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莫如笑,小声道,“换了我,我也不会早到。”

苏不语笑,“这也是。”他从来不记得生母模样,嫡母待他如同亲生,但,他始终不愿意看到与他有着一半相似母系血统的表兄不明不白的活在人们的唾弃中。多朝期待,就在眼前,苏不语心情大好,这种喜悦让他的眉宇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昳丽。

谢莫如不禁看了又看。苏不语笑问她,“你不会现在才觉着哥哥好看吧?”

谢莫如点点头,苏不语露出哀怨模样,“你可是瞎了不少日子啊。”逗得谢莫如直笑。谢莫如十分怀疑苏不语都是这样哄女孩子的,谁晓得苏不语似是看出她心中所想,悄声道,“哥哥只这样哄过你。”谢莫如对这种登徒子一样的话简直无语,都说苏相端凝,真不知是如何培养苏不语的。

苏不语同谢莫如说着话,眼瞅着人来得差不多了,仍不见李樵的身影,不禁有些着急。李宣旁边空着的位子,已有不少人明里暗里的投来若有所思的一瞥。

门外传来脚步声,苏不语不禁向门口望去,进来的便装的大皇子穆延熙与二皇子穆延泽,二人皆是寻常装束,侍卫留在门外。宁大人亲自陪在两位皇子身畔,笑道,“先时不知二位公子要来,我这就命他们再设桌椅。”现在的位子都有主了。

穆延熙笑,“我与二弟过来是听先生讲学的,弄得偌大排场反不美。”他目光在室内一扫而过,笑道,“宣弟那儿就有空位。”

李宣已起身相迎,李宇很机灵,连忙让出自己的位子给兄长,自己退去后排,李宣错身退一位,正好空出两个位子,给穆延熙穆延泽兄弟。

李宣给二位皇子见礼,穆延熙轻声道,“表弟莫要大礼。坐。”说着自己也坐下了。

穆延熙一侧是李宣,穆延泽一侧是谢柏,穆延泽望与谢柏轻声说了几句,望谢柏身畔的谢莫如一眼,颌首为礼,神色温和,并未多言。

苏不语脸色有些凝重,就在此时,李樵到了。

李樵还是老样子,一袭青衣,他原本是苏不语给他的票根,李宣特意安排了李樵坐公主府的位子,谁晓得两位皇子突如其来。

这里要说一个座次安排,要知道头排的位子不是哪家都有的,譬如李宣手里也不过三张头排位子。谢柏只得两张第一排位子,苏不语只一张,他先时给李樵的是后排位置。穆氏兄弟一来,李宣除了自己坐的地方,就只有后面族人的位子给李樵了。

李宣仍是起身,眼中带了丝丝歉意,笑着叫了声,“大哥。”

李樵还礼,“二弟。”他已见李宣身畔两位气度尊贵的少年,心中已有几分明白,就要去后面寻位置坐下。

谢莫如笑,“李兄,过来说话。”

李樵到谢莫如跟前,谢莫如起身,让出自己位子,李樵微微一怔,心中滋味一时难辨。少时的孤独、辛苦,来帝都时步步艰辛,屡屡受挫,世人的嘲笑,朋友的帮助,一幕又一幕的欢喜悲辛,在这一刻,尽皆已远去。

李樵定一定神,过去坐下。

谢莫如走出讲筵堂。

作者有话要说:PS:昨天码了一半,有些小困,然后六点开始睡觉,一直睡到今早~早上好~

第62章 讲筵之后

谢莫如离开讲筵堂,索性在外头走一走。

国子监内花草不荗,倒是树木居多,树的品种极为单调,就一样槐树。槐树自来被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寓意吉祥。国子监槐树成片,在这初春时节,也有绿意可人。想来槐花盛开时,应是一番胜景。

谢莫如悠然的欣赏着国子监的景致,听到后面数人脚步声传来,谢莫如便避去路右侧,为首那人止住脚步,道了声,“谢姑娘。”

谢莫如见是宁大人带着国子监的大小官员数人,微颌首,“宁大人。”

宁大人带着他独有的温文,话并不多,客气的恰到好处,完全展现了一位从三品大员的风度,他道,“要是姑娘想去听北岭先生讲学,我给姑娘安排席位。”

“不必了。”谢莫如道,“宁大人是去迎北岭先生吧,你先行。”

宁大人点点头,带着国子监大小官员匆匆而去。

国子监有个浅绯官服的官员道,“北岭先生来讲学,咱们国子监的学生都要排后了听。讲筵堂这种地方,怎么能让女人进去。大人莫因私废公才好。”

宁大人不以为忤,笑道,“我也只是一说,谢姑娘不会去的。她就是去,也有自己的位子,何需你我多言。”

那官员十分想评价一回谢氏家族,却被身边一同僚扯住了袖子,宁大人望向前方的眼睛一亮,展颜大笑,“北岭先生来了。”于是,诸人一并上前,相迎北岭先生。

相传北岭先生弟子三千,谢莫如以为这位先生也如当年孔圣人一般周围起码得七十二贤人环绕,其实,北岭先生无甚排场,北岭先生身边最大的排场就是国子监以宁大人为首的一应大小官员了。谢莫如刚出了讲筵堂的院子,就见忽啦啦一群人拥着个须发皆白,形容微瘦,精神矍烁,身着青衫布衣老者往讲筵堂而来。北岭先生自身随从落于其后,三四人而已,依北岭先生今日今时之地位,并不为过。

国子监学生不少,能拿到听课票的有限,许多没票的学生便来讲筵堂门口看一眼传闻中的北岭先生。故此,场面颇是热闹。谢莫如就在人群中,看北岭先生进了讲筵堂,她也就挥一挥衣袖先回家了。

谢太太与谢尚书正在杏花树下下棋,谢莫忧在一畔帮着算子,其乐也融融。谢太太见谢莫如回来,还以为出什么事了,谢莫如道,“二叔的一个朋友没位子,我把位子让给他,就先回来了。”

谢太太心下一松,笑,“这也是,他们念书人,靠着功名吃饭呢。”谢莫如这也算日行一善了。

谢尚书指间拈一粒白玉棋子,阳光透过一树杏花点点斑斑落在谢尚书身上,谢尚书双眸微眯,笑睨谢莫如一眼,举手落子,“能让莫如让位子的,不是等闲人。”

谢莫忧有些敏感,起身要让座位,谢莫如轻按她肩,谢莫忧便又坐了回去。素馨搬来一凳,谢莫如坐了,随手一掸下摆,带出几分飒爽,道,“祖父难得在家。”谢尚书是大忙人,休沐亦常有事务缠身。

“偷得浮生半日闲。”谢尚书问,“见着北岭先生了?”

“匆匆一面,不似传闻。”谢莫如道,“并没有弟子三千,可见传闻不真。”

谢尚书笑,“就是有弟子三千,难不成还带在身边儿?”

“北岭先生不像这样的人。”

谢尚书讶然,“不像?”谢莫如看人何时用像与不像来形容了,谢莫如向来是依事实证据来说话的。

谢莫如眼神一动,唇角微微翘起,眼尾带出一丝飞扬的意味,问谢尚书,“祖父,北岭先生是自先帝时回了北岭老家后,头一次来帝都么?”

摩挲着微凉的玉制棋子,谢尚书漫不经心的应一声,“对。”

“我听说,南薛北江,薛帝师犹在江北岭之上,不知薛帝师是不是也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真是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份机敏在谢家也是一等一。谢尚书呵呵一笑,悠然的端起薄胎素盏慢呷一口,再落一子,叫吃。谢太太惊,“唉哟,没注意。”谢莫如见状,索性伸手拈一枚黑子替谢太太落下。

谢莫如棋力不及谢尚书,也比谢太太强的多,谢尚书打起精神来应对。

轻风吹拂过一树荏弱的杏花,蜜蜂在花间忙碌,棋枰上的光与影一晃又一晃,日影中移,谢莫如伸手在棋罐摸棋子,谢尚书却是将手中棋子一掷,笑,“输啦输啦。”

谢莫如根本没留意自己赢了,心下算一算,果然是自己赢了,道,“祖父与我下棋,赢了,是应当。您堂堂长辈,输了,也是您让着小辈。何来输字一说?”

谢莫忧心道,唉哟,她还以为谢莫如不会拍马屁呢,原来只有拍起来更响的。

谢尚书哈哈大笑,道,“薛帝师隐居青城山,也多有著书,不过未曾听闻有收徒之事。”

谢莫如已是心下有数,起身告辞,回了杜鹃院。

谢柏傍晚回府,与谢莫如在书房说话,笑道,“等急了吧?”

谢莫如真不算急,她该做的已做了,至于李樵如何,那得看李樵自己的本事了。谢莫如笑,“二叔这是在卖关子?”

谢柏的笑容极是舒畅,对谢莫如卖关子实在无半点乐趣,因为你在她那张千年淡定的脸上就瞧不出“着急”俩字是咋写的,便直言相告,“北岭先生对李九江很是赏识,李九江今天与李宣回永安侯府了,李宣托我代他向你致谢。”

“这是李先生自己的胆量,要是换个人,我愿意让,他不一定敢坐。”谢莫如坦然道,“坐了我让的位子,李先生科举之路不一定比原来顺遂多少。”

“哪里有你说的这么夸张,没什么比名声更重。”只要李樵恢复名誉,不必科举亦有前程。谢柏不欲谢莫如多想,道,“你也忒把自己想得重要了,不说别个,朝中多少大臣也是大长公主掌政时提拔的,只要才德无亏,陛下照样重用。”

谢莫如笑,“这也是。我总担心会连累李先生。”

“既是相交,哪里有连累不连累的,若怕连累,当初何必相识。像你说的,你让,也是李九江自己坐上去的。”谢柏素来洒脱,一笑道,“倒是你给李九江让位子,可是令他出了一把大名,估计先时不认识他的人,如今也认得了。我估量着,当时人们都得想,这小子是谁呀,能让谢姑娘给他让位?”

谢莫如被逗乐,“原来我名声这么响?”

“你可是帝都名人。”谢柏说得有鼻子有眼,道,“我少时,别人见着我都说,这是谢家老二。后来你祖父升了官儿,咱家也跟着光辉了,别人就说,这是谢尚书二公子。再后来,人家叫我谢探花。尚主之后,就成谢驸马。现在,大家都说,唉哟,这是谢姑娘她二叔。”

只要谢柏想逗谁开心,那人一定会开心,谢莫如亦不例外。谢莫如难得开怀,终于露出些少年的好奇来,她问,“二叔与我说说,李先生是不是才惊天人,力压群雄,方引得北岭先生注意。”

谢柏笑,“他倒是才惊天人,与北岭先生讨论起学问来,说得大半人都迷糊了。”听课的人颇有些良莠不齐,还有诸如谢芝等这样去开眼界的小学生,不迷糊才有鬼。再者,李樵的确是学识极佳,略一说学问就容易天马行空,一般人只有旁听的份儿,还有的怕是听也听不懂,或者只听个半懂。

“二叔没迷糊就好。”

“你二叔好歹是堂堂探花,要连这点见识都没有,人家得以为我这探花不实诚呢。”谢柏与谢莫如略说了些讲筵堂的事,大致就是李樵一鸣惊人,引得北岭先生青眼,这些都在意料之中。谢柏担忧另有其事,道,“我只担心有人添油加醋,对你对李九江都不利。”

谢莫如给李樵让出位子,早有心理准备,道,“要是不添油加醋,反不正常。”

谢柏思量片刻,“这件事,宜安公主不好出面。”要说与皇室最直接的联系,并非驸马,而是公主。他与宜安公主夫妻一体,虽说政治立场尚有分歧,但求同存异么,一些事,两人还是很愿意商量着来的。只是,此事事关文康长公主与谢莫如,以及文康长公主的庶子李九江,依宜安公主的性子,定要避一避这麻烦的。

谢莫如笑,“宜安公主的确不好出面,不过,此事也无需公主,有文康长公主,就能替我们解了这麻烦。”

谢柏道,“文康长公主对李九江极是冷淡,当初李宣想请长公主出面,都给长公主拒绝了。”

“二叔是男人,难免把女人看扁。”

“二叔对天发誓,我哪里敢把你们看扁啊。”

谢莫如抿嘴一笑,“长公主对李先生冷淡,那是嫡母对庶子。李宣难道不知长公主对李先生冷淡?焉何他还愿意为李九江恢复名声?因为他们毕竟是同父兄弟。长公主若是反对此事,根本不会让李宣今日到讲筵堂来。李宣既来,就说明长公主起码是默许的。”

“有没有可能是李宣瞒着长公主的?”

“不大可能。李宣性子温和,当初二叔去与他商议,他一口应承下来,就说明此人富有主见。这也符合他永安侯嫡长子的身份,他是将来承袭侯府的人,必然不能软弱或者没主见。温和的人,鲜少冲动,这种人一般虑事周全,心思缜密,谋定而后动。今日李宣摆明了车马阵仗,可见准备充分,所以我说他不是瞒着父母而为的。”谢莫如眼神沉静,长长的睫羽垂下,似隐藏着无数的智慧,她道,“我说长公主能为我们解决麻烦,就在此处。长公主是不会让人说李宣的不是的。”

依着文康长公主的护短程度,这倒是很有可能,谢柏道,“我们能想到,怕是别人也能想到。只要不提李宣,长公主怕是乐得冷眼旁观。”

“只要有人提李樵,必然有人提永安侯、提文康长公主、尽而提到李宣。”

“谁?”

“太后。”谢莫如道,“有人上赶着将李樵与我挪作堆儿的上眼药,当然就能顺水推舟的挖个坑。这其间,最要紧的就是不要与长公主有所关联,甚至不要说李樵与我的不是,只消轻描淡写的在陛下面前提一句,事情就齐全了。日后,所有的事,都照着这般来,天长日久,再深厚的帝宠也能消耗殆尽,何况我根本没什么帝宠可言。当哪天陛下烦了,便是对我下手的良机。”

谢莫如只是淡淡的把话说出来,她语气平淡,似乎在说别人的事,那种冷静到冷酷的淡然令谢柏嘴里酸涩,微微心疼。

“但是,再好的法子,不能经太后的手。”谢莫如道,“太后是一位母亲,而且,是一位不大聪明的母亲。你见过那些不大聪明的妇人么,她们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下利弊。最可怕的是,她们自以为是,自以为是世间最聪明的人。”

谢莫如伸出一只素白的手,这只手,玉一样的洁白,没有半点瑕疵,精致的仿佛玉雕冰琢。“聪明人与笨人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不容易被掌控。想借这只手成事,马上就能知道什么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谢莫如眉宇间闪过一缕笃定,“此事,太后一定会是转机。”

谢柏有意考问,“倘是不经太后呢?”

谢莫如挑眉轻笑,“自来做事,哪有不付出代价的。我既敢帮李樵,就不怕这个。倘怕,今天就不会帮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也只能想到这里了。”

“放心吧。”谢柏笑,“像我上朝走惯了平安街,早上喝惯了枸杞粥,而有些人,走惯了后宫路线,不让他走也是很难的。”

“是。”

承恩公府。

程离听宁荣大长公主说了讲筵堂的事,闭眸思量片刻,道,“此事与公府、殿下皆无甚干系。”

宁荣大长公主道,“确是与我与公府都无干,只是,眼瞅着谢莫如这般招兵买马、收买人心,我总觉着不安。”

程离感慨,“堂堂皇皇,正大光明。谢姑娘这一手阳谋的本领,不可小觑啊。”成大事者,就得有此阳谋心胸。

宁荣大长公主忽就笑了,“就不知陛下会做何想了。”

“陛下的耐心总是最好的。”程离给宁荣大长公主泼了一瓢冷水。

宁荣大长公主脸上的笑意渐渐消失,问,“依先生所言,我们就视若无睹么?”

“怎么会视若无睹?当天去讲筵堂的人都看到了,更瞒不过陛下的眼睛。要说谁不知道,无非是宫里的太后娘娘。”程离道,“殿下还记得谢姑娘讲过的百灵鸟的故事么?那只百灵是如何死的,离开主人的关注,自然就死了。要依属下的意思,自此再不要提谢姑娘,谁都不要提。谢姑娘不甘庸碌,她要出头,定要做上几件忌讳的事的,待她忌讳的事做得多了,陛下自生厌恶,介时她就是自取灭亡。”

宁荣大长公主道,“先生别忘了,这百灵的故事是那丫头自己讲的,这道理她岂能不明白。她既然明白,又岂能自己入縠?”

程离用铜筅轻轻拨弄着青玉香炉里的灰,取出一片暖香放进去,轻声道,“人无完人,谢姑娘的缺点就在于,她太过看重光明二字,也太过自负。她还没经受过挫折,她觉着自己做好万全的准备,从在帝都城露面儿那日起,她一往无前,势如破竹,从无败绩。”

“我们的劣势在于,我们只是外戚,势力微小,帝都豪族多矣,他们骄傲自负,不与胡氏相契。只有胡氏一家的声音,太小了,小到一上九重便微乎其微。”程离道,“倒可借一事拉近我们与豪族的关系。”

“何事?”

“谢莫如之事。”青玉香炉暖香袅袅,程离道,“谢莫如是难以掌控,甚至难以交好的。她太有主见,太有手段。先时我想让殿下示好于她,冀望能收服她,如今看来,她不是可收服之人。她甚至只将承恩公府做为她出头的垫脚石。不过,她到底年少,这世上,有如百灵那般先失宠而后消亡的死法,还有一种死法,就是让所有人都见识到她的杀伤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宁荣大长公主道,“先生的意思是,咱们先抬举她。”

“殿下千万别再起此心,谢姑娘不是寻常人能抬举起来的,她必要踩着无数人的脸面、荣耀、尸身、鲜血前进的。”程离笑,“殿下不妨留意,看今次谁将此事透露给太后娘娘吧?”

宁荣大长公主长眉微蹙,暖香的香气为程离苍白的脸染上一丝血色,他道,“哪家先沉不住气,必然最先被谢莫如踩在脚下。”

宁荣大长公主始终担心,“我只担心她羽翼丰满时,想动她就难了。”

“殿下看过苏不语写的话本子么,但凡精怪,想位例仙班,必先经天劫。许多精怪便在这天劫中粉身碎骨,就此化灰。”

宁荣大长公主笑,“那咱们就先看谢莫如如何过眼前这一小劫吧。”

程离叹,“一经太后娘娘,此劫自然可解,何须谢姑娘出手。”

宁荣大长公主有些不大明白,程离道,“我们数次失手,都失手于慈安宫。太后娘娘非可共谋之人,要将宝押在太后娘娘身上,难呐。”

宁荣大长公主很快就知道程离的意思了。

这次宁荣大长公主没有去慈安宫吹耳边风,不过,这事儿她不干,自有人干。干这事儿的人身份还不低,正是刚刚诞育了六皇子的柳妃,柳妃也是刚晋的妃位,生了皇子,且柳妃出身平国公府,身份高贵,虽不若赵谢二位贵妃受宠,穆元帝不预皇子生母位份太低,两相思量,便晋了柳氏以妃位。

开国四公宁平英卫,初时英国公府只排第三,后来,英国公联姻宁平大长公主,真是成也大长公主,败也大长公主。英国公活着时便把排行第一的宁国公给干掉了,余下平卫二公,装了多年缩头乌龟,直待熬到今上亲政,才又开始抛头露面,重拾往昔光辉。

柳氏是个聪明人,根本没往文康长公主身上扯,可就这样,胡太后在文康长公主进宫时还说了一嘴,“驸马那个庶子,怎么跟谢家那丫头扯到一处了。俗话说,跟啥人学啥人,跟着端公跳大神,阿宣是个老实孩子,你可要当心。”

“我当什么事,这有什么大不了的,阿宣都知道,我也知道。”文康长公主根本没当回事。

胡太后道,“防人之心不可无,跟谢家丫头搅一处的,能是好的?再说,驸马那庶子,先时还把老侯爷给气死了,那是什么样人品哟,亏你也容得下。”

文康长公主道,“他又没碍我事,难道我去掐死?”

胡太后真想说,不用你亲自掐,派人去掐也一样。

胡太后很不放心闺女,还叫了儿子一并来絮叨,“你说说,咱们这帝都就容不下那姓谢的丫头了,国子监人家大儒先生来讲学,她都要插一脚。还有你妹妹府上那庶子,也跟她牵连不清,你说,这是不是咱家上辈子的冤家,怎么哪儿都有她?还专门祸害咱家。”她的心肝儿永福公主还在静心庵呆着没回来呢。胡太后说起谢莫如便是一肚子火。

穆元帝的身份,哪里就会计较李樵的事,穆元帝也是男人,道,“有永安侯的面子,只要没扰了文康的清静,何必与个庶子计较?”

胡太后皱眉,“想想就碍眼。”

穆元帝笑,“不令他到眼前就罢了。”

“那要是个本分人,我也不是容不下,皇帝啊,你难道不知那小子当年气死老侯爷的事儿。”

文康长公主先道,“那不过是贱婢害主,我早与母后说过,母后想想,那会儿李樵才多大,一个孩子,他可懂哪门子唐三彩,无非是被人糊弄了。圣人都说,不教而诛谓之虐,我虽不喜他,也不屑这种事硬安到他头上。”

胡太后苦口婆心,“就是让你留个心,还有阿宣,别总发那没用的善心,对谁都好。”

“这怎么是没用的善心。阿宣才多大,李樵怎么说也是他庶兄,他要这个年纪就对同父兄弟冷心冷肠,我才要担心呢。”文康长公主自有见识,“我不喜李樵是我的事,阿宣愿意如何是他的事。阿宣以后是李氏的族长,李樵是旁支,若对自己的兄弟都不能相容,还能指望他容谁?”

胡太后觉着自己一番苦心向东流,穆元帝却是连连点头,“文康这话在理。”

自然是在理的,穆元帝嫡庶子女成堆成群。

作者有话要说:零点差五分码好的,改错字半小时~~~~~~~~~~~~~白天好卡,晚上睡意上涌然后灵感也跟着上涌…石头真怀疑灵感大神与睡意大神是孪生子,因为他们总是同时出现~~~~~~晚安~~~~~~

第63章 帝心若何

穆元帝身为他爹唯一的子嗣,哪怕是生在皇家,童年生活都是甜美的不像话,并不是说物质供应,穆元帝身为他爹唯一的儿子,叫穆元帝说,他在父亲这个身份上的付出,亦远不如他爹。

尤其儿女们少时还好,如今年岁大了,想的也多了,穆元帝想的就更多一些。

像文康长公主说的,李宣才十四,这个年纪,虽然穆元帝也不大看得上李樵,但李宣若是把李樵当仇人啥的,穆元帝也会考虑一下这个外甥的心胸。哪怕李世民在玄武门把兄弟都干掉了,也不见得就是生来辣手。一个人,成长为辣手不可怕,但要生而辣手就让人不寒而栗了。

李宣的做法,符合他的年纪与性情,并且,上位者欣赏这种性情。

多好啊,小小少年,温良恭俭让,以后才好为国尽职尽忠。

穆元帝对外甥感观不错,不由多问了句,“鲜少见阿宣进宫,他在忙什么?”

文康长公主道,“这不是北岭老头儿来了么,在听北岭老头儿讲书。我看念书念多了也没用,倒念方了脑袋。”

穆元帝一笑,“你这嘴,北岭先生的学问,举国数一数二。”

文康长公主啧啧两声,明明白白的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李宣正与谢莫如一道喝茶。

当然,还有李樵、谢柏、苏不语在场。

准确的说,是李宣李樵兄弟过来尚书府拜访谢柏,正巧苏不语已经先来一步。谢太太这把年岁,最喜欢这些伶俐又出息的少年们,苏不语又是个嘴巧的,何况他写的话本子阖帝都都是有名的,谢太太说来还是他的戏迷,又有谢莫语这个祟拜者,苏不语没片刻工夫就把这祖孙两个逗的笑声不断。谢柏都有些看不下去,忙叫着苏不语去他院里吃茶了。

谢柏顺便就把谢莫如叫走了,看苏不语与谢莫如说话的模样,就知道这俩人不是一般的熟。谢太太心下感叹,谢莫如平日里神人不理,都是你找着她说话的性子,这交际功夫怎地这般出众?

谢太太还没感叹完呢,李宣李樵兄弟来了。平日里,尚书府与永安侯府交情平平,不过,谢太太也是听说过这兄弟二人的。李宣有个侯爷爹、公主娘,凭这身份在帝都风评也不能差了。李樵也是大有名声,主要是名声太臭。倘是李樵自己来,谢太太都有点儿不知道怎么招待他。好在今日与李宣同行,谢太太一看这架式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自然一视同仁。李家兄弟二人不过略施一礼,谢太太就命丫环带着兄弟二人去苍柏院了。

就这么,大家一道在苍柏院煮茶吃。

谢家的茶不坏,李宣擅茶道,行止间那份儿贵公子的雅致自不必提,茶煮的也委实好。

大家一面吃茶,一面说些闲话,如今帝都的大热门就是北岭先生讲学的事了,苏不语道,“过了这新鲜景儿,去听课的豪门贵胄少了,现在不必听课票了。莫如妹妹,你要还想去听北岭先生的讲学,尽可去,方便的很。”

谢莫如放下手中核桃大小的紫砂小盏,“我念书有限,就是去了,估计也听不大懂。再者,我对经书没什么兴趣。”

苏不语道,“你那天难不成是特意去给九江占位子的?”上下打量李九江,与李宣道,“这小子长得也一般啊。”

李宣好脾气笑笑,给谢莫如续上茶,道,“大哥是不比不语你国色天香。”

苏不语白眼,“你可以夸我貌比潘安。”再问谢莫如,“莫如妹妹,你不会神机妙算到这份儿上吧?”

谢莫如坦诚相告,并不居功,道,“其实那天我是去看北岭先生的。”

苏不语不解,“北岭先生有什么好看的?除了学问当世称雄,相貌也就是个寻常老头儿样儿吧。”因为帝都不少闺秀是先对苏不语的话本子疯狂,继而对苏不语的美貌疯狂,故此,苏不语看人,亦是先看学识,再看美貌…

“看看是不是异人有异相。”

“倒看不出妹妹还有这般童趣。”玩笑一句,见谢莫如不愿多说,苏不语转而道,“我听说国子监想请北岭先生留在国子监讲学,翰林倒是想北岭先生入翰林院。就不知北岭先生会不会留下来了?”两处衙门都不错。

李宣道,“北岭先生尚未入宫讲筵。”做官得先经过他舅的许可吧。

苏不语不以为然,“这就是在抻着啦。”

“抻着?”李宣望向苏不语。

苏不语把空杯子往前一举,李宣只得给他也续一盏香茶,苏不语摆了一番架子方道,“这还不简单,北岭先生虽是白身,可三十年前,太\祖皇帝三顾茅芦都没请得动他。如今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南薛北岭,把他放在薛帝师之下,大部分是因为薛帝师的身份,俩人要真比学问,说实在的,薛帝师到底比北岭先生年轻三十来岁呢,哪怕薛帝师天纵英才,毕竟差了三十年的时光,我看薛帝师不一定比得过北岭先生。北岭先生是学术界的泰山北斗,受邀来国子监讲学,那是北岭先生身为大学问家传道授业的美德。可要说入朝为官么,则是另一码事,北岭先生当然得抻一抻啦。这抻的呀,既是地位,也是身份。”说完,一盏香茶饮尽,又递到李宣跟前。

李宣道,“先等会儿,我再煮一壶。”真看不出苏不语竟是个牛饮货色。

谢柏笑,“不语虽废话多了些,也有些歪理。”

“什么叫歪理,我这叫话糙理不糙。”苏不语道,“要我说,老人家想讲学就讲学,官么,做不做真无所谓。可也得给朝廷些面子,大家你好我也好,日子才能好。”说完之后,他不忘道一句,“你说是吧,莫如妹妹?”

谢莫如道,“要看北岭先生自己的意思吧。”

“咱们这不是先分析一下么。”

“北岭先生会来帝都,总是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

谢莫如摇头,“不知道。”

李樵开口道,“与前朝有关。”

谢莫如心下一动,立刻露出恍然之色,就听苏不语瞪圆了一双光华潋滟的桃花眼,神秘兮兮的压低声音道,“北岭先生不会是想造反吧?”

谢柏险摔了手里的茶,摇头叹道,“苏不语啊苏不语,你也就是写话本子的脑袋了。”

李宣忍笑,学着苏不语先时说谢莫如的话,“不语兄,倒看不出你还这般风趣啊。”

苏不语智商归位,讪笑,“一提前朝,我就给想偏了。”转移话题最好的法子是,发起一个新的话题,苏不语就问李樵了,“九江,你是不是有什么小道消息啊?”

李樵道,“这种事,无须小道消息。你刚不是说太\祖皇帝当年三次延请,北岭先生忠臣不侍二主,终是离开帝都城。当初是因对前朝的忠贞离开帝都,这些年,北岭先生都未回来过,如今回来,最大的可能就是事关前朝了。”

“这话在理。”苏不语连连点头,“可到底是什么事呢?”

“最大的可能是朝廷要修前朝史书。”李樵道,“除了此事,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样的事能触动北岭先生了。”

苏不语忽地“扑哧”一笑,“不,还有一事肯定也能触动北岭先生。”见大家都瞧向他,苏不语笑,“要是我早生个三五十年,当年一准儿能把北岭先生留下来。只要跟北岭先生说,你要敢走,立刻把前朝皇帝的坟挖了,北岭先生肯定不走了。”

大家对苏不语的话反应都是:…

唯谢莫如颌首,“这也是一种法子,要是朝廷说给前朝皇帝修整下皇陵,祭一祭前朝皇帝。北岭先生会来帝都,也就不稀奇了。”

苏不语立刻表示,“莫如妹妹就是我的知音哪,每每总能说出我的心声。莫如妹妹,我就是这样想的!咱们这就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诸人罕见的心有灵犀:个臭不要脸的!

苏不语十分怀疑,“陛下真能去祭前朝皇陵?”

谢莫如笑,“祭与不祭,都是做给活人看的。还是修史的可能大一些,如今天下承平,前朝史料整理编撰,倘能有北岭先生这样的大儒相助,自然事半功倍。”

苏不语道,“要北岭先生真能留在帝都,也是我们儒生之幸。”

谢莫如笑一笑,不考虑其他,她却是觉着,北岭先生回北岭比在帝都好。先不说北岭是江北岭的老家,就是论人文环境,北岭更需要江北岭这样的大儒去传播学问。而帝都,能人太多,多一个江北岭不过是多几分热闹,少一个江北岭亦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