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冯氏也差不多明白,这个女儿是被公公教坏了根子,现在有他们夫妻俩压着还好一些,将来若是他们夫妻去了,老大虽然是长姐,怕也不能时刻盯着。娶妻娶贤,得给她找一个厉害的媳妇,将来才能压制得住。

冯氏扒拉扒拉,最后看中了自己娘家姐妹的嫡长子,说是姐妹,这个姐姐却是庶出的,本来倒是有几分才学,谁知道外放的时候早早去了,连带着她的嫡夫君郁郁早亡,留下两个无依无靠的儿子,要嫁妆没嫁妆,要娘家没娘家的。

荣国公府虽然能给两人依靠,但荣国公府那时候就是冯氏的嫡长姐当家,对这两个庶出妹妹的儿子,也不过是面子情分罢了。

冯氏左看右看,觉得这般长大,小冯氏会看人脸色还能维持住爱说爱笑的性子,心中定有几分城府,再有一个,小冯氏与弟弟年幼父母双亡,单凭这一点,将来也嫁不到好人家去。

冯氏与自家老爹通了通气,又与小冯氏细细说过了一回,到底是把婚事定了下来。冯氏可谓是一心为了女儿,谁知道在二娘子的眼中,自己就是被控制的傀儡,一个老爹压着还不够,如今还要再娶回家一个来。

等小冯氏进门,他原本就不是多么出色的样貌,虽然性格看似开朗,才学却实在是一般,因为从小到大的经历,他更加看重实务一些,看在二娘子的眼中,自然成了满身的铜臭味,夫妻俩的感情并不好,不过是面子上相敬如宾罢了。

也因为如此,小冯氏进门多年才生下了嫡长女,期间不是没有小厮动了肚皮的念头,只可惜有冯氏压在上头,但凡有不怕死的,如今骨头渣子都不知道在哪儿。冯氏一味护着小冯氏,小冯氏也早就明白,在这个家里头,妻主是靠不住的,唯一能靠着的是姑父,他这辈子只能盼着女儿出息。

这会儿眼看着二娘子对女儿严词厉色,生生把一个活泼聪颖的孩子,吓得见到她连话都说不好,忍不住便争执了几句,二娘子跟他大吵了一架,又怕冯氏再把自己叫去教训,心中郁郁不欢,索性偷偷的出了门,只打算散散心。

小冯氏见她如此,也是冷笑一声并不伤心,平常她常有十天半月不出现的时候。只是渐渐的,却察觉出几分不对劲来,这时候可是在孝期中,这人出门不可能是宴客,怎么好几次身边的小厮偷偷来报,说二娘子身上有脂粉味。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小冯氏的手段,绝对是跟冯氏一脉相承的,如果不是冯氏还在,小冯氏多多少少顾忌一些,恐怕他还能施展的更多。二房里头的小厮早就明白,二娘子别看着凶,其实不过是纸老虎,在二房里头,说话算数的,只有二太太和太太,不然就是爬上了二娘子的床,也只能当一个无名无份,拿着贴身小厮份例的通房罢了。

二太太听了之后心头就是一跳,原以为二娘子再如何,好歹知道分寸,如今看来,这女人早就被男色迷了眼睛。如今老太太过世不到三个月,若是她在外头置办了外室,被人抓住把柄的话,她自己丢官弃爵是小事,却要带累了他家琮儿的名声。

二太太一边不动声色,一边却将二娘子身边的丫头提了进来,让人下去审问一番。二娘子身边的人都是冯氏安排的,平常并不敢瞒着这些,唯有一个,是二娘子不想时时刻刻活在冯氏的眼皮底下,自己从外头买来的,冯氏不想跟女儿闹得太过,细细查过那丫头没问题,也就放在她身边。

这几日,二娘子出门的时候,身边带着的就是这个丫头,这丫头心中也忐忑着呢,永宁候府太太和二太太的厉害,她也是知道一二的,谁知道自家二娘子出门偏偏遇上了这种事儿。她也是冒险劝过几回,但二娘子就跟着魔似的,整天惦记着那小爷们。

等二太太派人过来,这丫头倒是松了口气,有一种心中大石头终于落地的感觉,三两下就把这几天发生的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二太太冷冷一笑,瞧着她这幅模样也觉得恶心,若这丫头是个一心为主的,他还要高看几分,但出事的时候不知道拦着主子,之后又把主子卖的干干净净,能是个什么好东西。

这事情说起来也是简单,那日跟小冯氏大吵一架,二娘子出门散心的时候,巧遇了一桩事儿。市集里头一位妙龄少年卖身葬父,一身白色孝服哭得我见犹怜,二娘子心生怜悯,刚开始倒是真没多少坏心思,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谁知道那少年哭着喊着要以身还债,死拽着二娘子不放。

二娘子虽然是个风流的,好歹知道她若是敢把人带回去的话,冯氏就能再把她逐出家门,左思右想,居然想出个馊主意,在外头置办了一个宅子,将那可怜的少年暂时安置下来。

之后的发展,自然是谁都想的到的,那少年不但楚楚可怜,还是个通文识字的,二娘子便渐渐喜欢这个去处。

若是平时,二太太知道这种事情,恐怕是会直接把人带回来,一来成全了名声,二来人进来了,怎么收拾还不是看他的意思。只是如今老太太的孝期未过,闹出来的话,整一个永宁候府的面上都不好看,再有一个,他也拿不准这件事,是不是有人专门给二娘子下套。

二太太知道前因后果之后,直接去了冯氏房中,将事情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冯氏一听女儿居然又闹出了这样的事情,气得心肝儿发疼,真不知道他上辈子做了什么孽,临了生了这么一个讨债的。

二太太也生怕冯氏气出一个好歹来,妻主已经靠不住,他唯一能靠着的只有冯氏了。

也幸好冯氏很快平静下来,当今之计是赶紧把事情压下去,若是真有人在背后动手脚,只怕不仅仅是针对二娘子:“这件事你别管,我会亲自处理。”

二太太点了点头,靠在冯氏怀中说道:“多谢姑父。”

冯氏爱怜的摸了摸他的头,心中有些愧疚,若不是当年他提议将外甥娶进门,这孩子日子也不用过的这般苦。

冯氏心中的想法,二太太其实也明白,说起来,他倒是一点儿也不恨冯氏的打算。当年不是嫁进永宁候府也有别家,他只是庶出女的嫡长子,嫁妆并不丰厚,当年孔氏也有几分愧疚,才能让他风光大嫁。若是换一家,先不说女人就没有不多情的,首先公公就不能这般好伺候,而自己几年无所出,谁家公公能一直压着不让通房小侍先生。

冯氏眼中闪过一丝狠戾,等二太太离开之后,便让人去请了永宁候过来,他们得先要看看,这个所谓的卖身葬父,到底是二娘子倒霉恰好遇上了,还是有人故意布置,这件事若是处理的不好,少不得永宁候府要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

第19章 雷霆手段

永宁候府的祠堂处于正院最后头,两边都是高耸的松木,在夏日的时候也清爽的很,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带着一股阴风。祠堂是永宁候上位的时候才重新建立的,历年来又年年维修,这时候看起来也簇新的很。

先侯爷是第一代永宁候,当年却是流浪儿出生,除了姓名,连自己的籍贯也记不太清楚。等她跟着皇帝打出了江山,皇帝大手一挥,直接将永宁候府与孔家连了宗,虽然算不上孔家嫡系,但好歹是有了出生,平白将永宁候大老粗的身份刷上了一层金粉。

因为这个缘故,永宁候府祠堂里头,除了先侯爷的牌位之外,还有几位孔家的名人,至于其他乱七八糟的,当初先侯爷已经表示看不上。

孔尚瑾在每年祭拜的时候,也是能够进入祠堂的,但这一次的心情显然不同以往,看着身边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的几人,她微微皱起眉头。

这一次不仅仅是孔尚瑾,除了还不懂事的,不管嫡出还是庶出的女儿,都被拉到了祠堂,这会儿恭恭敬敬的站在一起。作为永宁候世子的孔尚杰站在永宁候身边,眼睛看着自家二妹,也闪过几分恨铁不成钢。

永宁候眼观鼻鼻观心,坐在上首也不看下面的女儿们,作为宗夫,冯氏也在场,不过同样也是面无表情,只在孔尚瑾进来的时候,向她投来一个安抚的眼神。等人到齐了,永宁候才终于抬起头来,看着眼前的子嗣。

侯府前面三代都人丁单薄,到了现在才略好一些,如今看着子孙满堂,永宁候不是不骄傲,只可惜,儿孙多了,便有不孝子出来。

想到这里,永宁候脸色一厉,冷声喝道:“还不跪下。”

孔尚瑾下意识的想要跪下,她还不知道为啥母亲发这般大的火,却见话音刚落,旁边的二娘子扑通一声跪倒下来,满头冷汗脸色惨白,哪里还有平常的清傲脱俗:“母亲,女儿真的只是一时好心,绝没有做出孝期纳妾的事情来。”

永宁候却听也不听,冷眼看着眼前的人,扫过几个孩子,见她们都带上几分惶恐,而自家小女儿却微微皱眉,并不显得如何惧怕,心中倒是安慰了一些:“你到现在都还不明白,为娘为何会兴师动众。”

二娘子孔尚礼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这些年过得舒坦,她几乎忘记当年的事情,那时候把自己身无分文的赶出家门,母亲可没有丝毫的犹豫,甚至父亲…也并未求情。二娘子心中好歹是知道怕的,当年她能够回来,但那时候母亲可是说过,若是再犯,便要彻底除族。

要说二娘子这次也是冤枉,她确实是有些喜欢那个卖身葬父的少年郎,但好歹明白自己在孝期,怎么可能会做出孝期纳妾置办外室的事情来。只是那少年郎是个七巧玲珑心的,几次就把她笼络了去,勾搭的她时不时过去看看,生怕别人为难委屈了他。

见她一副迷茫不知错的模样,永宁候皱了皱眉头,心中掩不住的失望,只是说道:“你只说你无心,但外头的人,却不管你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本侯真是失望,入朝为官这么多年,难道这个道理你都不懂。”

若是一开始,二娘子好心救人,直接把人打发走了,永宁候还会觉得这个女儿有可取之处,或者直接把人带回来,扔给冯氏或者二太太处置,也是可行。可这个没脑子的,偏偏在外头私自置办了宅子,将人安置了进去,这下可好,真是有嘴说不清了。

二娘子隐隐也明白过来哪里不对,但她颇为喜爱那位少年,犹豫了一下居然开口说道:“母亲,女儿这段时间不会再去看他,等出了孝期…”

话音未落,永宁候直接把被子砸在她头上,二娘子并不敢躲开,额头顿时鲜血横流,吓得她整个人都哆嗦起来。

冯氏看着又是心疼又是失望,当年公公去的时候,就曾经评价过三个尚小的孙女,其中说二娘子的便是,清高自傲,看不清形式,唯一的优点大概就是没有骨气,他们夫妻俩还在的时候,不用怕压不住她。

虽然失望,到底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如今更不可能将人直接打死,冯氏叹了口气,放下茶杯开口说道:“侯爷,现在生气于事无补,二娘的责罚稍后再说,如今是要把事情处理的干净,不能让人抓住侯府的把柄。”

孝期失节,往大了说是不孝之举,往小了说,也可以抹得一干二净。永宁候这般愤怒,一个是担心那些想要她站队的皇女们抓住把柄不放,另一个却也是对二女儿失望透顶。

听见冯氏的话,永宁候到底是压下怒气,开口问道:“世子,你怎么说?”

孔尚杰皱了皱眉头,却是开口说道:“当务之急,是先把那少年处置了,不如先让人查查,若是家世清白,就把人先带进侯府养着,等出了孝期,怎么办都是可以的。若是背后有人倒是难说…”

孔尚礼这会儿却不敢为了外头的相好说话,方才永宁候大怒,已经让她吓得战战兢兢。听了孔尚杰的话,永宁候眼中又是一阵失望,世子的办法固然不错,若是事先这般做是可以的,但如今,那人都已经在外头的宅子里头住了一段时间,再接进侯府,岂不是自打巴掌。

永宁候的眼睛从三女身上扫过,见她只是一味的低头不敢说话,生怕这件事祸害到自己的模样,心中又是叹了口气,再一看站在旁边,脸色沉静的孔尚瑾,忽然开口问道:“瑾儿有什么想法?”

孔尚瑾微微一愣,倒是没想到永宁候还能问起自己,随后眨巴了一下眼睛,开口说道:“瑾儿倒是觉得,这件事没有母亲父亲担心的那般严重。那少年既然是卖身葬父,二姐在大庭广众买下来他,那也算是一桩善事。这般孝顺的少年郎,二姐佩服他的品行,并不把人带进来当小厮使唤,反倒是给他置办了嫁妆,把人风风光光的嫁出去,传出去岂不是一桩美谈。”

孔尚瑾这话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既然是卖身葬父,如今这个少年郎根本不是自由身,早就是侯府的奴才了,再有就是,孔尚礼把人置办在外头,是因为善心大发,不舍得这个卖身葬父,有着大孝之举的少年成为奴才,把宅子当做嫁妆,要把人嫁出去。

至于那少年是不是愿意出嫁,旁人的舆论如何,那就是永宁候和冯氏要操心的事情了。孔尚瑾说完就又端端正正的站在那儿,永宁候眼中却闪过一丝欣慰,前头几个女儿不够聪慧,谁知道嫡幼女却这般出色,昨天她与冯氏商量,最后的打算便是如此。

冯氏点了点头,只是说道:“这件事自然有人会去办,几位小姐感怀老太太教养之恩,自愿在家守孝三年,户部那边侯爷已经派人去说,你们便好好在家守孝吧。”

冯氏这般说,可见昨天的时候,那位卖身葬父的少年恐怕已经被处理好了,再加上永宁候府几个娘子都要延长孝期,自然将事情压了下去。

二娘子脸色微微一变,却哆嗦着嘴唇不敢再开头,永宁候冷冷看了她一眼,闭目说道:“今日之事,你们都好好记在心中,以后出门走动,别轻易着了别人的道儿,二娘子既然有孝心,就好好在祠堂给老太太抄经书吧。”

这是要把二娘子暂时关禁闭,只是不知道要持续多久,若是永宁候够心狠的话,恐怕出孝之前,二娘子都没法子出门走动了。

说完这话,永宁候挥了挥手,让下面的一群孩子都离开,孔尚瑾看了眼孔青琮,见她对亲生母亲受罚并没有多少担心,心中也忍不住叹了口气,不得不感慨二娘子为人失败。

永宁候径直去了前头,冯氏却拉着孔尚瑾回到了院子,等挥退了身边人,才皱眉问道:“瑾儿今日可怕?”

孔尚瑾却摇头说道:“不怕,瑾儿知道母亲和爹爹都有苦衷。”

冯氏叹了口气,摸了摸孩子的头发说道:“连你都知道的事情,偏偏就是她看不清。”二娘子总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娘跟爹都不喜欢她,却也不想想,永宁候便也罢了,她可是冯氏十月怀胎的亲生骨肉,哪里能够不疼的,只是这个人啊,永远只看到他们的冷心。

孔尚瑾见冯氏露出几分憔悴的模样,眼角的皱纹都比平时明显许多,心中也是担忧,缓缓靠在他怀中说道:“爹爹不要难过,二姐会想通的。”

冯氏叹了口气,可见对此已经不抱希望,再看小女儿又觉得窝心,笑着说道:“爹爹不难过,爹爹有瑾儿就足够了。”

孔尚瑾微微一笑,笑嘻嘻的给他揉捏起肩膀来,几年的适应,让她把彩衣娱亲的本事锻炼的炉火纯青,上辈子她没时间好好报答母亲,这辈子却不能再错过这些全心全意为了自己着想的人。

第20章 女儿当自强

若说之前永宁候府是安静的守孝,经过这件事之后,那就成了寂静,从上到下都知道永宁候心情不痛快,自然不会上赶着当出气筒,而二娘子也难得的老老实实待在家中,甚至对二太太和孔青琮都温声细语起来,当然,这能哄哄孔青琮,却让二太太从心底更加看不起这位妻主。

大概是接受到二娘子的教训,从永宁候到下头的三娘子,不管是对嫡女还是庶女,都教管的更加严厉,在京城这块地方,你没才华没本事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自己觉得有本事,到处得罪人不说,还会给家里人招祸。

永宁候甚至怕二娘子将她唯一的女儿教坏了,直接把人带在了自己身边,孔青琮对于二娘子也没有多少留恋,甚至觉得在奶奶这头,能跟孔尚瑾一块儿读书写字,比在二房得一个人待着好多了。

无论如何,这件事就算是过去了,尤其是在皇帝知道孔家几个孙女辈分的自愿守孝三年而下令嘉奖之后,一开始想要拿这件事做筏子的人,这会儿也知道皇帝的态度,不敢轻举妄动。再说,败坏了永宁候家的名声,对他们而言也没有任何的利益。

也是从这件事开始,孔尚瑾开始反省起自己的态度来,因为这辈子衣食无忧,家底深厚。孔尚瑾很明白,凭着永宁候和冯氏对自己的疼爱,就算她将来一事无成,也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的过完一辈子,而现在,她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

这个时代并不是她所处的民主年代,在上辈子那时候,有权有势的人都拥有不可言说的特权,更别说是现在了。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依靠着永宁候府,而永宁候府的牌子,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硬挺。

就算永宁候府能一直维持下去,如今她靠着老娘,没有人会说不对,那将来呢,还要靠着长姐吗,就算是长姐靠得住,她未来的子女呢,还得让他们去靠一个晚辈不成?孔尚瑾忽然醒悟过来,她所想要的悠闲舒适的生活,根本不可能不付出任何代价就得到。将自己的一辈子依托在别人身上,是孔尚瑾绝对不能接受的。

快四年的悠闲时光,对孔尚瑾而言已经足够了,这段时间她毫无顾忌的享受着家人的疼爱,享受着童年的快乐,而现在开始,为了将来能够过得舒坦,她也得快一些努力起来。孔尚瑾看着自己尚显几分稚嫩的字体,有些不满的皱了皱眉头。

对于孔尚瑾的改变,第一个察觉到的却是永宁候,不是冯氏不关心女儿,而是孔尚瑾在他的面前,一如既往是乖巧懂事,会哄着他开心的孩子。而在永宁候面前,孔尚瑾一点点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

永宁候对女儿的改变又是欣慰又是心疼,最后却叹息一声,她终究已经老了,五十知天命,虽然先侯爷一直活到八十多,但永宁候却不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本事。她还能护着这孩子多久呢,比起冯氏,她更加迫切的想要看着这孩子成长起来。

虽然赋闲在家,但永宁候并不是对朝堂上的事情一无所知,三年前太后过世,皇帝大病一场,不少人都猜测她会熬不过去,谁知道这几年看着,皇帝的身体反倒是越来越好了,这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至少永宁候府想要趁着守孝,躲开储君争夺战的主意是没能成功。

在处理政事的时候,永宁候也并不避开孔尚瑾,渐渐的孔尚瑾也明白过来,永宁候府的处境并不太好。永宁候是世袭罔替的爵位,也是太祖开国时候亲自册封,距今为止还能保存下来的爵位之一,但谁都知道,先侯爷能活下来,一方面是自觉的将兵权交出去,一方面是装疯卖傻,取得了太祖皇帝的信任。

等爵位传给如今的永宁候,这位与皇家的关系并不亲近,这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没落。永宁候府如今除了永宁候自己,还在礼部有几分说话的分量,其余人包括世子在内,恐怕还不如一个手掌实权的一方大员。

这般一来,或许永宁候府暂时是安全了,但也代表着侯府不能让人抓住任何的把柄,否则一个弹劾到了皇帝那儿,皇帝显见不会为了侯府说话。这也是为什么永宁候如今这般看重名声,恨不得将二女儿一辈子关起来的缘故。若是备受皇帝宠信的家族,哪里会担心折在这种小事情上头。

一旦知道的明白,孔尚瑾才知道自己当初打算靠着永宁候这座大山作威作福的主意实在是错的离谱,靠着永宁候府,自己一辈子就得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这样的日子,实在不是孔尚瑾想要的。

怕得越高摔得越重,这话虽然有道理,但若是处于处处掣肘的境地,随便什么人都能来踩一脚,那还不如爬到高位呢。孔尚瑾上辈子就是有野心的人,否则也不会从光头老百姓一步步爬到厅级干部的位置,而这辈子,她的欲望远远高于上辈子,一旦想通,怎么可能浪费这般大好的机会。

只有掌握对应的权利,才能享受该有的便利,孔尚瑾对此十分了解,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永宁候欣慰这孩子更加知道长进了,眼看着孔尚瑾对政事一点就通,远远超过比他大好几岁的侄女们,心中又是一番感叹。

孔尚瑾心中对自己的未来做了规划,如今是太平年间,至少一时半会儿不会有大型的战役发生,她是不打算走武将的道路,虽然点了力大无穷的技能点,但武将就算是功成名就,被功高盖主直接灭了的不在少数,这条路的危险系数太高。

不做武将那就只能走文臣的路子,一般不是弑杀的皇帝,对于一般的文臣可比对武将宽容许多,至少如今的景帝,就有重文轻武的苗子。

走文臣路子,就得走传统的科举路,靠着家里头直接做官倒是捷径,但很可能一辈子将她拦在真正的读书人之外。

真要走科举的路子,孔尚瑾心中也是没底,别以为随随便便什么现代人穿越过来,就能成为状元探花什么的,真以为古代人都是傻子呢。

科举规矩严谨,明朝虽然不盛行八股文,主要只看策论,但策论里头的条条例例可多着呢。

孔尚瑾是那种确定了方向就会朝着一个地方使劲的人,刚开始识字之后,她更加爱看那些风俗民情的地方志或者有趣的杂学,如今却一门心思奔着科举去了。永宁候也察觉出来,这一日进来,便忍不住问道:“瑾儿,这些天你在看什么?”

虽然永宁候府守孝,但李夫子却还是在,上午的时候,孔尚瑾一般还得去学堂,不过现在她的课程基本已经赶上孔青珏了,倒是孔青琮几人还在后头晃荡着。在下课的时候,孔尚瑾还会到永宁候的书房翻书看,听见这话,便笑着说道:“母亲,瑾儿在看大学。”

如今李夫子还在教导论语,永宁候听了倒是也不惊讶,只是皱眉问道:“你看得懂吗?”

孔尚瑾却笑着说道:“读书万遍其义自现,瑾儿不过是课余时候,多看一些罢了。”

也得感谢她两辈子的记忆以及上辈子闲暇时候没少看百家讲坛,一些生僻的典故,也可以记下来明日再问李夫子,否则还真的看不下去。

永宁候却不知道孔尚瑾这是逼着自己用心,颇为欣慰的笑了笑,又想到李夫子的才学启蒙倒是够了,但别的却稍差一层。她自己走的不是科举的路子,却知道老师的重要性,看了眼聪慧沉静的小女儿,便又问道:“瑾儿将来想做什么?”

孔尚瑾眨巴了下眼睛,猛地想到,再过不久他们就能出孝期了,等出了孝,自然能够出门走动,孔青珏其实早就出了孝期,已经蒙荫进了国子监,按照规矩,永宁候府也只有一个名额,当然,永宁候若是乐意的话,将自家的子弟都送进去也不是难事儿,只是到底是名不正言不顺。

孔尚瑾一下子反应过来,索性大大方方的说道:“瑾儿想要考科举,将来能够一朝中第,光耀门楣。”

永宁候听了倒是并不惊讶,犹豫了一下说道:“你想要进国子监吗?”

孔尚瑾却摇了摇头,国子监虽然说是全国最好的书院,但其实大部分人都属于勋贵世家蒙荫进去的,老师虽然好,可对这群人却并不用心。当然,也有部分人是一次次考选上来,一般在国子监内,这两方人马是井水不犯河水。

孔尚瑾深刻觉得,国子监这般复杂的环境,并不适合自己进去安安稳稳的读书:“瑾儿想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这是孔尚瑾第一次对永宁候提出请求,小孩的眼睛带着清澈的渴望,永宁候原本就不打算拒绝,看着她这幅模样,当下大笑起来:“好好好,有志气,为娘一定会为你找到一位真正的大家来做老师。”

第21章 拜师

孝期不方便出门,更加不能上门做客,拜师这样重要的事情,永宁候固然心急,也得等到出了孝期不可。不过幸好孝期已经过去大半,再有一月就全部过去,她们稳稳的走了九十九步,也不差这一步。

虽说不能立刻上门拜师,但永宁候私下却开始打点起来,拜师与一般的求学不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个时候与母女关系也相差无几,若是入错了门,不但没有任何的臂助,将来还会成为掣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朝堂之上,天不怕地不怕的言官,一般也不敢直接弹劾自己的老师。

永宁候看中的这个人姓程,名程庆山,是如今景帝上位登基时候的太女太傅,拥有帝师之称。程庆山是当代大儒,当年在翰林院盘踞多年,由他当考官的科举就不少,如今朝堂上一半的官员,对着这位老大人也得喊一声程先生。

程庆山在士林清流之中的势力可见一斑,偏偏她还是个知道进退的,在景帝登基之后,眼看着新帝一步步掌握政权,自己便上书告老还乡。景帝强留不受,程庆山却屡次以年老体衰之由再三上书,最后景帝才应允下来。

程庆山虽然已经退出朝堂,但在士林中的影响却并不弱,而这些年来专心著书,更是赢得了天下学子的爱戴。景帝对这位老师也是尊敬有加,别管暗地里怎么想,反正明面上赏赐不断,君臣师生相得,也是明朝的一桩美谈。

永宁候思虑再三,觉得程庆山如今的位置,实在是再安全不过,只要她不是自己作死去掺和那些皇女们的争夺,即使下一任皇帝上位,也不会对这位帝师出手,毕竟这位已经远离朝廷,在民间又备受称誉,无故动手只会让人觉得皇帝心胸狭隘。

再有一个,程庆山虽然是个大儒,但却子嗣单薄,家中妻妾不少,这些年下来,却也只有一个庶出的女儿,还是个半傻的,一向不出现在人前。如今被她带在身边的,却是这位庶出女儿生的嫡出孙女,据说颇有几分才华。

程家第三代也就这么一个孙女,又是程庆山一手教导出来的,永宁候觉得,只要这位孙小姐不是笨的没救,将来也不会将自己扔进火坑。而这位孙小姐的年纪,与孔尚瑾相差无几,两人若是一同读书,也能成为至交好友。

只是以程家的地位,上门想要拜师求学的人不在少数,这些年程庆山都未开口收徒,也有人猜测程庆山这般作态,也是想让景帝放心。

永宁候私下却觉得,与其说不收徒让景帝放心,还不如说程庆山这些年的精力都放在延续子嗣上头,以程家的情况,恐怕这才是真相。

永宁候会有自信让孔尚瑾求上门去,也是因为当初程庆山与永宁候府有过一些渊源,永宁候府曾经对陷入困境的程庆山伸出援手,虽说已经过去多年,但两家的年礼一直互有往来,只是后来程庆山关门造书,这才渐渐疏远了一些。

程庆山这个人永宁候也是了解,并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再说她对孔尚瑾有几分信心,只要程庆山愿意给一个机会,必定会对这般聪慧的弟子动心。这般想着,永宁候便让人透了话过去,程庆山那边果然答应下来,只说要看看孔尚瑾再说。

见状永宁候已经放心了一半,拉着孔尚瑾嘱咐道:“程师才学出众,当年位极人臣,是个最通透不过的性子,在她面前不要自作聪明,好的坏的都让她看在眼中,至于结果如何,便看你的造化吧。”

孔尚瑾点了点头,心中也略有一些紧张,在马车上的时候忍不住深呼吸起来,暗道成败在此一举,自己可不能丢了穿越人士的脸。永宁候见她难得露出孩儿的情态,心中倒是觉得好笑,她自然觉得自家的女儿无一处是不好的,只是以程庆山眼光之高,她也实在是没有十足的把握。

与永宁候府的富丽堂皇不同,程家的府邸看起来更加端庄古板一些,宅子也比不得侯府的大,只是一走进去便能闻到一股书香味,孔尚瑾刚开始还觉得自己想太多,后来才知道,原来程家老大人确实是把著书的地点放到了家中,所以才会有这般浓郁的墨香味道。

程府里头少见有艳丽的花草,倒是常见绿竹和翠松,看起来倒是简单而清爽的很,孔尚瑾默默的记在心中,至少这位大人肯定不是那种喜欢华丽诗词的类型。孔尚瑾只是扫过一眼便不敢到处乱瞄,免得显得自己很不端正,只跟在永宁候身后半步。

走进偌大一个厅堂,还未等孔尚瑾抬头看看,永宁候便开口笑道:“许久不见,程师如今可好?”

里头传来一个带着几分沧桑的声音,比起永宁候的热情显得平淡万分:“老妇可当不起侯爷这句程师。”

永宁候哈哈一笑,也不在意程庆山的冷淡,却是顺着她的话改了称呼,微微偏过身体说道:“程先生,这便是我那不成器的小女儿。”

孔尚瑾听了连忙上前一步,躬身拜倒:“瑾儿见过程先生。”

厅中端立着一位老妇人,看起来比永宁候年纪还要再大一些,只是精神奕奕倒是十分不错的样子,身上只是简单的青色长袍,也掩盖不了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律,只是一眼,孔尚瑾便明白这位老师肯定不简单,若是能拜在她的门下,对自己定有极大的好处。

程庆山也打量了孔尚瑾一番,见她虽然年纪小小,但已经形容出色,一双微微挑起的凤眼倒是有几分先侯爷的风采,当然,除了这双眼睛,看着都不像是孔家出来的人。程庆山微微眯起眼睛,说起来她也着实羡慕永宁候,虽然没啥本事,不受皇帝的宠信,但挡不住人家能生女儿啊,到了知命之年,还能有这般机灵的小女儿,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大概是想到唯一的孙女,程庆山的神色缓和了一些,点了点头说道:“倒是个懂事的。”

长辈说话,没有小辈插嘴的份儿,程庆山没有开口问她,孔尚瑾便乖乖站在永宁候身边,听着自家老娘自卖自夸的说道:“怎么样,值不值得给你当弟子?”

永宁候的直截了当倒是没让程庆山生气,她只是淡淡的扫了一眼这位侯爷,暗道孔家几个女儿都是蠢笨的,这个要是芯子也像了那几位,即使有人情在,自己也是不能收下,省得砸了牌子。

不过既然永宁候求上门来,程庆山也不会一口回绝,早早的便想好了主意,只是说道:“既然如此,便让老妇看看女郎的本事吧。”

程庆山摆了摆手,自然有人端了笔墨纸砚进来,很快便摆好了案台,程庆山便说道:“你去写几个字,让老妇看看。”

孔尚瑾深深吸了口气,稳稳走到案几前头,发现砚台里头居然没有墨条,便慢条斯理的准备起来,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惊慌失措。

看到这里,程庆山心中暗暗点头,不说别的,这份心态便是少年人难得的,只是光这样可不够,侯府与程家不同,不可能完全不参与朝政,永宁候会带着这个女儿过来,恐怕也打着将来走仕途的意思,若是没有那份心胸,自己收下也是勉为其难。

程庆山思索的时候,孔尚瑾已经磨好了墨,落笔写下四字。她年纪虽然小,但从三岁便开始练字,这些年从未有过懈怠,再加上力大无穷的技能,如今写出来的字体已经勉强能看,孔尚瑾上辈子也练过几日书法,虽然并无多少成就,但好歹记住了一些字体,这会儿容纳进去,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程庆山看见那字便是一叹,小小年纪,能有自己的一番风骨着实不易,而难就难在,字体风骨初成,偏还有一番闲适姿态,足见这孩子不是急功近利之人。再一看那四字,程庆山倒是笑了起来:“成家立业,你为何想到写这四个字?”

孔尚瑾微微一笑,拱手说道:“小人向来没有大志向,只求于内能够孝顺父母,让父母安心宽怀,将来承载门厅,让夫儿能够合家安顺。于外,不求建功立业名流千古,只求能顺心而为,问心无愧。”

程庆山一听,倒是哈哈大笑起来:“好一个合家安顺问心无愧,若是人人都如你这般志向,这天下才能太平。”

说完这话,程庆山便觉得这弟子收下也无妨,她平生学生遍布四海,如今却只觉得眼前的稚女之言更加贴合心意,一时之间看着越发喜爱起来。

永宁候见状便知道事情成了大半,笑着说道:“若是无知小儿,在下怎么敢带上门让程师困扰。”

程庆山瞥了她一眼,暗暗觉得这孩子这般聪明,恐怕也不是像了永宁候府的人,好吧,那位先侯爷倒是个人才,但这般的心机,倒是更像冯家的人。

无论如何,程庆山已然满意,永宁候看了眼自家女儿,笑着说道:“还不磕头拜师。”

孔尚瑾心中一喜,连忙拜倒下来,结结实实的行了拜师礼,再抬头的时候额头便是红彤彤一片:“弟子见过老师。”

程庆山见她这般作态,心中更是满意,心思通透的人不少,但还能秉持一份实诚却是少见,她亲手扶起未来的弟子,笑着说道:“好好好,以后你便是我程庆山的弟子,从明日开始,便每日卯时三刻过来,你还有两位师姐,到时候再与你说。”

孔尚瑾自然没有不答应的,永宁候又把早就准备好的拜师礼拿出来,看着程庆山似笑非笑的眼神摸了摸鼻子,倒是程庆山笑着拿出一块玉佩放到孔尚瑾手中:“这边当做见面礼吧,以后若是淘气,为师也不会手下留情。”

那玉佩通透异常,摸上去一片暖意,显然是一块上好的暖玉,若是一般的见面礼,孔尚瑾还要犹豫几分,但老师亲手送的,她却不得不收,只是心中对程庆山好感更甚:“多谢老师。”

程庆山不是个迂腐的,见状也是高兴,若是孔尚瑾推辞不受,恐怕她心中还要懊恼呢。等离开程家,永宁候才感叹了一声,笑着摸了摸小女儿的头发说道:“看来程师很喜欢你,这块玉佩是先帝所授,程师多年来一直带在身上,如今却转送与你。瑾儿,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程师。”

孔尚瑾这才知道玉佩的珍贵之处,心中吓了一跳的同时,也对程庆山十分感激,点了点头说道:“知道了母亲,回去之后,让父亲帮我做个荷包,这块玉佩瑾儿也要贴身带着。”

永宁候听了,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来。

第22章 师姐

拜师顺利,这是除了孝期永宁候府的第一件好事,冯氏知道永宁候母女瞒着自己就办好了这事,不免有些怨念,隔日的时候,又收拾了一份重礼让孔尚瑾带去,孔尚瑾看着,觉得自家老爹准备的东西,恐怕比老娘准备的更加符合那位师父的心意。

卯时就得去上课,孔尚瑾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作息,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得起来,先把养生功连上几遍,活动活动筋骨,这才用了早餐坐上马车。倒不是她不愿意骑马,而是年纪太小,虽然在内城,冯氏也是放心不下,千万交代的准备好马车,她总不能让老爹在家担心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