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遇这等难事,也常问宰相之意如何,待宰相等拟几个法子备选,他看一看,选一个。如今连这等事,都推与九哥去做。九哥与他心意不同,做法却是一般治大国如烹小鲜,九哥尚不熟练,实不敢轻动,唯恐祸国而殃民。

宰相等也颇有些为难,无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耳国库里银钱不多了。

梁宿朝九哥解说道:“国家原常备一笔钱,以作不时之需,只不曾想这回用得这般多。死伤将士要抚恤,破城百姓要安抚,三城须重建。又,兴兵需粮草。夏秋又是水灾多发时,又要备下这一注笔来。尚缺数十万贯。”

九哥讶道:“几十万贯都拿不出来了?”说完自家也觉失言,你道为何?自唐里宰相杨炎建言行那两税法,便是“量出以制入”,每年算好了要花多少钱,便朝百姓收多少钱,入多少,花多少,难有多少余钱。此法沿袭至今,已成定例。

且眼下国家岁入已算不得少,花费也颇多,旁的休说,光是宗室也就今上略少些儿,旁人家一个也不少,一年林林总总宗室加起来便要花掉数十万贯。又有诸官员之俸禄、养兵之花费、兴修水利、修驿路等,统加起来,民间赋税虽说不太重,却也不甚轻。国家的钱总是征自百姓,百姓出不起这赋税钱,国家也难存下钱来。

梁宿见他沉默,知他是想起来了,也沉声道:“挤也要挤出一注钱来,否则,战事若有不利,只会更耗钱粮。”语中未尽之意,乃是天朝若输了,只好再出一笔“赏赐”与胡人。以胡人的胃口,这笔“赏赐”断不会少。

九哥又召诸尚书、九卿等一处商议,东挪西凑,将预备与自家儿子降生办庆典的钱抠了出来填了进去。户部尚书容韶连说:“不可。”九哥道:“有甚不可?他又不会因没了这二十万贯便不来了。边关捷报,比那炮仗声听起来更和时宜。”

梁宿倒抽一口凉气,心道:童言无忌。心下倒也赞赏九哥如此为国为民,抬眼看诸臣,也都颇满意。

他却不知,叫他赞了好一回的九哥,人前硬气、极有风度,往东宫门内一走,便一脸为难。

玉姐估摸着他回来的时候儿,早叫备下饭来,等他一道用饭。玉姐有身子的人,不耐久坐、不耐久站、不耐饥渴,一日倒要食上五餐,用餐时也是零嘴儿不断,等他的时候儿且要往嘴里塞两只肉饼,是以等得并不饿。

九哥心事重重来了,饭也吃得不香。玉姐因问何事,九哥强笑道:“前朝军事。”玉姐虽好奇,却也不多问,只哄他多吃些儿:“这是新炖的鸡汤,撇去浮油了,一点儿也不腻。”九哥心里越发愧疚了。

眼看玉姐用完饭,两个一处说话时,九哥往玉姐面前,单膝一跪:“大姐,有件事儿对不住了。”玉姐脸一沉:“甚事?”九哥见她面色不好,咬牙道:“户部里原存了一注钱,预备着皇孙降生好做个大庆典,我…因战事吃紧没了钱粮,叫先挪了这一注钱来使。虽说是挪,儿子生时,却没钱还来的…”

玉姐噗哧一声笑将出来,越笑越大声儿,将九哥吓着了,也不跪了,爬起来道:“你这是怎地了?”玉姐忍笑道:“你舍得爬起来了?吓我一跳,还道有甚事对不起我们娘儿俩来?我方才便想,你要是给我外头弄个美人儿,好叫你跪一辈子!没想到居然是为了这个!你既做正经事,心虚个甚来?”

又伸手与他揉膝盖,问他:“疼不疼?”九哥摇头道:“一点也不疼。就是委屈儿子。”玉姐道:“有甚好委屈的?正事要紧。事有轻重缓急。他有福时,热闹少不了,没福时,你与他做了大场面,恐也尴尬。叫百姓说,国家无钱御钱,却有钱挥霍,好听么?”

九哥憨笑不语。

玉姐却将脸一沉,佯怒道:“你与我请罪,是以我为肤浅妇人,只知眼前富贵繁华,不晓道理么?”九哥伸手将她鼓起的双颊一戳,道:“我是知娘子深明大义,特来领训来的。”说到此处,两个都绷不住,笑作一团儿。

笑声渐歇,玉姐便奇道:“国家怎会这般缺钱?自小到大,我总觉这钱也不算难赚。”

九哥道:“税法如此。”玉姐来了兴致道:“税法我也懂得,我却不信,汉武北击匈奴之时,他那库里也是这般模样儿?必有结余。那是怎生攒下来的钱?虽说量出以制入,也时有因灾减赋,江州的租税,却是有十几年没变过了,难道每年支出都是一个样儿?”

九哥道:“确是不一样的,不过某一年加了,往后纵用得少了,也难减下,总有人能为这一注钱寻个去处。此事我还须细想,轻易不可加赋,加便难减。”

玉姐道:“你慢慢儿想,总不外开源与节流两样。”心里却盘算开了,这国家赚钱,与一家一户赚钱,不过是一个大、一个小而已。

第93章 不同

前线战了大半年,各有死伤,心里各叫着苦,却又都不肯先停下来。好似两个殴斗的顽童,各扯着头发、揪着衣裳,胳膊腿儿已渐无力了,口里还要说:“你服不服?”手上依旧不停,眼睛还要瞪得老大,心里实盼着对方先住手讨饶。

两处都有些个本事,天朝不消说,地大物博,家大业大,又有城池依托。胡人几乎人人都习骑射,生不数岁便骑羊射鼠,最不缺精兵悍卒,且是为一口救命粮来,端的是悍不畏死。撞作一处,也是一场好打。

然又都不想如此损失下去。天朝这里,家大业大,开销也大,弄到九哥截了自家未出世儿子的热闹钱来。胡人那头更是艰难,原便是因着日子过不得了,才复又生起抢劫的念头儿来,否则照那虏主的意思,尚要蓄力几年,再一举南下。偏又遇着天朝奋力抵抗,不肯叫他们轻易占了便宜去。那虏主原是筹谋着蓄力一击,实不愿此时便将兵将空耗,算来洗劫三城,所得也不算太少,可解燃眉之急,虏主便生退兵之意。

天朝这里早想两下罢兵了,政事堂里宰相们自开仗起便算起账来,由着胡人劫掠自是不成的,只会叫抢去更多财帛。再打下去,却也不成,根子还在钱粮上。眼下正是罢兵的大好时候儿,再拖,军费上头花销便不划算了。然却不想贸然议和,事便如此,谁先认输了,便要输得更多,天朝先提出来了,胡人不免要在这盟约上头多做文章。政事堂里梁宿的意思,顶好是叫边将反击一二,有一胜仗,以胜议和,才能少出钱粮。

此外又有一等热血儿郎,叫嚣个甚“汉唐故事”,崇霍卫之功,又思慕天可汗。政事堂只好苦笑,九哥却笑都笑不出来,恨咬牙,暗骂这些热血儿郎简直是一群斗鹅!回来与玉姐抱怨,将玉姐逗得笑个不住。

玉姐如今行动已颇有些不便,东宫上下更小心在意,连在宫外头的申氏,都挂心于她。她却偏好做些个叫人提心吊胆的事儿来,譬如无事好往慈寿殿里问个安。惊得孝愍太子妃王氏听了,丢下手里与女儿三姐儿做了一半儿一件短袄,也往慈寿殿里去。哪知到了慈寿殿,玉姐与慈宫言笑晏晏,好似亲祖孙两个,王氏也暗暗称奇。

王氏却不知,慈宫肚里憋着的气都要叫压没了。她许了玉姐不往慈寿殿里请安,玉姐却隔三岔五往她这里来。上下多少双眼睛都睁着她,只差不曾说到她脸上:休要害太子妃。若玉姐真个因孕不来呢,纵她不抱怨,总会有人说玉姐是“恃宠而骄”,玉姐却连个说嘴的机会都不与人。由不得慈宫憋屈。

玉姐如今却并不怎忌惮慈宫了,盖因慈宫待她,竟是一丝错儿也不挑了。下赐诸物,皆经造册,无论药材、衣物、饮食尽皆精美之类,并无夹带之物。逢她上前,一丝儿恶婆婆样子也无,也不故令她久站、也不故与她冲克之物来食。

朵儿还好奇:“如此倒不似慈宫做派了。”玉姐笑道:“她没个新招儿了。”心里想的却是,慈宫怯了,哪怕心里还有图谋,也没了底气。真个有斗志的人,不是这般模样儿。她待宫才人时,只贺一回,余者甚物事也不与,是不肯沾手的。这慈宫,也是无用之人了,她忌讳太多,便放不开手脚,如此只好缠死她自个儿了。

九哥却担心不已,说她:“不好叫人挑了礼数去。我真个轻狂了,却不是为你惹麻烦?我也不是日日都去,再几日天冷了,路上不好行,我便告病。”九哥这才放下心来。

玉姐见他眉间郁郁之气颇浓,问他:“还为银钱之事犯愁呢?”九哥道:“是也不全是。”将要说“你怀着身子,不要多思”,见玉姐神采奕奕,不知怎地,便将这话儿咽下,暗道:她听这个便有精神,想是在宫内闷坏了,我便与她多说些儿又有何妨?

便将政事堂之心,如何想以胜促和,又如何算着此时最省钱说了,末了道:“再拖,便要加赋了,否则国家就要叫拖垮了。”

玉姐道:“只怕将这些胡人养坏了,道是只消打一打,朝廷便会与他们钱,无论胜负,他们总是不吃亏。胜了,有得抢、有得拿,败了,也有赏赐。”

九哥道:“谁个要理会他们怎生想?”

玉姐歪头道:“你们真个是读书读出来的正人君子,换了我,宁叫鱼死网破,也不叫他们占了便宜去。我在宫里这一、二年,算是闹明白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譬如眼下这般,宁可将赏赐化作军费,哪怕多花些儿,也要叫他一个子儿也捞不着!”

九哥忙道:“你休动气。”

玉姐气笑了,道:“我才不是动气哩。你想,你街上遇着个捣子,他要抢你钱,你就与他撕打了起来。打至中途,你又想,若再打将下去,你便要延医问药、卧床休养,需费两贯钱,这袋儿里好有五贯钱,不若与他一贯,自花一贯买帖膏药。那捣子拿了一贯钱,也买贴膏药治伤、又拿余钱买了酒食吃饱,你依旧费了两贯钱,捣子却吃得一嘴油光,你说他下回还抢你不抢、打你不打?不如将他一套打,宁可自花两贯药钱,也叫他一文不得,疼上半月儿无钱看病,下回看他还敢不敢了!”

九哥听了,只不致目瞪口呆,也是满眼新奇,叹道:“你这话儿一说,好似岳父大人在我面前训诫。”

玉姐说这一大套话来,不免口干舌燥,取了茶来饮,听他这一叹,“噗”一声连裙子都喷湿了。朵儿忙上来与她擦拭,玉姐自擦了嘴儿,伸着脖子,自朵儿肩上看九哥:“真个像来?”

九哥笑而颔首,却听玉姐道:“我怎觉我和气多了哩?”九哥再忍不住,伏案大笑。笑够了,玉姐也收拾停当了,上前推他肩膀儿:“你笑个甚哩?”九哥起身,肃容道:“这也是一个办法了。”玉姐道:“难道不是?一样花钱,总是不痛快,自家不痛快了,难道还要强颜欢笑,叫那害你的人痛快了?莫不是脑子有病来?”

九哥脸儿上有些儿不大自在,可不是有病么?他便是有病了。却又强道:“也是开国至今近百年,诸弊渐生,又有些儿入不敷出,方出此下策。你看那街上,谁个遇事不是息事宁人?盖因有家有业,有所顾忌耳。”他是厚道人教出来,行事总想稳重。

玉姐道:“只管打!为甚是你顾忌人,不是人顾忌你来?!四夷宾服,才是天朝气象。横竖要打赢这一仗的,不如多下些本钱,揍得他骨头都疼了,也好叫他多老实几天。”她却是洪谦这狠人亲女,耳濡目染,下手干脆利落。

九哥听玉姐此言,意有所动,却劝她:“你真个休要动气来。”一道说,一道比划着将手往下压。玉姐往他腿上一坐,九哥忙将她搂了,抚背道:“我初习政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玉姐想他以过继之身,官家前几月还未放弃要生亲子,也知他为难。伸手摸摸他的脸儿道:“你又瘦了些儿。”九哥道:“人过夏天,总要瘦些儿的。”玉姐道:“你既已将儿子的热闹钱舍出去,咱便索性更大方些儿。我如今也不好打扮,咱饮食上也没那许多穷讲究,我将这一年脂粉钱、置办首饰钱统舍出来,咱饮食上头原也节俭出许多,统充作军费罢。你也好叫我扬一扬识大体的名声儿,如何?”

九哥收紧了手道:“你怎生受委屈?”玉姐道:“好过叫胡虏打了脸。我说真的哩,你看我,凡有大庆典朝贺之事,自有冠服,旁的时候,我自己身子都觉得沉,哪还用那些个没用的?你当心疼我,娘家老安人将去,我好容易有个借口不想添置鲜艳衣裳首饰,可好?”

一番话儿,软弱兼施,又许了钱帛,将九哥游说过来道:“我一大男人,又用着甚新物事了?原在宫外,还常穿往年旧衣哩,更不须置备新的了,这二年我的用度以也省下来了。”玉姐一拍掌道:“可不是?咱饮食上原就不铺张,也不吃甚新奇物儿,一年好省下几万贯来。再有衣裳等,总是一片心。回来便上表,如何?”

竟叫她撺掇着,自上了表,请俭省了用度以资军需,九哥随后上表,请自请减膳(实是早自行减了)、减用度。他两个这般做派,叫朝中颇为欣喜。九哥此时再提痛击胡人而不与“赏赐”事,反对之声便没有那般强,有反对之人,也说:“只恐胡人不肯收手。”

梁宿多年宰相做下来,又有个那样官家,早练就一身拾遗补阙的好本身,略一寻思道:“却也不甚难,开榷场互市便是了。早年停了互市,胡人所需之物多仰回易[1]。眼下所虑者,是前头要打一大胜仗,方好说话。”

靳敏有些儿着急,眼下打仗要看陈熙,陈熙胜了,慈宫长脸,他这个反了慈宫的人,处境未免尴尬。陈熙败了,于他也无甚益处。待要说甚,九哥却道:“说与董格,一应粮草军械,先尽陈熙,叫陈熙尽力一战!务必功成!不过多几十万贯,省也省下来了。成是于国有利,不成不过省一年衣食。索性今年生日,我也省了!”

梁宿还要劝他,九哥却一摆手:“不铺张浪费,我也不觉有甚不妥。”他生日比玉姐尚小几月,故有此一说。

东宫这一俭省,非止为小夫妻两个挣了许多好名声,也令前线士气大振。士卒皆道衣食是东宫省来,心里更生出报效之意。上有陈熙之才,下有士卒齐心,将士用命,又是经战阵练出来。厉兵秣马,一意操练整顿,虽于八月间遇着胡人“秋高马肥”,对阵起来也不曾大败。

陈熙因用计,又洞悉胡人之谋,以迂回,溃胡兵之左翼,又俘一小王。政事堂大喜,命陈熙就地整顿,严防死守,一面将这小王押解入京。几经周折,叫这小王修书与虏主,谈这议和事。

虏主原存着“以胜促讹(这个字木有打错)”的心思,不想却败了,要再战时,也是不划算三个字。眼见冬天又至,较去年好得也有限,强出兵恐损实力。从来这胡虏里皆非铁板一块,总是许多部落总拢做一处,谁个强便听谁的,若虏主折损过大,恐有人取而代之。

不得已,两下和谈。

作者有话要说:[1]回易,军队参与的贸易。

第94章 规劝

不悟自与太子妃讲经,心中便常有些违和之感。他进东宫也不是日日都来,每隔个三、五日,或是他或是清静方有一个入东宫来讲一回经,待轮回到他时,早已听了一耳朵东宫的好话。初听时他也觉欣慰,总算不曾识错人,然他又不是苏先生那等书呆子,细品之下,忽觉出有些儿异样来。

这不似太子会做的事情。

那一等会看人的,不需日夜相处,只消与你打一个照面儿、说几句话儿,是龙是凤心里便有个数儿了。不悟正因太聪明了,万事看得透了,觉着这事间事甚没意思,是以出家。与九哥见几回面儿,便如九哥固不似官家这般软弱,行事也果断,然初秉政,却不致如此大胆。他还曾想,他倒是认得个下手狠的,可惜那人携家带口回江州去了,一时半会儿书信往来也不及,究竟是谁个做了东宫幕僚呢?

想了数日,及东宫来人请他去讲经,方想起来那个狠人的亲生闺女,可不正在太子身旁儿,日日吃一个锅里的饭,夜夜盖同一张床上眠么?

这一回入宫,不悟就带一丝儿恼意:真个是胡闹!

玉姐正在开心间,她似是寻着了甚新奇物事,现偏爱翻个舆图,又好读些个旧史。这日正握着一本《汉书》来看,凡女人看书,总与男人不大相似,男人觉着无关紧要的,她们偏好一遍一遍翻来覆去看,还要问些个千奇百怪的问题。玉姐看吕太后本纪,便思:若是惠帝是个明主,结果将是如何?

她还不至拿这个去问九哥,如今来了不悟,却好问上一问。不意不悟先与她讲了一回经文,真个说的是佛经。玉姐也耐心听了,不悟却觉她心不在焉,不由叹一口气道:“檀越心不静,可是有心事?”

玉姐道:“我正自在,有甚心事?”

不悟道:“东宫声名正好,朝野交口称赞。如今官家不做他想,慈宫亦高座安养,虽有外忧,却不致成患。若论起来,如今天下,竟是这些年来光景最好之时。贤伉俪实是有福之人。”

玉姐听了便喜,笑道:“借方丈吉言。”

不悟话锋儿一转:“檀越可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玉姐暗中留意,面上仍笑道:“方丈与道长厮混得久了,说话都带着道家味儿。”不悟道:“三教原本是一家么。”

两个不咸不淡打着机锋,寒暄数句,玉姐正有话要问不悟,又知不悟不会无缘无故说甚福祸,便先开口:“方丈觉得,甚是福?甚是祸来?”

不悟皱眉,问玉姐:“殿下截了为皇孙庆贺的钱,可是殿下自己的主意?”

玉姐一点头:“然。”

不悟又问:“次后东宫减膳,却是檀越的主意了?”

玉姐笑点头:“然。”

不悟肃容道:“如此,老衲便明白了。想来政事堂不致冒进,只欲与胡人迎头痛击便罢。次后怂恿出击的,却是檀越了?”

玉姐想笑,又愣住了,叹道:“世间还有甚事瞒不住你么?”

不悟道:“世间事,不过如此。”

玉姐道:“想来方丈是看透世间事觉着没趣味,方才出家另寻些事做的?”竟生出一种知己之感,她便是觉这宫中无趣来。

不悟道:“原以看透了,今番回来,方觉世上更有奇人在了。檀越做这事,却有失计较!”

玉姐听他说得慎重,便问:“此话怎讲?”

不悟道:“檀越晓得本朝兵将驻防、何处有多少人么?晓得屯粮能支多久么?知道哪处兵强、哪处兵弱,哪个将愚、哪个官贤么?又知道边境地理么?一概不知!对否?”

玉姐默然。

不悟冷道:“甚都不知,却要下口预事,若是北地只有迎敌之能,却无追击之力,致使功败垂成,当如何?叫个只有本事吃一碗饭的,去吃上两碗,撑死了算哪个的?!”

玉姐咬牙道:“我虽不知这些,却知此时此刻,是万不能退让的。且…政事堂相公们,那个不是老成持国?吃八分儿就放下碗来的?”

不悟道:“他们若与太子说了实话呢?檀越出言之前,可曾想过?这是将成败寄于莫须有?东宫心志坚定不假,适合修养生息。如今国家已有积弊,欲有中兴主,当待来者,檀越慎之。”

玉姐顺竿儿爬,当即道:“先生教我!我如何不知国家积弊?要不积弊,能叫东宫嘴里省吃食去打仗来?先生想修养生息,过往一、二十年,也未有大仗,难道不算修养生息了?怎地就弄做眼前局面了?实是已不得不变了罢?”

不悟道:“妇人何得干政?”

玉姐叹道:“我只为明理。我自家也读书,知读书人的心,不瞒方丈,自小因家无男嗣,无生最厌做女户人家。个中辛苦,我受够了!一家子,我是将来做主母的,不是做母猪的!只晓得吃吃睡睡,看看丫头绣花扫地,管管厨下吃个甚饭?不拘哪个管家婆子都做得的事情,那是主母么?一旦有事,或只知哭泣、或手忙脚乱,岂不害了自家?”

不悟忽觉骑虎难下,这差使是他乐颠颠自家答应的,如今玉姐又与他出了个难题。论起来,这世上再没一个人比太子妃与太子更亲近了,军国大事她且能吹枕头风,还成了,还有了收获,日后说话,在太子心中份量更重。

【与其叫她甚都不懂,乱吹歪风,不如叫她晓得些事理,休乱出主意讲便讲。】不悟既如是想,不免与玉姐先说朝廷官制。玉姐道:“苏先生讲过哩。”不悟不耐烦道:“他个呆子懂个甚!”玉姐便闭口不言,听不悟说这官职窍门儿来了。

非止有文重于武、实职重于散官之别,更有升、降、平调的暗喻在内。有时节将你升一级调个位置,不定是看重,盖因官场上还有个说法儿叫“明升暗降”。不悟与玉姐一一说了,哪处是实职,哪处是虚职。

口上讲着,心里却想,苏正不甚顶用,清静又倾向于她,待北乡侯返京,我倒要与北乡侯好生说道说道。乃是存着眼下先稳住了玉姐,回来朝她爹告状的主意。却又忍不住叫清静劝一劝玉姐:“正在双身之时,休要生事。”

清静却又是另一种劝法,非但说了请玉姐保重身体,更说:“如今娘娘无论做甚,都有人叫好儿,娘娘可知为何?既因娘娘总占着一个理字,更因陈氏先前做得不得人心!何以不得人心?心太大,管得太多。请娘娘自家斟酌,休步其后尘,令朝臣提防。”

玉姐笑道:“道长与方丈都有心了,我领二位的情。妇人总要依着父、夫子,我理会得。”

心中却想,这从来会投胎不如会嫁人,会嫁人不如会生子,会生子不如会教子。头两桩老天保佑,已算占得先机了,后两桩却实是费心神的活计,尤其眼下已做了太子妃,将来无数难事等着。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入了宫,便是妇人,也与朝政有了牵,如何能不知、不预前朝事?便不为争先,也要为自保。自己必是要生个儿子做天子的,这儿子的教养,万不可疏忽了,纵长大了有师傅,幼时开蒙也要仔细,总不能如外间那般胡乱放养着。

又想,再数月便要生产,届时父母也要回来了,这乳母里总要有自己心腹之人才好,少不得要麻烦娘家人了。又盼着洪谦夫妇归来,又想不知程老太公坟上如何。

第95章 亲戚

不悟想他回来,他闺女也想他回来,便是九哥,也颇思念洪谦,想他早些儿回来。此时洪谦却不得不滞留江州,两年未归,又平步青云,留于江州的许多事情便不能如前年赴京前安排那般行事了,他须另行筹划,处置善后。

“太子他老丈人要回来了!”

先是,江州知府得到了消息,而后齐同知与洪谦算是“姻亲”便也知道了,又有郦玉堂的几个亲家,诸如梅县县令等,纵江州知府不告知他们,齐同知也要与这些个姻亲说上一说。又,洪、程两家在江州皆有旧宅,又有仆人看守,洪谦等人回来是要将林老安人与程老太公迁坟合葬的,少不得还要有林家亲眷来吊唁,须得于自家设个灵堂,总要回到自己家里。再使程实先飞奔来主持打扫,街坊等便都晓得了。

又有林老安人娘家亲戚,程家是事主,他们也须得出面,旧俗,姑母的丧事,须得娘家侄儿到场,否则便不圆满。程家在江州,也就只剩这一门亲戚了。

想当年九哥与玉姐定亲时,因郦玉堂乃是江州知府,城里人人皆知。九哥入京,过继做了太子,这消息也是明旨传布天下,江州人尤其“与有荣焉”。连带江州城的人格外爱听东宫的消息,有些个风吹草动,便有闲人爱拿来做个谈资。洪谦等回乡之时虽在夏秋,田中正忙,城里人倒不似乡下,一农忙起来除开吃饭、睡觉连抱婆娘的力气都没了,却有闲心传些个消息。

洪谦一家子船到江州之日,来迎之人委实不少,皆着些个素衣,若非是回来办丧事儿,只恐有人还要放炮仗、着锦绣彩衣来。齐同知等姻亲自是要到的,洪谦在江州之时,是先朝他见礼的时候居多,更往前些儿,洪谦一白身赘婿,连见也轻易见不着这同知。如今洪谦打京里绕一圈回来,非特是进士及第的传胪,还成了东宫岳父、封了侯爵,天地颠倒。齐同知也只好叹一句,同人不同命。又因洪谦是进士,齐同知心里,待这洪谦反亲近不少。

江州新知府亦是进士出身,姓张名嘉莹,能得江州这一肥缺,为人便算不得太迂腐。待洪谦既不谄媚,更不故作清高挑剔这个“外戚”,只将洪谦作个归乡进士,大家皆是同道中人,说不尽的亲切和蔼。先请洪谦“节哀”,又说叫洪谦先忙家中事,但有需帮忙的地方儿,只管使人与他说去。

这却也是旧例了,读书人里头许多并非权贵出身,纵家中小有家业,较之权贵数代姻亲罗织下来的关系,也是寒碜得紧,是以读书人另有一套亲近的办法。凡科考出来的,见面便生亲近之感,只消你是进士出身,途经各处,休说驿站验讫公文免费与吃住,当地官员听说了,也要赶来相邀,接风、宴饮、送别。休问先前见未见过,只消现在见着了,便是同道中人,有甚不方便的要本地官员搭一把手儿,彼此都是责无旁贷。至如日后官场上有些个龃龉,那也是日后的事了。

张知府如此待洪谦,真个并非特意巴结,他不这般做,反显得故与“外戚”生份,有沽名钓誉之嫌了。

林秀才等颇不自安,虽则旧年曾为程、洪两家帮过些忙,也跑过些腿儿,如今林老安人已逝,素姐与林家还有些个亲近之意,到得秀英这一辈儿,已不如老一辈了。且,林秀才心里小有些个尴尬,他与程家帮忙也不是白忙来,程老太公在时尚好,程老太公去后,每逢程家有事相央,必备了厚礼。亲戚间行事,林家开头推让几回,次后程家依旧如故,便以“再推让恐其不安”每每收了。若程、洪两家还如往常,抑或洪谦只是寻常举子,也便含混过去了,今他衣锦还乡,不说权势滔天,伸只手儿,也好将江州城的天遮去一半儿。林秀才思及往事,不免心中胆怯,极外陪许多笑脸与这“表侄女婿”。

齐同知以姻亲之便,与郦四姐的公公一齐道:“时候不早了,先请入城安置罢,我待也好前往吊唁。”

当下齐同知等人与张知府皆回,林秀才家却是一路跟着后头到了那厚德巷里。

厚德巷街坊等也是一早晓得这家人家要回来,厚德巷里这一带,自九哥做了太子,便叫有些个好事的人叫做个“凤凰窝儿”,悔得卖了房儿走的两家人家肠子都青,旁的不论,捱到如今再卖房儿,也好多卖些银钱。

巷子的青石板地早叫扫得干干净净,各家街坊皆穿戴好素衣,又各尽力备下奠礼,又有里正等人,早早招呼各家:“与理上说,凡街坊家里头有事儿,咱皆须搭一把手儿,各家劳力都预备下了,人家领不领情,端看造化罢咧。”众街坊哄然叫好。

这头洪谦到了家,先送素姐往程宅里去,又留金哥与秀英陪她,自往洪宅这里看程实等收拾完屋子,将洪宅前院亦空中,亦作个待客之所。又叫扎起灵棚来,将诸般事务布置一番。里正已领了众街坊来,又说明来意:“贵人未必便用得着我们这些粗人,好歹是此处风俗,也是一片心意。”

洪谦团团一抱拳:“不过离家二年,何以分甚贵与不贵来?诸街坊有义,洪某谢过,连日之事,有劳诸位了。事毕,我请大家吃酒来。”众街坊看他也不托大,都欢喜,里正便招呼着自司其职。洪谦又谢一回,道:“我须往那头看一看,她们女人家恐有不便之处。”

里正道:“那一处也该扎灵棚点灯,叫这几个人一道。再叫各家出几个伶俐媳妇儿,往里着陪夫人待客去。”

那头素姐哭一回,已叫林秀才娘子劝着往佛堂里歇着了,女人们正围着秀英,名是道恼,实也有巴结之意。这个说:“看秀娘便是有福之人。”那个说:“在家多住两日。”林秀才娘子抽身回来,撇一撇嘴儿,便问秀英:“秀娘一路可累?他们棚儿还未扎好,且歇一歇罢,后半晌便要办事儿哩,先用些个午饭,都是家乡菜。”

秀英在江州时,虽也当家作主,往外时总是奉承旁人居多,纵在京中,女儿做了太子妃,京中也有一干贵妇人须与周旋,又时时恐露出怯来。今一回来,叫众人围簇着,内心不禁生出许多感慨来。听林秀才娘子如是说,便道:“婶子说的是。往后这几日,还请大家多帮衬来。”众皆说不敢。

林秀才娘子又亲服侍她与素姐吃个饭儿,心里也叹,这素姐人又懦弱、又不会做事,只因生了个秀娘,秀娘又生个玉姐儿,致有今日,真个是天上掉下来的福气了。这世间比她用心过活的人多了去了,好事怎地叫她遇上了?

秀英吃过饭,便唤了金哥来见林家人,又叫金哥与林秀才娘子见礼。林秀才娘子连说:“使不得。”秀英道:“他小孩子家,与长辈行个礼又能怎地?”故虽不致叩拜,却也长揖。林秀才娘子又问起玉姐:“娘娘怎样哩?”一提玉姐,秀英便眉开眼笑:“怀上了,再几月便要生哩,只盼她一索得男。”

林秀才娘子见她情状,便知这话说对了,顺着又夸玉姐有福气,秀英听了,不禁更喜。忽地以手加额,道:“我竟忘了这事了。小喜儿,娘娘赐下的东西哩?”

原来玉姐闻说秀英要归乡,也备了许多礼物叫散与故旧亲朋。且嘱:“归乡休要张狂,从来外戚不易,中规中矩且要背个不好听的名儿,人听说是外戚,便要侧目相看。日后金哥、珍哥想要有出息,好名声须从现在打理起。爹娘纵为着子孙着想,也须以礼待人。”纵有孕,也收拾许多物什,叫带回江州来。

小喜儿带四、五个有力妇人,抬几抬物什进来,又拿着单子一份一份儿念着。林家自林娘子往下,皆有所赐,虽算不得过于丰厚,却因宫中所赐之物,格外不同。江州地产绢绸等,玉姐便赐与锦锻等,正经的蜀锦贡物,一人两匹,花色各不同,又有金玉镯子、簪子等物,林秀才娘子额外得一支拐杖。喜得这林秀才娘子与媳女等跪领,又有小喜拿出一支匣子,内里是玉姐单与旧友林月姐儿一套头面,道:“娘娘说,与月姐乃是故时友,想月姐也到出嫁年纪,来与月姐添妆。”

月姐叩谢,林秀才娘子与月姐之母一同道谢。

后半晌诸街坊到,闻说玉姐与林家诸人赏赐,都朝林家庆贺,又赞玉姐“不忘故人”。秀英笑道:“故人自是忘不得的。”又说太子妃亦记着街坊。却是分与各家些宫缎,又单与里正家三姐亦是幼年玩伴之人所赐与月姐等,招来许多羡慕。又有谢昔年里正相帮之谊,洪谦秀英又有京城土仪分散与诸人,整个厚德巷里,皆赞洪家厚道。

次日一早,一应白事所需尽皆齐备,吊客亦到,洪谦少不得携着金哥接待官客,秀英自会堂客。二人于今权未必重,位却是甚高,不须与诸人施礼,只因丧家,凡来吊孝者,孝子贤孙须与吊客回礼,初时将好些个人弄得手忙脚乱。洪谦与秀英倒好牢记“安逊”二字,行礼如故。便是张知府也要拿捏着多夸上两句这家人做派,实是无可挑剔。

又因有金哥在侧充作顺孙,林秀才将洪谦与金哥夸赞作十二分来:“姑丈生前实不曾看错人,侯果信人。哥儿亦好。”

待这头礼毕,外头却要将程老太公与林老安人合葬,程家已无宗族,少不得林家跟前跟后,那头张知府又看他分外顺眼格外照顾,其事颇顺。因玉姐之故,推恩亡人,程老太公叫追谥了个县令,这回合葬,正可改葬,将那坟头儿堆得高高,以应品级。

待合葬事毕,洪谦又不能走,林老安人的孝到他这里,忙完这一出,早过了。便换了件月白衣裳,先往拜会张知府,与他些土仪。张知府暗道:这洪谦虽年轻,这国子监司业实也做得。又见洪谦土仪,忙不迭道:“君侯客气。”

这张知府见洪谦夫妇此归,一应的做派是读书人模样儿,并不以外戚自居。心里打一个转儿,终决心与洪谦交好,纵洪谦回来是办丧事儿,不好过于欢乐。他却有个计较,因请洪谦这传胪进士,往那府学里去讲几回课,这却比狎妓饮宴又更添风雅,真个君子之交。

洪谦再次便往见齐同知,代转了郦亲家交与齐同知之物,又有齐同知女儿女婿托捎的物件儿。齐同知因称谢,道是凡他在江州一日,洪、程两家留在江州的产业,便保无虞。洪谦笑道:“这个我却不是不担心的,我所虑者,恐留在此处皆是仆役,惧其生事耳。”齐同知一挑拇指,赞道:“听君一席话,我今日算是真个服了,怪道你做了传胪,纵不因儿女闲事,也做御史、扬名天下,简在帝心。我却只好老大年纪,只做个同知。”洪谦又谦逊几句,齐同知因打了包票:“放在我身上。”

里头齐同知娘子见了秀英,也是道谢,又多有拜托:“太子出继,已算不得我那女婿的亲兄弟了。我却要因着旧缘,腆着脸儿赖夫人件事儿,夫人厚道,我那女儿在京中,还请多照看了。”秀英亦笑应了:“纵不是亲戚,也是江州乡亲。”同知娘子早经收拾了两匣子金珠宝贝等,只等秀英离京好相送。

又有郦四姐等处,东宫册封时,四姐、五姐皆入京到贺,却又因御史等谏,不得不随夫出京,此时见了申氏托秀英所携之物,且喜且哭,又都谢过秀英。

至如郦家七嫂、八嫂娘家,更对洪谦夫妇千恩万谢,因洪家借屋与他两家女儿在京成亲之故。此外洪谦便往拜会些个旧年中举的同年,又有些个熟人,只作与往昔一般无二,江州城里人都说他好。

又有盛凯处,因感念其恩,亦有厚赠,且说:“明年又是大比之年,再往京里时,只管来寻我,清静房儿也有两间,总好过与住客栈不安静,又或与人挤庙里。”

盛凯见他,颇不自安。因原倾心玉姐,如今玉姐却为东宫妃,连着当初不乐意的潘氏,暗中嘀咕两声,颇有后悔之意。仿佛这玉姐一嫁九哥,倒将原该着她家的好运带走了一般。亏得她虽心下刻薄,却知道个轻重,口内不敢乱说。

那张知府却日日叫人将邸报送与洪谦看,洪谦也承他情,直到看着朝廷与胡人开战,始有些儿焦急恐九哥主持不好之故。洪谦晓得九哥为人,孩子虽算不得顶聪明,叫他做个秦皇汉武,那是难为他了,若做个守成之君,倒也使得。只是担心他年幼,又是过继人,朝臣不服管。

那张知府却另有打算,唤来第三、第四两个儿子,领着他们往洪宅里去。先与洪谦见了礼,又叫两个儿子报了名儿,一个叫张守礼,一个叫张守智。张知府这两个儿子皆是正室夫人所出,生得也是端正,都在读书。

洪谦见他这般作派,心中略有所觉,只管笑招待,且看张知府是何道理。他先赞洪谦之才,与洪谦寒暄几句,方表明心意:“这两个犬子也在进学年纪,他们母亲有些儿溺爱,我想着慈母多败儿,不若远远打发了,好叫他们也知道些儿世情,也好磨练磨练。江州地偏,不若京中人才辈出,是以腆颜请君侯携他们一程。”

洪谦笑道:“府君是想令郎入书院呢?还是太学?抑或国子监?”张知府道:“想叫他们自家考个功名来。书院是极好的,太学也只叫他们考,国子监恐不收他们这般人哩。”洪谦笑道:“我知道了,国子监多权贵之子,恐学不着甚东西,倒将心性磨没了,书院或太学,只凭他们本事罢了。官场之上,出身顶要紧,君家若无个世职,不若自己考来。真个与考官不投脾气,再说旁的也不迟。”

张知府也是这个主意,想有个出息,没个进士出身,真个难如上青天,乃道:“全凭君侯做主。以我这芝麻小官儿的儿子,入了国子监,难道倒好与人提鞋去?君侯想得周到。”洪谦道:“如此,我便携他们先往石渠书院里,如何?”张知府道:“得听苏先生讲课,是他们福份。”

又叫两个儿子上来与洪谦磕头,说了许多话儿,方告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