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后,李苒打着要去查看庄子的借口,出了京城,她确实打算顺路看看她的几个庄子,好好看看。

谢泽前一天晚上就启程了。她的行程他知道,他的行程,她就不知道了。

李苒一行将近两百人,几十辆大车,快是快不起来的。

出了京城,能跑马了,周娥就建议李苒从车上下来,跑马练练骑术。

李苒很赞同,下车上马,紫茄和青茄等一群丫头,竟然个个骑术不错,李苒和周娥,以及王翠等人一起,纵马先行,往附近的热闹州县逛上一圈,再迎上因为大车太多,只能缓慢而行的队伍。

照启程前的计划,李苒一行,一路上都是绕城而过,住驿站也只用周娥不知道从哪儿借来的一个偏将的堪合,驿站有空就住,没空就找专门做马帮行商生意的大车店,要是连大车店也找不着,那就搭行军帐蓬。

搭行军帐蓬这事,李苒瞧着,她这支队伍里,除了她之外,好象人人擅长。

随行的几个厨娘,在野外搭几块石头烧火支锅,以及架起案板的熟悉程度,好象不亚于石南他们。

紫茄和青茄对着几块石头垒起的灶烧火煮水,沏出的茶,味道一样的好。

李苒看了几回,只觉得有些心酸。

再太平上几十年,这份熟练大约就不会再有了。

走了十几天,进了五月,也进了京西南路地界。

京西南路太平了十几年,靠近驿路,已经没有荒地闲田了。

这会儿正是夏收的时候,驿路两边的麦地里,割麦子的壮劳力,提着篮子送饭送水的老人,提着篮子在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的小孩子成群结队,笑着叫着玩闹着。

一派丰收的热闹景象。

李苒骑在马上,信马由缰,看着由近到远,生气勃勃的人间气息,有几分恍惚。

眼前这一幅麦田里的收获景象,和她小时候看过无数次的收获景象,穿越不知道多少年,合而为一。

☆、第149章 庄子

到傍晚,进了李苒头一个庄子。

这是李苒的庄子中,占地最广的一个。

李苒没让苗忠提早过来,离那块标志着所属的界石一射之地,苗忠从后面赶上来。

李苒下了马,和苗忠一起,岔进往庄子过去的能过大车的宽路,边走边看。

周娥背着手,跟在李苒后面,左看右看。

王翠等人找地方安营,桑嬷嬷找了个小孩子问了,径直去找庄头沈大,要些菜肉柴,顺便嘱咐他不要声张,只当是不相干的路人。

“这庄子是咱们府上所有庄子里,打理得最好的一座。

这里一共两万四千五百七十亩地,我问过沈庄头,说是从他接手时,这庄子就是两万多亩地,几经易手,没多过一亩,也没少过。

这庄子里的佃户也极安稳,到这庄子里年头最短的一家,也五十二三年了。

这座庄子里,沈庄头一呼百应。”

苗忠看了眼李苒。

“我懂你的意思,你接着说。”李苒点头。

乱世之中,这样的庄子,这样的庄头,是一股不算小的力量。

“这座庄子是御赐。归到王爷名下十三年了,之前三十年里,六易其主。

老太爷吩咐我打听过这庄子的过往,从前那三十年,这一带换了四回主,战乱不断,从外面实在不好打听。

庄子里的佃户,只知道沈庄头,别的,一问三不知,是真不知道。

庄子里的帐,老奴今年头一回看到,帐做得很清爽,历年收成也都对得上。

只是,照这庄子……王妃看,这一块地,十亩左右,您看田头堆的那堆麦,还有,您看这麦穗。”

苗忠弯腰拾起个掉落在田里的麦穗,用手一揉,托在手里给李苒看。

“饱满得很。这块地的亩产不低。

这庄子两万多亩地,这一块算中等,照这么算,这庄子的收成,该比沈庄头报上来的帐,要多来两三成才对。”

“嗯,看看再说。”

李苒站住,看着前面十几步外,一片忙碌的打麦场。

王翠她们很快就找到了一块合适的宿营地。

一面临河,另一面挨着一大片打麦场,离庄子也不远。

王翠她们忙着安营布防围步障时,沈庄头跟着桑嬷嬷,连走带跑赶过来。

离了七八步,沈庄头看清楚李苒,一个怔神,曲膝下跪。

“不必!”李苒急忙示意周娥。

周娥离沈庄头很近,一步踏前,伸手拎起沈庄头:“你这一跪,惊动了人怎么办?”

“是是是!”沈庄头连声应是,连连躬身。

“我们路过这里,正好过来看看。

正是农忙的时候,你们忙你们的,不必管我们,需要什么,我打发人去找你要。”

李苒尽可能的和气。

这位沈庄头,上回见她也是这样,一幅战战兢兢的样子。

“是是是!”

沈庄头还是不停的躬身。

“看看夏收,都知道该干什么,小人年纪大了,帮不上忙,是个闲人,小人听王妃差遣。”沈庄头陪着一脸笑。

“让沈庄头带你看看。”李苒沉默片刻,示意苗忠。

苗忠答应了,示意沈庄头,两人一起退出两三步,转身往前,走出十来步,拐进了旁边收了一半的田里。

“这庄子不错!”周娥退后几步,和李苒并肩,胳膊挥了一圈,愉快的发表了一句见解。

“你很小就到京城了?之前也是在这样的庄子里?”李苒和周娥,一边信步走向打麦场,一边笑问道。

“嗯,可不象这庄子这么好。

我记得的不多,就记得到处都是一片枯黄,满地蚂蚱,蹦到你脸上你也逮不住。

这事儿吧,我纳闷了好些年,蚂蚱那东西,你说它都蹦到你脸上了,怎么能逮不住呢?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做梦,不然不可能啊你说是不是?

后来,碰到过几回,总算明白了。唉!”

周娥一声长叹。

“你知道为什么逮不住?因为你快饿死了,两眼发花,看东西都是跳来跳去,半丝力气没有,手都抬不起。

那蚂蚱别说跳你脸上,就是跳进你嘴里,你都不一定咬得住。”

“蚂蚱烤一烤,很好吃。”

李苒沉默片刻,笑着岔开话题。

“咦?你吃过?”

周娥惊讶的两根眉毛抬的老高。

“听说过。”李苒斜了周娥一眼。

“蚂蚱到处都是,你等等!老马!”周娥一声吼。

正拎着张渔网,准备往河里撒几网的老门房老马响亮的哎了一声,将网扔到河边,一溜小跑奔过来。

“去,找点肥蚂蚱,那边还有椿树,能吃的都找点儿,王妃想尝尝鲜。”

周娥愉快的吩咐道。

“啊?”老马象看怪物一般瞪着李苒。

“快去!”周娥一巴掌拍的老马往前一个趔趄。

“是是是!”老马连声答应,顺势往前,扑进田里捉蚂蚱去了。

李苒瞪着一幅等着看好戏模样的周娥,和扑进田地,捉蚂蚱捉的吹起了口哨的老马,哼了一声,背着手接着往前逛。

蚂蚱什么的,她又不是没吃过,当年,她可没少吃,她非常擅长捉蚂蚱烤蚂蚱,以及吃蚂蚱,再怎么也是一口肉啊。

营地里,李苒那顶豪华版帐蓬,和其它几十顶至少是舒适型帐蓬一个个搭起来,四下步障围了起来,营地中间,锅灶火光明亮,茶桌支起,厨娘们一片忙碌。

天黑透时,营地内外点起火把,烤羊肉炖鸡汤的香味弥散出来,飘荡在暂时安静下来的田野中间。

☆、第150章 麦收

李苒是个简单而快速的人,吃饭也是,哪怕她现在身份贵重了。

吃了饭,李苒和周娥准备出去走一走,刚出了营地,就看到紧挨着营地的打麦场上,或蹲或站,空着手的端着碗的,大的背着小的,站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

李苒惊讶的眉毛抬的老高。

“这是……”

“肉香勾来的!”周娥干脆直接的截断了李苒的惊讶。

李苒呃了一声,呆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她是在极其窘困中长大的,可她不是在极其窘困的时代长大的,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孩子,因为肉香聚在一起。

“这事常有,这几年好多了,早前,你吃个杂面窝头都不能安生。

我听到老王说多杀一头羊,蒸点肉包子,一会儿一人给一个。这些,说起来,都是你的人,给他们吃了也没便宜别人。”

周娥拦在李苒和那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之间,说着话儿,往打麦场另一边过去。

“要是太平年间,平常时候,象他们这样的平常人家,多长时间能吃一回肉?”

李苒一边走,一边打量着好奇看着她的孩子,低低问周娥。

“过年过节能吃顿肉,平时有油炒菜,一大锅杂面条做好,放上两勺猪油,这样的,就是上上好户了。

能吃饱,就是不错的户。”

周娥语调淡然。

李苒沉默半晌,才低低叹了口气。

两人走到阔大的麦场中间,李苒站住,迎着将裙袂吹的高高扬起的风,看着不远处那群孩子。

麦场边上,陆陆续续来了几个妇人,在弯月和星光下,抱过一捆捆的麦子,解开,拿起一束,一下下用力甩在石台上,一粒粒金黄的麦粒被摔打下来,沙沙的落在地上,很快就在地上落了一层。

又有几个妇人过来,看见站在麦场中间的李苒和周娥,不过多看了几眼,就急急忙忙的开始摔打起麦粒。

随着节奏分明的摔打声,妇人们用方言说笑起来。

李苒侧耳凝神,却不怎么听得懂,听了一会儿,看着周娥笑道:“她们说什么呢?”

“好象说你呢,说你是贵人,好象就这个。”周娥强扯了两句。

李苒笑起来,看来,她也听不懂。

营地里,几个老兵门卫抬着热气腾腾的大筐出来,走在最前头的老马一声吼,那群孩子顿时沸腾起来。

李苒看着那群孩子很快排成了一队,只是这队伍排的,简直就是前胸紧贴后背。

“老马,领了包子的,让他们回去把家里的姐妹叫来,也能领一个!”

周娥远远的一声吼。

老马冲周娥挥了下火把,冲孩子们叫的那几声,李苒听懂了,是让他们回去把姐姐妹妹叫过来,不叫有包子,还有大钱。

李苒看向周娥。

周娥背着手,冲离她们不远,已经停下摔打麦子,往对面过去看热闹的妇人们努了努嘴。

“她们这是吃了饭,再出来干活,得干到半夜。

家里的壮劳力肯定都歇下了,半夜就得爬起来,趁着天凉割麦。

这会儿,家里刷碗洗衣服打扫收拾这些活,都是半大女娃儿做,半大小子,哪,在那儿。”

“那半夜起来割麦,那些半大小子起来吗?”

李苒看着那群领包子领的飞快,咬着举着包子往家里跑的飞快的一群孩子问道。

“起,都不小了,能割几镰麦了,跟后面捆麦,扛到场里,都是活儿。

女娃儿也得起来,做饭,跟到地里干活。

唉,农忙累死人哪。不过吧,一年到头,除了过年,就是这几天,不管穷富,全家管饱。”

周娥干笑了几声。

老马那边,两大筐包子散完,最后几个小孩子举着包子直奔回家,已经迎上了几个跑过来的女孩子。

李苒往前走了几步,避开前面一团妇人,看着几个女孩子冲到又抬出来的大筐前面,仰着头,听老马挥着手在说什么。

“这是我的规矩,男娃儿给了包子就行,女娃儿,当场吃了的,给两个大钱,拿着走的,没有钱。”

周娥嘿笑着道。

“你怕她们拿回去就吃不上了,给了兄弟,或是父母?”

李苒没看周娥,只看着领了包子,双手捧着,低头去咬的几个小姑娘。

“兄弟,或是爹,翁翁,当娘的哪能吃得下。

唉,也是没办法,得先保壮功力,一个家里,要是没有一个两个壮劳力,象这麦收,哭都没眼泪!”

周娥看着眨眼间已经站成一片,吃着包子,领着钱,笑声飞扬过来的小姑娘们,笑起来。

“贵……贵人!”

正看着那群小姑娘看的愉快的李苒和周娥被一声气喘吁吁的贵人打断。

李苒忙转头,看向喘着粗气,已经跪下磕头的沈庄头。

“扶他起来。”李苒忙示意周娥。

周娥一把揪起沈庄头。

“贵人……小人替孩子们,谢贵人。”沈庄头被周娥揪起站稳,再次冲李苒长揖。

“苗管事说庄子里养了很多猪?”

李苒以微笑应付过沈庄头这一声谢,看着沈庄头问道。

“是,统共六百三十头,都牧在后头那一片。”

“嗯,庄子里统共多少户?大约多少人?这麦收还要忙几天?”李苒接着问道。

“咱庄子里人不多,统共三百零九户,这十来年都太平,就开平九年那场大旱祸害的厉害,别的年成都过得去,各家都添了不少娃儿,算上娃儿们,一千九百六十七口。

今年麦收顺当,明儿再忙上一天,到后天扫个尾,就差不多了。”

沈庄头垂手答道。

李苒默默算了下,看着沈庄头吩咐道:“明天杀几头猪,照一家分上两三斤肉,大家再好好吃一顿的量。

这几天大家辛苦,我请大家吃顿肉吧。”

“那猪……”

沈庄头一句话没说完,顿住,飞快的眨着眼算帐。

“倒是有几十头去年年初逮的猪娃,一家两三斤,再吃一顿,半大小子多得很,那可得杀上十来头!”

“嗯,宁多匆少,你去安排吧。”李苒微笑道。

“杀猪什么的,不用抽壮劳力,让老马他们帮你。”周娥接了句,再看向李苒,“看个热闹,后天再走?”

“嗯。”李苒笑应了。

☆、第151章 桃浓的蛊惑力

第二天一早,李苒出了营地,站在麦场边上,恍惚觉得,这打麦场上的气氛,和昨天大不一样。

周娥甩着手上的手,从小河边过来,迎着李苒笑道:“真是不得了!庄子里这些人,二更就起来下地了。你看看,麦子快收完了。

刚才沈庄头来过一趟了,说是午饭前后,就能把地里的麦都收上来了,吃了午饭就杀猪,就在这里,大家伙儿好好吃喝一顿。”

周娥一边说着话,一边示意李苒看把独轮小车推的飞快的两个半大小子。

“瞧瞧这精神劲儿。托你的福!”

李苒微笑看着周围,片刻,嗯了一声,等苗忠过来,上了马,绕过打麦场,从她们进来的方向,查看她这座庄子。

李苒不过从这个村落,走到另外一个佃户聚集的村落,再回来,午时已经过去很远了。

打麦场一半还在忙着摔麦粒捆麦秸。

整齐硬挺的麦秸要仔细的理出来,留着修缮屋顶,余下杂乱的麦秸,用叉挑着,一层层垛起来,用来烧火做饭。

打麦场另一边,已经支起了锅,一捆捆的木柴扛过来,一个妇人从旁边抱了抱麦秸过来,开始引火烧水。

另一个妇人挑了两桶水过来,放下桶,挽起袖子刷了几下锅,提起桶,将水倒进大锅里。

旁边几个中年人,有的磨刀,有的抬了杀猪凳过来,有的支架子。

村子方向,几个人赶着十来头猪过来,一群还穿着开裆裤的小孩子,跑前跑后,欢呼雀跃。

李苒站住看了一会儿,才进了营地。

睛热的五月天,这大半天,李苒不知道出了多少汗,进到堆着冰盆的帐蓬,痛快洗了个澡,吃了点东西,又歇了一会儿,李苒才站起来,出了营地。

太阳已经西斜。

打麦场另一边也收拾出来了,多出来的十几个麦秸垛旁,几个汉子说笑着,用一桶桶的胶泥糊着麦秸垛的顶。

阔大的打麦场上到处都是人,男人们多数蹲在麦场周围,抽着旱烟,大声说笑着。

女人们排着长队,一边说笑,一边时不时伸长脖子,往前面看几眼。

小孩子打着闹着,尖叫着,满地乱跑。

见李苒过来,蹲着的男人急忙站起来,扎扎着手,不停的点头哈腰。女人们有些呆怔的看着李苒,和跟在李苒身后,背着手一脸严肃的周娥。

小孩子好奇了一会儿,就又跑着跳着玩去了。

“你们随意,不必多礼。”李苒微笑。

“你们该干嘛干嘛!”

周娥挥着手,吼了句。

李苒失笑,也是,她太文邹邹了。

男人们往后退出十来步,有的站着没敢动,有的拿捏着蹲下。

李苒越过他们,走到挂着十来扇猪肉的架子前。

一个中年人握着把锋利的尖刀,正照着沈庄头的指示,一条条切着肉。

“贵人。”

看到李苒过来,沈庄头急忙躬身见礼。

“你忙你的,不用理会我。”

离七八步,李苒站住,示意沈庄头。

沈庄头应了,接着指挥分肉。

“把油多的那块给她,再给她拿一个猪心一个猪肚,那只猪肝也给她,晚上就别过来了,你男人一场大病,刚有点儿起色,虚不受补,别让他多吃,受不住滑了肠,可就麻烦了。”

“俺知道,多谢沈叔。”排上来的妇人接过肉和猪心等,放进篮子里,团团福了一圈,急急忙忙走了。

接着十来个,沈庄头不再说话,只看着中年人分肉。

“给她一半板油,大骨头再拿几根给她,你家那七八个小子,一会儿放开肚皮吃饱,这板油大骨头,还能多吃两顿荤腥。”

李苒看了一会儿,退后两步,和周娥往旁边看正在忙着剥葱洗姜洗白菜等等,一桶桶拎着水洗肉,剁成大块,一块块码进锅里,以及旁边将一个个圆圆的面团放进蒸笼,开始蒸馒头的妇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