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姑娘,现在天寒地冻,万不是移树的好时节。等春暖花开时,我让人小心的移出来,给你们送回可好。小女很喜欢那棵树,但她不是不明事理,那棵树,我们一定送回。”

“谢谢!”雅卿看到哭得梨花带雨的唐姑娘,有点纠结,天下的松柏树不是差不多吗?如果那棵不是代表了高家传承,她们怎么会拼命来要?那树只是对他们高家有意义,但对其它人,真没什么意思。

但是她不敢对唐小姐说回头他们再送他们一棵的话,人家是京中首富,人家想要什么树没有,那只是一种感情。

“对不起唐姑娘,若是不是之前犯错,也不会让您徒添伤感。”雅卿还是认真的道了一歉。

“怎么现在才来要?”唐姑娘抽咽了一下,还是气不平。

“这三年,家兄与卿儿一直闭门守孝。”雅卿温声解释。

唐夫人才明白,破土什么的也是讲规矩的,况且,这里当时是被封的,移树的人是长公主。长公主只移朋友的树是情有可原的。但知道移错了,再想打开这封了的府门却没那么容易。等着他们搬进来,身着重孝的高家人,自不敢登门的,只能拖到现在。

“你们也是太小心了,若是等我们搬进来,送封信来,我们就给你们送去了。高老大人,高大人的人品,我们夫妇一直敬重得很。忘记说了,我们是同乡,外子与我,在乡间受高家恩惠甚多。”唐夫人轻轻的拉住了雅卿的手,从手腕上取下一对白玉镯子给她戴上,“长公主府门深重,也不敢冒然求见,你只要知道,唐家受过高家的恩惠就够了。”

雅卿呆了一下,这又是何意?唐家从家乡而来,竟然还说什么唐家受高家恩惠?但她不敢不回应,只能干笑了一下,回头看着唐玉如,“唐姐姐不知道喜欢看书否,高家还有几本书可以炫耀,若有想看的,请不用客气。”

“算了,你家的书一定很珍贵,我还是不要糟蹋了。你长得真好看,你要去我院子看看吗?那应该是你兄长的院子,你的院子在哪?我没看到这里有像女孩住的院子?”

“与主院与你院中间的那个小院就是我的院子,不过我没怎么住,还没来得及布置。我在长公主府的院子很美,姐姐可以过来小聚,名字也美,叫水流霞。”雅卿有点喜欢这位了,真是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眼神都很干净,让雅卿不禁就放开了心防。

“听这名就知道很美了,我都不会取名,我刚搬来时,看到院门口写着‘不是闲人居’,我就选了它。”唐玉如笑着牵着雅卿的手就要往自己院里带。

雅卿无语,拉住了她,看向了唐夫人。

“去吧,难得有人陪她,今儿就在家里吃顿饭,我给你做家乡吃。”唐夫人也很高兴,他们身份不同,女儿难有朋友,不然也不会喜欢一棵树了。现在有个小朋友来找她玩,唐夫人自是开心。

ps:跟你们说,下一章,第134章,有一段,小p自己把自己写哭了,妈的,好些年没这感受了。

第134章 一棵树的缘份

雅卿行了一礼,方才跟随着唐玉如一块去了‘不是闲人居’。

雅卿自己在路上还在想,自己那院叫什么?经过时,好了,看到了,叫清园。果然,这才像是高家正常的取名水平。比如主院就叫正园。

而哥哥性子跳脱,那‘不是闲人居’一定就是他自己取的,也亏得父母开明,由了他去。若换个严厉的父母亲,哥哥也不会变成今天这样了。

进了院子,倒也跟之前的院子没多大区别,规正的大屋,宽阔的庭园。但这儿就有些像女孩的居所了。主要是那棵树颇为醒目了。

那树现在挺‘美’的。树干上还缀了些漂亮的绸带,而某一棵树枝上,竟然还有一个小鸟房子,显是为了招引小鸟来住。而较矮的树枝上还挂了一只鹦鹉。树下还放了漂亮的木椅、石几。显然,树边,就是唐玉如主要玩耍的地方了。

雅卿站在原处,上下打量着这棵用米分红绸带装鉓的大树,森森的觉得,若是大哥来了,会不会不要这棵树了?实在太娘了。

“是不是很漂亮,对了,你来看。”唐玉如还挺开心,拉着她的手一块奔了了那棵树,树杆是竟然还个有男孩的图画。这么说也不准确,应该说,曾经有人应该用刀在树上刻下了一个小男孩子的形象,然后树一天天的长大,那印迹并未消失。然后某位女孩子发现了这个印迹,用彩色的颜料,把这形像突显出来。

就这画而言,不得不说,唐玉如应该在绘画上很有天赋的,这么一个小小而粗糙的树干上,那小男孩,真的栩栩如生。她还为那孩子配上了衣裳。那衣裳是绸布做的,不是画上去。唐玉如得多无聊,才能想到给这树上的小孩做衣裳?

“你哥哥是不是叫小宝?”正在雅卿瞠目结舌时。唐玉如还热情的问道。

“啊?”雅卿不知道该怎么答了。

“你看!”唐玉如指了小男孩子边上,还有一个歪歪倒倒的几个模糊的字,‘小宝三岁。’

雅卿觉得这树真得运回去了,真是烧了也不能留给外人看!大哥的一世英名!不过。有了这棵树,大哥也就没什么英名了。

“你说话啊!”唐玉如扯着她的手。

“也许是小名。”雅卿干巴的说道,好一会儿,决定想点好的,“三岁能拿刀刻成这样。也算不错了。”

“明显是大人刻的,三岁怎么可能写这么难的字。”唐玉如像看傻子一样看雅卿。

雅卿弯腰,仔细的看看,以刻得这么深,可能真不是,不过若不是大哥刻的,那不会是老娘刻的吧?也对,家人树在家族里这么重要,谁没事会刻它们玩,也许只有母亲了。

“也许是我母亲。父亲比较刻板。”

“现在我都喜欢你娘了,你们家那时一定特别好玩。”唐玉如很认真的说道。

雅卿没做声,她不知道,那会她还没生呢。等她出生不久,母亲就死了。这个家也就永远的失去了笑声。

“对不起!”唐玉如想到她刚刚的话,赶忙道歉。人家母亲去世多年,现在还提,是不厚道的。

“不,谢谢你,这树你保管得挺好。”雅卿笑了。细看看那个画像,样子还挺蠢蠢的。每天用时在树上补颜料也是件辛苦的事,为了树的健康生长,是不能用漆来防水的。若要保持这么鲜活的样子。那么必然唐玉如要用大量时间在这树的打理。

而那小衣服做得也非常精细,她也是有过娃娃的人,她也喜欢给娃娃做衣裳。自己的娃娃衣裳,她就喜欢自己做,从这些小东西上,是最显手艺的。明显的。唐玉如在女工上,造诣不错,至少比自己强多了。

所以唐玉如才会说,这是她的树。自己若每天这么打理,也不舍得给人的。

“是谢谢你们,我刚搬来时可无聊了,除了学规矩,就是发呆。后来看到这树上刻了字,然后一点点的描出来。就像你说的,这是一个男孩子成长的故事。你母亲是不是在你大哥八岁之后不在的?因为上面只刻到八岁。然后我看到了这幅画,这树背后一个很小的地方,刻了一个‘娘,我很想你!’”唐玉如眼泪又要掉下来了。

雅卿眼圈也红了,失去了母亲,大哥那时应该也很痛吧?却不敢说,只能在很隐密的地方刻上对母亲的思念。她轻轻的抱住了唐玉如,现在她真的决定喜欢这个其实同样寂寞,内心却十分柔软的女孩。如果不是她,也许她永远也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我都哭了,真的我真的哭了。有时觉得这树是被抛弃了,那我就好好的待它好了。结果你们又来抢,明明它已经是我的了。”唐玉如又哭了出来,这明明是他们不要的树,为什么又来抢。好讨厌!

雅卿也无奈,她也觉得自己有点不对了,之前没想过要回,结果人家有了感情,非说这是他们家的,感觉就像是养母与生母的关系。

晚上,她回长公主府时,突然灵光一闪,她在唐玉如的身上,找到了高家的影子,她终于知道,谁是对的人了。

长公主听她说完一天所见,想想,叫丁嬷嬷去拿来唐家的资料。唐家能突然冒出来,进京还能得到高家的宅子,自然会引起长公主的注意。不过当时只是一些浅显的资料,最近,知道唐家还有首饰铺子之后,她让宫连再去细查了。

现在看看其基本的资料也可以,果然,唐家如唐夫人所说,他们真是祖籍与高家相同,之前也说了,高家在乡间声望极高,高家祭田的收益,八成都用在惠及乡里,供那里的小孩子读书、长眼界。

那里是女孩都可以上高家学堂免费读书的。所以唐夫人说,他们受过高家的恩惠,这是可信的,不过,长公主并不那么容易相信人。抬头看看雅卿,“他们说一声是老乡,你就觉得他们是好人?”

“不,卿儿觉得唐姐姐的眼神很干净。唐夫人也是,眼睛里没有算计,她给卿儿戴玉镯时,手很温暖,也十分干燥。”

“回头请唐夫人过府叙话。”长公主点点头,她可以不相信别人,但是雅卿她却是信的。

她相信她的判断,她这几年在自己身边,虽说不怎么喜欢管人,但是她看人却没有错过,她是能感受到别人对她是善是恶的,既然,现在她觉得唐玉如不错,那么,她愿意一试。

p:写到高峻在树后写‘娘我很想你’时,小p哭了。真的,眼泪夺眶而出。希望小p不是只把自己感动,却没能感动你们。

第135章 长公主的品味

唐家母女来作客是长公主亲自下的帖子,而雅卿也在二门亲迎。门口也备上软轿,但是唐夫人她们婉拒,雅卿也就陪着他们一路慢慢向不系舟走去。

“哇,这里真的好美。娘,这比我们南边的园子还美。”唐玉如可能是觉得与雅卿甚为投缘,此时看到雅卿,也放下了之前的拘紧。

“是,卿儿第一次来时,也被此番美景所惊叹。纵是住了两年多,这里四季各有其色,可见长公主之兰心慧质。”雅卿也有种与有荣焉之感。

此时正是冬季,在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的,万物萧瑟,原本没什么可看的。可进了长公主府,纵是没有绿色点缀,但是红桥、冰塘,岸边的垂柳秃枝,还有那若隐若现的绿色琉璃瓦的房舍,处处显出了皇家园林的神韵。

“南边占着地利,四季均有绿色,园林做起来,也较为简单。能在北方做出此等效果,长公主品味惊人!”唐夫人也很是惊叹。园林之美在于布局,更在于色彩。

当冬天时,这里没有色彩时,他们巧妙的用了可控的亭台楼阁来调色。让这萧瑟之中,带了些淡淡的喜悦。

“长公主听到您此番评价,应该会开心的。”雅卿笑了,是啊,长公主对艺术的品味惊人。有时她都会想,如果她和父亲成亲,只怕也会嫌弃父亲吧?

一个无趣的读书人,除了会读书;会对人傻傻的好,就啥也不会了。所以让他们相望于江湖,不见得是坏事,父亲在长公主心里永远最好。而在父亲的心里,长公主也如天上星星一般,可望而不可得吧。

终于到了不系舟,唐夫人和唐玉如就得体的给长公主行礼请安,长公主请他们起身,招手让唐玉如过去。细看了一下,笑着点点头,“卿儿回来就说唐姐姐好,本宫也难得听她这么喜欢。便唐突相邀,夫人莫怪。”

“民妇惶恐,大长公主赐见,是民妇与小女之荣幸。”唐夫人显然也不太习惯自己勋爵夫人的身份,对着长公主。还是自称民妇,而非臣妇。

“好了,在本宫这儿,没这些规矩。唐姑娘真是可人,难怪卿儿回来就说唐姐姐好了。”长公主对丁嬷嬷示意。

丁嬷嬷忙端出一支红色的金钗出来,再细看,那红色,是一颗一颗的红宝石缀在细细的金枝上,因为细小,远远的看上去就是一片红云。但细看,其实是用金丝缠绕的一支金凤。而那些缀的红宝石,其实是整束的凤尾。整支凤钗也只能用巧夺天工四字来形容了。

“这太贵重了。”唐家是有首饰铺子的,而且是走的高端市场,好东西他们也是见得多了。但看到这个,唐夫人也抽了一口凉气。之前也看出,雅卿的穿戴不凡,首饰不多,但件件精品,应属内造。当时还在感叹。幸亏准备的镯子也非凡品,不然真是拿不出手了。现在再看看长公主随手打发的,纵是号称首富,也不得不惊叹一下。

“东西不贵重。也就是费点工。”长公主笑了笑,亲手拿起。

唐玉如也是那懂事的,忙跪下,让长公主不费力的就能为她簪上。

长公主真的笑了,这丫头不错,眼晴里有事儿。为她簪上。左右看看,点头,回头瞪了雅卿一眼,“看到没,姑娘家就得这么打扮。”

“卿儿没有姐姐明丽,这么打扮好看。”雅卿也觉得这钗真是太适合唐玉如了,真心的赞叹。

也知道长公主的意思,她从上一世起就素淡惯了,郝仁也爱打扮她,不过她头一两年,报复式的乱挑过东西,不过是光买不戴。不过后来也知道郝仁不在意,也就懒得为难了。两人一块烧钱做喜欢的事,倒是越来越合拍。到了这世,一回就守孝,这才守孝完了,就马上穿金戴玉,她自己都觉得刺目。

“算了,正好出了孝,回头我非好好打扮打扮你。”长公主还是再瞪了她一眼,双手扶起了唐玉如。

“长公主,卿儿能带姐姐到水流霞玩吗?”雅卿上前请求,原本一般的规矩也就是这样,先给长辈行礼,第一次见,收个表礼,然后就小辈跟小辈一块,大人自己坐着说话,这样互不干扰。

“去吧!”长公主笑着挥手,这回唐玉如就没有跟在家里一样直接拉人就走,她知道要行礼告退。

唐家的规矩这时也就看在了长公主的眼里,唐夫人果然对女儿的教养是成功的,没有被长公主的名头吓倒,他们母女在自己面前还是处之泰然的,这让长公主觉得,雅卿在看人上,倒真是有眼光的。

“本宫是高老太师的亲传弟子,师兄去前把两个孩子托付于本宫,而本宫的身子也不好,总觉得对不起他们。”长公主看着雅卿消失的背影,对着唐夫人一叹,一面表达了自己对雅卿的感情,也算是一种解释,为什么,高峻与雅卿会在自己身边。

当然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因为心里有些介怀,怕人问及,于是才会先解释。那句话咋说的,解释就是掩饰,就算聪慧如斯的长公主,也不能免俗。

“长公主这是哪里话,老太师与高大人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心里只有感念长公主之恩德的。”唐夫人忙说道,“民妇看高姑娘,就被教养得极好。若是不知道的,只怕真的就要以为高姑娘是您嫡亲的女儿的。”

“卿儿倒是真让人怜爱,本宫现在也是时时离不得她的。”这话长公主爱听。

雅卿现在就是像她,无论是衣着的品味,还是处事的习惯,处处都带着她的品格。听了唐夫人的话,自是开心。

不过说了客套话,也该说说正题了,高唐两家的渊源总要从当事人的嘴里说说看。看看这家人值不值得人信任。

“卿儿回来说,唐家受过高家之恩惠,可否讲与本宫听听?恩师从来就为善不为人知,做弟子的却仍想多知道一些师长的高义。”长公主点头,笑了一下,缓缓说道。

“老太师可以说是救了民妇一条命的。”唐夫人轻轻叹息了一声。唐夫人倒也不很介怀,这在他们夫妇看来,原本也不是什么可隐瞒的。

p:今天当当做活动,然后终于可以把一直存在购物车里的书,一次买下了。不过问题是,我怎么带回家呢?还有,我没抢到券,然后有几本三百多的书,我就没法买。哭死!顺便说,其实也没便宜多少,之前那书打折最狠时,只比现在贵二十块。

第136章 高唐之渊源

唐夫人说起来,也是命运多舛。从小家境普通,若不是与高家同乡,他们一家只怕过得更差。高家那个乡里都是读书人,两百年高家的传承下来,同乡这里就没有不读书、不认字的人家。也正是这样,这里也算是同县之中,最安稳、富庶之地。

原本一切也都好好的,问题就出在她的亲事之上。她十五岁定亲,两家都是读书人,对方虽不算是才子,却也是肯读书,肯上进之子。双方父母都挺满意。原本在一切都准备好了,她那倒霉的未婚夫竟出意外身亡了。

原本她才是受害者,但高家不是迂腐之辈,教出的乡邻自然也不是。定了亲,对方死了,唐夫人的娘家也就不纠结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忙送了奠仪,等着男方七七之后,就准备退了聘礼,好给女儿再觅良缘。

结果唐夫人之前的夫家,竟说什么让唐夫人抱鸡成亲,为他们家儿子守节,还说这是应有之礼。

唐夫人娘家自然不干的,唐夫人都没见过那位未婚夫,只不过两家大人都是读书人,觉得门当户对的都是很讲礼的人家,才会结为秦晋,没曾想会惹出此等事端。当时闹得最凶时,那时的唐夫人都想好了,若真的非要逼她上轿,她就三尺白绫把自己吊死在夫家的门楣之上。

两家正闹得不可开交时,老太师带着子女回乡安葬老夫人。唐夫人的爹跪求老太师来做主。老太师问明了原委,温和的请了唐夫人夫家的家主过来。

老太师是读书人,也教了一辈子的书,在这十里八乡里,老太师是有至高无尚的地位。他请,对方真不敢不来。也知道老太师若偏向了女家,他们也无法,都是带着唐夫人的庚帖去的。其实那也是知道,大势已去。

老太师他没有以势压人,只是一条一条的解释周礼大义。告诉那位,在礼记之中,没有一条是要女子未婚守节的。

而且周礼也认为,女子应该为国家而开枝散叶的。现在把一个年轻的女孩关在暗室之中。是对国家,对家族的一种极端的浪费。

老太师一句暗示性的话都没有说,都是温和的在跟对方说着道理。那家也是读书人,不过是迂腐加之被人说动,说什么一个贞洁牌坊。可以为家族带来多少利益的话。现在老太师温声的劝说,又看到乡邻那怒目相待,也知道,再争执也是没有意义的,留下庚帖,带着当初的聘礼就离开了。

老太师却还是劝唐夫人的父母,还是带着唐夫人离开此地为好。纵是现在人家还了庚帖,但姑娘再觅良缘也只怕颇有阻碍。还特意写了一封信给另一地做地方官的学生,让唐夫人一家投奔而去。

而唐夫人也就是在那里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唐家的家主唐成。成婚之后唐成觉得老太师也算是对他们夫妇有大恩之人。趁着到京城行商的机会,投了拜帖,求见老太师。

老太师知道他是当年那位女孩的丈夫很是高兴,问了他很多事,知道他行商,也没有轻视于他。给了他很多书,告诉他,为商者并不卑贱,卑贱的只是个人的人品。

那时唐家还没有开始贩马,唐家最早其实就是做首饰的。正好高洋回家。把唐成介绍给了一位驯马师。从此,唐家开始了养马、贩马生涯。这也就是为何唐夫人说,老太师与她是有救命之恩的原由。若无老太师的相助,她在二十多年以前。说已经死了。

“恩师就是这样,无论对谁都宽仁以待。不过师兄总是这么自说自画,让做首饰的人去贩马?”长公主哑然失笑。

做首饰和贩马能是一回事,做首鉓,有原材料,有好师傅就成了。但是贩马。就真是用命在拼了。好在唐家是做出来了,不然,真是恩人变仇人了。

“其实那时唐家生意颇为惨淡,纵是当时地方父母是老太师之弟子,也不好偏颇太过。老爷当时进京行商,其实也是想向太师求助。看看是举家进京,还是转行算了。高大人的建议,让唐家度过最艰难的时期。所以老太师与民妇是救命之恩。而高大人对整个唐家就是再造之恩了。”

唐夫人有点不好意思,但意思却也明白,他们那回除了来感谢,更重要的是,也是来求助的。老太师桃李天下,总能帮他们一把。老太师也这么想,但没想到是高洋提出了让他们去关外贩马,并还提供了驯马师。

当时高洋就说得很清楚,关外凶险,但朝庭急需战马,若是成功,那么他们不仅能赚到钱,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为了朝庭立下不世之功的。

老太师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太凶险了,准备给学生写信,看看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做的。但是唐成也是个敢想肯干的主,一下子就下定决心,拼一把。

不得不说,唐成夫妇是那能吃苦,也有大坚忍之心的人,苦苦支撑了好几年,才慢慢的有了成果。当然,这也脱不开高洋的暗助。不然,头几年,光赔钱,都能让他们打退堂骨。

终于,他们成功了,结果一回京,高家却覆灭了。老太师怎么说也是年老体弱,去了,他们也能理解,高洋凭什么?竟然还是被迫自裁。

唐成夫妇感激老太师,可是他们心里却更认同高洋,没有高洋,就没有现在的他们。高洋从来就没有问他们拿过一分钱,要过一尺布。

甚至于,没人知道高洋为他们做了什么。高洋一再的嘱咐他们,不要告诉别人这事。他是御史大夫,原本不该插手军务。况且他在任上也得罪了很多久,省得连累了他们。

若有人以他之名,让他们信任,也不要相信。因为他是连妻儿都没告诉过的。他只让他们做好自己,不要贴上任何人的标签。

有钱能使鬼推磨,他们得回了高家的老宅,他们重开了首饰铺子,他们要查出高洋到底做了什么,要被逼死。

没想到,他们查出大部真相,却无缘见高家子女时,机会就送上门来,所以就算长公主不说,她也是会合盘托出的。她虽没说更露骨的话,但是,长公主明白就好。唐家不是忘恩负义之辈,他们明面上与高家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很多事是能帮得上忙的。

p:唐家之前从来就不是七王的人,真是碰巧了。

第137章 唐氏报恩法

“对恩师来说,他帮助过的孩子们有成就、能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幸福。”长公主听完,轻叹了一声。想到老太师那宽厚的大手掌,真心的对唐夫人言道,“谢谢你真的幸福了!”

“曾经,高大人也这么对我说过。”唐夫人也笑了,但眼睛里浮出了些许泪影。

这些年,她也理解了高洋当初这句话的意思,她这些年也帮过一些人,接到他们的信,知道他们真的幸福了,竟然比自己幸福还开心些。所以这就是老太师的真意,不用回报给我,去回报给那些要你们帮助的人。

但这样,唐家夫妇才会更加愤怒,高家世代都是如此,她从小就是受着高家仁厚的教育长起来的,像她这样的人,高家不知道帮过多少。凭什么落得如此下场?凭什么!

长公主也看到了唐夫人的泪光,也看到了那丝愤怒。她轻轻的叹息了一声,对她笑了一下,又换了个话题,却没再提高洋帮他们贩马的事了。

而唐夫人能随着丈夫在关外多年,也非凡人。看长公主也不提,自然明白其深意所在。自觉的闭嘴,跟着换了。

“回头让您见见高家的第三代,峻儿不像恩师与师兄,但极聪明。有时太聪明了,让我常常担心,生怕教不好,愧对恩师与师兄。”长公主现在用了我,而再非本宫。这也是对唐夫人的一种认同了。

“我相信高家的孩子不会差,高姑娘这么小,就有大家风范,非凡人可及。峻哥儿,定然更加了得的。”唐夫人这话倒真不是客气。而是一种信念。

这不仅是因为高太师救了她的一生,高洋帮他们成了京城首富。而是因为,在他们那个乡里的世代都有这种信念,高家出品,必属精品。唐夫人顺便把这种信念传给丈夫及女儿。

长公主觉得,看来老太师和高洋多会帮人。看看这家子,救回了。还帮着发家致富。人家还知道念念旧情。长公主也不指着他们报恩了,只想着,自己若是替高峻求亲。也不知道人家会不会欣然应允?可能性好像很高呢。

有了这个认知,长公主跟唐夫人就热络多了,两人一块用了茶点,说了些高家乡间的趣事。还一块逛了园子。

原本两人受的都是高家的教育,很多观点是相同的。长公主经过了一天的考察。她认同了雅卿的观点,不管高唐两家的恩惠如何,但是唐夫人和唐玉如倒是不错的。单从选亲的观点来说,唐玉如的确非常适合高家。

唐夫人认同高家门风。唐玉如其实也是受这种门风的影响,她和高峻其实是真的门当户对,能相互理解、并且彼此包容的人。

这一次的游园会晤非常成功。于是相约,下回两家一块见面。让他们见见男丁们。唐夫人欣然的接受。原本他们夫妇就想见见高家的遗孤的,由长公主特别引见,自然比他们冒然求见来得好。

而唐成还是生意人,在他看来,高家没了,可是还有长公主府,凭着老太师的关系,牵上长公主府,简直比买一送一还好。等妻女一回,知道了结果,忙让人快去备礼。

给高峻的礼物是在边关时就备下了,一匹全黑的骏马。男孩子,没有不喜欢好马的,唐家在关外就想着送高峻一匹马。精挑细选了很久,只是回京却没机会送。

现在是长公主府请客,长公主,小侯爷自也是要备上一份厚礼的。忙得跟什么似的。

唐夫人知道,他老毛病又犯了,又想到小侯爷和长公主能帮他拿到多少利益了,直拿眼睛剜着他。

唐成真的觉得,这夫人娶得太值得了,娶了她之后,好像就一路顺风顺水。除了没儿子,他几乎都觉得没有缺憾了。不过没儿子就没儿了,他还有个宝贝女儿,也不错。看老婆拿眼睛剜他了,忙回身陪起了笑脸,正想让人去叫宝贝女儿出来,救自己脱出苦海,突然想到个事。

“对了,夫人,高家儿子多大了?”

“不知道,没问。”唐夫人真不知道,她成亲前未婚夫死了,然后辗转到了南边,嫁给了唐成。不然,也不会四十岁女儿才十六。生这个女儿还差点难产,一尸两命。

因为太珍贵,他们一家三口都没分开过,连贩马他们都是同进同出。正是因为走南闯北的,消息不畅,老太师去世,高家覆灭,都没赶上,上哪打听这些事。

到了京城,高峻已经闭门守孝了。唐夫人是感念高家的大恩,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一个商人,能与朝庭叫板吗?只是默默的派人去查当年发生了什么事,寻找时机罢了。却忘记查高峻的基本情况了。现在被突然这么问了,倒是有点懵。

“你说,要是年纪相当,把玉儿嫁给高小子怎么样?他们家没人了,他们俩可就能跟我们过日子了。”唐成那机灵的小眼睛转得飞快。

“上头还有长公主,长公主能瞧得上玉儿?”唐夫人还真不敢想,高家在她的家乡,那是天神一般的存在。让自己女儿嫁进高家,成为高家的当家主母?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

“试试又不要钱,长公主自己有儿子,管不了那么多。帮着高小子娶了媳妇,她也就对得起老太师了。而我们正好报恩,到时,这房子就当成陪嫁给女儿。”唐成说得多么的入情入理。

“你这叫报恩?”唐夫人对丈夫有点无语了,为什么每一回说是报恩时,他都能找补点什么回来?这回,明显是看上了高家没人了。而他们也就一个女儿,两好合一好。

“唉,我女儿那么漂亮,我们家这么有钱,这都是给他们的,这还不叫报恩?”唐成拍着胸脯。

唐夫人无语啊,若对一般人家来说,女儿美丽,家财万贯,是绝对的不愁嫁的。但若对方是高家,就没准了。高家若爱钱,真不至于这样。算了,女儿其实在京中也难找合适的,若是真的能成,她与雅卿又好,倒真是好去处。

ps:我在玩那个开心消消乐,而让我最气愤的是,我历尽千辛万苦还过不了一关时,某人对我说,大人,那关不难,难的是怎么刷三星。我把把那人踹几脚,你们觉得是不是很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