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叟听了江玥儿的话,问:“所以,当时你们江家搬去江南,其实是因为怕躲避征召被查出来?”

江玥儿咬唇,轻轻点了点头:“是,兄长既‘去世’,日后就该掩人耳目,要换个身份,阿爹带我们一家老小搬去江南,一边做蚕丝生意,一边陪他在那里用功,直到他考取功名去京里谋了职,才搬回蜀中。

“这事原该这么过去,谁知前些年,姚县令忽然到平川县上任,他在朝廷有些门路,竟查到江家过去的事,扬言要把我们告到京里去,里里外外已找过许多回麻烦,昨日夜里,阿爹之所以肯跟着姚县令走,大约是他又拿着兄长的事威胁阿爹。”

她说到这里,抬目看向朱南羡,声音柔柔切切:“南公子,姚县令不日就要随钦差大人进京,玥儿只怕阿爹这回被带走就再也回不来了,玥儿求求您,想法子救救阿爹好不好?”

朱南羡却道:“你兄长既有军籍在身,应征服役是他的责任,他躲避征召,该受军法处置,江老爷为此买通官府,更于刑律不合,姚有材这个人虽混账,此事却是他占理,江老爷若为此被带去京里受审实属不冤,我没什么可帮的。”

他曾是西北军的统帅,逃役逃到他眼前,没当场问责已是给足情面。

江玥儿瞪大眼看向朱南羡,难以置信:“南公子的意思,竟要因这许多年前的旧事不顾阿爹死活么?”

一时眼泪如决堤,接连不断地滚落。

一旁田叔看了,于心不忍,道:“南护院,您好歹在江家住了两年,老爷与小姐待您不薄,就…就不能帮着一起想想法子么?”

这话是事实。

自从一年多前,朱南羡在数名黑衣人手中救下江辞,江家再不把他当成下人看,说是奉为上宾亦不为过。

但朱南羡丝毫不为所动。

他虽宽仁,治军却严苛,当年朱荀失甘州,说斩就斩了。

这时,苏晋问:“姚有材是哪年来平川县上任的?”

吴叟答:“好像是晋安二年,总之四五年前就来了,初初还好,也就最近两年,频繁来找江家麻烦。”

覃照林道:“可俺听你们刚才的意思,姚有材一早就知道江家大小子躲避征召的事,咋这两年才说要告你们哩?”

“说起来,这还多亏了晁先生。”田叔叹了一声,道。

晁清一愣:“我?”

“不知晁先生可还记得,晋安二年,您给京师通政司的周大人去过一封信?”

确有其事。

当时苏晋出使安南,他心中牵挂,于是给周萍去信,打听她的近况。

田叔对朱南羡与苏晋道:“这位通政司的周大人,二位或许没听说过,但晋安年间,名震天下的苏时雨苏大人,二位想必是知道的。”

苏晋与朱南羡默了一下,没说话。

“这位周大人,正是苏大人的故友。姚县令或许是看在晁先生与周大人认识,唯恐招惹上苏大人,因此晋安那两年都不敢来找翠微镇麻烦。

“后来到了永济年,苏大人被降罪,不在朝野坐主了,坐主的几位,柳大人,沈大人,舒大人,钱大人,还有另几位记不大清名讳的,左右姚县令与张府尹一齐攀附上了一名顶大的官儿,因此才说要状告江家。”

苏晋听到这里,已全然明白过来,开口道:“姚有材怎么对付江家,如何对付江家,与朝廷里谁当官,谁做主,并无关系。”

“他对付江家,只与一桩事有关系——新政。”

“晋安年间,朝廷未实行新政,姚有材看翠微镇富庶,虽眼馋,想分一杯羹,却因两个原因没有动手,一,翠微镇从不短税,他没理由;二,他怕得罪通政司周萍。”

“到了永济年,朝廷大力推行屯田制,姚有材钻新政空子,把翠微镇镇民自己开垦的桑田说成是官府的,在征税之后,再二八分成,以此牟利。”

“可翠微镇的桑田究竟是谁的,眼下没定论,若将事情闹大,朝廷将田判给民,姚有材张正采岂非竹篮打水?”

“于是姚有材便打了个如意算盘,他不需要整个翠微镇的镇民都与他分利,他只需要江家承认这桑田是官府的,让江家将种桑利润的大头分给他,如此便能成事。”

“因为翠微镇的田虽是镇民一起开垦的,但桑种却是江家的,织布纺纱与售卖更是江家一手包办,最后分利,江家也分得最多。”

“而姚有材之所以能拿捏住江家,是因为他手里握有江家躲避征召的把柄,只要拿着这把柄威胁江老爷,江家便一点办法都没有。”

一众人听苏晋说完,不由面面相觑。

田叔愣道:“苏公子,那照您这意思,咱们翠微镇就被姚大人张大人吃准了?”

吴叟也急道:“苏公子,您见识如此广博,能不能为咱们镇想想法子?桑田虽富,可卖桑卖布的银钱是一个镇子的人分,若叫官府拿去八成,日子便过不下去了。”

又道,“您若是介意江家躲避征召的事,老叟愿陪江家一起跟朝廷领罪。江老爷当真是个好人,当年晋安皇帝亲征西北,朝廷募捐,江老爷还卖了一辆桑车一颗祖上传下的南珠,捐了三十两银子呢。”

苏晋听了这话,没答,反是问朱南羡:“你怎么想?”

朱南羡道:“这是两码事。”

言下之意,募捐是功,逃役是过,但功过两不相抵。

苏晋“嗯”了一声,又说:“但江老爷还是要救。”

她直觉此事不简单,柳昀与沈青樾什么脾气,他们亲定的新政下,竟有人钻这样的空子,还一口一个扬言道京里有人。

翠微镇的事可能只是一个缩影,蜀中,乃至于天下各州,这样假借土地属权纠纷,官欺民的案子恐怕不少。

救下江旧同不为其他,只为不让一个证人落入姚有材张正采这样的恶官手里,至于其他的罪名,容后再说。

朱南羡明白苏晋的意思,言简意赅地应了声:“好。”

江玥儿在一旁听着,只觉一时清楚明白,一时又懵懂糊涂,得到最后,没成想南护院竟应了要救阿爹,眼泪夺眶而出,步去他跟前要去扶他的袖:“南公子,您的大恩大德,玥儿没齿难忘,您若救下阿爹,玥儿愿侍奉您左右一辈子,为妻为妾,哪怕为婢——”

“你误会了。”

不等她说完,朱南羡便退后一步,将袖收去身后:“我愿救江老爷,与你实在没什么关系。且再说,我已是有家室的人,平生唯此一人,身旁不可能,也决不会容得下其他人。”

第228章 二二八章

他这话说得直白, 女儿家的颜面被驳得荡然无存。

江玥儿的脸一霎时红一霎时白, 揪着手帕, 慢慢咬紧唇,眼泪淌得更厉害了。

众人一时茫然,南亭在翠微镇一直独来独往, 几曾有了家室?想问, 又不好开口,他疏冷寡言,与镇上任何人都谈不上相熟。

气氛有点儿僵,所幸没过多久,去打听钦差名讳的虎子爹回来了, 今日出大太阳, 外间炎炎的,虎子爹一身的汗, 坐下来牛饮三碗茶,才道:“衙门前的官差说今日府尹大人要陪着二位钦差爷去明光祠祭谷神,宝定胡同一大早就有兵把守了,等钦差大人的轿子出来, 更是将人拦在了十万八千里外。我拼命挤,也只在胡同转角瞧了眼轿子, 里头坐着的人姓甚名谁, 什么官职, 围着看的都是老百姓, 都不晓得。”

苏晋问:“什么样的轿子?”

虎子爹想了想:“打头一个宝盖顶的是府尹大人的轿子, 我认得,后两个蓝呢帷子的,都是八人抬的大轿。”

苏晋与朱南羡对视一眼。

八人抬的大轿,这是三品以上的朝官才可享的仪制。

从京里派来地方的钦差,若非遇上急需处理的大事,一般来说至多四品,这回竟派了两名位至堂官的,蜀中的水真是又浑又深。

谁知这还没完,虎子爹接着道:“不过有桩事有点奇怪。一个府尹大人,二位钦差爷,按说该有三顶轿子是吧,哪晓得三顶轿子走完了,后头又跟了一顶,墨呢帷子,宝盖,也是八人抬。”

苏晋愣住了。

多了一顶八人抬的墨轿?

钦差的轿子,除了青呢,便是蓝呢,用墨色,摆明了是为掩人耳目,可是,既为了掩人耳目,为何不乘与二位钦差爷同色帷子的轿子呢?

只有一个解释。

坐在墨轿里头的人身份一定既尊崇又特殊,尊崇是因为他的轿子也是八人抬,而特殊,则是由于哪怕要掩人耳目,两位钦差也不能与他乘同色的轿辇。

苏晋思及此,心中疑云丛丛。

看似平静的蜀中暗流汹涌,姚有材顶上那位大人是谁?二位高品钦差又是谁?坐在墨色轿子里的,究竟是何人?

朱南羡看苏晋一眼,知道她心中思虑,想了想,单刀直入:“江老爷人在哪里?”

万事不离其宗。

一切的起始是屯田新政,那么先将新政这茬弄明白,其他事端自会浮出水面。

谁知朱南羡此问出,一屋子人面面相觑,田叔犹疑着答:“老爷既是县令大人带走的,大概…送去了衙门吧。”

“不在衙门。”这时,江玥儿小声道,她看朱南羡一眼,方才的难堪又在心里滚过几遭,脸白得没血色,“姚大人在锦州府有所别院,早几年,姚大人刚上任时,阿爹曾去拜访过。”

她这话内有乾坤,明白人一听就懂了。

姚有材是官,江旧同是商,官手里握着商的命门,商去拜访官,能干什么勾当?

苏晋不着痕迹地皱了下眉,同时也明白了江玥儿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求朱南羡帮忙——江旧同本身就不干净,以正常渠道救人是行不通的,姚有材是县官,在州府有自己的别院,不能张扬,把守不会太严,朱南羡既能从数名黑衣人手中救下江辞,想必也能把江旧同从别院里抢出来。

“你知道姚有材的别院在哪?”朱南羡问。

江玥儿点头:“知道,我早年随阿爹去过。”脸上红云渐起,更是困窘,“看守是认财的,我有法子将南公子带进去。”

朱南羡道:“好,你带路。”

他起身,卸下腰间长刀放在桌上,作势要走,看苏晋也要跟来,温声道:“你留下等消息最好。”

苏晋敛眸,低声道:“我不放心。”

朱南羡愣了愣,他知道她所谓的不放心,其实是对整个江家,整个事端的担忧,正经得很,可阳光正好,洒在她身上,衬出她颊畔那一抹自昨夜起就未褪去的浅绯,令他无端就生了旖思。

有些事真是尝不得,一尝就食髓知味,浑身铁骨都化作柔肠百结。

他去牵她的手,等握在手里才觉察出满屋子异样的目光,忙地松开,握拳掩鼻,十分窘迫地咳了一声。

待要说话,目光又落回她身上。

她双眸依旧敛着,唇角却抿出一抹十分清浅,似有若无的笑,大约在笑他这么轻易就忘乎所以。

看见她笑,他便也莫名忍不住要笑,嘴角动了动,好不容易才收住,看似分外正经,实则色令智昏地道:“哦,你既不放心,那就一并跟来罢。”

姚有材的别院去阜南水不远,正门开在一条胡同深处,青瓦黛门,的确不张扬,然等绕过影壁,穿过一进院子,才发现里头别有洞天,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假山奇石。

别院的看守果真是认财的,江玥儿往他手里塞了一锭十两重的银子,称自己是来探望江旧同的,那看守便着小厮带路,将三人引往江旧同的看押处了。

一路又过几重门,每重门的看守,包括引路的小厮都要拿银子打点。

苏晋初看着觉得不解,后来渐渐明白过来,这些看守与小厮收了这许多银子未必能自己留着,到末了通通上交,全进他姚有材的锦囊袋——原来这一院富贵竟是这么来的。

穿过梨花院,小厮推开一间房门:“进去吧,说完话赶紧出来。”

里头江旧同听到动静,已然迎了出来,但他走不远,右脚被一根铁链锁着,只能到内间门口。

一看江玥儿,他的眼眶霎时红了:“玥儿,你怎么来了?”又看朱南羡与苏晋,猜到这些人是来救自己,狠狠一叹,自暴自弃道:“你们不该来。”

江玥儿泣声道:“阿爹您这是什么话?是不是姚县令又拿哥哥的命威胁您?咱们给银子还不成么?大不了让哥哥也不做官了,咱们一家子避去别的地方,有多远走多远,总好过留在这里受他们欺压。”

江旧同摇了摇头:“这回不一样。”他脸色灰败,想说什么,又欲言又止,“这世上的事,想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快走,带着辞儿一起走,别管我了。”

江玥儿仍不解,伏在江旧同膝头泣不成声。

苏晋将他方才的话在心头过了一番,问:“江老爷,令公子是否已经出事了?”

江旧同瞪大眼,问:“你、你怎么会知道?”

她怎么会知道?

江旧同的命门便是江延逃役,逃役依军令该被处死,兼之江旧同曾为江延行贿官府,江家一家可谓被姚有材捏得死死的。

若姚有材只是求财,那么他一定不会动江延,江旧同便不至于心如死灰。

而今日,江旧同之所以让江玥儿带着江辞一起走,大概是江延那边已经出事,他想着能保全一个是一个。

苏晋道:“江老爷,你以为你跟着姚有材上京认罪,便能保全江家二位公子的性命么?江延已是死罪,但江家的军籍仍在,他逃脱的,他的弟弟就该承担,姚有材是一只吃人不吐骨头的豺狼,他不会放过江家。”

江旧同惶惶道:“可是、可是辞儿才十一岁,还那么小。”

他说着,又是一叹,“苏公子,这是江家的事,您…不必管了。”他一顿,看向江玥儿,切声嘱咐:“玥儿,你听爹的,明日,不,你今日就回翠微镇,连夜带着辞儿走,去哪里都好,别再回来了。只要你们走得及时,一定不会有事。”

苏晋听他言语里有蹊跷,眉心一蹙,心头一个念头顿起,冷声道:“不对,江老爷,你是不是允诺了姚有材什么?”

若非允诺了什么,他怎么会急着让江玥儿带着江辞离开?又怎么会知道他们不会有事?

“翠微镇的桑田,你把桑田许给姚有材了?!”

这下该让镇上的人怎么活?!

江旧同浑身一震,没想到不过一时半刻便让眼前的人看穿。

整个人如被当众扒了衣裳,藏的什么心思,存的什么念想,皮子里子被瞧得精光。

是,他不想管了,他原就不是什么大善人,当年就嫌翠微山穷,趁着逃役,搬去江南发了财。若不是江延考科举时险些被人瞧穿身份,他也不愿抛了大儿子,举家搬回蜀中。

那时的翠微镇真是穷啊,山被封禁,一点荒地种的粮食不够,只好挖草根,吃树皮。

他犯过事,心里的愧疚就像破了一个洞,非要做点善事才能弥补。于是带着镇民们伐荒林,开垦荒田,买桑种,教他们织布采桑。

十年过去,日子越来越好,他还以为昨日非可以今日补,哪里知遇上了姚有材。

他拿他行贿的事威胁他,拿江延的命威胁他,他里里外外不知拿了做少银子去填,却填不满他的贪欲。

苏公子说得对,姚有材就是一只吃人不吐骨头的豺狼。他非但要财,他还要权,如今他要跟着钦差进京,正好拿江家的事好好告一状,立下功劳,添一笔政绩,往前走就是平步青云,锦绣大道。

江旧同想,事到如今,江延锒铛入狱,翠微镇那一镇的人,他还管什么管?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全赖他江老爷心善,可心善的前提是人能好好活着,他已是泥菩萨过江,只能签下地契,转让桑田,认下欠官府的千百两银子。

而这千百两银子,就让镇民想法子去筹吧,他们…拿了他那么多,该帮着还。

苏晋一时气得想笑,与虎谋皮只有一个下场,自取灭亡。难道江旧同以为,他将桑田许给官府,就能救江家一家于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