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无言以对,只呆呆看着镜子。

“你想死吗,任苒?那你得问一下,我愿不愿意让你死。” 陈华仿佛完全知道她在想什么,他附在她耳边,一字一字清晰地说。

不等她说话,他抱起她,一边向外走,一边对阿邦说:“收拾她的东西,赔房东的门,退租。”

任苒被直接送进了医院,医生做过全面检查以后,诊断她患了抑郁症和营养不良。

她既没有抗拒的体力,更没有抗拒的心情,被动地接受治疗,每天输液、定时服下一系列药物。过了一段时间,她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她发现她不再那样将自己封闭于一个无形的空间里,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她慢慢能集中起注意力,由看报纸的简短报道到看书;晚上的睡眠对她来讲仍有障碍,不过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折磨。

一般人天经地义拥有的感知能力一样一样重新回到她身上,风吹在脸上是柔和的,清晨鸟的鸣叫啁啾悦耳,别人对她说话,再不是形状不同的嘴唇毫无意义地一张一合……

麻木如同药力消散,她一步步找回了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她仍然郁郁寡欢,无法快乐起来,可是一度缠绕笼罩她的死亡似乎收起了阴影。

原来生命并不容易放弃,深重得一度将她击倒的哀伤也不过是一种病理现象,可以用药物控制到肉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以内。

意识到这一点,她没有任何欣慰,只觉得嘲讽。

心理医生再次来到了她的病房,作着自我介绍:“任小姐,你好,我们谈过一次话,我是白瑞礼医生。”

白瑞礼是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神情和蔼从容,金丝边眼镜后的眼神充满睿智,穿着考究的灰色西装,衬衫、领带颜色搭配得十分协调。他从德国留学归来,目前是国内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也是北京一家收费高昂的医院心理科最受欢迎的心理医生之一。

院长亲自将陈华介绍给他,希望他接下任苒这个病例,他同意先做一次心理评估再说。然而第一次见面,任苒完全拒绝与他交谈。

隔了一个月,陈华再度找到他,请他诊治任苒。这一次,任苒表现得接近正常了,她的话仍然很少,但举止有礼,不再抗拒交谈。提到将要开始的心理治疗,她只不置可否地“哦”了一声。

“任小姐,你的朋友陈华先生来找我,大致介绍了你的情况,我并不是什么病人都接,我的治疗原则是:我只接受对心理咨询不抗拒、自愿治疗的病人,而且绝对不可能对第三者汇报治疗细节与进程。”

任苒笑了,那个笑意只是浮在嘴角:“我并不担心这个,陈华先生不会向你打听我的治疗细节,不,他不屑于做那种事。白医生,我既不怀疑他的为人,也不怀疑你的职业操守,我只是怀疑治疗对我来讲是否必要。不过既然安排好了,我接受就是了。”

白瑞礼在来任苒病房前,对陈华也说过他的治疗原则。

“陈总,帐单谁付,我并不关心。我希望你能理解,心理医生必须使患者有一个基本的信念,相信他们所有的秘密到医生那里都是安全的,治疗才有可能进行下去。”

陈华当时的反应几乎与任苒如出一辙,他淡淡地说:“贾院长当时向我推荐了三位医生候选,我看过你们的资料。你的一位同事专攻森田疗法,主要治疗各类神经质症,对任苒来说,他显然并不合适;另一位同事名气比你大,不过热衷于上电视节目,给时尚专栏写心理咨询文章,我不希望看到任苒变成他笔下的某患者示众。”

“于是我中选了,因为我看上去是个守得住秘密的人。看来陈总并不是因为我的专业能力而选择了我,而且对心理咨询能取得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白医生,我读了你写的那本关于抑郁症治疗的书。”

白瑞礼很意外,他写的是一本纯学术性著作,并不是时下市面上常见的那种针对大众读者的心理学普及读物,一般人很难看完。

“对于你的专业,我没有评判的资格,不过我做出判断有我的标准。你的著作表述严谨,没有神化心理咨询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作用,主张结合药物,通过长期交流帮助患者重新建立乐观的外部认知与内在平衡,这就足够了。”

“我得说这个评价让我荣幸,但是有一点我得再次强调,在接手治疗以后,没有得到任小姐本人允许,我不能跟你探讨她的心理状况。”

陈华的表情毫无变化,保持着淡漠,“坦白讲,我关心治疗进程和效果,但我不需要打听治疗细节。而且我可以断定任苒不会跟你讲出任何我需要你转述才能了解到的信息。她不是那种被深重不可告人的秘密压垮的人,必须把心理医生当成神父告解才能求得解脱。”

“还有一点我必须预先讲好,就上次我跟任小姐的谈话来看,她患的是创伤性抑郁症,因突发事件丧失了生活的兴趣,抗拒与外界的接触,恐怕短时间内不会主动接受治疗。我一向不主张强迫治疗。”

“这个你放心,她最抗拒的那个人是我。我让助手转告她,出院后她有两个选择,或者住进我家,接受我的全天监管;或者独住,但得自愿接受你的治疗。她选择了后者。”

接着,陈华十分客观地介绍了任苒的情况,让白瑞礼对她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他声音平静,不带一丝感□彩。然而白瑞礼的专业是观察别人言行举止之下的内心世界,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男人其实并不介意暴露他的感情。

他一定爱着那个女人——白瑞礼也同样不带感□彩地在心里做出了判断。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给我列时间表和人物关系的Cicino、青青子衿

可以看出08年的雪灾是我所有时间表中的一个重点,对,我就是08年2月开始写文的,这一点很自然地反应出来了;人物如此错综复杂,我自己看得也有点头晕了。。。

写的时候我会尽力排一下时间,但BUG似乎在所难免。。。青梅竹马写完后,再开新文,大概不会有大规模客串出现了

关于出版时间,我再次追问编辑,得到的答案是:不是圣诞,就是元旦。。。

抱歉,我时间设置错了。。。

11

第六章(上) ...

任苒出院以后,阿邦将她接到了一处豪华公寓,她毫无异议地住了进去。公寓里一切齐全,甚至衣橱内挂满了按她尺码买的衣服,书架上摆满了书。她当然知道这都是陈华幕后安排的,但她实在提不起精神去自己找房子——事实上,她根本没有心力应付生活。

她跟以前所有的同事、朋友断绝了联系,跟她的父亲保持着最起码的通话,她的手机绝大部分时间关机,她不上网,不登陆邮箱收邮件。

当然,她并没有与世界隔绝,也没办法像从前那样独自生活。

阿邦会定期过来,送她去医院接受复查,每周去一次白瑞礼的办公室。

最初有三个护士24小时在公寓里轮班看护她,另有一个保姆做饭、料理家务。公寓很大,工人房甚至有单独进出的通道和电梯,护士与保姆都十分专业,工作时间从不闲聊喧哗,可是她仍然有生活在人群之中监视之下的感觉,胸中有无以名状的烦闷。

不过,她明白以她的状况,陈华不会让她独居,也只能接受下来。

心理咨询在国内并不算普及,更没有被广泛接受。白瑞礼的工作是与各种困于心理疾患的病人及家属、亲友打交道,面对他们各式各样的怀疑、依赖以及不切实际的希望。他得承认,陈华看待心理治疗效果的理性程度出乎他的意料。

而任苒同样让他意外。

他们的最初交谈,是从评价他的著作开始的。

“阿邦把你的书给了我,我已经看了三分之一。”

白瑞礼自然和任苒一样明白,是陈华做的这个安排,“有什么感想?”

“按照你的表述,我对号入座了一下,我患的似乎应该是典型外因引起的抑郁症,药物对我能起的作用有限,心理咨询对我而言是必要的。”

白瑞礼莞尔:“我叫你Renee,你不介意吧。医生多数时候并不赞成大家对着书进行自我诊断。”

“我注意你不赞成的还有一点,书的第三章中你提到,你认为医生并不一定要诱导病人讲出感受,你的原文似乎是:传统心理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夸张了宣泄情绪的必要性。”

“为什么会特别注意到这一点?”

“我想这样的话,你就应该能理解,如果有一件事我不愿意谈,并不代表我不配合治疗,你不必非要花时间穷究我回避的根源。”

“我确实会评估你的回避在心理学层面意味着什么,但我不会一定诱导你讲出来,每个人对创伤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不想表达对某件事的想法和感受,并不见得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达成共识以后,任苒每周按时过来,从不迟到。他们的治疗基本上是他问问题,她回答。从接受治疗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再没表现出任何抗拒,十分配合,哪怕提到陈华的名字,她也并不回避。但她对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便泛泛作答,一带而过。

跟其他深为抑郁所苦,急于摆脱这种状态的人不一样,她接受自己所有的症状,包括仍然持续的失眠、药物引起的一系列痛苦的生理反应。她从来没像其他病人那样,对他提出问题,指望他做回现成而且有用的解答。

一开始,白瑞礼依据悲伤辅导的通常做法,请任苒回忆事件经过,试图对她强化死亡的真实感,让她接纳“死者不可能复生”这一事实。然而任苒凝视前方,面无表情地说:“白医生,我16岁丧母,清楚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你没有打算去了解你朋友祁家骏去世的过程和细节。”

“我母亲从生病到去世,中间经历了四年时间。我查了所有我能查到的资料,她每一次住院手术、放疗,我都陪在身边,所以对通向死亡的过程和细节我不再有任何好奇,我知道结果就足够了。我想这一点你能理解。”

“Renee,你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强调了你母亲去世这件事。”

“对我而言,是一样的,”她的声音保持着平稳,“都是最亲的人离开。”

“但你朋友的去世直接引发你的抑郁,如果不讨论的话,恐怕我们没法调节你目前的情绪。”

她收回目光,笑了,“我快看完你写的书了,白医生。据说全世界有超过百分之三的人患有不同程度、不同名目的抑郁症,抑郁对人来讲,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时想要人为强调一些情绪,清除一些情绪,其实是徒劳的。”

“你看得很仔细,Renee。不过,我必须指出来,这段话必须联络上下文来看,我认为情绪调节应该顺应自然。抑郁这种情绪,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表现为心理障碍、心身疾病与自毁倾向,这个时候,就必须调节。”

“请放心,我不会再尝试把自己饿死了。我认真想过,我妈妈生前尽力想保证我幸福,她不会高兴那样见到我的。”

“问题就在这里:这是你妈妈的需求,或者说期待。重视亲人的感受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能够驱使人正面面对生活的始终是自己的内心需要。”

“我要说眼下我没需求,恐怕会招来你更多分析吧,可是,”她思索一下,似乎在找说辞,却又提不起那个精神了,嘴角勾起一个笑来,“唉,白医生,你一定早见惯各式各样丧失目标的人,应该能理解我的暂时迷失。我不会拒绝你给我指明方向的。”

白瑞礼也微微笑了,他注意到,她甚至没有失去幽默感,但她眼底没有笑意,显然只是拿这份幽默感将自己伪装得接近正常。

治疗一个多月以后,任苒向白瑞礼提出,她需要相对安静的生活与一定隐私:“在不同时间都会有不同面孔的护士进来提醒我吃药,观察我情绪是否平稳,有没有干傻事,这太可笑了。”

白瑞礼也认为以她目前的情况,不必再接受这种程度的监控。他打电话给陈华,讲清了自己的观点,陈华沉吟一下,同意取消护士的24小时值班。

但白瑞礼同时对任苒提出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你厌倦身边有人围绕,是一种人群焦虑。也就是说,你承认了你朋友的死亡已经事实发生,但你并不打算把对他的感情转移到新的其他关系里。你知道没有你朋友存在的环境不可能改变,不过你也不准备再接纳其他人进来。”

“有些感情是无法替代转移的。哪怕我现在就走出家门,甚至重新开始工作,和别人交往,跟同事打交道,也并不能改变什么。”

“我们何不试试看,从最小的改变开始。至少在医院以外,再找一个你愿意出门呆着的地方。”

任苒接受白瑞礼的建议,她第一次独自外出,是去了酒吧云集的后海。

她惊诧地发现,不知不觉中,这个城市已经秋意浓重,满目都是泛黄的树叶,树树皆秋色。她的生活在初春某一天中止,又在深秋某一天重新开始,过去的两个季节仿佛如同一个不留痕迹的梦。

十月底的后海,与北京其他地方一样,有着秋天特有的肃杀气息。她漫无目的晃荡半天后,停在了一间看上去生意萧条的酒吧,那上面挂着招牌:云上。

这间酒吧由一处胡同旧房改造而成,装修风格努力与店名看齐,走小资文艺路线,羊皮纸灯罩将光线弄得昏黄而迷离徜恍,家具带古旧气息,到处摆放蕨类盆栽,进门走道上方搭着架子,爬藤植物密密匝匝地缠绕着,人为地将不大的空间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她之所以驻足,是因为她曾与祁家骏来过这里,祁家骏当时眯着眼睛笑:“云上,多好的名字。”

她也笑,两人不约而同记起,他们在澳洲留学时,曾一起看过《云上的日子》这部电影,当时莫敏仪没有通过预科班考试,沮丧之余,十分神往葡萄园的浪漫生活,一度嚷着要去阿德雷德大学农学院学酿酒专业,并在网上找着各种资料,做计划做得煞有介事。可是,祁家骏开车几百公里送她去玩过一次后,她那点叶公好龙式的爱好就迅速转移了。

离上次来这边不过一年多时间,附近的酒吧都换了招牌或者装修,物不依旧,人已全非,只有这家还似乎保持着原样。

她走进去,胡乱点了一种牌子的红酒,独自喝着,一直待到打烊,带着薄薄醉意,步伐飘浮地出来,正要分辨往哪个方向走比较好找出租车,阿邦突然出现扶住了她。

她看到他也并不意外,只默默跟着他去停车场。

第二天,阿邦准时过来送任苒去医院,同时拿来一张现金支票,告诉她,她的车经评估已经被撞得报废,他刚把保险理赔手续办下来,“车子扣除折旧,赔了八万多一点,再加上人身伤害住院费用赔偿,一共是……”

那些数字她没有认真去听,她也不肯接这张支票,这薄薄的一张纸片仿佛是她那辆小小两厢车的残骸浓缩而成,由此而产生的联想与回忆都没法让她愉快。

“阿邦,请帮忙把支票转交给陈总,算是支付各种费用吧。”

“可是……”

“要跟我算帐吗?那好,麻烦你把住院医疗费用、现在的房租、护理和心理治疗明细列给我,我去取现款支付。”

阿邦顿时做声不得,拿着支票的手僵在半空中,隔了好一会儿,他无可奈何地说:“任小姐,陈总为你做的一切,就跟当年你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做的一样……”

她截断他,“别提当年,阿邦,没什么意思。明天有空的话,送我去下4S店行吗?我打算去再买一辆车,以后我自己开车去医院,不麻烦你接送了。”

阿邦迟疑:“任小姐,你必须征得医生的同意才能开车。”

她打开车门,一条腿迈出车外,突然回过头看着他,“你确定不是要征得陈总同意吗?”

阿邦无法作答,她一笑:“我会去问一下白医生,你也去问一下陈总好了。”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所有长评、留言以及帮我整理时间人物的读者,不过真没法加更了,很抱歉。。。

另外,请不要找我要进展要甜蜜,得了抑郁症的姑娘转头就跟人嗨皮了,那还是人吗?那还是任苒吗?

接下来有两章都抑郁,各位慎重考虑要不要继续看下去,如果都说不看了,我也省事不更了,等着出书吧——这话没跟谁赌气的意思,哈哈,我理解各位的心情,各位也体谅我控制不了出版这个过程

第六章(下)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柚子和阿莲的长评,我很喜欢。。。

回复“抑郁症患者”,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得过抑郁症,慰问。为写此文,做了些研究,搜集不少资料,和心理医生做了交谈,所以更明白挣脱那种状态的不容易。

不过我们都不要拿个案做对比好吗?我写任苒,决无告诉大家抑郁症就是这么回事的意思——哪个作者狂妄到这一步,就可笑了。。。

就像有读者指出的一样,任苒的抑郁症并不算严重。。。记住这一点就好。

回复一下阿莲的疑问,祁家骢起家靠的是期货投资,早期期货市场给了冒险家很多机会,我确实看过有20多岁却手握大笔资金的例子,只是那人后来下场并不美妙。。。这个行业要求人有高度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有读者认为祁家骏去世后,祁家骢是任苒唯一的依靠,我对这个推断表示不同看法。所谓拯救与救赎——题目太大了,我只能给一个基本的回答,爱情永远是人生的锦上添花,而不是溺水时放手不得的救生圈

我相信人需要帮助,更需要自助,我的女主如果沦落到永远依靠某个人的地步,我先会不屑,用不着你们鄙弃了

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不爱的人挥洒自如,对爱的人却经常做错事——这是大多数人会遇到的困境,祁家骢也不例外。。。

哦,对了,有不少人纠结于贺静宜,考虑到她还会出场,好吧,说说她。

本章可以看到,贺静宜之所以后来会说“在我之前和之后的女人”这句话,因为她认定任苒已经被陈华圈养了。。。她没有安全感,又多少有一点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不一样的那个——如果不是感情上的不一样,也是自立方面的不一样,呵呵,她需要这种信念来肯定自己的存在

说到祁家骢对待任苒与贺静宜的态度,每个人理解不一样,目前你们看到的,多半都是贺静宜的表述,而贺静宜自认为永远拥有尚修文的爱情,就已经证明了她对很多心里其实没底的事情反而会着意强调,这也是心理学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然,大部分读者看的就是一个故事,不会花时间想一个配角的心理成因,我表示各种理解

至于她的工作,后面会有交代,相信我,我不大会犯逻辑上的错误。

最后,年底我工作很忙,更要命的是还有编辑催交稿子,本周更新部分我放在存稿箱内,接下来不再做解释。。。谢谢各位

白瑞礼提醒任苒,绝对不要在服药前后两小时内喝酒,也必须避免在药物反应下长时间开车。

“你不担心我酗酒吗?”

“酗酒的人不会主动告诉医生,她昨晚一个人在酒吧待了四个小时,也没喝醉。”白瑞礼就事论事地说,“你愿意走出家门开始某种形式的社交,我觉得是一个进步。”

“那麻烦你告诉帮我付心理咨询费用的人,保持生活自理对我有好处。”

白瑞礼笑了,“上次我打电话给他,是涉及到护士的去留问题。我只对你的治疗负责,不会在你们中间传话,Renee。如果你觉得他干涉了你的生活,你必须自己去告诉他。”

任苒气馁,停了一会儿,自嘲地说:“你知道我不会去见他,更不会对他说这些话。我是个双重标准的可怜虫,明明住着他安排的公寓,接受他的照顾,还要摆出一副独立的模样,太虚伪了。”

“你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吗?”

她回答说:“需要按时看医生的人,如果满意自己的生活,那就真的病得不轻了。不过,我没有任何抱怨的理由。”

“人的行为、心理活动不一定需要理由。重要的是,你想不想有所改变?”

“改变?白医生,你不觉得改变总是来得身不由己,不可抗拒?我们订计划、下决心,都以为能改变什么,可是,生活自己已经发生改变了。”

“这个想法未免消极了一点。明天是不确定的,不过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把握每一时刻的当下。”

“把时间分解成一个个时刻会让人焦虑的。白医生,小的时候,我妈妈有一次给我解释我名字的来历。任苒,跟荏苒这个词同音,是时光慢慢走远的意思。我当时就很困扰,如果时光就这么眼睁睁在我们面前一点点走掉,那我们还能留住什么。”

这是任苒头一次愿意主动讲到母亲生前的回忆,白瑞礼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信号。

“你妈妈有没有告诉你答案?”

“我妈妈说,我们会留下幸福的回忆,这就是时光给我们的礼物。”

“也许你长大以后会有不同想法,不是每一个回忆都能幸福。不过,无论什么性质的回忆,确实都是生活的积累与恩赐。”

任苒怅然一笑,“我只知道,越是长大,以前困扰自己的那些问题越是显得幼稚、无足轻重,根本不需要答案了。”

“长大以后,失去一部分好奇是很自然的事情。”

“是呀,生活就是不断失去的一个过程。”

“失去和得到都是相对的,一个失去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此没有意义了。”

任苒并不反驳,目光照例飘向远方。白瑞礼清楚知道,她并没有被说服,她只是不想争论。

隔了一天,阿邦交给任苒一套路虎的车钥匙,字斟句酌地说:“任小姐,请你先开这辆车,安全系数高一些。车停在地下车库26号车位。”

她看看阿邦,没什么表情地接过了钥匙。她突然觉得,再去通过完全无辜的阿邦抗议、争执,来得实在矫情。而且她十分疲惫,懒得再多想了。

让她归于懒得想的事情不止于此,第二次去云上时,服务生马上将她带到了个靠窗的位置。不等她点酒水,老板便过来招呼她,给她送上了一杯红酒。

她不认为只一周前来过一次,而且消费有限,就足以让老板记住她,并如此殷勤招待。待端起红酒一尝,她更加惊异。

她对酒素无认识,然而她记得这个味道。

18岁那年,任苒离家出走,跟随当时叫祁家骢的陈华去广州。

祁家骢当时隐居闹市,喝酒成了业余的消遣。他在公寓里置备了各种不同的酒,看书时会喝一点红酒。他鼓励任苒也尝试一下,还特意从香港订购了一种产于波尔多酒庄的新酿葡萄酒,头一年刚刚装瓶,开启木塞以后,弥漫于室内的是新鲜的浆果清香,任苒一闻,便觉得这个味道沁入了心脾。

祁家骢并不喝这种酒,他告诉她,“真正爱品红酒的人,宁愿把这酒放上几年,让它继续发酵到果香变淡,产生陈年酒香再喝,不过你应该会喜欢目前这个味道。”

他说得当然没错。任苒当时并不好酒,可是她感染了祁家骢的爱好,喜欢在看电视或者看书的时候倒上一点,小小地抿上一口,让那个香味充盈于自己的感官之中,仿佛置身于丰收后的果园,而不是喧嚣的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