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相这一去,他这一支的子弟全部都要卸职守孝,儿子辈三年,孙辈一年,如此,又有一批职位空缺,尤其是苏相长子苏言为陕甘总督,次子苏语为江浙总督,苏不语的官也不小,刑部侍郎。这三人一去,封疆大吏便有两处空缺,刑部侍郎这里也得另行掂掇。

朝中难免又是一番角逐。

最重要的是,苏相一去,首辅不能没人。

内阁诸人,谁人会对首辅之位不动心?

首先就有人猜想,穆延淳会提携自己王府旧人。

先时追随穆延淳曾任王府长史官、后任詹事府正副詹事的张薛二人,现下已一人是吏部尚书,一人为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因掌百官考核升迁,又称天官,因权柄过重,历来不入内阁。故而,张尚书坐到吏部尚书之位,也就意味着,此生入阁无望。当然,如果张尚书肯将吏部让出来,那就要另说了。可谁他妈的会缺心眼儿的把刚到手的吏部尚书让出来啊。再说就是张尚书让出吏部尚书位,难道这首辅他就能十拿九稳了?内阁可没一个是好相与的?

再说,刑部薛尚书,也是刚任尚书位。要知道,做尚书跟入内阁是两码事。就如同先前谢老尚书,屁股底下尚书位都要坐出老茧了,穆元帝也没叫他入阁。还是后来内阁几番换人,才叫谢老尚书入的阁。如今薛尚书亦是如此,他任刑部尚书,还未入阁,所以,暂时不具备首辅竞争的实力。

可,可是,薛尚书入不入阁,但入阁也只是穆延淳一句话的事罢了。

不过,反正薛尚书尚在阁外,新君也没说那句入阁的话,所以,薛尚书也无竞选首辅资格。

那么,除了暂且不具备首辅竞争资格的张薛二人,内阁里也是人人资历不凡。首先,礼部秦尚书,这位尚书不算明面儿的新君党,毕竟,他接掌礼部时,穆延淳就要去就藩了,故此,君臣二人没来得及培养些私人情义。但,要知道,礼部是穆延淳掌管最久的衙门,尽管二人私交上有些欠缺,但穆延淳就藩回朝后,与礼部的关系一直不错,他在礼部,一直能说得上话。秦尚书明里暗里的也给过穆延淳一些帮助是真的,所以,穆延淳对秦尚书的观感也是不错的。其次,工部严尚书,这位老尚书,年纪资历比秦尚书更足,就是身体叫人不放心,先时四皇子都跟穆延淳提过的,老头儿似是有致仕之意,可不知怎地,苏相一死,首辅之位刚空出来,老头儿就精神抖擞了起来!病假也销了,身体也好了,就是一头花白的头发,也染的黑黑的。是的,这绝对是染的。穆延淳都悄悄同妻子道,“严老尚书返老还童了,今早一瞧,那一把锃黑的胡子哟,吓我一跳。”听的谢莫如也笑了,谢莫如笑,“文官一生追逐也不过首辅之位罢了,既有机会,严老尚书当然希望能搏一搏。”

穆延淳道,“他年岁有些老了,先时身子也不大好,我担心他撑不下来。”

谢莫如道,“内阁原是七人,除了苏相为首辅,另有五部尚书再加上翰林掌院学士。五部尚书中,刑部薛尚书新任尚书位还未来得及入阁,他便是入阁,资历也不足以去争首辅之位,不若陛下等一等,待定了首辅再让薛尚书入阁。”

“我也这样想。”穆延淳有用惯了的臣子,也有感情深厚的臣子,但除了詹事府除了以往王府旧人,朝中这些人也不能冷落了。不然,只用旧人,就会寒了如秦尚书等人的心。所以,从一开始,穆延泽就没有让薛尚书为首辅之意。

“兵部尚书是永安侯,永安侯不必说,他定没有做首辅的意思。而掌院韦学士,是自悼太子自尽后升上来的,如今在内阁不过三年,资历也不足。余下的,无非就是礼部秦尚书,工部严尚书,户部唐尚书了。”谢莫如道,“唐尚书六十七,秦尚书六十八,严尚书七十了。三人都不年轻,可话说回来,熬一辈子熬到内阁为相,年纪也不会太轻。老臣贵在稳,纵无年轻人的锐气,却也有年轻人没有的稳健。”

“这三人,要说亲近,那自是唐尚书,别个不说,当初在闽地,后来在江南,他都是在陛下身边辅佐陛下,功劳不浅。只是,唐尚书入阁又比严秦二人晚。”谢莫如道,“陛下倘要提携唐尚书,严秦二人只好辞官了。”

穆延淳也知这种内阁传统,首辅自来是内阁资历最老的一个,资历,并不是说年纪,也就是入阁时间的早晚,比如,我三十岁,你六十岁,我入阁比你早,哪怕只早一天,俩人也是早到的那个资历深。但同时,如果资历浅的后来居上做了首辅,那么,资历深的一般就会辞官,不为别个,不能挡在首辅面前。当然,如先时李钧,他在内阁两进两出,第二次入阁虽是在内阁排第七,可因他这两进两出的经历,他在内阁也是能说得上话的。

如今苏相一去,穆延淳的意思就想在秦唐二人身上选一个,可突然严尚书又搞这返老还童的一套…穆延淳又道,“就不知严老尚书撑不撑得住哟。”

谢莫如笑,“对文官来说,哪怕只做一日首辅,也是好的。何况,兴许这喜事一到,严尚书精神健旺,干到八十也说不定。陛下不必考虑严尚书撑不撑得住,他既在内阁,就是撑得住的。纵有撑不住时,内阁还有次辅。”

穆延淳到底要考虑大局,便点了严尚书。

待严尚书成为首辅后,穆延淳方令薛尚书入阁。

此举,满朝心服。

就是对首辅位曾蠢蠢欲动的秦唐二人,也说不出二话来,只是少不得心下暗骂严尚书,先时半死不活口口声声要致仕的家伙,这一选首辅,致仕的话也不提了,一身老病也痊愈了。尤其得了首辅之位,严老头儿整个人如同年轻了二十岁不止。把秦唐二人给郁闷的,便给严老头儿编了俩段子,一个是:话说严相吃早饭,端上来是白粥,一低头,粥忽然就变黑了。为啥?严相吃饭时不留神,胡子掉粥里,把粥染黑了呗。。另一个是:知道严相每天早上起来做什么不?吃饭?不对!梳洗?不对!那是啥?给老黄瓜刷绿漆呗。

严相不怕人笑,反正他是首辅了,爱笑笑呗。说得好像就他一人干那给老黄瓜刷绿漆的事儿似的,谁不知道秦尚书为保容颜常年服用首乌汤,故而,都快七十的人了,头发也不过白了几缕罢了,一把胡子仍是乌黑的。想到这个,严相拈着自己染黑的胡须时就有些羡慕,同时觉着自己过日子太实诚,应该早些学着保养身体的,这样才能多为朝廷作贡献啊!还有唐尚书,身上随时揣一小瓶神仙膏,但凡洗个脸洗个手啥的,都要涂抹上一些,那东西也不知是啥配方,就那么一抹,便皱纹也舒展了皮肤也变好了,唐尚书立刻能年轻五岁。闹得严相都有都去打听配方的冲动了。

相较于秦唐二人,严尚书觉着自己只是染个头发胡子,简直太淳朴了有没有!

严相成了首辅,按理就要把工部尚书的位子卸下来,不用别人提,严相自己就将此事同穆延淳提了,穆延淳问他接替尚书位的合适人选,严相推荐了几人,穆延淳就点了工部左侍郎邱山接任。严相心下很是高兴,他也是嘱意左侍郎邱山的。不过,接着,穆延淳点了李九江接任工部左侍郎之位。严相虽面色不变,心下却是知道,新君手段不容小觑。

穆延淳点左侍郎邱山接掌尚书位,其实是有扶一扶严相的意思。穆延淳明白,苏相一去,严相定无苏相危望,故而,点邱山为尚书,入内阁之后便是严相的帮手。至于把李九江放到工部,同样是穆延淳的帝王心术。新君登基,只一味做老好人,没点手段是不行的。

定了工部尚书人选,君臣二人又商议陕甘总督、江浙总督两位封疆大吏的人选,最终,调闽地巡抚朱雁接掌陕甘总督,江浙巡抚升任江浙总督。另外,苏不语留下的刑部右侍郎的缺由专管靖江港事务的杜执接任,杜执空出的靖江钦差一职就由欧阳镜接掌。当然,空出的闽地巡抚以及江浙巡抚之位,少不得再安排得力官员。

穆延淳把人安排的差不多了,苏家子孙也都快马加鞭的回了帝都,难免又是一场伤心。苏相这兢兢业业的老黄牛一辈子,对朝廷对子孙,把能尽的心都尽到了。儿孙们多不在身边,故此,儿孙之间关系反是较为和睦,鲜少有寻常大户人家那些鸡毛蒜皮的冲突。尤其,这些年,做官的做官求学的求学,离得远,未及给父祖尽孝,今父祖去了,儿孙这心里怎能好过。何况,这父祖还是当朝首辅。于是,苏家从上到大,那是真个伤心啊!

苏言不免又问三弟苏不语父亲生前可说过些啥,苏相是个再明白不过的人,给长子自留了书信,苏不语拿出来交给大哥。苏言也是五十几的人了,见到父亲笔迹,又是一番泪水长流。

及至苏家发丧时,穆延淳谴大郎过去送了一程,让苏相陪葬帝陵,自此年年得享皇家香火。

皇帝都谴皇子过去相送,其余百官更不消说。严相感慨道,“苏相真乃我辈楷模。”

秦尚书心有戚戚,生为首辅,死陪皇陵,一个文臣一生的极致,苏相做的尽善尽美。秦尚书跟着感概一回,与严相商议,“今年陛下登基头一年,延用先帝帝号是应有之义,明年该斟选新帝号了。再有,陛下登基,按理要开一科恩科的。”

严相道,“很是。”

苏家出完殡发完丧,一大家子便收拾收拾回老家守孝去了。

转眼就到了穆延淳和谢莫如移宫的日子,凤仪宫是皇后的居所,其实,皇帝也有自己的居所,像穆元帝,他平日里生活起居就在昭德殿后面的宣文殿。穆延淳并未让人在宣文殿另设居所,他沿用了他爹的御书房,居所就设在凤仪宫,他一向如此,在王府在东宫,也不会自己另设居所。

凤仪宫里先时苏皇后用的东西基本上都换过了,谢莫如有谢莫如的审美,再者,如果还沿用苏皇后的器物与摆设,倒叫皇帝伤情了。尤其,苏皇后不算寿终正寝。

穆元帝过逝,一年内不得有音乐庆祝之事,故而,纵是皇后移宫,宫里也没摆酒。因正是八初一的正日子,也是谢皇后千秋之日,诸宗室贵女、藩王妃、外命妇们进来请安,故而,排场亦颇是隆重。

谢莫如端坐凤座之上,接受宫妃公主郡主皇子妃命妇们的请安。

其实,今天移宫的并非谢莫如一人,还有苏氏、徐氏、于氏、凌霄四人,她四人也皆有了封号与居所。徐氏封了徐淑妃,于氏封了于贤妃,苏氏为安昭容,凌霄为恭昭容。

一看这四人位份封号,就知道谢皇后地位是何等稳固了。

诸人请安之后,谢莫如带着众人去慈恩宫给太皇太后请安,太皇太后熬过了先帝之死,在夏青城的调理下,如今能坐一坐了。为此,谢莫如颇是赏赐了夏青城一回,令他好生为太皇太后瞧病。

太皇太后自从死了儿子,见谢莫如就没什么精神,待谢莫如率诸人请安后,便歪着嘴巴“唔唔”两声,话是说不清的,嘴角迅速的流出一溜涎水来。赵贵太妃忙轻手轻脚的给太皇太后擦拭了去,因太皇太后总是流涎水,下巴上的皮肤就不大好了。谢贵太妃笑道,“老祖宗说,皇后过来,她老人家很是欢喜。如今后宫事忙,全赖皇后打理。皇后先去忙吧,有空再过来陪老祖宗说话。”

难得谢贵太妃如此伶俐,把说话得既漂亮又周全。

谢莫如道,“既如此,我就先去了。待晚上,再过来给太皇太后请安。”

文康长公主带着长泰公主、永福公主,还有晋王妃崔氏、齐王妃褚氏留在慈恩宫陪着胡太皇太后。谢莫如让儿媳妇们都留下了,看一眼新承恩公夫人,道,“夫人也留下吧,太皇太后在宫里惦记的也就是承恩公府了。”

新承恩公夫人连忙应了。

然后,谢莫如便带着剩下的宫妃、公主郡主藩王妃们诰命的回了凤仪宫。

待得傍晚,慈恩宫宫里的女官特意过来说了一回,说太后歇下了,请皇后也好生休息,保重凤体,不必过去请安了。谢莫如细致的问了女官,太皇太后这一天吃了什么,进的可香。其实现下不论吃什么,都要打成酱才好喂,就是粥也要煮的烂烂的。但谢莫如这样细致的过问慈恩宫起居,也令女官放心不少。

谢莫如非但每天关心慈恩宫起居,连带宫里有什么供奉,慈恩宫永远是第一等的那个。谢莫如如此行事,宫里宫外谁不说一声贤良。毕竟,当初胡太后做的事,大家可都是知道的。谢皇后这般豁达,称得上不念旧恶了。如此,人人都说,皇后不过规矩严谨些,见不得那些不守礼数之人罢了,心地却是极好的,人也是极贤良的。便是文康长公主也觉着,谢莫如兴许本身就是个寡淡性子,素不与人同,心地还是不错的。

谢莫如当初不怕人说,现下也不惧人赞。

不料连穆延淳也跟着凑热闹,笑道,“苏相临终前都不放心咱们,叫我必终生不负你才好。”

谢莫如有些吃惊,问,“这是苏相临终说的。”

“是啊,上次去瞧苏相,他都那样了,还不放心咱们呢。一想到这个,朕心里就不是滋味儿。”穆延淳说着又是对苏相的一脸怀念。

谢莫如:苏相临终前单独给你说的,你说出来好吗?

夫妻多年,她还不知道穆延淳竟然是个秃噜嘴,叫苏相知道,地下怕也不能瞑目。但想到丈夫连这个都与自己说,谢莫如心下不由又有几分欢喜,还叮嘱他一句,“与我说也就罢了,不要与别人说去。”

“这我能不知道。”穆延淳笑,“不少人还以为苏相临终前与我说的是朝廷大事呢,其实,苏相没提朝廷的事,就是说了这个。”说着,他还感慨一句,“苏家这些年,儿孙皆成材。虽说有苏相任首辅的原因,但相较李终南于北昌两家,苏家能有此兴旺,皆因苏相是个大明白人哪。修身齐家治天下,苏相算是都做到了。”

最后一句,谢莫如深以为然。

穆延淳又与谢莫如商议,“父皇先时与西蛮商议的和亲之事,父皇虽已故去,西蛮又来国书,说要把公主许配于我。我是没这个心,要不把公主指给三郎做个侧室算了,三郎媳妇这些年也没个动静。”穆延淳说着,不禁对三儿媳有些着急。

谢莫如不爱听这话,道,“我这些年也没动静。”

穆延淳一幅理所当然的模样,“她能与你比么。我看三郎媳妇也就是个寻常人,她要有你的本事,我也就啥都不说了。”

谢莫如气笑,捶他一记,“看不出你还是个看人下菜碟的啊!”

穆延淳笑,“也就一说也就一说。”

谢莫如却是道,“西蛮是要把公主嫁入后宫,又不是嫁给哪个皇子。既然西蛮王要与朝廷继续和亲,公主便是进来,搁后宫就好,给个位份叫她过日子则罢了。三郎那里,现下不好提侧室的事,待明年出了先帝孝期,我问一问三郎媳妇,再问问三郎。他们要是想再等等,等一等也无妨,反正小两口还年轻。要是想纳侧室,就得是正正经经的侧室,必要好人家出身,有教养的女孩才好。”

穆延淳也很认同妻子的话,道,“你好生帮他们把把关。”

谢莫如应了。

要不是有穆元帝的丧事,和顺公主早该出嫁了。不过,正因有穆元帝丧事,和顺公主升一级,成了和顺长公主。如今西蛮重提和亲事宜,和顺长公主和亲之事便已在眼前。这些在宫廷的日子,虽则有穆元帝的丧事,因有谢莫如照应着,和顺长公主仍学到了不少东西。今既将离国远嫁,和顺长公主特意过去向谢莫如请安,行过礼后,叙些家常闲话,和顺长公主道,“我这一去,归期难料。倘再能得娘娘教导一二,也足让我受用不尽了。”

谢莫如想了想,这些日子和顺长公主的努力她是知道的,和顺长公主自己知道争气,谢莫如也不介意指点她一二,想一想,道,“在西蛮,不论何时,先保住自己为要。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和顺公长主认真听了,正琢磨着谢皇后话中真义,就听谢皇后继续道,“你的身份,是先帝钦封的,要记住,你就是朝廷公主,先帝的爱女,陛下的妹妹!身份,尊严,性命,当你明白这些的时候,我想,你已经可以在西蛮站住脚了!”

同年九月初十,和顺长公主远嫁西蛮,从此开启自己新的人生。

作者有话要说:PS:替换啦~~~~~~~~

赠小剧场一个:

苏相与穆元帝于泉下相见。

穆元帝埋怨,“当初朕叮嘱卿的事,卿尽皆忘了。”

苏相,“就新君那秃噜嘴,臣敢说么。”

穆元帝:没想到五儿子除了怕媳妇,还有秃噜嘴的坏毛病啊!晚上要不要给五儿子托个梦去啊!

第361章 皇后之四

送走和顺长公主,九月是很平淡的一个月份,除了来来往往的总是不少人给谢皇后送螃蟹外…委实无可记述之处。

说到吃螃蟹这事儿,谢皇后的确喜食蟹,以往在宫外时,每年重阳前后,谢皇后都会举行赏菊食蟹宴,请妯娌姑嫂的一道吃螃蟹饮菊花酒,热闹一二。

今年赶上大行皇帝守孝的一年,赏菊宴是开不得了,但谢皇后地位较先前做皇子妃时愈发祟高,故此,给她送螃蟹的人只多不少。

谢莫如向来会过日子,她这里好蟹不断,凤仪宫是吃不掉的,如今索性就减少内务司的采买量,每次但有人送蟹,她便儿女妃嫔们的赏一些,当然,太皇太后那里也少不得,连贵太妃太嫔处也都有的。

而且,以往谢莫如做皇子妃时,喜欢吃蟹什么的,大家无非就是嘴上说一句“五皇子妃最爱这口”,如今不同了,谢莫如成了皇后,皇后喜欢食蟹,于是,食蟹就成了帝都城的一种大热风尚。尤其一到九月,要是哪个权贵家没吃两只螃蟹,就好像在权贵圈脱节了一般。因权贵追捧,蟹价节节攀升,帝都人竟还想出了斗蟹的新风潮…然后,二郎庄子上近些年都有养蟹的,所以,二郎趁此风潮,狠狠的赚了一笔。

三郎都说,“要论过日子,都不及二哥。”

三郎近来日子过得颇是顺遂,自从他爹登基,讨厌的大伯也不在兵部为难他了,当然,兵部最肥的部门还是在大伯手里就是。但三郎也能摸到些实差了,故而,他一扫先时郁闷,很是意气风发。

尤其近来他们也搬到了新居所,兄弟几人的宫室都是挨着的,住的很是亲近。大郎邀了弟弟们过来,是想着下月是父亲的生辰,商量下要怎么个过法儿。二郎掌内务司,在这上头最是清楚,他道,“内务司总管上月就与我提了,我问过父皇,父皇是说不办的。”

三郎道,“虽说不能宴饮,一家子在一处吃个饭也好。”

四郎道,“母亲的寿宴也没办呢。”

“母亲是嫌那些长舌的家伙们有没有事的瞎挑刺才不办的。”说到这个,三郎也郁闷,嫡母八月初一的千秋,那天也正好是嫡母移宫的好日子,他们原是想摆两席素酒的,嫡母还是拒绝了。三郎也知道,朝中对嫡母的议论就没断过。要三郎说,都是些闲来无事瞎哔哔的,这些人的嘴就没闲过,嫡母做藩王妃时说,做太子妃时他们还说,到嫡母做皇后了,也不见长些眼力。就这眼跟瞎了没什么两样的,还想在朝堂上混呢,这种人能混出头才有鬼!三郎不去想这些烦心的,道,“他们也就挑挑母亲,父皇这里他们是断然不敢的。不如,咱们一家子在一处吃个便饭,既不宴饮也无音乐,要是这样还有人说不是,难道是说守孝还禁止一家人在一处吃饭不成?”

五郎道,“这也好,不若先跟母亲提一提。”

六郎端庄着一张小脸儿点头,“好。”

兄弟几个都同意这法子,便一道去找嫡母商议去了。孩子们都是好心,谢莫如笑道,“成,这事就这么定了。到时你们都过来,我来安排,咱们一家子一道吃长寿面。”

见嫡母同意这法子,兄弟几人都很高兴,唯昕姐儿极其不满,抱怨哥哥弟弟们,“你们商量,怎么不叫上我!”

大郎看她撅着个嘴,笑道,“这不一样么,一时忘了,下次定叫你。”

三郎没在意,道,“你一小丫头,到时跟着多吃两碗面就是。”

昕姐儿气死了,怒瞪三郎,“六郎比我还小呢!”

三郎只得道,“下次叫你还不成。”

昕姐儿重重的哼一声,以示自己不满。后来,她还因此跟父皇抱怨了一回,穆延淳不愧亲爹,他跟儿子一个想法,也没当回事,笑道,“这可有什么,也值当生气。你哥哥们兴许没留意。”

“这不是没留意,这是根本没把我拿到跟他们一样的位置看待,这就是小瞧人。”昕姐儿道。

穆延淳咋舌,跟妻子道,“咱们闺女倒是能去御史台当差,说话还一套一套的。”

谢莫如与昕姐儿,“你这次说了,以后哥哥们定不会忘了你。”

昕姐儿觉着跟哥哥们没法交流,道,“母亲,把莫春小姨和思安接进宫来住几天,跟我做个伴,好不好?”

谢莫如道,“待宜安公主进宫,你问问她。”

昕姐儿见母亲不反对,高高兴兴的应了。

待昕姐儿请过安去了,谢莫如与丈夫商量,“先前一直没得闲,咱们闺女的封号,陛下该叫礼部拟几个出来,好给昕姐儿晋封。”

公主皇子是生下来的身份,而封号,是需要正式晋封的。皇子们是要分封就藩的,这些事,谢莫如不打算去管,但公主的封号,她是要提一提的。如长泰长公主、永福长公主,因得帝宠,均是少时便有封号的。昕姐儿这个,先时她只是郡主,如今父亲做了皇帝,封号的事自然要提一提的。

穆延淳道,“一转眼,儿女们都大了。”

“可不是么。昕姐儿去年及笄的年纪,原该大办的,偏生赶上那时太皇太后病重,陛下在宫里侍疾,也提不得此事。今年我原说给她补上,结果…哎,委实了昕姐儿,难为她什么都没说。我先说下,册封礼必要大办的!”要不是穆元帝的丧事,四郎五郎的亲事也要提一提了。

穆延淳一口应下,“一定!我定给咱们闺女想个极好的封号!”

穆延淳的生辰过得非常低调,就是一家子在凤仪宫吃了回长寿面,素酒都没让上。不过,瞧着儿女成群,还有俩小孙子童言稚语的热闹着说话,穆延淳心下也极是喜悦。特意叫俩孙子坐自己和皇后身边,一言一语的逗他们说话。

谢莫如笑,“俩孙子还没名字呢,总是小大郎、小二郎的叫,正好陛下万寿,孩子们也大些了,不如趁势取了大名,岂不好?”

“是该取大名了。”以前原是想请父皇赐名的,哎…穆延淳想了想,“朕的名字是水字辈,孩子们便是木字辈,到孙子们该是火字辈了。”给长孙取名穆炎,二孙子取名穆煜,都是极好的寓意。

大郎二郎起身谢父亲给自己儿子取名,穆延淳笑道,“都坐下,自家人吃饭,不必这许多礼数。”

祖孙三代同堂,相对于穆延淳四十岁的年纪,也是喜庆之事了。

穆延淳谢莫如这对夫妻都是很喜欢孩子的,穆延淳对儿子们略为严厉,但对孙子是极温和的,谢莫如也会每日都让儿媳妇把孙子抱到跟前瞧一瞧。大郎二郎两对夫妻见孩子得公婆喜欢,自是喜悦的。三郎也没觉着什么,他对小孩子有些阴影,并不急着生,就是三郎媳妇褚氏,心下羡慕的很,她与丈夫虽成亲略晚,可算起来,与大郎夫妻二郎夫妻也是同一年成的亲,平日里夫妻二人也颇是亲密,不知怎地,褚氏就是不见动静。三郎不急,褚氏自己都急的了不得了,平日里见着俩侄子,恨不能抱自己宫里去养活几日。

褚氏都琢磨着,要不要让丈夫请夏青城过来,给她夫妻瞧一瞧什么的。只要能有孩子,她并不是讳疾忌医的人。

褚氏满腹心事,三郎生母于贤妃难得跟儿媳妇想一处去了,她见人家苏氏安昭仪徐氏徐淑妃都抱上孙子了,自己做亲祖母的,哪里有不盼孙子的道理,不由看了儿媳妇一眼,想着是不是委婉的跟儿媳妇提一提,要不要请太医调理下身子什么的。

是的,尽管于淑妃是盼孙子,她脑袋也是相当清明的,她是盼着正经儿媳生得嫡孙,而不是什么姬妾宫女生的庶孙。

褚氏正是敏感之时,感受到婆婆那一眼,心下不由一颤,当晚就跟丈夫说了此事,三郎道,“这急什么,孩子都是有早有晚的,再说,现下皇祖父丧期内…”不好行房的啊!

“殿下想什么呢。”褚氏道,“我是说,趁着现下,请夏神医帮着瞧瞧,咱们都提前调理着身子,明年不就出孝了么。”

“你看看则罢了,我可不看。”三郎怪要面子的。

褚氏正色道,“这不是为了孩子么。你放心,都应着我的名儿,行不?”褚氏出身国公府,自幼也是有见识的闺秀,没孩子的事儿她虽着急,可也不会全都怪到自己头上。既是请神医来,索性都查一查。

三郎虽不愿让神医查这方面,可又不好意思叫媳妇没面子,道,“算了算了,我一大老爷们儿,还能叫你个妇道人家顶在前头不成。你只管安个心,明儿我去问问夏神医什么时候有空。”说着又嘀咕一句,“奶娃子有什么好的,那一回我抱小二郎,唉哟,那小子,一泡屎拉我身上,你说把我臭的哟。那臭味儿,三天不散。”

这事儿褚氏也知道,褚氏笑道,“小孩子家短不了的,要是咱们有了孩子,我天天挨臭味儿也愿意。”

三郎:…那不成粪坑了么。

不过看到他媳妇宁可做粪坑也都要生孩子的决心,三郎也只得尽快安排,还私下请嫡母帮忙,劝一劝他媳妇,三郎道,“我就是看她太心焦的缘故,想孩子快想魔怔了,这个顺其自然就好。”

谢莫如把事应下,道,“你多宽她的心。”

三郎正打算如何去宽媳妇心呢,他亲娘又找他,于贤妃道,“原是想跟你媳妇说,又怕她多心,大皇子二皇子都有嫡子了,你们一年成的亲,该抓紧些。”

三郎感觉自己都要被逼疯了,幸而他不知道他爹还找夏青城问了他们夫妻的身体状况,得知小夫妻二人身体都很健康后,穆延淳也就没说什么。

倒是三郎小夫妻过上了调理身子的日子,家长这么催,三郎也恨不能先生个出来堵父母的嘴。

穆延淳十分信服夏青城的医术,谢莫如倒是惯用窦老太医的。

帝后皆是三日一请平安脉,窦老太医今日来,依旧恭恭敬敬的皇后把了脉,说了些时令进补的事,同谢皇后道,“老臣过来,一则为皇后娘娘请脉,二则也是向皇后娘娘再磕个头,老臣明年就七十了,家里规矩,过七十刚手则不稳,不能再继续为娘娘当差了。”说着,起身行一大礼。

谢莫如命他起了,道,“我看你身子骨还硬朗。”

窦老太医道,“眼下瞧着还成,但给陛下娘娘请脉,何其要紧,老臣万不敢存半分侥幸。”

谢莫如想了想,道,“你这一去,太医院院使之位也是极要紧的,依你看,谁人合适?”

窦老太医道,“当下看来,太医院诸位同僚虽好,论医道皆不及小夏神医。不过,他不在太医院,这是一层障碍。太医院中,还有周吴二位院判,周院判金针是一绝,吴院判擅治伤寒,各有所长,论资历,周院判较吴院判更早进太医院,当院判的时间也更早些。”

谢莫如见窦老太医说的公允,问他道,“听说你有一子在太医院当差。”

窦老太医谦逊道,“他还是年轻,尚需磨砺。”

谢莫如,“我知道了。”命紫藤赏了东西,便打发窦太医下去了。

窦老太医要致仕的事,穆延淳自然也知晓了,事实上,窦老太医先上的致仕折子,也在新君面前面禀了致仕之事,穆延淳挽留一二,窦老太医定要守家里规矩,穆延淳也只得罢了。只是在太医院院使上,穆延淳很有些想让夏青城为太医院院使的意思。谢莫如笑,“陛下先去问问夏大夫,可有入太医院的意思吧。”

穆延淳去问了,然后很郁闷的同妻子道,“你怎么知道夏大夫不愿意在太医院的,他现下不也是为太皇太后调养么?”

谢莫如笑,“殿下想用人,得看其人志向,不说别个,当年太\祖皇帝何其英明,偏在江北岭身上碰了三回钉子。可先帝用筑书楼一事,便将江北岭留在了帝都。夏青城此人,是要成为一代神医的。神医同御医,是两码事。倘长久在宫里,就限制了他。再说,太医院院使,非但医术好,要知道太医院里除了院使,还有院判二人,御医十人。这十二人,都是院使管辖。除此之外,还有生药库,惠民药局的事,也要院使管的。就夏大夫的性子,他看病是把好手,管人却不一定成。要是陛下实在想用他,我给陛下出个法子如何?”

“说来听听。”

“咱们皇室内书库里有好几卷难得的医书珍藏,甚至还有秦汉时的一时医典,现今难见的。陛下拿此物令夏青城留任太医院,估计他也肯的。”

穆延淳想了想,最终没勉强夏青城,但那几卷医书也借与他研读,可是把夏青城感动的够呛,与六郎和小唐道,“陛下实在是一位明君哪。”

六郎&小唐,“这不废话么!”

夏青城不理他们,他已经决定,除了照料太皇太后的病情,就是悉心研读这等宝书了!

穆延淳对妻子道,“我这是先助他成就医道,待他真成了神医,咱用起来更便宜。”

谢莫如笑,“陛下圣明。”

穆延淳也是一笑,他性子宽厚,并不愿如何勉强夏青城,何况太医院里窦家医术也是祖传的精妙,老窦太医致仕,穆延淳索性就提了擅金针的周院判为院使,同时将先时在他王府的程太医补入了院判一职。

窦老太医得知此事,对儿子道,“皇后娘娘一直对窦家颇是照顾,眼下你虽只是御医,也要尽心当差,万不能堕了家族名望。”

小窦太医连忙正色应下。

周院判特意过来谢了一回老上司,窦老太医并不居功,道,“老弟你的医道,太医院人人皆知,院使一职,实至名归。”

周院判却是知道老上司定是为自己说了好话的,只是,客套的话说多了也无益。恩情记在心里便是。周院判此次过来,一为道谢,二则周院判以前却是没服侍过帝后的,这里就要跟老上司取取经了。窦老太医做院使多年,不能说的话一句不说,但也给了周院判许多有用的意见。

周院判夜黑方自窦家告辞。

窦老太医送走了周院判,自己去书院独坐。他侍奉先帝一辈子,先帝待他甚厚,先帝病重时,皇后娘娘受先帝临终前召见,其实当时为先帝主治的是夏青城。但,皇后娘娘到昭德殿时,漫不经心的扫了他一眼,他不知因何,就是觉着皇后娘娘那一眼是看他的。当时真的鬼使神差的,窦太医甚至不知道自己当时在想什么,皇后娘娘那一眼扫过,他便不着痕迹的闭了闭眼睛。他不晓得皇后娘娘是否留意到,但,皇后娘娘进去先帝寝宫未久,先帝便已崩逝。

到底,皇后娘娘当时是不是…

而我,堂堂太医院院使,先帝重用心腹之人,当时为什么会…回应皇后娘娘的眼神?

窦老太医想,这大概是自己终生都不会知道的秘密了。

窦家当然受过谢皇后的照顾,从初建闻道堂便让窦家医馆驻入时起,谢皇后对窦家虽态度平平,但实打实的,窦老太医明白,皇后娘娘,是有在照顾窦家。

这里的收买交好之意,窦老太医在先帝身边多年,自然明白。

但,窦老太医从来没有为皇后内应的意思…可当时,先帝弥留,我是不是有私心要示好皇后?我是不是泄露了先帝病情的秘密?

致仕也好,窦老太医委实有些累了。

若谢莫如知道窦老太医心中的种种烦恼,肯定会说,窦老太医非但医术不错,医品更是不逊于医术。谢莫如那天当然看到了窦老太医的闭眼睛的动作,但那时只是谢莫如对于穆元帝病情的最后一次试探了,实际上,谢莫如早在先前就拿到了穆元帝的病历药方。

当时看窦老太医那一眼,也只是最后再确定一次罢了。

事实上,当时谢莫如看的并非是窦老太医,而是一屋子形容枯槁的人们,从这些人的神情气色,也有利于谢莫如做出判断。至于窦老太医那个闭眼的小动作,在谢莫如看来,完全不算什么。不要说窦老太医无心,就是有心,在老王已死,新王当立之时,窦老太医有些个小心思,也是人之常情。

谢莫如倒未想到,就那一闭眼便折磨窦太医许久,要是知道此事,谢莫如更得对窦太医表示赞赏。这样有品德的医者,值得称赞。

好在窦老太医致仕,除去谢莫如赏了东西,穆延淳也对窦老太医颇有赏赐,故此,窦老太医虽致仕,也是善始善终。于一个供职于太医院的太医,这委实不易啊。

窦老太医刚致仕,南安州又送来安国夫人的遗折,安国夫人九月底过逝。

这位老夫人年岁已是不轻,当初在江南之战中还受过重伤,能活到现下这年岁,也算喜丧了。只是,南安侯夫人、四皇子妃少不得一场伤心。

穆延淳惋惜的同时又担忧南安关的安危,自南安侯调回帝都,这些年,南安关一直是安国夫人镇守。今安国夫人一去,南安关要如何安排,又是现成要操心的事。

穆延淳一面命礼部给安国夫人拟谥号写谥文,一面召集内阁开会,研究南安大将军的人选。最后,穆延淳决定让在江南的李宇继续南下,接任南安大将军一职。同时,令南安侯为朝廷钦差与大皇子穆木一道南下,代朝廷代新君,祭奠安国夫人。

谢莫如也特意召楚王妃和南安侯夫人进宫,安慰了母女一遭,道,“四嫂家里事多,是离不得的。倘夫人有意,不妨随南安侯一并去南安州,也代本宫祭一祭安国夫人。”

南安侯夫人颇是感激的应了。

楚王妃见她娘又要落泪,忙劝道,“外祖母这个年纪,快九十的人了,并不算短寿了。”

南安侯夫人哽咽拭泪,道,“纵不算短寿,人也唯有一父一母,父母离逝,天下至悲。”

南安侯还在给先帝守陵呢,接到朝廷圣旨,听说是岳母过身,连忙接了旨进宫去。穆延淳道,“南安你想过些清静日子,朕明白。只是眼下这事,还得劳烦你。”

南安侯也是有些伤感,道,“哪里敢当陛下一句劳烦,臣曾在南安州多年,颇得岳母指教,今岳母离逝,陛下让臣亲去祭拜,是为恩典。”

穆延淳也回忆起安国夫人当年何等勇武,于国功勋卓著,及至安国夫人这一离逝,君王何等惋惜。穆延淳说的是情真意切,历历在目。南安侯更添几分动容,穆延淳这才说起想拜托南安侯的事,道,“平远侯毕竟年轻,不及你老练,他又是新去南安州。待你去了那里,能指点的就指点一二。还有,南安多土族,而土族又分了许多种族,当初安国夫人能收服他们,现下安国夫人一去,推荐了自己的长孙接替南安州安抚司的位子。你过去,多留意,教化不是一时之事,倘当地土族有什么难处,你只管回来告诉朕,朕也是盼着他们过好日子呢。”

南安侯正色领命。

大郎得这差使,谢莫如难免多叮嘱吴珍几句,道,“南安州那里地气暖和,大郎头一遭出这样的远差,你帮他收拾些适用的东西。”

吴珍连忙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