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家的权利重心,渐渐向封家大公子封似锦转移,封首辅近日有辞官的打算。”

事实上,要不是发生了地动的事,封首辅已经准备辞官了。

朝中不缺父子同朝为官的事,可那样的话,儿子的官位永远不会在父亲之上,甚至父亲官位越大,儿子越是无法身居高位。

封家既然已交给了封似锦,封首辅在官途上,也要给封似锦让路。

再说了,荣王世子、周王这些外在危险解除后,没有外部的压力,内部肯定会乱上一段时间,封首辅摆明了是不想掺和内斗,想要全身而退。

封家的做法无疑是聪明的,秦寂言虽然还想留封首辅两年,可封首辅执意要辞官,他也不会强留。

封家,在首辅的位置做了太多年了,是时候换人了……

第1308章 罪己,不会如他的意

此次地动影响极大,虽然朝廷在第一时间,派了军队前往地动最严重的蓟县救助灾民,可仍旧死伤无数。

据户部统计,这次地动伤亡近两万,被震塌的房屋有千余间,有数万人流离失所,个中损失无法计数。

在天灾面前,人的力量极其渺小,想要靠人力战胜天灾,只能是奢望。

地动过去两天,此时已没有余震发生,被救出来的灾民,已得到妥善的安置,只是一直由朝廷养着,并非长久之计。

寂言让户部与工部的人好好核算一下,要重建蓟县需要多少人力、物力,那些流民要怎么安置才最好,可是……

秦寂言刚开了一个头,以刘正卿为首的利益集团,就站出来道:“圣上,上天在此刻降下巨灾,必是有所警示,还请圣上查明地动的原因,好给天下百姓一个交待。”

刘正卿这话说得婉转,可个中意思谁能不明白?

上天在秦寂言回京的那日降下巨灾,这天灾能与秦寂言脱得了干系吗?

有这种想法的并非刘正卿一人,朝中不少人大臣都是这么认为,哪怕是秦寂言一手提拔出来的心腹大臣,也认为此刻地动与秦寂言有关,只是他们不敢说罢了。

是以,刘正卿此言一出,满朝皆静,没有人出声为秦寂言辩解。

发生天灾,必是上天对天子的警示,此次地动的时间实在太巧了,朝臣们……无法不多想。毕竟,他们的圣上确实有错在先。

秦寂言略等片刻,见没有人开口,微眯着眼,冷着脸道:“刘爱卿的意思是,老天降下巨灾与朕有关?”

“圣上言重,臣只是恳请圣上查明地动原因,给天下百姓一个交待。”刘正卿扑通一声跪下,膝盖结结实实撞上汉白玉的石板,在场的众人都能听到那一声响。

这是臣服亦是威胁。

其他人一动不动,眼观鼻,鼻观心,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样。

朝臣的意思很明显,他们不敢站出来指责秦寂言的不是,可也不会替秦寂言辩解,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辩解。

秦寂言虽然早就料到,刘正卿会就地动一事发难,可却没有想到满朝大臣,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

“你们……很好!你们倒是说说,此次天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发生天灾,不管因何原因,帝王都会下罪己诏,把责任背到自己身上,可是……

秦寂言并不想。

“臣惶恐,臣不知,恳请圣上明查。”刘正卿重重磕了一个头,跪得笔直。

“不知?既然不知,待查清楚了再来跟朕说。”秦寂言面无表情,朝臣虽看不到圣颜,可光听声音就知道秦寂言不高兴了。

刘正卿一愣,心里已经在打退堂鼓了,可转念一想又是不甘心,咬牙道:“圣上,地动正是圣上回京当日发生的。”

刘正卿没有提秦寂言私自离京一事,可提出回京之事,也就等于把那事挑明了说。

“朕回京怎么了?朕去江南为太上皇寻医问药,难不成上天要就此事惩罚朕?”这个理由是封似锦给出的建议,秦寂言懒得多想,直接抛出来用。

他的皇爷爷,也只剩下给他表孝心用了。

“皇上仁孝,亲自去江南为太上皇求医问药,是太上皇之福,是大秦之福。可皇上……您是天子,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您私自离京与礼不合。而且为太上皇求医问药,并非什么不能见人的事,皇上您不该私自离京,太儿戏了。”这个理由刘正卿是不信的,即使是秦寂言亲口说出来,刘正卿也不信,可是……

不信他也不会直接说出来,说出来就是否定圣上的仁孝,所以他只针对秦寂言私自离京这件事。

“长生门与世隔绝,要让长生门的人知晓,朕去江南寻他们,朕还能寻到长生门吗?”封似锦给的建议并不完善,可这些难不到秦寂言,只要他开了口,他就能将事情圆回来。

“圣上……去找长生门了?”刘正卿一怔,有些愣愣的道。

之前,京中并无多少人知道长生门的存在,可后来因为忠心蛊一事,大家都知道了长生门是怎样的存在。

对长生门,朝臣是忌惮的。

长生门的忠心蛊真得太可怕了。

“怎么?朕要做什么,还需要跟您汇报?”秦寂言声音很轻,语速很慢,可话里话外都透着危险的气息。

刘正卿一惊,忙磕头请罪,“臣惶恐。”

“哼……”秦寂言冷哼一声,义正言辞的道:“朕去江南为太上皇寻医问药,如果老天爷因此而怪罪于朕,降下天灾,朕认了,朕明日就下罪己诏,昭告天下。”

“圣上,不可,万万不可……”刘正卿一听,急了。

要是皇上按这个说法下罪己诏,那有罪的人是谁?

反正绝不是孝顺的皇上。

不是孝顺的皇上,那会是谁?

只能是太上皇了!

皇上为给太上皇寻医问药才外出,上天因此降下天灾,就是警示秦寂言,不能给太上皇寻药。

这样的一纸罪己诏发下去,太上皇的名声就臭了,到时候太上皇肯定会活活撕了他。

太上皇虽然被架空了,瘫倒在床,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太上皇奈何不了皇上,可要杀他却是抬手间的事。

“不可?刘爱卿不是说,上天降下天灾,与朕私自去江南有关吗?”秦寂言不轻不重的开口,一脸戏谑。

“这,这……”刘正卿脸上一白,额头有汗珠冒出,“圣上明查,臣绝无此意。圣上回京那日,上天突然降下天灾,必是有原因的,还请圣上请钦天监明查。”

刘正卿滑不溜秋,否定的干脆,同时把钦天监拖下水,就怕秦寂言把这事交到他头上。

“刘爱卿所言有理,上天降下天灾,必是有原因的,确实是要好好查一查,到底是何人在作乱?”秦寂言缓缓开口,透着几分不耐烦。

地动已经发生了,确实要查明为何会发生地动,可是……

第1309章 焦急,不安民心何以安天下

在秦寂言看来,这个时候查发生地动的原因,远不如安置灾民重要。

事有轻重缓急,地动发生的原因什么时候都能查,可灾民安置工作刻不容缓。数万的灾民不安置下去,必会大乱,而这不是秦寂言想看到的。

但是,朝臣并不这么想。不仅仅是刘正卿,就是封首辅等人,也认为查清地动的原因更重要。

只有查清了地动发生的原因,让百姓知道因何会发生地动,百姓才能安心,不然就算把灾民安置好了,一样会乱。

不安民心何以安天下?

不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不让他们安心,就算把房子重建起来,饱受地动惊吓的百姓也不敢住进去。

朝臣一致认为,要先查地动的原因,再来安置灾民。

秦寂言承认众位大臣说得有道理,可要先查原因,再安置百姓,不可避免需要更多的时间,而现在的他真得没有时间,只是……

朝臣不会如他的意,天下百姓也不会如他的意。哪怕就是灾民,他们也想知道地动的原因,而不是得到安置。

在天下大势面前,秦寂言不得不退让,与朝巨争论了许久,最后达成协议,边安置灾民,边让钦天监查地动的原因。

双方各退一步,朝臣们甚是满意。要知道,自从皇上登基后,他们还没有看到皇上退让。这是皇上第一次退让,虽然只有半步,可朝臣仍旧很兴奋。他们相信这是皇上第一次退让,但绝不会是皇上最后一次退让。

下了朝,有不少人都偷偷看向刘正卿那一伙人,眼中有羡慕也有嫉妒。

羡慕他们的胆色,敢与皇上叫板。嫉妒他们的好运,碰到地动好命的没死就算了,居然还立了功,一举成了百姓心中的英雄,以至于就是皇上也得让他们三分。

“命真好,要是没有地动,他们去城门口接皇上,肯定会惹得皇上不满。那时恐怕连官位都保不住,哪有现在的风光。”

“刘大人这次真是撞大运了,谁也没有想到,那天会发生地动。有这次的功劳,刘大人日后只要不犯大错,谁也动不了他。”

地动成就了刘正卿,让他们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在朝堂上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皇上需要树立爱民如子的形象,就得厚待与百姓共患难的刘正卿。

这就是政治,个人的喜好有时候并不重要。

“与命好无关,换作是你,你就是在地动中心,也不见得能立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刘正卿的胆色,遇到地动敢不跑,而是留在现场。

要知道,现在的官员把命看得比什么都金贵,遇到什么天灾人祸,首先就是自己跑,根本不会管百姓的死活。

刘正卿虽然“命好”的遇到了地动,可他有今天并不全是因为“命好”。

他当时留在地动现场,也是冒了极大的风险,毕竟谁也不知,地动还有没有结束?谁也不知,站在那里,下一刻会不会被倒塌的房屋给埋了?

不过,刘正卿也确“命好”,命不好他就活不下来,他就不会有今天。要知道,这次地动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了。

朝臣三三两两的聊着,羡慕有之,佩服也有之。

他们之前看不起到处蹦哒惹事的刘大人,认为他很快就会被皇上收拾掉,却不想形势发生大逆转,老天爷居然帮了他一把,真正是叫你唏嘘。

钦天监得了命令,即使再怎么不愿意,也要硬着头皮去查,如此折腾了三天,救灾物资准备好了,安置灾民的计划也做好了,钦天监就是再不愿意,也要把“原因”报上去,因为皇上不愿意等。

钦天监这几天,琢磨出好几个原因,几经讨论后,终于定下了一个他们认为还算靠谱的原因。不过,他们并不敢擅自公布出去,而是先给皇上上了一个折子。

折子送到秦寂言手里,可很快就被打回来了,并没有给理由。

钦天监收到折子,两眼一摸黑,犹豫再三还是拉住了送折子的太监,给他塞了一个红包,“还望公公,能帮我解解惑,圣上看到折子,可有不满?”

自古以来的习惯,地动必与皇家有关,皇上不肯承认自己失德,他们只得另找一个替死鬼,寻了许久,钦天监才寻到荣王世子。

荣王世子谋逆,自然是失德,老天会降下天灾,再正常不过。

可,皇上不满意!

皇上不满意,这事就没法定下来,他们还得琢磨。

太监收了好处,掂量了一下,脸上漾起灿烂的笑,“圣上看了折子,很是不高兴,说谋逆的皇室中人,并非荣王世子一人。”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钦天监寻的理由没有错,但却不应该针对某个人,而是要包含所有谋逆的皇室中人。

不知情的人不会明白秦寂言此举的用意,但只要知道内情的人,都能猜到秦寂言这是在针对景炎。

景炎的身份,在某些人眼中是公开的秘密,而他现在所做的事与谋逆无异,秦寂言让钦天监模糊谋逆的人,就是准备待到日后,拿此事攻击景炎。

要知道,他可是受景炎的要挟,写了一份证明景炎身份的折子。

钦天监虽是皇上手中得用之人,可并不知景炎的事,也猜不到秦寂言的用意,可这并不妨碍他们按秦寂言的意思办事。

很快,钦天监就把折子写好了。秦寂言看过后,再次把折子丢了回来,让他在大朝会上提。

第二天一早,钦天监就当朝提出,有伪帝星祸乱天下,引得上天不满,这才让老天降下天灾。

伪帝星三字一出,知晓景炎身份的人都愣住了,有几个更是惊得背后一片汗湿。

很明显,他们圣上要对景炎出手了。

如果这个理由成立,并昭告天下,伪帝星三个字就像是烙印,死死的烙在景炎身上。景炎日后想凭身份立足的可能,大大的减弱。

果然是帝王,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是断人所有的后路,完全不给人反击的机会。

景炎,怕是难再前进一步了……

第1310章 牵连,全身而退很难

钦天监的折子上报后,刘正卿等人自是不满。他们的目的是想把地动的责任,扣在秦寂言头上。怎么能同意秦寂言随便找个“皇室子弟、伪帝星”出来背黑锅。

作为与皇上“争权”的臣子,皇上麻烦缠身,他们才能得到更大的好处,可秦寂言会如他们的愿才有鬼。

在刘正卿还未开口之际,秦寂言就甩了一堆证据到刘正卿面前,那里面全是刘家子弟犯罪的罪证。

这些证据,是秦寂言当着朝臣的面,甩到刘正卿头上的,刘正卿就是想要遮掩都不行。

至于证据的真假?

这个完全不需要担心,秦寂言当众甩出来,这些证据必然是真的。

刘正卿一句话也不辩解,直直跪下,请罪,“臣教子无方,没有管教好族人,肯请圣上责罚。”

虽说刘正卿走得是与封首辅等人想反的路,可他并不蠢。这个时候会果断请罪,比做无谓的辩解更重要。

刘大人一请罪,他的党羽就出来,为他说情,“圣上,刘大人一心为民,每日在外奔波,没有管教好族人,实在情有可原。”

刘正卿是他们这个利益集团的负责人,要是刘正卿出事,他们这个利益集团就完了。于公于私,他们都要出来,为刘正卿辩解,将刘正卿洗干净。

有人为刘正卿辩解,就有人揣摩了圣意,站出来攻击刘正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刘正卿做到了修身,却没有做到齐家。子不教,父之过。刘正卿的利益集团,以刘正卿公务繁忙为由,推卸责任,从某方面来说,也是在说刘正卿无能。

秦寂言的心腹,立刻寻出一箩筐的词,把刘正卿批得一文不值、无颜见人。

刘正卿利益集团的人气得咬牙,还欲辩解,却听到刘正卿道:“臣无能,没能管教好儿子,没能约束好族人,臣自知有罪,还请圣上准臣辞官,回家教导族人。”

很漂亮的以退为进,刘正卿此时在百姓心中形象大好,秦寂言要在这个时候,准他辞官,天下百姓怕是要骂死他这个皇帝,那些清流学子也会认为秦寂言昏庸。

刘正卿说完,大殿有片刻的死寂,在场的众人都明白刘正卿的意思,可正因为明白才觉得可怕,觉得刘正卿真是疯了。

在地动的事上,皇上退了一步,可并表示圣上还会一退再退;皇上是有扶刘正卿起来的意思,可并不表示刘正卿能威胁皇上。

刘正卿这是在找死!

封首辅看了刘正卿一眼,暗暗叹了口气。似锦说的没错,刘正卿很聪明,绝对能成为一代权臣,但他野心太大,日后绝不会有好下场。

要知道,自古以来权臣好当,可权臣想要全身而退,却没有那么容易的事。

果不其然,片刻后秦寂言开口,“刘大人管教无方,纵容族人欺压百姓,罪无可赎。朕念在你在地动时不顾性命的救助百姓,特赦免你的罪。然……你的罪可以赦免,犯错的刘姓族人却不能赦免。此事交由刑部处理,如有必要可公开审理。”

赦免刘正卿在情理之中,处置刘氏族人也在情理之中,秦寂言当众丢出证据,自是不会放过犯错的刘氏子弟,只是……

公开审理,却是众人想也没有想到的事。

公开审理虽不是昭告天下,可凭刘正卿此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公开审理刘家子弟的案子,就等于是昭告天下。

一旦刘家子弟那些龌龊事,被百姓知晓,刘正卿刚刚树立起来的好形象,就没了。

刘正卿冷汗淋漓,几次想要开口,请求皇上不要公开审理刘家的案子,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他明白皇上的意思。皇上这是要交换,用公开审理一事,逼他在地动一事上退让。

可是,刘正卿不想退也不想让,这个机会极其难得。一旦错过,日后再想寻这样的机会,就不可能了。

刘正卿死死咬牙,一句话也没有说,秦寂言也不在意,绝口不再提刘家的案子,也不提天灾的原因。而是与朝臣商量起安置灾民的事。

秦寂言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把灾民安置好,然后出海去寻顾千城。

一提起安置灾民的事,秦寂言就来了精神,也不管朝臣吃不吃得消,这一商量就从早朝说到下午。期间连杯茶水、连块糕点也没有给众位大臣准备,一众大臣又累又渴,嗓子都快冒烟了。

当然,秦寂言自己也和众位大臣一样,并没有进食,也没有喝水,所以,众位大巨就是再苦再累,也不敢开口,他们总不能比皇上还金贵?

众大臣死死强撑,没有一个人敢开口,也没有一个人敢晕倒。就在他们认为已到极限,下一刻就会晕倒时,终于听到皇上宣布退朝。

众位大巨听到这话,差点激动的哭了。

他们还以为,今天会活活累死在这里!

傍晚时分,一众大臣拖着又累又疲的身子走出宫。一出宫,就让下人去买水、买馒头。一群位高权重的大人,一个个像饿死鬼一样,提水就往嘴里灌,抓起馒头就往嘴里塞。

吃饱喝足后,众位大臣的脑子才恢复正常,稍机敏一点的人,立刻明白他们这是受牵连了。

受刘正卿牵连!

“刘大人……你可真是好!”想明白的大臣,一个个咬牙切齿的瞪向刘正卿。如此一来,原本想不明白的人,这个时候也明白了。

皇上不是没像今天一样,留他们从早到晚的议事,可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不给他们准备吃食。

一想到自己今天遭的罪,与刘正卿有关,众位大臣就恨不得狠揍刘正卿一顿。

众怒难犯,饶是刘正卿面皮再厚,面对一干同僚杀人的眼神,还是灰溜溜的跑了。

宫门口发生的一切,秦寂言第一时间知晓了,“刘正卿,朕要看看,你能撑到几时?”

为他办事也好,与他争权也好,他的臣子只能听他的,刘正卿也不例外……

第1311章 无耻,这就是政治

刘正卿没有撑过三天!

秦寂言下令后,刑部十分高效的在两天内,拿下了所有的犯人,寻齐了所有的人证和物证,只待秦寂言一声令下,就可以开堂审案了。

刘正卿刚开始还坐得住,可眼见刑部准备好了一切,随时都能开堂审案,刘正卿终是坐不住了,在三日后的大朝会上,主动请求去蓟县安置灾民。

刘正卿这么做就等于离开了权利中心,不管钦天监说地动是什么原因,他都不会掺和。

至于去蓟县则是他的私心了。他因地动而得利,自然还想再凭地动的事,更上一层楼。

秦寂言确实是想再扶持出一个利益集团,刘正卿家大业大,族人又多,小辫子一抓一大把,秦寂言用他很放心。刘正卿主动请缨,秦寂言思索片刻就准了。

刘正卿离开朝堂后,以刘正卿为首的利益集团,自然不敢与秦寂言对着来。很快,天下人都知道地动发生是与伪帝星有关,而那颗伪帝星就在北方。

北方,荣王世子在北方。景炎也在北方,不过此刻众人只能看到荣王世子,而看不到景炎。

荣王世子收到消息,气得嘴都歪了。他被流放漠北,为了吃饱每日都得辛苦劳作,支撑他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有一天可以杀回京城,登上大宝。

现在好了,伪帝星一出,他就算有能力杀回京城,也不一定能坐稳皇位。到时候有什么天灾人祸,百姓就往他头上推。

景炎人在北齐,收到的消息更晚一步。荣王世子自以为秦寂言是针对他,可景炎很清楚,秦寂言还不会把荣王世子放在眼里。

不是他自大,而是纵观三国,能威胁到秦寂言统治,能让秦寂言当作对手的人,只有他景炎。

要不是这样,秦寂言也不会弄出一个“伪帝星”来。

“你前脚给我写诏书,后脚就发生地动。秦寂言——连老天爷都帮你。”景炎拿出秦寂言写给他的诏书,展开……

没有意外,上面落了时间。

有时间就能对照,到时候他拿出秦寂言写的圣旨。秦寂言就可以咬定,他就是伪帝星,是引得老天爷降下地动的罪魁祸首。

他用长生门地图换来的诏书,似乎没有多少用途了。

景炎看着地图,无声一笑,随即将其丢入抽屉,完全没把它当回事。

“没有这纸诏书也好,我就不信我赢不了你。”景炎站起身往外走,刚走出营帐,就看到倪月急匆匆的朝他跑来。

看到倪月,景炎脸上漾起一抹浅笑,停下脚步道:“不要急,慢慢走。”

“哥哥,这都什么时候了,还不急。”倪月脚步不停,走到景炎面前,“哥哥,我听说大秦的皇帝发诏书,说大秦会发地动,是有伪帝星在北方作乱,他说的人是你吗?他说哥哥你是伪帝星,对你今后的计划有影响吗?”

那纸诏书,倪月看过,正因为看过才担心。

“没有意外他说的人就是我了。至于影响?肯定会有影响,不过不用担心,我不会吃亏。”景炎神色柔和的说道,微微耷拉下来的睫毛,遮住了眼中的精光,倪月没有看到。

“大秦皇帝太过分了,他明明用诏书换了诏书,现在却反手给我们一刀,简直无耻。”这事景炎能忍,可倪月却忍不了。

当初的交易是秦寂言同意的,他们又没有逼秦寂言。

“倪月,你想左了。这是政治,没有什么无不无耻,只有技高一筹。这件事是我们疏忽了,就只能认了。别担心,这件事我自会处理好,不会让秦寂言占便宜。”景炎轻声安抚着倪月,以免她失去理智,做出什么不该做的事。

倪月并非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也不是什么良善的人,她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真得不会让他占便宜吗?”倪月不确定的看着景炎。

在景炎的纵容与宠溺下,倪月渐渐流露出本性,虽然依旧清冷不爱人,可又多了一份娇蛮。

“我保证。”景炎笑着道。

倪月盯着他看了一会,确定他说得都是真的,这才轻轻点头:“我相信哥哥,哥哥你忙,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你直接告诉我。”

倪月福了福身,转身去做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