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上摆着空空的食盅食盘,送进来时是上面皆是满当当的荤食,但现在却只剩了汤。李乘风目光从条案上掠过,竟是不可置信。而李淳一这时候却端起面前食盅,当着她的面将其中肉汤也饮尽。

她喝完了抬头看向李乘风,竟没有半天要起身呕吐的意思。

李乘风本是要借此折磨她,然此招却已是不再起作用,她是何时又开始吃肉的?!

“小郡王去世那时,姊姊曾让我多吃些,说身体不好许多事都做不成。我后来想想确有道理,遂改了挑食的毛病。”她放下食盅心平气和地继续说,“姊姊的款待我很受用,多谢了。”

李乘风本要恶心她,她却像个怪物般将塞过来的一切全部吞下,且吞得风平浪静。

李乘风双臂撑案上身前倾,顿时带给她巨大压迫感,她却只抬起眸,波澜不惊地看向对方:“身体不好做不成的事我想其中大约也包括怀孕产子。姊姊当时实际要与我说的是这个吧?”

她顿了顿,不慌不忙接着说道:“天家后嗣单薄,因此姊姊与陛下寄希望于我为天家诞下子嗣,其实此事并无不妥,我亦能够接受。原本我的确打算为天家生完这个孩子,便从朝廷里消失,寄余生于修道求仙……但姊姊却偏偏阻挠我修道,且大有杀鸡取卵的架势,似乎我一旦生下孩子便要置我于死地,便逼得人不得不多想多谋。”

她如此开诚布公出乎李乘风预料,平静的脸落在李乘风眼里更撩其怒气。李乘风想起她在山东做的那些事恨不得撕碎她的脸,然最终却忍了下去。

而李淳一之所以敢这样,到底是料准了她在李乘风眼中仍有利用价值,哪怕只是身为一只容器的价值。

“狗逼急了都会跳墙,又遑论人。”李淳一叹息般说道:“如今陛下已经归天了,姊姊也将登上帝位,只求姊姊给我留一条路走,我便不再干扰姊姊的宏图伟业,若能够为天家诞下后嗣,我会与其断了瓜葛自行离去,交由姊姊抚养。然”她话锋突转,抬眸看向李乘风道:“如果姊姊仍逼迫我,那么届时要么玉碎,要么我只有自己去争出路了……”

李乘风伸手握住了她下颌,眸光冷冷:“你什么时候也学会谈条件了?”

“以往不会,将来也不会再用,只有这时候……姊姊看到我的真心了吗?”

“看不到!”李乘风倏地直起身,架势咄咄一脸气急败坏:“你先是与贺兰钦勾结、于淮南养士,后又借势宗亭、将关陇收入囊中,去山东便与颜家纠缠不清、陷我丈夫于死地!你当我是眼瞎吗?你要的真是‘修道求仙’吗?!”

“那又如何呢?”李淳一仍稳坐着不动,“我这些雕虫伎俩,姊姊一眼便能识破,我再扑腾,也不过是在姊姊与陛下眼皮子下扑腾,又如何能有大气候?何况人皆有私欲、人心也善变,我这等借势之法,大约也只能得一时之势,毕竟是无法长久的,姊姊又何须担心。”

她话讲到这个份上,恰让李乘风想起遗诏上安排的“和离”一事。

她与宗亭之间划清界限,倒的确有可能断了与关陇的瓜葛,但她太平静了,平静得好像成竹在胸完全看不出忧惧。

这状态令李乘风心中无端生出恼怒,恰这时,安静小殿中响起翅膀扑棱的声音。李乘风耳朵一动,快步朝声音源头走去,隔着纱幔霍地一把抓住那只黑漆漆的乌鸦!

乌鸦迅疾扭头狠啄了她一口,没料这一下却将其彻底激怒了。

李乘风紧抓着那只乌鸦不放,甚至将纱幔都扯了下来。乌鸦被纱幔覆遮,双翅又被锁死在李乘风手中,一时间竟是无法动弹,只有呱呱哀叫。

李淳一听得声音,心中已憋了一口气,恨不得立刻起身上前将爱宠夺回来。

然李乘风却抓着那乌鸦稳步走到她面前,面带恶毒地说道:“用这等晦气的禽类互通消息,还真是配得上你的城府。”她咬牙切齿地说着,忽然手下用力,竟然是抓着乌鸦的翅膀狠狠撕了下去

惨鸣声乍然响起,李淳一的心霎时被揪到了嗓子眼。

乌鸦拼尽最后一点力气与疯狂想要挣脱钳制,另一只翅膀却也被撕裂。

那惨叫声痛苦又绝望,李乘风却忽然平静了下来,寡冷目光移到李淳一惊骇的脸上,用毫无温度的声音一字一顿与她道:“下月登基大典,同时会册立元家嫡次子为新皇夫。想让我看到你的诚心,就与新皇夫好好待着,怀上孩子再好好地生下来。”

?

【五七】春风去

?李乘风言行中处处透着压迫,疾风骤雨般要将人卷覆其中,而李淳一自始至终视线却未从乌鸦身上移开过。血顺着好不容易重新丰满起来的羽翼往下滴落,每一滴的落地声似乎都清晰可闻

李乘风显然已经失控了,用力过猛的手止不住地颤抖,神情里是难以掩饰的狠毒与暴戾。她忽然深吸一口气,将重伤的乌鸦如废物般弃在了地上,压着声音接着恐吓李淳一:“倘你不够诚心,下场便会与它一样。”她言罢,板着一张病态的脸甩手出了门。紧接着殿门又被重重关上,殿内便一阵闭滞,只有乌鸦愈发衰微的哀鸣声。

李淳一面上煞白,然却不是恐惧而是愤怒。她跪地将乌鸦抱起来,用手巾熟练压住伤口给它止血,乌鸦便逐渐安静下来,躺在案上任由李淳一替自己处理伤势。

这时李淳一忽然低头咳嗽一阵,从外面便走进来一内侍。那内侍迅疾与她交换了神色,同时将案上的食盅食盘收拾一番,躬身要走时又瞥一眼李淳一抱着的那只乌鸦,心领神会地弯腰退了出去。

此内侍正是前一晚建议李淳一往中书省去的那位,他先前在东宫做事,此时被调来服侍李淳一起居,这会儿他捧着漆盘匆匆离去,不时又带着药粉折返至门口,同侍卫道:“殿下有些不适,需将这药送进去。”

侍卫乜一眼,打开门让他入内,他便将药粉递去给李淳一,站在一旁看着李淳一给乌鸦上完药粉又包扎好,这才走近两步压低声音开口:“宗相公今早从关陇回来了,说是拿了一道陛下的遗诏,但内容不详;贺兰先生已往山东去了,大约未能收到殿下的消息。”

李淳一抿唇不言,那内侍便问:“殿下可有什么消息是要某带出去的?”

李淳一忽然俯身将染了血的衣料撕下来一块递过去:“将这个想办法交给宗相公。”内侍赶紧收好往后退一步,躬身说给外面的侍卫听:“殿下若无其他不适,某便告退了。”

“走罢。”李淳一道。

内侍赶紧退了出去,迎接他的则是灰蒙蒙的天气。宫中仅仅这一个昼夜,就好像已经翻天覆地;而皇城外却似乎无甚变化,东西二市照常开,平康坊仍酒肉飘香,曲江聚满了登舟游览的往来旅客,大雁塔仍峥嵘矗立,迎接即将到来的雨天。

大雨将早夏累聚起来的燥热瞬间就浇灭了,天地间竟然有些阴凉。京官们先是获知了皇夫离世的消息,紧接着到了傍晚,女皇宾天的消息也随夏雨一并踏来,带着点潮湿、和难以置信的恍惚感。

坊间开始挂白,丧事告于南郊,人们这才陆续知道宫中的噩耗。国丧拉开帷幕,长安城仿佛也回到了暮春时节,早晚都有些凉飕飕,百姓们更是因为闭市闭坊,只能看着雨幕委地而无法出门。

女皇大寿之夜的狂欢仿佛就在昨天,不过才大半年的工夫就猝不及防迎来了噩耗。消息飞快传出了秦川外,传到剑南酒肆茶铺,传到江淮田埂地头……桑叶愈发盛,春蚕却已死。人们后知后觉发现一个时代似乎就这样过去了,然感慨一番抬起头,面对的仍是生计,烦恼犹在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

皇城内只临(吊唁)了三场,连哭都要求节制。一切循着礼制走,百官谁也不敢造次,但从头到尾,吴王李淳一却一次也未出现过。

有传言说吴王是悲痛过度彻底病垮了,连出面参加丧礼竟也无法做到;又有说吴王是被太女囚禁宫廷不得随意出门,而吴王夫宗亭居然见此无动于衷,丝毫没有要救吴王的意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实际却与传闻迥异李淳一身体康健,宗亭为首的某几位朝臣也以“吴王必须参加丧礼”为由逼迫过李乘风放人。不过李乘风对要求此熟视无睹,在朝臣面前表现出了无情的强势,只责令宗正寺、礼部、太常寺、弘文馆等尽快筹备登基大典。

宗亭承诺的“三日期”转瞬成了泡影,他的乌鸦与李淳一都被困宫中无法脱身,但他好歹可以时刻留意宫内的风吹草动。

京城的雨停了,满城蝉鸣燥阳,拖拖拉拉的春天总算彻底过去了。

将作监忙于陵墓的修筑,宗正卿和礼部侍郎则整日忙着筹备登基大典。这日一大早,正在尚书省与几个小官扯皮的宗正卿,忽被喊去了东宫衙署。

他本以为李乘风又要挑剔仪礼细节,备好了簿子等着闷头记。然进得衙署,便见曾詹事等东宫僚佐都在,心里顿时没了底。

一众人如雁队般两边跪坐着,只在中间留了个空位给宗正卿。宗正卿装模作样对外甥女行了个礼,跪坐下来问道:“殿下召臣过来可有要事吗?”

他说着抬头瞥一眼李乘风那张日益消瘦病态的脸,心中陡然一震。外面夏蝉鸣,每一声都透着燥烦,一众人穿着薄薄的夏季官袍都不住淌汗,而李乘风因为服药的缘故,穿了厚重衣袍,脸上却是一滴汗的痕迹也没有。

前朝有位皇帝,因服食丹药最终变得喜怒无常且身长脓疮,死时不过才三十岁。帝王们一边反对却又一边无畏地重蹈覆辙,实在令人费解。宗正卿想着想着,思绪顿时岔了路,就在这时,曾詹事忽开口将他神思拽回:“殿下召宗正卿来,是为册立新皇夫一事。”

“啊?”宗正卿有些不合时宜地发出了一声质疑,又咕哝问道:“哪里来的新皇夫?”

曾詹事眯了眼道:“元都督不幸染病身亡,殿下又即将登基,国不可一日无君,后宫也不宜空着,皇夫之位总是要安排的。”

“哦,这样。”宗正卿心里稍稍有了底,“曾詹事说得是有道理,不知可有合适人选了吗?”

曾詹事却将问题反抛给他:“依宗正卿看,朝中上下可有人适合坐这个位置吗?”

宗正卿顿时为难:“这不好说。”言罢抬起头:“还是要看殿下喜好才是,身份倒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将决定权最终抛给了李乘风:“一切都凭殿下决断。”

话说到这份上便不必再兜圈子,李乘风定定神给了结论:“那就拟书准备,册立元嘉为皇夫,尽快遣人送去山东。”

元嘉?元信的亲弟弟?宗正卿意料之中地愣了愣。由此可见,李乘风仍然是没有放弃元家这股力量,她这么做,是要将摇摇欲坠的山东元家重新扶稳当哪!莫非是因为皇夫的缘故?

宗正卿忙领命道:“臣知道了,这就去翰林院拟书。”

要赶在登基大典前将制书送到元嘉手里,时间相当紧迫,他说罢赶紧告退出了门。

这边新皇夫的人选已经明朗,山东却还是一团迷雾。元信一死,颜伯辛登时“占据”了齐州府,代理都督事务。元家尽管无法忍这事实,但毕竟刚查出贪墨大案,终究理亏一截,明面上不能与颜家硬碰硬地较量。

于是这迷雾下便是好一番暗斗,颜伯辛紧锣密鼓地查证元家的私兵,而元家也在暗处给颜伯辛下绊子,并往京里递消息,妄图能借着新女皇的力量重新翻身。

而此时贺兰钦到了山东。

他比预计早到了两日,抵达时颜伯辛正与亲兵商议密袭计划。颜伯辛闻得通报中止了会议,令僚佐亲兵们各自散了,亲自走出去迎贺兰钦,却没料他已经走到了廊下。

已至午时,烈日炎炎,庶仆擦洗着地板,颜伯辛瞥一眼道:“不用洗了,送两碗冷淘来。”

他嘱咐完,这才真正看向贺兰钦,一拱手道:“谏议大夫到此,颜某有失远迎还望见谅。”言罢便示意贺兰钦进屋,待到都坐定,才改了称呼:“先生是吴王恩师,某也是站在吴王一边,但愿诸事能够行进得顺利。”

都说贺兰钦足智多谋宛若神算子,便令颜伯辛有了试探之意。他毫无遮拦地说出结盟的话,是为先取得贺兰钦信任。

贺兰钦却端着回道:“某奉陛下密旨前来,自会鼎力协助颜刺史查清山东贪墨之事。”

颜伯辛接口道:“只可惜陛下已经宾天,也不知此事查清楚后要呈给谁看。倘若新皇心中有偏袒,辛苦查证的结果不过就是一叠废纸了。”他讲这话,几乎是认定李乘风会偏袒元家,甚至会对元家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一来,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部就白费。

和心中无道理的人摆证据讲道理,一定是最无解的。

贺兰钦听出他的担忧,也听出他在此事上的试探,先不急着答,十分从容地接过庶仆送进来的冷淘,将筷子伸进去搅了搅,这才看向颜伯辛道:“搅了之后,它仍是一碗冷淘,可见只搅并没有什么建树。山东局势亦是如此,吴王先前费力搅了一搅,但真正要翻天覆地”他将陶碗端起来,低头吃了一口:“还要吃下去才行。”

他安安静静将一碗冷淘吃完,擦了嘴抬头再次看向颜伯辛:“颜刺史应当明白这个道理。倘某没有猜错,颜刺史恐怕已经在安排密袭、打算吞掉他们了。”

颜伯辛对他精准猜测十分佩服,便索性将话说开:“这计划是吴王还在山东时便筹谋的,她曾言‘只让元信垮台并不足以动摇元家根基,除非让他们再无指望’,而元家私兵现在应当握在次子元嘉手中,此次密袭,正是要毁了他。”

作者有话要说:

一个久违的小剧场

宗桑V:@贺兰钦V 说好的和我携手呢,你跑到哪里去了

?

【五八】东风至

?颜伯辛将密袭计划与贺兰钦说了七七八八,最后请教是否妥当时,贺兰钦却道:“再等等。”他一脸的高深难测,颜伯辛微敛眸问道:“某想请教其中缘由,不知先生可否明言?”

贺兰钦起身:“万事俱备,但东风还未到。”漆黑瞳仁里藏着对时局的拿捏把握,笃定到令旁人都信以为真。但颜伯辛向来都是行动派,对这模模糊糊拖拉时间的回答并不满意:“敢问东风是什么?”

“方才颜刺史也说了,此举是要灭元嘉,之后呢?太女一旦上位,难道对此事不会追究吗?”他偏头质问颜伯辛。

“届时齐州府势力便会彻底易主,元家不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太女想要追究恐怕也会投鼠忌器,不会、也无法轻易对齐州府动手。”

“颜刺史这样笃定是基于太女尚且理智的前提,但你可知她如今是怎样的状态?”贺兰钦续道:“太女服食丹药已有七八年之久,如今脾气愈发变得不可控,不理智起来哪里还会投鼠忌器?”

颜伯辛眸光中悄然闪过一缕黯色。

贺兰钦接着道:“元嘉对太女意味着什么?依太女一贯的作风与元家的交情,元嘉极可能是下一任皇夫。倘若这时太女接到元嘉死了的消息,你猜她会怎样做?届时大约不会管证据、局势,应会将火气全撒到颜、崔两家,宫里的吴王恐怕日子也不会好过。”

“依先生的说法,元嘉倒是不能死了?因他一死,太女就暴怒,我们便都没有好下场?”颜伯辛听了他的解释,略是不服地反问。

“他当然要死,但不要让京中知道。”贺兰钦抿唇转过身,温吞补充道:“再等几日,届时我们再坐下来商量。”

他说完便拖着风尘仆仆的身体走出了门,由执事带去先行休息了。

而这时,京中册封新皇夫的制书已从中书省发出,快马加鞭疾驰在通往齐州府的驿道上。夏日天燥,铁蹄飞驰而过,驿道上浓尘如烟,至驿站都不敢停,只为最快将制书送达齐州府元嘉手里。

至河南道,几个使者实在又累又渴,这才在驿站停下来补给了一些。驿丞将水囊递过去,留意了一番这几人的服饰规格,问道:“几位官人是往哪里去?”一使者回道:“往齐州府去。”

那使者接了水囊正要走,驿丞夫人又拿着干粮走出来:“东边才遭过灾,这些肉干途中带着吧。”那使者自然不拒,拿过来道谢两句就往外走,驿丞夫妇便到门口送他们离开。

趁着庶仆去牵马的当口,驿丞夫人随口问道:“往齐州去可是喜事吗?”

“你如何猜得?”使者面上明显少了几分生疏多了些笑意:“还真是喜事,殿下将登基,山东又要出皇夫啦。”说着转过身,接过庶仆手中缰绳,同驿丞夫妇潦草道了个别,便与同僚重新上路了。

他的话虽未讲明朗,但驿丞夫妇心中已有了数。因此这几人前脚走,便有报信庶仆骑马出了驿所,紧随其后往齐州去了。

就在这几位使者抵达冀州之际,报信庶仆却早他们一步到了更东边的齐州都督府。

颜伯辛与贺兰钦,终于等来了他们的东风。

庑廊下一条小黑蛇肆无忌惮蜿蜒进屋,最后爬到贺兰钦脚边停下来。正与贺兰钦商量最后细节的颜伯辛有些厌恶地睨一眼,下意识皱了皱眉,听得贺兰钦接着方才的话题道:“此事已无后路,成王败寇皆在今晚,颜刺史可是做好准备了吗?”

颜伯辛听完并认同了贺兰钦的计划,起身颔首道:“齐州府事务就暂时拜托给先生了。”

此时外面天色渐黯,空气里蕴着潮气,大有山雨欲来的架势。夜空无星无月,正是动手的好机会,颜伯辛率亲兵自州廨出发,一路奔至元家兵营。

主力部队不出动,只遣出一支骑兵打头阵。数支火箭落入营内,如投石入湖,顿时激起了涟漪,兵营内骚乱骤起。稳坐帐中的元嘉此时听得手下来报,陡然皱了眉:“查探清楚是谁偷袭了吗?”那校尉回道:“尚不知对方来历,但已遣人出去探虚实了。依某所见,恐怕只是虚幌子,对方兵力应当不多。”

“先稳住下面的人,不要自乱阵脚,给人趁危的机会。”

元嘉吩咐完,那校尉得令即刻告退,这时元嘉身旁那个姓方的副将道:“会不会是颜家的人?”

元嘉闻言十分怨愤道:“颜家得寸进尺当真是可恶至极,哥哥已死在他们手里了,他家到底还要什么?这个仇我早晚都要报!”

方副将在一旁煽风点火道:“倘若今晚是颜伯辛也来了,将军不如借此了断了他。他这袭击名不正言不顺,倘若不幸死了也只好自认倒霉,有苦也没法说。”

元嘉心头微动,但仍然坐着。这时又有一校尉冲到帐外禀道:“将军,似是青州的府兵。”

青州?那就是颜伯辛的亲兵无误了!这厮竟敢自己找上门来,简直寻死。元嘉霍地起身,方副将也跟着站了起来,并问帐外校尉道:“他们的领头可是颜刺史?”

校尉回道:“似乎是的。”

方副将赶忙对元嘉道:“这就对了,颜伯辛近来查得毫无进展,估计是狗急跳墙,竟然找上门来挑衅!将军,此时正是除掉此害的好机会哪。”

副将极尽撺掇之能事,而元嘉又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心中揣着杀兄大仇,又加上近来被迫收敛带来的愤懑,怨愤瞬时就被点燃了起来。

他拿过案上盔甲便往外去,气势汹汹道:“我要让那姓颜的死无葬身之所。”随后副将安排亲兵跟上,一众人便冒冒失失出去迎战。

然出了营,颜伯辛一队却忽然消失了,周遭一片寂静,仿佛刚才全是误报。可元嘉这时心中怨火已完全燃着,哪里肯放弃这机会,遂立刻遣人搜寻追击。兵力一下子散开,遣派出去的情报兵也迟迟不回来,元嘉越等越是心焦,扭头对副将道:“你再遣人去看看。”

方副将却罔顾元嘉的指令,杵在原地不动,只耳朵动了动,似在努力辨听声音。忽然,他看向元嘉的目光瞬变,同时也握紧了手里的刀:“不必去看,他们回来了。”

杂沓又声势浩大的马蹄声骤然传来,元嘉霎时回过神,却从方副将的神情中读出了反意。他连忙扭过头,对身后留下来的兵道:“此人要反,本将命你们将他抓住!”

可身后的兵却只静静站着,分明不敢向前也不愿向前!

元嘉年少,且又初掌元家军,号召力远不及元信,亲兵们竟是更愿意相信跟随了多年的副将!

方副将此时已经眺见往这边赶来的颜伯辛及其府兵,凌厉目光瞬转向有些惊惶的元嘉,忽然举起刀以迅雷之势朝他劈了下去。

一刀毙命,头落下去时甚至还瞪着眼。

后边的兵看得呆了,他们万没有想到方副将竟会这样直截了当地解决了元嘉。而这时颜伯辛率府兵才真正到了,方副将霍地下马单膝一跪:“已是妥当了。”颜伯辛瞥一眼元嘉尸体,冷漠回道:“将铠甲取下来,尸体处理掉;为免走漏风声,你的这些兵暂时不能回营,先由我收编,可以吗?”

方副将回了一声“喏”,就紧锣密鼓地安排起来。待颜家府兵及俘虏都撤走,原地便只留下颜伯辛、方副将及一套属于元嘉的铠甲。

方副将捧起那沾了血的铠甲递过去:“请刺史尽快换了吧。”

颜伯辛换好甲衣,头盔几乎将脸给遮去了。方副将在一旁看了看:“好在颜刺史身形与姓元的像极了,只要不出声不露脸,此计应是行得通。”

“若有人问起清楚怎样答吗?”

方副将回道:“将军追剿反军途中不巧受了伤,面有毁损不便露面。”又妥帖地说:“假面某已经备好,届时戴上即可。”

此时夜幕越发低沉,风中蕴着潮湿的血腥气。颜伯辛随同方副将进了军营,众人只知将军亲自出面小打了一仗,但可能是吃了败仗不好意思说因将军不但受了伤,且带出去的兵也未能够带回来,确实十分丢脸。

因有方副将陪在一旁,众人虽觉得有些奇怪却不敢多质疑。至五更天,沉甸甸的雨总算落了下来,朝廷的使者也到了。

颜伯辛戴着假面见了朝廷来使,以元嘉的身份接了制书。那使者恭喜他之后又另外叮嘱:“时间紧迫,请将军赶在殿下登基前尽快进京。”

“喏。”颜伯辛只应了这一声,余下的话便交由方副将去谈。

方副将与使者道:“将军近来频招刺客,为保将军安全,应有卫队同行。”

“带兵进京?”使者面上流露出一丝为难来。

“倘因没有卫队保护,将军在途中出了什么事,届时要与殿下交代的可不是我们,而是你们,兹事体大,你们交代得起吗?”方副将眼一瞪,面上现出十足的强势来。

那使者被吓了一吓,瞥一眼受伤到只能遮脸的颜伯辛,只能点头。

颜伯辛见状转身离开,方副将紧随其后,颜伯辛忽递了张字条给他:“速报给宗亭。”

作者有话要说:

宗亭:你们总是在需要我的时候才想起我来,我不干了,我要罢演 @抠门的剧组

?

【五九】障眼法

?有些事成败与否全在于速,譬如贺兰钦与颜伯辛的李代桃僵之计,一旦落实过程中遭遇耽搁,便漏洞百出,最终很可能落得一败涂地。

好在登基大典在即,使者急得恨不能立刻回去复命,哪还能容他们再拖延?于是乎,只安排了另一名使者去元家通知,而“元嘉”本人竟是连家也不必回,带“伤”带兵,一行人仓促用过午饭就浩浩荡荡出发了。

元家近来因频繁被查已是收敛低迷了许多,元信、皇夫接连去世,对他们更是不小的打击,而喜事这时传报而来,元家上下多少舒了一口气因这意味着元家仍有庇护,太女一旦即位,册立了新皇夫,元家便又可扬眉吐气了。

元家人担心仓促上路的元嘉能否顺利抵达长安,身为一家之主的老太太忍不住过问:“可是有人陪他去了?”

执事回道:“方副将陪同,又带着五千精兵,您老放心吧。”

老太太这才松口气,期盼这仅存的嫡孙能够安全抵京,为她元家再谋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