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今天厨房熬的红豆馅儿不香,还是黄大人最近吃了小灶,每次黄大人来都撑不过三十个数啊。

想到这里凤雏急急忙忙往小厨房里去,千万别让厨娘熬坏了馅儿,大小姐一会儿要做点心给宋老太太,万一坏了手艺…

不能坏…这可是大小姐唯一的手艺了。

“黄大人最近有些变化,”徐清欢道,“常在夜里吃糕点就会发胖,不过精神倒是好了些。”

黄清和的脸顿时红起来。

徐清欢再次问:“什么时候上门啊?”

黄清和抿了抿嘴唇:“家中长辈已经来了,三日之后就去洪府。”徐大小姐明明什么都没问,他就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徐清欢很想知道两个人到底如何相识的,不过这事还是留着问洪大小姐,鉴于前世黄清和求亲的路走得不是那么顺畅,徐清欢提醒黄清和一句:“黄大人胖一些也好,也许去洪府有所帮助。”

黄清和有些讶异,难道洪大人喜欢身材高大、健壮些的姑爷?这么说,洪大小姐给他送糕点是有这一层意思。

他的确太瘦了些。

黄清和正思量着,只听徐清欢道:“毕竟胖一些,抗打。”

黄清和听到这话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不过很快他就直起身板:“应该的。”他私底下与洪大小姐见面的确该打,他咬咬牙也就撑过去了,如果洪大人不答应他们的婚事,他就天天上门讨打。

直到洪大人打不动了为止。

收回思绪,黄清和道:“前些日子被杀的商贾,加上蒋家和庄家难道都是韩参将所为?他只是要做什么。”

简王案来的突然,定然有些粮食还没来得及送到凤阳,如果她猜的没错,杀商贾是在审问粮食的下落,而且立威之后,这条运粮的线都会一直维持下去。

杀蒋大爷是因为韩参将发现自己的行踪被人发现,杀人灭口才能为自己做遮掩,而且孔二奶奶的死应该也与韩参将有关。

查到这里,好像抓住韩参将就能结案了。

徐清欢看向黄清和:“黄大人将这些据实禀告衙门,请衙差和京卫寻找韩参将踪迹。”

黄清和点点头:“我立即回去安排。”

这么轻松就办完了一桩案子,这个结果应该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吧,徐清欢送走了黄清和向宋家园子里走去。

不远处有几个人影,好像是娴姐儿和蒋大爷,两个人正站在桃树下说话,娴姐儿身边还有两个丫鬟跟着,蒋大爷显得彬彬有礼,一直在躬身说着什么,还让人拿了两只小匣子到娴姐儿跟前。

今天有些冷,徐清欢站了一会儿就觉得脚上有些发麻,却又怕惊扰到不远处的两个人,只能轻轻地挪动着脚步。

刚思量要不要离开,就感觉到有人走到身边,紧接着她整个人被人抱了起来,徐清欢抬起头看到宋成暄那双略微深沉的眼眸。

宋成暄一直将她抱进屋子放在软塌上:“这种天气穿着软缎鞋,不会觉得冷吗?”

银桂脸上露出自责的神情:“是我没有想周全。”

宋成暄动手去脱徐清欢的鞋,徐清欢脸不禁一红,只觉得羞臊极了,正想要说些什么,眼前浮现出娴姐儿那单薄的身影。

她觉得冷,娴姐儿肯定也冻坏了,可蒋大爷却没有察觉。

第六百四十五章 满意

宋成暄从银桂手中接过毯子盖在徐清欢身上。

屋子里的人退了下去,他这才抬起头来。

徐清欢靠在软塌上,石榴色衣裙衬着她的脸颊格外的俏丽,双眸如水般清澈,只是此时此刻目光微微涣散。

宋成暄道:“在想什么?”

徐清欢顺口道:“蒋大爷。”

屋子里的气氛一滞,徐清欢立即回过神看向宋成暄,宋大人的表情没有变化,但是目光阴沉了许多,明显有些不太高兴了。

好歹也是威风八面的上将军,怎么这样小心眼。

“我说的是案子,”徐清欢接着道,“方才娴姐儿和蒋大爷在园子里说话你也看到了吧!”

他那么警觉,无论走到哪里周围的一切都逃不出他的眼睛。

“看到了。”宋成暄不徐不疾地道。

蒋大爷与娴姐儿在园子里相会,她总觉得有些奇怪,蒋大爷彬彬有礼,做的丝毫没有错处,就好像故意做给别人看似的。

徐清欢本想将这话说出来,思量一下又皱起眉头,她完全被宋成暄带坏了,就算订了亲也该遵守礼数,蒋大爷这样做没错。

每个人都不一样,蒋大爷没有注意到娴姐儿冻得有些发抖,也不一定是没有对娴姐儿用心,但有些细节却还是让她起了疑心。

前世娴姐儿的绣品出现在李家,如果按时间来算,不出什么差错那时候娴姐儿应该已经嫁给了蒋大爷。

北方与东南的关系紧张,宋家和李家应该没有什么来往,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娴姐儿的夫家和李家有关系。

她与李大太太还因为鞑靼扣押大周商贾有过争执,那些商贾中明显有人顺着李家的意思再办事,那些人之中有没有蒋家?

“我与黄大人推断案情,好似这案子证据和线索都十分清楚,”徐清欢望着宋成暄,“只是有一点不合常理。

李四爷让蒋大爷盯着韩参将,韩参将为了遮掩行踪向蒋大爷下手,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想一想,韩参将这样仓促的动手是不是太过莽撞,即便蒋大爷死了,还有李四爷知晓他的身份。

他怎么会这样大意忽略了李四爷。”

宋成暄道:“能够带商队在外的人,多多少少懂些拳脚功夫,你站在那里许久,他怎么会没有察觉。

与喜欢的人在园子里相会,却被人偷看…就算崔颢也要遮掩一下。”

好好的分析案情,怎么到他嘴里就不正经起来。

好像她做了什么错事。

她无意窥探旁人,崔颢和闫四小姐那次也是为了查案。

徐清欢埋怨地看了宋成暄一眼,目光中颇有几分嗔意,看得他不禁心神一荡,成了亲之后她仿佛愈发活泼了些,是因为对他们婚后的日子还算满意吗?

宋成暄将烧好的暖炉塞进徐清欢脚下,声音低沉:“蒋大爷可能是在利用娴姐儿。”

徐清欢点点头,就算不管这案子,为了娴姐儿也要将蒋大爷查个清清楚楚。

徐清欢想着就要下地。

“做什么?”宋成暄问过去。

手里没有证据之前,现在抛出韩参将,暗中等待那些人的动作是最好的选择,徐清欢笑道:“我要去给祖母做红豆糕,小厨房的红豆馅熬好了,再不去恐怕就要全被凤雏偷吃光了。”她自己的丫头,她最为了解。

李四爷看着蒋大爷身上的伤,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

“你回去好好养伤。”李四爷道,“我去外面听听动静,现在就怕那姓韩的已经逃出了京城…”

“你要去抓韩参将?”蒋大爷惊讶地看着李四爷,“韩参将身边有死士,万一遇见了那些人,你可就危险了。”

李四爷冷哼一声:“不过都是些叛党余孽,竟然还能聚起那么多人。”

“叛党余孽”几个字,让蒋大爷的神情有些细微的变化,不过很快恢复如常。

“何不让你九弟帮帮忙,”蒋大爷道,“你九弟在刑部衙门,去抓捕韩参将名正言顺。”

提起李煦,李四爷微微皱眉:“九弟一直在衙门里忙碌不曾归家,我还没与他说上话。”

蒋大爷道:“难免如此,李九爷非同一般,现在刚刚崭露头角,将来还要担起重任,只怕更顾不得这些事了。

你是他的一母同胞,他将来必然会对你多加照应,李家也会跟着飞黄腾达。”

从前蒋大爷就对九弟很是钦佩,现在话语中更多带着信任和期望。

可不知为什么,李四爷总觉得蒋大爷今天说的话听起来有些奇怪,九弟要担起什么重任?

九弟在刑部任职,将来是要奔仕途,可说成是重任未免有些言过其实。

“东南和北方都有所变动,我们这次要趁着机会将大部分商线都握在自己手中,”蒋大爷道,“这些年我在南方攒下不少的人脉,这次你去太原和开平卫也要走走关系,地方那些官员和卫所的人都相信你。

以后我们一南一北,运粮食拿盐引,很快就能成就大事。”

李四爷见蒋大爷说得兴致勃勃,不禁皱眉:“只怕没有那么容易。”

蒋大爷伸手拍了拍李四爷的肩膀:“我早就说过,李家和你母亲娘家都是北方大族,将来在北方必然有大作为,等你九弟回到北方做官,你们就是如虎添翼,你会发现做起事来容易了许多。”

李四爷本是来探望蒋大爷的,没想到却被蒋大爷说了这样一番话。

李四爷道:“我九弟会回北方?”

“自然,”蒋大爷目光闪烁,“我一个外人都知晓的事,你不会没有半点的察觉吧?”

李四爷隐约觉得蒋大爷今天的话十分重要:“你说的是什么事?”

“你九弟为何会有今天?那是太原府学政一直以来的栽培,”蒋大爷道,“既然是有意栽培,就必然要让你九弟回到太原去,将来你九弟会取代张玉弛到大同府、万全都司卫所做都统,统御整个北疆。”

李四爷愣在那里,有些话他虽然隐约听父亲提及过,但蒋大爷说统御整个北疆他还是第一次听到…

九弟会这样厉害吗?他们李家要与张家比肩?那怎么可能。

“张家是外戚,我们李家什么都不是啊。”

第六百四十六章 答案

李四爷说完这话,感觉到蒋大爷一笑。

“怎么?”李四爷道。

“李兄,”蒋大爷道,“我们相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你竟然这般迂腐,太后娘娘嫁给先皇之前,张家祖上也只是个勋贵而已。”

说完这话,蒋大爷忽然意味深长:“难不成你李家非要有个天潢贵胄,你才敢想这些,经过昨晚的事我算明白了,小心翼翼的又有什么用?不知道什么时候灾祸就会降临,那些人毫不顾忌地向我下手,还不是因为我是个无名小卒…”

李四爷本来心中存着几分疑惑,觉得蒋大爷与往日有些不同,现在明白过来,蒋大爷是因为昨晚的事心绪起伏。

李四爷刚想到这里,只听身边小厮来道:“九爷来了。”

“九弟。”李四爷快步走出去。

兄弟两个见面,李四爷立即伸开了手抱住李煦的肩膀拍了拍,兄弟两个显得十分热络。

李煦微微笑着:“四哥来京之后,我衙门里忙没能得空回来,今天晚上我们兄弟好好说说话。”

李四爷点点头:“九弟清减了不少,是因为衙门里太忙吧?我来到京中听母亲提及简王谋反案的事,才知道有多凶险,幸好母亲和你安然无恙,只是…”李四爷想起族姐没有继续说下去。

几个兄弟里面他与九弟最亲近,虽然他不及九弟聪明却知道多读书的好处,于是时常会向九弟讨教些学问,九弟也总能耐心讲给他听,没有嫌他在这方面太过迟钝。

蒋大爷也走上前与李煦见礼。

三个人一起进屋说话。

蒋大爷知道李煦为何而来,就将与顺天府黄大人说的那些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李煦。

李煦听着蒋大爷提及宋家:“徐…宋大奶奶有没有问你什么话?”她现在嫁给了宋成暄,已经不再是徐大小姐。

朝廷还给了她诰封,不日她就会跟着宋成暄去常州上任。

虽然已经过去了许久,李煦的心中早就该一片平静,可每次提及有关她的事,他仍旧难免会受些触动。

她的日子过的很舒心吧,想要的都拿到了手中,回到常州之后,东南就是他们的天地,再次来京中时,他们岂会再屈居人下。

皇上不知晓,惩办了简王之后,东南却留下了一个最大的祸患,等到宋成暄兵强马壮之时,他必然以魏王的身份回京复仇。

“宋大奶奶问我,派去盯着韩参将的人有没有回来。”

蒋大爷的声音打断了李煦的思量。

李煦抬起头,眼睛中不见半点波澜,徐清欢会问这话,是在确认昨晚刺杀蒋大爷那些人的身份。

李四爷道:“必然就是那韩参将,长姐也是韩参将害的,否则他不会向蒋大爷下杀手。”这是最好的解释。

李煦没有接着李四爷的话说下去,而是淡然地看着蒋大爷:“蒋大爷可认识山西焦家?”

蒋大爷思量片刻,很快就摇头:“不认识。”

李煦道:“他也是运粮换取盐引的商人。”

蒋大爷与李四爷面面相觑,四目相对,两个人都是一脸茫然,显然对此一无所知。

蒋大爷道:“那个焦家可有什么事吗?”

李煦没有多谈:“既然不认识就不用放在心上。”

说完话,李煦站起身准备告辞。

“李九爷,”蒋大爷叫住李煦,“有没有听说南直隶会减少盐引?北疆卫所用不着那么多粮食了?”

李煦目光湛湛地望着蒋大爷:“你这消息从何而来?”

蒋大爷抿了抿嘴唇:“我今日本想问宋家大爷,虽说我家与宋氏族中三房定了婚约,但还是第一次宋家长房的大爷,难免觉得生疏,也就没有开口。

今年不管是府衙还是地方卫所,都不准商贾运粮出去,那些粮食是去年朝廷收上来的,按照每年的惯例早就该北上了。

如果以后南直隶不能换盐引,我与四爷就要另寻商路。”

南直隶不肯放粮。

李煦微微眯起眼睛,蒋大爷是有意向他透露南直隶的情形,不肯放粮就是有了其他思量。

宋成暄将粮食留在南直隶,显然是要用来养兵。

李煦站起身:“朝廷没有下令减少北疆军备,不用相信那些传言。”

蒋大爷松了口气:“这样就好。”

李煦看向李四爷:“明日父亲、母亲就要回太原了,你也早些回去。”

说完话,李煦离开了蒋家。

等到离开蒋家院子稍远了些,衙差上前禀告:“大人,顺天府那边传来消息,已经四处在追捕韩参将。”

李煦点点头示意已经知晓。

徐清欢和宋成暄认定凶手就是韩参将?

李煦突然勒住马,转头看向蒋家的院子,徐清欢向来想得周全,她岂会轻易就下了结论?今日蒋家大爷故意在他面前提及南北的局面,显然是有意在提点他,不要插手眼前这桩事。

为什么?

答案仿佛已经呼之欲出。

李煦微微收拢了手指。

李家的小院子。

李煦进了门就看到李大太太在忙碌。

李大太太带着人收拾箱笼,所有的物件儿她都要亲手放好。

李煦上前劝说:“母亲该多歇歇。”

“没关系,”李大太太笑着道,“就快弄完了。”

管事妈妈立即道:“大太太不放心将这些都交给我们收拾,特别是九爷的物件儿…就连书房里的用具也是大太太亲手刷的。”

“煦儿就爱那些,”李大太太眉宇中满是慈爱的神情,“我记得煦儿小时候就喜欢端砚和老墨,可他又不肯说,有一次我在李家老祖宗那里看到了一块端砚,想方设法才要来,到现在煦儿还用着。”

李煦扶着李大太太坐在临窗的大炕上。

李大太太接着道:“后来学政大人送给了煦儿一块端砚,比李家传下来那块不知要好了多少,我让煦儿换了,煦儿却不肯,只说祖宗传下来的更要珍惜。”

李大太太说完,抬起那双明亮的眼睛仔细地望着李煦:“煦儿说的对,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如何能丢了,长辈珍藏了多年,用了那么多的心血…

后辈子孙就要好好走下去,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

李大太太说着眼睛微微有些发红,不过她却笑着遮掩过去,再次看向李煦:“我煦儿从小就是有大志向的,母亲相信这么多年的努力不会白费。”

第六百四十七章 世子爷的嘴

李煦刚想要说话,却被李大太太阻止。

李大太太笑着又开口:“你听母亲说,在母亲心中谁都不如你,要说大周的青年才俊,那个宋大人虽然威风凛凛,年纪轻轻就被皇上封去常州,人人看着都羡艳的很,母亲却觉得他不及我儿半分。

母亲只恨自己没有多大的本事,不能帮衬着你。”

“母亲别这样说,”李煦道,“母亲尽心尽力,儿子都知晓,家中几个兄弟,只有我从小身子孱弱,让母亲总是牵肠挂肚。”

李大太太的手微微一颤,半晌她抬起头望向李煦:“你是与几个哥哥不同些,虽然小时候身子弱,长大以后却很少让母亲操心。”

母子俩正说这话,李四爷走进屋。

李大太太立即扬起脸看向李四爷:“你们兄弟坐着,我去厨房看看饭菜准备好了没有。”

走出屋子,李大太太直奔大厨房。

“大太太都准备好了,您就安心吧!”管事妈妈上前低声道,“不会有什么闪失。”

希望这场风波早些过去。

李大太太松口气:“回到家就太平了,我也不求别的,只求能够堂堂正正拿回我们自己的东西。”

今天晚上天格外的黑。

大风过后,冷得让人觉得又回到了冬夜。

京城外破道观的角落里,一个人影蜷缩着,虽说这两天还有许多事要做,可他就是睡不着,心中挂念着妻儿,她们不知现在怎么样,还能不能活下来。

在军中出生入死,一步错步步错,如今沦落到这个下场,不知该去怪谁。

一阵脚步声传来。

韩参将浑身戒备,握紧了手上的长剑。

“太冷了,”那人嘟囔着,“好在这里有个道观,里面有人吗?我能不能进去躲一躲。”

韩参将没有出声,这段时间在外风餐露宿见过不少这样的流民,他自然不会向一个流民动手。

外面的人慢慢地走了进来。

韩参将本不欲去理会那人,却不想那人走到角落里摸摸索索一阵子,然后黑暗中亮起了一支火把。

火把的亮光径直晃过来,韩参将不由地皱起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