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校,那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研究。”我对着夜中的大海长叹一声。

“林云告诉我,那次俄罗斯之行对你打击很大。其实,也不要被他们那种巨大投入和长周期吓住,从林云回来后的介绍,我看出一点:苏联人是在用僵化的武器研究机制来研究自然科学界的一个基础课题,其过程中不免缺少新思想,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

江星辰这不多的话切中要害,而且将球状闪电的研究归于基础科学,也是需要一定远见的。

“再说,球状闪电曾是你准备终生探索的目标,反正林云是这么告诉我的。如果真是这样,就不要轻言放弃。比如我,理想是成为一名搞军事战略研究的学者,由于种种原因走上了现在这条路,虽然坐在这个位置,心里还是很失落。”

“让我考虑考虑吧。”我含糊地说,但接下来的谈话,让我明白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很多。

“共事这么长时间,你对林云应该有所了解。她的思想性格中有某些……危险因素,我想让你帮助她避免这种危险。”

“你说的危险,是指对她自己,还是对……别的方面?”我很迷惑。

“都有。我告诉你一件事吧:中国加入国际反地雷公约的时候,林云正在读硕士,她声称这个举动是十分错误的,因为地雷是反侵略武器,更是穷人的武器。后来在读博士的第一年,她居然自己研制新型地雷了,她和两个同学一起,用他们的纳米实验室的设备来干这事。她的目标是搞出一种传统的工兵手段无法探测的地雷,这是反地雷公约严格禁止的。她干成了,那种地雷看上去很简单。”

“我看到她的车里挂着一节竹子。”我插嘴说。

上校不以为然地一挥手:“不不,与她的创造物相比,那小东西只是玩具。她发明的是一种液体地雷,看上去只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实际上是经过纳米技术改造的硝化甘油,去除了这种液体炸药对振荡的敏感性,却增加了它对压力的敏感性,所以这种液体存储时的深度是严格限制的,盛装它的容器分成许多互不相通的层面,以防底部液体因压力过大而被引爆。把这种液体泼到地面上,就算完成了地雷的布设,在这块地面上行走就会引爆炸药,杀伤力很大,传统的工兵根本无法探测。她向上级推荐这种地雷,请求装备部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她发誓一定要让人们从战场上看到这种地雷的潜力。”

“从她对武器,特别是新概念武器的迷恋上看,我是能想象到这类事的。”

“但下面的事你就很难想象了:在去年上半年智利和玻利维亚的边境冲突中,出现了这种地雷,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我吃惊地看了大校一眼,意识到这事的严重性。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敌对双方,智利和玻利维亚军队都使用了这种地雷。”

“啊!”我停下脚步,震惊变成了恐惧。

“可她……她只是一名少校军官,能有这种渠道吗?”

“看来她没同你谈过自己更多的情况,她同谁都很少谈这些。”江星辰看着我,黑暗中我看不到他的目光,但一定意味深长,“是的,她有这种渠道。”

回到帐篷后,我睡不着,就把帐篷拉开,看着外面的灯塔,期望她那有规律的亮灭能产生催眠作用。我成功了,在渐渐模糊的意识中,灯塔的塔身渐渐消融在夜色里,最后只剩下那团一亮一灭的亮光悬在半空中,亮时看到它,熄灭后就只剩无边的夜。我隐隐觉得它很熟悉,有一个小声音,像是从深海中浮出的水泡般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它说:那灯本来就在那里的,但只有亮的时候你才能看到……脑海中电光一闪,我猛地坐了起来,就这样在海涛声中呆坐了很长时间,然后,我推醒了江星辰。

“上校,我们能不能马上回去?”

“干什么?”

“当然是研究球状闪电!”

林峰将军

飞机在北京降落后,我才给林云打电话,江星辰说的事让我感到莫名的恐惧,但听到林云轻柔的话音后,我心中的某种东西立刻融化了,我渴望见到她。

“啊,我知道星辰会成功的!”林云兴奋地说。

“主要是我突然有了一种新想法。”

“是吗?到我家来吃饭吧!”

这邀请让我吃惊不小,林云总是小心地避免谈她的家庭,甚至连江星辰都没有告诉我这方面的情况。

在走出机场时我居然遇到了赵雨。他已经从泰山气象站辞职,想下海了。告别前赵雨想起了一件事,说:“前一阵我回了趟大学,见到张彬了。”

“哦?”

“他一见我就问起你来,他已确诊患了血癌,没治了,我看都是长期心情压抑的结果。”

看着赵雨的背影,那位家列瓦连科的老共青团员的话又在我脑海中响起:“……有时你飞到了头,却发现还不如中间掉下来……”

一种对未知前途的恐惧再次攫住了我。

来机场接我的不是林云,而是一名开车来的少尉。

“陈博士,首长和林少校让我来接您。”他对我敬礼后说,然后很有礼貌地请我上了那辆红旗车,路上他只是开车,没有说话。车最后开进了一个门口有哨兵的大院,院里有一排排整齐的住宅楼,都是有大屋檐的五十年代风格的建筑。车穿过几排杨树,最后停到了一幢二层小楼前,也是那种五十年代风格的建筑,看到这样的建筑,如果问你第一个想到的词,那肯定是“父亲”。

少尉为我打开车门:“首长和少校都在家,您请吧。”然后又敬了个礼,并一直目送我走上台阶。

林云出门迎接我,她比上次分别时看上去憔悴了些,显然最近很劳累。这种变化在我的感觉中很突然,这时才意识到,在分别的这段日子里,我的心中一直为她留着一片小天地,在那里,她以原样生活着。

进屋之后,我看到林云的父亲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见我进来就站起来同我握手,他身材瘦削而强健,手很有力。

“你就是那位研究雷电的陈博士?你好!小云常向我提起你,她以前的朋友多是部队上的,我说这不好,军人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小圈子里,要不在这个时代,思想会僵化的。”他有转身对林云说,“张姨可能忙不过来,我去做两样拿手菜招待陈博士吧。”他又对我说,“今天可不只是小云请你来,还有我,我们一会谈。”

“爸,少放点辣椒!”林云冲着父亲的背影喊。

我也看着那个背影直到他消失,只接触不到一分钟,我就感到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而这威严同他的平易近人融合在一起,使他有一种很罕见的风度。

对于林云的父亲,我只知道是一名军人,可能还是将军,虽然以前从她周围人的只言片语有过一些感觉,但我在这方面很低能,总猜不出个大概,现在这对我仍然是个未知数。但她父亲的平易却使我放松下来,坐在沙发上,我抽着林云递来的烟,打量着这间客厅。客厅的陈设很朴素,基本上没有什么装饰品。墙上那两幅中国和世界地图面积很大,几乎占了一整面墙;我还注意到一张很大的办公桌,那肯定是办公桌,上面放着一白一红两部电话,还散布着一些很像文件的东西,整个客厅看起来有很大的办公室的成分。我的目光最后定格在门边的衣帽架上,上面挂着一件军服,在我这个方向能看到其中的一个肩章。我定睛细看,手中的烟掉在地上——那肩章上有三颗将星!

我赶忙把烟拾起来在烟灰缸中捻灭,把两手放到膝盖上以小学生状端坐着。

林云看到我这样笑了起来:“放松些,我爸是理工出身,跟搞技术的人很谈得来。他一开始就不赞成雷电武器的研究,现在看来他是对的,但后来我谈起球状闪电后,他却很感兴趣。”

这时我的目光被墙上的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住,照片上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同林云像极了,穿着以前的那种朴素的军装。

林云站起来走到照片前,简单地说:“我妈妈,1981年在边境战争中牺牲了……我们还是谈球状闪电吧,但愿你没把它忘光。”

“你这一阵在干什么?”

“用二炮一个研究所中的一台大型机计算我们最后做的那个模型,加上调试,运行了三十多次。”她轻轻摇了摇头,我就知道结果是失败的了,“那是我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但说实在的,只是不忍心让你的心血白流了。”

“谢谢,真的谢谢。但以后我们别再搞数学模型了,没有意义。”

"我也看到这点了。回来后,我从别的渠道作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除了前苏联,西方也对球状闪电的研究做了巨大的投入,我们就不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可他们,包括格莫夫,没有向我们透露一点技术资料。”林云笑了起来:“你呀,太学院派了。”

“或说太书呆子气。”

“那倒不是,要真是,前一阵你就不会当逃兵了。不过这也说明你已经看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这本来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新起点,可你却把它当成终点了。”

“我看到了什么?”

“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可能解开球状闪电之迷了,这个结论可值几百个亿啊!”

“确实,电磁能量以那种方式存在,简直不可思议,我们也许可以硬扭着方程式搞出一个牵强的数学模型,但知觉告诉我那不是真的。它能量施放的选择性和穿透性这类不可思议的特性,确实不是传统理论能结实的。”

“所以我们应该放开自己的思想。你说过我们不是超人,但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强迫自己以超人的方式思考。”

“我已经这样思考了。”我激动地说,“球状闪电并不是由闪电产生的,而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一种结构。”

“你是说……闪电指示点燃或激发了它?”林云紧接着说。

“太对了,就像电流点亮了电灯,但电灯本身早已存在!”

“好,我们把思路再整理一下……天啊,这想法居然能对西伯利亚基地的事情做出一些结实!”

“是的,3141基地产生的27个球状闪电与产生它们的人工闪电的参数根本就没有关系,只是因为那种结构正好在那,所以被激发了!”

“那种结构能进入地下吗……为什么不能!在多次大地震前,人们都看到球状闪电从地上的裂缝中飞出!”

我们俩兴奋得不能自已,来回走动着。

“那么以前研究的误区就很明显了:不应试图‘产生’它,而是去‘找到’它!这就是说,在模拟雷电时,关键不在于闪电本身的性质和结构,更不在于磁场和微波之类的外加因素,而在于使闪电覆盖尽可能大的空间!”

“正确!”

“那我们下一步该干什么呢?”

这时,林将军在后面招呼我们吃饭,我看到客厅的中央已摆上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小云要注意啦,我们可是请陈博士来做客的,吃饭的时候不谈工作。”林将军边给我倒酒边说。

林云说:“我们这不叫工作,业余爱好罢了。”

接下来,我们开始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我得知,林将军是哈军工的高才生,他学的是电子学,但以后没有再接触技术工作,而是转到纯军事指挥领域,成为我军少有的理工出身的高级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