还是没降回去,哈维每天恨不得有数不清的活儿给他做,才能打消他心中的忐忑。

红砖小楼建好后,慈小姐做主,每户雇工,都能分配一套房。

哈维和妻子一间,小哈维一家。盖着软软的棉被,看着雪白的墙壁,哈维想,哪天慈小姐不要他们了,就是不发钱赶他走,他也一定要留下。

没看见那些来挖渠的短工们,看向他们这些签订了契约的雇工,眼神有多么嫉妒吗?

惶恐的哈维管事,在十二月,总算又派上了用武之地。

慈小姐要盖什么大棚,需要烧砖做墙基。

哈维整天守着砖窑,眼睛熬成了红兔子,其他雇工们干活也拼命,十五座“大棚”前后只用了五天时间就盖好了,慈小姐笑称他们是“埃姆斯特速度”。

太高深的词儿哈维听不懂,只要能帮上忙,他很乐意慈小姐多吩咐她干活。

不过妻子在食堂帮忙时,听厨娘说,大管家詹姆士先生整天捧着慈小姐的账本很忧愁。辗转听来的八卦,慈小姐花钱太厉害了,大管家詹姆士先生说她入不敷出,庄园还没修建好,金币还差老远一截儿。

哈维想,是不是要主动去找慈小姐,要求降低下工钱?

他还来不及去找刘慈,刘慈的新要求,通过大管家詹姆士,又传达到了哈维耳中。

“小姐吩咐你烧些陶器。这些是尺寸,不要弄错了。”

大管家交给哈维一叠纸,哈维瞅来瞅去,字儿认识他,他不认识对方。

厚着脸皮请来识字的娜娜,少女笑呵呵说他:“哈维,小姐说你现在大小也是个管事,以后庄园的事情越来越多,比现在还复杂,你抽空也要学学认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