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动动嘴,下面跑断腿。”

贺穆兰想到拓跋焘之前的各种谋划,忍不住头痛。

虽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可这般打脸,实在是两方都心累啊。

平城某酒肆。

这酒肆闹中取静,是一高门子弟开了结交亲友的,布置的极为风雅,来往之人皆是平城有名的显贵子弟,多是汉人,但凡家中长辈有什么有意思的消息,这群纨绔子弟们大多趁着聚会之时高谈阔论,发表看法。

拓跋焘用人慎重,许多大族子弟也没有官职,整日里不免游手好闲,但若说全是草包,也不尽然。

例如说这位卢家的十三郎,便是朝中要臣卢玄的幼子,明年就要上任宫中散侍的“白衣之士”。

“嘿嘿,我那舅舅家昨日吃了大亏,你们可知道?”

他的舅舅便是“崔浩”,众人听到此句,登时群相耸动。

这酒肆里原本类似于沙龙一般,这里躺一波那里躺一群,都在各自聊着自己关心的时事,喧哗嘈杂,突然之间卢玄那边一静,其他地方也都静了下来。

其他离得远的原本是听不到那边核心公子圈的话的,但突然发觉其他人都不说话了,自然说了一半的话也都戛然而止。霎时间,这处常常人声鼎沸的欢闹之所,竟鸦雀无声。

而后面厅中另一个小圈子里的闹酒声、走廊上公子和奴婢的调笑之声,就突兀至极地远远传了过来。

“卢十三郎,你说的可是花木兰杀进崔家道观抓走一个门客的事情?”

有一个少年大概从其他地方知道了一二,压低着声音问他:“听说死了不少人,真的吗?”

“谁说死了人?哪怕花木兰再疯,也不敢在崔宅杀人啊!”

十三郎失笑道:“人是没死的,只不过这花木兰实在太厉害,仅凭十二人就连闯三进,进了我舅舅家前院的道观,让我舅舅面子下不来而已。”

“后来花木兰也带着部将道了歉,更是把我舅舅所赠的饕餮战甲送了回来,说是惭愧,不敢再用,可这丢掉的面子,是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这些都是少年,最爱听这种故事,当下怂恿着卢家十三郎把事情细细说起。卢家十三郎来这里原本就是崔浩授意,虽不知道家中长辈为何要自己堕自己的脸面,但知道大人行事自有自己的道理,也就添油加醋的把狄叶飞如何中了慢性之毒,贺穆兰在宫中如何发现端倪,而后上门去找下毒之人的事情说了个明白。

他口才实在极好,否则也不会一当官就是在皇帝身边当个通传的散侍,加之他又是崔浩的外甥,这其中许多外人不知的事情,例如这门客的出身来历,被他一说也就清楚明白。

“哎,崔太常也是糊涂,怎么能让刘宋来的文士入了门下!”

“现在户籍这么乱,谁管的清楚啊。”

“狄叶飞是不是崔浩那个走了运的弟子?这么容易轻信别人,是傻子吧?”

众人七嘴八舌,只有一个少年愣了愣,突然冒出一句话来。

“可不是查出这个门客曾经在乐安王门下也待过吗?为何都觉得是刘宋那边的阴谋?刘宋总不会陷害一个没名没势之人吧…”

此话一出,屋内又是一静。卢家十三郎见目的达到,立刻顾左右而言他,一拍这少年的脑袋,大叫起来。

“又说胡话,喝酒!喝酒!”

只是那怀疑的种子,还是就这么洒了出去。

第281章 帝王的伤痛

贺穆兰闯了崔浩宅邸的事情无疑于在大魏掀起了滔然大波,这世上最爱脑补的就是聪明人,而魏国的聪明人实在是太多,如果说平民百姓和军中儿郎听到这种事的第一想法是“花木兰这厮真讲义气”的话,那么这些聪明人想的问题就要复杂到天上去了。

花木兰到底有什么靠山,敢对崔浩动手?

花木兰这么做是不是主家贺赖氏在后面操纵的?谁都知道年前拓跋焘应该就立了拓跋晃为太子的,结果被崔浩劝止了,贺赖家怎么能甘心?

听说当日大宴的时候,花木兰和贺赖雄还有说有笑来着。那老头子对谁笑过吗?一定是有什么阴谋!

那文士为何要毁了狄叶飞,为何崔浩不管不问,难道崔浩真的如外界所说不愿意重用寒门,可出于拓跋焘的授意又不得不收,只好默认这种行为。

而花木兰的打脸,是拓跋焘对崔浩不听话的敲打?

种种种种,都随着花木兰交给白鹭官的那个门客吐出来的信息而更加扑朔迷离。

这个文士,竟然是出身刘宋的,当初先帝打下陈郡时归附的魏国,但依旧保持着和刘宋的联系,在他的随身物品中找到了不少刘宋才有的精致物件。

而更让人难以意料的是,顺藤摸瓜去查这个门客的过往时,竟发现这个刘方曾经也在拓跋范手下做过门客,因为字写的好,专门负责誊抄文书。

他若不是字写的好,崔浩也不会指他做狄叶飞的先生了,这个时代,一手好字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风骨,字是非常重要的。他辗转数个主公底下混饭吃,靠的就是一笔出色的字迹,据说他的先祖是陈郡谢家的门人,所以才会一笔漂亮的谢氏字体。

而谢家,现在效忠的是刘宋。

至于拓跋范,其身份更加尴尬。他是拓跋焘的弟弟,只比他小一岁,从小性情温和秀雅,所以并不符合鲜卑人武勇的审美标准,但他的母亲却是出身大名鼎鼎的慕容鲜卑,这位拓跋范的母亲慕容夫人因为身份很高,导致除了拓跋焘以外,他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出身上都合适做一位储君。

拓跋范还有拓跋焘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多子。还没到十八岁时,就有四个儿子。他的长子拓跋良长得颇似先帝,生下来就结实健壮,而拓跋焘到了二十岁上还没有一个儿子,不是怀孕时就没了,就是早夭,外界都传闻拓跋焘命中无子。

“命中无子”,这对于一个已经登基很多年的皇帝来说是非常可怕的评价,尤其这位皇帝还喜欢以身犯险,屡屡亲征。为了安定宗室和朝臣之心,拓跋焘曾经把拓跋范的儿子拓跋良接到宫中抚养,曾说过“兄弟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这样的话,但是并没有过继过来。

拓跋范身体羸弱,不适合为君,但他的儿子拓跋良却是可以的。所以当还在牙牙学语的拓跋良被抱进宫抚养时,即使拓跋范再怎么不愿意,心中也是高兴的。为了表现自己并不在意,甚至后来又娶了不少妻妾,夜夜笙歌,生了好几个儿子。

可拓跋晃一生下来后,拓跋良在宫中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不少事了,他之前是窦太后一直养着的,拓跋晃生下来后正值拓跋焘大军出征,窦太后精力有限,又担忧自己的偏颇会让这个孩子在宫中受到冷遇,所以在和拓跋焘商议过后,就把拓跋良暂时还给乐安王府,专心养育拓跋焘的第一个儿子,等拓跋焘回宫之后才又把拓跋良接了回来。

因为拓跋良回府的事情,拓跋范不知在明里暗里被多少人嘲笑过竹篮打水一场空,即使拓跋焘大胜回朝接回了拓跋良,拓跋范也知道这个孩子算是白送走了。

若之前拦在拓跋良前面的只有拓跋焘和拓跋提两人的话,现在还多出了拓跋晃。生孩子这种事向来是这样的,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有了第二个就有第三个,第一个站住了,拓跋焘还不知道有多少儿子,到时候拓跋良一辈子就要这样尴尬下去了。

算算时间,这门客进入崔浩家的时间,正是拓跋良回府的时间。

拓跋范太过低调,慕容鲜卑因为被灭国后归附魏国,依然还算是强族,拓跋范名声也很好,为人宽厚善于调节纠纷,所以当时黑山大营爆出大将军处事不公时,还有许多人提议让拓跋范去做黑山的大将军,镇守边关,可惜这事在崔浩的干涉下,最后不了了之。

崔浩提出来劝谏拓跋焘的理由也很充分:他儿子被皇帝养了,他亲父再手握十万大军,谁也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小皇子,如今还没周岁呢。

所以说若是崔浩和拓跋范有矛盾,安插这么一个道德败坏之人在他府里,倒也说的过去。

可安插的是个刘宋之人,这其中就让人玩味了。

那门客会招供,也牵扯到五石散。

许多豪门都会用五石散控制客卿和从人,这刘方也是如此。他原本在最早的主家哪里被骗着用了五石散,后来就再也戒不掉了。

他原本凭着这一手字,也是能好好生活的,但是服食五石散后渐渐负担不起药资和美酒的花费,便开始辗转去不少富贵之人手下办差,也为人做些刺探消息的事情,换取银钱。

这人原本数次想要寻死,审讯工作极为困难,可是等到了五石散的药效发作之时,素和君只是捧着一盒药,就让他乖乖把所有的一切都吐了个干净。

他会进崔浩府中,是拓跋范的示意。

崔浩喜欢以字识人,他的字确实极好,又有北方难见的谢家之风,所以当有熟悉之人对他举荐此人时,崔浩就留下了他,给家中子弟写字帖,顺便誊抄文书。

这实在是一个不入流的门客,并不值得崔浩注意。

那举荐之人走的门路,却是崔浩的一个姻亲,平棘公李顺。这李顺的妹妹嫁给了崔浩的族弟,一直想攀崔浩的关系,但崔浩觉得这个人太过“俗气”,在朝堂上并未怎么帮过他。

李顺是个能言善辩又八面玲珑之人,知道崔浩看不上他,也就不经常求他,但像是推荐一个门客这样的事情,崔浩还是肯给他面子的。

一个小小的门客,不但牵扯出拓跋鲜卑的宗室,还牵扯出汉臣自己的内讧(也许不是内讧,但李顺会帮拓跋范,就说明他已经倒向拓跋范了)。

花木兰从宫中出来立刻就大闹崔府,不但让什么都还没知道的刘方没办法在东窗事发之前逃走,也让人知道了许多豪族在用五石散或控制或破坏别人的神智,而且针对的是年轻的将领。

狄叶飞实在是太过微末之人,若此事不是花木兰闹到拓跋焘那里,即使狄叶飞深受其害后查明了真相,崔浩也会顾及李顺和拓跋范的身份而不敢揭露出来,狄叶飞恐怕就真的这么被牺牲了。

莫觉得崔浩是拓跋焘忠心的臣子就会帮着打击拓跋范,他毕竟是士族之首,是不会一边踩自己的姻亲下水一边得罪宗室的。

某种意义上,他阻止拓跋焘立拓跋晃为太子,还帮过拓跋范的儿子。

这里面唯一没淌到浑水的,恐怕只有控制着军中力量的鲜卑贵族。可花木兰却恰恰代表的是鲜卑人出身的军中派系,有些人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几次大征柔然后让鲜卑贵族们实力大增,开始想法子左右挑拨,进一步削弱其他诸派的力量了。

军中是寒士拼搏最好的温床,也是唯一不怎么看重出身的地方,军中的中层以下奖励大多来自于普通的军户,若是真的断绝这条晋升之道,这些鲜卑大族们也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境遇,就是为了这个,他们也不会坐视快速晋升的将领们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而被陷害的狄叶飞,其背后站着的是高车一族,高车一族现在是由古弼和崔浩共同作为“招抚使”的,古弼和崔浩的“宰相”之争也一直隐隐有些苗头,崔浩若先失了高车的信任,那么最终只会让高车人倒向古弼这一边,加重他在朝中的砝码。

这下子,连若干人为什么会跟着花木兰去闹崔府都有了原因。

这其中重重,可谓是复杂无比,这般互相争斗之下,最终得利的只有拓跋焘和贺穆兰,而这个,也正是拓跋焘苦心策划的结果。

贺穆兰借由此事立刻赢得了军中的好感,而军中,正是拓跋焘为贺穆兰规划的“职业路线”。

不光如此,贺穆兰“不畏强权”、“关心同袍”、“武艺卓绝”的名声也借由她的举动传扬了出去,一个名将成长最需要的是什么?正是众望所归的“名望”。

贺穆兰军功有了,战绩也有了,可名望却不是三两天能积累起来的,有这么个“轶事”在这里,至少人人都希望能交上她这样的朋友,这便是“义”了。

鲜卑人以武立国,拓跋焘需要军中有不同的声音,而非一言之地。贺穆兰和狄叶飞这样的年轻将领必定会给军队注入新鲜的血液,拓跋焘知道自己会不停的发动战争,那么这些新鲜的血液总有一天会成长为真正的名将,成为镇守一方的肱骨之臣。

有第一个花木兰,就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出身不高的人为了能站住脚步,除了抱紧拓跋焘,誓死效忠以外,几乎没有其他路走。由于除了皇帝外不需要去攀附其他权臣,所以他们不需要昧着良心行事,也不需要像很多大族和门阀那样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家族,再考虑个人的前程,最后才考虑朝中的得失和百姓的需求。

对于拓跋焘来说,用他们不需要冒太大的风险,也不怕他们成长起来后成为尾大不掉之势,这便是“取士”比“蒙荫”要好的原因。

至于揪出了刘宋那边和拓跋范的暗棋,也算是意外惊喜。

拓跋焘到现在还找不到黑山行刺他的凶手,杀鬼临死之前给花木兰等人留下的“到彼岸去”、“国王诸子”、“母牛爱惜孩子”云云的遗言,隐隐也和拓跋范对的上号。

他们先前以为杀鬼说的是哪位敌国的国君,“到彼岸去”云云也是暗指某个地方。

现在对应起来,杀鬼说的怕是彼岸的刘宋已经和国王养育的“诸子”联合了起来,那句“母牛爱惜自己的孩子,尽管饥渴交加外出寻找水草,可无论找没找到都会回来,而小牛长大后,也会如此对待它的母亲”这一句,原本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是杀鬼的母亲被人控制,现在想想,拓跋范为了自己的儿子想要谋取皇位,也是对的上的。

等他日拓跋焘百年,拓跋良要能几位,拓跋范一支肯定是是鸡犬升天了。

所以等所有的口供和消息全部由白鹭官那边传到拓跋焘手里时,拓跋焘忍不住冷笑了一声,砸了手中的镇纸。

“我鲜卑人立太子都要杀了亲母,我若真不得已立了良儿为储君,难道还会留着拓跋范?!”

他自觉自己对待宗室不薄,无论是亲生兄弟还是拓跋血脉的堂亲,只要有才,他绝不因为对方的身份按着不用。无论是拓跋范也好,拓跋提也好,甚至他几位幼弟,都有领军打仗过,身上也有着王位,最差也是个公爵之侯。

可就因为他对待宗室亲厚,竟养了这么一群白眼狼!

因为拓跋焘说的是储君之事,素和君不敢搭腔,大气都不敢出的站在殿下,只等着拓跋焘的吩咐。

说实话,查出是拓跋范的时候,就连素和君都吓了一跳。他先前甚至连库莫提都有偷偷怀疑过,就是没怀疑过这位性子温和的王爷,可见那句“会咬人的狗不会叫”的话确实是真的。

看来拓跋良被送回府里的事情对这位乐安王打击太大,让他乱了阵脚,否则他若真的一直隐藏在暗处,依他安分守己的过往来看,没有人会知道这幕后还会扯出他来,甚至隐隐还连着刘宋那边。

为了谋夺王位刺杀皇帝这种事,拓跋焘还能忍一忍,因为这个位子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是他的儿子坐上了,在他年幼之时,难道还不能当个摄政王或者辅政大臣什么的?会为了这个弑君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可为了谋划储位去里通外国,这就触犯到了拓跋焘的逆鳞。

“陛下,现在没人知道刘方到底供出了什么,我们是直接以口供问罪乐安王和平棘公,还是…”

素和君见拓跋焘只顾生气没有说话,只好先开了口。

“光靠一个门客的说辞,不足以动弹拓跋范。我得先剪除他的羽翼,再断了他所有的念想…”

拓跋焘在处理朝政时也是个能忍之人。

“宣古弼、崔浩、长孙翰、罗结进宫见我。”

他想了想,又和素和君吩咐:“这事除了我们,不要对外宣扬…”

“陛下,乐安王在宫外求见。”

一个宿卫在门外通报。

“不见,我要议事,没空见他。”

拓跋焘正对这口蜜腹剑、狼子野心的兄弟厌恶,便不想见他。

“可陛下,乐安王只穿着单衣,赤脚前来,说是要来请罪的,一到宫前,就跪在宣武门外了。”

这宿卫也是头疼,谁也不敢在拓跋焘心情不好的时候触这个逆鳞。

“不见就是不见,给他跪吧!”

拓跋焘几乎是高声厉喝了。

过了半晌,外面没了动静,想来是跑去传达皇帝的话了。

“陛下,你之前还说先不能动弹乐安王,可现在这般严苛的对他…”

素和君傻了眼。

“你不懂,我这个弟弟素来小心,想的也多。若是我真好声好气地见了他,他反倒要多想,觉得我是肯定要杀他了,所以才好言相劝。可我要是对他疾言厉色,恨不得亲自出去扇他几下,他反倒放心。”

拓跋焘能在诸多儿子里当上太子,绝不是靠着自己长年的原因,而是诸多弟弟从小就受他的弹压,在他的脸色下过活,早已经养成了揣摩他脾气的反射。

素和君心中为自己的陛下活的心累叹了口气,行了一礼后就果断离开了大殿,去宣召几位大臣。

留下拓跋焘独立殿中,说不出的寂寥之意。

“万幸的是,还好不是你…”

拓跋焘闭了闭眼,按住案角。

“任他魑魅魍魉,只要我不放在心里,便伤不到我半分。”

拓跋焘召来商议此事的,都是先帝留下来的辅政大臣。除了长孙翰这位元老以外,他还叫来了鼎鼎大名的外都大官“罗结”。

这位罗结说起来也是个传奇人物,他是如今当世活的最久之人。拓跋焘登基之时,罗结已经一百零七岁了,眼不花耳不聋,拓跋焘让他做“外都大官”,负责掌管鲜卑八部的宗族之事,因为他年高德劭,所有的鲜卑贵族都服他。

白鹭官是罗结一手创建的,他一生之中,掌管过三十六个部门,如今虽然不上朝了,可是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拓跋焘还是会请他来询政。

这位老臣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以至于他自己都害怕,一天到晚闭门不出,除非谕令下达,否则也不见任何外人。

拓跋焘从登基以来也不知道面临过多少次外敌的挑衅,内部虽然派系林立,又有诸多民族共存于魏国,但他自认宽宏待人,从不害怕有谁会因为他的政见而谋反自立。

可惜他的自信很快就被拓跋范的事情一巴掌扇到了南墙,到了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把自己最信任的大臣们叫来商议了。

古弼不知道崔浩和贺穆兰演的是戏,不但好好教训了若干人,而且还为自己会卷入和崔浩争权夺势的可能而担忧。所以当扯出了拓跋范以后古弼也是松了一口气,和几位大臣各抒己见。

长孙翰是看着拓跋焘长大的,自然不允许拓跋范的阴谋害了拓跋焘和他的儿子,便承诺会亲自盯着拓跋范在军中的动静,若有不轨,立刻让族中儿郎将他斩杀了。

可问题最关键的地方不在于拓跋范和拓跋良…

已经一百一十三岁的罗结像是从瞌睡中醒过来了一般揉了揉眼睛,似是不经意地说道:“陛下既然能生儿子,最近几年看样子又不会有仗打了,不如趁着大胜扩充后宫吧。那些个柔然公主,还有什么夏国的公主,北凉的公主,北燕的公主,能娶的都娶回来,生他十七八个孩子…”

他吧唧了几下嘴,看着被他吓到合不拢嘴的素和君,对着这个心爱的小弟子眨了眨眼:“唔,为了平衡后宫,鲜卑旧族的贵女也可以娶上一些。汉人的士族怕是不愿意把嫡女嫁给您,没事,庶女也是一样,反正当不了夫人…”

罗结这话一说,崔浩黑了脸。

要说他们这些高门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鲜卑人动不动想着各种法子求娶高门嫡女,好抬高自己的门第,顺便让日后的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

可五姓通婚何其慎重,即使是拓跋焘要上门求娶他家的女孩,崔浩也是会直接拒绝的,罗结这么一说,就怕崔浩弄疯了。

到时候崔家的姻亲怕是各个都要求上门来,让拓跋焘放过他们家的女孩,他家的门槛都要被踩破…

唯有拓跋焘没有被罗结的语出惊人吓到,反倒问他:“您是说,我若孩子多了,这些人就会歇了谋逆的心思?”

“咳咳,陛下想太多了…”罗结咳嗽了几声,“我只是觉得太久没听到宫里有小孩子的声音了,实在是怀念的很。”

他曾担任过宫中的内务官,到现在也暂时管着内库的事情,这几年把白鹭官交给素和君还好,在之前,是经常出入宫廷内外的,连后宫也经常跑。

拓跋焘被罗结的话说的一噎,转而思考起自己是不是该真努力耕耘一段时间,否则只有拓跋晃一个儿子,也太容易成为靶子。

晃儿成不成器还看不出来,多养几个也是正常。

“可是我的后宫太小…”

拓跋焘一想到又要日夜耗在后宫头就疼。

“唔,确实是小了,不行就把没有子嗣的女人送到别宫去吧,可以婚嫁的也可以放出去一批。再不行,把原本给皇子们居住的东边几座宫殿也分给新晋的夫人们住了,谁有了儿子,谁就有自己的配殿,想来为了住的好一点,各位夫人也会努力的…”

罗结为老不尊的嘿嘿笑了起来,又看了一眼身材魁梧的拓跋焘,像是已经看到拓跋焘满身扒着小孩的样子。

“陛下准备养儿子的时候少骑点马,臣之前就和您说过,老是骑马对生孩子不好,你老是大鱼大肉也不好。哎,我真想回到屁股后面跟着一堆小孩的日子啊,当初您和乐安王一天到晚求我给你们带新奇玩意儿日子,似乎还在眼前…”

罗结就这么唠唠叨叨起拓跋焘和乐安王等皇子们当年还在宫中的事情,他年纪大了,说话时回忆一会儿再说一会儿,崔浩和古弼等人就听得有些不耐。

可拓跋焘却因为罗结的话陷入了儿时的回忆,再听了罗结说了一刻钟之后,陷入了深思之中。

等罗结不再说了,拓跋焘也从深思之中回醒过来,见着崔浩和古弼等人已经快要疯了,便顺势让素和君送几位大臣出去,转身看着已经白发苍苍的罗结,向他颔了颔首。

“我明白您的意思。乐安王会生出不平之心,是因为我带走了他的儿子,让他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所以此事我也有责任。我不会杀了他,也不会因此就迁怒良儿…”

罗结像是突然耳聋了,只顾着笑眯眯地看他。

“可是我却不能眼见着他和刘宋联合…”拓跋焘脸上是怒其不争的神色,“我不能让他动摇国本。”

“陛下年纪这么大了,肯定有自己的主意了。魏国现在是您的,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罗结像是看待一个宠坏了的孙儿,“不过我也没几年好活了,就想看到故人都好好的。至少在我死之前,陛下不要让我这个老头躲在家里哭,成吗?”

拓跋焘想起他之前说的那么多往事,心中忍不住一软,点了点头。

罗结这才高兴地又笑了起来。

拓跋焘没有母亲,保母窦氏又是汉人,罗结很多时候都像是一位可靠的爷爷,他小时候一直受他的照顾,所以才在登基之后不顾他一百零七岁的高龄,依然让他领着三十六曹的事务。

“若是您能因为这个多活个几十年,哪怕不动乐安王,我也愿意啊。”拓跋焘笑了起来,亲自搀着这位老臣出殿。

“我派人送您回去。”

“不用了,陛下,这个宫里就算闭着眼睛,我也走的出去。”罗结看着已经成熟英挺的拓跋焘,忍不住叹道:“不过陛下,此事足以引以为戒。”

“我活了这么多年,看过无数因为施恩后不再满足别人的愿望,反倒引起仇恨的事情。无论是手足也好,妻儿也好,都要注意那个‘度’。我见你对待库莫提那孩子,似乎也有些过度了。他身份尴尬,你也莫要太过特别对待他,否则反倒是一直在提醒他的身份。”

罗结拄着拐杖,见宫人奉命前来搀扶,便收住了自己的话,不在多说。

直到罗结走的远了,拓跋焘才又听到这位老人的声音远远传来。

“佛狸,多生点孩子!如果没人带的话,我来给你带!”

拓跋焘不知为何鼻子一酸,之前满心的愤怒和不甘全都一扫而空,直直地望着宫阙前连绵不断的宫檐,立了许久。

直到宫人小心来问,拓跋焘才从回过神来,吩咐一个宿卫去宣武门前颁旨。

“去告诉乐安王,不必再跪了,去罗结府上登门道谢吧。”

“是。”

罗结离了宫,拓跋焘也和众位臣子商议了拓跋范之事,无论拓跋范有没有让儿子取而代之的心思,这条路都已经走不通了。

任何阴谋一旦被抬到阳光之下,阴谋也就成不了阴谋。

几日后大朝,拓跋焘要奖赏北伐有功的功臣,到那时候拓跋范手下所有的权利,都会因为此事而被诸多功臣瓜分个干净。

对于他来说,这可能是最可怕的惩罚。

之后把他再丢到哪个偏僻之处做个闲官,将他看管起来,就算他真的能通上刘宋的路子,没有兵权也没有权利在手,刘义康那厮也不会在他身上下功夫。

和刘宋之事,拓跋范是不会承认的,也找不到什么证据。

可拓跋焘手中有燕七,有柳元景,原本就知道了不少消息,拓跋范即使不承认,他也能一点点的察觉出来。

如今外敌已灭,四方靖平,物价平抑,因为虏获了大量的人口,国力也会蒸蒸日上,正是大魏迎来第一个大治之时,他也不能因为此事就掀起内乱,埋下日后的隐患。

罗结说的对,如今最大的隐患不来自于外部,也不来自于奸险小人,而是来自于宫内。

他一入后宫,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种马,女色这事,在他十三四岁最好奇的时候自然是很喜欢的,可等他心中的事情多了,揣的也多了,对这个也没什么特别在意的了。

如今再美的美人,在他的眼睛里也不过就是“独孤家的女儿”、“乙弗家的女儿”、“xx国的公主”之类的标签。

而他曾经喜欢的那些女孩,也在后宫的磋磨中慢慢变成了另一幅样子,让他忍不住想要逃离。

为了大魏的安稳,他又要重新披上战袍,踏入那“久战之地”,和一众女人“大战”一番,然后再想法子在乱七八糟的后宫里保全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