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夭寥寥几句,听起来虽然简单,但只要想想就知道,邢杲性格高傲,想要说服他收拢残兵去为一座不相干的城火拼,实在不是易事。

只是马文才将几个善于追踪行迹的道士,借给了花夭去寻找邢杲败部,倒出乎诸人预料。

原来这些道士还能这样用?

“我的军队被元天穆击败,若我不能洗刷这样的耻辱,日后便不会再有儿郎投奔与我。”

邢杲倒难得是个直爽的汉子。

“‘元天穆的大军一日不除,则河东百姓一日不得有安宁之日’,我对花将军的话深以为然,所以就率部来了。”

“至于泰山公,是在我借兵回城的路上遇见的。泰山公收到了陈将军和马文才的求援信,从兖州途经河东,双方既然目的一致,便一同行军了。”

花夭当然也很感慨自己这次的运气。

“泰山公素有威望,又是官身,这一路上有泰山公的帮助,经过关隘时少了不少麻烦。”

这么一支大军出现在洛阳附近,当然不可能不惊动沿途的州府。

但有了羊侃出具的文书和印鉴,又有他亲自领军的便利,他们假借“朝廷援军”的名义向荥阳开拔,一路上便没有遭到多少阻拦,反倒还有些城池特意开了城门让他们穿过,加快救援速度。

马文才送出那封求援信时,其实并没有对此报太大的希望,毕竟这位羊太守世居兖州,几代都出仕魏国,即便有各种原因想要南归,也不见得舍得抛家弃业孤注一掷地如此相帮。

但连他都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位泰山公不但这么做了,还带上自己所有的部曲私兵和自己的家眷来投,显然是不准备再回去做什么“泰山公”了。

这和邢杲、贺六浑这样原本就出身贫寒、只不过趁势而起的起义军领袖不同,羊侃是真正出身士族、世代官宦的人家,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再也没有回头之日,唯有在梁国重头再来这一条路走了。

正因如此,哪怕羊侃的人马是三支势力之中人数最少的,陈庆之和马文才也不由得肃然起敬,向着羊侃躬身一礼。

“泰山公高义!”

羊侃坦然受了这一礼,以他做出的选择,自然值得得到别人的尊敬。

待马文才目光移到贺六浑身上时,后者用挑剔的目光看了这位参军一眼,冷静地说:

“我并不是为了救援荥阳而来。尔朱荣大军征讨河北,我与葛荣大都督就任城王的去留起了争执,未免任城王殿下遭遇不测,我便说服众将跟我一起离开了葛荣军中…”

他的语气颇有些惋惜。

“我原本是准备趁尔朱荣的大军分身乏术,直奔洛阳的,只是诸将都不愿消耗有限的兵力强攻洛阳,我也只能看看哪里能让我军落脚,顺便解决粮草和辎重的问题。”

此言一出,就连陈庆之的表情都僵了僵。

葛荣的人马是典型的胡人军队,起义前,大军出动补给自然是靠朝廷,起义后补给就只能靠劫掠了。

贺六浑说自己要找地方落脚,又要粮草充足,看来是打了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趁机夺下荥阳城的主意。

马文才虽然知道他与花夭交好,但被他用这种挑剔的目光看着,说话不由得也冷淡了几分:

“既然如此,就不知道高将军为什么还会援助荥阳呢?”

总不能是看在花夭的面子上吧?

自然不会为了花夭。

实际上,贺六浑带着几万人马南下准备占便宜时,已经得到了斥候的回报,发现了邢杲和羊侃援助荥阳的军队。

既然对方已经有了援军,那他等着鹬蚌相争的打算自然就要落空,何况邢杲的河东军也不是草包,荥阳还有城池之利,如果他强要入局,说不得自己的人马还要被对方吞吃干净。

所以他在推算之后,认为凭自己的几万人马,并不能占下荥阳,甚至没有办法单独对抗任何一方的势力,便果断的选择加入荥阳的一方,在击败元天穆的大军后,以足够的粮草补给作为报酬。

有了这样的想法,贺六浑便主动派出了使者去接触邢杲那边赶来的援军,恰好发现对方带队的向导是自己的师妹花夭。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顺理成章,花夭做主代替马文才承诺了贺六浑所需的“报酬”,而贺六浑的人马则向荥阳提供帮助,等祭击败元天穆后再坐地分赃。

这样的“交易”,原本交易双方应当互相充满了猜忌和提防,毕竟要担心对方过河拆桥或赖账的问题。

但花夭和贺六浑既然不是普通的关系,贺六浑麾下联合的诸部将领自然也就不会满是猜疑,何况任城王全靠花夭才能脱身、并且送入葛荣军中,说起来双方也大有渊源,这一场驰援,便等于是花夭代替荥阳城邀请了一支实力强大的“佣军”。

当马文才听到“不是普通关系”云云时,眼神不由得黯了黯,再看向贺六浑时,神情却变得自然起来。

“原来如此,花将军的承诺便是我的承诺,待清点过战场所得后,白袍军会支付贵军的酬劳。”

贺六浑听到“花将军的承诺便是我的承诺”时,脸上闪过一抹不悦之色,不过毕竟是老成之人,并没有反讽什么,只淡淡丢下了一句“希望如此”。

元天穆大败,在城外抛下的粮草物资并战马不计其数,荥阳的盘点工作进行了大半天都没有盘点完,可见收获之丰。

白袍军的本部兵马只有七千,加上黑山军也不过一万多人,根本吃不下这么多东西,既然如此,马文才也不愿意将这么多东西便宜了元冠受。

所以他几乎没有考虑,便趁着元冠受还未出发赶往荥阳,对邢杲和羊侃微微颔首,许下了“报答”。

“两位将军远道而来劳师动众,我等感激不尽。既然如此,我等必然不能让两位首领空手而归,寒了麾下部众之心。待清点结束,请两位将军也派人来我军中领受物资吧。”

邢杲方才听到贺六浑要“报酬”,心中便也起了趁机向白袍军索要物资之心,只是他性子高傲,还在斟酌该如何开口,如今听到这马文才年纪轻轻却如此“上道”,当即大喜过望,心情激动之下甚至连拍马文才的肩背。

“马参军豪爽!那邢某就替儿郎们感谢马参军的慷慨了,以后你要还有什么需要邢某帮忙的,只管说上一声,我邢杲交了你这个朋友!”

羊侃抛家别业而来,虽然领了不少人,但大部分是以前庄园中的荫户和甲兵,以前有庄园为业,自然能勉力维持,现在要投奔南朝,即便是散尽家财也不可能养活的了这么多人马,其实已经生出了解散一部分人的想法。

如今马文才承诺会提供他们物资,看样子十分大方,倒是意外之喜,又坚定了羊侃要跟随白袍军的决心。

他们不趁机吞没物资,说明没有在此长期经营的心思,等洛阳一得肯定是要还朝的,他羊氏一门立志恢复汉人门庭,当然希望能到梁国去,而不是留在魏国替胡人不停的打仗。

眼见着马文才三言两语便慷他人之慨拉拢了两位首领,又趁机让白袍军得到了两位天然的盟友,即便是对马文才“拐带自家妹子”不满的贺六浑,也不由得生出几分赞叹之意。

他承认自己当众提出“报酬”的事情是有意给白袍军挖坑,但他却没有想到马文才接得这么稳。

看明明是主将的陈庆之却在一旁一言不发,显然全凭马文才做主的样子,说明马文才作为决策方不是一次两次了,马文才在白袍军甚至北海王联军中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否则不敢如此轻易承诺。

在内政上,陈庆之明显倚靠的是这个年轻人。

以马文才的年龄,处事如此圆滑老练,出身士族却丝毫不见轻鄙将种之态,连拉拢旁人的作风都自然而然毫不刻意…

也难怪花夭那样的性子,竟然会把家传宝马给了他。

一时间,贺六浑不由得在心中感慨。

也不知这世道是不是真要乱个彻底了,所以上天才降下这么多妖孽一般的天才。

别的不说,他在葛荣军中发现的宇文泰,还有现在这个南朝来的马文才,便都是年纪轻轻便不容小觑。

贺六浑想想宇文泰和这马文才,再想想一路护送过来,宽仁有余而决断不足的任城王殿下,心中更是复杂。

他原本以为,外人评价有“其父之风”的小王爷元彝即便没有任城王领军的才干,至少也有出众的大局观和谋断,却不想并非如此。

如果他们从葛荣军中出走,任城王能力排众议赞同他的建议去拿下洛阳,说不定现在任城王都已经坐上那个位置了,他们这些“乱军”也会名正言顺的成为肱股之臣。

可如今…

贺六浑扫了眼马文才,又垂下眼眸。

拿下荥阳已经没有希望了,洛阳谁能入主还未可知,他们这几万大军的用度是个极大的数字,说不得这些日子的嚼用,还要落在这个小子身上。

暂且忍一忍吧。

荥阳一战,陈庆之和他的白袍军彻底名动天下,当初他以七千人的骑兵领军入魏,一路攻城拔地毫无一败,至此夺下洛阳之侧最重要的城池荥阳,几乎已经将洛阳收入了怀中。

荥阳一失,洛阳立刻便传来消息,说是少帝元子攸在宫中失踪了,尔朱荣留下的卫兵留下了口讯,说是未免皇帝有失,所以少帝已经北上并州去投奔尔朱军了。

原本镇守虎牢关的尔朱世隆得到消息,明白尔朱荣是不会再回洛阳了,立刻也丢下了虎牢关,领着人马跟着回撤晋阳。

于是一时间,整个洛阳东边的防御力量完全瓦解,没有了皇帝的洛阳成了任人采撷的孤城,就那么明晃晃地丢在那里等着别人来占据。

陈庆之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这样的优势就这么失去,再加上西边也传来消息萧宝夤占据了长安、向着洛阳而来,所以荥阳局势一稳,陈庆之立刻迫不及待地领军东进,要抢在萧宝夤前头抢先入洛。

因为陈庆之的白袍军名头太响,马文才索性命令荥阳城中加急赶制、搜集了上万件白袍,将它们给了羊侃前来投奔的军队的黑山军,让他们随同陈庆之一起出征,于是原本只有不足万人的白袍军一下子扩大到几万人。

自此,陈庆之所到之处,一路所向披靡,过往城池往往看到那如潮般涌来的白色浪潮便弃城而逃,镇守的将领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不过只用了三日的时间,陈庆之便连下从荥阳到洛阳的大小十几座城池,一时之间,洛阳城中人人自危,甚至传出了“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的童谣。

而如今的马文才却已经不会再随军上阵的,他的任务是保障陈庆之攻伐补给道路的畅通,以及后方荥阳的稳定。

在陈庆之攻打下洛阳之前,马文才便是后方的定心丸,无论是城中这么多复杂的各方势力,还是梁国那边的情况,都要靠马文才来沟通。

荥阳城安稳后,贺六浑便秘密接来了小任城王,并安排了几百人的卫队寸步不离的保护他的安危。

任城王元澄的名头太响,几乎是小任城王到达荥阳后的第二天,城中各方势力都来拜见,连荥阳被俘的两位宗室将领都被他说降了。

这也让马文才油然感慨元澄的余泽竟能如此之强,也难怪贺六浑连葛荣军那么大的优势都抛弃了,执意要保护任城王离开河北。

就这一人,顶过千军万马。

就连元冠受,也许是觉得见到任城王后不自在,又或许是不愿自取其辱,在得知小任城王也进入了荥阳后,他竟然没有领着所谓的“羽林军”进入荥阳,而是直奔陈庆之的大军而去,急忙随军一起出发去攻打洛阳了。

“人望太好,可是脑子不太清楚啊。”

马文才望着此刻来拜访的小任城王元彝,腹诽着这位长相清秀的年轻王爷。

他明明知道元冠受和萧宝夤都在急着入洛阳,竟然不派兵跟着入洛抢占先机,反倒在荥阳城久留。

也不知贺六浑遇上这么一位要辅佐的“主公”,有没有觉得心累。

处在这个位置上,不够有野心,就是最大的缺点了。

“任城王来此,不知所为何事?”

马文才也很意外他会来求见自己,白袍军毕竟拥立的是北海王,和任城王有着天然竞争的立场。

“听贺六浑将军说,花将军将大宛马‘借’给了马参军…”

任城王也知道这话题提起来有些突兀,笑得有些腼腆。

“我来问问马参军,可否早日将大宛马归还。”

怎么又是马?

马文才脸一下子就黑了。

那边,元彝还在说明来意。

“花将军与我有救命之恩,贺六浑将军对我恩深义重,而本王如今寸功未立,思来想去,唯有这出身能值一提,作为报答。”

他接下来的话让马文才成功愣住。

“所以我已经着人向怀朔花家堡提了亲,本王想迎娶花将军为正室嫡妻…”

马文才目光一冷,看着任城王的眼神犹如剜人的刀子一般。

元彝再怎么说也是宗室豪强之子,自然不会被马文才这样的目光慑住,反倒从容回视,颇有针锋相对之态。

“听闻将军并未给花将军什么承诺。”

他意态闲适地又接着开口。

“既然如此,现在这匹马还在参军你这里,就有些不合时宜了罢?”

第476章 欺人太甚

从花夭招降考城羽林郎, 又带着十来万大军回来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她的价值远不止是个女将军那么简单。

在这乱世之中, 号召力的价值远胜于普通的军队,这也是贺六浑为什么一定要保住任城王的原因。

其实若马文才再不择手段点, 在考城之后,为了拉拢壮大的黑山军,顺势便应了花夭的讨好定下婚约, 将这些人马牢牢控制在手里,这才是有野心的人该做的事情。

就如同之前的北海王世子元冠受一般。

但莫名的, 马文才却不想这么做,不是因为士庶之别, 也不是因为他对花夭毫无情意,只是觉得搀上这样利益的婚约,既折辱了她, 也折辱了自己。

其实他在笑任城王脑子不清楚的时候, 其他人何尝又不是在暗处笑他呢?

所以当任城王说着“这匹马在参军你这里”时, 马文才没有立刻反驳他的话, 或是故作不屑, 反倒认真地想了想, 问任城王:

“殿下是想当魏国的皇帝吗?”

这般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先是让任城王一愣,而后大怒起来。

“马参军, 你这是何意?嘲讽与我吗?”

说实话, 马文才觉得和任城王说话, 还不如和北海王说。

北海王父亲元颢是个草包,倒磋磨的元冠受没变成和他父亲一样的绣花枕头;这任城王也许是其父元澄太过英明神武,倒把儿子压得气势太弱,太容易被人影响。

马文才耐着性子,瞥了他一眼,问道:

“北海王在汴水登坛祭天,眼见着随时就要入了洛阳,真正称帝。他曾以‘后位’相许向花将军求亲,当时花将军笑对‘北海王先入了洛阳再说吧’,拒绝了北海王的亲事,敢问任城王哪里来的自信,花将军会应允你的亲事?”

任城王目露愕然,他是真的不知道这件事,但也听得出马文才话语中的淡淡嘲讽。

马文才不愿和他扯破脸,却也不想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好脾气的。

“即便如此,这位‘陛下’也还未曾冲到我的面前,让我把马给花将军还回去呢,任城王又是以什么样的身份请我如此做呢?”

“那马参军呢,是仗着自己次等士族出身的身份,还是蹭着主将一路大胜的功绩,所以不把我们魏国最骁勇的将领看在眼里?”

到这一刻,任城王元彝也表现出了他为“王”的风范,毫不避让地与马文才针锋相对:

“无论是黑山军,还是六镇子弟之中,都有花将军与马参军有私情的传言,甚至有人说为了讨好你,花将军暗地里甚至已经投靠了梁国,为梁国的势力奔走作战。”

“她明明是我魏国最忠诚的勇士,曾为保护山河出生入死,也为匡扶王室手刃奸逆,那如今又是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诋毁呢?”

元彝眼含厉色,仿佛冥冥中有一位长辈俯身在探看着人间:“哪怕是为了私情,那私情也要有值得付出的地方,可马参军似乎连是不是私情都不愿给她罢?倒好似我六镇好女卑贱起来了!”

这下,轮到马文才愕然了。

听这话中的意思,不像是北海王那样出于“情敌”的炫耀和敌意,倒像是为家中受了委屈的女郎撑腰来了?

若是北海王那样的挑衅,马文才真的不怕,可任城王如此光明正大的唾弃他的“渣烂”,倒让马文才眼中闪过一丝狼狈之色。

“好让马参军知道,无论是元冠受也好,还是我也好,哪怕是出于花将军身上其他的价值,但我们虚位以求之心却不是作假,因为她值得我们用这样的珍重对待,哪怕是出于利用,至少我们愿意付出…”

元彝对着马文才沉默不语的态度,嗤之以鼻道:

“可你呢?”

“你明明知道那匹马是什么意思,也知道花将军帮你们要承担什么样的口诛笔伐,却既不愿意给出回应,又不愿归还她的家传宝马。难道我对你‘不合时宜’的疑问不应当么?!”

这一声痛斥之下,马文才彻底哑口无言。

他自幼时重生,看人待物便带着“先知”的目光,从小就极有主见且有能力,无论是不去国子监而就学会稽学馆也好,父母都无法干涉他的决定。

等他入了京,成了天子门生,他也越发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丝毫不顾及旁人的目光。

他觉得他与花夭的事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所以一直有种心照不宣的暧昧和距离,却忘了花夭不是重生来的,也没有先知先觉的步步为营,在旁人的眼里,也许那些“心照不宣”,都是鄙薄侮辱人的借口。

也难怪母亲竟然会用那样的表情、那样的语气,劝告他对花夭“好一点”。

这让马文才心情复杂,原本对任城王高高在上和嘲讽的颜色也顿时一敛,眼神幽深不知在想些什么。

“那匹大宛马的祖先,是我先祖赏赐为国作战的花木兰将军的,代表着花家的忠诚和勇敢,这匹马,无论是对花家还是对我们这些宗室,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历经数代,花家还未有赠出宝马却惨遭背弃的事情,希望马参军不要让人失望罢!”

好在任城王性格并不强硬,他对着马文才连番质问后,丢下这句话,便拂袖而去。

唯留马文才眉头紧蹙,心旌动荡。

从马文才的地方出来,任城王长舒一口气,转身去了贺六浑的居处。

“殿下辛苦了。”

贺六浑早就等候多时,见他入内,立刻起身相迎。

“那马文才如何回应?”

“他没说要还马,也没说不还。”

任城王又再三叹息,惴惴不安道:“我们这么咄咄逼人,不太好吧?现在我们留在荥阳,马文才才是主事,得罪了他…”

他刚刚倒是气魄惊人,但一有了倚靠,就又软和了下来。

“何况就算是花将军那边,也不见得就愿意我们这样逼迫给个名分吧?”

当时他被花夭一路保护着从祭祀之中逃脱,虽然相处时日不长,但也看得出对方是个极有主见的人。

而且对这世俗规矩嗤之以鼻,否则也不会以女子之身从军了。

“这不是咄咄逼人,只是那马文才城府太深,不这样逼迫,很难看出他的想法。”

贺六浑却一点都没有不安之心,反倒对小王爷循循善诱,尽力安抚:“何况殿下,我这全是为了你好。”

“为我好?”

任城王忧心忡忡。

“我只怕,我们在荥阳城会更加尴尬。”

“殿下,陈庆之和马文才毕竟是梁国人,如果想要拉拢他们,光靠功名利禄是不够的。北海王元颢也算是一方人物,在梁国说死就死了,那元冠受被他们玩弄于鼓掌之间,您在魏国虽然有着名望,可在这些梁人眼里又算什么呢?”

贺六浑说道:“梁帝派白袍军送北海王入洛,如今入洛就在眼前,一旦北海王入了洛阳,两方的矛盾必然就要激化,我不信白袍军千里迢迢一路征战毫无目的,既然他们能扶持北海王,那为什么不能扶持殿下呢?”

“那我如今更应该抢先入洛阳啊!”

任城王明显对自己要盘踞荥阳不满,“等元冠受入了洛阳,我岂不是更被动?”

贺六浑心中隐约升起一阵失望。

他原以为这些天潢贵胄会比葛荣之流的边野莽夫要聪明的多,也对辅佐这样的人物有所期冀,然而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这位任城王除了比葛荣要听话一些,甚至还不如葛荣有魄力。

别的不说,当时若是他劝谏葛荣趁着两军焦灼取了长安,葛荣必定二话不说就下令强攻了,哪似这样错失良机后又埋怨他现在不愿入洛阳。

“殿下,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我劝说陛下入洛阳,是因为洛阳空虚,尔朱军和北海王军都分身乏术,您又是名正言顺的拓跋血脉,可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他叹息,“但现在陈庆之的白袍军气势正盛势如破竹,连洛阳城里尔朱荣立的皇帝都害怕他的名声逃了,就凭你我这几万没有后援的兵马,根本没办法和北海王的联军相争、抢先入洛啊。”

“何况…”

贺六浑又叹,“那洛阳城现在不过是一座空城,谁要抢先进去拿了那个位子,谁才是真的倒霉鬼。”

任城王终于打起了精神,耐性地倾听。

“朝廷前后派了三十万兵马去围剿北海王的军队,结果灭的灭,降的降,现在洛阳已经没有可守城的军队了,但尔朱荣的主力部队未伤根本,随时都可能南下收复洛阳。”

这也是让贺六浑最忌惮的一点。

“北海王自己没有战功,而他几乎是完全靠着陈庆之和白袍军回到洛阳的,即便他入了洛阳,他这样的立身方式也不会得到魏国上下的拥戴,甚至会被朝臣怀疑他已经成为了梁国的傀儡。”

“在这种情况下,他若想获得国中的支持,就必须疏远白袍军,甚至想办法将白袍军‘留下来’,以彰显自己并未收到梁国控制的立场…”

任城王“啊”了一声。

相比较之下,他倚靠六镇兵马起事,确实更符合魏国以武立国的规则。

“您想一想,白袍军岂是能任人卸磨杀驴的?别人不说,就那马文才,年纪轻轻却手段老辣,荥阳一战除了白袍军和白袍军相关的人马,能有谁在他手里得了好处?等元冠受一疏远、敌视白袍军,他离取死之路就不远了。”

贺六浑此时对马文才的欣赏,完全不似之前在马文才面前时表现出的“挑剔”。

“离了白袍军的元冠受,又能算什么?尔朱荣只要大军一至,洛阳城便又要改了姓。”

“那我就只能等吗?”

任城王倒是不缺耐心,就是眼看着洛阳如此被折腾,心里有些不好受罢了。

“耐心等吧,等一个切入的契机。梁国人来魏国绝不只是来行善而已,至少那马文才野心勃勃,不像是个能居于人下的。我方才说了,如果元冠受一生了卸磨杀驴之心,白袍军要么便换个扶植之人,要么便撤军南回,无论是哪一种,对我们都有好处。”

贺六浑想起这几年名声鹊起的“黑山军”,他们对马文才如此尊敬,让他怀疑马文才对魏国所图不小。

“您也是拓跋宗室,且名望德行比北海王更高,要白袍军想在魏国换个扶植的对象,借着我那师妹的关系,殿下比那伪帝要更合适;”

他自傲地一笑,“比起元冠受那些草包,拥护您的六镇儿郎可要骁勇善战多了,只要那马文才不是傻子,就该明白和我们合作要比元冠受那懦弱阴险的小人是更好的选择。”

“您此刻不必像元冠受那样,太过讨好那些梁人,适当的保持风骨,反倒让旁人更看重您一些,也不至于被人当成元冠受一样的‘梁国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