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皇子大惊之下,竟道,“不是你着人做的?”要说在闽地,能有这种本事的,也就是江行云了。不想,江行云竟说不是她做的,五皇子不禁问,“那是谁干的?”

江行云摇头,道,“此事蹊跷的很。一时还没消息。”

五皇子就寻思开了,“难不成真是穆三干的,他不会这么蠢吧。不要说世子在他府上给毒死,就是在他府上磕破块油皮他也说不清啊。”

江行云并未纠结于此事到底是何人所为,她道,“就看靖江如何处置这空缺下来的世子之位了。”

五皇子一想,心下很有些兴灾乐祸,颌首道,“这倒是,靖江儿子可不老少。世子也没同胞弟弟,不过,世子也是有嫡子的,他立太孙,怕是诸子不能心服。倘不立太孙,世子一系官员如何肯罢休。”

江行云想到另一种可能,“靖江是不是有意空置世子之位,日后论功行赏?”

五皇子毕竟出身皇家,对靖江此时处境比江行云要有更深感触,曲指轻击桌案,五皇子那似笑非笑的神色不知怎地竟与谢莫如有些个似,他道,“不论靖江想怎么办,世子之死总得有个说法。”

五皇子一语道破靖江王的困境,是的,不论靖江如何处置空缺的世子之位,他先得就世子之死有个说法,方能服众。

正是造反的关键时刻,继承人死了,怎么说都不是吉兆。而且,靖江王虽更偏爱三子,但世子是嫡长子,对于每一个父亲,嫡长子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从礼法与心理上,用一句很朴素的话来形容:这是正根正苗。更遑论这是祭过天地禀过祖宗的王位继承人!饶是靖江王以往觉着世子有不如三子之处,乍逢世子惨死,亦是痛彻心扉。

关键是,还得忍着心痛着紧的查清事实。

这事实并不难查,倒不是靖江王手下刑属司的官员如何神探,主要是,世上从来没有什么□□无缝的局,任何事,只要做了,必是有迹可循的。

就拿毒死世子这件事来说,世子中的是剧毒,沾之即死,当场死在穆三的宴会上,世子一死,现场一片混乱,但仍有人及时下令,封存了现场证据。譬如,世子吃酒用的酒盏,给世子斟酒的酒壶,以及当时的残席。说来也是烧的,亲王按制也只能用银器,到靖江世子这里,较亲王低一个等级,亦是用银器,只是在规制上略低于亲王。

当然,这是东穆王朝的礼制规矩。

自从靖江王自己称帝,他自不会按东穆规矩办,于是,靖江自己换巴换巴都换金器了。主要是,在规格上,靖江王是向穆元帝看齐的。到了世子这里,穆江王世子自然要与东穆太子看齐的,太子都是用金的,于是,世子也改用金器。倘世子用银器,银染毒即色变,世子当不会被毒死。

结果,世子就死了。

好在,证据皆保留了下来。

这毒酒也很好验,大名鼎鼎的鹤顶红,半不辱没靖江世子的身份。

但,要知道,这是给世子饮的酒,所以,这酒在世子饮用前,必是要人先试毒过的。找出专门给世子试酒试菜的内侍,这内侍无碍啊。然后,继续查,终于查出,问题出在盛酒的酒壶内,酒壶中有机关,外面看就是世子专用祥云盘金龙的金壶,但里面是做过手脚的,区别于传统酒壶,这件酒壶里有两个酒胆盛酒,一则是美酒,一则是毒酒,两样酒水可凭机关转换,既试酒的内侍无碍,可想见,执壶之人必不清白。

执壶之人呢?

死了。

他也不是撞墙也不是碰壁,他就趁世子倒下时,大家一团慌乱,他自己也斟盏毒酒喝了,与世子一道归了西。

案子查到此节,三公子系大大松了口气。世子出行,一向有专用器皿,这金壶就是世子自己带来的,而且执壶的内侍,也是世子府的人。

穆三清清白白的眼泪再一次落下,抱着他爹痛哭,“儿之清白终可证。”又说,“儿自幼深受父王教导,焉是不恤手足之人。大哥待儿臣,素来关爱。儿臣待大哥,且敬且爱。大哥为奸人所害,此贼子更欲离间我父子兄弟,是何等狼子野心!”又骂杀他大哥的坏蛋。

穆三的确是冤哪,他倒是做梦也想他大哥早日归西,但他再没脑子也不会在自己府上动手啊!哪怕现在证据表明此事与他无干,但,人言可畏,有多少人能看着证据说话呢?哪怕有证据,人肯不肯信也得两说,还有那说酸话的,“要是与三公子无关,怎么那歹人不在世子宫下手,不在别人府上下手,专挑三公子府上,还是说三公子府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成?”

这话甭看刻薄,其实有理。

就说那下杀手的小内侍,能为世子执壶,这在世子跟前绝对是有脸面的内侍,世子待人一向亲厚,可这内侍为什么要下毒瘾杀世子呢?总不能是失心疯吧?

起码,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于是,继续查内侍,内侍的出身,在宫内交际来往。

对了,还有那金壶,到底是世子带出来的,还是别处来的?

世子府专门管金银器皿的内侍一口咬定,从他们府上出去的金壶绝对是没问题的,他细致的检查过。而且,世子府的金银器都有世子府的标记,再不能差的。那只机关壶,此内侍一着手立刻发现不对,从重量到工艺,皆有不同之处,绝不是他这里发放出去的。

那么,金壶哪里来的?

最大的可能就是三公子府里出来的。

穆三知此转折,刚清白的脸立刻又青了。

关键是,还真的从他府上查出破绽来,因为那把该死的世子府的金壶,还真就被人从穆三府里的水井里捞了出来。这就证明,世子府的金壶是在穆三府里被人换掉的。

那么,穆三你得就此做出解释。

穆三能怎么解释,穆三八百张嘴也解释不清啊。不过,穆三的娘,靖江王宠妃邱氏倒是为儿子做出了解释,她问靖江王,“咱们宫里这些人,底下奴才难道就个顶个儿的忠心,私相传递的事儿,哪年没有几起子?三郎每天听王爷使唤还忙不过来,他府里,从大总管到二等管事三等管事再到寻常仆役,好几百号的人,哪儿就个顶个儿的管得到呢?无非就是大的管中的,中的管小的!也不是我说话难听,什么样的壶罐,里头是毒酒还是美酒,难道是三郎府里的人倒进世子盏中去的么?”还不是世子自己御下不严,叫贼人近了身。现下世子两腿一蹬归了西,倒这样搓磨活着的人。真是活着时讨嫌,死了更讨厌,天生的讨债死!

邱氏一面拭泪一面道,“三郎,是王爷自小看到大的,他是什么样的人,王爷比谁不清楚?若别人疑他倒罢了,这世上糊涂人多了去,再有那等幸灾乐祸等着渔人得利的刻薄小人,再难听的话也说得出来,他们是巴不得三郎出事呢。王爷是什么人,您是三郎的亲爹呀,您这般疑心于他,可不是逼他去死么。”

“我也不独是为三郎辩白,王爷您想一想,咱家这些孩子们,都是手足血亲,自小看到大的,哪个孩子都不是会毒害世子的人!王爷想想,咱们这里乱了,到底谁最受益?那些小人只挑拨着咱们一家子父子手足相互猜疑,殊不知北面儿可正拍手称快呢。”邱侧妃不愧是靖江王的宠妃,对靖江王了解颇深,一句话就说到了靖江王的心坎儿。

邱侧妃不着痕迹的觑着靖江王的脸色,知道这话是入了靖江王的心,继续道,“王爷细想,谁有这么大的本事,挑拨得咱们这里君臣相疑,那赣地,原是能收回来的,如今呢?”

邱侧妃这里已是捋顺了靖江王的心,其实倒不是邱侧妃巧舌如簧,她说中的也不只是当前情势啥的,她说中的还有一点,靖江王自己也不大相信自己儿子们会做出毒害兄长的事来。世人便是如此可笑,靖江王年轻时恨他兄姐恨的要死,到他自己有了儿女,倒相信儿女都是小白兔,只吃萝卜只吃菜的素食生物。靖江王是绝不信儿子们这般心狠手毒的,于是,靖江就打算把这案子结到穆元帝头上去了。靖江王想得挺美,可江行云也不是白给的啊,江行云消息不慢,且不知是不是家学渊源,还是江行云天生有这手段,五皇子都不晓得江行云怎么找的这些细作,现训练也来不及啊,但江行云就是有法子影响靖江世子的案件调查。

江行云在知晓靖江世子死于被内侍斟的毒酒后,立刻给靖江指出了一条查案方向,清查世子身边内侍。

靖江王想结案,委实没有这么容易。

那给世子斟毒酒的内侍自尽了,但世子府的内侍,有一个算一个,连带着侍女,挨个儿清查。这一查可就热闹的,私相授受的,大笔家财来历不明的,偷窃的,偷卖的,以次充好的,贵重药材倒买倒卖的,譬如五百年参换成三百年参,里面差价两百年…里头既有利益,便有见不得光的事儿。再查吧,哈,被打脸的就不是一个两个了。

连带邱侧妃的娘家邱家,也被抽了个鼻青脸肿,因为就有世子府的某小内侍供出来了,邱家哪位大人给他多少银钱叫他提供什么消息。

还有其他几位公子府上,包括靖江王自己的后宫,一样不干净。

纵使靖江王想将案子结在穆元帝头上,见到刑属司查出的东西,也气个仰倒。

可以说,这一个冬天,五皇子的乐趣就是坐小板凳围观靖江王府的热闹了。

当然,五皇子正事也没耽搁,虽是在江南,他也在自己的藩地闽地主持了祭天地的事儿,同时跟苍天好生祈祷了一番,看能不能直接请苍天降下神雷,霹死靖江王才好。当然,如果是其他死法,他也不介意。

五皇子除了跟苍天祈祷,他还跟据说是神仙的后人的唐大人请教过,五皇子是这样说的,“我听小唐说,以前唐神仙活着时,能引天雷的,不知是不是真的?”

要知道唐家人对于祖上出过活神仙的事儿是很引以为豪的,小唐那跳脱的如此,唐大人这稳重的也不能免俗啊。唐大人很矜持地道,“听说是先祖衍算天机时,会有此异象。”

一听有门儿,五皇子立刻追问,“老唐你会不会引天雷啊?”

唐大人连连摆手,“老臣半点不通神仙术。”他要有这种本事,早把自己仇家政敌啥的统统霹死了。

五皇子那叫一个失望,“怎么唐神仙没传给你们后人一些神通么?”

对于此事,唐家人早有统一的解释,唐大人道,“修仙得看有无仙骨,自先祖后,唐家再无有仙骨之人。再者,红尘历练也是一种修行。”甭看祖上出过神仙,唐家人对于想当神仙的欲望并不强。据说是千年前的神仙祖宗太叫人糟心了。

听说唐家人没引天雷的法子,五皇子颇为失望。无奈之下,五皇子也只得加强练兵加强防御,同时内心暗搓搓的想着,虽然没法子霹死靖江王,靖江王继续倒霉啥的他也不介意。

五皇子的愿望没能实现,要知道,一个能在造反这项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那基本上都不是凡人。何况,去岁靖江王刚刚打到直隶,震动帝都,把五皇子他爹穆元帝愁的一夜之间老十岁,想想靖江王也不是好相与的啊。

新年之前,靖江王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火速结束世子之死的调查,把案件归结于帝都细作行刺,幕后主使就是他大侄子穆元帝。

第二件,靖江王祭天地告太庙,立世子之嫡长子为太孙。

此两事,迅速的稳定了纷乱的靖江局势。

作者有话要说:PS:很郁闷的一件事,从昨天开始牙就不舒服,然后,今天看到时间竟是教师节了,我能说昨天我心电感应的还做了一晚上的考试答不出题的梦么…晚安~~~~~~~~~~~~~~~~~~~~~

第272章 交锋之寒噤

靖江王当即立断,很是令五皇子遗憾。

虽然遗憾,五皇子也开始主持闽地的新年了,军政双方的官员都要赐宴,反正五皇子在闽地也是光棍一人,大家凑一处,热热闹闹的喝酒说话。

经过两年的生死边缘的奋斗,五皇子与这些臣属的感情很不一般,尤其是近来战事,文官尚好,武官死伤不少,伤了的,五皇子都给安排了后勤差使,死了的,抚恤亦是优厚。另外,打仗是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职业,五皇子柳扶风很是提拔了一批中低级武官,五皇子这人有样好处,特会收买人心。也不是收买人心,反正,五皇子对武官非常不错,以往朝廷承平日久,纵是武官,也都是有些文化修养的,现下基本上命稍微不硬的都死了,新提拔的,既不论出身也不论学识,就是看会不会打仗,当然,命还得硬些才好,这样的打仗不容易死。这些人,很有些出身寻常的。五皇子待之十分亲切。

五皇子也没刻意笼络人心啥的,他就是亲力亲为,赏罚分明,他亲自颁布的十杀令,第一条就是冒军功者,杀!

五皇子深知军中猫腻,冒军功是常有的事,这冒军功一词,先时太子在穆元帝跟前说南安侯杀民冒功,就是冒军功的一种。但其实这种杀民冒功的事,在边关常见,边关地广人稀,有时屠一村啥的,许久无人能知。但江南不行,江南一向繁庶,你在这里真敢杀民冒功,那是绝对瞒不过去的。江南之地,最常见的冒军功是,上司贪下属军功。

军中弊端,要是太平岁月,五皇子想行此雷霆手段怕是不易,如今社稷危难,非峻法无以安人心。何况,这打仗真刀真枪的,五皇子要提拔干材,就不能让这些官场老油条挡了道。

五皇子对付老油条也很有法子,有没有本事,去战场上见真章吧,有本事活着回来,继续用你,纵使老油条,只要有价值,五皇子不吝于采取温和一些的手段。倘没本事还敢耍油条,不必五皇子出手,战场就收了你。放心,不叫你白死,五皇子会给你申请丰厚抚恤金的。

把没用的处理干净了,有用的自然就能冒头,五皇子就这么没有一丝烟火气的提拔了一批能臣干将。想一想先前在礼部任职时因科场舞弊案得罪半朝人时的自己,五皇子都会情不自禁的看一看自己的手,想着,这就是手段吧。而他,是何时学会这些手段的呢?

饶是五皇子也得感叹一声自己的变化了。

五皇子感叹的时间并不多,除了各种军政要务,临年了,除了年下赐宴,五皇子抽空还关心了一下谢槿谢云谢远,这都是他媳妇的娘家人。要说谢家人也是各种命大,先前五皇子在闽地就藩时闽地就与靖江打过一场大仗,当时也死了不少人,谢家人如谢远正处在战区,谢远也没赶上大撤退,不过谢远机伶,他带上能带上的人躲山里去了,及至靖江败退时,他运道不错,还带人出来敲死了好几十的靖江残兵。谢远这小县令就有了战功,上遭论功时,五皇子自不会委屈他,谢远直接由个五皇子委任的从七品县令升到了闽州府从六品同知,连升两级,这样的升职速度,纵使人眼红也不会说什么,因为谢远是因军功升迁。

此次,五皇子到了闽地,只觉着人手不够的,倘是低品阶职司,倒可考较出一批文士来支应,高品阶的官职,五皇子也不会轻予不了解的人,如此,谢远也是走了运道,直接给五皇子弄去赣成代一府职司,至于谢槿,直接由闽地一知府,成了赣地代理巡抚,谢云依旧在柳扶风手下的后勤司当差,这几年历练的也不错。

五皇子当然不可能只提携自己岳家人,如果只提携岳家人,那就不是提携,而是将人放在火上烤了。整个赣地官员,自巡抚到知府,从同知到通判,再到各县县令,都是五皇子与李巡抚等商议后安排的,确切的说,这些人都是五皇子提携的。五皇子一面干着提携人的事儿,一面小心肝儿乱颤,觉着自己这是不是结党了啊!他可不是成心的,现下好容易将赣地收复回来了,与他皇爹通信又不方便,便是朝中有合适的人派到赣地来,这一时半会儿的也过不来啊,他就只好越俎代庖了。

当然,这些事,五皇子在奏章中也都同他皇爹讲了。

如今快过年了,各地官员不能擅离职司,五皇子也要有所赏赐的,同时还要问一下他们治下的民风民情,社会治安,有没有人串连造反啥的。

年关难过,五皇子也不能免俗啊。

五皇子的年关只有忙上加忙的,谢莫如的年关倒是鲜花着锦,自从五皇子去了江南,宫中年节赏赐,五皇子府都是最厚重的一份,便是东宫也不能与之相比的。这个,也比不得。没看到这么些皇子就五皇子去江南出生入死么,可以说,五皇子府这份荣耀是五皇子拿命拼来的。谁也眼红不得。

非但宫中给五皇子的赏赐逾越东宫,这过年,帝都各府第给谢莫如送的年礼都非往年能比,丰厚的哟,谢莫如直接变现了。

谢莫如还养成个习惯,闲来无事就喜欢听各府诰命来她这里奉承,这些诰命说来说去就喜欢说江南之事,言语间神采飞扬眉飞色舞,好似自己亲去过一般。便是坊间,也有十数本歌颂五皇子战功非凡的话本子每日在茶楼戏院的说唱个没完,谢莫如年下也听了几场,直逗得谢莫如都翘起唇角,四皇子妃胡氏笑,“看你这乐的。”

谢莫如笑,“不知是谁人编的,这说的倒不似我家殿下,活似天上神仙。”

四皇子妃胡氏道,“你当没有呢,喜福班儿就有一出戏,说五殿下是神仙转世呢。”

一听瑞喜班儿这名,谢莫如是知道些的,道,“他家的班子向来喜欢风月戏,怎么这回倒换成这歌功颂德的路子的?”

胡氏悄与谢莫如道,“瑞喜班儿是吴国公府的本钱,你留点儿心。”胡氏不好说这阖帝都共吹捧五皇子的事不大好,毕竟谁不爱听好话呢,不过,她与谢莫如交情不一般,故此,颇为露骨的提醒了谢莫如一句:这里头可不一定都是好意。

谢莫如笑笑,“这捧杀的事儿,我素来最看不上的。”

胡氏笑,“你心中有数就好。”胡氏自己亲爹下落不明,其实就是她爹显赫时,胡氏也没想过再进一步啥的。主要是,胡氏有自知知明,她就愿意与丈夫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当然,没有争位的意愿,但胡氏与四皇子对于储位也是有明确倾向的。四皇子本就没的母族,他爹还算照顾他,给他娶了个显赫的媳妇,岳父平日里对他亦是照应,就这么个好岳父,还给东宫整的生死不知了,四皇子能没意见?四皇子意见大了去!便是四皇子都不止一次的心下暗自忖度,倘他五弟做太子,日后他便是就藩,日子也是好过的。倘叫东宫得势,非但岳父家是不能好的,凭东宫的小心眼儿,怕他也得不了好。

是故,五皇子不在帝都,四皇子夫妇就时常与谢莫如通些消息啥的,譬如这有人阖帝都的宣传五皇子,四皇子就觉着,现下无妨,日后怕是招忌。四皇子妃就趁着听戏的时候,提醒了谢莫如一回。

见谢莫如事事明白,私下同丈夫道,“也就是五弟妹的心气了,要换个人,听里里外外这些好话,怕早晕头了,哪里像五弟妹…”顿一顿,胡氏方道,“五弟妹这人哪,不是一般的清明。”

四皇子夫妻情分极好的,且老夫老妻这些年,四皇子在妻子面前素来随意,轻声道,“有这么个人有帝都,老五也能放心的在江南当差。哎,不然在江南拼死拼活,九死一生,帝都这里却这许多人合起伙来给他下绊子,该心凉了。”

胡氏与东宫一系仇怨不浅,冷笑道,“要我说,有这心思想这些邪门歪道,倒不若将心放在正事上,也能稳扎稳打的做几件正经差使了。上次我去宫里,又见永福公主同太后娘娘哭诉吴世子袭爵之事,这吴世子也稀奇,男子汉大丈夫,袭爵靠的是自己的本事,总叫公主一个妇道人家去宫里哭诉算怎么一回事?父皇这样圣明的人,难道就因公主哭诉便会把爵位轻付?”

“不必理会。”说到吴国公府,四皇子也要臭脸的。

四皇子夫妇的私房话暂且不提,谢莫如在给五皇子的家书上很是提了一回帝都上下对五皇子的吹捧,谢莫如写道,“帝都内外,皆言君之神通。更有茶楼戏馆,曲艺说唱,为君歌功颂德。吾偶有听之,亦觉君不似凡人。闲话一二,供君一笑。”

五皇子收到他媳妇的家书,险没吓死,五皇子现在智商手段都较先前有长远进步,从他媳妇的家书中,能解读的就太多了。

五皇子深深觉着,这哪儿是家书啊,这是一段活生生的郑伯与共叔段的历史啊!

而五皇子自身的角色,想想也不是郑伯啊。捏着他媳妇的家书,五皇子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作者有话要说:PS:感觉,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很能用在五皇子身上啊~~~~~~至于我家莫如,可以反着用,英雄造时势~~~~~~~~

第273章 争锋之舆论

五皇子这边冷汗直冒。

谢莫如依旧很沉得住气,府里张薛二位长史都来与她商量外面这些传言的事了,张薛二人跟五皇子这些年了,都有了年岁,有了年岁,人便稳重。张长史一板一眼的行过礼,谢莫如赐座后,他恭恭敬敬的谢了坐,方道,“殿下的好处,我等皆知,只是,何尝哪位殿下的名声就能无缘无故传得这般响亮呢?臣与薛兄去外头转了转,实在有些…不大对。”按张薛二人的立场,自然希望五皇子威望能更上一层楼的,但威望正常的积累过程,正常都是循序渐近的。如果五皇子收复江南,得胜还朝,有这番景象,二人是乐得所见。如今五皇子声望突然空前拔高,而且吧,说句老实话,名声威望啥的,如五皇子这身份,在权贵圈里有些名声不足为奇,毕竟,权贵们都消息灵通,也知道五皇子功业战绩。但,倘一个人的声望能高到大街小巷皆闻的地步,这肯定是需要人为宣传的。而张薛二人身为五皇子府的首席属官,五皇子突然声名大噪,可是宣传策略却并非出自他们之手,这就很可疑了。

薛长史附议,道,“臣二人过来,就是想请示王妃,是不是要细查一查。”这年头,哪里有为善不欲人知的人哪?那些想巴结五皇子府的,只恨府上记不得他们呢。突然有人大肆宣传五皇子,不是他二人小人之心,只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查,要怎么查?”谢莫如问张薛二人,“等闲升斗小民,知道殿下是谁吗?饭都吃不饱,也没空编排这些东西。就是再往上说,饶有些家资的,朝中三品往下的,纵知道殿下在江南,他们能知晓江南战事?”

谢莫如直接问到要害之处,是的,倘是些寻常百姓编排,张薛二人就能做主处置了,哪里还用巴巴的来寻谢莫如。说来,二人虽然承认谢王妃很有本事,但谢王妃太喜欢插手政务,还是让这两位老男人心里总有些个,嗯,一个女人这般厉害,叫男人的脸面往哪儿搁哟,这种感情。但五皇子不在帝都,有了这二人不能解决的事,还是要来跟谢王妃问个主意的。

薛长史道,“朝中三品以上,算得上位高权重,都是有数的,数得过来,倘是这样人安排此等事,我等更不能坐视。”

“不能坐视,查出来要怎么办?跟人家说,你不能再叫人赞颂殿下么?”谢莫如继续问。

张薛二人终于哑口,难就难在此处了。要是有人骂五皇子,那他们二话不说,寻出这人就得拼命。主辱臣死,为人臣子的,不能坐视主君受辱。但人家明明说的都是好话,都是夸你家主君的话,你扑过去拼命…这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啊!

当然,你也可以说,尼玛,这小子是想捧杀我家主君。

这话一出,包管再没人敢说五皇子一句好话。人家就是真心想说,也得怕落个捧杀的名儿呢。

就张薛二人而言,他们也是希望五皇子名声好的。只是不能是被人算计的捧得过高罢了。

张长史躬身道,“微臣愚钝,没有合适的应对之策,但知己知彼,先得查明对方是什么人,咱们这里也好做些准备才行。”

谢莫如道,“你们先秘密查访吧,待你们有了结果,来与我说一声,我自有法子应对。”

这做主君的,会给下属吃定心丸是基本素质。果然,张薛二人一听谢王妃这话,顿觉心下有底,这时候,两位老男人就不介意谢王妃有手段爱管事了,他们只觉着心下一松,在两人计穷时,能有个人直接把事扛下,不论这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充满感激。毕竟,只有五皇子好了,大家才是真的好啊!

就拿这两位老男人来说吧,都是五皇子起家时就上了五皇子这艘船的,彼时,俩人都是心里哼着夕阳红打着藩王府退休养老的想法的。可这运道来了,挡都挡不住,五皇子这当年冷灶就一步步的成了热灶,两位老男人也跟着焕发了事业第一春,主要是以往那些岁月,事业从没红火过,所以,这是事业的第一春。可想而知,两人在差使上的用心了,当真是兢兢业业,死而后矣的那种。至于什么内斗啊互拆台啊,俩人都这把年岁了,能叫五皇子招募府中,基本个人素质也是不差的,倘是那样斗鸡一样的性子,五皇子谢莫如这对夫妻,也不能留他们到现在。

俩人的共同心思就是,只要他家殿下能把事业做好,纵谢王妃喜欢指点江山,也便忍了吧。

俩老男人回去安排调查帝都城这大街小巷对他家殿下歌功颂德之事了。

谢太太过来接孙女谢莫春与重孙女谢思安回家过年,也私下同谢莫如说了一句,“上回你祖父过寿吃酒,见那戏单子上还有颂扬闽王殿下的戏。你也知道你祖父那人,一向谨慎的过了头,命人将那戏删了去。”

谢莫如微微颌首,“有劳祖父了。”

谢太太十分谦虚,“也是你祖父谨慎太过。”

略说了些正事,谢莫如便命人找了谢莫春谢思安过来,谢莫如喜欢女孩子,自谢莫春跟着三位兄长回了帝都,谢莫如一见她便觉喜欢,索性将谢莫春养在自己身边。且,谢莫春与谢思安虽是堂姑侄,年岁却是差不离,谢莫如便一并接了来,让她们做个伴。

如今过年了,自是要接回谢家去过年的。谢莫如并不拦着,还给二人备了许多东西,里头也有给谢家上下等人的各色礼物,让谢太太一并带了回去。

谢太太带着孙女重孙女回府,路上听着俩人在车上叽叽喳喳的同她说些童言稚语,倒也颇能解颐。待晚间,谢太太少不得将去闽王府的事同丈夫说了说,谢太太道,“我把话都说了,莫如知道了。”

谢尚书也就放心了,如闽王府张薛二位长史还要去查流言出自何处,如谢尚书这样的老油条,根本查都不必查,如今五皇子风头正盛,这帝都城,敢与五皇子对上的,一只手就数得出来。

龙子凤孙的事,谢尚书不过一外姓老臣,不好插手。只得让老妻提醒王妃孙女一声罢了。

谢太太又拿出谢莫如的礼单给谢尚书过目,谢尚书道,“娘娘素来周全。”连带谢家二房的礼都有了,就是没谢家三房的。至于给谢柏和宜安公主的年礼,谢莫如更是每年都会早早的打发人北上送去。事实上,除了少时不得已跟着谢太太去过谢家三房几次,谢莫如向来对谢家三房视而不见的。谢莫如的性子,对慈恩宫她都不忍,何况谢家三房。

看这礼单,长房之中,人人有份儿,当然,谢尚书谢太太这份最为贵重。给谢家二房的东西,就是合在一处,凭谢枫苏氏分派。还有就是,谢持谢拓谢拙三人,皆有成衣鞋袜,这份亲近,又有不同了。谢尚书自是乐得谢莫如与娘家人亲近,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内,谢尚书都的担心谢莫如对娘家人的态度,如今谢持等人来了帝都,谢尚书倒是放下心来。

谢太太同丈夫道,“明儿我进宫给娘娘请安,娘娘上次说叫我带着莫春、思安一道去。”大年下的,谢太太也很忙的。

“成,带着孩子们去吧。”谢尚书说到小孙女和重孙女很是满意,笑,“莫春的规矩一直不错,思安跟娘娘住了这在半年,也长进不少。”其实孩子们还小,未到学规矩的时候。只是,小孙女亲娘是公主,自幼有宫里出来的嬷嬷带着,那份气质,是自小浸润的。相形之下,谢思安就差一些,好在,谢思安有运道,她跟着小姑姑谢莫春一道住进闽王府,耳濡目染,环境使然,自然就跟在家时不一样了。老妻带着孩子们进宫什么的,谢尚书很放心。

谢太太却是知道,贵妃闺女对于谢莫如的手快很有些不满。说来,谢莫如这手真的是太快了。

起初吧,谢太太实没多想,家里担心西宁战事,接了孙子孙女回帝都,谢太太知道谢莫如与谢柏叔侄感情不一般,谢莫如也很惦记这几个孩子,待孩子们一到,谢太太便先带了孩子们来谢莫如这里说话。谢莫如喜欢女孩子是阖帝都有名的,闽王府那位庶出的昕哲郡主选伴读的时候,帝都就有不少人说,谢王妃实在尽心,给庶女选的伴读都是豪门嫡女出身,非常能拿得出手去。这谢柏家的三子一女来了,谢莫春不过四岁,正是招人疼的时候,谢莫如十分喜欢,直接留谢莫春住下了,谢太太多明白的人,想着,女孩子跟着谢莫如,能学到谢莫如三成本领,以后也是不愁的。谢太太为孙女考虑,且谢莫如这也是照应娘家人,谢太太便欢喜应了。而且,谢太太那日运道爆棚,谢莫如或许是心情不错,直接买一送一的,连谢思安也一并接到闽王府内养育,谢太太这就更高兴了。小孙女谢莫春有公主娘,以后前程自不会差,相较之下,重孙女谢思安的出身便有些不如,能得谢莫如教导,对谢思安更是难得的机缘。

当天,谢太太回府没少念叨谢莫如的好处。然后,谢贵妃闻了消息让谢太太带谢莫春进宫时,谢莫春在闽王府住宿的事儿已是板上钉钉了。

谢贵妃再也料不到谢莫如手快至此,当时就脸色不大妙的同母亲谢太太道,“太后娘娘知道孩子们来了,还说呢,当年宜安公主就是在慈恩宫养大的。看太后娘娘的意思,似是想让莫春住宫里,只是没想到莫如这…”这下手也忒快了吧!简直不给人留活路!

谢太太当时很有些忐忑,生怕胡太后就此事插一手什么的,结果,胡太后知道谢莫春养在闽王府后,硬是强忍着啥都没说。只是对儿子闺女表示了对谢莫如教育孩子的担心,胡太后道,“就怕养出她那么个脾气来,不是耽搁孩子一辈子么。”

文康长公主觉着,她娘实在是想多了。别个事上,文康长公主兴许有些担心,但在教导孩子上,文康长公主很是说了几句公道话,劝她娘道,“平日里我来了,母亲常夸老五家的几个孩子,昕姐儿你不也挺喜欢的,时不时的叫她过来用膳。老五媳妇,性子直率,教导孩子们倒还好。母亲牵挂宜安,多宣召那小闺女进宫就是了。”文康长公主不能说谢莫如的不是,事实上,人家谢莫如在这件事上,委实没什么不是之处。谢莫如与谢柏叔侄关系好不是什么秘密,谢柏的子女,谢莫如自然会关心。倒是她娘,文康长公主想一想永福公主的智商,当然,这不能怪她娘,长泰公主也是自幼养在慈恩宫的,就很好。

文康长公主笑,“母亲要喜欢孩子,看中哪家的,要来宫里养着,可不是那孩子天大福气。”谢莫春这个就算了,现下五皇子在外,文康长公主不愿意看到谢莫如与慈恩宫起冲突,不然真像欺负谢莫如一般,倘五皇子知晓,恐令其寒心。

胡太后想了想公主闺女的建议,道,“就盼着太孙早日成亲,倘有了重孙,我抱来养。”

文康长公主暂时不对她娘这想头发表意见,倒是谢莫春养育权一事,就此归于谢莫如之手。

如此,谢贵妃也没了法子,只是时时让母亲带谢莫春进宫说话,表示她对娘家人的关心罢了。

哎,说来,以往谢贵妃总觉着,媳妇禇氏不若谢莫如周全能干。其实,搁她自己身上,遇着谢莫如,一样心累。

要说谢贵妃这样的精明人,于情于理于公于私,对娘家都是十分亲近照顾的,可自从有了谢莫如,谢贵妃时不时的便想吐血。胡太后想养谢莫春之事,纯粹是谢贵妃撺掇的,不过,谢贵妃撺掇功力高强,不露痕迹罢了。她只是在胡太后面前回忆了宜安公主自幼长在宫中的各种温馨琐事,胡太后一动情,就生了养谢莫春的心思。

谢贵妃自觉是好意,想着孩子养在宫里,也可加重其身份,就是她自己,可是谢莫春嫡嫡亲的姑妈,亦能就近照顾谢莫春,万不能叫孩子受半点儿委屈的。如今弟弟与宜安公主在西面儿,西面儿总是不太平,陛下对西面儿看得重,她帮着照看孩子,陛下也会喜欢,弟弟与宜安公主也能放心,想来想去,实是一举多得。

结果,给谢莫如手快的截了和。

这就够叫谢贵妃吐血的了。

更让谢贵妃没想到的是,谢莫如还把谢思安接府里一道养了,听母亲的意思,是叫谢思安给谢莫春做个玩伴,但,谢贵妃何等人也,谢思安这孩子,父母都不出众,结果,硬是能养在王府,这就是谢莫如对娘家大大的照顾啊!经此事,不说别人,谢兰于氏就得拿谢莫如当恩人。

谢贵妃自觉自己也很照顾娘家啊,但是,她不能把娘家侄孙女接跟前儿抚养,更不能给娘家侄子安排官职。这两样,既是身份所限,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倒也罢了。更令谢贵妃吐血的是,她连年节赏赐都要逊谢莫如N个档次。

谢莫如素来手面儿大方,且她是正经王妃,当家做主的人,给娘家东西一向丰厚,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绝不是谢贵妃那种给几件首饰几匹料子几样古董玩顺啥的,说来,甭看谢贵妃也是掌管后宫多年,她当真不若谢莫如过得自在随心。

就像红楼梦里贾蓉对乌进孝说贾妃那一段,“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心,他不能作主。”

谢贵妃面临的境况与贾妃是一样的,贵妃,再尊贵也不是皇后,还管不到皇上的库。而谢莫如,是管着五皇子的库的。

当然,谢莫如也不会把五皇子的库给娘家就是。但,谢莫如随心而为,远胜谢贵妃是一定的。

于是,在没有谢莫如做皇子妃之前,谢贵妃觉着自己同娘家各种亲近,各种照顾,待谢莫如做了皇子妃,尤其随着五皇子愈发出众,谢莫如的手段施展开来,谢贵妃竟发觉,自己自以为是的周全,在这丫头面前总有不足之感,而一向与自己最亲近的娘家,竟慢慢的被谢莫如收拢了过去。

就像现在,谢莫如一并将谢思安养在府里,谢贵妃郁闷的直想飙脏话,尼玛,我也有孙子,也可以联姻娘家啊!

结果,又给谢莫如抢了先。

遇着谢莫如这样的对手,谢贵妃都想吐血而亡了!

好在,谢贵妃是个十分自制的人,纵使对上谢莫如时不时的要吐血,见着孩子们也只有高兴的,先夸谢莫春规矩好,再赞谢思安,“思安这孩子,愈发长进了。”

谢太太笑,“以前只觉着她孩子气,跟着王妃,有样学样,小大人一般。”

谢贵妃笑,“是啊,闽王府家的几个孩子都很懂事。莫如一向喜欢孩子,莫春思安跟着她,也是一段福缘。”

谢太太听这话很是欢喜,她知道闺女的一些心思,谢太太也为难,闺女是亲闺女,她也盼着闺女好。但谢莫如实在太凶残,非但自己能干,五皇子也大放异彩,谢太太自己倒是偏心闺女,可她偏心没用啊!现下问一问自家儿孙,孙子辈,谢芝一直在闽王府当差,谢兰家长女给谢莫如养自己个儿身边儿去了。就是儿子辈,长子谢松虽然与谢莫如关系平平,但谢松是愿意做皇后她爹还是太后她哥呢?次子谢柏,与谢莫如素来亲厚,谢柏他闺女还给谢莫如留身边儿养了。更不必说谢家二房,谢贵妃对长房娘家是尽可能的照顾,但她照顾不到早已分家的二房去。谢莫如不同,谢莫如与二房关系也很好,连带远在北昌府的谢姑太太一家,对谢莫如也素有好感。除了谢家三房,谢莫如从不理会,可谢贵妃你要拉拢谢家三房么?话说谢贵妃还真叫儿子与谢家三房接触过,儿子的评价么…谢贵妃都不想提。

有用的全给谢莫如拉拢走了,谢太太一个内宅女眷能如何,无非是劝着闺女同谢莫如搞好关系罢了。

好在,闺女对谢莫如,尽管心下微辞,面儿上向来只有好话的。就听闺女道,“我在宫里,也不晓得外头的事,倒是听老三说江南那边儿挺顺利的,如今全帝都都知道五殿下战功赫赫,我也为莫如高兴,她一个女人家,在帝都不容易。”

谢太太想了想,道,“我不如娘娘消息灵通。容不容易的,也是为朝廷尽忠了。”

谢贵妃有些讶异,“母亲没听说么,听说,外头戏班子都有五殿下平定江南的戏。”她娘可不是消息不灵通的人哪。

谢太太颇有深意的看向闺女,道,“那些戏怎能当真呢,前头咱家请了戏班子,也有几出这样的戏,一看就知道是讨好主家的,你父亲惯不爱如此,命人删了去。”

谢贵妃忖度着母亲的意思,不再多说。

谢贵妃是个懂得分寸的人,谢太太告辞之后,谢贵妃就悄提醒了儿子,命儿子少提五皇子之事,就是家下人,也约束着些。

谢贵妃这些年的贵妃不是白做的,她自然察觉得到怕是有人特意推动此事,谢贵妃不介意添把火,但家族对此已有察觉,谢贵妃当即立断,命儿子约束好府中人。她可以不着痕迹的给五皇子府添个堵啥的,毕竟,谢贵妃心下难服,她是宫中贵妃,她的儿子出身比五皇子更为尊贵,结果,竟叫五皇子占了上风…但,纵心有不服,谢贵妃观帝都风向,也是不会与五皇子为敌的,从她在宫里对淑仁宫颇为周全的照顾就能感觉出来,谢贵妃一直向五皇子府表示善意。既然家族已有所察,谢贵妃当即收手。

收手的不止谢贵妃一人,赵霖赵时雨也提醒了大皇子,别再推波助澜了。赵霖并不似谢贵妃有谢家的消息,但赵霖够机敏,他察觉到,五皇子府的人在调查此事了。

大皇子不以为意,“坏话不叫说,好话也不叫说?世上有这个理?”这位以前是真的说过五皇子府坏话,然后被五皇子一状告到穆元帝跟前,然后大皇子被臭骂一顿的历史。

赵霖道,“该做的已做了,难道殿下此时要与闽王府翻脸?”

大皇子并不很担心,“老五家的还敢找上门儿不成?”

“找上门儿不至于,只是殿下难道要代东宫去与谢王妃相争?”

“那不能!”事实上,大皇子打得是渔人得利的主意,就盼着东宫与五皇子互掐,两败俱伤,叫他捡个大便宜方好呢。他此番帮着火上烧油,无非就是想着现下把五皇子的名声抬起来,东宫必有后手,东宫与五皇子府掐得越惨,于他越是有利呢。

大皇子很肯听赵霖赵大人的话,也识趣的撤回了人手。

至于六皇子妃,正在与谢莫如说自己小妹妹的事呢,“唐家家风,家父母也是极仰慕的。只是我家兄弟姐妹六人,三妹最小,父母难免多疼她一些,今岁二妹嫁了,父母的意思,是想多留小妹两年。”

谢莫如笑,“如今唐大人在江南,一时半会儿的也回不来。这亲事,原是结两家之好,其他皆是小节,都可商量。就是小唐,他是心心念念准备明年春闱下场的,什么时候成亲,你们两家商量就好。关键,还是看人品,对不对脾气,有没有缘分。”

六皇子妃笑,“五嫂说的是,我也这么想呢。”铁家对这桩亲事倒是挺乐意,无他,铁家其实是走清流路线,可铁王妃入了皇室,铁二姑娘嫁了李宇,李宇属豪门,到三姑娘这里,因是最小的闺女,铁御史自己清流出身,就想给小闺女说个会读书的。可同样,铁家的家境,上面两个闺女婆家门第,父母对闺女的疼爱,铁家也得给小闺女寻个适龄般配,门当户对的人家。

小唐的条件不是最好,但也绝对不差,唐家千年世族,家族底蕴远胜铁家。再说小唐这个人,虽然跳脱了一些,但六皇子妃仔细打听过了,一直在闽王府当差,身边儿也没乱七八糟的人。倘这两点,还不足以动铁家之心,铁家最看重的,是另外两样:其一,小唐是举人,虽然是在闽地那穷乡僻壤的偏僻地界儿考出的举人,也是正经举人哪。其二,小唐是江北岭的徒孙,而且,不是记名徒孙,而是实实在在受江北岭指点教导的徒孙。

再想一想,小唐的爹也是做过一地总督的,虽是外官,品阶比铁御史只高不低,高嫁低娶,门第堪配。故此,小唐的条件虽不是最好,但想找个与小唐旗鼓相当的,也不容易。

铁御史铁太太还亲见了见小唐这个人,就十分愿意了。

谢莫如与铁王妃都是有身份的人,既是说定,此事便定了下来。至于定亲迎娶之类的事,自然要等唐家人出面的。

谢莫如做媒给铁三姑娘说了门好亲事,铁王妃管着六皇子府里里外外,自不能叫府中人给五皇子添乱。

张薛二人将事查明,就是临近年关了,这也是他二人做事有效率,不然,哪儿能查得这样快。

谢莫如看了一回名单,对二人道,“我知道了。”

张长史道,“自吴国公战亡,太子极是依赖宁徐翁婿。”宁是指宁祭酒,徐就是宁祭酒的榜眼女婿徐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