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到哥哥有些难过的神色,安慰道:“就算今天暂时分别了,只要有心,总有再见的一天。何况武丹大人是皇上的亲信,总会有回京那天的。”

她们一家离开广州回京城,最大的坏处,可能就是端宁刚刚萌芽的姻缘有被迫中断地危险了。古代跟现代不一样,一但分隔两地,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两家都不作什么承诺,只看日后儿女们的缘份如何。若真是有缘,他们就有最终走到一起的可能。我是插个花地分割线啊分割线正当全家人都忙着装箱打包行李时,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阿银带着弟弟阿鑫,上门提亲来了。提亲的对象是春杏。

原来自从开了仙客来,因为生意太好人手不足,阿银就总过来借帮手。佟氏和淑宁都想着反正自家有股份,所以都默许春杏过去帮忙。谁知这一来二去地,在厨房干活地春杏就和在大堂当小二的阿鑫看对了眼。阿银知道这对小儿女地心思后,想着等弟弟升上领班后就来向佟氏求亲,不料他们家忽然要离开广东,虽然知道在这种时候上门提亲不太妥当,但为了弟弟的终身,还是硬着头皮来了。

佟氏和淑宁都大感意外。淑宁想起最近几天春杏懒懒地什么精神都没有、什么都不想干的样子,心中有数,看来她是以为要和心上人分开了,所以闷闷不乐吧?

窗外一阵骚动,接着是几个丫环媳妇子的打趣声,又听得一阵脚步声快速离开,粉官的声音传来:“春杏姐害臊了。”然后便是女人们的笑声。

佟氏向素云递了个眼色,素云会意,出去把人都赶跑了。

佟氏打量了跪在地上的阿鑫几眼,觉得小伙子虽然说不上清秀,但五官倒还端正,瞧着也是老实人的样子。听阿银介绍弟弟的性情,已有几分肯了。

阿银察觉到她的脸色松动,一阵心喜。忙道:“我们也知道现在不该说这种话,可大人和太太就要走了。我不忍心看到他们两个分开,他们年纪也都不小了,如果能定下来就最好了。太太放心,我们家一定会好好对春杏,绝不会亏待她地。如果这小子以后敢欺负老婆,我就先打断了他的淑宁在旁边听得有些想笑,忍住了,转头去看母亲怎么说。佟氏微微露出笑意,道:“这样说就过分了,我还是信得过你的。只是现在办喜事就太仓促了,也不合适,要我们把春杏一个人留下来,又怕她会委屈。这事儿可怎么办呢?”阿银笑道:“太太放心,只要您答应,我就马上帮春杏赎身。然后送她到我那个人地家里去,让老人家认她作干女儿。过些日子就办喜事。这样以后春杏在这里也有娘家人撑腰了。”

佟氏有些满意地点点头,叫人唤春杏来。问她可愿意嫁给阿鑫。春杏羞红了脸,扭扭捏捏地半天不肯开口,到最后被催得急了,才蚊子声般地小小“嗯”了一声,喜得那阿鑫当场就傻笑起来。

阿银当场就付了赎身银子,但佟氏转眼又把银子还回去当作春杏的嫁妆,还另外赏了十两银子四匹布。其他丫环媳妇子们,几乎都与春杏交好,每人都或多或少地送些绣活首饰什么地贺她。最后淑宁拉着春杏回房,私人又送了她几个荷包和两块玉佩,又嘱咐了好些话。

当晚春杏还是在知府后衙过夜,第二天一早,阿银姐弟亲自赶了车来接人,春杏看着自己的卖身契被烧成灰烬,哭着向旧主人家磕了头,就一步三回头地去了。

淑宁心中其实非常不舍,不过当事人的幸福比较重要。在松花江边长大的春杏,既老实又能干,却自幼被卖给别人当奴婢,本以为将来只能配个小子的,不料在南国广东,居然让她遇上终身相守地良人,从此不用再被人呼来喝去,能当个普通百姓了,老天爷也不算太亏待了她吧。我是两日后的分割线他们家行李算不上多,本就是在外做官,又刚搬家不到一年,装东西的箱子都是现成的。收到的礼物,除了留够自家用的,大多数都托霍买办转卖,换成银票收起来,加上这几年陆陆续续送了些东西回京,只剩下了二三十个大箱子。

他们这一次回去,要尽快赶路,带着那么多东西太碍事了,佟氏就把其中十几箱沉重又不急用的花瓶摆设和绸缎等物,都交给霍买办,让他帮忙运回京去。到了最后,全家的行李加起来,只比当初来时多了五六车,虽然多了行李,人口却比来时少了。

张保与佟氏等一家人,带着长福父子、周四林一家和平日用惯的几个丫环仆妇坐两艘中等大小地船先行出发,苏先生一家和长贵夫妇则带着其他几房仆役另坐一艘大船,押着笨重行李慢慢赶路。

这时候,雨季已经开始了,不过张保事先请教过熟知天象的老人,知道接下来的三四天都不会遇上大风雨,才决定按原计划上路。

他们走地那天,有许多百姓冒着雨到码头来送别,张保跟来送他的苏通判去见领头地老人,听他说着什么话。淑宁跟端宁打着伞站在船边等,因佟氏叫人唤他们上船,正要转身,却在人群中看到崇思崇礼和真珍地身影,淑宁拉了拉哥哥的衣角,和他一起迎了上去。

男孩子与女孩子各自说完送别地话,崇思拿出一个藤编的扁箱子,道:“这个是我和妹妹一起送你们的,你们留着当个念想吧,别忘了我们四人从前一块儿出去玩的情形。”

端宁接过来,觉得有些重,看看朋友,便把伞丢给妹妹,打开了箱子,却是一付新烧的瓷画炕屏。崇思道:“上头的画是我妹妹亲手画了,我再拿去叫人烧的,你们瞧着,像不像我们几个?”

淑宁看了看,果然很像。那彩色瓷画就像是行乐图似的,画了四个少男少女在一条清溪边席地而坐,四周草木青青,古树高耸,远处隐隐有几道山墙,看着有几分像他们曾去过的南园。离他们不远处,有几个护卫长随丫环模样的人,甚至还能认出其中一个是真珍的丫环九儿。画的笔触虽有些稚嫩,倒也清新可爱。

瓷屏的空白处,写有一首五言律诗:池草不成梦,春眠听雨声。吴蚕朝食叶,汉马夕归营。花径红应满,溪桥绿渐平。南园多酒伴,有约候新晴。(注)

端宁眨了眨眼睛,直直地望向真珍。真珍咬咬唇,道:“我知道端宁哥哥有会画的朋友,我这手画技,实在羞于见人,但好歹是我一片心意。至于这诗么,我们没有诗家雅气,只好借用临清先生的诗了,端宁哥哥……淑宁妹妹,希望你们别嫌弃。”

端宁微微笑了,道:“怎么会呢?画得很好,看着就像是回到去南园玩的那天似的。多谢你了。”他顿了顿,又道:“我们很喜欢,希望以后会有再聚的那天。”

淑宁拉过真珍的手,看着她笑。

崇礼拍拍端宁的肩膀,说道:“好兄弟,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到时候再比箭法,我绝不会再输给你。”然后又转头对淑宁说:“淑宁妹子,下回再见,咱们再下几盘跳棋如何?”淑宁笑着点头。

船要出发了,淑宁兄妹再次向朋友们告别,便拿着藤箱上了船。看着岸上的人离得越来越远,淑宁一边挥着手,一边鼻子发酸。

“哥哥。”她问,“我们会再见面的,是不是?”

端宁笑着摸摸她的头,道:“一定会的。”

注:《听雨》,作者赵介,元末明初广州南园诗社的著名诗人,人称“临清先生”。

九十四、妯娌

他们这一次回京,行程比来时紧密得多,一路上除了要避风雨或是补充食水外,一般不靠岸过夜,于是只用十多天功夫,就到了杭州,在那里换了内陆河船。

端宁上了父亲坐的船,淑宁一个人有些无聊,只好找些事做打发时间。因跳棋或九连环等游戏都玩不得,她只好做起针线活来。佟氏给了她几匹在杭州新买的松江布,叫她给自己做两身素服:“你近年新做的衣裳,颜色都偏鲜嫩了,做两件素淡些的,在府里居丧时穿。”淑宁便动手做起来,等船进了京师地区时,她已经做好了两件,便换了一件上身。

临近码头,佟氏把女儿招去,悄悄塞给她一个香囊,白色绸面,青色穗子,只绣了几道云纹,很是素淡。佟氏道:“把这个系在你的帕子上,拿在手里别让人瞧见。等进了府,要哭灵的时候,若是哭不出来,就把它放在你眼皮子底下,或是在鼻子下闻一闻。”

淑宁有些不明白,便闻了闻那香囊,当即就鼻子一酸,泪水一下就流了出来。她吓了一跳,忙望向母亲。佟氏淡淡地道:“这是我们女人家的小法门,你自己知道就好,连身边的丫环都别告诉去。”

淑宁点点头,心下松了一口气。她还在担心自己在灵前会哭不出来呢,现在有了这个法宝,再不是问题了。

靠了岸,正搬行李,庆宁和顺宁二人早得了信,都骑着马到码头来迎接。拜见过叔叔婶婶,庆宁便小心地道:“玛法过世后。因不知三叔几时回来,天气又一天比一天热,我阿玛就作主。先出殡了,请三叔别见怪。”

张保愣了愣。便道:“这是应该的,哪有让老子等儿子的理?大哥也太多心了。”庆宁陪笑两句,见弟弟探头探脑地看着船上下来的人,皱皱眉,拉了拉他道:“三叔三婶一路上必是辛苦了。咱们快回府去,好让他们早些休息吧。”顺宁有些失望地回过头来,应了一声,几个人便翻身上马。因离码头最近的城门人太多,他们绕了一个大弯,从阜城门进了城。

回了府,张保佟氏带着儿女,不等换过衣裳,先洗了手。便到灵堂上大哭一场。淑宁托了秘密香囊地福,也是哭得泪流满面。倒是端宁哭得很伤心,想来他曾与祖父朝夕相处三年之久。到底是有真感情在的。贤宁还不明白家人为什么哭,跟着嚎了几句。被母亲慈爱地用帕子擦了擦脸。便当即红了眼睛大哭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晋保和那拉氏出来了。好生劝慰了一场,才让他们一家子止住了哭声,然后在晋保夫妻的陪伴下,去见老太太。

路上,那拉氏低声道:“额娘自从阿玛过世,便一直卧病在床,请了太医来看过,说是哀伤过度,思虑不安,要好生静养。本已有了起色,谁知几天前突然又重起来,现在只能躺在床上,所幸精神头还行。”

这时已经走到正房廊下,一个有些眼生地丫环打起门帘,众人就此进了房。

老太太躺在床上,婉宁正陪着她说话。见张保一行人进来,婉宁忙忙起身见礼。倒是老太太见到三儿子一家回来了,也是有气无力的样子,问过他们有没有给老爷子上过香,听得张保问候了她几句,等小刘氏磕过头,她又看了看贤宁,摸摸他地小脸,便说乏了,让他们下去。

张保带着儿子跟兄长去了前头,佟氏等在那拉氏陪伴下回槐院休息。一行人正要离开正院,却听得一个小偏门边上,王嬷嬷正在打骂小丫头。

那王嬷嬷拿竹篾狠狠打了几下,骂道:“小贱人,老太太要吃燕窝,你居然敢拿这次货来人,是吃了豹子胆了?”那小丫头哭道:“冤枉啊,嬷嬷,是厨房的人说别人送来的上等燕窝都吃完了,才拿这个补上,这是府里原本收着的,并不是次货啊。”“我说次货就是次货!老太太是什么身份?怎么能吃这种东西?那燕窝明明前两日才送过来,怎么会那么快就吃完了?一定是你们私下克扣!”

那拉氏皱皱眉,将王嬷嬷喊过来,道:“你要打骂下人,在哪里不行?偏要在老太太院里,她老人家正休息呢,你倒把人打得哭天喊地的,是存心不让老太太好生静养么?”王嬷嬷不敢回话,她又继续道:“我娘家昨儿才送了几两燕窝过来,你叫个人来取吧。照我说,老太太天天吃这个也不是个事儿,毕竟不是正经饭菜,回头我叫厨房做些清淡地米粥小菜,你劝她好歹进一些吧。”

王嬷嬷低声应了,她才笑着对佟氏道:“额娘心里难受,胃口也不好,我们做小辈的,又不敢硬逼她吃,实在难办呢。偏偏这些底下人又不懂事,整天让人操心。”佟氏笑道:“多亏有大嫂在,不然这家里哪能那么井井有条呢?说起来,我们从南边倒带了几样酱菜回来,或许额娘愿意尝尝,回头我就叫人送到大嫂这边来吧。”那拉氏笑笑,便和她一起走了。

淑宁跟着走了一段路,回头看见那王嬷嬷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地,又狠狠打了那小丫头几下,才往老太太房里去了。

进了槐院,二嫫早带了人上来给佟氏请安,说房屋都收拾好了。佟氏满意地点点头,又请那拉氏进屋喝茶。那拉氏推说有事,过后再来,便走了。

待诸人都告退后,淑宁见母亲似乎有话跟二嬷谈,便也退下了。二嫫向佟氏报告了近来家中的事务,说完后,左右打量着外头没人经过,便弯了腰小声对佟氏说:“现如今府里都是大太太做主,老太太屋里的人有不少都被换走了,她身边如今连个得用的人都没有,就是为这个才气得又病了。”

佟氏微微摇摇头。道:“这个你别管,大嫂子当家怎么说也比老太太强,她如今对我们还算客气。再怎么说,也不会插手到我们的家务事上来。”

二嫫压低了声音道:“底下人都在传说。老太太知道是自己害死了老爵爷,心里不安,虽然在外人面前装作无事,实际上整天疑神疑鬼的,总是发脾气。府里许多老人为着老爵爷地事对老太太不满。又觉得她如今糊涂了,转而站在大太太那边。”

佟氏低头看着帕子,又问:“其他人怎么说?”二嫫道:“二房那边的人有过一些闲话,但二太太不得人心,大太太在府里口碑一向好,四太太又不管事。外头已得了准信儿,大老爷袭爵是十拿九稳地。二房地主子再想闹,也没法子了。”

佟氏点点头,道乏了。其他事晚上再说,便歪在榻上小睡一会儿。二嫫出去安排事务。只过了两刻钟,那拉氏回来了。佟氏忙起身相迎,又叫人奉茶。

妯娌俩略谈了一会儿家务事。然后佟氏喝了一口茶。便缓缓问道:“我听说老爷子先前病着的时候,老太太似乎听了什么人调唆。找了法师来驱邪,结果老爷子反而病得重了。不知是什么人做了这种不知轻重地事?”

那拉氏叹了口气,道:“我就知道你们会问这个,他们兄弟几个也是一肚子气,无奈老太太护着,只好饶了那人。”佟氏惊讶道:“老太太怎会护着?那人是什么来头?”

“是老太太娘家的亲侄儿,你可记得,住在河间地伊大舅五十岁上头才得地儿子,金贵得不行,从小宠坏了,近年来不知为什么迷上了那些神神道道的,若是正经礼佛参道也就罢了,偏偏喜欢学些什么驱邪法术。因他长得好,又是独苗苗,家里大人都惯着他。他去年到了京里,便一直住在咱们家,整天闹得鸡飞狗跳,若不是老太太护着,早赶走了。我两个儿媳妇和婉宁都怕了他,到城外住了两个月,老爷子出了事才回来地。老爷子走了以后,那人知道闯了祸,便逃回河间去了。他们兄弟几个碍于老太太的面子,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佟氏更是诧异:“那人做出这种事,就算是娘家的独苗,老太太又怎么能护着?”那拉氏摇摇头道:“听说私底下骂了一顿,但好歹是她娘家人,而且是她自己请的法师,若是不护着,岂不是等于打自己的脸?就是因为这样,他们兄弟几个才不好做出什么来。”

佟氏叹息道:“老太太怎的这般糊涂?就算我们这些做小辈的不说话,外人们知道了,难道还有什么脸面?就连家里的下人,只怕也有闲话说呢。”

“还有更离谱的事呢。她老人家大概是年纪大了,又伤心太过,脾气越发古怪,我们都只好哄着她,她还时不时地闹上两出。前几天有个老姐妹来看她,她叫了二弟妹跟前的一个丫头去帮她梳头,不知为什么突然发了火,竟把那丫头给活活打死了。”那拉氏唉声叹气地说道。

佟氏大吃一惊,谁知那拉氏继续道:“坏就坏在那个丫头不是咱们家的奴才,是二弟妹那个胭脂铺子里地人,因她手巧,极会梳头打扮,才特意调到身边使唤的。那可是正经平民百姓,好好地没了,家属都吵着要告官呢。老二夫妻好说歹说,又陪了大笔银子,才安抚下去了。”

“那个丫头可是叫钏“三弟妹也见过吧?二弟妹可宠她了,若不是长得平常,只怕早开了脸呢。为着这个事儿,二弟妹气得病了,几天都没来向老太太请安。”

“真是可惜了,那钏儿地确手巧,人也伶俐,怎么会得罪了老太太?”

“谁知道呢?她老人家的脾气是越发古怪了。咱们也不好随便猜度她地心思,或许是钏儿不小心说错了话吧?”

妯娌俩捧杯喝了口茶,便不再谈论这个枉死的丫头了。那拉氏又道:“因老太太的脾气阴晴不定,我们爷怕她再闹出什么事,让外人说我们家的闲话,就让她好生在房里静养,家中事务,都由我们代劳了,免得再累着她。再有外客来,也都替她推了。其实,都是老封君了,人人都知道她伤心,体谅她病着,就算她不肯见人,也不会怪她的。何必还要硬撑着?反把自己累着了。她不肯爱惜自己,我们做儿女的,也不好看着她累坏身体。”

佟氏低头吃茶,片刻后才道:“老人家年纪大了,毕竟不比从前有精神,咱们做小辈的,能帮着多分担些就多分担些吧。只是我不熟悉府里的事,以后还要请大嫂子多累着些,不是我有意偷懒,大嫂子可别见怪啊。”

那拉氏笑了:“怎么会呢?这是我身为长媳的责任,不过我一个人,也难管那么一大摊子的事,二弟妹病着,四弟妹一向不理事,以后还要三弟妹多多帮衬我呢。”

佟氏与她相视一笑,又分别捧起了茶碗。

这时,二嫫进来请示佟氏道:“那位刘姨娘,我将她安置在东边的耳房里了,不知可妥当?”佟氏道:“也行,你注意给她弄些好点的被铺,她前两天才病好,别又着了凉。”二嫫领命下去了。

那拉氏若有所思地对佟氏道:“这个刘姨娘,就是四弟妹娘家那个弃妾的妹子?你对她倒好。”

佟氏微微笑道:“刘姨娘人极和善的,时间长了,大嫂子想必也会喜欢她。她姐姐在广东另嫁了个男人,是个把总,如今可是正经太太呢。”

那拉氏笑笑:“那倒是好运道,想必以后会更有造化。当初老太太知道三弟纳了这位刘姨娘,也曾生过气,说一个寡妇又生过儿子,给咱们家做妾太不象话,为此还几个月都没理会过四弟妹,四弟妹索性又回娘家去了。”“我是看她八字合适才做了主的,她才进门,我们爷就升了知府,可见是真的吉利。说起来,方才请安的时候,倒没见老太太说什么呀?”

“自从你们年前送了那几大箱子的东西回来,老太太就不再生你们的气了,反而觉得三弟在外头做官,身边没个妾也不好,既然人都进了门,她也就不多说什么了。你们送回来的珠宝,除去给婉宁的,其他的她都用来给自己打了全套头面。本打算要在端午时穿戴出去见人的,偏偏老爷子又出了事。”那拉氏又喝一口茶,看了看天色道:“时候也不早了,三弟妹一路辛苦,好好歇会儿吧,晚饭的时候,再去见其他人。”说罢便起身告辞。

佟氏直把她送到院外才回房,重新歪回榻上打量着这个阔别数年的地方,微微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