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出来的叫辰光香肠。

别说熟练工张红英,就算是金姐和赵小玲都被折腾得够呛。

一个星期后,“辰光”开始做香肠,生产出了三百斤。叶青水跟张红英拿了一部分到大学门口零售。

大学生消息灵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没过多久,学校外边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小摊子。

个体户来摆摊子,倒没啥好埋汰的。堂堂一个大学生来摆摊子,就有些新奇了。

香肠摊子便摆在了京大的门口,叶青水的舍友们碰到了这个小摊子都惊呆了。

饶是贫穷如来自农村的潘丽娟,也掏出了节省下来的十块钱买了香肠。余诗、任盈盈也围在摊子前,买了好几袋。

“青水,你加油,尽管干!”潘丽娟说。

要是赚不到生活费,叶青水会不会辍学回家务农?越往下深想,潘丽娟甚至都准备掏出下个月的生活费,拿来支援舍友。

在潘丽娟眼里,叶青水此时俨然已经成了挣不到钱就要回乡下种田的可怜女学生。

余诗看着叶青水的目光都有些复杂了。

叶青水有些哭笑不得,她摆摆手把钱推了回去,爽快地说:“哪里能要你们的钱,你们拿回去让食堂帮忙蒸了泡饭吃,很香的。”

“不行,我们不能白要你的东西。要不这样,今天也没有课,我们帮你一起卖。”任盈盈说。

地主家的小孙女虽然穷嗖嗖的,但也是有几分尊严的。

三三两两门口路过的同学,有的认出了叶青水也打了个招呼。

不到半天,两百斤的香肠竟然卖得差不多了。

这年头大学生口袋里也没几个钱,物资生活丰富不起来,京都烤鸭、高档酒楼的大鱼大肉吃不起,但是用来泡饭的腊肠还是吃得起的,经济又实惠。

张红英瞠目结舌地看着潘丽娟几个女孩子围在摊前,久久不走。甚至还帮叶青水吆喝起来。

她偷偷地问叶青水,语气有着无法掩饰的惊愕:“青水,你咋认得他们啊?”

潘丽娟说:“青水是我同学,多亏嫂子照顾她。”

张红英这下头都涨了。

叶青水竟然是京大的学生?

怎么她没有听说过,净是听到大院里的人埋汰叶青水是从乡下来的,没文化、没见过世面眼皮子也浅。

京大的学生都没文化,还有谁才有文化?

张红英面皮薄,丈夫在部队里大小也是个排长,她在大学门口摆摊子的时候畏畏缩缩、放不开手脚。再看一眼叶青水,叶青水自信地跟客人推销,讨价还价起来利索干脆,可比张红英豁得出多了。

张红英震惊得久久回不过神来。

这……就是京大的学生?

叶青水看着剩下不多了,便跟张红英收起了摊子。

叶青水回到厂子里拿了剩下的香肠,挨家挨户地到首都的每一家供销社推销辰光的腊肠。

供销社的售货员哪里瞧得上这点土货?

面对叶青水的推销,爱理不理,眼风都不带甩一个。

叶青水面上笑意不减,不卑不亢地说:“卖不卖得出去都不要紧,给我一个位置就好。也不要你的钱对不对?”

她把腊肠放下就走,每一家供销社放了大约十斤的腊肠。

叶青水为了这个小厂子忙活了大半个月,累得脸蛋都瘦了一圈儿。

谢庭玉心疼极了,摸着媳妇的脸蛋,亲了亲她的额头。

“水儿累坏了吧,我给你揉揉肩膀。”

叶青水刚想摇摇头,说:“不累。”

但是男人按摩得确实舒服,浑身的骨头跟酥了似的。

按着按着,谢庭玉眼神暗得能滴下水,按摩完了便把媳妇一搂,抱在怀里自力更生、过上了缴公粮的生活。

*

叶青水准备要给各个供销社连续送了一周的香肠,给供销社送香肠是收不到钱,白送的。

叶妈听到了都要疯掉了。

她算了算一家供销社十斤,十家供销社就是一百斤,一周算下来至少白送了七百斤。当初村里送了叶家一头两百斤的大肥猪,叶妈都受宠若惊得不敢接。

女儿这次倒是直接白贴了差不多四头大肥猪!

叶妈要是心里脆弱点,能直接翻白眼晕倒了。她这辈子恐怕都没吃过一百斤的猪肉。

叶青水掰碎跟叶妈解释道:“现在跟以往不同了,以前不能做生意,做点买卖都恨不得藏着掖着不让人知道,现在做生意就要想尽方法让别人知道你卖的东西。”

“能把名气打响亮了,不愁挣不到钱。”

她跟叶妈算了一笔账,“辰光”这一周每天生产300斤香肠,零售卖掉200斤,剩下的100斤拿去供销社扩宽名气。

零售价是两块钱一斤,猪肉每斤八毛钱,香肠制作成本是九毛。零售的香肠都卖光了,虽然送了一百斤香肠,但一来二去成本基本覆盖完全,还有得赚。

“所以是不亏的,还有一点赚头,辛苦是辛苦了点,但也值得。”

如今城里的居民要是想添购食物,基本的选择都是供销社。供销社虽然接地气,但是架不住它涵盖面广呀。叶青水倒是想到电视台打广告,但是她兜里的钱不允许。

叶青水的香肠也不是白给的,每个客人送半斤,每天送二十份送完为止。

为了拿到免费的半斤香肠,必须得早早排队。有些甚至凌晨三四点就开始排了,国人贪便宜,排了几天队还是没买到香肠的那些人,活动结束了心里郁郁难平,忿忿不平下,于是掏钱买了一斤来吃。

这个放在后世,有个大名鼎鼎的名称,叫“饥饿营销”。

只要有一个人买,先前白送的二十份就是赚的。至于白领了香肠的人呢?对于自家生产的香肠的质量,叶青水还是比较相信的。叶青水在摆摊的时候做过统计,回头率至少有30%。

叶妈听得头昏脑涨,原本气呼呼的直想敲女儿的脑袋,企图把她脑袋里的水都倒出来。

没想到反倒被叶青水这一套歪理给说服了。

叶青水笑眯眯地说:“阿娘,我要准备期末考试了,您帮我去看看香肠厂呗?”

叶妈听了赶紧摇摇头,让她带带孩子、料理菜地还行,咋能把一个厂子给她看呢?

叶青水拉着叶妈的手,耐心地说:“阿娘,很简单的,保准一教就会。”

叶青水可一点都不怀疑自个儿妈不行,叶妈肯学习、身上有股拼劲儿,叶青水可不想让她围在家庭里,把一生都奉献给孩子。

拉扯大了一个孩子,还要把孩子的孩子继续拉扯大。要是给她一个机会,她也能做的很好。

叶青水算好了账本之后,第二天直接把叶妈带去了她的工厂。

咳咳……虽然现在辰光还是传统的食品手工业,条件有些简陋,但是等挣够钱了,叶青水会考虑去买一条生产流水线回来。

然而叶妈看到了这个每天号称能生产300斤香肠的小厂子,反应也跟张红英一样。

她不禁笑了。

这原来就是“工厂”呀!这跟叶妈脑子里想的完全不一样。

在七十年代,能进厂子当工人是一份荣耀。代表了收入稳定,不愁吃穿,熬够资历了还能在城里分到一套房子。

叶青水花了一天时间带着叶妈熟悉了一整套流程后,叶妈已经大致摸清楚了。

叶青水又扮可怜地说:“阿娘,我真的准备期末考试了,京大的考试可不是闹着玩的……”

叶妈胸膛腾起一股豪情,她拍着胸脯说:“水丫你尽管去复习。”

“阿娘给你看好了它。”

于是忙活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叶青水,终于能把重心移到学业上了。

叶青水在学校门口摆了半个月的摊子,整个专业的人都知道她了。

潘丽娟赶紧把笔记拿给叶青水,说:“水儿,你快抓紧时间复习,要是考砸了可就完球。”

“到时候你婆家就有借口把你接回乡下了。”

余诗也说:“快,考出个出息来!好歹也是去年的省第二,别让人看扁你了。”

叶青水一头雾水。

她虽然在宿舍占了个床位,但是却是走读生、并不在学校住。加上这段时间她在忙活香肠厂的事情,哪里知道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

任盈盈告诉了叶青水,她含蓄地说:“你摆摊子、当个体户这件事让一些同学知道了,他们很不同意你这样做,认为这样会破坏京大的风气。”

“虽然我们几个把你家里的困难反映给了年级主任,但是他也认为你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叶青水有些哭笑不得,年级主任哪里会认同。

报道那天,谢庭玉是跟她一起来的,年级主任既然知道谢庭玉是她的丈夫,任盈盈她们的说法在主任那里便没有说服力。

不过叶青水心里却暖暖的,她说:“我去跟老师说道歉,保证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业。这个月过完,我就不用在学校外面卖香肠了,也不会再影响学校的风气。”

摆摊子只是权宜之计。

她在供销社那边出了那么多血,七百斤香肠白送出手,辰光要是还得靠在学校门口兜售香肠,叶青水恐怕要拿块豆腐撞死才行。

第108章

叶青水笑了笑,继续解释地说:“我家里条件其实还行,没有你们想得这么困难。”

几个女孩子听了反倒一脸“理解”。

为啥?

她们觉得叶青水是自尊心强,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能豁得出去当个体户的人,多半是已经被生活逼到了一定程度。不然她怎么会放着安逸的日子不过,非要跟自己过不去?

几个人心里也暗自注意,以后尽量少提一些这样的事、揭她的短。

叶同学也未必会接受这些帮助。

叶青水如果知道她们心底里的想法,估计更要哭笑不得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结束不久,人们心里对做生意的印象仍旧停留在“投机倒把”上。以前做生意是要蹲大牢、要劳改,要被戳着脊梁骨嫌弃的的。

现在虽然政策开放了,但大众的印象一时之间还没有扭转过来。

但凡日子过得下去,哪个会选择去干个体户。万一哪天政策变了怎么办?

个体户豁下面子虽然能挣点辛苦钱,但真正受人尊重的,还是那些进单位里吃国家粮的公职人员。

叶青水的观念受到后世的影响,心里可是一点儿都不觉得干个体户丢脸。

至于在学校门口摆摊子,咳咳……这点确实不太雅观,可是它不违法乱纪,距离流动摊点的管制出台还早得很,没有人能说它不对。

接过了厚厚的笔记后,叶青水拿出了她从家里做的一些糕点出来分给舍友们,感谢她们热心的帮忙。

余诗连忙摆手,“不用不用,还特意买来给我们吃,真不用这么客气。”

潘丽娟也说:“你也挺不容易的,还要养两个娃,省着点花钱吧。”

叶青水想了想,不打算费劲儿跟舍友解释了,“等考完试了来我家坐坐吧,我亲手做顿饭给你们吃,感谢你们的笔记。”

这点潘丽娟她们倒是双手赞成。

“老早就听说辰辰和光光了,他们真的长得很像吗?”

叶青水摇摇头,“有些地方还是很不一样的。”

“能生得出双胞胎,青水你也是很厉害了。虽然负担重是重了些,但也很甜蜜。”

这一点叶青水承认,这对双胞胎兄弟虽然让她吃了很多苦头,但她从来不觉得是负担。生之前是沉重的负担,生完了之后看着他们渐渐长大,一天一个样,心里只剩下甜蜜了。

这阵子他们渐渐长大了,食量也变大了,提前攒下的奶水根本不够喝。叶青水无论多忙,中午都得跑回家喂饱他们。

叶青水分完了糕点后,去了物理系的办公楼一趟。

她恭敬地跟年级主任鞠了一个躬,满脸恳切地说:“穆老师,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后坚决不再摆摊子了。”

年级主任脸色这才和缓下来。

他说:“叶青水我知道你,你前年做了一个自然电场法找水仪,现在它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用上了,当时你还不满十八岁。”

“我知道你有几分天赋在,你千万莫要骄傲。踏踏实实学习,争取四年以后为学校争光。”

叶青水没想到京大的老师竟会注意到这件事,她不禁弯了弯唇。

“还笑!期末不考出前三,今年寒假留在实验室干活,也不用回家过年了。”

叶青水应了下来。

她从办公室走出来后,擦了把汗。收拾书包跟舍友道别,回家了。

辰辰和光光两个宝宝正躺在各自的小床上,辰辰吮吸着自己的脚丫,光光在睡觉。叶妈一边看着书,一边推着小车。

看到这样静谧的画面,叶青水的心暖极了。

她把大儿子抱了起来,亲了两口逗着他玩了一会,准备抱他回房间喂奶。

“辰阳今天喝了不少奶,你留点口粮给齐光。”叶妈追上来说说。

叶妈觉得谢老取的名字非常有文化,哥哥叫谢辰阳、弟弟叫谢齐光,听起来就是读书人的名字。她爱这么叫。

叶青水听了,点了点怀里这个大胖小子,笑着看他,“还是你好养活,随了我。”

老大只顾傻乎乎吃,糙得要紧,吃嘛嘛香。小的却斯文得像姑娘,安安静静地不爱吵闹。吃东西的时候也很秀气。

叶青水要吃点别的不对劲的东西,他狗鼻子灵得都不愿意喝奶。叶青水常常觉得小儿子太挑食了,简直跟他爸一个德性。

“没事,我可以多喂些。”

叶青水喂完了一个,又抱着小儿子弄醒了他。她拖着他软绵绵的小身体,跟他玩了一会,他才肯吃奶。

谢庭玉不知啥时候回来了,看了许久。

他凝视着媳妇哄着儿子喝奶的画面,一时之间竟有些羡慕。胸口有些不是滋味,心窝子暖的同时也有些泛酸。

媳妇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又温柔地对他。

也不对……谢庭玉仔细想了想,媳妇也曾有过对他温柔的时光。

刚认识她那会,她看着他的眼神仿佛都带着光,灼灼如火。

谢庭玉抱起了辰辰,跟叶青水说:“水儿,外交部那边确定下来时间了,二月初我要随领导去米国访问。”

正喂着奶的叶青水陡然抬起头来,“这么快,你要去多久?”

谢庭玉能随领导出访米国,这件事叶青水早已有心理准备。这是历史上记载过的事情,没想到她的丈夫即将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是个好消息,叶青水很高兴,但兴奋了没多久……

她想起二月份正好是过年,过年的时候他不在身边,叶青水脸上的笑容渐渐小了。

谢庭玉含笑地说:“还不确定,到时候看安排。”

“你有没有什么想让我捎带的吗?我打算给辰辰和光光买些奶粉回来。”

外国货在国内很时髦、深受追捧,友谊商店有大量的进口商品。但友谊商店以前是不对国人开放的,改革开放了之后这个门槛也取消了。

然而眼下买进口货,需要外汇券,外汇券普通老百姓手里没有,管制也严格,想要买进口货仍是难如登天。

谢庭玉想到媳妇忙着学业,每天从学校里奔波回来也辛苦。这一回好不容易能出国门走一趟,给儿子们买奶粉早就列入了谢庭玉的计划中。

叶青水听了眼前一亮,“玉哥帮我打听打听,制作香肠的流水线设备需要多少钱一套。”

顶着谢庭玉惊诧的眼神,叶青水脸红地咳嗽了一声。

“我现在不买,以后等我攒够钱了得买一套。你这趟如果抽得出空,就帮我去这个工厂问问。”

目前国内香肠厂用的生产机械,都是四五十年代苏联淘汰下来的老掉牙设备。最先进的技术在德国,不过米国产的设备质量也不错。

她把儿子放到一边,拿起笔唰唰地写下了一串英文。

谢庭玉把它收了下来,“好。”

*

辰光不再向供销社免费提供香肠之后,各大供销社傻了眼。每天来排队的客人也炸开了锅。

叶妈喜出望外地跑到女儿跟前,“水、水、水丫!”

“咱们的厂子有订单啦!”

叶妈这个毛脚老板娘刚一上任,就接到了来自供销社的单子,虽然只有寥寥几十斤,比起每天的产量来说只是毛毛雨。但是辰光能接到单子,已经让叶妈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