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慧接过后好奇的问,“这是什么啊。”

“你打开看看。”

董佳慧打开一看,盒子里竟然是一块女士手表,上海牌的,她惊讶的看着赵东林,是真没想到赵东林会送块手表给她。

“我前天去县里开会,看到这块表不错就买了。”

事实自然不像他说的这么轻描淡写,在这个计划经济年代,所有的工业用品都都得凭工业票才能购买,光是这个票就已经难住了大部分人,赵东林之所以有,还是之前在部队的时候留的。

其次,上海牌手表属于供不应求的商品,不说价格不便宜,有时候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

这块表一百二十八块钱,在农村,普通人家收入好的一个月不过十块钱,这块手表抵得上农家人一整年的收入,还得不吃不喝才能存下。

“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董佳慧要把表还给赵东林,赵东林推拒道,“收下吧,这是送你的结婚礼物。”

结婚两个字从他嘴里轻轻飘出,那么自然而然,不刻意不扭捏,仿佛就该如此,董佳慧抬眼看他,被他眼里蕴藏的温柔打动了。

她捏着手里的纸盒子,第一次对结婚燃起了发自内心深处的欢喜来。

一开始,赵东林于她而言是根沉溺水中的浮木,因为除了他之外,她已经没了其他更好的选择,尽管他是个令人心仪的男人,但她对他并没有产生任何爱情的情愫。

她带着一颗自私的心回应了他的感情,可今天,这个结婚礼物让她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开始有了期待。

因为一块手表,但也不仅仅是一块手表。

在二十一世纪一块手表可能不算什么,价值也有高有低,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但在七十年代的今天,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是结婚三大至高配置,手表在市场上更属于一表难求。

他不因为自己离过婚而看轻自己,在彩礼上给予自己足够的尊重,甚至不声不响买了块手表送给她,跟她说是结婚礼物。

她从来没有这样要求过他,这一切都是他自发自愿做的。

一个男人重不重视你,跟他愿意为你花多少钱,虽然不是全然对等的关系,但起码是有一定因果的,一个不重视你甚至无视你的人,会花这个力气花这么多钱去买块手表吗?这不是必需品,买不买都无所谓,即使不买也不会影响他们的说亲。

“谢谢你,我很喜欢。”

这一次她没有拒绝,而是对他笑着,坦然的收下了。

“嗯,你喜欢就好。”

见她喜欢,赵东林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

到了饭点,两家人在饭桌上坐下,家里椅子不够,董佳慧几个嫂子去邻居家借了几个椅子。

“亲家,你们这真是太客气,这么一大桌子好菜,咱们今天肚子得圆两圈才能下桌了。”

董佳慧跟赵东林出去说了几句话的功夫,两人的婚事已经谈定了,张巧儿跟陈桂香开始互称亲家起来。

“客气啥呀,都是家常菜,你们不嫌弃就好。”

陈桂香开怀笑着给大家布菜,一定不让客人空碗空筷子。

“嗯,味道挺好,亲家这手艺赶上国营饭店的大厨了。”

“是啊,好多菜色我都没见过,我都不知道冬瓜还能用小虾米来煨呢。”

赵菊花时不时说几句话活跃气氛,比如今天桌上的菜,她几乎夸了个遍。

“我家佳慧啊特别会做饭,这个冬瓜煨河虾,还有这个大骨汤都是佳慧鼓弄出来的,我们这都是跟她学的。”

之前总是两个妯娌表现好得婆婆夸,这次刘秀云也聪明了一次,在恰当的时候说了句恰如其分的话,看到婆婆嘴角的笑意,刘秀云的头高傲的往上扬了扬。

“可不是,要是佳慧自己动手,今天的这几个菜的味道可要增色不少。”

周银娣也给小姑子助了一把力,赵菊花笑着说,“那以后我可得找机会尝尝佳慧的手艺了。”

“有机会,咱们离的这么近,想吃啥张个口,不费什么事儿。”

陈桂香说完,赵菊花捂着嘴笑着说,“婶子,你这话就说错了,我现在是跟佳慧离的挺近,等佳慧跟东林结了婚我可就离的远了,想吃啊得回上河村才能吃上喽。”

一桌人就哈哈笑了起来。

第二十三章

赵家的人刚离开, 整个大宇村都知道董佳慧今天说亲的事。

“说的是上河村赵满柱家的大儿子赵东林,也是离过婚的, 前头的媳妇是下乡的知青, 后来不知怎的, 不想跟赵东林过了要回城, 心狠的撇下两个孩子就走了。这赵东林也是个能耐的主, 十几岁进部队一路当上连长,前阵子转业回乡当了他们上河村的村支书,一个月工资就有62块钱。”

永远不要低估人民群众八卦的力量,人前脚刚走,后脚就被人扒的底朝天,家里有啥人, 工资多少,房子多大,甚至于养了几只鸡几只猪都探听的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真的假的?她一个离过婚的也能找着条件这么好的?男方不是有什么隐疾瞒着没说吧?”

这就是人性, 大部分人是见不得别人好的,他们的隐藏台词就是,离了婚的女人不可能这么有市场,这男的即便是村支书, 即便工资拿的高也一定有什么不好的。

“隐疾倒是没听说过, 刚刚他人经过,我远远看了一眼,穿着军装, 长得挺精神的,个子高着呢,起码得有六尺高。”

一尺是三十三厘米,六尺就相当于一米八左右的身高,这个身高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算高的。

“这下陈桂香满意了,挑捡了这些日子,还真给她捡了个好的。”

赵东林在部队是连级干部,拿的是二十级工资,转业后属于乡级科员,由上级指派到上河村担任村支书,工作就是负责监督村长及村委会其他人的工作,拿的是二十一级干部工资。

二十一级行政工资每月六十二块,如今一块钱就能买一斤二两鸡蛋,买一斤七两的猪肉。

玉米面能买十一斤,白面能买七斤,豆油能打一斤四两,如果是白萝卜,可以买上百十来斤。

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的城市户口,有了城市户口可以去工厂招工,城里工人的工资最普遍的是三十六块钱一个月,城市居民的人均生活费一个月八块钱,要是算农村生活费那就更少,人均两三块钱就足够了,毕竟农村有自留地,蔬菜鸡蛋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另外花钱去买,六十二块钱的工资,还是月月都有,那是多大一笔收入,也难怪村里好些人心里头泛酸。

从下午开始,董家一**的来了好些人,都是来打听董家跟赵家亲事的。

“桂香,这下你可是扬眉吐气了,佳慧找的这个比之前那个还好呢。”

陈桂香本来是笑着的,一听这话脸上就有些不大好看,觉得说这话得简直不知所谓,都这时候了,还提什么卢家,这不是存心让人心里不痛快嘛。

陈桂香还没说话,另外就有人跳出来转移话题,当和事佬。

“哎呀,今天是个好日子,提以前的事做什么,咱们说以后就行了。”

“就是,人家可是村里的支书,是吃公家饭的,佳慧下半辈子跟着吃香喝辣就行。”

“听说男方有两个孩子,都是多大啊?”

“一个四岁,一个还不到一岁,都挺小的。”

“小的好,小的佳慧嫁过去带着还能养熟了,要是大了心里记挂着亲妈就养不熟了。”

“这样也好,不管以后佳慧生不生,反正男方有孩子也不怕。”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的热闹,陈桂香就陪大家坐着间或回两句,等下午上工时间到了大家才各自散了。

*****

张巧儿回家后拿着儿子赵东林跟董佳慧的生辰八字去算日子,顺便问问两人合不合适,现在全国都在开展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因此她是偷偷带着鸡蛋白面上门问的。

“这两个八字算下来上乾下坤,天作之合,夫妻和睦,事事顺心,能够安享晚年,子孙都有大出息。”

张巧儿一听两人八字相合高兴的合不拢嘴,至于什么“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话没怎么注意,拿着先生算好的日子就回了家。

农历九月十月十二月各有个好日子,因为今年过年早,元旦后一月三十号就是除夕了,腊月里忙着过年天气也太冷,因此张巧儿首先把农历十二月的那个日子给否了,剩下的两个她纠结着选哪个。

“妈,要不你问问大弟的意思,他要是想早点娶媳妇呢你就挑前头那个,他要是愿意多等等,那你就给他挑后头那个。”

农历九月也就是阳历十月,属于天气不冷不热刚刚好的时节,等到了十一月就开始上冻了,赵彩霞自己就是冬天结的婚,那叫一个痛苦,所以她觉得能早点结就早点儿结,新人不用受苦,来家里帮忙做席面的不用受苦,就是一家人也不用顶着凉水洗锅洗碗。

“问你兄弟,问他能咋说,他肯定是巴不得媳妇早点进门子了。”

赵彩霞看她妈笑的不像不情愿的样子,手里剥着花生好奇的问道,“妈,我觉得你对这新媳妇挺满意的啊,怎么之前听美香说你不大同意的呢。”

张巧儿放下手里写着结婚日子的红纸,叹了口气,跟大闺女把自己上次去大宇村的事说了。

“我觉着这闺女性子挺好,模样也不差,也挺会收拾孩子的,你说你兄弟娶媳妇回来图什么,不就图过日子带孩子嘛,人是他自己选的,我硬是犟着不同意也不是个事啊,之前汪梅那事你兄弟心里说不准真的怨我,这次我要是不顺着他,以他的性子,这辈子不找都有可能。”

赵彩霞把剥好的花生米碾碎了喂给英宝吃,边喂着侄女嘴里也不住的安慰着她妈。

“妈,你别想那么多,东林心里不可能怨你,谁也不知道汪梅是那样的啊,刚认识她那会她嘴多甜啊,跟摸了蜜一样,别说你看差了,我还看差了呢。人嘛都是会变的,她一个城里人,不想在农村过想回城里也正常,我没去过大城市就去过咱们县城,我还羡慕住在县城的人呢,人家出门就是大公路,有商店有市场还有电影院,这些咱们下乡可没有,所以吧,我一直不认为汪梅回城怎么样,虽然东林没了媳妇但现在不是又找了嘛,只是可怜了这两个没妈的孩子。”

赵彩霞摸了摸英宝的头,英宝这丫头被张巧儿赵美香照顾的很好,米糊糊、鸡蛋羹、白面馒头泡糖水,吃食绝对是村里上数的,也亏了赵东林工资高,否则这么吃也吃不起。

赵东林每月的工资还是上交到家里,赵彩霞知道她妈手里捏着不少钱,像她平时回娘家,她妈也没少给她捎东西,大丫二胖最爱来姥姥家,就知道姥爷家的吃食多。

之前她妈过的挺节省的,现在不知道是不是想开了,也舍得拿钱出来给孩子们买吃的。

“给董家的彩礼就那么来?”

六十六块钱,从头到脚买两身,另外还有50斤玉米面,20斤白面,10斤红糖,十斤水果糖,五条大前门,200个鸡蛋,另加两床棉絮。

之所以添这么多吃食,是因为董家说了,彩礼钱董家不会留,全让董佳慧带过来,另外,董家还给佳慧陪嫁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台缝纫机。

缝纫机是陈桂香加上的,这半年来董佳慧给人缝缝补补做衣服能挣些钱,除了平时给家里添点东西外都给陈桂香存着了,钱不多,不过大几十块,陈桂香心疼闺女,想再添点钱给她买个缝纫机,这样到了婆家也能继续干点私活挣些钱。

女人手里有钱腰杆子才硬,她是怕闺女性子绵软,在婆家受欺负,虽然赵家人现在看上去都挺好,但日久才能见人心。

陈桂香的提议董家人大部分是没什么意见,尽管她是二嫁,但陈桂香用的是自己的钱给闺女置办嫁妆,另一个,董佳慧找的人家好,村里的干部,你能保证什么时候用不到人家的关系,人情社会,多个人就多条路,脑子清楚点的也不会计较这点蝇头小利。

“你妹结婚咱家没赚到还要倒贴,咱们农村有这么嫁闺女的吗?”

农村人家儿子值钱,闺女的彩礼娘家多半会扣下大半,甚至一样不陪的也有,到小姑子这可好,婆婆不仅说了赵家的东西都让小姑子带过去,还另外给她添置东西,一张床一个衣柜还有一台缝纫机,就算小姑子有几十块钱在婆婆那,剩下的也要花上百十来块的吧?

刘秀云不是对小姑子有意见,她就是心里不平衡。

“别人家是别人家,咱家是咱家,吧闺女不当人你就高兴了?亏你自己还是个女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这话是董佳慧说过,董家人觉得挺有意思,也常拿这句话开玩笑,董爱民一说刘秀云就绷不住笑了。

“瞎说什么呢,我就是这么一嘀咕,就成为难了?”

刘秀云哼了一声扔了件衣服过去,经过丈夫这么一打岔她心里的不舒服已经散了大半,剩下的就只能忍着了,关键是这种想法千万不能让婆婆知道,否则又得说自己如何不懂事,不团结。

“家和才能万事兴,你是咱董家的媳妇,就得守咱们董家的规矩,咱们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就跟生产队吃大锅饭一样,不能有那种你吃得多我吃的少的心思,你要是觉得自己吃不饱那你就使劲吃,咱们全家不吃紧着你一人吃饱了,要是你自己不饿只是看别人吃的比自己多就心里不痛快,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要反思,要纠正。”

这么大人,被婆婆这么当着面的教训还怎么见人啊,反正刘秀云是挺怵自家婆婆的,虽然婆婆人看上去挺和气,也不是那种天天来事的性子,但说话做事一套套的能把人给说晕了。

更无语的是,每次被婆婆教训后,刘秀云都觉得婆婆说的话特别对,特别有道理,这就造成了她自己心态上的纠结和崩溃,理智上知道自己错了,但思想上却控制不住那么想,有时候她都觉得自己会得精神分裂症。

第二十四章

这天卢成元刚出了家门准备去地里上工, 路上遇见了几个从小光着腚长大的发小,走过来就搭上了卢成元的肩膀。

“大头,你媳妇说人家了, 你知道不?”

卢成元绰号大头, 之所以叫这个, 不是因为他头大, 而是因为他名字里有个“元”字。

新中国成立没多少年,村里不少人家还留着旧社会的老物件,比如袁大头。

银色的铜板上刻着一个光头男人,老人们说那个男人叫袁世凯, 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当过皇帝, 不过当了八十多天就嗝屁了。

老人们还说,这种铜板就叫袁大头,民国的时候,大家都用这种铜板买东西。

孩子们听的似懂非懂,什么民国,军阀他们不懂,

只记住了个袁大头, 从此, 大头就成了卢成元的外号。

卢成元听的云里雾里,一时间没回过味来发小们说的是什么事儿。

“你前头的董家媳妇儿跟上河村的村支书赵东林说上亲了,结婚日子都定下了,怎么样, 你听了之后感受如何?”

都是一起长大的,从小到大玩笑惯了,彼此说话没什么顾忌,他们的本意是调侃卢成元离过婚娶了两个媳妇的事,也没其他的意思。

毕竟两人离了婚,也各自有了新的生活,没什么好避讳的。

可他们说完后发现卢成元的面色不大好,不是想象中豁达的样子,这就让他们有些搞不懂了。

“怎么?你不会真的心里不痛快吧,我劝你赶紧把心思收了,你现在的媳妇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要是让她知道你还惦记着之前那个,她还不定闹成什么样子。”

“就是,过去的事就算了,别再瞎想,把现在的日子过好,早点生个大胖小子是正经。”

这算是发小们的肺腑之言了,从唐彩凤进门到现在,卢家是两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让村里人跟着看了不少笑话。

本以为卢成元离了婚又娶了新媳妇,卢老婆子很快就该抱上她心心念念的大孙子了,谁知几个月过去了,唐彩凤的肚子一直没动静,大家伙儿私下里都在议论,不过没拿到明面上说而已。

前头媳妇没怀说人家怀不上,有问题,这都换新媳妇了,没道理还怀不上啊。

村里人爱相互间说笑,但这玩笑不是随便开的,随着说着玩叫玩笑,说到别人痛点了那就不能叫玩笑了。

比如唐彩凤没动静这件事,难不成谁敢当面问卢家人,哎,你家媳妇怎么还没怀上呢,一个两个都没动静,不会是你家儿子自个有问题吧?

这话大家私底下说说也就罢了,谁能拿到卢家人面前提?除非真想跟卢家结仇,卢有根还当着队长呢,谁敢?

董佳慧说了亲的事让卢成元心里不大痛快,这种不痛快表现在他比平常更不爱说话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唐彩琴照例是一通含沙射影的辱骂,卢成元盖着毯子,背着唐彩凤躺着,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

赵家挑的日子是农历十月初八的,也就是阳历十一月二十八号。

“你那婚房怎么弄?董家要陪一张床一个衣柜,剩下的你还要添置些啥?”

这年代讲究人家结婚就是三转一响并三十二条腿,三转一响另说,就说三十二条腿,包括了床、沙发、衣柜、五斗柜、写字台跟梳妆台。

这些家具赵家都有,当初赵东林跟汪梅结婚张巧儿就给他们置办全了,但现在这个情况,要让董佳慧进门后用之前汪梅用剩的东西,张巧儿怕董佳慧心里头膈应。

“重新置办吧,换下来的家具放美香屋里。”

刚好美香房里的家具旧了,不如给她淘换下来也不浪费。

张巧儿点头,家具看似大件,其实找木匠打家具不过费些木材钱手工费,一套打下来百十块钱顶天了,儿子一个月六十二块钱的工资,这百十来块钱她还是舍得掏的。

日子定下后,赵懂两家按部就班的做着准备工作,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到了结婚的正日子。

这天,天刚蒙蒙亮陈桂香就推丈夫起床。

“我一晚上没睡好,咱们得早点起来做准备。”

她生了四个,娶了三次儿媳,嫁过一次闺女,按理说有经验了不该紧张,何况闺女这次嫁人还是二婚,可正因为二婚,陈桂香心里头才更加紧张。

赵家仁义,没说婚事随意糊弄,而是按着正紧结婚办的,礼节上彩礼上一样不差,人人都说佳慧这次掉进了福窝,陈桂香越发想把喜事办好。

男方早上过来接亲,中午自家摆酒,这一整天都别想闲下来。

“爱华爱民,你两今天负责招待客人,爱国,你负责烟酒这块,把东西看顾好了,该发的发,不该发的别乱散,这些可都是钱,赵家送的那五条大前门我估摸着用不掉,等喜事办完了,你几个舅家大伯家再各分两包,剩下的留着过年。”

“银娣,你们三赶紧去各家把借来的桌椅搬家来摆上,还有碗筷也各家借几个,收拾停当了银娣去佳慧屋里陪她,看她那有什么要帮忙的,秀云跟娟子去厨房,帮着九婶递个碗择个菜什么的。”

家里办席请了村里的九婶做席,另外亲近的人家也会过来帮衬,这是各家约定俗成的规矩。

听到主屋里的动静,一家人都起了,这种大日子,谁也不会当那个掉链子的。

陈桂香条理清晰的把事情安排好,整个家里最闲的就是董佳慧这个新娘子了。

换上自己做的新嫁衣,红色的的确良布料,董佳慧做的上衣结合了旗袍和西装的特色,小立领,半收腰,本就是细骨架,这么穿越发显得身材窈窕玲珑,配上盘起的头发和红色的唇脂,倒真有股民国时候,江南姑娘的文静秀美。

“我闺女真好看。”

董佳慧换上衣服后,她妈跟三个嫂子都看傻眼了,之前穿的宽宽松松的不显,谁能想到这衣服一收腰能把身材衬的这么好啊,何况董佳慧本就是按着自己尺寸做的,更是合身的不得了。

“这可真是新娘子,佳慧穿红衣裳多好看啊。”

结婚前赵东林专门带佳慧去了趟县城买衣服,佳慧去一看,清一色的蓝灰绿,挺多一两件花样辣眼的印花,款式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董佳慧没买成衣,跟赵东林说要扯布自己回来做,赵东林再三确认没问题来得及才同意。

回来后赵东林又托人给董佳慧找了身军装,一是怕佳慧赶不及做衣服,另一个,这年代结婚流行穿军装,他给自己准备的也是军装。

“确实比军装那身喜庆,那就这样吧,来,把这碗荷包蛋吃了。”

陈桂香递了一个大碗过来,碗里卧着六个白嫩嫩的荷包蛋并一整碗的红糖水。

“这么多呢,我哪吃得下啊。”

六个蛋,她又不是猪,哪能吃下这么多。

“你今天要忙一天呢,中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上饭。你慢慢吃不着急,六个蛋,六六大顺,其他数字不吉利。”

赵家九点十八分来接人,到时候闹闹哄哄的,一通流程下来估摸着十点多种才能往赵家去,到了上河村,又是一通习俗,董佳慧作为新娘,今天就是供人围观的,哪能好好吃上饭啊。

什么事但凡跟吉利不吉利的沾上边陈桂香就分外较真,董佳慧捧着碗,一口一口的真把那六个荷包蛋给吃完了,这时候家里陆陆续续的来了客,陈桂香把碗收走,留下周银娣,带着另两个儿媳出去了。

“让我来看看新娘子。”

话音刚落,一个瘦长脸的中年女人进了佳慧的房间,正是佳慧的大伯娘孙玉萍,身后跟着堂妹董小娟。

今天董佳慧出嫁,按习俗娘家得请两位男性护送她去婆家,送亲的一般是叔伯舅父或表兄堂兄这类至亲。

董长贵有个亲兄弟,越过他去不合适,另一个找的是陈桂香的大哥,也就是董佳慧的舅舅。

“哎呦喂,佳慧今天这么好看呢!”

“可不是,她今天是新娘子,可不就是最好看。”

好在有周银娣陪着,她本就是情商高的主,有她在,董佳慧只要轻轻松松坐着就行,完美的扮演着一位羞涩的新娘就行。

董佳慧微笑着叫了声孙玉萍,穿过来这大半年她也知道,这位大伯娘不是个好惹的主,凡事都爱跟人比,跟陈桂香虽是妯娌但关系一般。

农村里像这种亲兄弟即便分家了也会隔院住着,当初董长富董长贵两兄弟分家时,陈桂香宁愿重划了一块宅基地也不愿意跟孙玉萍做邻居,可见陈桂香是多么厌烦这个嫂嫂。

董小娟从进屋后就一直盯着董佳慧身上的那套衣裳看,女人天生都是爱美的,对好看的衣服没什么抵抗力,虽然她不懂什么时尚潮流,但这套衣服颜色正,版型好,董佳慧穿在身上说不出呢好看。

董小娟就是张巧儿之前提过的那个,她圆圆脸,微胖,不是顶好看但也是个耐看的姑娘。

这年头瘦的人多,像董小娟这样微胖的反倒显得有福气。

她比董佳慧小一岁,上个月刚定亲,找的是新河村张木匠的小儿子,婚期定在开年后的三月。

这两堂姐妹都是家里受宠的女儿,从小什么都是比着来,董佳慧嫁给卢家后,因为卢有根是生产队队长,孙玉萍卵着劲儿要给闺女找个更好的,当初董佳慧离婚孙玉萍嘴上安慰心里其实挺高兴,她就是见不得陈桂香,也见不得陈桂香的闺女好。

董小娟看到董佳慧打扮的这么好看,心里有些微微的妒意。

“佳慧姐,你这件衣服真好看,明年我结婚的时候你也给我做一件吧。”

董佳慧笑了笑,不应承也不拒绝,指着屋里的板凳说,“大伯娘,小娟,你们坐会吧。”

床头柜上放着个红色的托盘,里面有花生、瓜子、水果糖,董佳慧各抓了一把拿给她们。

她向来认为人与人之间话不投机半句多,特别是今天这种日子,她更不想费心跟这对母女说什么场面话了,等她嫁进赵家,日后跟她们有没有交际还是一回事呢。

来董佳慧屋里的亲戚邻居都是周银娣招待,九点多钟,外面响起了鞭炮声,老远就听到有人在喊,“来啦来啦,新郎来着拖拉机接新娘来啦!”

屋里的人坐不住了,全都跑出去看热闹,周银娣留下陪佳慧,不能让新娘子一个人待着。

陈桂香董长贵早就等在屋里,董佳慧屋里的窗户对着大门,周银娣伸着脖子往窗户外面看,边看边跟佳慧说。

“来了,东林进来了,几个小伙子开着拖拉机,东林穿着军装可精神了。”

董佳慧坐在床边,透过一条缝隙,刚好看到一抹绿色的身影进了院子。

“爸,妈,我来接佳慧过门。”

这是赵东林第一次正式场合改称呼,陈桂香董长贵眼睛都有些泛酸,哪怕这不是第一次嫁闺女,看到这么精神的女婿,他们心里头高兴的很!

“好,以后你就是咱家的女婿,我跟你爸别的不求,只求你好好待佳慧,和和美美过日子。”

赵东林郑重点头应下,“爸妈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对佳慧,请你们放心把佳慧交给我。”

陈桂香含泪点头,笑着对他说,“行,你是个好孩子,我们对你放心的很,佳慧在屋里呢,你去接她吧。”

话音刚落,佳慧的堂嫂在人群中喊道,“哎,新郎相见新娘可没那么容易,丈人丈母娘这关是过了,还有咱们这些亲戚呢,起码得有点儿啥表示吧。”

赵东林笑笑,从容开口回道,“好,大家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迎亲队来的路上已经散了不少糖和烟,赵东林还准备了毛票子发给孩子们当见面礼,堂嫂这话没头没尾,大家听了只一个想法,人家嫁闺女的都没意见,你这个堂嫂出来要什么表示?

“那就唱首歌吧!”

“是,唱首歌表示表示!”

众人没搭堂嫂的茬,不知谁喊了句让赵东林唱歌,就立刻得到了其他人的响应。

“那我就唱首军歌吧,《团结就是力量》,以后咱们大家就是亲戚,就是一家人,这首歌也算应景。”

说完,赵东林开口唱起了军歌,毕竟是军营里出来的,唱的铿锵有力,字正腔圆,听的人热血沸腾,一首歌唱完,众人纷纷拍手叫好!

第二十五章

“东林唱的真不错,字正腔圆, 不愧是从部队出来的。”

房里, 董佳慧跟周银娣正侧着耳朵听堂屋的动静, 新娘得等着新郎来接人,因此董佳慧再好奇也只能在房里等着。

她感觉这时代的婚礼非常的朴素与简洁,穿越前她曾经参加过表姐的婚礼,新郎被整的那叫一个惨, 喝特制的辣椒苦瓜水, 腿上撕胶带, 跳艳舞,做俯卧撑, 还得在新娘亲友团里发99个99红包, 寓意天长地久。

这么一看的话,尽管堂嫂丁艳站出来为难了赵东林两句有点莫名其妙外, 只是唱了首歌的赵东林也算不上多惨。

“好!新郎唱的真好, 把我们都听入迷了。”

“唱的这么好, 让人听了还想听。”

“行了, 大家伙别拦着新郎官接新娘, 耽误了吉时可不好。”

“大家给新郎官让路!”

这时候陪着赵东林一起来结亲的小伙子拿出了一包水果糖, 一把把的抓着就往天上撒。

“吃糖啦吃糖啦, 见者有份, 捡多少算多少啊。”

糖块跟天女散花一样在空中落下,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一群人闹哄哄的抢着捡地上的糖块, 另一群人簇拥着赵东林来到董佳慧房门外,起哄新娘开门出来。

周银娣笑着把门打开,阳光撒进屋子,仿佛探照灯一样照在董佳慧身上,她穿着大红色的衣服,端坐在床沿,端庄秀美,董佳慧看了眼赵东林,见他穿着崭新的军装,气宇轩昂,格外精神。

“新郎赶紧进去啊,你看新娘子多好看。”

在众人的调侃声中,董佳慧有些羞涩的低下头,脸颊上了胭脂般透上了粉嫩的颜色。

赵东林直直的看向董佳慧,这一刻,周围所有的人和景都成了虚幻的空间,他的眼里只有董佳慧一个人,面前的女人美丽秀雅,白皙的皮肤,乌黑的头发盘在脑后,下巴渐渐,脖子修长,唇上的那抹嫣红与大红的衣服相映成趣。

他就那么站在门口,时间仿佛静止了一样,众人看他这样,哪能不知道这是看媳妇看傻啦。

“赶紧进去吧,想看留着晚上洞房好好看。”

不知谁推了赵东林一把,把他推进了屋,众人哄笑起来。

*****

出门前陈桂香拉着董佳慧的手,眼里红彤彤的,显然是哭过。

她看着闺女,这是闺女第二次出门,她的心情比第一次嫁闺女还复杂,心里有数不清的话要说最后只汇成一句。

“以后跟东林一块好好过日子。”

董佳慧嗯了一声,她的眼眶也红了,这大半年,她早已经把陈桂香董长贵当成自己的父母。

“妈,爸,你放心吧,我会把日子过好的。”

不管怎么样,这是她自己的人生,她一定会用心对待,会好好对赵东林,也不会让自己受委屈。

赵东林站在董佳慧身后,多少能体会岳父母的心情,他承诺般开口道,“爸妈,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待佳慧,以后我一定常陪佳慧回来看二老,爸妈到时候可别嫌咱们跑的勤。”

一句话,说的陈桂香破涕为笑,在场的亲友也跟着玩笑道,“哪有丈母娘嫌女婿的,只要你们回来左手拎鸡右手拎鸭,你丈人丈母娘只有欢迎没有把人往外赶的。”

“不用,他们回来该是我杀鸡宰鸭才对。”

有了这个插曲,嫁女儿,为女儿担忧的心情缓解了不少,他们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这个女婿是个好的。

上拖拉机时,董佳慧准备自己跨上去的,赵东林一把将她抱起,放在了拖拉机上。

“哦哦哦,新郎抱新娘喽。”

小孩子们围着拖拉机拍手,董佳慧低头笑了笑,赵东林也笑着在她坐下,拖拉机“突突突”的开往上河村。

跟着一起去的除了佳慧的大伯和舅舅外,还有大哥董爱华,大嫂周银娣。

“你冷不冷?”

出发后,赵东林看佳慧穿的少,偷偷握了握佳慧的手,在她耳边小声问了句。

十一月天气转凉,只穿件外套肯定是不够的,赵东林怕她受冻。

“不冷,我里面加了衣服的。”

赵东林感受着佳慧的手温,不冷不热,证明佳慧确实没有说谎,她是真的怕冷。

“冷了就跟我说,我把外套脱了给你。”

董佳慧点头,赵东林这点她是挺喜欢的,挺会观察也挺会照顾人的。

男人的区别有很多,有的男人很会照顾人,有的男人眼里除了自己旁的一概看不见,赵东林显然属于会照顾人的那一类。

拖拉机一路开进了上河村,这是董佳慧第一次来,看着路上的景色,想着不出意外的话,自己将会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很久很久,心情也有些激动。

村口,看到接新娘的队伍回来,等在村口的人赶忙点上鞭炮,一行人在噼里啪啦的炮声中一路往赵家驶去。

“来了,新娘子来了!”

不管哪个村,遇上结婚的大喜事孩子们是最高兴最快活的,这样的喜事意味着他们能吃上甜甜的糖块,还能吃上好吃的席面。

一群亲戚邻居已经等在了院门外,大家都好奇新娘子长什么样。

能让赵东林动了心娶回家的女人,听说还是个二婚的,总有什么过人之处吧。

拖拉机停下后,赵东林先下去,然后回头扶着董佳慧下来,大家总算见到了新娘子的庐山真面目。

怎么说呢,好看是好看的,就是看上去太瘦弱了。

“这就是东林新找的媳妇?”

“这也太瘦了,那腰有两尺吗?”

“好看是好看,不过这样子可不像是有福气的。”

“这个样子,难怪会离婚呢,大贵家的是怎么同意这媳妇进门的?”

“嗨,东林各个看上的,当妈的哪能拗的过儿子。”

“啧啧啧,这么个娇滴滴的样子,往后可怎么得了,怕是连地都下不了吧。”

董佳慧的长相实在是不符合这个时代农村的主流审美,这是劳动光荣的年代,不管男女,拥有健壮的体魄才能创造价值。

张巧儿赵长贵听到动静从堂屋出来,身后跟着好些人,有董佳慧之前见过的赵彩霞赵美香姐妹,还有妯娌小叔,另外的都是她没见过的,她的视线停留赵美香怀里抱着的小女娃身上。

小女娃不过一岁左右,看上去比甜妞小些,小小巧巧的脸蛋,眼睛大大的很有神,骨碌碌的看着屋外热闹的场景,董佳慧猜测,这个小女娃应该就是赵东林的闺女英宝了。

董佳慧本就喜欢乖巧可爱的女娃娃,在董家就常带着甜妞玩,看到跟甜妞年龄个性差不离的英宝,董佳慧的目光也跟着柔和了起来。

董佳慧短短几秒钟的表情变化没有谈过张巧儿的眼睛,她满意的点点头,心想这新媳妇果然是个喜欢孩子的,性子柔顺,这就不怕她对孙子孙女不好。

这娶媳妇跟嫁女儿到底是不同的,董佳慧离家的时候陈桂香的眼是红的,张巧儿娶媳妇,脸上全是笑意。

“爸,妈。”

走近后,董佳慧跟着赵东林叫了公公婆婆,张巧儿笑着拉住佳慧的手一起往堂屋走去,那边董家送亲的也被赵家的人热情招呼着。

一群人进了堂屋,两位新人在M主席画像下一起读了□□,董佳慧给公公婆婆敬了茶,张巧儿跟赵满柱一人递了个红封给她。

“这是黑蛋,这是英宝,你跟东林今天起就是夫妻了,往后啊黑蛋跟英宝就是你的孩子,我对你没有旁的要求,你只要把这两个孩子带好了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