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莫如没评论朱氏的为人,只是道,“祖母,姨太太平日里不进宫向太后娘娘请安么?”

谢太太叹了再叹,“姨太太又无诰命,无诏哪得进宫。”

谢莫如唇角一抿,不再说话了。看来,前承恩公当初定然不是小罪,陛下亲政都肯给英国公的死对头宁国公府翻案,胡家是亲舅舅家,倘前承恩公有可恕之处,陛下不会不给母族这个面子。再者,朱氏儿孙中亦无出众人才,不然,朱氏长子娶的是老卫国公的嫡女,纵使丈夫因罪过身,有皇帝外家这座牌坊,有岳家的势力,还有寿安夫人这个尚在人间的老祖宗,怎么着也能得一官半职。儿子有了官职,照样可为母亲请封诰命。

怎么会一官半职都没有呢?

谢莫如垂眸思量,又问,“祖母,姨太太家的伯父未曾出仕么?”

谢太太道,“你们年岁小,不知道,你伯父身子不大便宜出门,陛下赏了个员外郎的勋官。他平日里多在家里修身养性,也没去衙门当差。”

谢莫如颌首,如果是个虚职,的确是不好为母请封诰命的。谢莫如盘算了一回朱氏长子的年岁,知道谢太太是用了春秋笔法一带而过,再者,倘真有本事,孙膑当年也是不良于行,也没挡住人家建功立业,名扬千古啊。谢莫如识时务的不再细问。

倒是谢莫忧格外善解人意,“怪道不见这位伯父出门,三娘虽见得少些,却是极好相处的性子。”

谢太太笑,“你们是表姐妹,自当好生相处。”

谢莫忧一笑应下。

谢莫如也勾起了唇角,明眸微眯。看来谢家与承恩公府的关系,比她想像中的还要疏远。不然,凭谢太太与朱氏嫡亲姐妹的关系,以前也没多见谢家与承恩公府有什么亲密往来。还是谢柏尚宜安公主后,宜安公主三不五时的带着谢莫忧过去走动。至于谢太太,一年里也就寿安夫人过寿那日过去。这并不奇,寿安夫人过寿,凡帝都诰命,除非真与承恩公府有深仇大恨的,不然都会去。不为别的,看在陛下的面子上,也得给承恩公府这个面子。

暑日炎炎,都挡不住街上的喧嚣热闹。谢莫如对承恩公府长房做出评估后,不欲再为这家人费心思,便拢开车窗上的纱帘,望着窗外人来车行。

一时,马车驶入平安巷,市井的繁华瞬间被高墙灰瓦的沉静所吞没,谢莫如放下车帘,阖眼听着车轮辘辘作响,心下默数到一百时,便到了尚书府门口。

女眷下车换轿,直去二门。男人们没这么好的待遇,都是靠走的。二门已有管事媳妇侯着,接了谢太太并姑娘们屋去。房间里设了冰盆,翠轩半敞,有淡淡水气与浅浅馨香,应是焚香后的余香与厅中院里的花木芬芳。

谢太太略说几句话就打发小姐妹二人回屋歇着去了,谢松谢芝父子也自去安歇,素蓝带着丫环们捧上温水巾帕,服侍着谢太太谢尚书洗漱换衣。

直待都收拾妥当,夫妻二人去里间儿休息,谢太太坐在临窗的一张芙蓉榻上,将一个湘竹枕横放,让丈夫躺一躺。谢尚书别看已是做祖父的人了,年纪未算老,在尚书这个职位上是正当年,只是脱鞋在里头靠着,谢太太摇着团扇为丈夫扇凉,道,“这么大热天的,吃席吃来吃去的就吃个累字。”

素蓝捧来温茶,谢太太先服侍着丈夫喝了半盏,又问他可曾吃好,要不要喝醒酒汤。谢尚书笑,“舅兄家准备的席面儿很不错。阿雁这般出息,我喝得不多,倒是舅兄怕是醉了。”

谢太太笑嗔,“真是的,什么年岁了,就是灌酒,也是孩子们的事儿,大哥也是,就是欢喜也得想想自己什么年岁的人呢。”

“舅兄老当益壮。”谢尚书问老妻,“你们吃酒可还顺利?”

“没什么不顺的,都是一家子亲戚,就是大姐姐,有些左性,叫莫如三两句就压服住了。”谢太太低声道,“你不知道这丫头说话,真跟刀子似的。”

“姨太太这些年…”谢尚书不必问就知朱氏为哪般为难谢莫如,他并不是偏着谢莫如,主要是谢莫如战力太过强大,谢尚书担心朱氏给被谢莫如干掉。不过,谢尚书终说的是大道正理,谢尚书道,“只看舅兄家这般,姨太太也该悟了,以后如何全看儿孙。儿孙出息,自不必说。便是儿孙平庸些,平平安安的,有宗族亲戚帮衬着,家业也能立得起来。跟莫如打个嘴上官司,能有什么用。”又打不赢。

“这道理谁人不知,只是,大姐姐这些年委实过得憋屈。再说了,阿雁这样有本领的儿孙,谁家不想要啊?儿孙的事,多是天意。好儿孙,人人都盼。可往帝都城瞧瞧,真正拿出手的有几个。泯然众人的都得说是懂礼的,再有花天酒地的,那是上辈子欠了债的。大姐姐这些年也是不顺当,人才越发左性。要是遇着莫忧这样的,容她说几句也就算了。非得找莫如寻不是,我劝都不知怎么劝。”谢太太还另有担心呢,问丈夫,“你说莫如会不会记恨大姐姐?”

“记恨姨太太做什么。”姨太太都活成这样了,还有什么好记恨的。

谢太太不知丈夫心中吐槽,听丈夫这话心里也安慰些,“我觉着也是,莫如虽说嘴巴厉害,真不是没心胸的。”像宁氏,宁氏自打禁了足,谢莫如每每代谢太太管家,该有宁氏的从来不少半分,就是谢芝几个,谢莫如不说照应他们吧,但是,如果有什么出头露脸的事儿,也会顺手把庶弟们往前推一把。

非得谢莫如这般心胸,谢太太不能放心呢。

老夫妻二人说一回朱雁,谢太太不禁念叨起次子谢柏来,道,“眼瞅着就进六月了,阿柏什么时候回来,你心里有个准数没?”

谢尚书倒是不急,徐声道,“这急什么,我朝与西蛮虽开有榷场,却是好几年互谴使臣了。这次使团既去,自然事情不少,总得把陛下交待的差使都办好了,才能回来。”

“他自小没离开过我,这么一走好两三个月,我这心里,一直空落落的。”

“不是还有我么。”谢尚书捻老妻的手一把,谢太太嗔,“去去去,一把年纪了…”到底没把手夺出来。

算啦,一把年纪了,摸也摸惯了。

六月初的时候,谢太太不过是这么随口跟老头子絮叨上几句,待时进七月,寒瓜摆上桌盘,谢太太已是吃不下也睡不香了。

谢太太心里急的蹿火,私下同谢莫如道,“也不知是不是西蛮那边儿有什么事?”

谢太太会同谢莫如说这话,其实有点儿奇怪。谢莫如不过闺阁小姐,外头事即使知道些,知道的也不多。如使团返帝都之事,正是朝廷大事,谢尚书应该是消息最灵通的那个。谢太太与丈夫一辈子恩爱,怎么不问谢尚书,反与她讲。

谢莫如心有疑惑,便直言问谢太太,“不知祖父怎么说?”

谢太太叹,“你祖父一样挂心,我怎敢再絮叨添他心事。我也嘱咐过莫忧了,不许在你祖父面前提这个。”亲儿子,父母没有不记挂的。

谢莫如暗道,原来世间还有这等情义,知你担忧,故此不言。

谢莫如既明白谢太太的心思,想了想道,“便是两国交兵,亦有不斩来使之说。我朝与西蛮太平日久,西蛮王年迈,子嗣众多,即使有什么事,也不可能与使团安危有关。”

谢莫如虽不能念个咒召谢柏回来,但,不能不承认,谢莫如有一种特别的气场,她的目光,她的举止,她的一言一行,她整个人本身就带着一种笃定的安抚人心的味道。谢太太脸色缓和许多,“可为什么这会儿还没回呢?”

谢莫如私下自己也想过使团未如期还朝的事,便把自己的推测告诉了谢太太,道,“西蛮那边有事。”

“有什么事?”谢太太把谢莫如当神仙。

“于二叔,不算坏事。”

谢太太眼中一亮,“那是有什么好事?”

谢莫如微微摇头,看向谢太太,“正常出使,便是西蛮,一来一去,快些时候,两月足已,若脚程有些耽搁,最多三月。如今都快四个月了,能让使团缓归,必是大事。”略一寻思,谢莫如就想到了安抚谢太太的好法子。于是,她建议道,“祖母若担忧二叔,不如择日去西山寺烧香。祖母不是常说么,西山寺的香火再灵验不过。”

菩萨的信誉还是很高的,谢太太连忙道,“ 这话有理。”急叫素蓝去安排,明日就去烧香祷告。谢太太委实心神不宁的厉害,她竟重复的又问了谢莫如一遍,“你二叔他们不会有事吧?”

谢莫如笃定,“祖母放心,不会有事的。”

事涉谢柏,谢太太体谅老头子,心里已是急的火烧火燎,硬是一字不问,装的没事人儿一样。其实谢太太知道,老头子一样着急。不要说谢尚书,谢松也很担心使团安危。

先是谢尚书谢松高先生一道商量了一回,都猜测是不是西蛮那边儿出大事了。谢尚书甚至怀疑,难道西蛮王被谢莫如给问死了。去岁谢莫如可是说么,西蛮王年岁不小了,六十有一了。这年岁在东穆也算得上高寿,何况西蛮那地界儿,天天风吹日晒,不论生活水准还是医疗水准,都远不及东穆。要不就是,使团出了大事,不然不至于现今未归。

西蛮离得太远,三人都没有星点儿情报,这样无端猜测,脑补也能吓死人。谢尚书干脆命人叫了谢莫如过来一道商议,倒不是要借助谢莫如的智慧,主要是谢莫如的血冷一点儿,有助于理性思考。少脑补一二,谢尚书还能少生几根白头发。

谢尚书叹,“使团这会儿都没回帝都,也不必自己宽自己的心了,肯定是遇着事儿了。”

这个结论,三人都是同意的。

谢莫如也同意,只是,谢莫如问,“祖父,朝廷有没有消息?”

谢尚书道,“倘朝廷有消息,咱们也不用这般担心。”

谢松补充,“就是不知西蛮到底怎么了,西宁大将军送来的折子不过是说些军械器具的事儿,并没有使团的消息。”

谢莫如道,“既然咱们府上都没消息,想来别家府上也一样。”倒省得出去打听了。

高先生苦夏,经一夏越发瘦了,坐在椅子里也佝偻着背,跟个大虾米似的。胡子抖一抖,高先生道,“老朽听说,当初还是大姑娘先提起西蛮王来,驸马才动了请旨出使的心。”

谢莫如看向高先生,难道现在使团出事,她要为此事负责?高先生将手一摆,人老枯瘦,他两腮都瘦的凹下去,越发显得额高眼亮,如今两只贼亮的老眼眯一眯,高先生呵呵笑,“大姑娘别多心,老朽是想着,大姑娘兴许对西蛮了解一些,不妨给咱们说一说。”

“我也是道听途说,知道西蛮王年岁不轻,去岁才提起这事儿。至于西蛮什么样,随便把个榷商也比我知道的多。这没有什么好说的。”谢莫如派头大的厉害,这话一出,直接把高先生给噎着了。高先生之年岁资历,就是他问谢尚书什么事,谢尚书不想说时也会找个委婉由头给委婉过去,从没有这种“没什么好说的”直白的话出来。

高先生呵呵笑两声,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哪。

谢松皱眉,就想说谢莫如两句,虽说高先生是咱家幕僚,你管家时不是连管家媳妇的面子也得给上一二分,何况高先生呢。不待谢松开口,谢莫如已道,“不过,二叔他们遇到什么事,大致还是能猜出一二的?”

高先生呵呵呵的还没呵完,听这话又给噎了一下子,心说,大姑娘是能掐还是会算哪?他们三人都不能确定的事,难道大姑娘有了主意?唉哟,怪道驸马爷听到你扯几句西蛮王上了年岁,就敢上本子请求出使呢。老朽真是小看了您哪,您是艺高人胆大。

谢莫如并不卖关子,直接道,“使团久而未归,只能是遇着大事。能让使团耽搁归期的,想来也不是一般的事。很简单,使团就是不想回来,他们留西蛮一日,吃喝用度,都是西蛮供奉,样样都要银钱花费的。西蛮人又不傻,不必刻意养着使团。如今使团不归,必非不想归,而是不得归。”

谢尚书早就想到这一点,见谢莫如也是一样看法,心下更加凛然,不由道,“难不成有人阻拦使团归朝?”

“这不知道,但肯定是有大事发生。至于是什么样的大事,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不会超出这两样。”谢莫如胸有成竹、智珠在握。

“你确定?”谢松问。

她又不是神仙,这都能确定?谢莫如道,“如今非但咱们自家人惦记使团归期,怕是宫里陛下更加惦记,倘陛下有垂询,祖父照此回答就好。反正,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事能称之为大事了。”

谢尚书谢松高先生的脸色都十分凝重,他们先时商量,未尝没有想到这个,只是,成年人有一种特有的狡猾与慎重,天下承平数年,又关乎使团命运、家里孩子安危,故此,哪怕是怀有一丝侥幸,都不愿先开这个口。

谢莫如揭破这层窗纸,便都有些坐不住。谢松先道,“倘西蛮真有兵事,使团可要如何是好?”按常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可倘真有兵戎之祸,刀枪无眼,伤着一个半个的。谢松十分担心弟弟。

关心则乱。

谢莫如其实一样关心谢二叔,不过,她天性沉静,淡淡道,“非有危事,不能显宏才。”人这一辈子,谁还能事事平顺。使团倘有事,才是立功的机会。当然,这是对有本事的人说的。就像朱雁,当初去闽地做县令,人人都说这小子疯了吧?如今怎样?

想当官,想往上爬,想高官厚禄,就不能怕事。

非有危事,不能显宏才。

谢莫如一句话,书房顷刻没了声音。诸人心中的那些担忧、焦燥,似乎就被这冷静又冷酷的一句话给浇了个透心凉。谢尚书到底好素质,瞬间回神,哑然失笑,“我倒不比莫如看得开。”

“人老多情,祖父是关心则乱。”

谢尚书摸摸胡须,瞧高先生须发皓白,笑,“在高先生面前,莫如你怎么能说祖父老呢。”这位尚书大人已恢复往昔淡然自若的气质,还有精神打趣一句。是啊,他是关心则乱了,既然放儿子出去,既然儿子身在官场,便不能怕事。

谢莫如端起青瓷盏,淡然的喝了一口茶,再轻轻放下青瓷盏,淡然道,“都比我老。”

谢尚书&谢松&高先生:竟叫个小丫头看轻了。

谢尚书恢复往昔心境,他自认为儿子还不算无能,如果真要出事,也是天意如此,担忧又有何用。谢尚书身为一部尚书,也是常在御前露脸的人物。如谢莫如所言,谢家担心使团安危,是因为谢柏是使团副职之一。其实,整个使团是属于朝廷的,谢家担心谢柏,穆元帝一样担心久不归朝的使团整体。谢尚书翩然儒雅更胜往常,起码比近些日子总是如丧考妣的王相强的多。其实这也不能怪王相,使团一正使二副使,正使是内阁商量出的最是老成持重的大臣,谢柏为副使是因为出使这事儿起因是谢柏上的折子,谢柏略为年轻,故而穆元帝点他为副使,存了历练的意思。副使之二,王相的公子则不然,太常寺少卿王其王大人则是被他的宰相爹塞进使团镀金的。尤其王其还是王相幼子,故此王相打前俩月就开始出现内分泌失调、失眠多梦,盗汗脱发等症状。这俩月熬的,足足老了二十岁不止。穆元帝每每见了他都愁的慌。

相比于心系幼子衰老严重的王相,谢尚书这鬓染银灰、儒雅翩然的刑部尚书是多么可爱多么养眼啊。穆元帝都觉着,起码谢尚书的状态才符合从二品大员的身份。

于是,商量使团的事儿时,穆元帝就命小太监一并叫来了谢尚书。

使团四个月都没回帝都,这肯定发生了意外。穆元帝又不是自欺欺人的性子,召来内阁,再叫上谢尚书问询意见。

大家议论纷纷是什么事耽搁了,从西宁关近期折报说到各种猜测,都知道肯定是有事。但要说出大事,想来还不大可能,毕竟西宁关太太平平的,西蛮人并未有叩关之举,当会礼待使团。还有活稀泥的说,“想来是使团路途不熟,难免多耽搁些时候。”

这稀泥活的,叫王相好不郁闷,王相道,“使团又不是瞎子,难道路也不认得?便是耽搁,正常也耽搁不了两月之久,臣以为,当令西宁关大将军谴人再去西蛮王庭一问使团究竟。毕竟,使团安危,关乎朝廷脸面。”

王相这话,有人觉着小题大作,道,“使团出使,时间向来难以准确估量,要是使团好好的在西蛮王庭,咱们突然派兵过去,倒叫西蛮人笑话我朝人胆怯,有失大国风范。”这人再补充一句,“王相莫担心,使团亦有我朝精明悍将相随保护,定能平安的。”知道王相家公子也是副使之一。唉,这金也不好镀啊。

再有人直接道,“谢驸马也是副使,谢尚书倒没有半点儿担心的意思。”

“天下父母心,哪里有两样的。”谢尚书道,“不瞒陛下与诸位大人,臣在家也思量过使团迟不能归的事。倘无事,是咱们白担了一场心,可倘有事,必为大事。”

这人便问,“能有什么大事?”

谢尚书道,“圣人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苏相的耳朵尖微微一动,“谢尚书不如具体说说?”

“臣没有西蛮的消息,具体说也说不上来,不过臣想着,如果使臣是不得归,也就可能是这两样事了。”谢尚书敢说,并不似谢莫如完全靠逻辑推理,他还找出了佐证,“其实想证明西蛮王庭是不是出事也不难,查一查我朝与西蛮近期的榷场交易,可有无异处。若有异处,让西宁关有所准备,也是有备无患。”

王相关心则乱,且他已年迈,此时趁机再次请旨,“陛下,谢尚书所言有理,依老臣所想,还是谴一支骑兵去西蛮王庭确定使团安危才好。”

穆元帝眉宇间一派清冷淡漠,他不动声色的问,“诸卿以为呢?”

“臣以为谢尚书所言有理。”至于王相的意见,真不是人人赞同,若西蛮王庭出事,你要谴多少骑兵过去?少了吧,没用。多了,在这种敏感时候,这是要开战么?

穆元帝点名,“谢卿以为呢?”

谢尚书不敢敷衍,“臣一样是做父母的,王相关切骨肉之心,臣感同身受。只是,臣以为,倘西蛮王庭当真出事,此时谴兵并不合适。两国邦交,不斩来使。只需让西宁大将军留心王庭动静即可,至于使臣,臣以为,必能平安归朝。”

谢尚书这做亲爹的都这样说了,穆元帝眼中闪过一抹温色,指尖摩挲着拇指上的玉扳指,眼睛看向苏相,道,“苏相以为呢?”

苏相身为内阁之首,并不轻易开口,但凡开口,必有决断,“臣以为,谢尚书所言在理。”

穆元帝微微颌首,温言安慰王相,“王卿放心,使团里都是朕的股肱子民,还有朕的妹婿。朕初亲政时,西蛮王叩边,朕又何曾惧过。当日不惧,如今更不惧。两国邦交,从来都是谴使来往,未听闻有谴兵一探使团平安与否的。若谴兵,当谴一人,还是当谴一万人?”穆元帝几句话就臊红了王相的脸,王相忙道,“老臣昏馈。”陛下既已有决定,再自暴自弃一些,儿子那里反正还有谢驸马陪着,死也有垫背的。现在都这样了,官职要紧。

王相自陈昏馈,穆元帝将手一摆,并不计较,“朕如今把话放下,使团若伤一人,朕绝不罢休。”

王相此时才有如吃了一颗定心丸,连声道,“陛下圣明。”

穆元帝召内制官前来拟旨。

作者有话要说:忽闻小侄子年终考试得第一,大喜大喜,庆贺之,长长一更,满足不~~~~~~~~~~~~~~~~~~

第69章 桂花宴之一

知年前出来,谢尚书接着王相说几句知心话,毕竟都是儿子远使未归的老爹,还是比较有共同语言的。同时,谢尚书还邀请王相一家子一并去西山寺烧香。

王相婉拒,“家里供着菩萨呢,一天三柱香,没落下过。”

谢尚书自不会勉强,“是啊,听阿柏他娘说,西山寺的菩萨也是极灵验的。”

王相建议,“不如请尊菩萨回家,拜着方便不说,心也虔。”

二人絮絮叨叨的说些话,直待宫门口方各自分别。

谢尚书觉着谢莫如大约是有些运道的,故此,烧香时特意叫谢莫如好生拜了拜。不为谢柏,单谢莫如自己祷告一下也没坏处。

谢家阖家去西山寺烧香,还替宜安公主求了个平安符,宜安公主身份贵重,并没去庙里,不然倒像真有什么事儿似的。宜安公主是有事没事的就进宫陪在胡太后身边儿,以期能得到些灵通消息什么的。其实不只谢家担心儿子,宜安公主担心丈夫,就是宫里谢贵妃,在谢太太进宫请安时也问过谢柏归期的事儿。

谢柏这般多的人惦念着,再譬如王副使,他爹王相挂念他挂念的都要形销骨立了,唯李樵,永安侯是一个字的使团都没提过。倒是李宣跟苏不语打听过一回,苏不语打趣,“以前觉着你跟侯爷挺像的,如今瞧着,你们又不大像。”

李宣忙道,“我爹差我过来打听一二的。”

苏不语笑笑,“我知道。”并不令李宣面儿上难堪。

苏不语并不如何担心,还没心没肺道,“使团里既有陛下的妹夫,又有相爷的公子,还有朝中三品大员,余下能塞进使团的,多少都有些关系,担心个毛啊。”一面嗅着茶香,一面大摇其头,“杞人忧天,杞人忧天!”

听着这种风凉话,倘不是有事跟苏不语打听,李宣真不乐意煮茶给苏不语吃。

李宣素来周全,打听出使团的事后,回府写了张短笺打发家里管事媳妇给谢莫如送了去。谢太太见永安侯府管事媳妇过来给谢莫如送书信,心说这李世子可真是特立独行,你一未婚年轻世子,哪好这么大咧咧的打发管事媳妇来给我家未成年的薛女送书信。谢太太心下好奇,也不好直接要来看看写的啥,只得命人叫了谢莫如来松柏院说话。

永安侯府本就是前朝公侯,后来因前朝末帝这不开眼的觊觎永安侯府的传家宝,第一代永安侯受不了这鸟气,索性揣着传家宝叛变了前朝。要说这时运来了,挡都挡不住,当时各路诸侯纷纷起兵,第一代永安侯赶巧就投靠了太/祖皇帝。待太\祖皇帝坐了天下,永安侯由前朝王公摇身一变成为今朝新贵。有这样的家族底蕴,甭看如今的皇室老穆家才富贵了两代,人永安侯府富贵两个王朝都不止了。所以,你看人家这家仆行止气派,硬将老谢家这一府大小奴婢衬得跟暴发的村姑似的。

这管事媳妇并不穿得如何富贵,头上一根金钗都无,不过一二银簪并几朵绒花,青衣细布裙,但那种恰到好处的恭谨,你就能明白,这不是寻常府第的下人。

管事媳妇对着谢莫如福身一礼,恭谨又和气,“世子吩咐奴婢过来送信给大姑娘。”说着上前一步,身子微躬,双手奉上书信。

紫藤上前接了捧给谢莫如,谢莫如接了信,笑,“嫂子坐吧。”见信并未封口,便拿出来看了,李宣一手清俊楷书,可见是用心练过的,上面写的是使团晚归的事,主要说的是他自苏不语那里得到消息,朝廷已经在安排这事了,让谢莫如不要担心记挂。

谢莫如转给谢太太看过,谢太太对这管事媳妇道,“多谢你家世子记挂阿柏,还特意打发你来说一声,我们一家也能放心了。”

管事媳妇声音温和,“世子说,尚书大人怕也早已知晓。只是,他素来心细,想得多了,宁可多此一举,故此给大姑娘写了书信。”

谢太太笑,“哪里,哪家的消息能比苏相府上的更准确。我家虽耳闻一些,并不比世子知道的细致。”这也是实话。

谢莫如让素蓝备了笔墨,回了一封短信给李宣,托这管事媳妇带了回去。谢太太给了赏钱,便打发这管事媳妇下去喝茶。

谢莫忧双手合什,“阿弥佗佛,总算能放心了。”

其实谢家已自谢尚书那里得到第一手信息,不过,苏相是内阁之首,这消息是李宣打发人送来的,又格外不同,谢太太心里再多一层保险,点头,“是啊。”

谢莫忧素来与宜安公主亲近,笑道,“祖母,打发个人跟公主说一声吧,公主定也悬着心呢。”

谢太太欣慰,“这话是。”

中元节后,谢莫忧收到胡家的帖子,请她去参加承恩公府的桂花宴。

帝都各式各样的花宴茶宴喜宴丧宴数不胜数,最具盛名的当属文康长公主府的梅花宴,与承恩公府的桂花宴。

谢莫忧时常跟着宜安公主出入,看来也不是没有成果。不过,承恩公府明笔直书,上面请的是谢二姑娘,根本没谢大姑娘的事儿。

都是管事媳妇,前几天谢家刚接待了永安侯府的管事媳妇,今日又接待承恩公府的管事媳妇。这管事媳妇衣绸饰金,倒也不算不妥,毕竟如谢家有脸的管事媳妇也会插根金钗戴个金戒子什么的,但这位胡家的管事媳妇那鼻子眼的透着一股高人一等的气势就叫人看得心里不是特别舒服了。非但谢莫如是这种感观,谢太太也一样。谢太太何等身份,正二品夫人诰命,丈夫为一部尚书,次子当今驸马,女儿是贵妃,还有个皇子外薛。谢太太当然不敢跟承恩公府的寿安夫人比,但你不过承恩公府的一条狗,你在我面前摆这谱儿,是不是不大妥当啊?

好在谢太太只是心下皱眉,她的身份,自不会与这等奴婢计较。何况这管事媳妇是来送帖子的,笑道,“我家五姑娘说,一定要请贵府二姑娘赏光,介时不少闺秀过去,大家一道聚一聚。”

谢太太看一回帖子,“有劳你跑这一趟。”

那管事媳妇道,“五姑娘亲自吩咐的,奴婢敢不尽力。”

谢莫忧心说,怎么只提我,难道只请我一个?不过,大姐姐的确跟承恩公府不大合得来。

谢太太将帖子递给谢莫如,谢莫如见这帖子外皮是用银丝压出月宫桂树的花纹,且有桂香隐隐,心下明白谢太太的意思,看来谢太太也看这管事媳妇不大痛快。打一眼请帖,谢莫如瞧这管事媳妇扬眉腆脸的坐绣凳上,故作惊讶,“奴婢?您不是承恩公世子夫人么?您这样的身份,怎么敢称奴婢?”

那管事媳妇讶然,继而笑了,“大姑娘说的哪里糊涂话,奴婢是受五姑娘差谴而来,给贵府二姑娘送请帖的。”

谢莫如将帖子敲下脑门,淡淡一笑,“看我,果然是糊涂了,只记得上次见府上世子夫人,似乎也戴了这样的一支碧玉钗,似乎也有这么一条缭绫八幅锦绣裙,就弄混了。”

“大姑娘好眼力好记性,这钗跟裙子的确是夫人赏奴婢的。”管事媳妇一摸鬓间翠钗,眉间闪过一抹得色,可见的确是极得脸面的管事媳妇。

“怪道,嫂子这通身气派,的确是容易叫人弄混了。”谢莫如吩咐,“素蓝,拿一等封赏这位嫂子。”对这管事媳妇道,“你下去吃茶吧。”

管事媳妇起身行一礼,昂首挺胸的跟着素蓝下去了。

谢莫如将帖子给谢莫忧,谢太太笑,“好生促狭。”

谢莫如摇头,感慨,“人说三代为官作宦,方知穿衣吃饭。承恩公府立府年头短些,富贵也有几十年了,怎么调\教出的下人还这般上不得台盘,没得出来丢人现眼。”姓胡的是泥腿子出身,富贵后聚的媳妇都是名门闺秀,倒放纵出这等下人,当真令人耻笑。

谢莫忧刚看完帖子,小声道,“也还好吧,这是寿安夫人身边一等一的得力管事媳妇,穿戴得好些也是有的。”

“什么叫本分?你常出门,宜安公主身边的掌事宫人如何,文康长公主身边的大姑姑如何?难道公主身份不比一个寿安夫人显贵?”谢莫如直言,“你别以为我跟承恩公府有过节,才挑他家的错处。你得想想,一个管事媳妇,奴婢身份便身着缭绫,多少朝中三品大员家的女眷都没有这样一件缭绫裙子穿。她是什么身份?有心人自会说,朝廷三品诰命尚不及承恩公府一奴婢。永安侯府如何,你看前些日子永安侯府管事媳妇是何穿戴。永安侯府自是不比承恩公府,但,由奴及主,看到这样的奴婢,如何敢与这样的人家深交。不去得罪他也就罢了。”

谢莫忧沉默思量,素馨先摸摸头上鲜艳绢花,再想想一向素淡寡净的素蓝,忖度着明日不好再做这样显然的打扮了。

谢莫忧平生头一次觉着谢莫如说的有道理。不过,大姐姐早将承恩公府得罪干净了吧。那么,这话是特意说给她听的啊。

承恩公府的桂花宴,既打发人送了帖子来,又没有回绝人家,谢莫忧自是要去的。她私下还与谢太太请教过这事,谢太太笑,“你们渐渐长大了,以前是年岁小,故此不大出门。以后这种大宴小宴的,断然少不了。只管好生玩乐,就是以前对别的闺秀什么样,去了也要一样对待。一户人家如何,哪里值得人学习,哪里有什么不妥,心下有分寸就好,除非有人跟你过不去,不然面儿上不要显出来。”

谢莫忧点头记下。

谢太太又道,“要是有人问起你大姐姐怎么没去,你就让她没接到公府的请帖,知道吗?”

谢莫忧似懂非懂,还是记下了。

其实承恩公府的桂花宴,请的不只是闺阁贵女,另外与承恩公府交好的夫人女眷,还有几位开府的公主,亦在延请之列。

譬如,宜安公主也收到了承恩公府的花帖。

宜安公主府中事儿少,她与婆家素来亲近,知道谢莫忧也收到帖子,索性让谢莫忧同她一道去。

宜安公主没什么架子,携谢莫忧同车轿,知道承恩分府只请谢莫忧一个,宜安公主并不提谢莫如未受邀请的事。便说到那日李宣给谢家送信说使团迟归的事,宜安公主道,“阿宣倒是个细心的。”

“是啊,李世子同大姐姐最要好,他特意写信告诉大姐姐的。”谈及此事,谢莫忧难免有些小醋,明明是姐妹,年纪也差不多,怎么二叔的朋友都只跟大姐姐好啊?谢莫忧当然不服气,是人就不能服气。宜安公主待她亲近,说话间,谢莫忧没留意便随口说了出来。

宜安公主有些讶意,“阿宣特意写信给莫如知道的啊?”

“嗯。”谢莫忧说出口才觉着不大好,解释她们与李宣认识的渊源,道,“有一次出门,我们是见过李世子的。再者,大姐姐与李世子也是亲戚。”人家这种亲戚不是她家通过宜安公主拐弯抹角的姻亲,谢莫如与李宣虽血亲有些远了,但也不算太远。论起来,的确是实打实的亲戚,也难怪李宣待谢莫如格外亲近了。谢莫忧自认找出答案,遂安心起来。

其实,谢莫忧身为庶女,她要是仗着嫡母方氏的名头非要同李宣论亲,那也论得上。只是,谢莫忧到底脸皮未经历练,她真张不开这个嘴。故此才会说出“大姐姐与李世子也是亲戚”的话出来。

这话,要是让谢太太这等老辣之人听了,定要发笑的。这年代最讲究宗族亲缘,你是庶妹,她是嫡姐,礼法上说,嫡姐的表亲一样是你的表亲,谢莫忧这话,一则不合礼法,二则显得小气,三则真正是傻话。李宣是何身份,没关系的人还要想方设法的攀附些关系呢。你虽庶出,实实在在的礼法上的表亲,纵使心里觉着不比嫡姐与李世子的关系亲近,也不能说这种“大姐姐与李世子也是亲戚”的话。

傻不傻?忒傻了也。

倘谢太太听到,定要教导谢莫忧几句。

偏生宜安公主年纪正轻,再加上有谢莫如这个类比项,宜安公主觉着谢莫忧不论脾气还是心性,都招人喜欢。谢莫忧这话,她也没觉着哪里不对。就像她在皇室,皇家封她为公主,可她与当今、与文康长公主明明是同辈人,为何就不能封一个长公主,好全她脸面。说到底,还不是她与皇室血缘稀薄的缘故么。所以,谢莫忧这话,宜安公主未觉不对,相反,她觉着很有道理,是大实话,真心话。

宜安公主心下另有思量,谢莫如承自宁平大长公主一脉,大长公主如今的血脉,恐怕也就只余方氏与谢莫如母女二人了。宫里太后娘娘自来是听不得大长公主一系的事情的,文康长公主对谢莫如亦极为冷淡,至于谢莫如在皇室的人缘儿,只看她把永福公主给折腾到静心庵、大过年落太后娘娘的面子就能知道,谢莫如在皇家是个什么人缘儿了。

但,李宣竟与谢莫如有这等交情?

文康长公主知道此事么?

永安侯是个什么意思?

宜安公主眉尖微蹙,如有一抹愁云轻笼,谢莫忧想着自己今日实在有些多嘴失言,也不敢打扰宜安公主的思绪,老老实实的同宜安公主一路坐到承恩公府。

早桂新开,甫一到承恩公府的门前,就闻到淡淡桂香,谢莫忧扶宜安公主下车换轿,一面笑道,“远远就闻到桂花的香气了。”

宜安公主微笑颌首。

承恩公府的金碧辉煌自不必提,一路坐着敞轿到二门,承恩公世子夫人褚氏已带着妯娌相侯,褚氏亲自上前扶宜安公主下轿,再一干人福身行礼,宜安公主与她们都熟的,扶了褚氏起身,一摆手笑道,“不必多礼,没的麻烦。”先去寿安夫人住的寿安堂。

寿安老夫人去岁刚过了七十大寿,甭看已是古稀之年,人还精神着呢。桂花宴什么的,这把年纪,她也要掺和,还兴致勃勃。

谢莫忧随宜安公主不只一次来过承恩公府,寿安夫人是宜安公主嫡亲的外祖母,宜安公主每次来承恩公府必要看望寿安夫人,故此,谢莫忧也时常来寿安堂。谢莫忧自问不是没见识的人,但,每次过来,都要为寿安堂的奢侈所震憾。凡世间难得的,在寿安堂皆为寻常。凡世间罕见的,在寿安堂只作泥土。

虽已入秋,秋热难去。丫环打起湘妃帘,这帘自是湘妃竹而成,她家夏天也是用湘妃帘,但寿安堂外挂的湘妃帘又格外不同,那根根细竹骨,不知如何炮制打磨,竟仿佛透着玉色光芒。寿安夫人并不在正厅,而是在与正厅相临的东屋,东屋门外又有小丫环拢起珠帘,不必怀疑,这是真正的珠帘,悉数由小指肚大小的滚圆珠子穿制而成的珍珠帘。

何为珠光宝气,每见寿安堂这挂珠帘,便能知道了。

先不说珍珠贵重,哪怕谢莫忧自认无甚见识,也觉着,其实珍珠不大适合做帘拢,一则珍珠娇贵,保养难度更在金玉之上,戴在头上都要轻拿轻放,每季保养,何况是做成帘拢让人每日或摔或放;二则,有点糟蹋东西。

不过,承恩公府富贵,人家有这财力,也无所谓糟蹋不糟蹋了。

此念头在谢莫忧脑中一闪而过,她已跟在宜安公主身后进了寿安堂。室内羊脂白玉长身细颈美人瓶内供着几枝鲜润桂花,青玉炉内燃着袅袅清香,细细品来,定是极品龙涎香。谢莫忧偏爱沉香,谢莫如从不熏香,但谢莫忧熏香时定不会在室内摆着桂花这样馥郁的香花。

寿安老夫人坐在正中软榻上,宁荣大长公主也在,正陪着寿安夫人说笑,连带着朱氏胡三娘,还有宁荣大长公主的幼女胡五儿也在,另外几个女媳在一畔侍奉逗趣,屋内一派欢乐富贵之气。

宜安公主问候过寿安夫人的身体,便在下首宽椅中坐了,陪寿安夫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