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正色说道:“太孙此举,实在令臣弟这个做叔叔的汗颜。国若不存,何以家为!臣弟愿主动请缨,陪伴太孙一起去边关!”

太子:“…”

周琰听到齐王这般表态,既激动又振奋:“十四叔,没想到你肯陪我一起去边关。就让我们叔侄两个,一起去打退鞑靼人!”

他原本还担心自己的冲动之举会被齐王取笑,没料到齐王竟如此赞许他的举动,甚至愿意陪着他一起去边关,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齐王冲周琰笑了笑。是周琰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才对。他原本计划着自己去边关,现在周琰张了口,他跟着附和,倒不那么惹眼了。

叔侄年龄相当,并肩而立,俱是一脸坚决。颇有几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风采。

太子暗暗咬牙切齿,脸上却不得不挤出感动的表情:“没想到你们两人有这等为国为民之心,孤心中甚是欣慰。不过,这事关系重大,岂能如此轻率。等孤好好考虑几日再做决定。”

说完,便退了朝。

齐王早料到太子不会轻易答应,并不沮丧。周琰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低声嘟哝道:“父王肯定不会同意我们两个去边关。”如果同意,刚才就该点头,不会拖延到几日后。

齐王眸光微闪,正色问道:“周琰,我问你,你刚才是一时冲动才说出那样的话,还是真的想去边关?”

周琰想也不想的应道:“当然是真的想去。不瞒你说,我前些日子就开始动这个念头了。只是担心父王不同意。今天父王提到去边关,我才顺势主动请缨。本以为水到渠成,没想到父王还是没点头。”

说着,又忍不住长叹一声。

齐王挑了挑眉,笑着拍了拍周琰的肩膀:“你是真心想去就好。至于你父王那边,交给我就行了。我保证他很快就会松口的。”

周琰精神一振,大喜过望:“十四叔,你真的有把握吗?父王看着温和好说话,其实最是固执了。你能说服他吗?”

齐王悠然一笑:“谁说我要去找他了。从父皇那边下工夫不是更快?”

。…

周琰一路跟着齐王到了福宁殿。一路上嘀嘀咕咕的:“皇祖父一向最疼你,他能舍得让你去边关吗?还有,皇祖父一直在静心养病,皇祖母特地吩咐过,不准用任何事去打扰皇祖父。我们两个就这么去了,要是被皇祖母知道怎么办。父王母妃知道了,肯定也会不高兴…”

齐王忽然停住了脚步,俊脸上满是揶揄:“既然你有这么多顾虑,这边关不去也罢。”

周琰立刻陪笑:“我就是随口说说罢了,十四叔你大人大量,就别和我计较了。”

齐王斜睨他一眼,从鼻孔里轻哼一声:“罢了,看在你心诚的份上,我就饶过你这一遭。”

叔侄两个平日笑闹惯了,说笑几句便进了福宁殿。

皇上一直在福宁殿里静养。儿媳孙媳和宫里的妃嫔们每日都来伺疾,寝室外的偏厅里每天都有不少人。不过,此时正是用午膳的时辰,大部分人都回宫了。

齐王瞄了一眼,没见慕念春的身影,不由得暗暗松口气。慕念春肯定是随着容妃一起回了昭阳宫。

他有心去边关的事一直瞒着慕念春,一来是不想让她担心,二来是怕她会阻拦反对。还是等尘埃落定了再和她说好了…

皇上此次昏厥之后,极少见人。齐王和太孙一起来探望,于公公自然不会阻难,忙笑着进去通传,片刻之后又扬着笑脸出来了:“两位殿下来的巧了,皇上今儿个精神不错,请两位殿下进去。”

皇上面色灰白,目光黯淡,斜斜的靠在厚软的被褥上。已经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寝室里还燃着炭盆,混合着浓浓的药味,令人气闷不适。

“你们两个怎么有空来了。”皇上虽然强打精神,声音却透着虚弱无力:“战事连连,前朝事务繁忙,你们要多帮着太子分忧,不必惦记朕。”

齐王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正色说道:“儿臣今日和周琰前来,是有件要紧的事情求父皇。”

皇上显少见到齐王这般一本正经,忍不住笑着打趣:“哦?你能有什么要紧事?”

齐王一语石破天惊:“边关战事紧急,死伤众多,士气低落。儿臣愿和太孙一起前往边关,鼓舞士气,将鞑靼人赶回关外。请父皇成全儿臣和太孙的心意。”

。…

第三百一十六章 决定(三)

话一出口,皇上的面色就变了,想也不想的呵斥:“胡闹!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们两个给朕老实的待在京城。”

一个是最疼爱的儿子,一个是大秦的太孙,两人身份之尊贵仅次于太子。怎么能到兵荒马乱的边关去,万一出个什么差错怎么办?

“皇祖父先息怒,请听孙儿一言。”周琰确实比以前沉稳多了,见皇上板着脸孔,并不慌乱,反而上前一步,诚恳的说道:“正因为边关战事危急,孙儿和十四叔才更要前往边关。领兵打仗这种危险的事轮不到我们身上,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我们前去,最重要的是鼓舞士气安抚受苦受难的百姓。今日在朝堂上,孙儿已经主动向父王请缨,十四叔也决定一起去。父王还在犹豫,没有下定决心。所以我们特地来求皇祖父应允。孙儿知道,皇祖父一定会点头同意。”

齐王暗暗赞一声好。

今天在朝堂上,周琰的表现已经出人意料。现在这番话,更是质朴真诚。令人不忍拒绝。痛苦和磨难会让一个人迅速的成长。周琰是真的长大成熟了,开始崭露出大秦太孙应有的坚定和勇敢。

皇上原本对周琰有些不满,正是因为周琰的软弱和平庸。如今见了这样的周琰,心中焉能不欢喜?

果然,皇上的面色缓和了下来,看向周琰的目光也温和多了:“难得你有这份心。不过,你年龄还小,从未经历过战事,更没见过战场。它们都比你想象中的更复杂更危险。你是大秦的太孙,等朕归天之后,你就是大秦的储君。怎能冒这样的风险?”

周琰挺直了胸膛。将之前在朝堂上说的那番话又说了出来:“…皇祖父,孙儿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真的想好了。若天下的君子都不立危墙之下。大秦的城墙就真的危险了。男儿在世,当有所不为也当有所为。还请皇祖父成全!”慷慨激昂。态度坚决。

皇上也听的一阵激荡,情不自禁的赞了一声:“好!这才像我大秦的太孙!”

周琰眼睛一亮,振奋不已:“这么说,皇祖父是同意了?”

皇上瞪了他一眼:“谁说朕同意了?朕只是夸你比以前有血性有担当罢了!”

感情半天的口舌都白费了。周琰有些泄气了,忍不住给齐王使了个眼色。十四叔,我尽力了,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相比起周琰的慷慨陈词,齐王的神色平静从容多了。话语也异常简洁:“边关儿臣非去不可。若是父皇坚持不允,儿臣就暗中带上亲兵去边关。父皇最了解儿臣的脾气,说得出就做得到。”

皇上一听这话,顿觉头痛。

齐王府亲兵不过一千左右,这些亲兵在太平时期也不算少了,可到了战场上就不算什么了。全部覆灭也就是眨眨眼的功夫…

平日里惯着齐王,现在惯的这般任性执拗,也算是自食其果了。

皇上深知齐王吃软不吃硬的脾气,立刻放软了语气叹道:“朕这身体也活不了几日了,你就忍心离开朕的身边吗?万一朕闭眼的时候看不到你。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不瞑目。”

齐王闻言红了眼眶,声音略略低哑:“父皇一直疼惜儿臣,儿臣心中不胜感动。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万一父皇真的走了,这世上还有谁能像父皇一般庇护儿臣?儿臣坚持要去边关,也是盼着能打退鞑靼人立下战功,日后五哥和朝中的群臣也能念着儿臣的功劳,让儿臣平安就藩。父皇一直宠着儿臣,就请父皇再容儿臣任性一回。”

说着,缓缓跪了下来,深深的磕头。

周琰心中一阵酸涩,随着齐王长跪不起。

身在帝王家。既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父子兄弟互相猜忌。皇上在世。太子对齐王当然不薄。一旦皇上归天太子登基了,谁能保证太子不对齐王动手?

他不是蠢人。早就察觉出父王对十四叔的忌惮了。他能做的也不过是和十四叔多亲近些,希冀着父王能看在他的颜面上对十四叔心慈手软些。

皇上看着跪在龙塌边的叔侄两人,眼眶也湿润了。许久之后,才叹道:“罢了,朕就允了你们这一回。你们两个听着,一定要安然无恙的回来。”

周琰一阵激荡,扬声应道:“谢谢皇祖父!”

齐王声音中有几分哽咽:“谢过父皇!”

皇上到底是让了步。这个结果,早在他算计和预料中。

只要他示弱恳求,父皇肯定会心软。他到底是利用了父皇的偏爱和怜惜…

。…

“什么?”太子不敢置信的看着齐王和周琰,面色难看之极,语气中满是震怒:“你们两个竟然去求了父皇?”

他在勤政殿里一边看奏折,一边在暗中思忖着要如何打消周琰的痴心妄想。没曾想,不到一个时辰,周琰竟然就去了福宁殿,还说服了皇上点头同意…

周琰最怕太子,太子一发怒,他的膝盖就开始隐隐发软。不过,此事已成定局,他也绝不可能退缩,挺直了胸膛说道:“是,皇祖父已经点头同意了!明日就会下圣旨,父王,你就随儿臣这一回吧…”

“你给我住嘴!”太子面色铁青,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周琰心里一凛,顿时噤声不语。

齐王却没有半点惧色,从容说道:“五哥,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你生气也无济于事了。我和周琰已经下定决心,此去必然竭尽所能打败鞑靼人。”

“你上下嘴皮一碰,说的倒是轻松简单。”太子冷哼一声,讥讽不已的张了口:“周琰只会读书,你擅长吃喝玩乐,没一个领过兵上过阵的。你们两个就算去了边关,又能做什么?鞑靼人若是知道你们两个千里迢迢的送上门,来个生擒活捉怎么办?我在京城可救不了你们!”

一句比一句尖酸刻薄。

齐王面不改色:“我们先斩后奏,也怪不得五哥生气。请五哥放心,我们此去边关,一定会加倍小心,绝不会身陷险境。如果真的遇到什么危险了,我也一定会挡在周琰身前,不会让他有半点闪失。如果你还是不放心,我现在就对天立誓。”

说着,面色一整,郑重起誓:“皇天在上,我周恪对天起誓。此去边关,一定尽我所能保护周琰。只要有我在,绝不容任何人伤害他。有违此誓,就让老天罚我无故横死,不得善终!”

竟发了毒誓!

周琰霍然动容,眼中闪出水光:“十四叔…”

太子也是一惊,脸上的怒气不由得渐渐收敛。

时下人人都信神佛之说,绝不可能随意发誓。更何况还是这样的毒誓。哪怕他对齐王心存芥蒂,此时也不得不信齐王的诚意。

周琰一直和齐王亲密要好,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过了片刻,太子忽的说道:“周琰,你先出去,我有些话要单独问一问十四弟。”

周琰略一迟疑,看了齐王一眼。父王该不是要对十四叔不利吧!

齐王冲他安抚的笑了一笑。放心好了,我能应付。

周琰这才稍稍放了心,不怎么情愿的退下了。

太子将周琰的神色变化尽收眼底,既好气又好笑:“我算是白生这个儿子了。胳膊肘整日往外拐,瞧他那副放心不下的样子,好像我会随时吃了你一般。”

再怎么说也是亲兄弟。虽然感情淡薄心中忌惮猜疑,等闲他也不会轻易出手对付齐王。免得落下话柄为人诟病。

齐王淡淡一笑:“周琰多虑了。五哥一向对我照顾有加,怎么可能对我不利。”话语中透着彼此心知肚明的意味深长。

饶是太子脸皮雄厚,也不禁微微发热,咳嗽一声说道:“十四弟,明人面前不说暗话。这里只有我们兄弟两个,不妨说些掏心窝子的话。赵王父子心存谋逆一事,确实令我心中耿耿于怀。对吴王晋王都有提防之意,就连对你也有些疑神疑鬼的。都是我这个做兄长的心胸狭窄,今日我听了你这番话,才惊觉你的心意。你对皇位根本没有野心,否则,你不会写出那篇檄文,也不会去战事危急的边关,更不会当着我的面发那个毒誓了。我该给你正式的赔个礼才是。”

话说的十分漂亮,不过,有几分可信度就不好说了。

齐王心中暗暗冷笑。太子分明是在借着此事逼着他表明态度,不过,这样的举动倒是正中他的下怀。他也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表明心迹”。

论演技,齐王可从来没输过任何人。

齐王一脸真挚诚恳的看向太子:“五哥这么说,可真是让我汗颜了。我自幼不喜读书,也不喜练武,只爱吃喝玩乐。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携妻眷就藩,做一个闲散的藩王。此次周琰坚持去边关,我实在放心不下才想着陪他一起去。不然,以我的性子,哪里想出这种风头。”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告别(一)

齐王接二连三的举动足以表露出无意皇位,太子心中的忌惮之意终于去了大半,神色也缓和了不少:“你的心意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宽心,日后我绝不会疑心你,更不会在你就藩的事情上有半点刁难。你和琰儿年龄相若,也是我亲眼看着长大的。我岂能信不过你。”

齐王一脸感动和感激:“那我就先谢过五哥了。五哥放心,我说到做到,一定平安的将周琰带回来。”

太子叹了口气:“也罢,你们都大了,不甘被拘在京城里,又想为边关战事尽份心出份力。连父皇都点了头,我也没有拦着的道理。琰儿性子温软,遇事不够果决,你机智灵活,比他强的多。有你在身边多提点他一些,我也能稍稍放心了。刚才发的毒誓,你千万别放在心上。你和琰儿情意厚重,我知道你肯定会时时护着他的。”

齐王笑着应下了,又诚恳的张口说道:“我还有一事要拜托五哥。我这一走,府里就只剩下念春一个人。她年轻识浅,还请五哥五嫂替我多照应王府里的事。”

太子答应的很爽快:“好,我会交代你五嫂一声。”

一派兄友弟恭的和睦融洽。至少从表面看来,兄弟两个毫无芥蒂彼此信任。

齐王心里很清楚,太子并未完全打消心中的疑虑和顾忌。不过,总比之前的处处提防要强多了。

说服了皇上,又说服了太子。他和周琰去边关一事已经成了定局。

接下来要做的事才是最为难最痛苦的。

他也该向慕念春坦诚相告了。

。…

慕念春早已习惯了齐王早出晚归,做好了宵夜放在蒸锅上热着。等了片刻不见齐王回来,索性又做起了针线活儿。

晚上做针线最伤眼,石竹劝不动主子,只得在屋子里多燃了几支烛台。屋子里亮如白昼一般。慕念春偶尔一抬头。不由得哑然失笑。屋子里本就燃了四盏烛台,石竹又多点了四盏,整整八盏烛台。连角落里都被照的亮堂堂的。

慕念春笑着打趣:“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不过是做点针线,你就点这么多烛台。也不怕浪费。”

石竹故意叹口气:“小姐嫁到了王府之后做了当家主母,果然和以前不同了。如今竟会为了几盏烛台数落奴婢了。”

冬晴在一旁凑趣:“等齐王殿下回来,奴婢一定要将此事原原本本的禀报给殿下。殿下一定很庆幸娶了这么一位勤俭持家的王妃。”

主仆三个有说有笑,倒也不寂寞。

慕念春手中正在做着一双男鞋,不用想也知道,这鞋子是特地为齐王做的。做鞋最费时费力,慕念春又大多待在宫里,闲暇时间实在不多。从过了年之后就开始动手。到现在也没做完一双鞋。

“诶哟!”

慕念春蹙眉轻呼,指尖一痛,冒出了血珠。

今天晚上,已经是第三次戳中手指了。她的女红不算顶尖,却也说得过去。像这样接二连三戳中手指的却是前所未有。心里有种莫名的不安和慌乱,好像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似的…

“小姐,要不然还是别做了吧!”石竹看着十分心疼,忍不住张口劝道:“今儿个晚上这可是第三回了。”

慕念春定定神笑道:“放心好了,我没事的。刚才只是一时不小心。”这双鞋都做了两个多月了,要是再拖延下去。只怕到了夏天也做不好。

慕念春吮了会儿手指,又继续做针线。很快,小桃便笑嘻嘻的来禀报:“齐王殿下回来了。”

慕念春心中一喜。手不自觉的抖了一下…然后,手指又遭了殃。

。…

“我为你做鞋,今晚被针戳中了四回。”慕念春见了齐王,忍不住举起伤痕累累的左手。纤长细白的手指上果然有几个红点。

齐王笑着握住她的手:“这些事让绣娘们做就是了。”

慕念春笑容微微一顿。这画风明显不对劲…以齐王的性子,此时最正常的反应应该是将她搂在怀里又亲又抱又哄然后厚颜无耻的要求她再为他做双袜子什么的才对,怎么可能这么平静。平静的几乎可以称得上反常了…

慕念春狐疑的看了齐王一眼,直接了当的问道:“你是不是有什么要紧的事瞒着我?”

她一直都是这么敏锐!

齐王笑的有些沉重:“嗯,我确实有件重要的事要告诉你。”

丫鬟们早就识趣的退下了,屋里只有他和慕念春两个人。慕念春下意识的问了句:“什么事?”

齐王嘴唇动了动。可不知怎么的,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慕念春心里微微一沉。齐王从来没这样吞吞吐吐支支吾吾过。到底会是什么事,会让他这样难以启齿?难道会是…

一个念头忽的跃然于脑海。慕念春脱口而出道:“你是不是打算去边关?”

齐王默然片刻,然后苦笑一声:“我们两个果然心有灵犀。你一猜就中!”

慕念春毫无猜中的喜悦,一张俏脸悄然泛白,细细的贝齿紧紧的咬着红唇,眼中隐隐闪过水光。

齐王心里一阵酸涩,低低的说道:“念春,对不起,我没和你商量就做了这个决定。这件事,我在心中已经考虑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今日在朝会上,周琰主动请缨去边关,我正好随着周琰一起张口。既不惹眼,也不会惹来太子的猜忌。太子在朝会上没点头,我和周琰又趁着中午去了福宁殿,费了许多口舌才说服了父皇。太子知道之后,大发雷霆。我在他面前立了誓,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会先护着周琰。太子对我的猜忌去了大半,也答应我会和太子妃多照顾你…”

“不要说了。”慕念春忽的抬头,眼眸里噙着泪花,声音哽咽:“你已经决定要走了,皇上和太子也都点头同意了。我是否愿意根本不重要。你只管走就是了,我能照顾好我自己。”

齐王心中一恸,舒展双臂,将她搂入怀中。慕念春却没像往日一般柔顺,用力的挣扎几下,猛地推开了齐王。转过身不肯看齐王一眼。

齐王心中愧疚,悄然叹息,从身后搂住了她,在她耳边低声道:“念春,对不起。”

这一次,慕念春没有挣扎,只是身子微微轻颤,肩膀也在轻轻的耸动。

微凉的泪水滴落在齐王的手背上。

齐王只觉得手背一阵火烧般的灼痛,那份痛楚,迅速的蔓延至四肢百骸。

她看着温柔,其实性子最是倔强固执,从不轻易落泪。成亲以后,两人好的蜜里调油一般,别说争执了,两人连重话都没说过一句。他曾经暗暗立誓,要一辈子都爱着她宠着她,绝不让她掉一滴泪。

然而此刻,他却让她伤心地落了泪…

他不自觉的用力,似要将她揉进自己的身体里,口中不停的低声呢喃:“对不起,念春。我不该瞒着你,对不起…”

“我和周琰身份尊贵,前去边关能大大鼓舞将士们的士气,也能更好的安抚民心。鞑靼人知道了我们的身份,必然会不顾一切的来攻打我们的军队,不管是俘虏还是杀了我们两个,都会对大秦的军心民心造成巨大的打击。这其中的危险,我都知道。”

“可现在,边关危急,将士死伤惨重,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是大秦的危难,也和我息息相关。如果不是因为韩越和我之间的恩怨,如果不是因为我提前识破了韩越,韩越也不会行此险招。一日不将鞑靼人赶出去,我一日心中不宁。你也不用为我忧心。前世我领兵数年征战,最擅长游击周旋和以弱胜强。鞑靼人纵然凶悍勇猛,我也有八成的把握战胜他们。”

“念春,你现在生气,可你一定会理解我。没人逼着我,是我自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我无法袖手旁观,我必须要去边关!我要亲自领兵打败鞑靼人,将鞑靼人打出边关,让边关重新恢复安宁。”

“你放心,我一定会保重自己,平平安安的离开京城,然后平平安安的回来。”

齐王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不息。

慕念春的泪水模糊了视线。

她当然理解齐王的心情。人人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齐王从来不是什么道德感很强的人。可他曾是大秦江山的天子,对江山安稳百姓平安自有执念。他无法冷眼旁观,所以他才会坚持去边关。

理智的来说,齐王这个决定没有错。他也确实是领兵支援的最佳人选。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另一回事。只要一想到他此去隐忧困难重重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她的心就一阵阵无法抑制的抽痛和恐慌。

原来,这就是爱上一个人的滋味。

为他欢喜为他忧愁,为他牵肠挂肚,为他可能会遇到的任何危险心惊胆战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