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公主笑,“大姐姐说的是,到时少不得要求到父皇面前的。”便是长泰公主也深觉永福公主有运道,只可惜她没女儿,她要是有女儿,定也要招个五皇子府上的侄子来做女婿的。

这亲事结的,各方面都满意。

连带当初倾向悼太子的清流一方,见此亲事,都要说一句“天作之合”的。毕竟,悼太子已死,安平郡王业已携母带弟的出宫居住,而五皇子是唯一嫡出皇子,已是顺位第一继承权。

何况还有先时五皇子与悼太子之争,里面还夹杂着苏皇后之死,今五皇子能与永福公主联姻,也是一种和解的姿态了。不说别人,便是前太子妃吴氏,因守寡不好出门,孩子们也在守孝,也是备了两份厚礼,一份给五皇子府,一份给永福公主府。

大婚当日,不论穆元帝还是胡太后,都有不少东西赐下。五皇子府的显耀热闹,自是不消说。五皇子谢莫如这对做公婆的都累的了不得,府里精神最好的就是三郎了,这位是帝都权贵圈里有名的闹洞房高手,大郎直接把他拎出院子,才算了事。

当天晚上,五皇子有些失眠,第二天偏又早早醒了,谢莫如打个哈欠,道,“你这是怎么了?”

五皇子道,“该起了吧,别一会儿新妇过来,咱们还没收拾好,岂不叫新妇久等。”

“我这做婆婆的还没紧张呢,你做公公的紧张个甚?”谢莫如道,“没听说过么,有一种婆婆,故意拖时辰,就是叫儿媳妇久等,好给儿媳妇下马威。”

谢莫如这么说着,五皇子起的更快了。

谢莫如偷笑。

谢莫如是有晨练习惯的,自大婚后,把五皇子这习惯也培养出来了。但今天夫妻二人实在起得太早,外头一片漆黑,也没到晨练的时辰。好在或者是因新婚,吴珍在先前又听母亲说过无数回婆婆可怕的传说,小夫妻二人也很早就起了。第一天要给公婆敬茶,也要见过小叔子小姑子,吴珍嫁过来是长媳,自然更要郑重。

吴珍起的时候,大郎还说早,结果一到梧桐院,听说公婆都起了,吴珍不由嗔大郎一眼,实不该叫公婆久等。大郎道,“以往父王母亲都没这么早的。”

吴珍又嗔他一眼,小声道,“你倒是快点。”

大郎一笑,挽住妻子的手。吴珍脸上微微一红,小夫妻俩一并进了梧桐院的大门,自有侍女先一步进去通禀,不一时,就有紫藤接了出来,笑一福身道,“大公子大奶奶也这么早。”

大郎笑,“紫藤姑姑早,我还说是不是来早了呢。”

紫藤笑引二人进去,二人请过安,谢莫如道,“坐吧,你父王心下惦记着,早早的就把我也闹了起来。先等一等,一会儿二郎他们也就过来了。”

大郎虽一向端庄,毕竟大婚之喜,面儿上也带三分喜色,笑道,“父王定是不放心儿子。”

五皇子因升格做了公公,十分郑重庄严,道,“成亲后就是大人了,以前你是做儿子,如今就得学着做丈夫,做父亲。”

大郎忙正色听了。

父子二人正说着话,几位侧妃就过来了,不多时,二郎几人也来了,昕姐儿来得最晚,她这几天帮着招待各家过来的姑娘小姐,委实累的不轻。主要是五皇子府虽然三个郎有了亲事,还有三个郎可光棍着呢。对于五皇子府,权贵圈里热络的很,故此,哪家夫人太太的过来,都要带一两位适龄贵女。这些贵女,都是由昕姐儿来招待的。

吴珍既是大嫂,也是表姐,以往两家虽不甚亲近,可表姐弟表姐妹也都见过的。

待人都来齐,才是新妇敬茶。

谢莫如手头一向大方,给吴珍的是一套红宝石头面,那头面上嵌的红宝石,颗颗都是正红,不论色泽还是光华,皆是难得一见的珍品。饶是吴珍在公主府见惯好东西,也深觉贵重。

吴珍也奉上给公婆的针线,然后,给几位小叔子的皆是笔墨纸砚,自公主府出来的,自然也不是凡品。给昕姐儿的是一套小姑娘用的粉色珍珠的首饰,珍珠本就稀罕,似带颜色的珍珠,尤其这般粒粒滚圆匀净的,亦是难得。

大家谢过长嫂,谢莫如又指了几位侧妃给吴珍认识。因都是侧室,倒不必见礼,不过是给苏侧妃见半礼罢了。

至于敬茶什么的,根本也轮不到苏侧妃。

一家子都见了一遍,谢莫如便命侧室们回去自用早饭了,不必她们服侍。孩子们则在梧桐院早饭,以往都是一大家子围一桌吃的,今既有长媳进门,便分了男女两席。吴珍服侍着婆婆、小姑用饭,她给谢莫如和昕姐儿各布了一筷子菜后,谢莫如便道,“坐吧。”

吴珍便乖巧的坐了,席间自有侍女服侍。

用过早饭,五皇子带着二郎三郎上朝,四郎五郎昕姐儿要去宫里念书,至于大郎吴珍夫妻,则要去宫里给长辈请安。要是苏皇后尚在,谢莫如说不得也会一道进宫。谢莫如一向懒怠去慈恩宫的,故此只令他们小夫妻去了。倒是永福公主,基本上是一宿没睡,一大早用了几口早膳就坐车去了宫里,正赶上女儿女婿进宫请安。

大郎见着岳母兼姑母早早的等在慈恩宫,都不晓得要说什么了。

吴珍也颇是惊讶,可一想,这的确是她娘能干出的事啊。

长泰公主打趣,“大姐姐也太心急了,三朝回门不就能见着了,亏得你这么一大早的巴巴的来皇祖母这里等着。给亲舅舅家做媳妇,咱们大郎这么一表人材,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永福公主笑,“我哪里有不放心,本就要过来给皇祖母请安的,这也就是赶巧了。”

这话听的三公主几个都笑了起来。

胡太后老眼昏花的,见着孙辈成亲也是高兴的,何况又是重孙子和重外孙女大喜,胡太后看着小两口磕了头,命人搬出一箱东西赏了。叫了他们到跟前说话,胡太后这性子,也是没的话说,拉着珍姐儿的手就絮叨开了,道,“你是个好孩子,别个我都放心,就是你那婆婆,性子厉害些…”

吴珍都要给曾外祖母跪了,连忙道,“老祖宗,舅妈一直对我很好。我母亲在家就常跟我说,世上没有比舅妈再周到再能干的了,让我好生跟舅妈学着呢。我要是能学到舅妈的十之一二,一辈子也就受用不尽了。”

胡太后平日里最听不得别人说谢莫如一个好字,如今听吴珍的话,却是细细思量片刻道,“这话倒是在理,你这性子的确太软,是个厉害些才好。”

吴珍冷汗都冒出来了,还是永福公主道,“皇祖母放心吧,阿珍好着呢,大郎也是个懂事的,您老等闲不出门,您是没见,唉哟,他们的小院儿也收拾的极是齐整。我都说,比珍姐儿在家时的屋子还好。”她虽不乐意说谢莫如的好话,但当着女婿的面,自不好说谢莫如的不是。何况,这亲事结的,永福公主的确是乐意的,遂为谢莫如说了几句好话。

胡太后颌首,“那就好。”想着谢莫如虽脾气大,倒是从来不小气。好在自己还活着,总能给孩子们撑腰,不必叫孩子给谢莫如欺负了去。

胡太后想着,重外孙女还是软和,一会儿得私下叮嘱几句才好。

一时,听闻穆元帝下了早朝,大郎就带着媳妇给给皇祖父请安去了。穆元帝见着小夫妻俩也很高兴,因吴珍是外孙女,平日里常见,穆元帝便多留小两口说了几句话,方打发他们去了。

小夫妻又从穆元帝这里收了一堆东西,主要是,吴珍是穆元帝头一个外孙女,虽则永福公主性子不佳,穆元帝对这个温柔恬静的外孙女还是很喜欢的,不然,不能给她赐下这一桩亲事。今看小夫妻二人男俊女俏,说话间就能瞧出彼此相处不错,穆元帝这把年岁,自己亲自指的婚,见到这般情形如何不喜?故而,赏赐颇厚。

自穆元帝这里出来,二人又去慈恩宫那里辞了一回,原想回府的,结果,胡太后这不按理出牌的,非留小夫妻在慈恩宫用膳。如此恩典,小夫妻也不能拒绝。

要知道,除了先时安平郡王大婚,别个皇孙成亲后第二日来宫里请安,都没有被胡太后留饭的殊荣呢。

说来又有一桩好笑的事,永福公主因自幼养在慈恩宫,诸公主里,她最受胡太后宠爱,在慈恩宫也随意。见胡太后留饭,永福公主特意说了几样菜叫寿膳房备着,说是大郎爱吃的。闹得人人都笑,说永福公主疼女婿。

大郎这做女婿的表示:有这么个不按理出牌的丈母娘,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啊。

宫里有点什么事,消息传的飞快。胡太后本就不是个清明的,此老太一向是想起什么是什么,她这么突然留小夫妻二人在慈恩宫用膳,传出去就有N多人弄出N多种政治解释。权贵圈里没秘密,何况这事本也瞒不住人,余人只叹五皇子府宠爱日隆,唯大皇子妃轻叹,永福公主这样的人品,嫁女儿偏生这般好运。她自认不比人差,闺女还是正二品郡主,偏生婚事上这般不顺!

大皇子妃这般病着,赵贵妃也是焦心,然后,赵贵妃想了个法子,同大皇子道,“要不,冲喜试试?”

自从大皇子发了回脾气,赵贵妃气恼过后,把那好强的心收了大半。今见五皇子府的喜事得人意,赵贵妃着实羡慕嫉妒,便想了这个主意。

大皇子道,“二郎的亲事也是这一年,倒不必急。媳妇也见好了,我看,白云仙长的话还是准的。”

“要是她好了,就让珠姐儿从庵里回来,好端端的郡主,哪里有常住庵堂的理,岂不耽搁的珠姐儿青春?”大皇子好糊弄,赵贵妃可不好糊弄。事实上,二孙女要在庵里念经三年给媳妇祈福的事一出来,赵贵妃就怀疑是媳妇做的局,为的就是托着二孙女的亲事。赵国公府可是赵贵妃的娘家,这亲事,又是赵贵妃亲口求的穆元帝,今儿媳不乐意,赵贵妃不痛快许久了。寻个机会,就要给二孙女成亲。

大皇子却是半点不解亲娘的意思,听亲娘的话,只一径摇头,道“媳妇能好,都是珠姐儿念经念来的,仙长说了,这经得念三年,媳妇才能大好。珠姐儿孝顺的很,就是叫她回来,她也不回来的。”

赵贵妃给大皇子这愚钝的脑袋气的说不出话,结果,大皇子还补了一句,“要是母妃你病了,不要说念三年经,就是念三十年经,儿子也给你念呢。”

闻此言,赵贵妃大怒,手里抄起个什么就朝儿子砸去,怒道,“滚吧你!老娘好的很!且活着呢!用你念经!”

大郎亲事既成,五皇子很顺利的接掌了先前亲悼太子的清流系势力。

作者有话要说:PS:晚上有事,提前替换~~~写一点日常~~~~~

WwW.lwxs520.Com第340章 东宫之三乐文小说网

自从儿媳妇进门,谢莫如一改先前名声,成了帝都有名的好婆婆。

谢莫如很少让儿媳妇立规矩,当然,晨昏定醒是有的,但也不过是早晚请安罢了,并不会把儿媳妇绑身边做丫头使唤。尤令永福公主高兴的是,自闺女成了亲,谢莫如便让小两口在自己房里吃饭,不必去梧桐院一大家子分席用餐。这就令帝都权贵圈里九成媳妇们羡慕了,其实,帝都宽和人家大都不会刻薄媳妇,当然,媳妇也得懂事。但,但凡大户人家,规矩便多,便是再宽和,寻常规矩也是有的,让媳妇同席用饭,就是难得的人家了。再没有公婆尚在,小两口在自己院里吃饭的。谢莫如算是开了个先例。

永福公主眉开眼笑,与闺女道,“先时我真看错了她,不想她这性子,倒是疼媳妇。你小时候,天祈寺的高僧便说你有福,果然如此。”

吴珍道,“我心下十分不安,听说几位堂嫂都不是这样的。”

“你管别人做什么,自己舒坦了是正经。”永福公主道,“你婆婆这个人哪,我也是打了多年交道的,虽是性子不好,可也不是那等口是心非的。她说让你们自己在房中用饭,就是真这么打算的。不然,你做媳妇的,她按规矩叫你在旁站着服侍,纵是我心下不乐,也说不出什么的。你是长媳,你如此,以后二郎媳妇、三郎媳妇自然都如此。”说着,永福公主又开心起来,笑道,“原本,她不叫你服侍用膳,我就念佛了,不想她这般疼你,全不作假。你也得会做人,当初陪嫁了你几个厨娘,既是让你和大郎在自己院里单独吃,你吃食上也便宜,有什么好的,叫人做了送去,也是你做媳妇的心。”

吴珍点头,“我都是如此的。”

永福公主便再没有不放心了,又问闺女自己院里的事如何安排的,吴珍道,“舅妈给了我两个二等丫头,其他的让我自己安排,事也叫我自己管着。”

永福公主连忙问,“是什么样的丫头?可是狐媚子?”

“不是,都二十二三了,说是过一两年就放出去配人的。我想着,舅妈怕是我对府里有不熟的地方,才把这俩丫头给我,待过个一两年,我都熟了,她们正到年纪配人。”

永福公主直念佛,道,“你婆婆在这上头是没的说。”

得知谢莫如这般作为,赵国公府褚国公府更是连连念佛、欢喜不尽,不管谢莫如是因永福公主的原因还是什么吧,反正,谢莫如对吴珍这般和气,待别的儿媳进门,也断不能差了的。便是长泰公主都说,“我是没闺女,我要有闺女,定也要给五弟妹做媳妇。”

谢莫如笑,“这也是珍姐儿懂事,值得人疼她。要遇着那不着调的,我断没这般好性子的。”

三公主笑,“要不都说五嫂是好婆婆,二姐姐赞你,你又赞起媳妇来。”

“本就是我这媳妇好。”谢莫如笑,“与我那亲家性子再不一样的。”

永福公主既笑且气,放下茶盏道,“我且还没聋呢。”

大家听得又是一乐,心下也觉着,谢莫如与永福公主做了亲家这事,就是现下,大家也委实觉着稀奇。

谢莫如非但对珍姐儿好,还特别鼓励珍姐儿进宫在胡太后跟前奉承,反正谢莫如每月只初一十五进宫,平日里她是懒的去的,如今有了儿媳,且这儿媳论出身论情分,都很能在胡太后面前说得上话,索性就叫珍姐儿多去。于是,自苏皇后过逝后,谢莫如因与胡太后关系平平而对于后宫局面的滞涩,却是因珍姐儿的关系大为好转。非但珍姐儿因谢莫如这位绝世好婆婆的缘故,要为自家政治立场出一份力,便是永福公主,悼太子已死,永福公主纵不大聪明,也做了四十来年的公主,自能明晓自身的政治危局。在这种情势下,大女儿嫁进五皇子府,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永福公主的政治窘境。如今,两家已然联姻,永福公主也是乐于向五皇子示好一二的。不为别个,永福公主就是为自己儿女的前程也得寻求政治支援,再者,整个吴家,都恨不能从这桩联姻来交好五皇子。

如此,谢莫如不在慈恩宫,但有了永福公主母女,她也能略松一口气了。

此时,帝都权贵圈里方是深刻的明晓,五皇子府这桩亲事结的何其有益。且,此时,大家方明白,悼太子虽则自尽,但,永福公主仍有巨大的政治价值,不为别个,她能在慈恩宫那糊涂的胡太后跟前说上话啊!谢王妃收服了永福公主,就等于收服了大半个胡太后啊。

太划算了!

这桩亲事实在是太划算了!

何况,谢王妃还自这桩亲事上洗白了自己的霸道名声,现下谁不知谢王妃已是皇家出名的好婆婆呢。

要说现下,最遗憾的怕就是谢家了,谢太太那个悔啊,悔不该当初只急着让孙子一心一意考功名,倒没急着让孙子成亲。结果,孙子这亲事一耽搁,直接耽搁的就是第四代孩子们的年龄,现下谢家第四代子孙明显年纪偏小,最大的重孙女谢思安还不到十岁,远不到能联姻的年纪。

哦,谢太太如今也升格为谢老太太了,谢老太太也是帝都里有名的有福之人了,家里子孙有出息,让谢老太太愈老愈滋润,尤其升格为老太太之后,谢老太太觉着,她能活到寿安夫人的年纪是没问题的。

眼瞅着谢莫如现下连名声都洗白了,谢老太太的日子也越发滋润,与两个孙媳妇吴氏宋氏道,“你们大姐姐啊,因是个直性子,又素来看重礼数,故而,先前误会她的人不少。只有亲自相处过,才知她为人再好不过的。”

这话虽有些夸赞谢莫如之嫌,但吴氏宋氏仍是连连点头,纷纷说大姑姐是有一无二。这话有些夸大,不过,吴氏宋氏对谢莫如感观都不错,谢莫如虽有些威严,可只要不犯到她的逆鳞,对娘家人也是照顾的。

俩孙媳正奉承老太太说话,就听外头丫环传话说,三老太爷府上的姑太太过来了。谢老太太一听说是谢雁来了,摆摆手道,“我有些乏了,阿芝媳妇去瞧瞧你姑太太去。”自从宁祭酒去修太子陵,身上祭酒与太子詹事、掌院学士的差使都卸下来,宁家门第一落千丈,谢雁便时不时的过来尚书府诉苦奉承,很想恢复宁谢两家的交情。谢老太太可完全没这个意思的,悼太子在位时,宁家何等张狂。哦,悼太子一倒台,就想再搭上五皇子的路子,五皇子又不是圣人。不要说五皇子,谢莫如就不能饶了宁家。

哎,这仇结的远了。

许多年过去,难道凭一个谢雁,就能解了?

世间没这样的好事。

谢老太太索性不见。

这些事,谢莫如并不知晓,过了万寿节,吴珍诊出两个月的身孕,五皇子府上下一派欢喜。谢莫如笑着吩咐紫藤,“你先跑一趟公主府,同永福公主说一声,咱家大奶奶有喜了。只是珍姐儿月份尚浅,与公主说,莫要到处说去,这也只是悄悄的告诉她罢了。”

紫藤一笑去了。

谢莫如说是悄悄的,永福公主的性子,哪里悄的下来。当时听了消息便坐不住,直接坐车来了五皇子府,谢莫如笑,“我不说别声张么,看你这急慌慌的样子。”

“没声张,我自己过来的。”永福公主满心欢喜,也不介意谢莫如说她“急慌慌”了,道,“一听说珍姐儿有了身子,我哪里还坐得住。”又问了珍姐儿一回,“身子觉着如何?”

珍姐儿脸上有些羞意,又有些忍不住的喜悦,道,“母亲,我没事,并没觉着如何,吃东西也不会想吐。”

永福公主道,“这都是像我,我怀你们姐弟时,从未吐过一口。”

谢莫如道,“那珍姐儿可是有福,我看有人有了身子就会吐的昏天黑地。”

永福公主笑,“可不是么。长泰有了身子就这般,她得吐四个月才能好。”又叮嘱闺女,“想吃什么,只管跟我说,不要亏了嘴,肚子里有个小的,半点儿马虎不得。明儿找太医问问,要不要补,这有了身子,吃好些是可以的,但也不要一味滋补,不然,把孩子补得过大,以后倒不好生。”说了一大篇生养之道,永福公主又道,“你到底年轻,这都俩月了才后知后觉的知晓了,卢嬷嬷怎么也这般不顶事起来。”

卢嬷嬷笑道,“大奶奶上个月就未来葵水,御医请平安脉时说有些像,只是月份浅,不能确定。到这月显了脉像,才惊动的王妃和公主。”

永福公主刚想说,真是瞎心,上个月就该说的。就听谢莫如道,“珍姐儿一向底细。只管好生保养,给我生个小孙女才好。”

“头一胎,还是生儿子好。”永福公主这话一出,看闺女有些担忧的模样,连忙改口,“不过,你婆婆与众不同,格外偏疼女孩儿也是真的。看她多宝贝昕姐儿啊,儿子虽好,你要生个女孩儿,你婆婆更得喜欢。”

谢莫如道,“生什么都好,心里很不必担忧这个,你这才头一胎,咱们家,闺女儿子一样尊贵。”

“对,对,就是这个意思。”

珍姐儿有孕之事,五皇子府阖家都高兴,大郎自不必说,眼瞅就要做父亲的人了。就是五皇子也很高兴,娶儿媳妇不就是为了给儿子开枝散叶么,儿媳妇进门便有身孕,五皇子认为这人丁兴旺的好兆头,很是表扬了大儿子一番,打发大儿子去瞧瞧儿媳妇,小两口当有不少话说。

大郎欢天喜地的去了。

五皇子更换了朝服,叹起气来,谢莫如道,“好端端的,眼瞅要做祖父的人了,叹哪门子气呀。“

五皇子道,“靖江港的事,今天父皇发了好一通脾气。”

“没听殿下说靖江港哪里不顺啊。”

“倒是没什么不顺的,就是见不着银子。”五皇子与妻子道,“这事儿也奇,你说,咱们闽地那么穷的地界儿,当时建港口时朝廷都拨不出银子来,也把港口建起来了。那么小个港口,每年的税银竟不比靖江港少多少。头两年还能说靖江经战乱,百业待兴。可这都第几年了,靖江港的税银还是那么一点,父皇很是不悦。”

谢莫如递盏茶予五皇子,道,“去查一查就是了。”因港口每年涉及到的税银数目都在百万两以上,故此都是专人专管,穆元帝特意设了三品钦差,专门负责港口一事,直接对朝廷负责。故此,靖江港一事,除了靖江钦差,并不牵涉江浙其他官员。

“查是得查,只是这贪墨数目并非小数,怕又是一桩大案。”

“大案也不怕,该抄家抄家,该降职降职,总得把银子再抄回来。”官场有官场的规矩,伸手去碰税银截留的,都是蠢物。像谢莫如在闽地,黄徐两家托庇到她这里,每年自有孝敬。哪里还用得着去向税银伸手。而且,手还这般黑!

五皇子捧着茶也没吃的心思,道,“查案不难,只是谁来接任靖江港这一摊子事,朝中争执不休呢。”

谢莫如道,“既是肥差,也是烫手山芋。要是行云没走,她比诸人都合适。只是,她乃妇道人家,要是让她去掌靖江港,朝中一帮子男人还不得一哭二闹三上吊呢。”

五皇子就爱听他媳妇刻薄人,听的直乐,“你别说,江伯爵当真是合适人选,当初闽州港就多亏了她。且她素有手段,当能震慑那些贪得无厌的东西!”

“内阁举荐了几人接掌靖江港?”

“一位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郑御史,一位是陕甘巡抚,一位是,岳父他老人家。”五皇子说着,还看了妻子一眼。

谢莫如的亲爹谢松早就熬到侍郎之位了,只是六部侍郎基本上轮了个遍,也没能熬到尚书上去。现下正在户部做左侍郎,也算六部肥差。谢莫如道,“倒没听说父亲想外放,何况,靖江港这事,拔出萝卜带出泥,叫父亲去,无非是想着他是殿下的老丈人,敢得罪人罢了。”

五皇子问,“岳父有没有外放的意思哪?”

“父亲要是想外放,哪里等得到现在,早三十年前就外放了。”谢莫如道,“再者,要我说,现下靖江港委实烫手,接手之人,既要的谋断,又要有魄力,还要对商贾之事有所了解才行。”

五皇子一面听一面点头,“你说的是。”

谢莫如道,“殿下嘱意哪个?”

“郑御史一路从地方上的巡路御史升上来的,今年四十五,参人便是有一手,靖江港之事就是他当朝参了一本,文笔辛辣。为人也十分清廉,在帝都十余年,还在租住朝廷的低价宅子呢。陕甘巡抚杜大人,在陕甘管政务,听说精明强干,只是我想着,陕甘最是缺水的地方,杜大人不见得明白港口上的事儿。”再有就是老岳父了。五皇子其实不大想岳父外放,因为只凭五皇子岳父这个身份,能做文章的地方就太多了。再说,谢岳父一把年纪,如谢莫如所说,要是想外放,早三十年前就走外放路子了。谢松一直是走六部的路子,现下身子极好,侍郎做了多年,再熬些年,不见得不能争一争尚书之位。何苦去接靖江这烫手山芋。

谢莫如与五皇子夫妻多年,一听五皇子这话就知五皇子对这三人都不甚满意。谢莫如便道,“郑御史清廉,可看他现下还在租住朝廷的低价宅子就能知道,这人或是不擅经营的。至于杜大人,港口上的事杜大人或者不知,可殿下别忘了,陕甘有西蛮榷场,虽榷场的收益不能与港口相比,但也是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了。”

“榷场不都是宜安姑丈管着么。”五皇子不喜杜巡抚,是因此人先时是悼太子一党,当然,杜巡抚就是倾向于悼太子,倒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但五皇子也不是多喜欢这人。

“何不叫二叔过来,问一问杜巡抚为人?就是郑御史,殿下不如找铁御史打听一二。”谢莫如道,“还得有件事同殿下说,永安侯给阿初看好了亲事。”李宣与长泰公主的长子名初。

五皇子忙问,“是哪家的姑娘?”

“林凡林将军嫡出的孙女。”谢莫如道,“听说陛下要亲自赐婚的。”

“林将军为人忠正,虽是降将,亦不失风骨,姑丈这亲事择的好。”林凡为靖江降将,这几年帮着永安侯、李宇父子在江南缫匪,收服一些流蹿在外的靖江残兵,亦有功绩。降都降了,先时有穆元帝对靖江女眷的各种指婚,其实,那正经说来算不得指婚,只是将靖江女眷赐给朝中亲贵罢了,都是侧室,没一个正室,哪里称得上指婚。如今永安侯为嫡长孙求娶林氏女,此方为正经联姻。倘穆元帝再亲自赐婚,就更是喜上添喜了。

五皇子心下十分喜悦,很看好这桩亲事,道,“介时定要给长泰皇姐送一份厚礼。”

谢莫如笑,“殿下放心,这礼定薄不了的。”

五皇子一笑,“看来,永安姑丈也要回帝都了。”

永安侯回帝都之事,三郎最是高兴,要知道永安侯身上还兼着兵部尚书的衔呢,三郎决定,待永安侯一回来,他必然要搞好关系,好借着永安侯在兵部站稳脚跟。

不过,三郎近来也大有长进,自从被他爹骂了一回后,他就在职方司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整理起军事资料来。他觉着自己现下也算半个军事家了。当然,只是纸上谈兵类型的。三郎别看在兵部,早他进兵部头一天,他爹就给他讲过赵斌是如何被柳扶风坑死,从此靖江一败涂地的事。

所以,三郎虽在兵部,却等闲不敢对兵事发表任何看法。这赵斌已是赵括第二,他怕自己成赵括第三。

但,知道永安侯要回朝的事,三郎仍是十分欢喜。

永安侯接到回朝圣旨时,五皇子正在请教谢柏关于杜巡抚之事,谢柏说的很中肯,道,“杜大人为李相爱徒,为人颇是能干。当时我刚到榷场时间未久,正好查获一批军械走私,都是上等军械。殿下也知西宁州民风彪悍,这等走私之事查出来,当下那些商贾贩子便反了,抽出刀枪就是拼命。当时榷场兵士不过上百,我身边不过二十来人,万不是这等暴徒对手,好在我学过一些拳脚防身,但也不比杜大人,连斩十一人,待援兵一到,将暴徒悉数拿下。”

五皇子颇为诧异,道,“杜大人不是文官么?”

“杜大人是文官出身,只是,他老家河南,少时曾在少林习武,乃少林俗家弟子。”谢柏道,“杜大人性子豪放,粗中带细,能升任巡抚,虽有李相格外关照的原因,也是他自身强干。不然,倘一无能之辈,再如何关照也不成的。”

五皇子道,“姑丈也知道,眼下朝中为靖江港之事颇有争议。倒是有人提议杜巡抚接掌靖江港,我不解其为人,帮此想问一问姑丈。”

谢柏道,“我与杜大人在陕甘相交多年,知道的也就这么多。殿下何不问一问李相,李相与杜巡抚师徒多年,定比臣更为了解杜巡抚为人。”悼太子死一年多了,如李相这样辅佐过悼太子还能继续简在帝心的,当拉拢时且拉拢呢。谢柏为人温文尔雅,就是劝人也只是略点一句罢了。

五皇子听谢柏说话便觉心旷神怡,笑道,“姑丈说的是。”

谢柏道,“还有一事,兴许是臣多心,可想着,还是要提醒殿下一声。臣总觉着,北凉现下不大安分。”

五皇子面色郑重,连忙问,“这话怎么说?”

“去岁年下,北凉便以国中大雪阻了道路,未来我朝恭贺年礼。我查了一下我朝与北凉榷场的交易额度,近来大幅上涨。殿下也知,我朝与北凉、与西蛮、与南越,这些国家的榷场交易的物品类型是有限制的,事实上,每年的交易额度也当差不离才是。突然上涨,必有根由。我找人去户部查了西凉榷场的商税,大幅增长的是茶、丝、瓷器三项贸易。”

“我朝的茶叶、丝绸、瓷器一向为北凉人喜爱,这三样货量加大,倒也不算稀奇。”五皇子皱眉,“莫不是姑丈认为是有人以这三项的名义私下交易别的东西?”

“殿下,北凉的人口不会突然增加,进门的东西却突然增加,这就很奇怪了。是不是有私下贸易,就很难说了。这种应个名儿的私下贸易还是好的,但,都反映到了商税上面来,还是派人去查一查的好。”谢柏道。

五皇子正色应了,道,“姑丈为人一向慎重,不如还是写个折子上禀父皇,也叫父皇心下有数。”

“我折子已经递上去了,陛下还未批示。”谢柏道,“北凉王世子体弱多病,北凉王也是一把年纪了,偏生去岁未谴使来朝,我就有些担心。”谢柏正管鸿胪寺,专门就是管外交事务的。

五皇子心下不禁多了几分不安。

作者有话要说:PS:准时替换~~~~

第341章 东宫之四

与谢柏打听过杜大人后,五皇子又请李相过来问了问杜大人的情况。

李相一听五皇子向他询问杜执的事,就知五皇子所为何来了。李相心绪一阵翻腾,想着五皇子能跟到他跟前,委实是有容人之量,他先前一味偏向悼太子,也给五皇子添了不少麻烦。杜执与他关系匪浅,于朝中并非秘密,但五皇子还能就靖江港一事考虑杜执,李相心头便有几分活泛。不过,老狐狸心下风云变幻,面儿上却是不露分毫,还是很端正诚恳的向五皇子介绍了杜执的情况,“说来,他与老臣算是半个师徒,老臣当年回乡守孝,曾在家乡书院讲学,杜执当时在书院念书。后来,他春闱中了二榜,只是他名次不高,二榜也是在榜尾,当年未能考进庶吉士,便做了巡路御史。那时老臣外放为豫章知府,他是见天的给老臣找事,这里不好那里不行的,老臣那会儿是真烦他,觉着你做御史的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既说不好,倒是拿个主意出来,光挑毛病算什么。不想,他倒真是个有主意的,提的法子大都可行。后来,豫章下头有个建宁县县令出缺,地方穷,人又少,因条件太过艰苦,在建宁的县令都呆不长,臣想着,他虽是文官,却有少林底子,起码身子好,索性就保举了他为建宁县令。要说老臣与他的渊源,的确有些年头了,杜执的为人,要老臣说,刚性太过,人为霸道,他在这种穷瘠彪悍之地是极合适的。如在西宁州,那里民风狂放,时有械斗,由他来治理便很好。要是靖江港,如今要查靖江港之事,各方面牵涉不会少,让他去,他那性子易放难收,一则,于事不能容情;二则,繁华之都,凶险之地,让老臣说,老臣对他当真把握不大。”

李相道,“靖江港之事,难就难在,倘刚烈之人去,事做太尽则无转圜余地。倘圆融之人去,无非是弄个面面净光,治标不治本。”

五皇子在朝多年,自晓得李相说话当真是肺腑之言,便问,“那依李相看,事当如何?”

李相不愧为相多年,纵在悼太子这里投资失败,端看悼太子死了詹事府被从头到脚清洗个遍,李相还能在内阁不动如山,就知此人的政治水准了。李相道,“要依臣看,此次内阁举荐三人皆不合适,倒有一人,刚柔相济,极适合此事。”

“是谁?”

“子爵李樵李九江。”李相道,“臣听说,当初殿下在闽地建设闽州港,李大人追随殿下在闽地了,想来闽州港的事,李大人定也熟悉。何况,平日里我观李大人为人,称得上刚柔并济。依臣言,李大人比杜执更为合适。”

五皇子道,“九江为人虽好,可他眼下兼着我府里的差使,再者,他出身我的长史司,天下皆知。只这一样,就不大合适了。”

李相思量一二,见五皇子的确没有推李九江上位的意思,也便罢了。其实,这是李相有意想向五皇子示好了,穆元帝不喜李九江,李相也知道,但,国事当前,若五皇子想用李九江,李相还愿意为李九江在御前美言几句的。只是,五皇子否定李相提议。李相便道,“那只有一法了,世间如李大人这般刚柔并济都实为少数,倘殿下觉着杜执尚可,要依臣年见,他一人难当此任,必要为他添一行事圆融的副手方好。”

李相此言倒是别开生面,五皇子心下亦有些明白李相言下之意,想着到底是积年老臣,行事周全非常人可比。五皇子却故意问,“那依李相看,这副手何人合适?”五皇子先前不喜杜巡抚,未尝没有杜执出身悼□□的意思。但,他能问到李相跟前,却是有意要用杜执的。既是要用,李相也有意给门生谋此良机,能把靖江港之事办好,想不大放异彩也难。不过,李相虑事周全,添此幅手之位,无非是想五皇子添一个心腹之人。如此,还能缓和一番彼此关系,也省得五皇子不放心靖江港之事。

五皇子问李相副手人选,李相道,“此人必要圆融通透,且于商事有所了解方成。老臣这年些在帝都,虽对此人不甚了解,倒觉着合适。”

五皇子有些好奇了,李相道,“现任国子监司业的沈素沈大人如何?”沈素还是五皇子点进国子监的,李相觉着,这八成是五皇子党。

五皇子经惊着了,他点沈素进国子监,主要是沈素开的举人补习班太有名气了,十两银子一天课,帝都举人们跟不要钱似的报名参加呢。要说沈素是五皇子党,那真不是。五皇子有些讶意,道,“他刚进了国子监,李相怎么相中他了?”

李相道,“他那个进士堂,在帝都极有名声。说来,帝都给举人们讲学的这种私人学堂,没有成百,也有七八十个,就国子监翰林院那些学士们,多有在外讲学赚些银钱补贴家用的。可近几年,都被进士堂夺了风头。这位沈大人,虽一直干的是翰林院的差使,于商事上也算极有天分的。要知道,多少人为官一辈子也没有他这进士堂来钱快呢。”

五皇子没说好,也没说不好,笑道,“当初本王就是看他进士堂办的好,才让他去国监的。”

李相笑,“此人臣了解不深,但观其行事,并非拘泥之人。”

李相在五皇子这里算是相谈甚欢,彼此都十分满意,五皇子觉着,李相以前虽有些糊涂,但正经办起事来,还是可以用用的。李相觉着,怪道五皇子能把悼太子斗倒呢,倒不是五皇子手段多么高明,端因五皇子走的是煌煌大道啊!而且,为人心胸亦佳。

李相觉着,他要是早与五皇子多来往些,兴许不会犯下以往的那些过失。只是,五皇子这般贤王,日后兴许还是大位的继承人,可…

李相满腹心绪的回家去了,五皇子继续找铁御史打听郑御史的情况。郑御史据说人品极佳,人亦清廉正直,就是大半辈子都是御史台了,完全没有出任过地方官员。

五皇子综合一下,还是觉着杜执最为合适,至于给杜执安排副手的事,五皇子没这般麻烦,此次查靖江港,不知要空出多少位子来,有的是位子可安排人,也不必特意从自己这里给杜执弄个副手,好似不信任杜执一般。

五皇子还特意问了回老丈人,谢家人对靖江港一事早有看法,谢松自然不会去填坑。对于谢家人,眼前最重要的不是靖江港,最重要的就是怎么让五皇子安安稳稳的坐上储位,然后,谢莫如安安稳稳的跟着升级。而后,自有谢家的富贵。谢松笑,“正想与殿下说呢,内阁拉上我不过凑数。我这把老胳膊老腿的,不比杜郑二位大人年富力强了。”

五皇子笑道,“岳父是老当益壮。”

穆元帝近来对五皇子越发信重,在靖江港一事上自然要问五皇子的意思,五皇子道,“除了岳父,儿臣对杜巡抚郑御史都不大了解,特意请教了李相与铁御史。”五皇子对穆元帝是诸事不瞒的,然后说了对两人的看法,穆元帝听了,将谢柏的一本折子给五皇子,道,“你瞧瞧这个。”

五皇子一看,是谢柏对北凉的局势分析,谢柏早就给五皇子提过醒,五皇子道,“北凉地狭人稀,一向安分,近来北昌府递上的折子,倒没有说北凉不妥的。倒是有一封北昌巡抚发来的,说是近来边境有几起盗匪之事。父皇不若令边军严守边界,再有不放心,派钦差过去瞧瞧也好。毕竟宜安驸马在西宁关多年,对于边关之事,他经验也足。”

穆元帝道,“原本这事让宜安驸马去正好,只是眼下正赶上西蛮使臣、南越使臣、镇南使臣来朝,鸿胪寺这里也离不得他,让郑御史去吧。”

五皇子道,“看来西凉的确不大好。”年中使节来访都缺席了。

穆元帝颌首,将靖江港的事交付杜执,余者,五皇子也没少借机安排一二自己看好人选。谢莫如倒是荐给了五皇子一人,五皇子道,“欧阳镜?欧阳学识自不消说,不然,北岭先生不会破例再收一回关门弟子。我也看过他的文章,只是听说他身子不大好。”

谢莫如道,“好不好的,人早晚一死,我看他不错。于帝都素有令名,倘是他身子好,早便考取功名了,哪里还会在闻道堂呆着。欧阳镜出身欧阳家的嫡系,便是因身子不大好,故而一直未出仕为官。可看欧阳家除他之外,也没有太过出挑的人物。原想让他到长史司任职,可现下长史司没有合适他的职位。倒是靖江港现下缺人,李相不是说最好给杜大人一个副手么,我看欧阳就不错。”

“你眼光自没的说,我是说,他万一身子出事可怎么好?”

“殿下知道欧阳以何出名么?”谢莫如道,“他以辩才闻名帝都,凡善辩之人,皆好胜。欧阳这样的人,给他寻些难事做,反倒能激起斗志,一时半会儿死不了。反倒是平稳岁月,消磨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