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太会说出这种话,倒不是怀念宁平大长公主为人,主要是怀念宁平大长公主的智慧。宁平大长公主再如何给她造成身份智商上的各种压力,可起码宁平大长公主是正常人,绝不会如宁荣大长公主出这种昏招。姻亲之家,哪怕没守望相助的意思,两不相干就是了,再没见过这般拆台的。

哪怕谢太太这样寻常内宅妇人,也不能理解宁荣大长公主能做出这样的奇葩事。

宁荣大长公主里看外看都是个聪明人,而且,以往谢太太真心觉着宁荣大长公主真就不比宁平大长公主差。如今谢太太方明白,完全没有可比性啊,先前定是她眼瞎,才觉着宁荣大长公主有智慧。这一相处才知道,什么叫差距。

谢太太真怀念宁平大长公主的智慧啊,哪怕人家高山仰止,不是自己能明白的,起码人家不会干出这种事来——拦着宜安公主上进!

真的是拦着宜安公主上进!

宜安公主虽是公主,可她不是正牌子皇家人,宜安公主的亲爹是今上堂叔,完全是因为与今上感情好,再加上死得早,好歹是姓穆的,皇室人丁不旺,逮着个姓穆的就格外稀罕,故此宜安破例封了公主。

可说到底,宜安公主与正牌子的永福公主、长泰公主是不一样的,如今能随谢柏外放,宜安公主身为宗室,亦有其身份意义所在,外放几年再回帝都,也是公主出头露脸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多么难得而珍贵。

东穆王朝自太\祖皇帝起,女人预政的事儿多了,谢家倒不是期冀宜安公主有程太后与宁平大长公主的本事,但如果能加重宜安公主的政治份量,也是谢家喜闻乐见的。

而今宁荣大长公主是什么意思,怕宜安公主与谢柏一道外放,还是想直接搅黄了谢柏外放的差使?

不论哪种打算,谢太太都气不打一处来。

加重宜安公主的政治份量是谢家的预计,当然,也得稍稍引导一下宜安公主的政治倾向,但,谢家并没有想宜安公主与承恩公府隔离的意思。

倒是承恩公府,这是要翻脸吗?

谢柏与父兄道,“只恐承恩公府再生是非。”

谢莫如道,“一哭二闹三上吊,无甚新意。”

只是,向来只有千年做贼,没有千年防贼的。

承恩公府甭管使出什么手段,谢家现在一时还没法子直接把皇帝他舅家干掉,唯有小心防备罢了。

宁荣大长公主此计未成,立刻再生一计。穆元帝既确定谢柏外放之事,同内阁商量后便颁了旨意,因眼下就是年了,待年后便要启程。

宜安公主的去留亦已决定,谢柏自回帝都后,夫妻感情再进一步,两人商议后,宜安公主亲自与胡太后说,“总不能让驸马一人去,我既嫁了他,便要顾好了他。”

胡太后这里有文康长公主先打过预防针了,既是皇帝儿子的国策,胡太后也就没反对,再三叮嘱宜安公主,“你自小没离过哀家身边儿,这一去,千里之外,自己也得多留心。哎,要是受了欺负,就着人回来跟哀家说啊,哀家给你做主。”说着不禁伤感,宜安公主眼圈也微微泛红。她自幼在慈安宫,可慈安宫已经有了永福、长泰两位嫡公主,她出身不比嫡公主,在慈安宫自不是最受宠的,但要说委屈,太后姑母兼姨母也没委屈过她。

宜安公主硬将泪憋回去,劝道,“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姑母。”

“哀家在宫里,吃得好,睡得好,有什么不放心的。”

宁荣大长公主道,“即便要随驸马外放,不妨令驸马先行,待天暖你再动身,也是一样。”

宜安公主笑,“哪里还用折腾两遭,宁荣姑妈是知道我的,再不是娇气的人。何况,天虽冷,也冻不到我。”

宁荣大长公主道,“你哪日有空,去承恩公府看一看老夫人,她老人家不见你定不能放心。”

宜安公主笑着答应了。

胡太后都不说啥,宁荣大长公主更不好说些拦着宜安公主的话,倒是寿安老夫人,新年刚过,眼瞅着谢柏宜安公主就要启程,她老人家却病了。

病势还想当沉重,穆元帝直接派了御医住在承恩公府。

宜安公主这还怎么走,不要说谢太太,便是谢尚书也觉着,承恩公府这招太贱。谢莫如淡淡,“寿安老夫人病危,不若上书请南安侯回帝都侍疾。”

南安侯,宁荣大长公主嫡三子,驻南安关,因战功封侯,掌南安驻军,也是承恩公府唯一掌兵权子弟。

作者有话要说:新年好~~~~~~~~~~~~~~~~

第77章 南安侯

承恩公府欺人至此,谢家哪怕向来低调,也不是任人揉圆捏扁的面团儿啊。要是这样都能忍,谢家以后也不必在帝都立足了。

回击承恩公府的方式很多,却都不比谢莫如今日所言水到渠成且杀伤力巨大。

召南安侯回帝都只是第一步,还要选一位能守边的大将彻底取南安侯而代之方好。谢家不似承恩公府,只会用些妇人手段,谢家直接就明着来,完全没有遮掩的意思,而且,光明正大,敢做敢言。

谢柏临行前还跟宜安公主通了气儿,“寿安老夫人有了年岁,人老了,最重子孙,这样病着,虽然老人家嘴里不说,心下不能不想。公主一个外孙女都忧心老夫人的病情,何况远在南安关的南安侯呢。将心比心,如今瞒着南安侯,不妥。”谢柏这话合情合理,这年头,朝廷都是以孝治天下,何况臣子?倘孝道有亏,不要说为官,做人都难。

宜安公主听得丈夫这话,实在正中心坎儿,她道,“我也正想这事儿呢。”

“咱们夫妻一心,倒想一处去了。”谢柏笑笑,“公主既也有此意,何不与太后娘娘提一提呢。承恩公府或想着今上恩深似海,南安关事情繁多,故此不好开口。可世间之事,还有什么比孝义更重要的呢?”

宜安公主也担心寿安老夫人的身体,且丈夫的话在理,便应了。

接着,谢柏就宜安公主去承恩公府的次数,也提了醒儿,“公主与长公主皆是寿安老夫人的外孙女,论心,是一样的心。就是陛下,也没有不担心老夫人的道理。只是,君臣有别。如陛下,再如何担忧,也只是着御医去承恩府上。公主心善,天下皆知,但要说去承恩公府,比照长公主即可。公主想一想,宫里太后娘娘一样担心呀。太后娘娘也不年轻了呢,公主有空,也要进宫宽慰太后娘娘娘才好。”

宜安公主毕竟是公主之尊,虽然担心寿安老夫人,也不过是三不五时的过去看看,并不用去承恩公府侍疾。只是,承恩公府行事令人齿冷,谢柏也就不介意提醒宜安公主一些事了。宜安公主见丈夫处处为自己着想,心下柔情满满,忧心忡忡,“驸马一人去西宁,我如何放心。”

驸马同样不放心自己的公主媳妇,叹,“老夫人突发急病,为之奈何?我总在西宁等着你。”定了启程的日子,宜安公主不去行,谢柏是要照原日子出发的。宜安公主又叫身边女官过来商量,哪些东西随驸马一并带走,哪些东西不必随行。

宜安公主再进宫去宽慰胡太后,寿安老夫人病势颇急,宜安公主爹娘已故,自幼长在慈安宫,承恩公府也一直对她颇多照顾。外祖母病成这般形容,宜安公主不好远行,便与胡太后说了留在帝都的事。胡太后叹口气,“这也好。”

宜安公主便顺嘴儿说了,“南安表兄那里,要不要召回,外祖母一见南安表兄,兴许一高兴,病就好了呢。”

胡太后赞,“我这几日六神无主,幸而你给我提了醒儿,可不是该召南安回朝么。”

俩人就这么把事儿说定了。

文康长公主不禁多看宜安公主几眼,心说,几日不见,宜安智商见长啊。

胡太后同皇子儿子一说,穆元帝道,“这也好。”老太太要不行了,再没有不召人家儿孙回来的理。何况此刻并非战时,南安关太平多年,穆元帝召内阁商议个接替南安侯的大将,就痛快的下旨召南安侯回帝都了。谢尚书在朝中还格外上书,寿安老夫人身子不康泰,承恩公、承恩公世子、宁荣大长公主第二子户部侍郎的差使,请陛下安排人接替。

谢贵妃还与穆元帝道,“娘娘好几次想去承恩公府探视,臣妾与赵姐姐劝了又劝,总算劝下了。臣妾想着,是不是问一问长公主,老夫人病情到底如何了?哎——”谢贵妃一声轻叹,“这话,原不是臣妾能说的,只是,将心比心,臣妾也是做晚辈的,一样的孝心…要是长公主觉着…陛下奉娘娘去一趟承恩公府上,也是应有之义。”

穆元帝叹,“爱妃所言甚是。”

这事儿是谢贵妃私下同文康长公主说的,文康长公主深望谢贵妃,谢贵妃面儿上一派恭谨诚恳,文康长公主便道,“贵妃这话在理。明日我去承恩公府走一趟吧。”

早在朝廷下旨召南安侯回帝都时,宁荣大长公主就悔青了肠子,心下大骂宜安公主在慈安宫多嘴,却不想,宜安公主当真是一片好心,寿安老夫人都“病”到这步田地了,召南安侯是应有之义。不但如此,皆因寿安老夫人“病”了,家族子弟忙于侍疾,差使让人顶了,也是圣上体贴啊。

只是,寿安老夫人毕竟还没死呢。别家都是长辈死了,晚辈按制守孝,人家寿安老夫人还有气儿呢,就先令人顶替了承恩公一系在朝中的差使,陛下,您老这是什么意思啊?要清算舅家么?

穆元帝的心思,寻常人当真猜不透。

猜透的那个,已经给穆元帝上书了。上书的是谁,谢尚书呗。

谢尚书送走儿子,回头就跟承恩公府死嗑。

饶是宜安公主对政事不大敏感,也觉着有些不对了。丁忧守制是应当的,哪里有家中老人生病,子弟便要辞官的呢?

宜安公主是最不愿意看到承恩公府与谢家生隙的,她还特意去了一趟谢家,谢太太难免提及寿安老夫人,宜安公主道,“先时多是昏迷,如今倒是清醒的时候多了,御医用心,痊愈也是指日可待。”

谢太太露出笑容,“谢天谢地。老夫人这一病,不要说殿下,就是我,也担心哩。只是想着,承恩公府侍疾,我纵使担忧,也不好多去打扰。如今老夫人吉人自有天相,大吉大利,宫里太后娘娘若知道,也能放心了。”再不睁眼,介时太后陛下亲去承恩公府,这位老夫人恐怕不死也要死了。

“是啊,姑母知晓外祖母病势好转,亦为开怀。”宜安公主也一样心情大好。

说一回寿安老夫人的病情,谢太太转而又说起儿子来,一句“不知阿柏到哪里了”就把宜安公主给吸引过来,婆媳俩说起谢柏行程。谢太太暗叹,公主跟儿子感情还是很不错滴,唯一可恨承恩公府太下作。

谢太太与谢莫如商量,“公主倒好,偏生承恩公府…待寿安老夫人的‘病’痊愈,不若让公主西行,你二叔那里也有人照顾。”

其实依谢府门第,哪怕宜安公主不去,也不可能让谢柏身边儿少人服侍。同样的,谢太太也认为现下与承恩公府不仅仅是政治立场分化的事情了,完全是三观在两个层次面儿上啊。宜安公主留在帝都,真上了承恩公府的贼船,身上还兼着谢家儿媳的身份,怕要坏事的。倒不若鼓动公主西行,与儿子在一处,夫妻两个感情有了,过一二年生养几个孩子,过起自己的日子,承恩公府不知不觉也便远了。

谢太太打算的挺好,唯一可虑,不过是时机不好拿捏,公主出行不是小事,如今寿安老夫人“病情”好转,宜安公主可以走;倘承恩公府再出妖蛾子,宜安公主再走不了,怕真要坏事。

谢莫如早思量过此事,道,“这事且不急,待南安侯回来,自有分晓。”宜安公主是否西行,起码要在承恩公府与谢家有个分明态度后才好确定。

南安侯?

谢太太有些不理解谢莫如为何对这位侯爵如此慎重,依年龄论,谢莫如出生的时候,南安侯已经南去投军了。

俩人不要说有啥交集,见面怕也从来没有。

谢莫如之所以会格外重视南安侯,原因也很简单,这位仁兄着实非寻常人。如宜安公主之父,今上青梅竹马的堂叔晋王殿下,当初也是想报效朝廷,死活去西宁关为堂侄皇帝陛下打仗,这一打,就把自己给打死了,还害得老永安侯背黑锅。相对于晋王,南安侯就是另一种励志故事了。

南安侯投军时刚满十六,彼时还是宁平大长公主当政。南安侯投军的事儿,没跟家里说,自己离家出走到南安关。当然,他这身份,也没叫他从大头兵做起,但当时职位也不高,不过一小校尉。到如今封侯,要说没沾家族的光也不大可能,但南安侯自己实实在在的功劳亦是有的。

这样的人,起码比起宁荣大长公主,脑筋绝对够用。

果然,南安侯一回帝都,先弄清祖母“病”因,转头就去宫里陛见,他直接就跟穆元帝坦白说了,“圣明无过陛下,臣母已是糊涂了。臣代臣母请罪了。”说着又行了大礼。

穆元帝道,“老夫人病情好转,朕也安心了。自老夫人病后,宁荣姑妈随侍左右,颇有孝行。三郎既归家,好生孝敬孝敬长辈吧。”

南安侯见穆元帝不接这话,遂不敢多言。穆元帝结束这个话题,细问他南安城之事,南安侯在南安城多年,以此号封他,对南安城自然知之甚深。君臣二人说了半晌话,中午穆元帝赐宴,南安侯又去拜见了胡太后,立刻就明白穆元帝为何把胡氏一门全都撸了。胡太后一见他就说寿安老夫人的病,其忧心忡忡,绝对没有半点儿掺假啊。

南安侯心里都不知说他娘什么好了,撺掇着老太太装病,把太后惊成这番田地,人家太后也是有儿女的啊。并且,人家儿女一个皇帝一个长公主,谁傻啊?就他娘出的这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装病馊主意,有点儿脑子的都能猜到。起码,谢家是猜到了,谢家猜到,难不成还替承恩公府遮掩?

为着宜安公主留帝都之事,得罪一个谢家不说,丢了阖族官职,且失了圣心圣意,他娘,这到底是图的啥啊!

殊不知,宁荣大长公主也悔啊!

可事情,她已做下了。

做下了,唯有一条道走到黑罢了。

宁荣大长公主是想一条道走到黑,不过,她虽为大长公主,这些年,却是只有尊位,从未掌权的。更兼有儿有女,其儿女偏又姓了胡。

胡家再怎么着,也是盼着今上好的,今上亲政,胡家方得赐爵。

宁荣大长公主愿意往黑里走,不要说胡家立场,起码南安侯不愿相陪。

南安侯回家,安排好寿安老夫人“病好”的日子,接着就把他娘安排“病”了,还抱怨他爹,“父亲总该劝着母亲些,如何能用这些手段,倒吓坏了宫里太后娘娘。”

承恩公也是有苦说不出啊,他倒是想拦的,这不是没拦住么。

倒是宫里胡太后听闻寿安老夫人能下地了,颇是欢喜。接着又听说宁荣大长公主病了,胡太后又是担心,南安侯给他娘安排的病因很简单,“约摸是春夏交接,天儿一时冷一时暖的,受了些风寒,请御医看过了,并无大碍。”

南安侯说是亲戚,也是外臣,胡太后见外臣,宫妃不好相陪,倒是文康长公主、长泰公主在慈安宫,文康长公主听闻宁荣大长公主“病”了,讥诮一笑。长泰公主见文康长公主不说话,便对胡太后道,“祖母既担忧,不如赐姑妈以药材,再命御医好生为姑妈调理。”

胡太后点头,对长泰公主道,“你看着,加些参葺。”再叮嘱南安侯,“参葺性热,问过御医再给你母亲服用。”

南安侯感叹,“侄儿这些年离家,陛下召侄儿回帝都,如今正可在家侍疾。母亲之病并不严重,只是身子微恙,不好进宫。跟姑母说一声,祖母身子眼瞅大安了,待过些时日天气暖了,侄儿奉祖母进宫给姑母请安。”

胡太后满面欢喜,中午留娘家侄儿在慈安宫用膳,另有文康长公主、长泰公主相伴。

南安侯先宽了胡太后之心,又拜访文康长公主府。

文康长公主无甚好气,“天下就你母亲一个聪明人呢,把母后担忧的大半月吃不好睡不好,天天就嘀咕你祖母的病。老夫人也是好笑,吃喝玩乐都腻了,如今倒玩儿起装病来。她们婆媳这是怎么了,打的什么主意,是不是没事儿闲的成心耍人玩儿呢。”

南安侯一听就知道他娘这点儿伎俩早给文康长公主看出来了,文康长公主都知道,穆元帝更没有不知道的理。南安侯长叹,“她就那些个妇人见识,我,我真是羞于说出口。”为人子弟者,焉能说长辈不是。

文康长公主冷笑三声,南安侯厚着脸皮说正事,“我想着,祖母身子也大安了,宜安表妹先时毕竟是因祖母身子耽搁了行程,不知她是不是愿意去西宁,我安排人手护送。”

南安侯特意说这事儿,就是想文康长公主去探一探宜安公主的口风,倘宜安公主乐意与驸马团聚,南安侯也乐见其成。他不是他娘那种想法,怕什么宜安公主被驸马洗脑,与承恩公府生分啥的。宜安公主好了,对承恩公府有什么坏处么。宜安公主又不是承恩公府的仇人,这么些年的情分在里头,且宜安公主并非傻瓜,又有太后娘娘在,如何会与承恩公府生分呢?倘谢家真有这等本领,宜安公主这般容易被人左右,那么,其本身的政治价值也是有限的,又有何可惜之处呢?

南安侯说明来意,文康长公主皱眉,“事儿倒不难,只是我把丑话说在前头,只此一次,再没有以后的。以后这种事,你不必跟我开口,我最恨人自作聪明,办下蠢事连累别人替他们收拾烂摊子。”

南安侯简直千恩万谢,叹道,“亏得有表姐,不然我真不知如何是好了。谢驸马外放,一去至少三年,宜安公主身份贵重,可我想着,夫妻分离,总非美事。那些事,我纵使想致歉,都不知如何启齿,且毕竟干系长辈,唯能托给表姐了。”

要是对着糊涂人吧,不理会也就罢了。唯有对着明白人,又是舅家表弟,文康长公主不能不给南安侯这个面子,道,“罢了,我去替你问问宜安。”

南安侯如此行事,不要说皇室对南安侯的印象,便是谢尚书都说,“南安侯实在是难得的明白人。”

宜安公主在刚刚入夏之际,终于启程去西宁州与丈夫汇合。

南安侯把家里的事情稍稍理顺,方问起程离,“先生能与我说一说谢家那位大姑娘么?”

作者有话要说:情人节快乐~~~明天更美人记~~~~

第78章 信

帝都代有人才出,南安侯十几年不在帝都,对帝都人物知之便不甚清楚。但大浪淘沙,这些年淘下去,能留在帝都的寥寥可数,能有一席之地的…南安侯屈指数一数,还真没哪个有谢大姑娘的锋头。

谢莫如出头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但,锋头之盛,说得上有一无二。

虽然只是一介女眷,但谢莫如的出身便决定了,不能将她视为简单的内眷女孩儿。谢莫如要是安安静静、无德无能也不就罢了,偏生人家即不安静也不无能,还挺有本事,把他家脸都抽肿了。她娘还能刺激过大,把谢家一步好棋走成臭棋…

这啥人哪?宁平大长公主复生啦?

咋就把他娘刺激到神智失常了哩?

承恩公府要谋士有谋士,要幕僚有幕僚,南安侯打听起来也容易。

程离先得跟这位承恩公府的三公子请罪,言及自己未尽到劝谏责任。南安侯善解人意,没有丝毫怪罪之意,道,“我并无责怪先生之意,只是,谢姑娘身份特殊,不得不慎重相待。我又对她甚了了,还请先生从容告之。”

程离险些泪奔,他容易么,谋士有主意能怎么着,奈何主公不肯听从,执意作死啊!如今来了个明白人,程离当即将谢莫如所作所为事无巨细同南安侯说了一遍,南安侯感叹,“即使大长公主复生,也不过如此了。”谢柏尚宜安公主,都未能分毫改变谢府的政治立场。当然,对于谢家来说,这很正常。要是尚个公主,谢家便成了承恩公府小弟,南安侯反而要不屑了。只是,两家有宜安公主这里,怎么着也不该是结仇吧。结果,他家硬是能结成仇。

这里头要说没原因绝对不可能啊。

南安侯研究过得承认,当年太/祖宁平一系掌权,是有其原因所在的。今上自大长公主手里夺过权柄,显然不是昏庸的,就是谢莫如这个么十一二岁的丫头,离间的本领也是一等一的厉害。人家光光鲜鲜的啥都没做,他娘就自作聪明的把该犯的蠢一样没落的犯了个遍。

南安侯性格并不似其母,当然,也不似其父。

南安侯请表侄李宣喝茶,承恩公府别院内,春末夏初时分,合欢树下,南安侯虽是武将出身,少时也学过一些风雅,只是煮茶的手艺就远不及李宣了。南安侯笑,“阿宣你是此道高手,我这可真是献丑了。”

李宣原是想他来煮,无奈南安侯非要亲来,李宣并不笨,双手接过南安侯递过的好茶,不轻不重的奉承南安表叔一句,“表叔你是拿刀枪的手,跟我这煮茶的手当然不一样。”

看李宣小小年岁已应对出众,南安侯感叹文康表姐会调理孩子,口内道,“我去南安城时你刚过两周岁生辰,这些年虽有回来,咱们却是连亲近说话的时候都少有。如今父母年迈,南安太平,我这遭回来,是想久留帝都。故此,有些事,想跟阿宣你打听一二。”

李宣连忙道,“表叔有事,只管吩咐。”论辈份,南安侯长他一辈。论身份,南安侯因战功封侯。何况,这是实在亲戚,李宣并不拿大,十分谦逊。

“是这样,我听说,阿宣你同谢姑娘相熟。”

李宣道,“我跟莫如妹妹熟一些,跟谢二姑娘也不过是偶然见过几面。”

莫如妹妹?

南安侯转念一算,果然大家都是亲戚啊,不禁笑道,“是啊,论辈份,谢姑娘也要叫我一声表舅的。”

李宣便心下有数,知道南安侯说的事与谢莫如相干,静静呷口香茗,听南安侯说话。南安侯道,“我久在南安,不知帝都事,近来方知谢姑娘对胡家似是有些误会。”

李宣是个实诚人,南安表叔都这么说了,他也不会装傻,想了想道,“这个,表叔是想尽释前嫌?”

南安侯笑,“胡家与谢家因谢柏尚主之事连为姻亲,要说亲缘是有的,前嫌则论不到。说来还是先大伯的事,但要将此事迁怒于谢姑娘,就有失公允了。”

李宣微微颌首,就听南安侯道,“长辈的事,轮不到我来明断是非,但就我本身而论,我并不赞同。阿宣能不能同我说一说谢姑娘的秉性,我心下能有些分寸,看如何缓和一下先时误会。”

豪贵之门一向含蓄,少有如南安侯这般直来直往的,好在李宣心底无私,人亦坦荡,李宣道,“我对莫如妹妹了解不多,要说她秉性,嗯,聪明。”

南安侯一笑,李宣道,“表叔别觉着我是敷衍你,说别个女孩子聪明,可能是出于善意的赞美,要是说莫如妹妹,实不为过。”

南安侯笑,“阿宣莫误会,我笑并非不信你。我是觉着,能让阿宣说聪明的,可见是真正的聪明。”男人与女人评价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女人眼中的聪明与男人眼中的聪明是不一样的,而且,李宣说出“聪明”二字时的神色,让南安侯更加信服程离对谢莫如的评价,这的确不是个寻常的女孩子。

李宣为南安侯续茶,“也不知为什么,很多人对莫如妹妹的态度很奇怪。”

“怪?”

“嗯,挺怪的。”他们这样的身份,别的不成,逢场作戏总会的。许多人对莫如妹妹,却是连逢场作戏都没有。说来大长公主早已过身,魏国夫人也清修多年,就是莫如妹妹本身,她姓谢,并不姓方。就是看着谢家的面子,豪门之家也不该是这种态度才对。

李宣只说怪,却并不说怪在哪里。南安侯也不追问,问,“可否有法子让我见谢姑娘一面?”

李宣错谔,“莫如妹妹是闺阁女孩儿,等闲怎能出来?我有事也是去谢家。”

南安侯一拍脑门儿,“对不住对不住,我忘了这是帝都。”抱怨一句,“在南安时,小姑娘家都能出来逛集市,倒不似帝都。”

南安侯道,“那就有劳阿宣,我写封信,你给谢姑娘带去吧。”

能让李宣捎带的信,显然不是什么密信。

李宣送佛送到西,替南安侯跑腿,也就顺带跟谢莫如说了一回南安侯寻他打听的事儿,道,“南安表叔有意修好。”

谢莫如接了信,淡淡,“南安侯何等身份,如何敢当。”她这般客气着,神色却是没有半点儿不敢当的意思。

李宣尽职尽责的为南安侯说好话,“南安表叔的性子,与宁荣大长公主并不相同。”

谢莫如笑笑,“我知道。只是,南安侯能做得了自己的主,怕是做不了承恩公府与宁荣大长公主的主吧。”将信递给李宣,李宣不好接,道,“还是莫如妹妹你先看吧。”

“这信并未封口,显然无不可对人言,世子尽管看吧。”

李宣也就不客气了,将信取出一看,竟是一张白纸,李宣顿觉南安表叔心思莫测,既托我信送,起码好歹得写些字吧。好在看谢莫如的神色,竟似意料之中,李宣道,“妹妹实在神算。”

谢莫如道,“这信他写不写的,写了我也不会信,何必要写。倒是我更信李世子,李世子肯亲自替南安侯送信,想来南安侯的性子确与其祖其母不同。”

这话略有刻薄,寿安老夫人也是李宣的曾外祖母啊,李宣稍稍尴尬,谢莫如宽慰,“寿安老夫人乃今上外祖母,她老人家装病把太后吓去半条命,陛下不也没怎么着。我就过过嘴瘾,世子不必介意,一般过嘴瘾都是束手无策的缘故。”

李宣失笑,“我都不知说什么好了。”

“我许久不出门,世子不如同我说说帝都的热闹事吧。”

“最热闹的事就是南安侯回帝都了。”李宣道,“还有一事,不知你知不知道,北岭先生要回老家了。”

谢莫如微微动容,既惊讶也不惊讶,低头自果碟里拈起一颗红杏儿,“这倒未曾听说,不知什么时候的事儿。”这样的事,竟未从谢家听说。啊,看来是宁祭酒来过谢府了。

李宣倒不介意同谢莫如说些外头的热闹事儿,反正人人都知道,李宣道,“去岁北岭先生带了不少珍藏的典籍来捐给翰林,如今这事办妥当了。开年去宫里讲筵,陛下有意延请北岭先生为皇子师,北岭先生婉拒了。今要回老家,宁祭酒几番挽留未果,听说月底北岭先生就要回江州老家了。”

谢莫如问,“宁祭酒都未留住北岭先生?”

“是啊。”李宣悄声道,“近来屡有前朝皇陵被盗之事,陛下仁慈,命人将前朝被盗皇陵修缮完整,又着人去看护。北岭先生去祭过一回,仍是要回江州。”

宁祭酒底牌尽出,仍未留下江北岭,怪道要来尚书府呢。尚书府是什么意思?尚书府绝对与陛下一个立场,而尚书府有意瞒了自己这事,啊,想来陛下是想江北岭留在帝都的。

谢莫如再问李宣,“朝廷是真心想北岭先生留下么?”

李宣轻声,“陛下欲先生留帝都。”

谢莫如凝神细想,“世间没有不能打动的人。”

李宣长叹,“当年先帝在位,亲身延请,北岭先生犹执意归江州。”先帝都请不动,今上折戟,倒也情有可原。

谢莫如望向李宣,问,“倘有一法,可使北岭先生留帝都,但恐怕他不会在朝中担任实职,可否?”

李宣道,“陛下修前朝陵,老先生都不能允。要是妹妹真有法子,当真是为朝廷立一大功。”

谢莫如笑,“我一介女流,要这功绩有什么用。今儿世子赶了个巧,倘你不与我说北岭先生的事,我也不能知道。这法子,我也只有五成把握,世子愿意一试便一试,更不必提起我。”

李宣正色,“要是法子没用,不提妹妹也罢了。倘法子有用,我怎可独占此功?”

谢莫如笑笑,“听说内阁有七位辅相,倘事有不决,七位相爷各有各有主意,不知陛下如何决断?又如豪门公府,都有幕僚军师,倘幕僚各有各的主意,不知主家如何取舍?世子觉着是贪我的功,殊不知倘是换个人,我纵使想到,怕也不会贸然开口。就是我这主意,有用还是没用,也是需世子取舍的。这是世子自己的决断。”

李宣心性光明,仍是十分犹豫。

谢莫如道,“我不想让人知道是我出的主意,更不愿更多的人注意我。”

李宣道,“不瞒妹妹,也瞒不住你,我都觉着妹妹出的这法子不错。妹妹既有妙计,不若跟谢尚书说,谢尚书亦有雅量。”

谢莫如笑,“我自世子这里知晓北岭先生之事,祖父自有雅量,当不会计较些许小事。”

李宣又不傻,知谢莫如格外告诉他当是有其用意所在,终于点头,“好。”

谢莫如给李宣出的主意非常简单,既不用修前朝陵也不用修前朝史,谢莫如只道,“我观史书,大凤王朝时,凤武皇帝修筑书楼供民间读书人借读,实乃千古功德,至今传为美谈。先帝登基为帝时都说,为帝当为凤武帝。如果陛下能仿凤武当年所为,修筑书楼的事定要交给个德高望众的大儒来做的好,问一问北岭先生,他可愿主持筑书楼之事?”

李宣就怦然心动的带着这个主意回家,先跟他爹商量过,再进宫找他皇帝舅说。穆元帝父子两代在江北岭身上吃闭门羹,私下对李宣道,“此事暂不可张扬,你私下问一问江北岭,可愿意主持此事?”要不是他爹供过江北岭这个牌坊,穆元帝又听信宁祭酒信誓旦旦能留下江北岭的话,想给自己的执政生涯留下个礼贤下士的闪光点,真不至于搞到现在下不来台。前朝史也开修了,前朝皇陵也大略收拾了齐整,尼玛江北岭还要回老家。倘不是极端克制,穆元帝真要亲自送江北岭回“老家”了。当然,此“老家”非彼老家。

如今外甥带来新主意,穆元帝不欲张扬,否则江老头儿再摇头,他这张龙脸就没处搁了,索性让外甥私下先把江老头儿问问,有了准信儿再说,省得再被打脸。毕竟,控制住想对一个打他们父子两代龙脸的老头儿下手什么的,真的挺难受的。

所以说,装X也不是容易的事啊。

穆元帝打发走李外甥,不想第三日就得了江北岭准信儿,老头儿应了。穆元帝大喜,还特意同文康长公主道,“阿宣大了,越发能干。”

文康长公主道,“皇兄这样,叫我不好把实话跟皇兄说了。”

穆元帝挑眉,“怎么,还有什么内情不成?”

文康长公主接了内侍捧上的茶,挥手将人打发下去,与穆元帝实说了,“原是阿宣去谢家,与谢莫如说起江老头儿的事儿,谢莫如给他出的主意。他心里也没谱儿,回家同他父亲商议,他父亲觉着有些可为之处,方来找皇兄说的。倘是别个事,我倒不必多此一举特意来同皇兄讲,只是那丫头总有些叫人说不出的感觉,我必要慎重些才好。”

穆元帝笑笑,“她这性子,还真有些像宁平姑妈。”

文康长公主不欲多提这个,道,“总之跟皇兄说一声,皇兄心里有个底。”

“阿宣同莫如走得挺近的。”

“是啊,要不那丫头能把这好主意同阿宣说么。她怎么不与你说,明显跟你不熟啊。她怎么不与谢尚书说,明显谢尚书得罪了她。”文康长公主自言自语,“这可不像谢尚书所为啊。我一直觉着那家伙奸狡似鬼。”

穆元帝轻咳一声,“谢卿是朝中重臣,你注意口气。”

文康长公主不以为然,道一句,“皇兄要是知道谢尚书怎么得罪了谢莫如,倒是与我说一声,也给我解惑。”倒是谢莫如,现在还吃着谢家的饭呢,就能便起身告辞去了慈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