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从县里回村,当真摆了三天流水席,鸡鸭鱼肉敞开了吃。

“东河,你现在是大老板了,不能光顾着自个儿发财,得带带咱么村里的后生。”

村长丁槐山跟赵东河一块儿抽烟唠嗑,赵家兄弟两个一个在县里做官,一个在省城做生意,除了逢年过节,很少回村里,村长这是逮着空儿拉“好处”。

村里早几年就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地里活儿不多,除了农忙,平常时候没多少事,村里的后生们也想出去找事做,可工厂进不去,其他的又没有门路,东河毕竟在省城混的,村长就像让东河给村里的后生找找门路。

东河听懂了村长的意思,他在脑子里过了一遍,觉得帮个忙也没什么,不管怎么说,村长对他们家一直是不差的。

“行,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是承包了一个工程,那里缺几个人,槐山叔,你找几个老实能干的后生,过两天跟我去省城。”

丁槐山没想到东河这就给了准话,心里既高兴又满意。

“行啊东河,你这样才是做大事的样子,你放心,叔给你找的绝对是咱们队上最能干的后生。”

东河吐了口烟圈笑了,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神采,这是早些年没有的。

时间很快到了八月中,黑蛋要去学校报道了,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没人放心,赵东林政府有事抽不开身,佳慧决定送黑蛋去首都。

她是做翻译工作的,跟着省里的领导经常有出差的任务,还出了几次国,去首都一趟家里人都是放心的。

开学前,佳慧给赵卓军准备行李,吃的用的穿的,样样都是精心挑选,最后两个箱子都放不下。

“妈,不用带这么多,简单点就行了。”

最紧要的床单被罩学校里买就行,剩下的就是几套换洗衣服,还有他这么多年的学习笔记,其他的,赵卓军认为并不重要,他是去学习的,不是去郊游,没必要太讲究吃穿。

但他心里又特别感动,这就是一位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点点关爱。

“你离得远,我们也不能常去看你,这几罐酱肯定要带,我特意给你做的。”

佳慧做了辣酱、牛肉酱跟花生酱,不管吃饭吃面还是吃馒头,搭配起来都挺好,还有她做的牛肉干,卓军从小到大都爱吃的,这次她特意多做了几斤,带过去分给其他同学,也算是一种交际手腕。

她把这些道理一样样说给卓军听,尽管他已经不是小孩子,很多道理都懂得,但他还是认认真真听着。

进京前一天晚上,赵东林到黑蛋房里,给了他一本《资治通鉴》,扉页上写着M主席的那句名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原话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从小到大你都没有让我失望过,不管是学习也好,为人处世也好,我一直都为你感到自豪。”

这句话直接让卓军红了眼眶,十七岁的他,已经长成青年,个子高挑,背脊挺直,眼神清澈坚毅中带着一丝青年人的无畏和对未来的憧憬期望。

他面容俊俏,长相一半随了赵东林,一半随了汪梅。

虽然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但他这么努力的学习,力争上游,为的就是让父亲看到他的优秀。

或者在他内心深处有种恐惧,害怕得不到父亲的关注与亲情,害怕父亲会因为生母而厌恶自己。

现在,父亲跟他说以他为豪,这样他有种终于被父亲认可的愉悦和轻松。

“这本书是我常看的,也是M主席最喜欢看的书。知史以明鉴,我希望你能从中学到东西,做一个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资治通鉴》这本书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同时涉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书名的由来,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的。

赵卓军考入清大经济系,以后不管是进入官场,还是经商创业,多看此书对他思考问题会有极大的益处,所谓“以史为鉴才能知兴衰,以德为纲方能知得失”。

告别了家人,赵卓军跟佳慧一起,坐着哐哐哐的火车出发了,云县没有火车站,还是去省城坐的火车。

“东河这孩子从小就懂事听话,厚积薄发考上清大真是好样的。”

沈念茹也为卓军感到高兴,她早就把这几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孙子。

“这是我跟你钟爷爷送你的礼物,你看看喜不喜欢。”

卓军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支派克钢笔,还有一个书签,书签上写着,“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这是加菲劳的名言。

“谢谢爷爷奶奶,这个礼物我很喜欢。”

沈念茹钟道闵两位老人欣慰的笑了,“喜欢就好,进了大学能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以后啊,就看你们这些年轻人奋斗喽。”

“严谨说来应该是一起奋斗,您们可一直教书育人,没有停止过奋斗的步伐呢。”

沈念茹笑着摇头,跟身旁的老伴儿说,“这个佳慧啊,就是这么能说会道,什么话到她嘴里,保管别人都爱听。”

钟道闵也笑着点头,“确实能说会道,但我相信佳慧,不管说什么都是本着一颗真诚的心,顶多夸大其词了一些。”

原本还当钟道闵在夸佳慧,最后来了个转折,既夸了佳慧,又有自谦的意思,这就是老一辈人的说话之道,言之有物,同时兼顾趣味,令人受益匪浅。

从吴东到首都,绿皮火车行驶七小时四十分,早晨七点十分打车,到达首都火车站是下午两点五十分。

“你饿不饿,饿了咱们先找地方吃饭?”

他们买的卧铺票,中午没吃火车上的快餐,只拿带的干粮垫了肚子,佳慧怕儿子肚子饿。

“我不饿,妈你饿了咱们就去吃饭。”

“我也不饿,那咱们先去学校报道,等学校事处理好了我再带你出去吃好吃的。”

来了首都,怎么也得带儿子吃点好的,比如闻名遐迩的首都烤鸭,刷羊肉等。

至于佳慧自己,不说上辈子,就说这辈子,跟着省里的领导也来过几次,对于首都整体的行政及商业规划还是很了解的。

从车厢外外走,路过站台时,看到一群手举条幅的小同志,有写“清大迎新”、“华大欢迎你”、“首都邮电”等字样,都是各大高校的学生。

赵卓军也看到了,跟佳慧一起停住了脚步。

“咱们过去,认认人也是好的。”

佳慧回头说完,赵卓军立刻点头同意,那些是他的学长学姐,看到他们,他由衷的想要亲近,心底弥漫着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情绪。

原本凑在一起说话的同学们,看到一位穿着时尚的阿姨,带着一个青涩帅气的男生走过来,一改之前的散漫,眼神灼灼的望过去,纷纷猜测是哪个学校的。

“这么帅气,肯定是咱们华大的。”

“凭什么,我觉得是咱们邮电的。”

“我觉得是咱们理工的。”

清大负责来车站迎新的大三新生抚了抚眼镜,他刚刚明显察觉到对方的视线往自己的方向看过来,如果没有预料错的话,对方应该是他们清大的新生。

果不其然,两人朝着清大的条幅走来。

“小同志你好,这是我儿子,85级经济系新生。”

佳慧说着,让赵卓军上前,跟那几位迎新的清大学生见面。

“学长学姐好,我叫赵卓军,来自吴东省。”

“哦,你好你好。”

大家热情的跟赵卓军握手,并做了自我介绍,为首的是数学系的张强伟,还有一个叫丁汉宇的,是化学系的,最后一个是历史系的女生,名叫顾盼盼。

“小学弟长得挺帅气啊。”

顾盼盼握手的时候调侃了一句,赵卓军立刻红了脸,说完后顾盼盼就有些后悔了,人家家长还在呢,她往佳慧的方向看过去,就见佳慧一脸笑意,并没有丝毫生气的样子,顾盼盼吐了吐舌头。

“阿姨,卓军,情况是这样的,学校安排了一辆车,但为了利用空间,得等到二十个人才能出发。”

这自然是为了省油,佳慧理解的点头。

她看看时间,已经三点零八分了,二十个人估计得等好一会儿。

“那咱们就不等了,过来就是相互认识一下,以后在学校碰到了也算相熟。”

顾盼盼有些失望,张强伟直接点头应了。

“那当然,碰上就是缘分,以后学弟在学校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来找我。”

张强伟是学生会的,本就善于观察,看出赵卓军出自一个经济良好的家庭,他的母亲穿着得体,长相靓丽,待人接物都显示出是见过大世面的,与寒门出生的学子自然是不同的。

母子两离开后,一群学生窃窃私语。

“他家肯定很有钱,长得也挺帅气。”

“你不会看上人家了吧,比你小两岁呢。”

正常的学生进大学是二十周岁,对方按照常理推测,赵卓军该比那位女同学小两岁,事实上,卓军跳了两级,加上小学提前入学一年,今年才十七岁,不过是气质沉稳,身材高挑,看上去才没那么显小而已。

“肯定很有钱,我看那位阿姨背的包,只有国外才有,国内根本买不到。”

说话的是邮电一位家世很好的女同学,她的话众人自然是信的,闻言除了感慨也没了其他情绪。

两人前脚刚走,后脚就来了几个背着行李的新生,等着坐车去学校报道。

……

“我走了,经常写信回家,有什么事给我打电话或者给你爸打电话都一样。”

第二天下午,佳慧准备坐车离开,她是两点一刻的火车,不晚点的话晚上十点多应该能到吴东,之所以选择下午的班次,就是想多陪儿子半天。

“恩,你应该买张机票的。”

“机场太远了,来来去去的也不方便,火车挺好,睡一觉就到家了。”

赵卓军恩了一声点头,心里也有些舍不得。

“我送你去车站。”

“不用,我打个车就走了,你在宿舍歇着吧,看看书,跟室友聊聊天,或者约同学一起去逛街也好。”

卓军的七位室友佳慧都见过,昨晚还请他们吃了晚饭,初步看下来,几个室友人都不错,大部分是从农村来的,很朴实,有一位是首都本地的,有着首都男孩的率直自信,倒也不难相处。

“好了,回去吧,自己照顾好自己,放假了就回来,家里人肯定很想你。”

卓军忍着眼里的酸意点头,他没有听佳慧的话回宿舍,而是站在原地,目送着佳慧离去的身影,直到看不到人影,这才低头往回走。

赵卓军在学校表现非常突出,每学期都拿校级奖学金,从大二开始就拒绝父母的学费。

他进了学生会,还是辩论社的主辩手,大三的时候,担任了学生会会长,提前完成本科课程,并在国外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选择在华尔街投行工作,凭借着敏锐的经济嗅觉,仅用两年时间,赚取了上千万的财富。

“ZHUO,你真的要离开?”

“是,我要回国创业了。”

“哦,多么可惜,你是一位如此优秀的年轻人,我真的非常舍不得你。”

对方是赵卓军华尔街最大的客户,当初对方也曾怀疑赵卓军的能力,赵卓军却用实力告诉他,对方没有信错自己。

“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总要分开的,但我相信,我们会有见面的一天。”

回国后,赵卓军创立了自己的商超品牌,五年时间,从吴东省一家扩展到全国,成为了连锁百货公司,其中,与二叔赵东河一起,投身房地产业,终成商业巨鳄,是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常客。

第九十七章 番外四 都挺好

小李饭馆作为最早一批在县城开的私营饭馆, 因着绝佳的地理位置和新奇的小吃卤味,在县城迅速站稳脚跟,收入从最初的一月一两千到后来一月七八千收入,李旺平赵彩霞夫妇, 就像当初说的那样, 没有理所当然接受佳慧的房子,每年给他们五分利,给了三年, 佳慧无论如何也不肯要了这才做罢。

□□年,夫妻俩在赵东河的建议下开了一家饭店, 从此脱离小作坊式经营,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板。

“东河, 我跟你姐也不会做生意啊。”

“姐夫,用不着自己干,你不懂就请懂的人帮你,这就是当老板的好处。”

选址、建房、装修, 到最后饭店运行, 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由于装修设计豪华,夫妇俩把所有存款搭进去都不够, 最后还是赵东河占了大份额投资。

饭店取名锦云饭店,开业那天, 县里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 省里也来了不少人, 锦云饭店一炮而红。

锦云饭店运营走高端路线,环境高端、服务高端,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皆受过专业饭店管理培训,达到三星级酒店水平,价格自然也节节升高,真正是“往来无白丁”。

这一年,大丫二十一周岁,大学即将毕业。

“这事你女儿吧,哎呀,长得真好看,多大了?谈对象了吗?”

大丫去了几次,吓得再也不敢去饭店,可她妈彻底被人洗脑,整天想给她介绍男朋友。

“妈,我才二十一,没必要记着嫁人。”

“你虚岁二十二,已经不算小了。”

“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二十二一定得找对象结婚吧,我还没毕业呢。”

大丫向小姑赵美香学习,大学选的示范,不过不是专科是本科,教师什么的,是相亲市场最受欢迎的工作类型。

“没毕业先找个合适的处着啊,我又没让你现在就结婚,你马上不就要实习了嘛,你小姑当初可是一工作就找对象了,你得向你小姑看齐。”

大丫撇了撇嘴,不想跟她妈在这个话题上纠缠,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去小姑家避难。

“小姑,你说我妈听人说几句就非要我相亲不可,一点都没有自己的想法,还不肯尊重我的意愿。”

美香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低头给大丫削苹果吃,苹果皮拉的老长垂在茶几上。

“那你在学校有喜欢的男同学吗?”

说完,美香把削好的苹果递给了大丫。

大丫听到这个问题有些不自在的努嘴,美香一看就知道,这是有的意思。

“你要是有喜欢的人呢,自己考虑对方跟你合不合适,早点做了决定,女孩子青春很重要,现在不想相亲没什么,但你不能把宝贵的感情放在一个不适合你的人身上。”

就如同当初她对崔宗逸,有过年少的爱慕,最后证明,真心还是错付了。

大丫似懂非懂的听了,对年轻人而言,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大人的思维,觉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应该在意对方的条件,家庭,否则就是不真诚的,就是势力的。

大丫在小姑家躲了两天,第三天她妈就上门堵人了。

“现在的孩子真不听话,跟我们那时候没法比。”

赵彩霞也跟妹妹吐槽自家闺女,美香倒了杯茶放在了大姐面前。

“时代不同了嘛,我们那时候见识少,什么都不懂,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可幸福多了。”

赵彩霞赞同这话,叹了口气说,“可不是,早几年谁会想到能过上今天的日子。”

十年前还穷的响叮当呢,如今开了饭店当大老板了,家里兄弟姐妹四人,东林已经从县里升到了省里,东河生意越做越大,美香最安稳当老师,妹夫的职位倒是一升再升,已经是副所长了,以他的年纪极为难得。

而佳慧呢,担任了省外事部门负责人,虽然年近四十,保养得宜,看上去顶多三十的样子,赵彩霞活到四十多,这几年也算见了点世面,她这辈子最佩服的就是这个弟媳。

之前还听说,首都那边有意愿调派弟媳过去,弟媳婉拒了,跟弟媳一比,自己这个大姑姐活的太窝囊了,要不是家里有得用的亲戚,还过不上如今的日子呢。

……

吴东大学附近的一个院子里,一个留着板寸头的少年背着书包捧着篮球大跨步从屋外窜进了门,一进门就嚷嚷道,“妈,我饿了,快给我做好吃的。”

没有妈回应,一个穿着连衣裙的少女从屋里出来了。

“妈还没回来呢,中午有剩下的饭菜,要不我给你热热?”

说话的是英宝,大名赵欣宜,少年自然是放放,大名赵卓睿。

一听妈不在家,那家里能给他做饭的就只有姐姐了,他立刻对着姐姐撒娇。

“我想吃面条,姐你给我做吧。”

小时候虎头虎脑的放放已经长成了小小少年,他长得更像佳慧,白皮肤,眉眼特别好看,尽管才十三岁,已经一米七了。

他爱打篮球,他妈说过,男孩子打篮球最帅,另一个,他不爱自己长得太过俊秀的样子,小时候人家总以为自己是个小姑娘,就愿意晒黑一些,长得壮实些,是知道他是个晒不黑的,别的小伙伴一个夏天过来早就黑成球了,偏他毫无变化,还有越晒越白的趋势,这么一对比下来,简直鹤立鸡群的耀眼。

这时候的他,就像清晨田地里的青葱,白白的,绿油油的,有种生机勃发的青春味道,让人想起朝阳下的青葱,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赵欣宜从小就最疼这个弟弟,弟弟进入青春期后不如小时候可爱,现在听弟弟用撒娇的口吻跟她说话,赵欣宜哪能受得了。

“行,你想吃我就给你做。”

赵欣宜今年十七,正在读高中,在她这个年纪,哥哥赵卓军已经考上了清大,因此赵欣宜的压力特别大,她想要像哥哥一样考一个好大学。

清大是哥哥的母校,吴东大学是父母的母校,这两个学校都是她的志愿,其实家里更希望她考吴东,她是个女孩子,家里不放心她出远门,留在父母身边更让人放心。

一碗青椒肉丝面,赵卓睿哧溜溜吸完,最后摊在椅背上拍了拍自己的肚皮,表示满意。

赵欣宜嗤笑着说,“你看你,像什么样子,跟个老大爷一样。”

赵卓睿不满的回道,“你懂什么啊,我这叫有男子气概。”

“男子气概才不是你这小老头样,咱爸咱哥那才叫有男子气概。”

赵卓睿一听泄气了,少年人,总想着装成大人的模样,他也以父亲跟哥哥为人生的榜样,但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变成那样呢?不怒自威,让人看了就不敢小瞧的,真是让人头疼啊。

夜幕降临,赵欣宜跟赵卓睿在各自的房间里做作业、复习功课,赵家学习氛围很浓,孩子们不管怎么调皮怎么玩耍,一定得在完成功课的情况下,并且每一次考试的校级排名不能掉出前十,这已经是放低要求后的名词。

一旦赵卓睿赵卓明提出异议,只要佳慧或者赵东林淡淡说一句,“你哥当年可是全校第一。”

一句话,保管让两人老老实实。

等后来赵卓睿也考上清大后,由于长相帅气,个性开朗,在学校里很吃的开,别人跟他说起学习时,他总会长叹一声。

“我学习都是被逼的,如果你父母是学霸,你哥是学霸,你姐是学霸,你全家都是学霸,你就不得不学习,不得不优秀,哪次考劈了,那种感觉就跟劳改犯一样,在家完全抬不起头来。”

话是开着玩笑的说,但理确实是这个理。

赵家学习最差的就是赵卓明了,谁让他有个会赚钱的爹,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他爹挣的钱他使劲造一辈子都造不玩,就这,赵卓明还考了个理工大学,学了个建筑专业,准备毕业后进他爸的房地产公司当太子爷,赵卓睿最羡慕的就是这个堂哥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继续回到一九九零年的今天。

赵东林跟佳慧都是大忙人,今天却难得一块儿回来了。

赵东林现任吴东省省委常委,省经济开发区负责人,十来年间,他在经济这一块建树颇多。

“爸,妈,你们回来啦。”

赵欣宜看到父母进了院子,高兴的从房里出来,亲热的挽住了佳慧的手。

“你跟弟弟吃饭了没?”

赵欣宜笑着摇头,“我没吃呢,弟弟回来说饿,让我下了碗面条,不过他是个黑洞肚皮,这会儿说不准又饿了。”

说话间,赵卓睿也从屋里走了出来。

“爸,妈。”

赵东林对儿子更加严厉,因此赵卓睿还挺怵他爸的,这会儿,赵东林眼神淡淡扫过去,赵卓睿就莫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儿。

“爸,我作业做完了,也预习了,这次月考我考了第一,在学校友爱同学尊师重道,我没犯什么错吧?”

佳慧噗嗤一声笑了,她转头看了眼丈夫,随着他的职位越来越高,脸也越发的黑成包公一样,难怪儿子一见他就跟老鼠见到猫一样。

“你爸就这样,你要是犯了错啊,他可不是瞪你,就要拿棍子揍你了。”

赵卓睿不满的小声嘟囔,“简直是法西斯教育……”

待赵东林眼神再扫过去,赵卓睿赶忙闭上了嘴跑回屋了,他也就错过了赵东林嘴角的一抹笑意。

一家人难得坐在一块儿吃晚饭,佳慧把中午能吃的菜热了,又新炒了两个。

“你们两个多吃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蔬菜、蛋白质得多补充,不能挑食,这样才能长得高。”

“妈,我已经一米六七了,我可不想再长高了。”

女孩子一米六七确实不矮了,再高就上一米七,赵欣宜不喜欢自己个子太高。

“没关系,女孩子一般长到十八岁就不长了,你这样刚刚好。”

佳慧安慰了女儿后看向低头扒饭的儿子,“倒是卓睿,还得多打篮球,多喝牛奶,你爸你哥都上一米八了,你不能拖后腿啊。”

赵卓睿呛了口米饭,拍着胸咳的脸都红了,咳完了他略带悲怆的控诉道,“妈,我才十三岁,已经是班里数一数二高的了,你对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赵东林看过去,放下筷子,赵卓睿的气焰立刻消了,委委屈屈的说,“我就是跟妈讲道理,不是对妈凶。”

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也是所有人必须遵守的,不能跟妈大声说话,不能惹妈生气,不能让妈流眼泪,谁犯了错,爸绝对会收拾谁。

因此,赵家的儿子都有着同龄人没有的绅士风度,引的不少女生芳心暗许,正所谓“你是无意穿堂风,偏偏孤倨引山洪”,再多的爱慕,最后也只取一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