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是李谦也颇为仗义,让胡拨腊及时赶了回来。不然宣府被围,需要大同增援的时候他的参将不见了,难道还让他亲自上阵不成?

傍晚时分,齐胜站在大同的城墙上朝着宣府的方向望去,那边炊烟袅袅,好像有很多人安营扎寨似的,但凭他的经验,最多也就只有两、三万人马的样子。

那么多的人去了哪里呢?

齐胜犹豫了片刻。

他第一时间想到了马向远夸大其词为了多捞军功,其后想到了布日固德是不是为了攻下宣府在调兵遣将,把兵力派到了其他的地方,否则他被发现了为什么不立刻攻城而是在这对峙不战。

齐胜忙吩咐自己的斥侯去打探消息。

得到的结果令他诧异不己。

驻扎在宣府城外的鞑子最多也就一两万人。

“不好!”齐胜在心中暗喊不妙,忙让人八百里加急往镇国公府递信。

他怀疑布日固德的目标还是李谦。

姜镇元收到他的来信叹了口气。

五天前布日固德已开始围攻甘州。

他对姜律道:“这件事你可千万别说漏了嘴!”

自从布日固德对朝廷开战以来,姜宪和太皇太后都非常的紧张,每隔几天就会把姜律叫去问问战事,有时候还会连着两天让姜律进宫。昨天太皇太后就又派了人来让姜律进宫。

“我知道!”姜律苦笑,不由向父亲诉苦,“太皇太后那里还好说。保宁却不好骗。我也不知道她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在给她出主意,她每次都送我出来,问的一些问题让我差点就说漏了嘴。爹,我觉得你与其让我进宫满口胡言地哄保宁,还不如去见见保宁,把战事告诉保宁,保宁压根就不相信我在太皇太后面前说的那些,我觉得我快要兜不住了。”

姜镇元现在也有点怕见这个侄女。

忙没有帮上,万一李谦有个三长两短的…他到时候怎么跟保宁交待。

想到这里,他脑子里就不由浮现出房夫人曾经跟他说的话:“…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一直很后悔,觉得如果不是她老人家,李谦不会去陕西的行都司做都指挥使,总想找个机会让李谦回西安。你得找个机会把李谦调回西安才是。太皇太后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小俩口这样总是分居两地也不是个办法。”

姜镇元就道:“你先挺着,真兜不住了再说。”

在他看来,这对李谦未尝不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如果是他,他就不会放弃。

可李谦娶的是姜宪,太皇太后在这世上唯一的血亲,姜家唯一的女孩子,这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像其他的男孩子那样能够横冲直撞。

姜律只好硬着头皮进了宫。

姜宪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对姜律很是不满,直接当着姜律的面吩咐刘清明:“你去叫了孙德功来给我回话。”

姜律却松了口气。

汪几道和熊正佩商量,西北的战事也暂时瞒着皇上,免得皇上什么也不知道突然想起个主意让边关的将领照着他的意思行事,弄得他们不好收场。

姜宪当然不可能在孙德功那里打听到什么。

可她心里隐隐不安。

谁知道却在腊八节那天收到李谦让人悄悄送给她的一对象牙赤金镶百宝的朝凤朝阳篦箕。

其精美的制作和雕饰让见惯了好东西的太皇太后也赞不绝口。

偏偏李谦还在带给她的纸条上写了是偶尔去集市经过的时候见到一个胡商想回老家变卖的传家之宝,他一眼看上去想到了姜宪,因此命人特意送过来,顺带问她在京城好不好。让她有空的时候多出去串串门,陪太皇太后打打牌。

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从来不觉得截了李谦给姜宪的书信拆了就看有什么不好的,两人都尤其喜欢最后一句,把书信给姜宪的时候太皇太后非常的高兴,笑吟吟地道:“我们今天下午不打太极了,我们来打叶子牌。”

姜宪有种自己努力了很久却一朝崩塌的感觉。

“不行!”她接过书信立刻跳起来道,“您看您这些日子走路都不像从前那样吃力了。就是因为跟着陈氏学了太极的缘故,您不能中途而废。”

第561章 破绽

太皇太后呵呵地笑,依了姜宪的没有打牌而是去学太极,晚上的时候则不免和孟芳苓念叨着:“我还真不能出事。眼看着李谦就要立下军功,我能帮他们一把了,我得好好保重身体才行。”

这已经不是太皇太后第一次说这样的话,孟芳苓觉得这样也好,太皇太后有了牵挂,可能会活的时间更长。

她抿了嘴笑。

姜宪却拿着那一对精美的篦箕在镜台前坐了良久,直到情客轻手轻脚地过来催她歇息,她这才对情客轻声道:“这个时候,就算李谦那边的战事没有那么激烈,他那里好歹有鞑子进犯,他怎么有闲情给我买了对篦箕,并派了人千里迢迢地送到京城来…”

情客笑道:“郡主为什么这么说?大人再忙,难道就不吃饭不出门了?大公子不是说了,这是大人偶然看见的,多半是大人觉得今年不能陪着您过年了,心中愧疚,所以一看见这对篦箕就想到了郡主。”

姜宪知道李谦对自己的喜爱,她想想情客说的也有道理,遂笑着点了点头,让情客拿了靶镜过来,把那对篦箕在发间比划了半天,觉得像太皇太后说的那样,精美绝伦,真的非常漂亮,这才让情客好生收藏了,道:“我也有些时候没有打首饰,好在是在宫里,不用出门,这对篦箕正好留着明年开春了出去踏青的时候戴。”

明年春天,李谦就应该来京城接姜宪了。

情客知道姜宪这是想李谦了,笑着应“是”,郑重地把那对篦箕收在了箱笼里。

赵翌过来给太皇太后请安,请了姜宪在东暖阁说话。

他问姜宪:“我让人送过来的腊八粥好吃吗?是御膳房里根据你的口味特别做出来的。”

对于腊八粥,她有什么喜好吗?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而且她觉得她今年吃到的腊八粥和往年吃的没有什么不同。不过,赵翌既然这么说,姜宪也就随口应道:“是挺好吃的。皇上您费心了。”

“算不上什么费心。”赵翌颇有些得意的道,“不过是前几天礼部把赏粥的大臣名单拿给我看,我想着你今年在京里过年,就把你的名字添上去了。你喜欢吃就好。”

姜宪听着冒汗。

有小内侍在门口探头探脑的。

姜宪认出那是坤宁宫的一个小内侍。她见赵翌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就提醒了赵翌一句,谁知道赵翌却道:“这件事你别管了,多半是韩同心让他来看我在干什么?”

因为涉及到韩同心,她就当自己没有看见好了。

赵翌就和姜宪说了很多俩人小时候一起过年时的事,半天也没有要走的意思。

现在赵翌和韩同心的关系颇为诡异。赵翌因为要上朝,所以每天下朝之后用了午膳就会来太皇太后这里坐会儿,晚上就不过来了。韩同心却恰恰相反,循规蹈矩的,每天晨昏定省。这样一来,两人就错过了。据孟芳苓说,有一次赵翌走得比较晚,韩同心又来得比较早,两人就在慈宁宫门前碰到了,韩同心冷冷地和赵翌请了个安,就面无表情地和赵翌擦肩而过。姜宪想想都能知道当时的情景,不由在心里暗暗庆幸太皇太后找了一个“抄经”的借口给她,每次韩同心过来问安的时候她都正好不在,她没在现场不用尴尬。不过,韩同心的心思好像不在这宫里似的,并没有在意这些,每天呆在坤宁宫里,也不知道她在做什么。

姜宪只好劝赵翌:“你还是问问那小内侍有什么事吧?别总是想当然。要是皇后真有急事找你,你是不是就准备这样不理呢?你也别让人看了闹笑话。”

赵翌不以为然,可姜宪都这样说他了,又是为了他好,他想了想,把那小内侍叫了过来,问他有什么事。

那小内侍受宠若惊,忙道:“皇后娘娘让我来看看皇上在干什么?说是等会东阳郡主和武阳郡主会进宫来看皇后娘娘,问皇上什么时候得闲了好过去坐坐。”

赵翌满脸的嫌弃,对姜宪道:“你看,我就说她没有什么事吧?不过就是想在两位郡主的面前炫耀一下罢了。”

姜宪皱眉,道:“东阳郡主毕竟是你岳母,她来了,你过去打个招呼也应该吧?”

赵翌很任性地道:“我不想给她做面子。”

姜宪无语。

赵翌却迟疑了片刻,道:“保宁,你也知道,我和母后之前大吵了一架,可她毕竟是我娘,熊先生就让我这两天去看看母后。可你也知道,边关的战事那么急,我哪有时间去给母后问安啊!你能不能代我去一趟?”

姜宪目瞪口呆。

曹太后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地喜欢过她吧?

之前不过是为了敷衍太皇太后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吧?

姜宪望着眼前满脸期待的赵翌,索性道:“这件事我去不合适,我看你最好还是让皇后去吧!我知道你忙,但陪东阳郡主说两句的时间还是有的吧?我看你不如等会儿去坤宁宫陪着两位郡主说说话,然后顺道让皇后代你去趟万寿山。你正好全心全意地关注九边的战事。”

赵翌听着眼睛发亮,觉得姜宪这个主意好,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

姜宪直摇头,甚至都懒得告诉太皇太后了。

等过了腊八节,年关的气氛一日比一日的浓烈。

李谦那边既没有捷报传过来也没有噩耗传过来,而且宣府那边也没有什么消息传过来。

这很不对劲!

姜宪心中生警。

她借口出宫去看白愫,却去了李家位于帽子胡同的宅第,和住在那里的刘冬月碰了个头。

刘冬月正担心着李谦,看见姜宪,就像看见了主心骨似的,慌慌张张就跑了过来把姜宪迎进了大门,急急地道:“郡主出宫是为了大人的事吧?不知道郡主有什么吩咐?我听说大人已经被围攻了二十几天了,朝廷这才姗姗来迟的下旨让榆林关总兵邵将军去增援大人。也不知道大人现在怎样了?”

姜宪一个没有站稳,趔趄着差点就摔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