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皇后,只看她后面是个什么下场吧。

以前看她还不见得这么没眼色,就差当着人咒贵妃不得好死了。她真以为她对贵妃说的那些话都没人能听出来?急巴巴的把庶妃抬起来就为了打贵妃。

她怎么不想想,她被贵妃压在底下二十多年了,真出来一个能把贵妃给打下去的人,那她的日子只会比现在更惨!

好歹贵妃要顾忌得多些,她自己五个孩子,母族又势弱。

要蹦得高的,总要把腰弯得低些。

皇后是既想蹦得高,却又把腰挺得比谁都直。谁见过直板板站着的是能蹦高了?

蠢不可及。

太后叹道:“我只担心皇后到了我这里又要拿贵妃说事。”好几次她都恨不得把皇后的嘴堵上。

方姑姑只是笑。皇后和贵妃一起到宁寿宫时,太后事先都要叹说日子难熬,巴不得她们都别来呢。可儿孙来献孝心,她连赶都没办法赶。偏偏皇后不会看人眼色,一见贵妃就一面笑一面拿话挤兑。

不见贵妃从不在没皇上的时候与她争锋吗?

叫方姑姑说也是贵妃会做人。看着是受委屈了,一边的人谁都不是瞎子。

说话就听人通报:皇后的凤辇到宁寿宫宫门口了。

太后一手扶额,一手冲方姑姑摆道:“你去,让她先坐下用碗茶,等我这里念完经就过去。”

方姑姑笑着出去,凤辇此时离宁寿宫还有百十步。方姑姑不能披斗篷戴帽子,迎风冒雪的下了台阶,一边两个小太监高高举着两把油纸伞给方姑姑遮雪挡风。

方姑姑刚到台阶下站定,凤辇停下了。方姑姑迎上前一福道:“皇后娘娘金安。”一面伸手扶皇后下来。

进得殿内,皇后自然要先去偏殿整理衣着。方姑姑就在旁边帮着递个手巾、香脂的侍候着,道:“太后还在诵经,特意让奴婢先来陪着你。”

说着就让人把茶啊点心啊的都捧出来,这一陪就陪到了成太妃、密太妃、宣太妃等都过来了,再有戴佳氏、博尔津氏也在送去弘晖和弘昐后赶来。

此时太后才姗姗来迟。

大家齐齐拜见太后,之后太妃等都先各回各宫,太后带着皇后和孙辈的媳妇们去坤宁宫,一通跪、叩、起,用去半天功夫再转回宁寿宫。

此时太妃们再过来,这才能安稳坐下来说话。

太后心知皇后对贵妃有心结,就算事先让方姑姑去长春宫交待过了,也不能保证皇后就真的不出昏招。过年时进来磕头的人很多,不止有她的老朋友那群太妃们,还有十四福晋完颜氏等宗亲。

这脸一丢可丢大了。

所以太后一坐下就提起了贵妃。

虽然贵妃今天一直没出来,但坐在宁寿宫的人中就没一个提起她的。好像她不来太正常了,没人好奇。

太后就把贵妃昨天晚上查出有喜的事说了。

大家纷纷贺喜。太后道贵妃这孩子实诚,有孩子也硬撑着天天去祭祀磕头,日日不落,心底实在是虔诚,顾全大局。

种种溢美之辞往贵妃身上一砸,就算给这事定了调子了。

殿里的人自然都顺着太后的话说。

太后再转头嘱咐皇后小心照顾贵妃,平时没事别让人去烦她,贵妃这几个月怕是身上重,什么也做不了,你能者多劳,都担去吧,回头我替万岁赏你。

前后左右太后都说全了,皇后便只剩下低头应是了。

还不到中午,皇上太和殿那边开宴了,流水样的让人赏菜过来。往日都看贵妃,今天就是皇后了。

太后自此算是放心了。老四可算是聪明了,对嘛,喜欢的放在心里宠,面上该做的都做齐了,这才是皇帝该做的。

先帝爷宫里那么多女人怎么不打架?还不是个个都觉得自己得了先帝一分真心?

佟家的捧得那么高,一个亲生的都没留下。理亲王当太子时多风光呢?亲生额娘早没了。惠太妃当年生了先帝的长子好不好呢?到头来就这一个养大了。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人总要有一样短处来好让人心里不起疙瘩。样样都好的,除了死人,活着的都没好下场。

先帝爷再没有比这个更清楚得了。

早年他也求个十全十美,可孝懿仁的女儿死了之后,他就悟了。

之后宫里但凡有出头的,他都要压上几分。

老四还要跟先帝学呢。

转眼就过了十五,元宵节过后宫里就清静多了。各种的喜色还没褪,万岁要去直隶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四爷去各宫都交待一遍,跟着就在临走前把李薇送到了圆明园。

圆明园里的积雪还没化完,几处还有雪雕。

☆、第399章嫁衣

这个时候的圆明园是有些冷的,草木凋零。

四爷让李薇住到了改建后的桃花坞,早春的桃枝已经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她一下车就被这面前的春景吸引住了。

他牵着她的手道:“往这边来,屋里朕都叫人收拾好了。”

屋里布置的跟以前一模一样,但样样都是新的。

四爷领着她看了一圈,坐下交待她有事就让弘昐写信。弘昐就住在前头,额尔赫陪着你住。弘昀他们有功课不能出来,但隔几日朕会让他们来园子里给你请安。

宫里的事都不需要她去理。

这是四爷特意在走前把她挪出来的原因。

看着她肚子时,四爷有时会露出‘这小子来得真不是时候’的神情,跟着就小心翼翼的扶着她还一点见不着起伏的肚子说:“好好照顾自己,别让朕在外头也替你担心。”

三月初,四爷终于起程了。

几天后他到了直隶,送信回来说见过李文璧了,‘你父勤勉,朕甚慰之’。然后说觉尔察氏已经起程,御林军护送她回来,一回来就直接送进圆明园,还说给觉尔察氏的屋子都准备好了,就安排在桃花坞新盖的一处轩堂里。

‘你父身有公职,待朕回程时携他一道回京’。

李薇接到信后就赶紧让人去看屋子里还少什么不少,另外还要给李家送信。估计李家人还不知道觉尔察氏要回来的消息。

四爷从保定起程时,觉尔察氏进京了。就像四爷说的那样直接送到了她这里,李薇让额尔赫去迎进来,见着觉尔察氏的那一刻,她把眼泪吞回去了,只露出个笑来:“额娘,好久不见。”

因为不想让觉尔察氏跪自己,更不愿意在见亲人时还要旁人在一边提醒着他们身份有别,所以李薇连回来的玉瓶和玉烟都赶出去了,额尔赫也被交待着领了你郭罗玛姆过来后不要进屋,先回去等叫你了再进来相见。

打算得挺好,只是李薇没料到她没哭出来。

觉尔察氏看着已显老态,但却并不像她这个年纪的人,一眼望去只有四十余岁而已。除了头发花白外,脸上的皱纹都没多少。

母子两个一点也不像十几年没见了,坐下后觉尔察氏说家里都好,老太太都九十了还硬朗着呢。还有你多了好几个外甥孙和外甥孙女(++)

李薇囧了下,不知不觉第三代已经来临了。

觉尔察氏看着她的肚子说:“瞧你这肚子,只怕是随了我了,这个估计也是个小子。”

李薇写信跟四爷说,她额娘说这一胎还是个儿子。

四爷很快回信来说老人说的话都准,然后随信附上他给六阿哥起的名字:弘昫。

觉尔察氏就这么陪着她在园子里住下了,多年未见的母女两个住在一起必然会有种种的不习惯产生。而觉尔察氏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现在怎么变得这么娇,这么懒了?

在额娘的带领下她们开始给额尔赫做嫁衣。

李薇被额娘提醒后才想起要给女儿亲手做嫁衣,多少觉得有些对不起女儿。可她的针线活功夫多年来也只往熟练发展,没往精细发展。白菜炒得再好,那也是家常菜,指望她一通百通的会做开水白菜就不大可能。

何况额尔赫是固伦公主,那嫁衣不是一般的复杂华贵。

听说早在三年前四爷就吩咐人开始做给三个女儿做嫁衣了,二十多个绣娘忙上三年才做这么一件出来啊。

于是到了春暖花开时,屋里祖孙三代(……)围坐在一块绣嫁妆就成了圆明园的新景致。

觉尔察氏把额尔赫也给叫过来一起绣,她绣的是枕套一类的小零件,李薇绣的就是裙子的一片。一片片绣好后再接到一起就行了。

觉尔察氏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了很多事。

比如当年给李薇的嫁衣,她就是在她十岁那年开始绣的。

“不过最后你也没穿上。”觉尔察氏道。

此时说起这个就带着几分如水的平淡了,多年下来,不管是不甘还是什么都消失了。李薇问起那嫁衣在哪里,觉尔察氏道:“当年我看你穿不成,正好老二要娶媳妇,她那嫁妆都是咱们家给置办的,我一看嫁衣也不能浪费,就拿给她穿了。”

额尔赫失望道:“好可惜啊……”

李薇却觉得这在情理之中。不但她当时穿不成嫁衣,这辈子怕是都穿不上吧?

可是晚上,觉尔察氏提进来了一个包袱给她。

打开一看,是一件黯淡的大红嫁衣。

红盖头上绣着戏水鸳鸯,颜色都发乌了,上面的丝线大多都失色了。

李薇把嫁衣搭在膝头,笑道:“我就知道额娘不会把它给别人穿的。”

觉尔察氏轻轻瞪了她一眼,叹道:“我辛苦了几年做出来的呢,这上头的绣样都是去找别人要的。给你穿我都舍不得。”

屋里的灯光昏黄,大红的嫁衣虽然黯淡,但在她的眼中却仿佛还是那么新鲜。

李薇忍不住把它披到身上说:“额娘,我穿上试试?”

觉尔察氏道:“那就试试。”

母女两个像做贼一样,一个人都不叫,还悄悄把门从里面给上了。

然后李薇在觉尔察氏的帮助下穿上嫁衣,重新上妆梳头,还绞面来着。

李薇兴致勃勃的仰着脸,道:“当年我可没绞过面!”

觉尔察氏咬着丝绳,口齿不清的含糊道:“你这脸上早就没汗毛了。”不过还是认认真真的给她绞了一遍。

……绞得脸发疼。

最后坐在梳妆台前的李薇,带着一头的桂花头油,觉尔察氏挺舍得的,不知道是不是觉得不用白不用,几乎把一瓶油都给糊她头发上了。嘴唇上涂着大红的胭脂画了个樱桃大的圆,腮上再带两坨红,眉毛剔秃了,画得又黑又细,弯弯的像一弯弦月。

她盯着铜镜看了半天,很怀疑的说:“……这样画真的算漂亮?”

新娘子要都打扮成这模样……

觉尔察氏比她还认真,让她乖乖的坐在床上,盖上了盖头。

顶着盖头坐了一会儿后,李薇觉得实在是犯傻:没人掀,四爷在千里之外呢。于是自己一下子掀掉了——

却看到觉尔察氏站在她前面在哭。

母女两人撞了下眼神,觉尔察氏赶紧背过身擦泪,她一个劲的眨眼,想把眼泪给眨回去。

李薇上前搂住她,被觉尔察氏一胳膊给搂到怀里。

……

第二天早上醒来,两母女全都肿着核桃大的眼睛,几乎只能睁开一条缝。

嫁衣被李薇珍惜的收了起来。

觉尔察氏回京后偶尔也回李家看看,住上一天半天的。不过因为圣旨让她在圆明园里陪伴李薇,所以也不能在家久留。

通常送觉尔察氏回园子的都是李檀。李苍进了工部,补了个员外郎。听说现在忙得很,极少回府。

有时能跟从宫里出来的弘昀几人撞上,李薇就放这群男孩们在园子里玩上半天。

四月时,端静也出嫁了。宜尔哈的婚事提上了日程,而四爷此时才刚到江南,发旨回来说让九爷去送端静出塞。

倒把端静的亲生阿玛放到一旁。

幸好五爷那边也没有意见,他弟弟去送也算是他尽了心意了。

为了办宜尔哈的婚事,长春宫的皇后特意让人到园子里来问李薇回不回去。

李薇想起四爷的交待,就说安胎呢,不回去。

白世周就是她用惯的大夫,自然是她怎么说,他怎么写脉案。于是送回宫的脉案里还真就替李薇编好了理由,说她现在不宜劳神。

弘昀说了件事,才让李薇明白过来为什么皇后会想请她回宫。

“皇阿玛说皇额娘累着了,有头疼宿疾,失眠多梦。让一个叫年氏的去帮她。我听人说这几个月的月例都是这个年氏发的呢。东六宫那边就是她亲自去的。”

弘昀笑道:“东六宫的太妃们都称这年氏十分的有当年孝懿皇后的品格。”

☆、第400章当年

宫里夸人都这么夸。李薇就被人夸过说像孝献。要是四爷能被人夸一句有先帝之风,他能高兴半个月。

但这夸人也要看拿谁当比方。

虽然都是年少早夭的皇后。孝献皇后董鄂氏的名声就不如孝懿皇后佟佳氏好。夸李薇像孝献就好像说她美色惑君一样。

李薇心道至少夸她是绝世美人了。董鄂氏的美色可是千古流传啊。她有时对着镜子摸摸脸,怀疑自己是不是越长越美了?怎么小时候都没人夸自己美得这么祸水呢?

孝懿皇后的名声就好听得多。年氏能被人这么夸,也说明至少她在外表的德行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没有可供人诟病的地方。

但李薇能想像得到皇后不可能会高兴。

这宫中能被人以‘贤德’夸赞的只有皇后,历来妻娶德,妾纳色就是古训。

夸李薇像孝献也多是形容她媚惑君王,让四爷被她迷得不知东南西北,把皇后和弘晖放到一边不搭理,只哄着她和她生的四个儿子。这绝不是什么好名声。

所以李薇才最不喜欢这个名,她宁愿外头没人认识她,没人知道她,没人替她传颂这份‘好名声’。

可这事由不得她作主。

年氏这份赞誉来得太快、太急,仿佛还很没道理。

但觉尔察氏看得清楚,见李薇说想不通还笑话道:“以前你小时候还聪明得很,怎么现在嫁人后反倒越来越傻了?你跟着万岁多年,生了五个孩子才能压皇后一头。这年庶妃无功无娠,现在却在宫里压了皇后,代行后职,你说人家不说她说谁?”

李薇恍然大悟,她还真没把自己当成参照物。

觉尔察氏却还嫌不够,继续拿话戳她:“何况听说那年庶妃是雍正三年才进宫的?年轻水灵的小姑娘,哪是你这都有孙辈的人能比得上的?”

李薇捂着心口将要吐血,有气无力的求饶道:“额娘,别说了……”

之前宫里传来一个好消息,弘晖的福晋戴佳氏生了一个格格,洗三时李薇还让人送上贺礼。

这是四爷的第一个平安落地的孙辈人,就算是女孩也贵重。何况皇家的女孩都是有用的,九贝子前脚去替他哥哥送端静出塞,后脚他自己府里的二格格就被带进宫养了,虽然还没封,但日后爵位当不会逊于其姐。

听说九贝子在家里骂四爷抢别人的女儿,好在只是谣传,外面把这个当个笑话说而已。但宗室格格的稀罕之处也可见一般,不见贵为皇上也要抢别人家的女儿了吗?

今年便是选秀年,四爷不在京里也不要紧,有皇后主持此事当可万无一失。

李薇住在圆明园里逍遥自在,宫里多次递话出来问她养得如何,她都是今天好了,改天暑气一重又不好了,等稍稍能养得好些了,再转天下雨天凉了,就又不好了。

哪怕是宁寿宫过来关切垂问,她都没有松口说要回宫。

宫外多自在,而且跳出宫禁后,再看宫里的事就显得多了几j□j在局外,与已无干的趣味。

换言之:看别人跳脚就是爽。

选秀年各种琐事甚多,年庶妃的好处越发的传扬开来。皇后不能事事亲历亲为,就把长春宫的苏答应推出去争风。苏答应听闻也是个机敏之人,在操持选秀上多有建言,仿佛比年庶妃还要高段。

大家都等着看好戏呢,年庶妃竟然退避三舍,凡是苏答应想接过去的,她一概一分不争,不但拱手相让,在外面说话也都是称自己年轻识浅,不能担当重任。

结果反倒显得苏答应借着长春宫之势盛气凌人,不如年庶妃谦虚,顾全大局。

如果只是宫中的事倒罢了,偏偏这次四爷南巡伴驾的随行官员中有年庶妃的二位兄长。长兄年希尧是康熙朝工部侍郎,一向忠心王事,次兄年羹尧康熙三十九年被先帝赐同进士出身,家父更是由先帝一手拔擢,官至二品,更由先帝赐字‘丹心秉册’,可谓一段君臣佳话。

这拉出来就是一串闪瞎人眼的履历。

李薇不禁暗自庆幸,如果她还在宫里肯定也要被年氏给震得无法安枕了。

其实她跟年氏在家世上根本没有可比性。

倒是皇后,虽母族是乌拉那拉氏,可自康熙朝起却没什么子孙在朝称得上显赫。吃老本吃到现在,因为供出个皇后倒是又起来了。

不过有名声和有权势是两回事。

皇后家最缺的就是能在御前说得上话的人了。

李薇不管这些,反正有额娘在就算天天被骂她也甘之如贻。四爷的信也是随着每天送回的奏章送到圆明园,有时几句小诗,有时一段抒发的旅途见闻,有时随信附上江南水边的一枝柳条,几朵干花。

话不在多,寥寥数语而已。倒让李薇好像正在跟他一同南巡,仿佛他正坐在她面前。

有时四爷大概也是路上太忙,随手扯过一张纸就给她写信,有时写在某张纸的背面,翻到前面竟然是他写得骂某位不知名的官员‘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有时则是添在送回来给她的礼物盒上一角‘知君掂念,朕一切安好’。

听每回回来的人报信,四爷这一路确实赶得很,今天在甲地,明天就到了乙地。可说是一日都未在路上停留。

而每到一地,便要接见当地官员、士绅、豪族,也就是俗称的地头蛇。

当然还有当地的学子,如果有书院,特别是流传以久的书院,那还要亲自拜祭当地的孔祠。

在山东时,四爷特意多停了几天。就是因为至今仍有人替蒋陈锡喊冤,还有说四爷杀他是为了刚登基立威,又舍不得杀满人,所以挑了个苦读出身的汉人大官一砍了之。

四爷几乎气得手抖,那两天送回来的信全是草书,不但笔触几乎要飞出纸面,还让她看起来颇为费劲,连蒙带猜的。

只有最后一句用重重的笔墨写道:世人多愚昧。

李薇对这个最有感触,她最近刚刚才悟出来,还热腾腾的呢,刚好跟四爷分享。

她道有很多事都是人力所不及的。比如她平常让人侍候着穿衣、洗漱、梳头,还有一声令下就可以盖很漂亮的宫殿,也可以把金银珠玉都堆成山。

可是当她高卧云床上,由数十个宫女围着侍候,不管是点心还是茶水都能让她们给她喂到嘴边时,尿急便意却催她不得不自己起来去屏风后方便了。

可见侍候的人再多,有些事也替不得她。

再有,她常嫌夏天太热,冬天太冷,若是四季如春就好了。可惜老天爷不听她的把这二季给均均,把夏天的热借到冬天使使。

另外,宫里常有人妒恨她,不止是皇后,就算一二小妃嫔只怕也没少在心里盼着她倒霉。她常想能不能命令这些人把恨她的心都换成爱她的心呢?

其实她也知道,要换得她们的忠心,只要把她们送到陛下面前就行。可陛下知道她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这么做的。

可见这人心总要用东西去换,平白无故叫人将心送上是不可能的。有以人心换人心的,也有以财帛动人心,更有以权势相诱换来的忠心。差别只在两边是否都心甘情愿做这个买卖。不然卖的人觉得卖贱了,买的是觉得买贵了,这份生意就不能长久做下去了。

最后,她最惧乌发堆雪,容颜苍老,常想青春永驻,与四爷恩爱长久。

可这些全都由不得她做主。

所以就算她富贵至此,这世上还是有很多不能随心的事啊。

愿与陛下共勉之。

之后四爷考察了蒋陈锡之弟蒋廷锡,说他学问扎实,由翰林院编修升礼部侍郎,更传口谕让他速速前往山东伴驾南巡。算是给这蒋家之事做了个结尾。

七月时,宜尔哈适婚乌拉那拉·星德。

整个紫禁城的热闹劲也传不到圆明园里来。

觉尔察氏见李薇还真就打算不回去了,道:“你不回去真的没问题?”

李薇摇头,道:“万岁都说我不必回去了。”

宫里那个大舞台还是留给皇后吧。她也品出味儿来了,紫禁城还是有其代指的意义的,远香近臭不是一句假话。至少离得远了,皇后就够不着她了,而近在眼前的年氏又明晃晃的刺人眼睛,让她想忽视都不行。

觉尔察氏也不想让她回去,不说她现在扛着肚子,就算平时她也不愿意把自己姑娘送上门去让人作践。皇后且放到一边,咱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她就是怕不回去对她不好,既然万岁都准了,想必是无大碍的。

李薇在那里一个接一个的吃荔枝,被她一巴掌拍下来道:“吃多了上火,你也省着点吃。”

她管着她一天只让吃十个,可每次端上来她都要一口气吃完。

“怎么出去几年变馋了?”觉尔察氏一看盘子里还剩四个,就让宫女端走。“以前在家里时还知道留下来慢慢吃,现在怎么好像不吃完会有人来给你抢似的?”

李薇这些日子让额娘管得习惯了,做出小女儿态束手坐好听教训。

觉尔察氏叹气:“好了,别装出这副样子来。你这脾气也真是大变样了,又娇又怪,不像小时候那么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