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又带着几个儿媳妇,热热闹闹的把锅碗瓢盆送进灶房,今天要宴客,蒋氏早就准备好了瓜果蔬菜和各种荤食,中午吃饭之前既要搬家,又要收拾家里,还得把午宴给备出来,一群媳妇们忙的晕头转向,连三丫和四丫也进进出出的忙活了。

刘青不用干活,不是她偷懒,而是蒋氏看她穿着鲜亮的衣衫,刘大爷还没发话,自个儿先心疼起来了,生怕刘青穿着这一身好料子,不小心蹭脏了穿旧了,让她跟她哥去旁边招待客人。

蒋氏让刘青去偷懒,在屋里头忙活的三丫和四丫居然没有一点不满,倒不是因为爷奶整日说哥哥姐姐多优秀,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家现在的好日子。

让三丫四丫心悦诚服的,还是刘青每次回来,都给她们捎带的好东西。

如今手里头宽裕了,李氏舍得给女儿做新衣裳,刘青身子长得快,衣服穿不到一年就穿不下了,以往李氏还会给她改一改继续穿,自从江曼桢来了,李氏眼界也宽了,既然家里头有条件,养女儿就精心一些,犯不着抠抠搜搜委屈了孩子,李氏就不再心疼旧衣裳,只要刘青衣服小了短了,便给她直接做新的。

刘青的旧衣裳,只是小了穿不下,旧倒不旧,她又不干活不干嘛,穿坏不了衣裳,只是洗多了水颜色难免有些褪色,但是款式和料子都很好,一点补丁都没有,对村里人来说,其实就是新衣裳了。

李氏自来节俭惯了,女儿穿不下的衣裳,每回都收拾好了拿回家,给刘青底下的两个妹妹穿,每每这个时候,刘青总觉得自己吃好穿好,三丫四丫捡她的旧衣服都那么激动,也不太好意思,便会给她们准备些头绳,小首饰之类的,虽然不怎么花钱,却是姑娘们最喜欢的。

对三丫四丫来说,二姐回来,她们不但有新衣裳穿,还有头花带,心里头也是欢喜的,反正不管二姐在不在家,她们都要干这么多活,也就没什么心里不平衡的。

三丫和四丫有着刘家人最明显的性格,知足常乐,她们不跟二姐比,大哥二姐在家中地位超然惯了,她们也比不起,但是比起村里其他人,她们的日子已经好太多了。

小姐妹们凑在一起说话,全都是羡慕的她们命好的,说大哥会读书,对她们家这些姐妹又好,像大姐夫那样年轻的秀才都舍得说给大姐,他亲妹妹二姐到现在还没说人家呢!可见大哥对她们都是一样的,大姐出嫁了,轮完二姐就是她们,大哥现在又是举人了,整个江州都找不到比他更年轻的举人老爷,往后她们说人家,指不定比大姐家的还好。

大哥对她们好,二姐也不是个小气的,大姐成亲的时候她就特别支持,后面家里宽裕了,还经常给她们带头花头绳耳坠子,全都是城里的新鲜款式,每次穿戴着出门,小姐妹们都羡慕的很。

三丫和四丫听得多了,也知道她们这日子过得比大家伙都好,早些年还要下地,现在已经不用了,就只要在家里帮着干活,也不吹风不晒太阳的,皮子养的白净,又捡着二姐干净漂亮的衣裳穿,村里好多婶子见了她们就打趣,笑她们在家养的这么娇,以后定是当太太的料。

日子过得这般好,哪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刘青不知道堂妹们的心思,见她们听了蒋氏的话,非但没有半点不平衡,还催着她赶紧出去外边,生怕她衣服真弄脏了,那一脸小心的模样,好像这是她们的衣服似的。

不过也是,她顶多穿到明年,这衣裳又穿不下了,她娘还是舍不得扔,的确得留给这两个堂妹穿。

很快刘青又想到一个问题,三丫四丫也十多岁了,是不是该提醒刘大爷给小姑娘们取大名了?想来刘大爷还是会把这个任务交给亲哥,就索性趁着他们这阵子在家里,给刘大爷提个醒吧。

刘青一边想着,一边去了前边堂屋。

刘家还没分家,虽然每个院子里都有灶房,但刘大爷明显没有让他们分屋吃饭的意思,灶房只是准备着,以备不时之需,大家伙吃饭还是在刘大爷老两口住的大院子里,这里头院子大,住的人又少,刚好方便他们平时做胰子和口红。

今儿招待客人,自然也是在大院子里。

亲朋好友对刘家的事向来热情,刚刚过了巳时,已经陆陆续续有亲戚过来了,刘青坐在旁边听他们寒暄了会儿,刚到午时,江家一行人也到了。

江曼桢一来,刘青的主要任务就是陪她,如今她有自己的屋子了,虽然只有床和桌椅,刘青仍然兴致勃勃拉着江曼桢去自己的屋子说话。江曼桢看着靠在窗户旁的桌椅,倒是笑了:“这儿正好有太阳照进来,就是天气再冷一些,姐姐看书的时候也不怕冷了。”

刘青赞同的点头:“过年那阵子,哥哥的书房应该会很热闹,他要趁着那段时日考察弟弟们的学业,我怕闹腾,早早的请二叔他们,给我房里也打了一套桌椅,往后就在自个儿房里也能看书练字了。”

江曼桢便笑着恭喜刘青,刘青又想到一件事,道:“方才在堂屋,听见长辈们说起二哥的婚事,也就在这两月了。我记得去年大姐出嫁的前几日,师傅他们就已经收拾行李回京过年了,今年是不是也快了?”

“听父亲的意思,今年好像不准备回京了。”

“不回京?”刘青十分惊讶,这儿对过年这种大事是最看重的,她师傅直接不回去过年,京里真的不会派人下来抓吗?

江曼桢点头,含糊的道:“京……家里头,近来也不**稳。”

刘青早知道江家不是寻常人家,她哥也总是讳莫如深的样子,虽然好奇,但也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最好不要知道,便只是点了点头,并不打算继续问下来,而是拉住江曼桢的手,笑道:“太好了,你们今年不用回京,到时候就可以来我家过年了!”

轮到江曼桢吓一跳了,“这怎么成,姐姐和家人过年,我们怎么好过来?”

“有句话说的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不回家过年,我们做学生的自然要请回家好好孝敬了。曹大哥想必是要回家的,到时候他一走,家里就剩下你,师傅和江大哥,哪里有过年的样子?还不如来我家热闹热闹。”刘青安抚江曼桢,“如今我家也盖了新房,这个院子就几个人住,还有几间屋子都空着,你们来了刚好能安置得下,一点都不麻烦。”

江曼桢虽然喜静,但往常过年都是家中姐妹聚在一起,也是热热闹闹的,今年只能孤孤单单的,她心里也不是滋味,因此就有点被刘青说动了心思,只是还想着她爹那边,“只是父亲恐怕不会同意。”

“改明儿我把你们不回京的事告诉大哥和爷奶,爷爷恐怕要亲自去请师傅来家里过年了,到时候师傅想来也不好拒绝。”

江曼桢想到这回他们来刘家做客,也是刘爷爷亲自去请的父亲,希望应该也挺大,顿时便高兴的点了头。

第136章 、

事实证明, 刘青对刘大爷和她师傅他们的脉都把得很准,得知书院里头的夫子们都回家过年了, 江先生一家还在江州待着, 刘大爷便确定孙女说的没错,江先生他们看样子是在江州过年了。

借着刘延林过些时日就成亲, 刘大爷亲自进城来送喜帖,又热情的邀请江先生一家去家里过年。

刘家殷勤期盼,自家的孩子心里也是愿意的,江远辰客气一番便应下了,刘大爷又回去叮嘱了刘青兄妹,叫他们过两日收拾了东西回家时,一定要把江先生一家也带回去, 正好还能吃上家里的喜酒。

然后刘青头一次回家没坐牛车,直接蹭着她师傅家的马车, 舒舒服服的回了家。

江远辰这次并没有带很多人, 除了他自己和女儿侄子,就只叫林妈跟着, 江曼桢的贴身丫鬟都没让带,然后还有两个赶车的家丁便是了。

曹声扬没有跟着过来, 他家与江家的境况不同, 平日跟着江家叔侄在江州,他娘还道他是上进念书,她自个儿舍不得管,也不管不了的小儿子, 有人帮忙看着也好。

但是曹声扬过年要是不回家,玉阳郡主只怕第一次坐不住,得上江宁侯府要人了。

曹声扬早在书院放假之前便回京了,他来年也要下场考科举,除非一举考上了秀才,否则只怕两三年内都不会再来江州了。

刘青和刘延宁心里都有数,曹声扬走了也没有拉着江景行他们问个不休。

刘家的新房,属于大房的院子又收拾了一遍,知道江姑娘要和刘青住一间屋子,蒋氏又带着几个儿媳妇张罗着换新棉被,被套被褥枕头枕巾全都换了新的。

这还是刘青穿越过来几年,第一次换新被子,她现在的床都是刘大爷新做的,日头晒得足的棉被上还带着阳光的味道,刘青高兴的想在床上打滚。

刘家发家晚,现在真正来讲,还只是脱贫致富的初级阶段,家里人多开销大,手里握着钱也经不住花,更关键的是,刘家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有钱要花在刀刃上,其他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能花,都攒着给大孙子进京赶考,给其他孙子张罗娶媳妇。刘青能换新被褥,还真是托了江曼桢的福。

跟刘青一样待遇的还有刘延宁和刘延林,江景行不跟刘延宁住,他和江先生的屋子都准备好了,但是刘家自来是委屈谁也不能委屈刘延宁的,蒋氏张罗这些屋子的时候,当然头一个给大孙子先换新的。

至于刘延林,则是等新娘子进门带喜被了。

娶媳妇和嫁女儿自有些不同,主场在男方这边,布置新房,安排迎亲队伍,请主婚人证婚人喜娘等等,虽是些琐碎小事,却是一件都不能出错,刘青这才第一次遇到真正办喜酒的事,江曼桢和她也差不多,两个人都很有些兴致勃勃,跟着蒋氏她们剪窗花贴喜字,一转眼就到了迎亲这一日。

刘延林运气好,赶上江远辰他们在家里过年,借了江家的马车当花轿抬,迎亲的这日他还骑上了骏马——他自己当然不会骑马的,短短几日也不可能学会,还怕他万一出了意外耽搁婚礼。因此刘延林迎亲的时候,他只坐在马上,江家的家丁在下面给他牵马的。

便是这样,刘延林也狠狠的风光了一回,这附近十里八乡的,除了富绅地主,哪个人家像他这样,还能跨着马抬着花轿去接亲的?

刘延林抬头挺胸的坐在马上,刚刚过了申时,就把新娘迎回来了。

主要是新娘家住得近,就是镇上的姑娘,也是殷实的人家了,又和镇上的林夫子沾亲带故。

林夫子是刘延宁第一个恩师,虽然刘延宁没有正式拜过师傅,却是跟着林夫子开的蒙,后来刘延宁能去县里书院入学,也是林夫子走访好友,托关系帮他打通了路子,不然凭刘家这样的情况,连陈山长的面都见不着,更别提进去念书了。

这两年,刘家其他孩子也是跟着林夫子念书的,刘家不是忘恩负义之辈,一直把林夫子当恩人,过年过节都有来往,因此这几年刘延宁在城里读书,他们也没和林夫子关系远了。

能和林夫子做亲戚,刘家人都感觉很荣幸,对这门亲事再满意不过。

只是对林家那边而言,却有些坎坷了。定亲前刘延宁还没有考上举人,刘家只能算一支潜力股,两家还能勉强说是门当户对,且临着闺女要进门了,未来女婿却成了举人老爷的弟弟,林家一时惊喜又忐忑。

林家不是看不得刘家好,举人和秀才是一个坎,多少人一辈子都迈不过去,女婿的兄弟年纪轻轻成了举人,自然是天大的喜事,证明他们家有眼光有福气,结了门好亲事。

要是闺女进门后,刘家才出的这位举人老爷,那才叫十全十美。

现在闺女还没进门,刘家门第已经不一般了,人家要是有退亲的意思,他们连说理的地方都没处说去,谁叫他们闺女没福气,泥腿子怎么去攀举人老爷家的高枝?

说出去只怕都是笑他家痴心妄想的。

林家这半年可谓是提心吊胆,就怕哪一日刘家人突然上门要退亲。终于等到农闲了,刘家托了媒人来商量成亲的日子,这一颗心才放了一半,没见到闺女进门,另一半心是怎么也不敢早早放下的。

总算到了成亲这一日,女婿骑了骏马,请了花轿,风风光光来接闺女进门,林家才是真正的欢天喜地,嫁妆早早的备好了,是照着原先两倍去置办的,毕竟他们就这一个闺女,进的又是举人老爷家的门,就怕举人老爷家瞧不上自个儿,硬是连儿子都往后挪了,掏了家底来备的嫁妆。

于是刘青他们守在家中,远远听见敲锣打鼓的声音,都出去瞧热闹,便看到花轿后面一担一担的嫁妆,都是新娘家的人挑着的,大到衣柜铜镜,小的衣裳被子鞋子,甚至还有成匹的棉布,应有尽有,刘青瞧着新二嫂的嫁妆,比堂姐出嫁时要多两倍不止。

周围的妇人也在纷纷讨论,都是说这新娘子家底足,不愧是镇上的姑娘之类的,刘青看到人群中,蒋氏和王氏笑开了花的脸,就知道她们也满意的很。

婚礼这一日,刘青才算见识了这儿婚礼的流程,主要是刘家现在有家底,又是第一个成亲的孙子,婚事办的风风光光,半点都不含糊,新人屋里还点上了红烛,有了光,闹洞房便也闹到了天黑以后。

刘青和小伙伴狠狠的瞧了一回热闹。

第二日,刘青和江曼桢又起了个大早,因为新娘子要认人,有红包拿,家里人全都得去,这是礼数。

刘青脸皮厚,拉着江曼桢凑到前面,笑嘻嘻的喊了嫂子,得了一个最大的红包。不过用荷包装着,她也没有现场打开的习惯,并不知道新嫂子这么客气。

新嫂子进了门,对刘青来说并没有什么改变,虽然新嫂子几乎都在他们的正院里忙活,跟着蒋氏她们置办年货,忙的热火朝天,但这和刘青没什么关系,她也就每日完成了功课后,才能拉着江曼桢出去村子里逛一圈。

把师傅领进家过年就是这点不好,人家都放寒假了,他们却还在上课。

村子不大,逛几下就没看头了,刘青见着蒋氏她们杀了鸡鸭,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的猪肉腊肠和一些野味,倒是来了灵感,拉着大家跟她一起弄烧烤了。

没有晒烤架,刘青找了个中间挖空的石墩——其实就是个大号的石臼,刚好里面可以放炭,没有铁网也无妨,竹签弄长一些,刚好架在两边,就这么弄了一个简易的烧烤架。

刘青想出来的法子,第一个挽起袖子来给大家示范,烤了几串香喷喷的肉串,分给大家吃完,就有人接替她的活儿了。

大人没跟着凑热闹,大家都有活忙,只当是小孩子过家家,因为刘青是拉着江曼桢一起的,蒋氏倒没怪她浪费好东西,要什么都给了什么,一开始刘青召集的是堂哥堂弟堂妹们,看她拷完第一份,刘延林和刘延根接上了手,旁边十几张嘴都在等着吃,吵吵闹闹。

不知道是他们兴头太足,还是香味飘远,引得书房里的刘延宁和江景行都出来凑热闹了,吃了刘延林分过来的烤串,江景行也对刘延宁笑道:“滋味很好,不过我倒是觉得自己动手要更有趣味。”

看样子是有点跃跃欲试,也想自己动手了。

别说其他人,连刘延宁都觉得好友这念头不好,他倒不是古板,只是想着好友再平易近人,到底也是侯府的公子,养尊处优惯了,别说亲自弄吃食,恐怕衣裳都未自己洗过,哪里敢让他尝试这个?

一群人都在劝江景行打消念头,刘青倒是笑嘻嘻的看着他,心想这位可真时髦,居然还知道自助烧烤。

江景行也是一时兴起,见大家都劝自己,也不好坚持,怕扰了他们的兴致,只是转眼看到刘青的眼神,心里头却是一动,兴头更足了,也顾不上众人的劝阻,挽起袖子便要上去尝试。

刘延宁见状,索性跟江景行一起,对两个堂弟道:“我和景行一起试试,若有不对的地方,你们记得在旁边提醒。”

刘青第一个给他们加油打气:“大哥,很简单的,你们少拿一点,试两次就会了。”

江景行抬头看了她一眼,笑道:“那你们可要等好一会儿才有得吃。”

刘延宁原本只是为了陪好友一起,免得他一个人被大家这么小心翼翼看着,心里头不自在,哪里知道烤了几次倒来了兴致,后来摊子就归他们俩管了,刘青他们只在旁边等着吃就行。

架子就这么大,两个人一起弄到底拥挤了些,江景行和刘延宁便轮起班,刚好刘延宁烤好便和大家一起分着吃,江景行接着上了。

江景行也很快烤好了,拿着手里一把鸡肉串给大家分,从小的往大的分,刘青莫名其妙就轮到最后了。

眼看着江景行手上就只剩两串,必然有一串是自己的,刘青很殷勤的伸手去接,没成想江景行给了她烤串却没收回手,顺势在她脸颊抹了一下,轻笑:“油都蹭脸上了。”

江景行的动作太过自然,刘青下意识的跟着抹了把脸,才意识到他们这样好像有点亲密过头了,她哥都好几个月没有捏她脸颊了,顶多拍拍头顶,可见是到了该避嫌的年纪,江景行居然摸了她的脸。

刘青一时愣住,惊呆的看着江景行。

江景行也愣了一下,不知道为何就这么伸了手,现在看着小姑娘难以置信的眼神,他方意识到自己举止孟浪,难免有些不自在,却又忍不住再看了刘青一眼,转移话题般的道:“咳咳,快去洗个脸吧,都快成小花猫了。”

“有吗?”刘青皱了皱眉,心想难道是吃的太香了,没注意脸上弄了一脸,连江景行都看不过去,才给她擦脸的?

刘青于是把手里的烤串又还给了江景行:“江大哥把这串给曼桢他们吧,我去洗脸了。”

江景行看了眼刘青白净的小脸,眼神闪烁了一下,随即若无其事的点头:“去吧。”

刘青便转身去灶房找水洗脸了,并没有注意到江景行站在原地看了她好一会儿。

第137章

刘青弄出来的烧烤, 毫不客气的成了刘家孩子们过年期间最喜欢吃的食物。经不住这些大的小的孩子们缠磨,大概是大人也有些好奇, 刘青他们在家的这阵子, 一共吃了四五顿烧烤,第一次只有他们这些孩子们, 后面几次就一个多不少了。

过完年准备回城里的时候,刘大爷还问孙子孙女,是不是要把这个石墩一起带过去?

刘延宁想到这次回江州,几个弟弟也跟着一道在城里住,他们虽然进了学,可到底年岁尚小,第一次离开父母长辈的身边, 只怕多少有些不适应,便觉得带上也好, 在他们想闹的时候也有东西哄一哄, 等日子一长,也就多习惯了。

他的这一做法, 还真的让几个孩子们欢喜不已,兴致勃勃的跟着爬上了车, 一点都没有离家的愁绪。

刘青他们照例是过完了正月才回的江州。

虽然自从刘延宁考上举人后, 江远辰应该是想安心培养自己的学生,就慢慢减少了书院的课业,甚至年前那一个月里,就只去了书院两三回, 几乎和陈山长一样。但他现在到底还是书院的夫子,便是已经搬出了书院,住在自己府里,书院也仍然给他保留了院子。

因此年后书院开课了,江远辰也势必要回去走一趟。

江远辰作为长辈,全都要迁就他的时间,便是刘延宁和江景行都不用再回书院,那也要跟随师傅的脚步。

刘大爷他们去年就琢磨着在城里买房子了,过完年不等孙子们都搬去城里,刘大爷和刘二叔进城送货的时候,就在江州逗留了一晚,第二日便捧着房契回了家。

放眼整个省府,刘延宁这个最年轻的举人都是出挑的,在小小的江州那就更是人人皆知的大名人了。刘家早商量过了,这房契得归在刘延宁名下,他是长房长孙,别说现在有出息,就是他没出息,家产偏着长孙也没什么可说的。

房子要归刘延宁名下,用的自然是刘延宁的名号,别说屋主给的良心价,就是那县衙的文书都格外的殷勤,刘大爷原以为要好几日才能批下来,哪知他们去了县衙,那些官差老爷一听刘举人的家人,态度就开始亲近了,专门有人领着他们去里头,不到一刻钟,刘大爷就拿了新鲜出炉的房契出来了,顺利的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不管如何,房子是准备好了,和刘青他们原先住的还是一片,换了个大的院子,刘青在这边居然也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卧室。

家里的小萝卜头都跟着过来了,院子里是热闹了一些,但也没大差别,刘延宁筛选下来,给几个弟弟找了位严格但不古板的老夫子拜师,小萝卜头们每日要去学堂上学,刘青和刘延宁也是日常去师傅家报道,日子照旧过着。

不过刘青却在平静的生活里,发现了一个问题,江景行最近对她好的有点……反常?

刘青本来也没多想,开春后,省府的香水铺子开了两家分店,又上了新的香型,江景行问刘青和江曼桢有没有兴趣跟他一起去看看。

生意是三个人的份,刘青和江曼桢也不是第一次去铺子了,自然很乐意的答应了,江远辰和李氏两边也都顺利的通过了,却没想到,出发的当日江曼桢去不成了。

江曼桢倒不是生病,她来江州也有一年有余,不说一次病都没生过,但也就一两次感冒发热而已,刘青自觉如今壮的跟头牛似的,但偶尔也会感冒,这是避免不了的。

可以说江曼桢的身体养得极好,但就是养得太好了些,把亲戚给补出来了。

这个时代没有普及基本的生理知识,小姑娘来初潮绝对属于头等大事,向来被当作姑娘长大成人的标志,刘青那会儿第一次来例假,蒋氏李氏都围着她团团转,喜得不行,江曼桢第一次来亲戚,她乳娘更是夸张,直接就喜极而泣。

这么重要的时候,自然是在家养身子要紧,别说江曼桢身体虚弱不方便出门,她就是活蹦乱跳的,乳娘和林妈她们也得拦着躺到床上去养着。

因为江曼桢乳娘她们夸张的反应,刘青也不打算劝江曼桢出门了,她想着干脆自己这次也别去,现在出门不像上辈子那么方便,但也比之前好上许多,过几日,待小伙伴身体好了也不迟。

只是江曼桢却觉得是自己不争气,初潮来的不是时候,连累了刘青,一时愧疚不已,对刘青劝了又劝,叫她千万不要顾忌自己。

林妹妹到底是林妹妹,虽然不再伤春悲秋了,但是敏感的性格改不了,林妈她们也不忍姑娘这么自责,于是一群人都劝着刘青。

在江家的下人看来,刘姑娘虽不是他们江家的姑娘,但也差不多了,先是三爷没有嫡子,刘公子作为三爷唯一的弟子,地位便不同了,而刘公子父亲早逝,对三爷想必也是如父亲般幕孺,他们这对师徒也因此感情更为深厚一些。

再说刘姑娘,她是刘公子唯一的妹妹,和三爷虽无师徒之名却也有师徒之实,三爷平日对她更是和六姑娘相差无几,可以说,刘家兄妹也算是三爷的半对子女了,二少和刘家兄妹更是手足情深,本朝民风开放,有这层关系在,也不必太过避嫌。

连林妈这样的老人都劝着刘青,刘青多多少少有些动摇,江曼桢现在被几人看着,生怕她下床劳累的模样,想来她待着也是无聊的紧。

正好出去告知江景行下人又来回话,说二少问刘姑娘走不走。

江景行知道妹妹身体不适,偏又叫人来问刘青的意思,想来还是希望她去的。

而刘青自己其实也没什么男女大防的意思,她从现代社会而来,哪个女生没和男生们一起出去玩过?更何况她现在才十四岁,顶多是个初中生,现在还不到注意这个年纪好吗?

现在见主人都这么热情了,刘青也就迟疑了一下,还是愉快的跟江景行一起去省府了,林妈又让银柳陪刘青一道去,也免得她一个姑娘家不自在。

照例是刘青坐马车,江景行在外面骑马。这条路也不是头一次走,顺利到了省府,江景行先带刘青去几个铺子都看了,顺便还去看了刘家跟张家合作的生意。

因为生意顺利,几家铺子顺顺当当,新推出的香型也很受欢迎,没什么需要江景行亲自处理的,跟掌柜聊了一会儿,又瞧了瞧账本,公事便算完成了。

忙完正事还很早,江景行才转头问刘青:“青青有什么地方想去吗?待会去用午饭,下午便无事了,不着急回家,可以先去看看。”

刘青也想不出这儿有什么好玩的,以前没来过省府,她还会很期待,来过才发现,省府除了街上比他们江州热闹些,各种店铺多了,路上行人也多,来往的轿子马车更豪华些,其他的也就这样了。

她现在已经不期待本土的娱乐了。

刘青便让江景行做决定。

江景行虽然看出她兴致缺缺,但还是带着她去逛了一圈,说是带她出来一趟,不能只叫跟着他忙完就回去。

刘青不由腹诽,上回她们来也没怎么玩嘛,基本上也是转个圈就回了,怎么当时他没这个心呢?

不过江景行有心,刘青也没有拒绝,就随他去逛了逛,江景行也没让下人跟,只带着刘青,两个人一条街逛下来,居然买了不少东西,还都是刘青买的。

看着江景行帮自己提着东西,刘青主动提议回去,路上还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江大哥,这些东西应该花了好几两银子吧?待到了家我再把银子给你……”

刘青现在有钱,她娘也不太限制她,不过为了让她娘安心,刘青身上还是不太放钱的,偶尔要出门,也最多带个一二两银子,已经是笔巨款了,刘青原想她怎么也不会把这些钱都花完的。

然而就是这么不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