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七】贺新婚

?宗亭的礼服是照先前的官袍尺寸做的,但他这些时日以来瘦了一大圈,原本应当合身的尺寸,如今却显得过于宽松了,遂又将礼服送回改了改,待这些都妥当,也快到了亲迎吉日。

已至深冬,李淳一的伤彻底愈合,气色也逐渐好起来;仰赖尚药局的妙药,宗亭的烫伤也早早结痂,似无大碍了。诸事仿佛都转好,平静的长安城因为王相结好一事也热闹了起来。

毕竟是天家幺女与世族之子的婚事,坊间的各番传闻屡传不绝,先前落榜的制科举子们更是伤透心,美丽的吴王殿下竟要与那脾气古怪的中书相公定终身,实在是可惜矣!一定是那中书相公不要脸地拿残废作要挟,致使心软的吴王愧疚不已,这才只好应下。

举子们纵然忿忿不平,但到了亲迎这一日,却纷纷聚到天门街上,想要再睹吴王风采。可惜一众人万万没料到,吴王未像太女那样在亲迎时骑马,而是坐着辂车,英姿全被挡了。作为使者的宗正卿骑马行在一旁,看看那些青葱失落的脸,啧啧两声:“还好没录这帮臭小子,就这点出息,哼。”

他说完瞥了一眼辂车内的李淳一,却不由想到幼年时见过的那个风华绝代的男人。啊,林希道倘能见证女儿娶王夫,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只可惜,他都没能等到女儿出生,就先闭眼入了土。

宗正卿兀自长叹一声,值此喜景,心中却默默哼起美人不寿这种调调来。马蹄声哒哒哒,高大车驾平稳前行,亲迎队伍在入暮前终于到达宗宅。

时人循旧礼,仍在傍晚时行婚礼,王侯将相之家也不例外。

一轮怠懒红日还悬在天际,眼看着就要掉下去,风扯着红绸翻卷,闭坊鼓声响起来。没有坊门出入特权的百姓们不再围观,踏着那愈发急促的鼓点声如燕归巢般飞窜回各自的家。王府的亲迎人马停在干燥生尘的长曲中,静无声息地等待着。

李淳一很沉得住气,一旁的宗正卿倒是不耐烦起来:“他们家也真是,明知今日是大喜之日,事情多得没法说,却偏偏要择这日过继嗣子,弄到现在还没完,竟还要我们等了!”

“这月吉日不多,安排在同一天也无可厚非,再等等吧。”李淳一大度地回道。

此时宗家内宅的立继仪式才刚刚结束,几位家族长者见证完,宗国公又命人将那立继书妥当收好,身着新服的宗如莱便正式改口,唤他父亲。

一条腿都已迈进棺材的宗国公面对还未弱冠的少年,老眼里似乎酝起潮意。与同侪比起来,他这一生算不上有子孙福,也曾一度心灰意冷,但为了家族的延续,此时也只能将重托渐渐移到面前这个少年郎的肩头。

坐在西侧的宗亭这时候已是穿着绛色礼服,他沉默寡言等这仪程结束,挪着轮椅转过了身。宗如莱得了宗国公示意,赶紧上前帮忙,将他推出了门。

宗亭成婚当日,宗家也正式宣告另立嗣子,仿佛昭示他从此的身份只剩下中书相公与吴王的王夫,与宗家荣耀与大权并无太多关系了。

身着亲王衮冕的李淳一这时还在辂车上等着,宗正卿倒是得到消息先进去了。他手里拿了册封王夫的文书,撩袍进了堂屋,便见到了久违的宗亭。宗亭不方便起身迎接,便只安静看着他,宗正卿轻咳一声,将文书宣读完毕,上前递给他,话里有话道:“某要恭喜相公成为王夫啊,请收好。”

宗亭堂堂正正接过来,丝毫不觉得入赘有什么可难堪的。

这时由宗国公带着宗如莱出门迎李淳一,李淳一这才下了车来,循礼制与宗国公互相参拜,又客套推让一番,让宗国公先行入内,这才跟着迈进了宗家大门。

宗家安排的宴会并不隆重,暮色越发深了,王府那边还等着开席,这边自然就不好再多逗留。李淳一快步走到堂屋门口,夕阳将她的影子拖得老长,难得上身的衮冕显出端重与气势来。宗亭微微眯了眼,仿佛要将她这模样印到心海深处。多年等待迎来这一刻,哪怕置身危崖随时会一落千丈,他也甘之如饴。

李淳一走到他面前,当着一众外人的面,也只能说一声“相公久等了”便毫不犹豫将他推出了门。宗如莱本要上前帮忙,宗国公却眼疾手快地抓了他的袖子,容李淳一带着宗亭先行。

从堂屋到大门口,一路灯火在暮色里招摇,李淳一趁众人不备时忽然俯身,在他耳畔道:“出了这门,相公就是本王的了。”

“好。”他应了一声,为了让她安心,他这时藏起了先前所有的野心与危险,将所有控制权都交给了她。

门外亲迎队伍里火烛交映,宋珍见他们出来了,赶紧上前帮忙将宗亭背上辂车,待他二人坐稳,此时队伍转向,穿过坊门直奔务本坊。

与宗宅不同,吴王府内此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众朝官早就到了,宴厅内数摆了张大食案,佳肴美酒丰盛至极。然而宗亭是与这热闹无缘的,一来他行动不便,二来是御医反复叮嘱让他不要饮酒,于是进了王府,行完合卺礼,他便只能独自留在新房内。

外面礼乐奏响,李淳一与朝官应酬,尚书省内有不少她提拔上来的制科门生,自然都偏向她这一边,但她也没有格外地显示出亲近来。因太女就坐在她身侧,以贺喜的名义来看这筵席里的站队。

她抬首饮酒时,太女忽然轻扳过她下巴,瞥一眼席间坐着的贺兰钦道:“娶贺兰钦不好吗?非要娶一个废人回家,姊姊真是心疼你啊。”言罢用力捏了一下她脸颊,递了一粒血红的丹药到她嘴边:“新婚夜,高兴些。”

她张嘴吃了那粒丹药,李乘风却不松手,如鹰眸光盯住她,唇角却弯起来,道:“丹药不是用来含的,咽下去。”

李淳一喉间收缩,李乘风这才松了手,同时自己也吃了一粒,仰起头灌下去满杯的酒。

李淳一目睹这一切,终将眸光收回。李乘风嗜食丹药已经很久了,起因大概要追溯到多年前的旧事,那时她服药多少带了些逃避的心思,但上了瘾,此后便只能用丹药和膨胀的权力欲来麻痹自己。

李淳一不说话,将面前的酒饮尽,最后带着醉意回了新房。

宗亭闻得脚步声,推着轮椅往前打算去迎她,刚到门口她却撞门而入,几乎是俯身压了上来。宗亭略嫌地别开头:“殿下喝这么多酒是因为开心吗?”

“恩。”她呼吸里都带着酒气,内心的确是快乐的。宗亭闻言嘴角都弯起来,下一瞬湿濡唇瓣却毫无章法地吻起他的耳垂与脖颈来,从猫一样的舔吻转而恢复兽一样的暴虐本性,手也急切下移,想要探入他的礼服内。

几番纠缠不得,她打算撑他起来,却又因力不支齐齐跌倒在地板上。“嘶啦”声骤响,她如小兽一般撕开宗亭的礼服,手亦打散他的发,除去自己的冠冕与外袍,捧着他的头,俯身吻下去。

急切求索带来的喘息声随炭火不断升温,地板上压着的簇新礼服顿时皱皱巴巴,宗亭任由她的手与唇在身体上肆虐点火,眼底墨色愈来愈深。她也试图取悦他,但醉酒了总是做不好,宗亭扳过她的脸,压下喘息注视她的眼眸问道:“幼如,你清楚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他仿佛要看到她心里,其后伸出手,牢牢地抓住她的心,握紧了再也不让它溜走。

“知道,我知道。”她语气神情里已显出迷乱,低下头胡乱亲吻他的胸膛,然转瞬间却天旋地转,忽被翻压在地。

她眸中闪过一丝困惑,却无力想得更远,身体的默契渴求压塌了理智,力气也完全比不过宗亭,沉浮中只记得是他占据了主导,但纵情过后的身体疲惫不堪,纠缠着彼此,在逐渐平息下来的呼吸声中沉沉睡去。

李淳一再次睁开眼时外面天快亮了,自己被圈在温暖怀抱之中,身下则是柔软床铺,面前的单薄衣袍满是桃花香气,已经酒醒的她忽然一愣,回想起昨晚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顿时皱起了眉。

为何会在床上?!谁将她移到床上的?

她抬首去看宗亭的脸,却察觉到对方将长腿跨到了她腿上,在她打算挣脱的瞬间甚至下意识缠紧了她。

他在骗她!李淳一彻底醒了,原本该有的一腔甜蜜瞬间全化作了被欺瞒之后的怒火,她正要发作,宗亭却无赖似的按住她后脑,明明早已经醒了却一言不吭。

李淳一气得讲不出话,他可知道这些时日她自责难过了多久,可他竟全是在唬她,甚至伙同贺兰钦来欺骗她。难道她比贺兰钦还不值得相信吗?

“殿下千万不要再撕了,昨日袍子已经全废了,臣现在就这一件。”他睁开眼,却是求她不要发火,然他的不信任和欺骗完全激怒了李淳一。她翻身就要与他打架,却又被他死死扣着双手,低头去咬,却又被他反压。

两人之间的厮打力量悬殊充斥着满满戾气,然而就在宗亭锁死她双腿,将她压在身下妄图辩白之际,床榻忽然颤动了起来,李淳一瞥向不远处的条案,书籍灯台随地动哗啦啦翻落,眼眸中的惊恐一闪而过,宗亭紧紧抱住了她。

他面色一沉:“地动了。”

?

【三八】领朝命

?震声恍若冬雷,宗亭双手捂住李淳一耳朵,将她安全覆在躯体之下,任凭屋外嘶喊惊叫声接踵而来。

整座长安城都颤动了。长安百姓从晨间睡梦中惊醒,或滚到床底桌案下躲着,或连冬袍也未裹便奔出了门,在昏暗长曲中看着晃动的屋宅与草木相拥发抖;还在衙署值夜的司天监判官从胡床上跌下来,起身飞奔出了门,偌大承天门街上灯火全熄,天昏地动,马嘶驴嚎,值夜官员们皆撇下案牍狂奔出门,聚在一起喘着气不知如何是好。

长安城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迎来了一场大雨,太阳不再露面,温度陡降,寒雨倾倒,冻得人瑟瑟发抖。待震感骤停,坊正里正便四处奔走巡查辖区内的受灾情况。

京兆尹焦急万分,连早饭都未吃就匆匆赶去了衙署。司天监官员未能预测到这天象,一众人胆战心惊跪在殿内等候惩罚,但他们未料到,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

长安城的大雨仍未停,山东却传来了急报。长安地动的当日,山东大震,廨宇庐舍悉数崩毁,地裂断流,死伤不计其数。上回已经被罚了俸的司天监官员这回再跪到殿内,监国的太女面上酝酿起了之前没有的怒气。

那怒意一触即发,似乎随时都要烧到面前这一群无用的家伙身上。

如果说长安地动带来的损毁尚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那山东这罕见的大震造成的损失就令人狂躁不安了。年迈的司天台监沉默跪着,就在他打算请罪之际,女皇却从昭应回了宫。

太女交出了监国大权,女皇重新坐回主位,即刻召集了皇城内五品以上京官入殿议事。没有廊餐、没人敢议论,踏着大雨而来的官员们带着潮气雁行入殿,黑压压一阵,数支宫烛也挥散不去这强烈黯色。

入殿前贺兰钦与李淳一迅速交换了眼色,各自站于两旁,便再无交流。宗亭坐轮椅姗姗来迟,因腿脚不便也免去了行礼,安安静静坐在西侧。

沉默大殿内能听到外面如涛般的雨声,空气湿冷,费力燃烧的炭对此也毫无建树。女皇低沉又威严的声音缓慢响起来:“山东逢此大灾,开国来从未有过,天意之难测,朕甚惧之。倘这是天谴,还请众卿明言朕之过失,切勿有所忌讳。”

这言辞对老臣们而言并不陌生。从开国到现在,凡帝国蒙受大灾,女皇便主动检视自身政行得失,请朝臣上书直言其过错,如此一来,反而令朝臣不能痛快攻击时弊,今日也不例外,殿内果然一片静寂,无人吱声。

就在众人悉数沉默之际,李淳一却站了出来转移了话头:“山东蒙此大灾,不好再多耽误,儿臣愿为陛下分忧,即刻往山东救灾。”

她主动请缨出乎众人意料,山东势力内部一团糟,从来都难厘清,又逢这种天灾,李淳一去简直是孤身入虎穴。宗亭闻声眸光骤敛,却瞥见了她脸上的无畏与坚定,但他接道:“吴王年轻,尚不足担当此要事,陛下应另遣贤能往山东去。”

大殿内只有他二人开口讲了话,坐于上首的女皇听了不做声,看向左手边的贺兰钦。贺兰钦道:“按说吴王新婚是不宜远行,但依臣看,吴王治淮南水灾时颇有建树,在赈灾重建一事上并不生疏,倒是很合适的人选。”

他说得虽然轻飘飘,但这样一来,大多朝臣却迅速做出了决断。山东是个大泥坑,除了太女党,谁也不乐意踏一脚,既然李淳一想去蹚浑水且她老师贺兰钦也十分支持,那便让她去。三省六部及诸寺监在内各主官几乎对此毫无异议,并陆续附议贺兰钦,表示赞同李淳一前往山东赈灾。

山东自古要地,遣亲王作为使臣前往检覆赈灾,听起来似乎更能震住场子,这理由搬出来,女皇仿佛更无法反驳了。

李乘风却道:“淮南水患与今日的震灾又岂能相提并论?吴王对山东甚不熟悉,此行又危险重重,还望陛下三思。”

她拎出李淳一此行之安危来提醒女皇,是说到了点子上。与天家子嗣的延续比起来,山东的灾情在女皇心中,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

但山东倘不趁此一治,恐怕将来机会难逢。

女皇的念头几乎是在瞬间扭转,她看向李淳一道:“既然让你去赈灾是众意所向,朕便命你为巡抚赈给使,可量事处置;都水监、水部司、常平署、仓部司、太仓署从旁协助,不得推诿。”她下了决定却又补充道:“山东灾情严重,还望吴王多保重才是。”

“喏。”她顷刻间跪下领命,身后被点到的各司长官亦纷纷下跪,齐声称喏。

殿外雨声又大起来,宗亭眸光变了又变,最后瞥了一眼不动声色的贺兰钦,在内侍宣“退朝”之际,兀自将轮椅转了向,行至李淳一面前:“烦请殿下推臣回去吧。”

李淳一气还没消,眸中更无半点怜惜之意,居高临下瞥他一眼,竟是毫无情义地甩袖出去了。这一幕教殿内其他官员瞠目结舌,看来什么多年情谊的说法都是假的,吴王被迫婚娶才是真,不然又怎么会过了新婚夜就翻脸?

宗正卿还记得那天亲迎时吴王热切又发自肺腑的喜悦,不过眼下这境况又是怎么回事?啊……难道说宗相公当真伤得不能人道,因取悦不了亲王,一夜成了下堂夫?

这位下堂夫在诸人探究目光注视下磕磕绊绊出了殿门,又求助内侍下了台阶,倔强地不肯撑伞,硬是淋着雨回去了。

中书省据今日朝上圣意草拟了制书,飞快呈送门下省审定,待送到尚书省执行时,李淳一与尚书省有关部司已详细议了大半天的赈灾策略。

入暮时分雨下得愈发急促,李淳一出发在即,要回王府整理行李。她踏着积水回到府里时,宋珍赶忙迎上来,很妥帖地说道:“某听闻殿下要往山东去,行装已是备好。”言罢将单子递上:“殿下可还有什么要另外再带上的?”

李淳一低头扫了一眼,撑过伞,抓着那单子就要往里走,宋珍却又追着说道:“相公今日回来时浑身都湿透了,某给他送的姜汤也未肯喝。”

“随他去。”李淳一冷淡说完,继续往里走。

她推开门即见宗亭坐在两步远的地方盯着自己,她转身将门关上,雨声仿佛也变小了。宗亭遥遥看一眼她手里握着的清单,道:“殿下不打算将臣也加上去带走吗?”

“带相公去有用吗?是能当着别人的面站起来帮忙还是能令我省心呢?”她故意板着脸说这样的话,将清单投进了火盆。他没有残废,她心底其实十分庆幸,但他的不择手段,却也令她不舒服。

饭食送进来,她当着他的面饱餐了一顿,一句话也未与他讲,兀自起身去洗漱,又折回床榻向里侧而睡。接下来将是匆忙旅途,她只想蓄足精神。

雨声随黑夜进深渐渐止歇,廊檐有积水不慌不忙滴落下来,空气恢复了清净,似乎就要转晴了。

天还未大亮,宋珍就早早起了。驿所车驾已经到了,该装车的行李就得先装好,他正指挥小厮忙碌之际,骤见贺兰钦逆着清冽晨光骑马而来。

“啊,谏议大夫如何此时到了?”宋珍赶紧迎上去,“殿下还未起,恐怕是要再等一等了。”

他随即领着贺兰钦往西厅去,此时李淳一也醒了。她甫睁开眼,却倏忽被某人压在了身下:“殿下要走了是吗?”

她俯卧在榻,被他紧紧压着,甚至看不到他的脸,连呼吸也不畅:“是。”

他撩开她后背的长发,低下头从细薄脖颈吻至她耳廓,急切且用力。长指探入宽松单袍内,一点点唤醒她敏锐知觉。这时宋珍过来敲门,李淳一想要下榻,却被他钳住了双肩。新婚夜之后便未再纠缠过的身体热情不减,宋珍却在外继续敲门提醒:“殿下,驿所的人及贺兰先生都已经到了。”

李淳一咬死了唇瓣,最终身体瘫下来。他伏在她背上平抑气息,温存般地触吻她柔软的耳朵,压低声音道:“山东逢天灾是民之不幸,却也是机会。该告诉殿下的,臣都放在妆奁里了,上路了再打开看吧。”

别离在即,他又拥了她一会儿,给她系好袍子,又捋顺她头发,郑重其事地看向她的眼:“此去保重。”

李淳一下了榻,束发服袍将脸洗净,欲言又止,却最终什么也没说,关上门踏着晨光出去了。

长安城终于又迎来了曙光,但仍然天寒地冻,令人浑身都痛。临行前,南衙卫兵竟也到齐,女皇给她的那支卫队,将一路护卫以保她的安全。她瞥了一眼,却见骑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中郎将谢翛。

这时贺兰钦与她道:“四品中郎将亲自护卫,可见陛下很在意你的安危。”他顿了顿:“淮南水患那会儿已足够危险,震灾只会过犹不及,注意安全。另此事不会太容易结束,你这个巡抚使,心里最好有个底。”

他言罢取出一个包袱递给她:“带上吧。”

一尾围脖,恰好可遮去她脖颈间难掩的吻痕。李淳一接过来,默不做声上了车,同时打开了妆奁,从中取出了宗亭留给她的信。

马蹄声交叠响起,车队远去,宗亭坐着轮椅行至门口,贺兰钦转过身:“宗相公,到你我携手的时候了。”

?

【三九】逢天灾

?李淳一的车驾匆匆往东之际,长安城内开始了大灾后例常的罢朝停宴、闭坊罢市之举,各衙署及宫城内也一律减膳,以此来为灾害祈福。

京畿地区的节奏似乎一下子慢了下来,只有长吏们每日东奔西走,检覆灾情,协助都水监官员检校堤防。眼看着年关将近,长安城内一星半点的喜色也没有,几个月前女皇大寿时全城狂欢的情形仿佛还在眼前,但那几晚的欢愉似乎将整年的快乐都透支尽了,此时全城没有半点值得喜悦的事。

那场大雨过后,长安便一直无雨无雪。天燥得生尘,走出门头顶只有晴朗日头,迎面就是风沙。年关里这样的天气,令百姓都惶惶,尤其是吃尽了蝗灾苦头庄户人家,看着这旱天,个个担惊受怕。

地震在前,长安看着又要遇旱,京兆尹心中满是郁郁,最后不得已上书求祈禳(ráng)敬天,以免可能发生的旱灾。女皇应下了这折子,但她身体已不适合颠簸,遂令太女李乘风前去南郊祈雨。

干燥冬日,车驾从朱雀门出,宽阔天门街上站满百姓,皆期盼雨能落下来润一润这天地生灵。太常寺鼓乐声伴车驾同行,锤击在这天气里,莫名生出几分哀鸣意味来。

李乘风与詹事府、政事堂几位宰辅同行往南郊去,宗亭却因行动不便留在皇城内。中书外省透出几分死寂的味道,送走冬至,万物便酝酿起来年生长,而窗外枯干树枝在风中摇动,像瘦骨嶙峋的手,干巴巴的毫无生气。

宗亭将面前的幻方盒子抓起来,左右晃了晃,那已经完成排序的小木块就又都乱了。这时案头一只瘦巴巴的乌鸦突然“呱”了一声,宗亭瞥它一眼,它便又噤声不动,气也不瞎出。当日吃尽被拔毛苦头的乌鸦对宗亭很是惧怕,但又因李淳一走时未能将它带上,它便又显得格外幽怨。

宗亭自小匣里摸出一支小信筒来,乌鸦瞬时又不怕死地“呱”了一声,就在它以为宗亭要让它送信去山东之际,窗外扑棱棱窜进来一只白鸽,高傲地栖落在宗亭轮椅扶手上。

乌鸦又呱呱两声,宗亭理也不理它,给白鸽绑上信筒,容其飞走后这才对乌鸦道:“等殿下习惯了白鸽,便会觉得你极丑,羽翼重新养起来也无用,她会忘了你的。”

乌鸦忿忿,心中却酝酿起出走的计划来。

它要追随的主人此时已抵达山东境内,此次震中在齐州都督府辖区内,该都督府所辖青、淄、济、濮、登、莱六州,是古时齐郡,也称济南郡。登、莱东临大海,此次大震受灾严重,多处有地裂,河流也被遏断,倒塌屋廨庐舍随处可见,死伤甚多,流亡者众。

齐州都督府的长官,正是元信。

此地元家呼风唤雨,又有其他世族牵扯其中,政治局势并不算单纯。何况齐州已是国之东疆,越海便是高丽百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天高皇帝远,这些年不知已养成了什么样子。齐州犹如一团迷雾,李淳一孤身走了进去。

一路上仍有余震,这地动似乎没完没了,途中所见甚是萧条,这冬日里竟是一点活气也没有。倒塌的屋舍无人管,被扭断的堤坝也无人修,寥寥几个灾棚却连一口热粥也没有。拖家携口的流民,沿路乞讨抢掠,黯淡眸光中已流露出要吃人的绝望来,令人心惊胆战。

抵达齐州这晚,李淳一在驿所歇下,中郎将谢翛率卫兵守在门外,以防丧尽理智的流民冲进来攻击抢掠。驿丞夫妇将饭食送到李淳一面前,一脸歉意道:“此地不比宫中王府,只好请殿下将就了。”

然说是将就,却摆了满满一条案,完全看不出大灾后缺衣少粮的样子。李淳一抿唇不言,低头吃饱饭,却留了一大半下来。她抬首同驿丞道:“去把中郎将请过来。”

驿丞匆忙出去喊谢翛,谢翛得令快步走来,进屋却见换了布衣的李淳一手下正压着地图。李淳一头也不抬,将条案一移,指了那上面一大半未动的食物与谢翛道:“饱腹一顿上路。”言罢又扔了一套寻常百姓穿的衣裳给他。

谢翛不解问道:“殿下这是?”

李淳一瞥向北边的矮窗:“等中郎将吃完了,我们便离开这里。”她不可能待在驿所等明天一早都督府的人来接。在对灾情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她一进都督府,便会彻底丧失主动权。

谢翛隐约明白她是要先发制人,于是低头将面前饭食快速吃完,再次抬首时,李淳一已将地图塞进了袖中,推开窗打算出去了。天寒地冻,屋外朔风凛冽,谢翛换完衣裳将马牵来,李淳一翻身上马就朝城内奔去。

这时辰的都督府内,各公房仍然灯火通明。各州刺史报上来的灾情奏抄都堆在都督案头,元信却看也未看一眼,只嘱咐僚佐按照之前定好的受灾情况往上报。僚佐秉笔犹豫,斟酌问道:“明日吴王便到,虚写报灾奏抄,若被发现其中作假,可是不妥?”

元信似乎并未将李淳一放在眼里:“区区女流被遣派到这地方来,怎能让她受苦呢?等她到了就悉心养起来吧,挨过这阵,请她毫发无损地回长安,她自在,我们也舒心,各得其所,谁也没有损失。”

僚佐深以为然地点点头,遂低头拟写起向朝廷申报灾情的奏抄来。

都督掌管辖区内各州兵马甲械,又是都督府总判事,同时也兼理民政,此次辖区内受灾,即由各州长吏逐级上报,最后由都督府向朝廷申报详细灾情,以获相应的赈济恩惠。因此,如何申报,便大有学问。朝廷为避免地方虚报,故而遣派使者监督检覆,以确认所报灾情属实。

此次山东受灾,担当监督检覆大任的自然就是李淳一。然而元信深以为小小皇女翻不出大浪,且她孤身入境等于自投罗网,更不必说有所建树了。

这边奏抄写完审定,已是接近黎明。这个时辰,长安城内的官员们陆续出了门,五品以下进朱雀门,鱼群入海般散开,各赴诸司诸卫衙署;五品以上沿天门街一直往北,在承天门外等待上朝。

天依然燥,光禄寺提供的廊餐也因为修政取消了,官员们饥肠辘辘等着,殿中侍御史如狱卒般走来走去,话也不能乱讲,难免都有些心烦气躁。

太女南郊祈禳之后,长安仍是滴雨未落。老天显出不仁来,面目都透着刻薄,百姓们仰头看天,焦虑愈盛。

司天台今日全体官员又被喊来上朝,连推官也不例外。一众官员依次列位后,中间便跪满了司天台的家伙们。女皇缓缓睁开眸,询问司天台监道:“既已祈禳,为何还不降雨?可有什么天象变化吗?”

司天台监回道:“回陛下,没有。”

“难道京兆府要一直旱下去吗?”女皇声音不高,但透出压迫感,这反问里甚至已有了要降罪的意思。

年迈的司天台监不敢出声,旁边却有一年轻推官贸然开口:“陛下,天地灾异乃是邪气,政不行而邪气作,朝堂中恐有德行不作之事,才致天怒。”

这种话素来都是女皇主动反省才会说,什么时候轮到臣子开过口,何况还是个小小推官。

女皇登时敛眸,那年轻推官却又不知死地说道:“山东逢大震,正是有反常阴气作怪;而关中又旱,恐是因金气毁,金为兵,兵不戢(jí,‘收起来,停止’之意)自然遇旱。要解山东之困及关中之旱,恐怕得追究其中缘由才能奏效。”

一席话讲完,底下人心中各番盘算。反常阴气可是讲太女李乘风不修政德?而兵戈异常,是暗指山东还是关陇?

推官之狡猾,在于话只点到、不讲透。女皇问:“姚推官不必含糊其辞,不若明讲。”

“微臣只言天象五行,不敢妄断朝政。”推官拒绝了。

“好,你不敢讲”女皇又开始点名:“谏议大夫可有话要说?”

贺兰钦被点到是在意料之中,自他入朝后,女皇便常常在殿上向他询问政事得失。众人屏息等贺兰钦开口,就连李乘风的目光这时也移向了他。

贺兰钦走出来,俯身道:“既然陛下问了,臣便直言,近来皇城内外官僚百姓都为敬天而修自身言行,然东宫却欠了些体恤苍生的诚意,事关民生,不知东宫可否收敛一些。”他直指李乘风在大灾后仍纵欲无度夜夜笙歌,不修德行以至于触了天怒。

女皇牙关暗中咬紧,眸光瞬时投向了李乘风。

外面天已经亮了,太阳被尘雾蒙着,甚至看不清边缘。

而这时,齐州都督府的人也踏着冷冽晨风赶到了驿所,欲接吴王李淳一去往都督府。那人指名要见中郎将谢翛,然谢翛部下却道:“中郎将昨晚睡下就未再出来过,这时恐怕还未醒,某这就喊去。”

那部下匆匆忙忙进内敲门,却得不到一丝回应,遂撞门而入,只见床榻空空,不由一愣。他随即又跑去吴王房门口,敲门亦不得任何动静,部下心一沉,见都督府的使者已经上来了,只好如实道:“吴王与中郎将,似都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