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殿下,有礼。”太子特使忙跟着合什还礼。

二皇子叹息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贫僧早知这样不对,但是我们已经是无计可施,退无可退了。”

第107章 雷劈 (粉红360+)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二皇子念的这句诗,是《想容文集》里面收录过的。

那太子派来的特使也是熟读《想容文集》的,闻言禁不住站直了身子,感慨道:“郑二小姐一介弱女,也能有如此见识,你们这些大男人……”

话刚说完,这特使猛然想到正是因为跟郑二小姐相恋,这二皇子才出家的,顿时好生尴尬。

二皇子笑了笑,合掌道:“她不是凡俗中人,已经驾鹤西去,非我辈所能及。不过,她走了,我们还在俗世中活着,这天下的苍生,还靠着老天爷赏饭吃。您说,我们现在除了向老天求雨,还能做些什么别的呢?”

特使默然无语,看了二皇子一眼,道:“我看了你们三四天了,还是滴雨未降,你们不想个别的法子吗?”

二皇子叹息道:“所有的法子都想过了,这是最后一条路了。”

说着,他看了看天,道:“若是老天愿意给我们一条活路,纵然让我在这里跪上一辈子我都愿意!”

台下的百姓鼓噪起来,愤怒地让太子的特使“滚下去”,不要耽误高僧们求雨……

特使见众怒难犯,只好悻悻地离开高台,走到树荫底下给他备好的座位上,脸色阴沉地看着二皇子一行人出神。

求雨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进行着。

到了第七天的时候,从京城又来了一行人到江南蒋州道。

这一次,是太后派的人给二皇子送生辰礼来的。

“殿下!殿下!这是太后娘娘给您送的生辰礼,您快下来接旨吧!”太后派来的内侍满头大汗地仰头叫道。

求雨高台上的二皇子对天拜了几拜,才起身走下高台。

每年二皇子生辰的时候,太后都会派人给他送生辰礼物。每次都是一套皇子服,一百寿桃,一百束银丝挂面,还有一双千层底青面白底的皂鞋。

今年也没有不同。

二皇子着急去继续求雨,直接将那皇子服套在土黄色僧衣外头,跪下来对着京城的方向连磕三个响头,口里道:“谢皇祖母挂念。”然后保持跪拜的姿势,等了一会儿。

就在这时,一朵乌云缓缓飘了过来,挡住了烈日炎炎。

这片求雨的地方霎时阴凉起来。

跟着跪拜的民众一下子抬起头,惊讶地看着天上飘来的乌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要下雨了吗?!

二皇子浑身一震,忙从地上站起来,似乎连皇子服都来不及脱,奔上高台,和众位僧人一起大声祝祷求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

在众僧人朗朗的念诵当中,天空中的乌云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并且伴随着一道道闪电,如金蛇狂舞,在上空妖娆,雷声震震,震耳欲聋。

“要下雨了!”

“真的要下雨了!”

求雨的民众高声叫喊着,欣喜若狂。

树荫下坐着的特使悚然而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轰隆!

一道道明亮的闪电在众人头上正中的地方亮起,跟着一声声如山崩一样的炸雷声在众人耳边响起来。

就在那炸雷声中,突然响起了一声惨叫。

大雨倾盆而下,如同甘霖普降,滋润着干渴已久的大地。

“终于下雨了!”

无数的民众抬头看着天空,并不躲避,任由那久违的大雨把他们淋得透湿。

就在众人欢呼当中,跟着太子特使一起来蒋州的随从和护卫面如土色,吓得不知所措。

因为就在刚才的雷电当中,那位先前坐在树下的特使大人,刚一站起来就遭了雷击!

周围的人看得清清楚楚,那特使大人是活活被雷劈死的!

一阵倾盆大雨之后,雨散云收,暂时告一段落。

欢呼的人群这才发现树下横躺着被雷劈死的特使大人,背上和头顶一片焦黑, 。

“被雷劈了?”

“是啊,被雷劈死了……”

“这人一定做了不少坏事。”

就在这鼓噪当中,一些人开始总结。

“咱们求了七天七夜的雨,一直都没有求到,可是当二皇子一穿上太后娘娘送来的皇子服,就马上天阴了。然后二皇子穿着皇子服求雨,就立刻大雨倾盆!——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

“是哦,好像是这样。刚才明明晴空万里,可是二皇子一穿上皇子服,给在京城的太后娘娘跪拜,天马上就阴了。等再穿着皇子服祝祷,这雨就下得哗哗地……”

“正是呢。还有啊,你们看,那边太子殿下派来的特使,居然被雷劈死了!——这可是上天预警啊!”

“预警?预什么警?”

“当然是太子无道……”

“你不想活了?!还不快闭嘴!——莫谈国是,莫谈国是!”

不知怎地,这些传言却不胫而走,很快在大夏皇朝流传开来。

等太子在京城知道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份,京城上下人人都知道,上天预警,要二皇子还俗,因为太子无道……

“这都是些什么胡说八道的东西!”

太子在东宫怒不可遏,命飞鱼卫出动,在京城上下抓那些喜欢胡乱嚼舌根的人。

连太子都敢议论,不想活了是不是?!

可是太子忘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抓的人越多,朝野上下非议他的人就越多。

开始大家还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随便拿来说说,可是当太子把这些闲话当做一件极重要的事,在京城上下抓人封口的时候,他惹怒了那些本来无动于衷的老百姓,还有朝堂上的御史清流。

特别是后者,当他们觉得这个当政者行为不当的时候,他们能拿唾沫星子淹死你!

而且大夏皇朝从开国以来就奉行“不杀言官,不斩清流”的国策,太子可以把说闲话的老百姓抓起来,但是却不能把这些清流言官打杀殆尽。

“太子无道!”

“无道者还有脸腆居上位?!”

无数涓涓细流终于汇成滔滔江河。

如雪片一样要求废太子的奏章飞到了太后娘娘的案头。

太后坐在书案后头,翻看着这些奏章,却并没有很高兴。

她看得很清楚。

就凭这件事,怎么可能真的废太子?!

况且在前台一直叫唤的清流言官只有那么几个而已。

别的大部分清流言官,还有四大家族的国公爷,以及六部的尚书大人们都保持了沉默。

太后抿了抿唇,将那些奏章推给姚女官,“拿去给太子殿下吧。”

“可是,这些是要求废太子的奏章……”姚女官有些犹豫。

要是太子见了这些奏章,肯定会被气得七窍生烟。

太后笑而不语。

姚女官突然明白过来。——让太子难受,不就是太后的目的之一吗?!

“是臣女想左了。臣女这就给太子送过去。”姚女官换了笑颜,抱着这些奏章去东宫。

太子看着这一沓要求废太子的奏章,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一拳捶到案桌上,“真是欺人太甚!”

姚女官忙低头,生怕自己的笑容被太子看见了,被迁怒就不好了……

“……这是给皇祖母的奏章,姚女官还是拿去送给皇祖母吧。”太子垂头坐回书案后头。

姚女官抬头,眼神闪烁着道:“这是太后娘娘命臣女送来的。太后娘娘说,如今是太子殿下监国,这些事情,太后娘娘不便插手。”

太子松了一口气。

太后将这些要求废太子的奏章直接转给他,当然是表示太后对他的善意,表示太后并无废太子的心思。

不过,也是因为大夏皇朝有“不杀言官、不斩清流”的传统,所以太后纵然将这些奏章转给太子殿下,也晓得他不会对这些人做出什么不利举动。最多也就是罢个官而已。

再说对这些言官清流来说,最大的成就,不是官居一品,而是流芳千古。

只要监国太子真的因他们上书废太子,就将他们打入天牢,又或是将他们罢官免职,他们可就真的能青史留名了。

因此他们做这种事完全是肆无忌惮。

这一下子太子面临的局面就很尴尬。

继续监国吧,明显很多人已经对他不信任了。

可是向这些人屈服低头,将太子之位让出来,他着实是不甘心,而且更不愿意!

但是他要是什么都不做,面临的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

特别是江南大旱求雨一事,他派出去的特使被雷劈死,光这一项,就是他抹不去的黑历史。

而出了家的二皇子,一穿上皇子服,就立刻求雨成功的事,更是被传得举国上下众人皆知,让太子恼都恼不起来。

他内心深处,对上天还是有着深深的敬畏。

就算是巧合,也忒巧了。

太子心里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向太后低头,同意二皇子还俗。

这一拖,就拖到第二年立秋的时候,也就是明历二十八年的八月。

这一年八月里,大夏皇朝的五州十三道中,有三州都爆发了规模巨大的蝗灾。

第108章 扫把星 (粉红390+)

只在史书上出现过的蝗灾一出,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大夏皇朝来说,可是比水灾旱灾还要恐怖。

太子忙得焦头烂额,派出人手四处救灾的时候,发现京城又一次有了流言。

这一次的流言来势汹汹,明确说他太子殿下是“扫把星”转世。

首先是明历二十六年冬天,太子刚开始监国的时候,大夏皇朝就遇到了数百年一遇的雪灾。

明历二十七年夏天,江南爆发了数百年一遇的旱灾。

到了明历二十八年,北面三州居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蝗灾!

这些天灾一轮又一轮,终于让以前保持缄默的一些清流言官,和四大家族的国公爷开始坐立不安了。

大夏皇朝的人深信,天灾是因为上位者无道造成的。

如果是皇帝在位,遇上这样的天灾,大半是要降“罪己诏”的。

而太子遇到的,居然不止一次天灾!

估计光是“罪己诏”已经不管用了,况且他还不是皇帝,还没资格下“罪己诏”。

他到底该怎么做呢?

心烦意乱的时候,皇后却命人传他觐见。

“你儿子选太孙妃的事,进展如何?”皇后久居深宫,皇帝半死不活地很多年,头上又有个比她大不了几岁,却比她更加能干的太后,因此皇后能关注的事情,也就只有自己的孙子了。

太子一窒。他这些日子国事繁忙,早把这些事情给忘了,都是太子妃在跟宗人府和四大家族的人接触。

“母后,外面乱纷纷地,儿臣忙着打理国事,哪有功夫管选太孙妃的事儿?”太子有些不耐烦了。

他只希望母后不脱他后腿就够了,至于做帮手和助力什么的,他早就不做指望了。

“外面乱纷纷地?!”皇后吃了一惊,“哪里乱了?本宫怎么不晓得?!”

太子深吸一口气。摇头道:“母后,您在深宫里锦衣玉食,不晓得外面的情形情有可原。如今外面绝对说不上太平。儿臣刚刚接到消息,北面三州的蝗虫闹得很厉害……”

“蝗灾?!”皇后大为吃惊。“这到底是怎么啦?先是雪灾,再是旱灾,今年居然来了蝗灾?!”

连自己的母后都这么说,太子心里一沉。

难道这一关真的过不去了?

如果……二弟不在这个世上了,他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了?

太子心中的杀机一闪而过。

但是很快,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别说二弟被太后在江南保护的严严实实,他作为太子,还没有实力不动声色地将二皇子击杀在江南,而且就算他有这个实力,现在也不宜轻举妄动。

因为他晓得。在这个当口杀了二弟,完全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火烧身,让四大家族都站到反对他的阵营中去。

到那个时候,他能怎么办?总不能把宗室的男丁都杀了。让他们不得不捧他做皇帝吧?!

四大家族里还有一个神将府呢。

他这边真的大开杀戒,神将府可不是吃素的。

总之有四大家族在旁边看着呢,不可能对皇室里同室操戈的事情袖手旁观。

因为四大家族同皇室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立场更加客观,也更能以整个国家的利益为重。

想到这里,太子不由得想到当初大夏立国的时候,他们夏氏皇室的先祖跟四大家族的先祖立下的血誓。还有四大家族不得与皇室联姻的誓言,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这样的誓言,将四大家族和皇室利益之间形成了一个很难打破的平衡,从而保证了大夏的江山历经一千多年而不倒。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辉煌的朝代,长的五百多年。短的二十多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有他们大夏皇朝,到现在还立在天地之间,并没有出现下世的光景。

四大家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不能低估呢!

那他到底要怎么办呢?

“真是的。你说你运气怎么这么差呢?你皇祖母好不容易同意让权,让你监国,你却接二连三遇到这些乱子。想你皇祖母临朝听制的时候,有足足十五年吧?从来没有一次出过这些乱子……”皇后心怀不满地往大殿外的天空扫了一眼,似乎在责备老天真是岂有此理,给她儿子这么多难题!

太子讪讪地笑,“是啊,真是运气不好,正是儿臣开始监国了,这些事就接二连三……”

太子的声音戛然而止,余音尚在皇后耳边回旋,太子的思绪却已飘远。

他突然想起一个念头:皇祖母突然让权给他,是不是故意的?!

之前皇祖母掌权的十五年,太子不信就一点事情都没有发生,更不信大夏皇朝一直风调雨顺了十五年!

他不是傻子,晓得这些天灾是人们无法控制的。

既然是无法控制的,那时不时出来一趟也是正常的。

可是为何皇祖母掌权的时候,这些天灾没有传得沸沸扬扬,而他一掌权,这些事情就成了可以捅破天的篓子呢?!

再想到明历二十六年冬天那场酷寒的雪灾,明明是皇祖母掌权的时候出现的,他只不过是个收拾乱摊子的人,怎地就栽到自己头上了?!

太子蓦然间恍然大悟。他想他明白了皇祖母在明历二十六年冬天让权的用意……

这就是所谓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吧!

只有让他掌了权,才能让他犯错,皇祖母才有正当理由处罚他!

而处罚他,当然是为了他的二弟铺路了……

太子想到这一点,心里在愤怒之余,想到皇祖母的偏心,更添了几丝苦涩。

郁闷到了极点,太子福至心灵,突然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主意。

既然太后用让权的方式,让太子走到台前受众人审视。埋下让他犯错的棋子。

他不妨有样学样,让二弟也走到台前!

如果二皇子一直在江南做和尚,他要抓他的错处还真不容易。

所以,还是让他还俗吧……

“母后。当年的事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儿臣打算向皇祖母提议,让二弟还俗。”太子话锋一转,淡笑着提议。

皇后柳眉倒竖,“不行!”

当年他们好不容易才抓到二皇子的错处,本以为可以一击即中,将二皇子置于死地。

但是没想到,养育他长大的太后居然费尽心思保全他,不惜让出很多利益给皇后的娘家。就连二皇子的生母蒋贵妃都不惜自缢,代二皇子去死……

最后宗人府、皇后、太子。还有四大家族一起折衷,让二皇子出家来作为惩罚。

“真不知道太后为何这样疼他?!”皇后兀自忿忿不平,“你和他一样,都是陛下的血脉。你还是正经嫡出!蒋贵妃生二皇子的时候,不过是个小小的婕妤!她那个贵妃。还是生了二皇子才封的,哪里比得上你的出身?!”

皇后说太后的不是,太子不好接话,只得苦笑道:“母后,木已成舟,如今再说这些也无用,还是想想要如何将目前的难关渡过去吧。”

“难关?现在有什么难关?”皇后不解。“你不是好好地做监国太子?难道太后说要把玉玺拿回去?”

皇后紧张起来,“你可不能将玉玺交出去。你父皇病重,本就应该由你监国,太后……太后年纪大了,应该颐养天年。你别再让她老人家操劳。”

太子听了只想冷笑。

说得好像这些事情,是他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一样!

太子张了张嘴,本想说几句狠话,可是看见母后一脸关切紧张的神情,那话在嘴里打了个转,就变了。他安慰皇后,“母后您别担心,儿臣会将这件事处理得妥妥当当。”又道:“沐儿的婚事,儿臣会让他母妃进宫来跟母后商议的。”

也算是给皇后找点事做,免得她瞎琢磨,帮倒忙。

从皇后宫里出来,太子径直去求见太后。

太后的安和宫一向守卫森严,连太子和皇后都不能随意进出,必须先请示,待太后同意之后,才会派人领着他们进去。

不过这一次,太子只命人传了个话,太后当即就派姚女官接他进去了。

见到太后之后,太子先行了礼,然后诚恳说道:“皇祖母,二弟当年做错事,违反了祖训,因此出家赎罪。这么多年过去,他一直潜心向佛,去年帮江南求雨成功,今年听说又在想法子祛除北面三州的蝗虫。他立下这么多的功劳,孙儿想着,也算是补偿了他违背祖训的罪过。是时候让他还俗了。”

太后松了一口气。

太子还算识做,没有负隅顽抗。

如果他还不肯让步,亲口提出让二皇子还俗,太后还有更厉害的招儿等着他……

当然,现在他主动提出来让二皇子还俗,是最好的结果。

免得两边斗得两败俱伤就不好了。

太后这边还未准备齐全,太子这边才刚刚回过味来,还需要时间来徐徐布局,因此两边对于二皇子还俗这件事,算是一拍即合了。

当初执意要处死二皇子的,其实只有太子和皇后两个人,宗人府和四大家族在郑想容死后,对于二皇子已经打算网开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