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以为他会将这梅花留给自己,谁知到了宫前殿,才两岁的小皇孙跌跌撞撞地跑到沈婧跟前,认真地折下梅花,一瓣赠给沈婧,一瓣赠给朱悯达,一瓣赠给沈奚,一瓣赠给朱南羡,最后一瓣,赠给他的奶娘。

当时梳香就想,小殿下是这样好的孩子,她日后定要与太子妃一起,倾尽一生为他好,照顾他。

彼时的少爷与十三殿下接到小殿下的梅花瓣,说什么来着?

梳香有些记不大清了。

好像是什么木桃与琼瑶,又好像是什么相赠与相还。

倒是不负当年一诺。

离别在即,梳香看着已平安长大的云熙跪在朱南羡与沈奚身前,恍惚像回到许多年前的东宫,连满山霞色也温柔。

第245章 二四五章

蜀地虽四面环山, 锦州府一带却是平原沃野,自东门出, 越过田埂,便是四川行都司辖下的卫所。

卫所临着阜南河下游,因朱昱深率大军入川,河岸边, 单是军帐就绵延数里。

近午时分,锦州府布政使马录从朱昱深的帐子里出来, 撞见在外候命的都督府张佥事,四下望了两眼,见没人注意他们, 悄声道:“张大人, 您说陛下这是个什么意思?”

昨日一早, 朱昱深虽至锦州, 却未于暂作行宫的沁心园下榻,而是从东城门离开,与随行将士一起在都司外安营扎寨, 这倒也罢了, 今日天没亮,又召集川蜀一带府一级官员,亲下皇命, 将收复的安南设为交趾省, 建立云贵第十三道, 在川蜀一带设西南总都司。

更早一些时候, 左军都督府已亲自派人,将收复安南的喜讯以八百里加急传扬出去,单是锦州府,已有百姓涌上街道庆贺开了。

但布政使马录纳闷的不是这个,而是建立十三道与设立西南总都司。

这两样动作,无异于整改大随西南一带的军政版图,变动之大,简直吓死人。

张佥事道:“陛下圣心难测,岂容我等随意揣摩?”

“话是这么说没错。”马录见他打官腔,只好抛砖引玉,“但我听说,你们前一日在云来客栈,遇到——”往天上指了指,“那一位与苏时雨苏大人了?”

张佥事缄口不言,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马录贵为锦州府布政使大人,过了近两日才听说这事,已算慢的了。

马录将声音压得更低:“听说苏大人昨日都快出关了,被追兵从剑门山半道上拦了回来,苏大人说那一位陛下在马车内歇息,不准人叨扰,直到今早回了锦州府,有个胆肥的不顾苏大人拦阻,硬是掀了车帘,马车里坐着的竟不是那一位陛下,而是苏大人的护卫,姓覃。行都司那边当时就急了,田指挥使亲自带兵出川追人,不过——”

他说到这里,一顿,“张大人,我总觉得这事不大对劲,再结合今早陛下说令三十万大军进驻西南总都司,我琢磨着,会不会设立西南总都司只是个幌子,这三十万大军,其实就是冲着晋安陛下去的?”

张佥事听马录一开始还说得头头是道,到末了一个急转,险些令他一口气没提上来,先帝还活着本就是不可宣扬的秘辛,派三十万大军去堵朱晋安,是唯恐天下人不晓得此事么?

他看马录一眼,也罢,这位布政使大人实打实是个废物点心,怪道他与锦州府尹张正采共事多年,连张正采利用新政霸田牟利也没瞧出来。

张佥事于是笑了笑:“马大人这话有些离谱了,设立一个总都司要耗费的军资物力不可估量,岂容儿戏?”

马录一愣,听出他言语里的鄙夷之意,解释道:“张大人说的是,这不,蜀中局势复杂,下官一时被冲昏头了不是?就说昨夜,连国舅老爷沈大人都——

他话未说完,那头,朱昱深的帐子又是一掀,柳朝明与舒闻岚先后从朱昱深的帐子退了出来。

候在外头的一群官员见了首辅大人与侍郎大人,忙不迭行礼,御史李茕先一步上前,得问过柳朝明,回头与马录和张佥事道:“佥事大人,您是都督府的人,暂留在此等候陛下皇命;马大人,如今府尹张大人被停了职,锦州府不可一日无人,柳大人请您即刻回锦州府主持事宜。”

二人当即应了是,躬下身去,等到李茕又步去其他大人跟前交代明细,才直起腰,马录叹了句:“我可惨了,要回府衙。”

张佥事纳罕:“怎么个惨法?”

马录道:“张佥事,您想想,眼下在府衙里等候传召的是谁?是苏大人。苏大人当年在朝廷里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这一回去,保不定要与他打交道,可他如今是个罪臣,我若太礼遇,未免不合规矩,若不讲情面,又怕得罪了他。如果只是坐下来说说话还好,就怕遇着事。你说这张正采,怎么早不停职,晚不停职,偏巧在这时候停了职呢?”

张佥事从鼻子里“哼”出一声:“他遇到柳苏二位出了名秉公执法的大人,被停职还算轻的,等日后问起罪来,脑袋保不保得住还有的说呢。”

又笼着袖头往前指了指,“你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瞧见没,柳大人与舒大人的文随已开始打点了,怕是过不久也要回府衙,即便苏大人那里真出了事,有这二位大人在,哪轮得到你来管?你若实在担心,我给你支个招,但凡有状况,你直接去寻舒大人,请他拿主意。”

马录问:“怎么不找柳大人?”毕竟是摄政兼首辅,官衔全天下最高。

张佥事看他一眼,提点:“舒大人和气些。”

柳朝明从朱昱深的帐子里出来,先去见了自云贵抽调来的几名官员,而今要在云贵设道,布政虽已完毕,但因要同设总都司,各中协作还需调配。

直到这厢事毕,李茕才过来请道:“大人,马车已备好了。”

柳朝明点了一下头,与李茕往营外走去。

一众官员见首辅大人行来,纷纷退避,李茕禀报道:“大人,苏大人已到锦州府了,一路上说晋安陛下在马车内歇息,拦着不让人掀车帘,直到今早,府衙的人才发现陛下不见,行都司的田宥田大人当时就急坏了,亲自带了人出剑门关去追。”

柳朝明闻言,眉心一蹙:“沈青樾呢?”

“沈大人倒是先苏大人一步,昨夜就到锦州府了,因陛下与您和舒大人在议事,说不便叨扰,去行都司府坐了坐,方才才过来。”

柳朝明步子一顿,眸子里浮浮沉沉,过了会儿,又抬步,淡淡道了句:“兵行险着,时机算得不错。”

李茕没听明白,只问:“大人,我们可也要着人去寻晋安陛下?”

“不必。”柳朝明道,“田宥已亲自将朱南羡送走了。”

李茕听到这里,心里才大约有了个揣测,将柳朝明请上马车,等行出数里远,才捡着更要紧地道:“大人,韦大人已听大人之令,将散在川蜀各地的锦衣卫招了回来,如今正在府衙候命。”

柳朝明“嗯”了一声。

李茕又道:“其实这事陛下也知道,至今拿锦衣卫的事也没问责大人,大约是明白大人的苦心。”

他只盼着朱昱深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柳朝明没答话。

李茕再续道:“今日一早,下官来营地前,苏大人刚好到府衙,她当时也看到韦大人与锦衣卫了,原说有事想请下官与韦大人帮忙,后来像是为难,又作罢了。”

柳朝明听了这话,眸光微微一动。

苏时雨这个人,哪怕遇上天大的难事,若能自己解决,绝不假手旁人。

“她可说了何事?”

“没提。”李茕道,“不过下官知道苏大人的性情,劳她托付,绝无可能是小事,便留了个心眼,跟随行的人打听了打听。常年跟在苏大人身边的覃护卫说,其实也就路上出了点状况,翠微镇的镇民与那个姓姚的县令吵起来了,说是还动了手。”

柳朝明有些诧异:“只是这事?”

李茕点头:“是,听说当时闹得挺严重,下官原想问清楚点,但苏大人将覃护卫唤住,下官又赶着来营地,是以没再追问。后来越想越不对劲,怕出什么事,因此才请大人拿主意,大人您凡事看得比下官通透,希望是下官小题大做了。”

柳朝明亦觉不安,可他对翠微镇不了解,难断无头公案。

沉吟一番,只问了句:“马车是去行都司?”

李茕道:“是。”

柳朝明掀开车帘:“改道,去锦州府衙门。”

第246章 二四六章

苏晋虽是罪臣,毕竟从前官拜尚书, 回到府衙后, 没被押去大牢, 反是请至后衙暂歇。

她心里有事, 一直没休息踏实, 朱南羡那里有沈奚筹谋,该能平安无尤,最令她担心的是翠微镇的镇民。

回锦州的路上, 也不知姚有材与这些镇民说了什么, 两边竟起了冲突, 后来翟迪问故,无论是翠微镇民还是姚有材,都含糊其辞。

苏晋心中不安。

朱昱深收复安南的消息自蜀中传了出去, 锦州城内,已有百姓涌上街道庆贺,待再过一日, 迁都的消息放出来,只怕整个天下都要不平静。

这么个要命的当口,若因屯田新政出什么岔子, 后果不堪设想。

衙门里的官差苏晋不信任,早上碰见锦衣卫副指挥使韦姜, 原想托他派锦衣卫看顾翠微镇的镇民。

转念一想, 锦衣卫是亲军卫, 只听命于帝王, 柳昀私下动用亲军已是大罪一桩,而今大事频发,自己若在这个当口请锦衣卫相助,只怕会被有心人做文章。

苏晋沉吟半晌,唤来覃照林,问翟迪的去向。

覃照林道:“翟大人一早去了行都司,现在还没回来。”又道,“哦,锦州的布政使大人回来了,叫马录,大人您要见不?俺去请。”

苏晋看了眼天色,已是近晚时分,正疑惑着这马录怎么此前没见过,则听院外忽有人求见。

是翠微镇的吴叟。

“苏大人,您已歇好了?”吴叟得了武卫准允,进得院来,又道:“苏大人,草民与镇子上的人商量了一下,我们不想上京了,想回翠微镇去。”

覃照林道:“吴伯,你们不作证伸冤,回到镇子上,桑田就不是你们的了,你们日后靠啥过活?”

吴叟叹了一声:“这我们已想过了,翠微镇上下统共就这么百来口人,都说人挪死,树挪活,实在过不下去,大不了不在镇上呆了,举家迁去别处。”

苏晋将吴叟请到屋内,为他斟了盏茶,温声问:“吴伯,你们不上京,可是担心被苏某的身份所累?”

吴叟张了张口,想说什么,没说出口。

“若是因为这个,您大可以放心。”苏晋接着道,“苏某随你们一同上京,说到底也是为指证翠微镇的桑田案。至于苏某究竟是谁,是否有官职在身,日后又会受何处置,这些都与你们无关,你们绝不会受此牵连。”

“你们的案子,如今已由都察院接手。苏某曾在都察院任职,深知院中任何一人,上至左都御史,下至九品巡城,在对待涉及百姓的案件时,皆是以民为先,公允正直的。只要你们肯上京作证,都察院定能将桑田还予镇民。”

吴叟握着茶盏,沉默良久:“苏大人品性出众,您的话,草民无半点不信,但草民人微言轻,不知大人…不知大人可否为镇上的人写一份担保证词,就说——无论发生什么,咱们镇上的人罪不至死。”

苏晋听了这话,以为他是怕受晋安帝失踪牵连,是故才有此言,提笔写了数行,方觉不对。

什么叫罪不至死?

他们犯什么“罪”了?

苏晋将笔搁下:“吴伯,你们方才,出什么事了么?”

吴叟仍握着茶盏,半晌,吃了一口:“咱们平头百姓的,能出什么事。”

苏晋见他不愿说,越发担忧起来,翠微镇上,晁清与自己最为相熟,吴伯既然要请自己帮忙,为何不让云笙同来?

还是…他们瞒着晁清?

毕竟瞒着晁清,就能瞒着她苏时雨。

苏晋又想起昨日在剑门山,姚有材与翠微镇一众镇民的冲突,再不迟疑,当即就往隔壁院落而去,还没跨出门槛,就听外间一阵吵吵嚷嚷。

一名武卫迎上来:“苏大人,平川县的姚县令死了,外头正拿人,乱得很,您若无事,莫要出院子了。”

苏晋一愣:“姚有材死了?怎么死的?”

武卫道:“午过就死了,刚才才发现,是翠微镇的人干的,眼下全都逃了,脖子上一圈紫痕,舌头都吐出来了,应该是被勒死的。”

苏晋乍一听,觉得可笑,这是在官府重地,翠微镇民有十余之众,午过到现在已过去两个时辰,怎么会这么轻易地让人逃了?

然而,还没待她细想,外头又传来呼喝之声,像是谁在整兵。

苏晋眉头一蹙:“怎么回事?”

武卫道:“方才马大人得知此事,去问舒大人的意思,舒大人说,姚县令好歹是朝廷命官,就这么被人勒死在官衙,有损天子圣颜,令马大人即刻召集官差,封锁锦州府大小街道,立刻将在逃的十余翠微镇民通通缉拿归案。外头这声音,大约是马大人要带上官差出街拿人了吧。”

苏晋反应了一下,才想起来这所谓的马大人是谁。

当即斥道:“你们这个布政使,他没脑子是吗!”

永济帝收复安南,眼下的锦州城,到处都是奔走相庆的百姓。。

倘若马录这时候带兵封锁街道,抓捕翠微镇民,不肖一时半刻,此事便会传得沸沸扬扬。

到那时,翠微镇的镇民能否保住命还另说,关键是,这事是屯田制引起的,若因屯田制的矛盾,发生民杀官的惨案,那么柳昀给她看的那封密函上,四十七桩官欺民的案子再难以昭雪,更有甚者,这桩事若被有心人利用,无限扩大,只怕这三年来辛苦实行的新政都要就此停搁。

而事实上,姚有材究竟因何而死还另当别论,这种大案,最忌讳审都没审,外间已谣言四起。

苏晋想到此,唤了声:“照林!”当即往府外追去。

可她方走了两步,又停下来,回头问那名武卫:“你方才说,那个叫马录的布政使,是听了舒闻岚舒大人的意思,才带官差上街拿人的?”

武卫应道:“是,当时卑职也在场,此事绝不会有假。”

苏晋眸色沉了下来,对覃照林道:“照林,你留下,守着吴叟,绝不能让他被舒闻岚的人带走。”

苏晋刚出府衙正门,险些与一名身着墨色袍服的人撞得满怀。

柳朝明刚下马车,见苏晋不管不顾撞上来,伸手将她一扶,问:“可是翠微镇的人出事了?”

苏晋退后一步,粗略打了个揖致歉,当下也顾不上礼数,应道:“是,姚有材死了,府衙里的武卫说是翠微镇的镇民做的,布政使马录听了舒闻岚的建议,带了官差上街拿人,我正赶着去拦。”

柳朝明听了这话,眉心微蹙。

片刻,他的目色沉下来,淡淡道:“不必了,你拦不住。”

然后对身后的人道,“李茕,你去寻韦姜,让他带锦衣卫随本官去拦。”

然而李茕一听这话,立即道:“大人不可!” 又道,“大人,您妄动了锦衣卫,陛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不予计较,可如今陛下已至锦州府,您若当着他的面动亲军,那事态就不一样了。您若带着锦衣卫去拦舒大人,这府衙上下的布政使,官差,都可作为证人指证您,到那时,陛下就是想放您一马都难。”

“大人您看不出来么?这是舒大人给您设下的陷阱。”

柳朝明却道:“不必多说,只管去寻韦姜便是,限他一刻之内整好亲军,本官在巷口等他。”

他抬步刚欲走,苏晋却抬手一拦:“大人,不如由时雨带着锦衣卫去吧,时雨本就有罪在身,不怕多添一条。”

柳朝明问:“你不想要命了?”

又道:“在蜀的锦衣卫不多,如今在府衙内的只有区区二十名,马录的官差有百余之众,除非见血,根本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