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上一章:第 5 章
  • 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下一章:第 7 章

我们之所以肯定天地分离是事实,而不是杜撰,还因为天地分离的神话里,有许多内容并不是凭人类的想象就可以创造出来的。《淮南子》在描述天地分离时,曾说到一个重要的天文现象,即 "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除非一次巨大的天象变动,否则,没有任何人能够凭空想象出这个情节。当时的人肯定在天地分离时看见北极星等其它一些定位星辰相对于地轴的指向,并非像现在这样基本对准北极星,地轴在人类大灾变(包括天地分离)中发生过严重的偏移。

那么地轴以前的方位是怎么样的呢?

《山海经》是中国重要的一部上古文献,它涉及地理、天文、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本上古文献,我们了解得很少,甚至有许多内容至今读不懂。后人在研究山海经时发现,这本书的定位与我们目前的定位大不相同。《山海经》第一卷是南山经,依序各卷为西、北、东经,其海内、海外经均按南、西、北、东的方向记述。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奇怪的定位法呢?各家意见很不相同。最近,有一位研究《山海经》的学者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从南半球向北半球旅行,最后定居丸州(中国),因为在地球北部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在地球南部则刚好相反。

这个观点有合理的成份,但却没有证据。《山海经》定位的原因,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解释。我们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后人追记前人事迹的作品,因此,它很可能是按前人生活时的方位来记述的,即现在的南方在远古的时候很可能偏向东,这是因为地轴向现在的西北偏移造成的。有这种可能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一些其它证据。

大家知道,现在的地轴是南北向,与赤道平面几乎成 90 度角垂直。在地轴的南北两极,终年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造成的。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随着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太阳光直射范围逐渐向北、向南移动,但最北不超过北回归线,最南不超过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北极地区就长期见不着太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极也会有相同的情况。因此,南北两极的年平均所气温都在-10 ℃左右,既使在最温暖的季节也不会高于 8 ℃,而且为时甚短。

然而,在历史上南北两极并非像现在这样寒冷。在中国的远古神话里,北冰洋并没有处于封冻状态,而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洋,《列子·汤问》里,黄帝就曾担心海上 5 座仙山会漂流到北极去沉没,所以派了 15 只大龟轮流驮负。《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北极地区有幽都城,上面住着鬼魂,实际也在变相地说明北极可以居住。

不久前,荷兰的一位科学家在北极地区发现了一座很大的古城。发现时,古城的 90 %已被冰雪覆盖,只有一些建筑物的顶部露出冰面。现在已在这座古城中发现宫殿、寺院、讲坛等遗址,但建造这座古城的人已经消失。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记载说明是什么人建造的古城。据推测,这座古城已有 1 万多年的历史。

早在 19 世纪,人们就曾在北极圈内发现煤层,经鉴定,这些煤是由一些东方红松和沼泽柏树形成的,目前这些树种仅仅生长在中国。 1985 年 8 月,加拿大地质学家玻尔驾驶直升飞机,在加拿大北部,距北极点只有几百公里的阿克塞尔、海纳格岛上调查时,意外地发现,在光秃秃的土地上竖着一些奇怪的东西,很像是化石森林,他将这一发现报告了加拿大政府。 1986 年 6 月 25 日,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地质系古植物学家巴森哥教授率 6 人考察队来到阿克塞尔岛,发现这的确是一片化石森林,只是有许多树木并没有完全石化,有的看上去就像刚砍倒不久,有的甚至还带有软木质部分,呈现出红色。这些树木种类很杂,有白烨、落叶松、冷杉等。这些情况说明,在人类已经懂得建造城市的时期,北极还是一片鸟语花香、适合人类居住的乐土。

北极的情况如此,那么南极呢?本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来到南极考察,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许多矿物,除各种有色金属外,还有丰富的铁矿,煤的蕴藏量估计有 5000 亿吨,石油的蕴藏为 400 亿桶。当然,人们还发现了许多爬行类化石,也发现了不少植物化石。此时,读者一定想起了 1929 年在土耳其发现的皮里·赖斯的奇怪地图,这幅地图中南极洲大陆并没有被冰雪覆盖。事实上,南北两极的气候条件应该是对等的,北极温暖的时候,南极必定温暖。图五 现在的和远古的地轴

南北两极被冰层覆盖已有 15000 年的时间,上面说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太阳照射的角度。如果想使南北两极温暖,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改变地轴的指向,二是改变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后一种可能显然行不通,因为地球在太阳系一经形成就以这条固定的轨道绕太阳旋转,看来只能是地轴的指向发生变化,或者向现在的东北偏移,或者向西北偏移,这样才能使两极脱离极地,变得温暖起来。根据古史里的其它证据,我们判断: 15000 年前地轴是向现在西北一东南方向偏移的(见图五)。

《山海经·海内经》: " 有木名曰建木,百仞无技,(上)有九楼,下有九枸。(建木)引之有皮,若缨黄蛇。 " 《淮南子·地形篇》称: " 建木在都广,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 据考证,成谓的 " 都广 " 就是现在的成都。这则记载中有一条重要的线索:建木高百丈,但却在太阳下没有影子(没有影子是夸大,但影子极小是事实),并说它生长在天地中间。我们不妨想一想,一颗大树在太阳下影子极小的情况在什么地方能够发生呢?只有在赤道附近,至少在回归线以内,这些地方太阳光直射,所以树林的影子极小,而且越接近赤道影子越小。而现在的成都在北纬 30 度线上,不可能发生树木在日照下无影的情况。但是,如果地轴向西北一东南偏移一个很大的角度,成都就有可能进入北回归线之内。

还有一个证据,人们在整理上古埃及留下的各种文献时,发现在一种文献中讲到了钟表的制造,它是按一年中最长的白天与最短的白天之比来制造钟表的,大约是 14:12,而这个时区是在赤道及南北纬线 15 度范围内。可是,上古埃及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是尼罗河三角洲,大致也在北纬 30 度线上。他们为什么要制造与他们时区不相符的钟表呢?很可能当时埃及正位于这个时区内,这也说明地轴不在现在的位置上。

雅利安人曾生活在现在的印度一带,但他们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迁徙过来的。据雅利安人的古籍《赞德·阿维斯塔》说,他们迁徙的原因是那里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这是古代部落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这本书说,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太阳、月亮、星辰一年只在他们头上出现一次, 1 年好像是只有 1 个白天和 1 个晚上。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极地。由此我们这样认为,雅利安人最早的居住地是个温暖的地方,很适合人类居住(否则他们早就迁徙了),但渐渐的这个地区变成了极地,无法再生存下去只好迁移。这也反过来说明,现在的北极在很早之前是温暖的,也就是说地轴并不是现在的指向。

根据以上这些证据,地轴在很久之前不在现在的位置上,而是向西北——东南偏了一个很大的角度。大约在 1 万年前一场巨大的事变,使地轴移到了现在的位置上。这个事变,我们认为就是天地分离。被击坏了反引力装置的月球产生的巨大引力使地轴迅速向现在的位置上移动,整个过程大约只有几个月。这样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巨变,产生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

大洪水是怎么发生的?

在解释这场人类大劫难之前,必须搞清楚这场洪水的几个特点。

据现有资料,这场洪水主要发生在地球北半部大陆,越往南水位越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海洋退潮现象。

这场巨大的洪水持续的时间很短。据《圣经》记载说,洪水持续高涨了四十天, " 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 "40 天后,洪水开始退去,到第一百五十天完全退尽。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是世界上记载大洪水最完整的资料。据说,这部史诗是根据在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西纳比斯亲口述说的传说写成的。诗中记载,大洪水一共持续不断高涨了 12 天,然后开始退去,到第一百二十九天彻底退完。中国西南部伏羲的传说也说洪水退得极快,使伏羲父亲坐的船一下子从空中摔了下来。

据中国《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这场大洪水是从东南方向退去的, "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以往研究大洪水,都是把它作为一个孤立事件来研究,这样虽然能使具体问题得到深入研究,但却不能完整解释整个事件的发生,有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统不到一起。我们把大洪水放到一个连续不断的事件中去研究,这样就可以解决许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大洪水是海侵事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淹没大陆高山的水,绝不是来自降雨,虽然在许多关于大洪水的记载中都提到了天降大雨的情节,但这决不是导致洪水发生的原因,只能看作是洪水发生时天气异常的表现。

那么,大洪水是怎么发生的呢?

索菲亚天文台长埃斯·鲍奈夫认为,如果一颗小地星(其直径 770 公里,约是月亮的 l/5 ),从地球半径 6 倍的距离( 37800 公里)的地方通过,地球将因此发生比普通涨潮大 10 倍力量的汹涌波涛,海水会向小行星通过的方向集中。

当被击损了反引力装置的月球宇宙飞船从现在的西北方(以前的正北)缓慢离去的时候,本身强大的引力,加上分离时产生的巨大的拉力,使南半球的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地球北半部,几百米高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呼啸着扑向北方大陆,吞没了平原,吞没了谷地,吞没了这些地方所有的生灵。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北方的海水上涨了 1000 多米,大陆上一片汪洋,在汪洋中一些高山的顶端孤露出水面,看上去好像一个一个小岛。高山在海浸中颤抖,陆地在巨变中呻吟。

地月分离时产生的巨大拉力,使地轴向现在所在的方向移动,住在一些高原和山区地带的人们发现,北半球夜晚的许多星辰向西北方向落去,好像西北方的地势越来越高,天空从西北方坠落下去一样(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相反,东南方向的夜晚却出现了许多新的星辰,就好像东南方的大地在天空中越陷越深(地不满东南)。

随着月球的引力影响越来越小(月球距地球越来越远),也随着地轴向现在的位置摆动时产生的巨大惯性力,使北侵的海水随惯力的方向,渐渐向东南退去(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地轴又经过一系列小的波动后,停留在现在的位置上。这就是大洪水来得快、退去也快的原因。

在中国有句著名的成语——沧海桑田,据考证,这句成语出自《神仙传》,仙女麻姑见到仙人王平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 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 " 这就是 " 沧海桑田 " 成语的由来,它的本意指大海变为农田,农田又变为大海的过程。现在多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这句成语是怎么来的?仅仅出于人们的想象吗?沧海桑田在地球自然演变的过程中的确出现过多次,但地球的自然演变过程极其缓慢,几千万年未必有多大变化,自从人类出现以来,根本不会看到地球的这种自然演变。所以,我们认为 " 沧海桑田 " 的源头,肯定与大海浸事件有关。住在高原和山区地带幸存下来的人们,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看到巨大的海浪以雷霆万钧之势吞没了平原和高山的情况,也看到了海水向东南退去露出陆地和山脉的情形,所以才能把看到的这个全过程用一句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 " 沧海桑田 "。这是大洪水发生过的又一有力证据,而且说明大洪水是按我们猜想的方式发生的。

消失的大陆

地月分离时的强大引力以及地球旋转轴在向现在位置摆动时产生的巨大惯性力,使地壳在这一巨变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特异变动,地震、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更加剧了地壳的大变动。大陆架上的许多陆地及海洋中的不少岛屿滑向大海沉没了。另一方面,由于地壳的变形,在不少地方又出现了 " 造山运动 "。

上引《列子·汤问》中 5 座仙山中的岱舆、员峤二神山漂流到北极沉没于大海,是中国最早关于大陆沉没的记载。巧的是,在西方也有关于大陆沉没的记载,那就是大西洲之谜。

大西洲最早见于古希腊圣贤柏拉图的记载(大约是在公元前 350 年)。据柏拉图的记述,埃及大祭司曾于公元前 590 年,对到埃及访问的雅典立法者梭伦说,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名叫 " 大西洲 " 的岛国,其面积有 2000 万平方公里( 20 万平方公里?),大致位于赫尔克里士柱石以外的区域,其上居住着有史以来最聪明、最高贵的种族——阿特兰蒂斯王国。后来大约在梭伦访问埃及前 9000 年,由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大洪水,一天一夜的大暴雨把这一优秀的民族统统埋入了地底。大西洲也沉没于海底消失了。希腊人只不过是这个聪明而高贵的种族的后裔。柏拉图根据这个传说,认为它应该在直布罗陀海峡以外的大西洋中(大西洲即因此而得名),正好直布罗陀海峡古又称为赫尔克里士柱石。

几千年来寻找大西洲的人们蜂涌大西洋,企图在哪一个地方找到远古时代沉没的大西洲的断壁残墙。但是几千年过去了,人类除了发现一望无际的浩浩波涛外,连大西洲的影子都没有找到。

1772 年的复活节,荷兰远征军雅可布·罗格温的舰队驶进了太平洋的一个小岛,这个岛后来被命名为 " 复活节岛 "。岛上的古老传说又激起了人们的极大好奇心:首领发现他的土地正在慢慢地沉入海中,于是便将所有的臣民集中起来,乘上能够远涉大洋的大船,当他们航行到天涯时,只找到一块叫做毛利的小岛,而整个大地都沉到了海底。人们相信这是又一块大陆沉没的记载,人们想象在浩瀚的太平洋可能存在着已经消失的大陆,并称之为太平洲。欧洲人虽然没有在太平洋里找到沉没的太平洲,不过,他们发现,太平洋上数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虽然相距都十分遥远,但岛上的居民却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习俗等。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也发现,这些众多岛屿上的动物和植物分布基本上差不多,它们在远古以前肯定存在着某种联系。有的人因此推断说,在很久之前,这里是一片大陆,后来海洋淹没了大陆,太平洋中的岛屿,只是那片大陆山脉的顶端。从目前来说,我们还看不到能够支持这一推测的证据,但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一定能在太平洋底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不论以上陆地沉没的记载是否属实,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海底大陆架上确实发现不少水下古城或海底建筑物。发现的地点有:大洋洲、美国、古巴、墨西哥、秘鲁、直布罗陀海峡等。在中国东海、黄海、渤海中,人们也发现海底有不少古河道的遗迹。这些事实都无可辩驳地指出,在很久以前,的确有些陆地在巨变中沉没到了海底。

地月分离的时候还诱发了大地震、火山等巨变,造成地壳发生严重的扭曲,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地貌。居住在夏尔罗得·阿马利群岛(丹麦领属西印度群岛)的印第安人中间流传的古老的神话说,大灾变以前,这里的地形不是这样的,当时一座山也没有,后来出现了山地。另一份古文献《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中,也记载着由于喷发了炽热的熔岩而形成了红色的山。在中国也有许多造山的传说,比如像南方地区 " 飞来峰 " 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被《西游记》的作者吸收到故事中变成了 " 五行山 " 的来历。《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写道:孙悟空在天庭官封弼马温,但他嫌官小职微,大嚷着 " 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 ",结果发生第二次大闹天宫的事件,打得众天兵天将无法招架,打得玉皇大帝不敢出来。正当他得意洋洋一路打下去的时候,刚好碰上玉皇大帝从西方请来的如来佛祖。两个人打了一赌:如果孙悟空一个筋斗云跳出如来的手掌,那么玉皇的宝座就归他。结果孙悟空输了,正耍赖逃跑的时候, " 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个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 ' 五行山 ',轻轻地把他压住。 " 这个故事的情节与 " 飞来峰 " 的传说相差不远,看来他们是来自同一神话原型,大约就是 " 愚公移山 " 的神话。

《列子·汤问》记载说: " 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徽出人之过也,聚室而谋曰: ' 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 ' 杂然相许。遂率子孙即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齿,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北方愚公曰: ' 汝心之固,固不可,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这就是著名的 " 愚公移山 " 神话。千百年来人们只从中看到 "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 的气势和精神,而没有人去想一想这个神话形成的背景。我们认为, " 愚公移山 " 和 " 沧海桑田 " 形成的背景是相同的,它反映过去的时代里地壳曾发生巨大的变动给我们先民留下的记忆。 4 、幸存的人类

埃及大祭司告诉雅典立法者梭伦:大灾变杀死了全部住在海边和河边的人,而安然活下来的,都是住在山里 " 粗野、无文化的牧人 "。

神话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神话产生于山区,少数平原地区的神话也是从 " 山区神话 " 演绎而来。《山海经》整部书基本记载的是大山和高原。

中国古代所有封禅大典为什么一无例外都在泰山举行?

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泰山拜祭的不是天,而是水。是大洪水后幸存者拜祭亡灵的遗俗。

《绎史》引《归藏》云: " 蚩尤金九淖以伐空桑。 " 空桑即今山东曲阜,与泰山处同一纬线。

《史记》中说: "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 为什么又借用泰山来比喻其重,比泰山重的山多得是为何不用?

河图洛书、气功八卦、瑜珈术、金字塔……大灾变造成上古文明的断裂,高山上走下来的牧羊人不得不在人类文明的浩劫中重新破译、重新探索、重新开始——

两次世界大战留给人类最惨重的损失是什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就在本世纪初,紫禁城内的中国皇帝们也决不会想象电视机为何物。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以几何级数飞跃发展的,同时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地球居民来说,科技的普及又是梯度渐进的。就在今天,中国还有上亿人口的文盲存在——按照专家们的估计,实际的文盲数字有可能大大高于官方的统计。如果设想将中国这上亿人口的文盲集中起来成立一个自治区,这个自治区会是怎样一副景象?

地月分离引发的诸多灾难(主要是大洪水)毁灭了人类当时的文明世界,极少数幸存者就沦为文化的乞丐,又无处乞讨。

无论在神话还是在宗教中, " 天传神授 " 给人智慧的故事是屡见不鲜的,甚至在传说中也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例如周朝的姜太公,汉初的张良,都是得 " 天书 " 而有智的。考察宗教我们会发现,世界主要的几大宗教中,都是极其重视 " 科技人才 " 的培养的,基督教的神学院更不必说,就是佛教、道教培养人才也都是有传统的,天文、历法、数术、化学、医药、哲学,门类繁多,甚至还有像少林寺那样专门教习武术的场所。

这一现象可以印证我们神充当人启蒙教师的假说,可以看作是神人相杂期形成之传统对后世的延续——神的传道者们秉承神的旨意继续对人启蒙。

因此,幸存的人类在老师离开之后从头学起,学习那些原本就不懂得的 " 天书 " 就显得格外吃力,他们往往记住了 " 公式 " 而忘了 " 原理 ",背会了 " 单词 " 而不懂 " 句法 ",就象我们只知有经络、穴位却不知经络、穴位为何物——顺便说到,在神话中经络、穴位之说是神教给人的。

这里还要附带提及 " 诺亚方舟 " 的故事。这则故事说,上帝在大洪水之前告诉诺亚预先建造一艘大船,将地上的物种(动物、植物)装进船中,以便在洪水后继续让它们繁衍。这则神话故事在我们看来,就是 " 寓意 " 幸存的人类神的启示下,继续他们以前的文明,以免中断。

从高山走下来的牧羊人

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大劫难成因的全新假说:由于地球与月亮的分离,导致了一场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世界上一直流传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神话,有许多把月球看作是宇宙大灾变的罪魁祸首。例如,芬兰的故事诗《卡列瓦拉》和南美洲的各种传说,都认为字宙大灾变的原因在月亮上,这与我们的假说不谋而合。可悲的是,这场宇宙巨变并非出于自然原因,而是因人为因素造成。

我们不该指责那些创造了我们的月球人制造了这场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洪水,因为他们也是迫于无奈,在生存的面前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尤其是以我们地球人的道德标准去评判这一事件的好坏,那就更加没有道理了。相反,我们还得感谢那些神创造了我们的生命,是他们使许多人逃脱了这场灭顶之灾。

在现在的记载中,我们发现在暴发大洪水之前,少数的洪水幸存者都得到了神的警示,比如,中国伏羲的神话里,伏羲兄妹正是得到了雷公的警示,躲进从雷公牙里长出来的葫芦中才逃得了性命,我们才有了祖先。这类事例在其他民族的神话里记载也颇多。

在巴比伦的叙事诗中,谈到水神埃亚向科希斯特劳斯的国王发出有关洪水将要到来的警告,他说: " 乌巴尔的儿子特乌特啊!拆了自己的房子造船吧!不要考虑自己的财产,如果生命得救,请为这件事高兴吧,别忘了在船上装上各种动物。 " 在阿其斯台卡的古写本中,神也这样说: " 停止用龙舌兰造酒吧!再挖空大杉树的树干造一个独木舟,到特索斯顿特里。这月,洪水滔天时,请进到这个独木舟中! "

《圣经》记载说: " 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上帝就对诺亚说: ' ……你要用哥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方舟上边要留透光处,高一肘,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 "

在太平洋诸岛中,也存在着很多这样的传说,即出现了一位不知从哪里来的使徒,向人们发出了关于灾变即将降临的警告。根据传说,凡听了使徒的话,造了筏子的人都得救了。缅甸的《编年史》中记载说,从最高僧院来了一个人, " 他穿着黑色的衣服,出现在人们集中的地方,在全国到处周游,以悲痛的声音,向人们发出关于近期内即将发生灾祸的警告。 "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毕竟是无情的,在它肆虐陆地的时候,吞没了人类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美好家园,吞没了大家的亲人和朋友,从感情上讲,人们不可能轻易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在洪水过后的神话中,人们产生了对神的敌视情绪,把他们说成是想把人类斩尽杀绝的刽子手。比如,住在墨西哥的阿斯台卡人传说,一位名叫奇特拉卡凡的神,向名叫那塔的人发出了关于势必降临的大灾变的警告,并告诉他造一个方舟逃命。大洪水果然降临了,地上的人都死光了,而那塔和他的妻子却逃脱了灭绝。当洪水退去之后,那塔和他的妻子开始点烧鱼。烧鱼的香气四处扩散,阵阵飘到天上。诸神判断一定有什么活下来了。他们生气地叫嚷: " 谁点火了吧!为什么这样烟气冲天? " 愤怒的诸神,想要彻底灭绝人类。但奇特拉卡凡却请求其他诸神帮助逃得性命的人,这样人类才没有被灭绝。

大家知道,圣经中的神话传说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的,它直接发源于古巴比伦的神话。在古巴比伦神话中也记载说,当洪水过后,幸存的人们开始点火做饭,诸神闻到烧烤动物的香气, " 像苍蝇一样集合在一起 ",纷纷议论,从这香味上,诸神知道了肯定有人逃脱了这场洪水,他们也像墨西哥的诸神一样感到十分愤怒,想彻底杀死逃脱性命的人。这时,曾向人们发出洪水来临警告的水神埃亚,极力调解诸神的愤怒,人类才幸免一死。从这几则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制造洪水的诸神怀有极大的敌视情绪,这是一种悲愤的犯恨,神不再是人们颂扬的对象,不再是善良的象征,而是一群想灭绝人类、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人类真是多灾多难,在神与神的战争中人类被无辜殃及,许多人、许多城市和居民点被化为灰烬,紧接着又是一场无端的滔天洪水,人类没有在这一系列灾难中灭绝,已属不幸中的万幸。可惜的是,人类在 " 神 " 的指导下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第一次文明(史前文明)竟随着滔天巨浪湮没了,人类文明发生了断裂,幸存下来的人们,由于自身的原因,根本没有能力使上一次文明延续下来。

看一看我们这代文明的分布特点,大家就清楚了,现在世界上不论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乎都在大平原或谷地或沿海岸线等地方。这是历史的选择。我们的祖先往往会在上述地点建立居民点,因为这里有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地势平坦,众多的河流使大家便于交流。那么,上古的人类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下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上一代文明的遗迹,一般都具有以上的地理特点。象中国,巴比伦、印度、埃及等。在这些地区,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发展速度也快一些,我们以前谈到的外星人对人类的早期教育也多集中在这些地区。但也有一些民族或部落散居在高原或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相互间的往来很困难,相应的发展速度也就十分缓慢,处于一种很原始的状态,根本无法与平原或谷地的文明相比。但历史证明,他们是幸运的。北侵的巨浪首先吞没了文明发达的平原和谷地,那里的人类和文化统统在洪水中消失了,而那些高山或高原上十分落后的牧羊人却幸存下来。看看世界上关于少数人幸存的神话吧!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逃到高山上才幸免于难的。我们相信这类神话要告诉我们的是:在那场大洪水中唯有高山或高原地带的人类有机会幸存下来。据说,雅典的立法者梭伦在埃及访问的时候,遇见埃及的一位大祭司,他告诉梭伦说:大灾变杀死了全部住在海边和河边的人,而安然活下来的,都是住在山里 " 粗野、无文化的放羊人和放牛人。 "

大洪水过后,从高山上走来了牧羊人,可惜,由于他们自身发展就十分落后,根本没有能力把上一次文明接续下来,只在记忆当中保留了上一次文明的一点灵性,当他们从高山下到平原后,把记忆中的那点灵性记载下来,这便成了我们今天谁都无法解读的东西。然而,他们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是大洪水的见证人。于是,他们将看到、听到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来,又经过几千年历史岁月的风风雨雨,经过无数人的不断加工、改造,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神话和传说。

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今天保存下来的神话,在剔除后来传讹附会的成分后,我们会嗅到很浓、很浓的火山气息。

比如说,中国神话中许多神的事迹大多可以在盘古、伏羲的事迹中找到蛛丝马迹,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来自西南山区地带。还有美洲印第安神话,绝大多数来自于山区的土著居民。纯属平原地区的神话极少,许多都是从山区的神话演变而来的。再者,我们从神话里发现,神话离不开高山,绝大多数的神都居住在高山上。中国《山海经》中记录的神话最多,但这部书基本记载的是大山和高原,书中几乎所有的神都住在高山或高原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是从高山来到平原的人们对他们的早年生存地有着一份极为深厚的感情,在他们口传所看到的历史事件的时候,不知不觉将这种感情带进了神话。我们之所以强调神话原型的重要性,其原因就在这里,这其中有我们人类已经丢失或早以淡忘的记忆。

泰山拜祭的真相

泰山在中国文化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围绕泰山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千古流芳的奇文妙句。从泰山脚下一路上去,到处可见各种摩崖碑刻,据说这一坏习惯最早发端于秦始皇,他在东巡的时候在泰山上刻石鼓文为自己歌功颂德,后世也就纷纷效仿起来。但为什么泰山在中国文化里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谁也说不清,很可能来自一种古老的习俗——泰山祭天。

中国人崇拜虚无的天帝,这种崇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古老的宗教仪式——祭天。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早在黄帝时就有人立庙拜祭天帝,关于这个说法现在有争议,但这条材料至少说明祭天的宗教仪式十分古老。一般来讲,祭天的地点都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平常都在山顶,如果没有山,就用土筑起一个坛,以象征高的意思。古时祭天有三种仪式:庙祭——在天帝庙里拜祭;效祭——每年两次在城郊拜祭;封禅大典,这是祭天的最高形式,几乎都在泰山举行。

中国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宗教祭典也分出许多个等级。祭天是天子的专利,任何人不得染指。但春秋以后,由于周天子地位衰落,代之而起的各方诸侯篡夺了周天子的祭天权。据许多记载说,春秋时曾有 72 次祭泰山的仪式;《太平御览》卷 68 引《汉官仪》就记载说: " 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 " 可大家知道,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战乱不休,泰山又处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境内,怎么可能发生七十二次诸侯亲自到泰山拜祭的事件呢?为什么史书中从未有过因封祭泰山而导致战争的记载呢?对此,史学界争议颇多,至今意见无法统一,但许多人以 " 绝对不可能 " 彻底否定了古代的记载,这是不公平的,不能一碰到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怀疑上古记载的真实性,如果总以这种方式疑古论古,那么我们就成了古史的创造人,何必再去研究。因此,我们的讨论必须站在承认古史记载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考虑、假设,找出不合理背后的合理性。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地区,海拔 1524 米,是山东全境海拔最高的山,也是中国沿海、尤其是中原地区(古时的中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濒临大海最近的一座高山。我们承认泰山以其雄浑的气势震撼人心,故历史上有 " 登泰山而小天下 " 的说法,但这决不是诸侯冒生命危险巴巴地跑来拜祭的原因,也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大度宽容不加阻挡的理由。从泰山所处地理位置上,我们怀疑古时在泰山拜祭的不是天,而是水。

当地月分离时,引发了一场水位高达 1000 米的大海浸。中国沿海和中原的许多地方统统沦为波涛汹涌的大海。高原及高山地带的人逃脱了这场劫难。当洪水向东南退去后,很可能山东半岛泰山以东的地区在一定的时间里还浸泡在海水中。《淮南子·本经训》记: " 共工振滔洪水,以落空桑。 " 《绎史》卷五引《归藏》云: " 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 " 空桑就是现在山东的曲阜地区,正与泰山处在一条纬线。从高山上走下来的牧羊人们,追随大海退去的踪迹来到了泰山,面对汪洋大海,为了祈祷洪水早日退去,这些山区居民很自然地在泰山上举行了他们的祈祷仪式。这种仪式一代一代传下去,随着岁月的流失,几千年过去了,后人对洪水的印象越来越淡,泰山拜祭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以至后来人们根本不知道先人在泰山祭的是什么,只知道这种祭典十分重要。因此不知不觉把这一隆重的祭礼与祭拜最高的天神——天帝相联系,使泰山祭拜从祭水变成了祭天。由于泰山封祭已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共识,所以即使在诸侯林立、战乱不休的年代,大家也都墨守着祖先的成规,齐国不加干涉,各诸侯国也不随意生事,一切都在虔诚、庄严、肃穆的气氛下进行,这才有 72 家封祭泰山的可能。

旁证泰山封祭是祭水而不是祭天的另一个证据是泰山府君的观念。

十代同罗是地狱中的鬼王,他们是随佛教一起从印度进口的。可大家也许不知道,中国自己也有一套地狱体系,鬼王就是泰山府君,他掌管着中国人的生生死死。《后汉书·乌桓传》记载说,乌桓人死后 " 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归泰山也。 " 《初学记》卷五引《道书福地记》云。 " 泰山多芝草玉石,下有洞天,周迥三千里,鬼神之府。 " 《史记》曰: " 死有重于太(泰)山,有轻于鸿毛。 " 为什么有泰山是地狱的说法呢?学术界至今搞不清楚,上古的记载里没有一点痕迹说明这个习俗的由来,只知道它大约起源于东汉。

我们认为,泰山祭水和祭鬼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大洪水吞没了许多平原地带的人类。洪水的幸存者们,在泰山举行祭水的仪式中也祭奠那些在洪水中丧生的亡灵,这就是泰山——地狱的起源,也是后代祭天与祭鬼合而为一的理由。

萎缩的文明

马奥利族曾经是一个自由驰骋在太平洋的航海民族,可悲的是,在他们定居新西兰之后,就逐渐脱离了航海,以至后来把所有的航海技术都完全忘掉了。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把这种现象用 " 第二次野蛮 " 这个词来加以形容。这种文化倒退回原始状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曾有一个 " 马达加斯加 " 计划,即把所有的犹太人****流放到马达加斯加岛,剥夺他们一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万幸的是这个计划随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而流产,否则犹太人很可能会发生一次文明的大倒退。

我们人类在洪水过后就曾发生过文明倒退的现象。从高山上走下来的落后的牧羊人,很快就意识到知识对他们有多么重要,他们在洪水退去的废墟中仔细寻找上一次文明留下的知识,当然,他们的寻找是有收获的。据说,在这场洪水之前,有人预感到人类将要毁灭的命运,所以有意保留下了一些知识。

根据古代埃及历史学家马奈敦的著作,在大灾变到来之前,传说性人物贤哲特特卡,决定把自己的重要知识保留下来。为此,特特卡作为赐与人类文字的知识之神,在埃及诸神的万神殿中受到祭祀。

阿拉伯古代历史学家马斯乌蒂,根据当时的资料,作了如下记载: " 一位洪水之前还活着的帝王斯利德,命令祭司们造两座大金字塔,将他们得到的知识和各种艺术以及科学成果藏在里边。这是为了使这些成就躲过灾难,让后代的人知道。这位帝王还把星辰的及其周期以及其它知识记载下来。 " 同样的事情,在阿布·巴尔库希的著作中也有记载,贤哲们已经预见到大灾变, " 在下埃及用石头建造了很多金字塔,作为灾难开始时的避难所。这些金字塔中的两座长、宽、高均为四百罗科奇(大约二百米),比其它金字塔都出色。这两座金字塔都是用磨过的很大的大理石修造的,石块砌得严丝合缝,好像根本没有接缝。在这些金字塔内部,写有贤哲们打算保存的、令人吃惊的各种知识。 "

巴比伦的历史学家,祭司拜罗索斯(公元前 3 世纪)也曾谈到洪水前保留知识的情况。根据他的记载,帝王科希斯罗斯在知道洪水降临不可避免对,曾命令 " 写一部关于一切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束的历史书,将其埋到太阳城希帕尔中。 " 另一位古代历史学家、博物学家约瑟夫·弗拉比记载说: " 他们想,他们的发明成果不要在广泛被人知道以前就被遗忘,于是他们建了一根砖柱和一根石柱,把他们的发明写在上面。之所以在砖柱之外又建了石柱,是为了即使前者被洪水冲倒,后者仍可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使柱子上写的知识广泛被人知道。 " 据说这根石柱在公元 1 世纪仍然存在,就在太阳城的旧址希帕尔。

不管怎么说,高山上的幸存者在洪水过后的平原废墟中发现了大量上一次文明的记载,有一些是他们所能接受的,但更多的却是他们无法理解的。理解的被保留了下来,更多不理解的除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外,绝大部分被毁灭了。在人类后来的多次战争中,保留下来暂时无法理解的史前文明又被大量毁去。看看巴比伦的历史吧!他们被外来的入侵者彻底毁灭了。再看看埃及的古文明吧!他们同样毁于外来入侵。这种毁灭人类文化的悲剧,一直到近代尚有发生,当西班牙人侵美洲时他们毁去了多少玛雅的文献;当西方人登上澳洲,当最后一个土著居民被残杀,随之而去的又有多少文明的精华。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文明发生了严重的萎缩,甚至倒退回很原始的状态,文明不得不重新开始。

第三章 修复月球

太空人在驾驶月球临近地球时,曾发生过与另外一些太空人的战争。这场意外的战争使地球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使月球受到了创伤。这期间,几乎有十艘与月球相差不多的飞行器飞临月球左右, " 女娲补天 " 和 " 后羿射日 " 的传说,都是当时修复月球和空中战争在人类早期留下的残存记忆。

无论从历史还是哲学的角度来看,神话都具有完整的 " 体系 ",中国古代神话更是如此。这里,我们之所以说 " 更 ",是强调了中国神话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最著名的神话中,似乎都有着相互的连带关系: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娲伏羲、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不难发现,女娲的故事可作为这众多传说的一个中心事件。确实,有学者在一本社会通俗读物中曾写道,女娲补天是拥有最多听众的中国神话。

提出女娲补天是历史的真实,是建立在广泛的民俗学研究基础之上的,同时援引人类探月的有关资料作为佐证。如果抛开这些让作者论证这一命题,那便无从谈起。

深入探讨这则神话,我们有必要指出其如下特点:一是如上所说它的广泛性,在我们看来这无疑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口授身传中,这则神话居于数一数二的地位。换句话说,远古先民认为必须要把这则神话世世代代传下去。二是它在神话中的作用,它 " 生发 " 出更多相关的神话故事,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故事一般的逻辑关系。三是它奇特大胆的 " 艺术 " 构思,足以使任何一位当代作家自叹弗如。四是它与现实人类世界天衣无缝的结合, "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是故日月星辰移焉 ",简直如同在气象卫星上观测到了地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