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曹氏,教得孩子一点规矩也没有!

太皇太后在心里吐糟,原本想一口回绝,转念想到昨天太皇太妃和她说的话,立刻就改变了主意,笑道:“如此甚好!我和你母亲也有些日子没有见着了。”

赵翌没有想到太皇太后这么爽快地就应下了,他非常的高兴,忙喊了小豆子进来,让他去钦天监挑日子,安排太皇太后去万寿山串门。

第130章 千秋

太皇太后想早点把姜宪的事定下来,道:“也不用那么正式,就三天后好了。到时候保宁和我一块去。我还是在保宁出生的前一年去过万寿山。”

自从姜宪出生,太皇太后为了照顾她,再也没有出过京城。

赵翌高兴地去安排了。

太皇太后却在私底下和太皇太妃冷笑:“我看他这么急切,恐怕是想去看方氏吧?”

太皇太妃闻言面色也有些不虞,低声道:“曹太后还留着那位吗?这样要是传了出来可怎么好?”

太皇太后不以为然地道:“它些日子不是各地封疆大吏都进了京吗?我看曹氏纵然想处置方氏可能也会等到这些事消停下来。我听阿瓒说,皇上让那个福建总兵李长青做了山西总兵。”

太皇太妃也是宫里的老人了,何况她进宫的时候就服侍着太皇太后,两人也是经过很多事的人,比寻常的后宫嫔妃多了几分见识。

她一听就知道这是曹太后和赵翌做了交易,说不定赵翌让步就是因为方氏还被曹太后捏在手里呢!

只是可惜了保宁。

如果没有这桩,她安安稳稳地嫁进宫里,做个皇后,她们也不用替她操这个心了。

“但愿曹太后最后不要弄巧成拙。”太皇太妃感叹道,“方氏这么大的胆子,只怕也不是个好相下的。”

“不管怎样,她难道还敢向外宣称赵玺是她生的不成?”太皇太后不屑地笑,“你看看他给那孩子取得名字,‘玺’,国之重器。有这样给庶长子取名的吗?我看他是被那方氏迷得不知道东南西北了。这就和他娘是一个得性。想当初,先帝给辽王取名‘翊’,给皇上取名取名‘翎’,结果她觉得‘翎’不好,非要取名‘翌’…最后还是内阁议事,让皇上叫了‘翌’。皇上登基后,辽王上书要改名字,她却不阴不阳地说这名是先帝所赐,改了不好…她这是要辽王日日夜夜寝食难安呢?她惯会用软刀子杀人了。秦贵妃另外几个孩子不就是这样没的…如今皇上也跟着曹氏有样学样,我看以后他生了嫡长子给取个什么样的名字…”

太皇太妃不好评论,只能劝太皇太后宽心,说起了明天请人进宫大鼓的事:“您看要不要请几位命妇进宫?”

“请镇国公府夫人和亲恩伯夫人就行了。”太皇太后沉吟道,“保宁的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别这个时候被人传出些什么不好听的就烦人了。”又想了想,道,“让白愫也过来玩一天。他们姐妹有些日子没见着了。我也想看看掌珠有没有受委屈!”

太皇太妃笑盈盈地应“好”,亲自去吩咐孟芳苓让人给三人派送贴子去。

镇国公夫人是知道她进宫做什么的,等到姜镇元回府,就拿了这几日打听到的消息去见姜镇元:“赵啸除了听戏,倒没有什么其他不好。就是靖海侯赵廷,自夫人去世之后也没有续弦,只是提拔了夫人在世时给他抬的一个姨娘管家,保宁要是嫁过去,没有婆婆,还是宗妇,可以立刻接手管家。

“安陆侯家就不用我说了。

“老安陆侯在世的时候擅长打理庶务,京城里的这些勋贵算起来,他们家是数一数二的富足。安陆侯又是个老实厚道的,什么花花心思都没有,和安陆侯夫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家里是连个小妾通房都没有的。出入都很是谨慎。两个孩子也都教得好,又听话又懂事又孝顺。安陆侯夫人虽然不想让邓成禄娶保宁,可架不住邓成禄那孩子喜欢保宁,苦苦求了安陆侯夫人来我们家提亲。

“千金难买心头好。保宁又不是那不懂事的孩子,安陆侯夫人性子温婉,家风也好,保宁嫁过去吃不了亏。

“倒是那个金宵让我吃了一惊。说起来他们家也是行伍出身,金家兄弟六个,他是嫡长。这都不说,家里居然管得十分严厉,小的时候身边服侍的都是大个十岁的丫鬟,孩子们大了就全是小厮。家里的不管是长辈还是晚辈,没一个出入烟花之地的。难怪他们家听了消息敢来求娶嘉南的。

“您看到底哪家好?

“我明天进宫,太皇太后肯定要问我的。

“照我说,如果金宵不是嫡长子就好了,可以留在京里…”

姜镇元一面更衣,一面懒洋洋地道:“这件事你就别操心了,太皇太后肯定有自己的打算。你到时候听太皇太后的就是了…那也不行!如果太皇太后问起来,你就说要回来商量我。就算是太皇太后相中了,我们也得好好过过眼才是。这可是保宁的终身大事!”

房氏连连点头。

姜镇元又道:“你让丫鬟去叫了阿律过来。他们这些孩子对着我们老一辈是一个样,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在一起又是另一样。照我看,阿律去打听比我们靠谱。”

房氏立刻去叫了姜进来,自己去准备进宫穿的衣饰,也因此到了慈宁宫之后颇为淡定,主动笑着和比她晚来的亲恩伯夫人打招呼。

恩亲伯夫人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低声地问她:“这不年不节的,太皇太后她老人家怎么想到要听大鼓?”

“我也不知道。”房氏向来嘴紧,笑道,“怕是这些日子总下雪,闲着无事吧!”

亲恩伯夫人就问起另一桩事来:“听说太皇太后要为保宁选婿?有这回事吗?”

上次元宵节她虽然亲眼看见太皇太后一反常态地接见了很多臣子家的孩子,结果却没有了后文,她有点拿不准。

房氏想到他是太皇太后的侄媳妇,又是姜宪的表舅母,遂低声笑道:“你等会就知道了!”

也就说,真有这件事!

亲恩伯夫人脑海里就浮出儿子王瓒半夜三更一个人爬到屋顶望着紫禁城抱膝而坐的孤单背影,眼泪都快要落了下来。

如果他们家不是外戚,不是什么伯爷,如果姜宪只是个普通的小姑娘,这该是门多好的亲事啊!

她在心里暗暗叹气。

半夜里一个人望着紫禁城方向发呆的除了王赞,还有李谦。

姜宪,果然要赶在皇上立后之前把自己嫁出去。

三个后选人。

一个是赵啸。

一个是邓成禄。

一个是金宵。

都是家势显赫,各有所长之辈。

不知道姜宪会选谁?

第131章 心事

李谦扶着水榭的栏杆,长长地吁了口气。

气息落在寒冷的冬夜里,瞬间就化成了一团白雾。

就像他此时的心情。

说不清,道不清。

姜宪是当朝郡主,身份最尊贵的人之一。

她想把自己嫁出去,天下的男子可以任她挑。

他心里明白的很。

可为什么又觉得很难过,心里不舒服呢?

是因为她这么轻易地就把自己嫁了吗?

金宵他没有见过,邓成禄他也不了解,可赵啸…英俊潇洒,家势显赫,而且谈吐文雅,言之有物,只要是女孩子都会喜欢吧?

她选了这样的人做丈夫,他为什么还要觉得心里堵得慌呢?

李谦低着头。

皎洁的月光照在昆明湖上,细细的波光一道道如利刃的锋芒,看着就让人寒彻心肺。

但他就是不想回屋。

回到那个因为烧着地龙而温暖如春的屋子里。

他转过身去,看见穿着一身侍卫服饰的谢元希朝他走了过来,离他不过二十步的距离。

李谦不由自嘲。

什么时候,他连有人近身都察觉不到了。

姜宪的婚事,竟然搅乱了他的心绪。

这几天李谦有些不对头,谢元希已经感觉到了。他以为李谦是为了即将回山西去而担忧,他趁着李谦独自在这里发呆的时候来找李谦,就是打算和他谈一谈关于李家回山西的事。

“将军!”自从李谦的任命下来之后,李谦身边的人就对他改了称呼,“你这几天到底在担心什么?如果是人,山西李家发迹的地方,虽然后来跟着大人的人都被分配到了各个卫所,可那些人毕竟都是跟着大人才发的迹,只要大人登高一呼,多的是人来投靠李家。如果是钱,我仔细算过了,把你名下的生意全都盘出去,加上这几年我们在福建的收益,支持个七、八年没有任何问题,何况你和大人上任之后,我们还能自筹一部分军饷,这样一算,又可以支持两、三年,若是能从曹太后那里弄点银子,我们的日子就更好过了。至于山西巡抚胡以良这个人,我已经让人去打听了,就算是他是个正人君子,说不定还喜欢收藏字画呢?只要我们投其所爱,不可能拿不下他。我们此时回山西,正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好不过了。你就给我说句实话吧!你到底是怎么了?”

他只要一想到姜宪要嫁给别人了,成为别人的妻子,他就觉得心里不舒服…就觉得姜宪有了陪她玩的人,就会渐渐把他忘记,渐渐和他疏远…

这话他怎么说得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