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神话地理位移、异地同说的现象,恰好可以证明我们的推论,盘古开天、天地分离作为一个动态的事件,被不同民族目击,因而以神话的形式保留下来。如果不是对同一动态事件的描述,根本不可能形成同一内容的神话传说。

  事实上,关于"天地分离"神话地理位移、异地同说现象不但在中国,在印度、菲律宾、日本等国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同样发现了极为相似的上古传说。如果说,对"天"的描绘仅仅出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宗教需要的话,那么又如何去解释这种大范围的惊人一致呢?

  在没有其他更为合理的解释之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先假设神话中的"天"是一个有形的实体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去想:世界范围"天地分离"的一致性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事实呢?

  如果我们结合中国古代的唯一国教--天崇拜及中国人几千年奇怪的宗教心理,"天"是个有形实体的推论,几乎是唯一正确的推论。只有这个推论才能为天崇拜找到立足的根基,才能圆满解释天崇拜与天神话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甲骨文中"天"字的秘密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天"及天崇拜的"天",是一个有形实体的推论,还可以从甲骨文中找到强有力的证据。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甲骨文中的汉字呢?原因很简单,古人在创造甲骨文时大量使用了象形思维,是对被记录对象形象的图画形式。例如,表示太阳的日字,写成囗,中间的一点代表太阳黑子;再比如,山字,写成囗,完全是高山的形状。因此,甲骨文的许多字保留了大量真实背景,而这些背景,在以后文字的发展规范中都消亡了。所以,一个文字的真实本意,只能在殷商的甲骨文或稍后的金文中去寻找。

  在甲骨文里天宇有许多写法,其中一种把天写成"&恰似一个地地道道人的形象,是一个站立的人形。有人解释说,这是一个正面站着的人,整个字的解释是这样的:正面站着的人为天。

  这个解释不能令人信服,《说文》曰:"天,颠也,从一大。"颠,就是高的意思,所以后来皇帝祭天都选择高处,所谓的"泰坛"是也。一个站着的人怎么能表示高的意思呢?如果说"正面站着的人为天",那么就等于在天与人之间划了一个等号。可大家不要忘记,在甲骨文那个时代,天是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它是神啊!人怎么可以和神划等号呢?

  再说,甲骨文关于人字的写法也不止一种,都是用一个人形来表示的,与"8"(天)的结构大体差不多。为什么要用一个极为相似的字去表达一个毫不相干的意思呢?如果说甲骨文的天是以正为阳为天,反为阴为地的思想去创造的,那也同样解释不通。甲骨文里有阳字,但没有阴字,在表示阴天、晴天时,它总是用"易日"、"不易日"来表示,也就是说,在甲骨文时期,阴阳没有形成文字概念(但已有图形表示或数字表示法),更不可能用正为阳来表示天这个概念。

  所以,"正面站着的人为天"这个解释是根本错误的。那么,甲骨文中的"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再仔细研究一下天宇的结构,我们发现,代表人脑袋的圆圈似乎大了一些,与其他部分失调。所以,我们认为,甲骨文中的天字所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下面的人形,而在头顶上的那个圆圈,这个字的解意应该是:人头顶上的"○"即为天。

  那么这个头顶上的圆圈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在古代的文字和岩画中,古人常常用一个个圆圈代表太阳,或天空中的星星,所不同的是,代表太阳的圆圈中常有一点,表达星星的却没有这个标志。那么,甲骨文的"天"字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头顶上像星星一样的一个圆形物体就是天。也就是说,古代的天概念与我们现在的天概念不一样,它不是一个无形的虚天,而是一个有形有体的物质"天",它的形状是圆形的。这个意思正好和上述神话中的天概念吻合,真是太巧了。

  我们对天的上述解释,还可以从稍后的西周金文中得到证实。金文里把天写成"囗",上面的圆圈变成了方形。在古代,人们是不可能用方形来表示人的脑袋,这也可以反证,甲骨文中天字人形上的圆圈并不代表人的脑袋。圆圈变方形,说明它所代表的东西,是一个物质构成的实体,而决不是无形的虚天。同时,金文的天字更加突出了人头顶上的含义,恰好可为甲骨文的天字作注解,因为金文离甲骨文的时代不远,完全知晓甲骨文的原始本意,所以才有了如此大胆的一变。

  此外,古埃及文化与中国文化同样古老,在埃及的万神庙壁画里,埃及诸神的头顶上都有一个球形物,或者手持圆球。我们认为,埃及诸神的造型,本意与中国甲骨文相同,诸神来自天,故头顶上的圆形物亦是天之意(见图四)。

  (图四)

  古代人的"天",就是指人们头顶上像星星或太阳一样的圆形物体,它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得着,这就是从神话和古文字里得出的必然推论。

  "天"有形,骇人听闻!

  那么,这个天究竟有多大呢?甲骨文中另外一个"天"字的写法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甲骨文还有一个天字,写作"囗",一横的下半部分也是一个人形,这个字与前几个字一样,表达的重点是上面的一横,而不是下面的人形。那么,"一"代表什么呢?在甲骨文里,"一"常常代表地平线。例如,囗(山)字,底下的一横就代表大地,再比如,囗(立)字,一个人站在大地上,此为立也,下面的一横同样代表大地。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甲骨文的准确释意应该是:人们头顶上的大地,即为天。

  人们头顶上怎么会出现大地呢?如果我们把以上甲骨文、金文和中国有关"天"神话联系起来理解,意思就一目了然了:一颗巨大的星球,因为它离我们很近,那么你就感觉不到它是个球体,只感到一片大地就在你的头顶上。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阴山的狼山段发现了大批的岩画,这些岩画历史古远,从古朴的技法看,尚在原始社会。这些岩画其中一幅刻着一个人,双脚呈环形(跪坐貌),两臂上举,双手合十,头顶上有一个圆形的图像(见图五),

  (图五)

  (图五)像正在礼拜。研究者认为,这个环形物"很可能是太阳的形象",所以大家一致将这幅岩画命名为"拜日图",看起来也很形象。

  这样理解也不为过,由于太阳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对日的崇拜几乎发生在所有原始民族身上。《礼记·祭义》疏云:"天之诸神,莫大于日,祭诸神之时,日居群神之首,故云日为贵也。"甲骨卜辞里有"宾日"、"出日"。"各日"、"出入日"等都是太阳祭祀的记载,人们对太阳顶礼膜拜,朝迎夕送,毕恭毕敬,礼典很是繁杂。

  但问题是,这个人形所拜真的是太阳吗?就现在我们发现的岩画来看,表示太阳一共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圆圈中有一点,一种是圆圈中有只太阳鸟,还有一种是圆圈四周有放射状的条纹,用来表示太阳的光芒,这三种表示中以后两者居多。这幅岩画没有表示太阳的特殊标志,圆环物绝不可能是太阳,因此,拜日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这个跪着的人形,他礼拜的对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就是上面提到的"天",是一颗悬浮在我们头顶上的巨大星球。因此,这幅岩画是地地道道的"天崇拜"的图形表示。

  到此,我们对以前不理解的问题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神话和古文字及岩画中,事情大约是这样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颗巨大的星球--天体,它来到地球很近很近的上空,古人将它称之为"天",并按照当时的具体情形发明了"天"这个古文字,囗、囗、囗。由于这个"天"与当时的人有某种神秘的关系(这以后要讲到),所以,大家把它当成神来崇拜,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来历不明、违背常理的宗教信仰--天崇拜。

  后来,在某一事件之下,这个被称为"天"的星球,又远离我们而去,取代它的是茫茫虚无的空间。但原始宗教顽强的继承性,并没有因为空间的巨大改变而中断。只是虽着岁月的流逝,后人渐渐习惯于接受无形无体的虚天,怎么也无法将原来的"天"与现在的天统一起来,所现,形成了怪异的天空崇拜。

  越县以后.人们对天崇拜越是不可理解,大家心里都在嘀咕:崇拜个虚天干什么?于是,天崇拜开始衰败。但在强烈继承传统的惯性下,天崇拜成了皇帝的专利,但是,许多皇帝都是礼拜而不知所以然。等历史发展到我们今天,现代的人更是不能理解这种古怪的宗教信仰。

  然而,远古时代这个"天",对我们的祖先影响竟然如此之大,先民将对"天"的宗教记忆保存在文化、心理的最底层,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潜宗教意识。但这种潜宗教意识,在后来的历史中,竟然没有一种宗教形式能够充分表达它,于是,形成了中国人弥漫式的宗教观念,什么都有人信,但什么都不长久。拿起这个看一看,扔掉;拿起那个瞧一瞧,再扔掉。凭着潜意识的引导,中国人宁可崇拜生命的自然过程,去研究天、地、人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不痴迷于任何一种宗教形式。这是个赋有历史使命的民族,它默默地一代又一代地希望找回心灵深处的"天"。

  好啦!这些沉重的话题就说到这里吧。我们再回到"天"的主题上来。

  既然,远古时代的"天"是一颗临近地球的巨大星球,那么,它究竟指的是哪一颗天体呢?它是否还现存太阳系呢?这个事件究竟发生在什么时代呢?

  让那些陈旧的思维方式、学术观点统统见鬼去吧,解答上述问题,必须有一个大胆的突破,这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对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相信:真理就包含在大胆的假设之中。

  远古的"天"就是现在的月亮!

第三章 扑朔迷离的月球(一)

  大约在15000多年以前,一艘来自宇宙深处的外星人飞船--月亮宇宙飞船,突然拐了一个弯,驶进了太阳系,并降临地球近地轨道,悬浮在中国西北部地区的上空,低得仿佛一踮脚就可以摸得着,传说中的"神"驾临了地球。这不是科幻,而是事实。

  第一节天--月假设

  神话中的"天",既然是一颗曾经离地球很近的巨大星球,那么它究竟是谁呢?在现在的天空中是否还可以找到它呢?它与人类现在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中国西南瑶族地区,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天上只有太阳和星星,却看不见月亮,那时的夜空漆黑如墨,每当夜晚降临,大地上就被恐惧笼罩,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躲进自己的巢穴。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热烘烘、七棱八角的大山一样的东西,它不圆不方,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放射着毒热的光芒。瑶族人的这则传说讲的就是月亮的来由,月亮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空的,当时已经有了人类。瑶族的这则传说有几分可信程度呢?

  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距离我们地球大约有384400公里,它的大小是地球的1/4,即直径3476公里。在我们现在能够观测到的星空范围内,月亮作为地球卫星的体积算得上老大。比如,木星卫星的最大体积与木星之比大约是亚1/27,其他行星的卫星更是小得可怜。别看月亮个头大,但距离我们过远,所以,看上去像个大盘子。在古代,人们观察月亮都是用目光,所以,根本看不清月亮的构造,只知道月亮上有些地方明亮,有些地方昏暗。1609年,当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类才第~次清楚的知道了月表地形的构成:月亮上并不是平坦的,它表面坑坑洼洼,那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山脉,当然还有一些平原,那就是月海。

  瑶族的这则传说很神奇,可以肯定的是,它是近距离观察月球的结果。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有能力,将月亮从384400公里处拉近100倍,那时站在地球上看月亮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用肉眼就可清晰地看到月亮上各种各样的环形山、山脉、山谷、平原。而且,在这样的距离上,月亮的山脉是向外突出的,这难道不是传说中"七棱八角"的描述吗?再试想一下,在这样的距离下,你能感觉到月亮是个球体吗?不能,因为,月亮直径3476公里,它太巨大了,有谁站在地平线上,可以感觉到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呢,所以,传说中"不圆不方"的描述是十分准确的。

  因此,瑶族的这则古老的传说我们认为有很大的真实性,否则在没有现代化仪器的古代,这种想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结合在上一章我们对神话中"天"的剖析,对甲骨文天字的解释,瑶族的这则传说与中国古代神话、古文字所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天"是一个有形有体的星球,"天"就是月亮。这样看来甲骨文"囗"、"囗"和金文"囗"--天字,不但是有道理,而且是太形象了。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天"就是现在的月亮,这就是我们的假设。

  在中国"天"神话系列中,还有大量"天梯"的神话,这类神话可以作为我们假设的一个重要补充证据。所谓的"天梯"就是连接天与地之间的中间物体,在神话中它有时是高山,也有时是大树。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说,连接天与地的是蜘蛛网,这也算天梯神话的变种。赫胥黎《进化与伦理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故事中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这也是一个有关天梯的故事,它的原型也应该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再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的古神话中就有大洪水期间,人们顺着某种秸秆依次上升到三、四、五世界里,从而逃脱了大洪水。

  为什么会有世界范围的天梯的神话呢?我们认为,"天梯神话"的出现绝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为了表现原始人一种向上追求的愿望,它们同样是对某种真实事物的客观描写。

  大家想象一下,突然有一天,我们的头顶上出现了一个直径3476公里大小的天体,低得仿佛一伸手就摸得着,它遮住了天空和星辰,大地上一片昏暗。苗族的神话《谷佛补天》中说:"古老古代主宰天地的是宏效,他们移动天地相去一度远,天从此昏昏沉沉,地从此不明不暗。"描述的正是"天"离大地很近时,由于遮挡了部分阳光,所以大地上才"不明不暗",能见度很低。

  由于这个被称为"天"的星体距离我们地球太近,同时它也太大了,那么你不论怎样向远方眺望,它总是和大地相接,这与中国乃至世界"天地不分"的神话是何等吻合!这样一来,你不论从哪座高山,哪颗大树的侧面望去,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山尖或树梢上顶着"天",下接着地。人们由此想象,如果登上了山,爬上了树,不就可以直达"天"上了吗?这些山和树多么像一架梯子一样。同时,又使人感觉到,这些山和树仿佛在支撑着"天"和地,一但撞断了,"天"就要飞走了。这就是天梯神话的真相,它是对"天地分离"前空间状态的客观描述。

  我们感到震惊,谁能想象得到,在看似平淡无奇的中国神话里,竟然潜藏着一个如此巨大的秘密,事实上,中国神话中的秘密远不止此。我们再一次感觉到,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竟然有如此大的束缚功能。上述这些神话不知有多少人研究过多少遍,但大家被一种思维模式所限制,见木而不见林。结果,几十年过去了,几个世纪过去了,神话研究的著作如野地里的杂草,多则多焉,可惜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来回重复。

  研究问题角度很重要,每一个新的角度,都会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所谓的系统,也与角度有关,不同的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系统,比如,在此以前,不知有多少研究者感叹中国神话没有系统,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有一个完美的体系,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文化有很强烈的特殊性,它在文化底蕴上与世界各民族的差异极大。我们不否认西方在宗教、神话等方面的研究方式及一些理论有很大的价值,然而,这些方法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文化研究。比如说,现在中国许多宗教研究者用来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大多数都是西方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宗教文化很特殊,这些方法和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本人从事过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对此感受颇深。遗憾的是,在这些方面中国前辈学者所做的远远不够,许多领域至今是空白,没有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什么可供借鉴的东西)。也就是说,根本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规范中国文化的研究。

  中国神话自身有很强烈的逻辑性,它完全可以自成一个体系,像中国的"天"神话,就是这个体系的主干。所以,问题不在问题的本身,而在于我们戴着什么样的眼镜看问题,戴着深色墨镜的人,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的眼前也是一片灰暗。为什么不把眼镜摘下来呢?

  第二节远古时期有月亮吗

  对我们"天--月球"的假设,可能会有许多人捧腹大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说我们再编新神话。可能还有人会说:你这个假设完全违背天文学,月亮从太阳系诞生以来,就处于现在的轨道上,怎么可能来到离地球很近的地方呢?

  我们要反问以上这些嘲笑者:你怎么知道月亮从来就有呢?

  我们现在确确实实知道月亮的存在,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事情,而文字产生于地球大约仅有6000年,那么在文字产生以前,天上有没有月亮呢?谁能回答?

  我们知道月亮的存在,还依赖于流传至今的各种上古神话,那么在这些神话之前,天上有没有月亮呢?又有谁能回答?

  有人说,用大海潮汐对海岸的侵蚀可以证明月亮的存在。可是现在的一些科学家新近研究证明:大海潮汐的变化与月亮的关系很小,即使没有月亮,大海依然有潮涨潮落的现象。

  明月是否从来就有?我们暂不作定论,首先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有关月亮的神话记载。

  月亮是地球外围空间中看上去最大的两颗大体之一(另一颗是太阳),它的大小正好与太阳的大小相仿。而且它与太阳一样运行极有规律,东升西落,每30天我们就可以目睹从新月、半月、满月的一个全过程。就月亮与人类的关系而言,它几乎与太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太阳给我们光明,使万物得以生长;月亮为我们驱逐黑暗与恐惧,使我们内心得以安宁。因此之故,古代人对月亮极为关注。从殷商时起,它就是人们宗教祭祀的对象,号称"西母"。后代许多文人将月亮作为自己的灵感之源,写下了无数传之万代的佳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词乃千古之绝唱。

  从道理上讲,人类越发展,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感触就越淡,因为人类与人类的文化在骨子里有一种反叛自然的本质,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都在远离着自然,比如,现代城市人每天匆匆忙忙,几乎很难注意到天上的月亮和星辰是多么美丽。相反,古代人由于自然现象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感受比我们强烈得多,他们每天都得观察天空,以判定明天是下雨还是刮风。假如月亮从来就有的话,那么古代人的感受要远远超过现代人,他们会将这种感受以神话的形式流传给后人。

  然而,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不论你信不信,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大量日(太阳)和天的记载,却很少有月亮的记载,即使有,出现的时代已经很晚很晚了。

  用神话确定时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中国的神话是被零零散散记载下来的,而且其中还有大量后人添加的成分。但是,我们用神话中诸神的神迹,还是可以排列出哪些神话在前,哪些神话在后。盘古、女娲、伏羲、祝融、共工、炎帝、黄帝、蚩尤等,算是中国最早时期的神话。先让我们看一看各类神话中有关月亮的记载情况。

  女娲的神话里涉及两件大事,一件是抟土造人,一件是补天,没有月亮的记载,即使是女娲神话的扩展中也没有记载月亮的事。

  黄帝的神话比较乱,内容很庞杂,主要有造人、造器物、大战蚩尤、居昆仑之山、和诸神等等,也未见与月亮有什么关系。

  伏羲的神话很古老,而且流传的地区也很广大,不但中原有,而且西南少数民族也有。伏羲神话的主干,有造人、演八卦、大洪水、斗雷公等等,也不见月亮的记载。

  机融是火神,主要神迹有大战共工等。水神共工的神话与祝融相似。蚩尤的神话稍多一些,但主要涉及与黄帝的一场战争。这些神话中也不见有月亮的记载。

  神农的神话不多,他主要是发明之神,发明有医药、农具。水井等等。炎帝的神话不少,主要有与同父异母兄弟黄帝的战争、炎帝为灶神等,同样没有谈到月亮。

  上古古神中,惟有盘古、颛顼两位神的神话中与月亮有染,但仔细分析,都在似是而非之间。

  盘古神话中,盘古临死化身一节里有月亮,《五运历年记》载盘古死后:"左眼为日,右眼为月。"我们认为,这本身不是盘古神话中的内容,是后来人加上去的。《五运历年记》成书比较晚,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它很可能是受佛教的影响。比如,《摩登伽经》说:"自在天以头为天,足为地,目为日月。"两个说法在行文上都差不多。到是《五运历年记》的另一条记载比较符合中国神话的结构,"盘古之君,龙头蛇身,吹为风雨,嘘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但这里面并没有说月亮,只是解释黑暗、光明的由来,而且这则记载的源头在《山海经·海外北经》里,经文说烛龙"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可见,在盘古的原始神话里,根本没有月亮的记载。月亮之说是从"视为昼,瞑为夜"中演化出来的。

  颛顼的神话里本身没有月亮,但在其扩展神话里有月亮的痕迹。《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段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拒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噎)。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邓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神话的意思是说,噎这个神,居住在日月山,掌管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这个噎乃是颛顼的曾孙。从时序上来看,在这则神话中,月亮的记载出现很晚,应该不属于颛顼的神话,月亮是在"天地分离"以后出现的(颛顼令重与黎绝天地通)。

  由此可见,上古神话中没有月亮的记载,至少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以前没有月亮的确实记载,为什么呢?只能认为,在大洪水之前,天上根本没有叫月亮的东西,否则,在神话中不会不加以表现。

  中国有关月亮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帝俊的神话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是殷商民族神话中的人物,仅《山海经》的《大荒西经》有零星的记载,除此以外,任何古籍再无记载。从"帝俊生后稷"的记载看,帝俊的神话已经相当晚了,近乎文字发明的时期,根本不能与盘古、女娲的神话相提并论。

  再说,帝俊之妻常羲,实际上就是嫦娥,很明显,它综合了嫦娥的神话。那么,嫦娥是什么时代的神呢?这条线索比较明显,"天地分离"之后,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然后才有后羿射日及嫦娥奔月之说。可见月亮神话在中国整个神话系列中,出现的时期很晚,大约是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后才有了关于月亮的记载。

  还有一个证明,这就是神话与仙话的时间差别。中国是先有了神话,后来才有了仙话。月亮的出现与仙话的关系很大。比如,关于嫦娥就与仙家有关,嫦娥是吃了不死之药飞上月亮的,到了月亮上,又一直指挥一只白兔在制造不死之药。而不死是仙家的最大特点。可以说,嫦娥奔月是由于仙话而大放光明的。

  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前,中国没有月亮的记载,这一点可以成为定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1037-1101年)早在800多年前,就曾写出这样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因为我们今天也在问:明月几时有?

  不但中国的上古文献、神话中没有月亮的记载,世界许多民族的神话里同样没有月亮的记载。

  瑶族的古老传说告诉我们,现在的月亮是在人类的某个时期突然出现的,可是不要忘记,人类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而人类的记忆史不过几万年。

  在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也有一则类似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没有月亮,人类一到晚上都很害怕。有一位酋长决定牺牲自己,给大家带来光明。于是,他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向空中飞去,越飞越高,最后变成了月亮。现在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布曼族的神话也证明,在远古的时候,天空中根本没有月亮。

  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谜案,那就是美洲玛雅文化的突然消失问题。他们虽然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空气里,但却留下了极为发达的文化,尤其是他们的星算历法,堪称世界一绝。在他们留下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这对于一个天文学高度发达的民族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结论只能有一个:在大洪水之前,天空中根本没有叫月亮的东西。

  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曾存在一个叫阿尔卡获亚的古老国家,据当地人传说,阿尔卡获亚人在大洪水之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忧虑和悲伤,当时只有太阳,没有月亮,月亮是大洪水以后出现的。

  距今大约4000年前左右,亚里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到:"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他在写这份文献时,曾参照了很多远古时遗留下来的手稿和抄本,可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后来统统被毁,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他写下这话时所依据的上古文献究竟是什么。古希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阿纳克萨哥拉斯,也根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说过,月亮在天空中出现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了,在人类的早期天空中没有月亮。

  以上这些人类最古老的传说和记载(有些是严肃的科学著作),都说明上古时没有月亮,确切地说,是在现在的月亮轨道上看不见月亮。而我们目前又无法确知远古时的天空中是否有月亮。所以,必须对上古遗留下来的神话、传说等格外重视,因为这些资料是现存最早的资料了,舍此,我们就会更加茫然。

  天文学家贝拉米,从纯天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计算认为:月球来到现在的轨道,大约是在习.5万一3万年之间。那么,在这以前,月球究竟躲在哪里呢?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中国上古神话有足够了解的话,一定会产生这样一种联想:上古神话中也有月亮,只是当时它不叫月亮,而叫"天"。神话中大量关于"天"的记载,都是关于月亮的记载。后来,这个"天"在某事件下,离开了地球,越升越高,终于到达现在的位置上,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