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回垂眸,纸上是他方才拟好的说辞,此时只是照着念罢了:“唐家姑娘身具凤格,乃是钦天监监正率其下掌天象、历法、吉凶的十数位属官测算七七四十九日得出的结果。唐家姑娘入主中宫实乃天命所归,民心所向。朕只是顺应民意而已。”

这么几句话顿时把在场众位唬住了,毕竟钦天监一直都是个挺玄乎的地界,其测算十之八九都是准的。那监正更是个奇诡莫测的人,额心竟生着一道竖纹,仿佛那裂纹后头生着第三只眼似的。

御书房静了半晌,一人迟疑着问:“钦天监当真有此测算?”

晏回摇摇头,微笑:“朕编的。明日叫他们按这说辞拟个折子出来,在朝堂之上大声诵读一遍就是了。”

“陛下!”忠心耿耿的一群新臣直想抱头痛哭,连天命都敢编一个出来!竟还要钦天监帮着一起瞒天过海!

晏回垂了眼睑,继续批奏章了,还给他们灌输大道理:“成大事者需得另辟蹊径,众爱卿只知墨守成规如何能行?”

御书房里噗通噗通跪了好几个,争先恐后说了一通,好不容易才争出一个顺序来,其中一个慷慨激昂说道:“请陛下三思!微臣知陛下思慕唐家姑娘已久,然而立后一事非同小可。整整八年后宫没有添过人,唐家姑娘入宫便已经是后妃的眼中钉肉中刺了。若是直接入主中宫,定会成为众矢之的,被人从家世到容貌再到品性通通拎出来指摘。陛下当真忍心?”

晏回笔尖微涩,迟疑了一瞬。

另一人又说:“即便钦天监帮着陛下做戏,即便陛下力排众议得以让唐家姑娘为后,可姑娘一上来便要执掌后宫,但凡出了丁点差错,定要被御史指着鼻子骂,成日受朝臣口诛笔伐。陛下当真舍得?”

晏回又迟疑了一瞬。

再有一人说:“陛下若想立后,姑娘的德容言功、诗书礼仪都需层层审核,恕臣直言,姑娘如今年纪尚幼,怕是没几样能合格的。若想将这几样都学明白,起码得一两年功夫,陛下当真能等得及?”

这三个反问听得晏回心中一震,将这三个反问仔细思量:宛宛母家式微,纵是他跟钦天监联手捏造一场“天意”,也只能将将弥补宛宛身份上的缺憾;若是宛宛入宫即为后,自然是要执掌六宫的,真真是得谨言慎行,不能行差踏错半步,若不然面对的便是御史的口诛笔伐;

再有,那德容言功、诗书礼仪,她怕是没一样能行。

落笔后,晏回静默良久,终是苦笑:“是朕心急了。”

他这心病其实由来已久,不光是为了宛宛,便无这立后一事,也会在别的地方露出端倪。世人眼中惊才绝艳的少年天子呵,心中自有万千抱负,便应如鹰鹫一般在高山之巅展翅翱翔,可却偏偏要受世家桎梏,一刻不得松快。

大盛建朝二百余年,沉疴痼疾已埋进了根里,仿佛一棵日渐衰颓的老树,想要这树枝繁叶茂经久不衰,得悠着劲儿将病根一点点挖出来,稍有不慎便伤筋动骨。

晏回靠回龙椅上,阖上眼揉了揉眉心。实在是憋屈,难得想出这么一个不憋屈的法子,也仅能逞一时意气,怕是真的后患无穷。

底下跪着的年轻臣子们见陛下想开了,暗暗松了一口气。瞧见陛下这副疲惫的模样,又生出几分心酸来,忙劝道:“三品及以下品级的妃嫔册立属于陛下家事,也就是说,陛下将姑娘册封为三品婕妤,这是无须与朝臣商议的,端凭陛下心意。”

婕妤确实有些低了,晏回算了算,上头压着德妃与钟昭仪,宛宛不知得受多少委屈。她那么傻,兴许连跟他告状都不会。

念及此处,他又问:“当真没有别的法子?”

众臣子都苦着脸摇头,却有一人迟疑着开了口:“臣尚有一法。”

第20章 贤妃

说话的这人乃是五年前潜渊阁始建的时候入阁的,名周简,二甲进士出身。他比起这些个要么是状元要么是榜眼的同僚来说,殿试成绩确实差了一些。

周简其人最大的特点便是死读书,他能将古今史书背得滚瓜烂熟。五年前的殿试之上,无论晏回问他策论还是民生,周简都能从三皇本纪起,沿着春秋战国史记汉书…这么个顺序,一直讲到大盛朝,将其间所有与题目相关的典故一一筛出来,以史为鉴,背一个时辰都不用歇口气的。

虽有大用,却丁点不知变通,性子也古板,故而周简在这潜渊阁中一向不打眼。

晏回只当他又要长篇大论了,正要唤小太监添茶的当口,便听周简说:“前朝末年气数已尽,兵祸四起。祖皇帝于赣南揭竿而起,随其南征北伐的有八大姓,乃是钱岳胡明闰棉侯唐这八家。其中钱胡棉三家老祖宗不幸战死沙场,至祖皇帝入京,剩下五位皆封授异姓亲王,俱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祖皇帝晚年常因此事忧虑,为收束兵权,下旨令异姓亲王其子孙可爵袭三次,待次尽,降等降领袭爵。”

削藩之意丁点不遮掩,五位亲王带了大半辈子兵,在边疆呆得好好的,却被告知要他们卸去兵权回京养老,几代之后子孙也没了爵位,自然谁都不乐意。若不是念在旧时的兄弟情分,怕是要直接带着儿孙掳袖子打进京来。

祖皇帝也知道自己这事做得不厚道,许了袭爵还不够,另许了一条作为弥补。周简说到了点子上,生得呆板的脸上也带了两分笑:“当时祖皇帝明言——‘凡兄弟们后辈嫡系姑娘,皆可有一女入宫,品貌中等以上即可,封正一品妃位。’”

一群老油条心中盘算:几代之后子孙没了爵位,便与平民无异。可若是后辈的嫡姑娘能入宫封妃,一来可保身后子孙荣华;二来,若是诞下皇子…未来尚有无限可能啊!祖皇帝这才能安安稳稳地拿回兵权来。

老一辈的都是莽夫,不擅钻营,回了京反倒被一群笔杆子压得死死的,加之边疆久无战事,没了用武之地,不得不在“封妃”一途上下功夫。

然而祖皇帝当时已年逾花甲,谁乐意让自家如花似玉的孙女入宫?众位亲王都瞅准了他的儿子,可高祖一登基,“断袖”的名声又传了出来。众位亲王寻思着再等等,这一等,直到进了棺材也没等到高祖的皇子出生。

子孙后辈不成器,没一个能扛得起家门的。因此五大世家逐渐没落,渐渐泯然众人矣。而祖皇帝许诺的“封妃”,皇家不提,史官不提,几位亲王临去前又没交待清楚,家中族谱也无人翻看,故而老祖宗之言被子孙后辈忘了个干净。

若不是周简入潜渊阁后将大盛朝国史背了个滚瓜烂熟,几乎如数家珍,怕是再没人能想起来这茬。

祖皇帝也没规定个年限,此时正好被晏回拿来捡了漏,唐宛宛这一支恰恰是唐家嫡系。老祖宗之言,又有史书可查证,当真是谁也不能多一句嘴的。

晏回难得笑得这么畅快,周简入阁五年,头回得陛下如此盛赞——“这回这史书背得十分不错,赏!重重有赏!”

如今除了德妃,妃位还有三个空,众人为了个封号争了一通,最后说:“不如取‘贤妃’之名,贤者良惠,再好不过了。这贤妃与德妃同品级,也不算打眼,还免得姑娘受欺负。等将来姑娘诞下龙嗣,自然是宫里头一人,到那时再改立为后,想来朝中无人敢置喙。如此岂不皆大欢喜?”

“贤妃?”晏回一顿,不由失笑,笑得胸膛震动。视线落在纸上的“贤”字上,将这么简简单单一个字瞧了半晌,眸光极温。

众臣子不知陛下在笑什么,一时面面相觑。好在陛下很快收了笑:“拟旨吧。”

*

“唐家姑娘身具凤格”的说法只在市井民间打了个轻飘飘的水花,次日就没了影儿。隔了一日,册妃的旨意便入了家门。

道己公公念完旨,抬眼一瞧,见唐家从老到小都傻愣愣看着他,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竟无一人上前接旨。道己心道:果然唐姑娘的秉性是家族传统啊…

他忍了忍笑,上前两步提醒:“姑娘,接旨呀!”

“臣女领旨谢恩。”唐宛宛还算全家最镇定的那个,因为她对后宫规制一点不清楚,也不知道陛下愁掉了多少头发,这份圣旨才能到她手上。

可唐家爹娘却是明白人,先前还细细琢磨过:钟昭仪是三品太常卿的嫡长女,沈婕妤是三品卫尉家中嫡长女。冯赵两位美人出身要略差一些,却也比唐老爷这般的散官要好。

唐家爹娘先前还往好处想,兴许陛下中意自家宛宛,封个婕妤亦未可知。谁知竟噌噌跨了两个档,算得上是后宫头一人了,一时晕晕乎乎摸不着北。

道己公公又笑:“奴才先行恭喜娘娘了。钦天监好一通测算,将入宫的时间定在了八月三十,只因那日宜嫁娶,又宜求嗣,是少有的双喜之日。”

“求嗣”听得唐宛宛脸一僵,却不好说什么,只能点头。道己公公又说:“只剩一个月,确实有些急了。不过大人与夫人放宽心,太后娘娘派下的两位嬷嬷明日就到府上,需要置办什么,这二位都会弄得妥妥的。另有尚仪局女官一位,也是明日便到,教娘娘学习宫规礼仪。”

“这位女官是个和善人,又得了陛下交待,娘娘不必惮虑,放宽心跟她学就是。”道己还特意补充道:“学不过也不会被训的。”

唐宛宛默默瞧了他一眼,都不敢想陛下是怎么形容自己的…

临走之前,唐家老爷带着两个儿子送道己公公出门,道己又示意唐老爷往侧旁行过两步,低声道:“陛下特意吩咐内宫监典簿隔日来府上请安,大人若有什么为难之处,尽管开口便是。”

唐老爷一时还没明白这话里的“为难之处”是什么意思,只说“微臣谢过陛下苦心”,又恭恭敬敬地朝着北边皇城的方向拱了拱手。

次日唐老爷上朝,主动上前跟他搭话的比以前十年都多,直叫唐老爷受宠若惊。这其中冷嘲热讽的有,捧杀的有,唯独真心祝贺的最少,都是他多年至交了。

上朝回来已经是半上午了,唐老爷还没行到正院,却见库房门口一群丫鬟仆妇进进出出,各个脸上带笑。唐老爷喊住一个仆妇,奇道:“这是做什么呢?”

那仆妇眉开眼笑答:“夫人在给小姐置办嫁妆呢。”

唐家到底是传承二百年的大姓了,积蓄自然不菲,只是因着人丁兴旺,分到各家的就少了。旁系子孙大多要靠变卖祖业才能在京城站稳脚跟,可唐老爷这一脉却没有坐吃山空的窝囊废,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守得好好的,唐宛宛家里光是库房便占了一个小院。

此时院子里许多东西一字摆开,大到梳妆台、西洋镜,小到文玩摆件都分门别类地放好了。唐夫人坐在院子里指挥“这个妆奁样式旧了”、“那个挂灯不够好看”。

唐宛宛的嫁妆原本已经准备好了,就是原先准备带去冯家的那一波。可唐夫人觉得晦气,原先那些统统丢回库房角落落灰去了,打算重新置办新的,这便又开始翻腾家底了。

“这对玉如意是你外祖母给娘的嫁妆,你和两个姐姐都有一对,自然得带上。”

“您的嫁妆啊…”唐宛宛犹豫了一下才点头,又听唐夫人说:“这四君子桌屏,是娘从你及笄前一年便开始绣的,费了不少功夫,宛宛也带上。”

话落,唐夫人小心捧起一只外形古朴的红木匣,声音都不由放轻了两分:“这是你太爷爷以前从古玩集市上淘回来的一套翡翠三彩玉观音,听人说是什么老坑冰种。娘也不懂这些,只知道你太爷爷古稀之年,仍有富商以千金求买,你太爷爷也没舍得。留在这库房里不见天日反倒不美,正好给你当了嫁妆。”

木匣内有许多凹陷的暗格,每块翡翠都正正好地嵌在其中,一共三排,共有三十三块翡翠,正是观音的三十三法相,或坐或立或手持净瓶,栩栩如生。

唐宛宛小心翼翼捧了一只在手心,只觉质地温润,线条圆滑,抛光细致,纵是她这个对玉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知道是好东西。好像在摸自己的心头肉似的,小脸一瘪,还挺委屈地絮叨:“怎么这个也要给陛下啊!这都是咱家最值钱的东西了,都能当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了。”

唐夫人迟疑了一下:“要不…不带这个?”

唐宛宛忙不迭点头。一旁的唐家大嫂欲言又止,止又欲言,好半晌终是说:“宛宛啊,你这话嫂子怎么听着不对劲呢?”

“啊?”唐宛宛不明白。

唐家大嫂神色复杂:“别人家姑娘都想多带些嫁妆,好给自己做脸面,将来也有底气。怎么宛宛你却把陛下当强抢财物的山大王一样防着呢?这个不想带,那个舍不得的。”

唐老爷和唐夫人面面相觑,好半晌总算回过味来了,怕是在宛宛的心中,嫁妆就是要全部送人的。唐夫人哭笑不得:“宛宛,这嫁妆不是这么算的,嫁妆永远是你的东西,是你安身立命的底气,只要你不开口,别人不能动一分。陛下是不会克扣了你的。”

“不是要全送给陛下的?”唐宛宛顿时有点窘。以前她看两位姐姐成亲都是聘礼送过来,嫁妆带过去,还差不多是同等份量,便以为嫁妆是要全送给陛下的。再有先前跟冯家定了亲,嫁妆却都是唐夫人一手操办的,没怎么跟她讲过这事。

好端端给陛下扣了一口锅,唐宛宛心里有点过意不去,想了想还是说:“那还是留在咱家吧,万一我不小心弄丢了碎了,太爷爷会不高兴的。”

唐夫人却没听她的,愣是把这一匣翡翠观音写到了嫁妆单子中。

第21章 礼仪

前朝时女子地位低,加上宫规严苛,宫妃不能带嫁妆入宫,怕带进外头的“脏东西”来,有损皇家福祚。

本朝却并非如此,大盛刚建朝那时候国库空虚,宫妃的月例极低,想要打点人事远远不够。慢慢地,便有了宫妃自带嫁妆入宫的习俗,民间贵妾也有样学样,显示了与夫家荣辱与共的决心。

为宛宛准备的嫁妆几乎掏空了唐家大半家底。好在没过几日,宫里的纳礼就到了,这是太后娘娘老早就给晏回备好的,在私库中放了五六年,如今终于能得见天日。其中大多都是珍贵的老物件,这些未作改动,再添上一些西洋的新鲜玩意也就齐了。

三百余侍卫抬着纳礼从顺贞门出了宫,一路吹吹打打绕了大半个京城,送到了城东的唐家。另有一封圣旨,是加封唐夫人为三品诰命夫人的。

唐老爷接过圣旨,心说自己当了十几年官也没给夫人挣个诰命回来,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却是看在女儿的面儿上。一时心中好生复杂。

宫里赐下的纳礼将前院堆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落脚的地儿。唐家几个家丁小声报与唐老爷:“老爷,小的们数了三遍,多出了整整五十抬啊。”

官家娶妻多是六十四全抬聘礼,可册妃却没几个能参考的例子。唐老爷问了问家中老母亲,从老夫人口中得知当今太妃娘娘早年入宫时的纳礼是九十九抬,因为皇后聘礼一百二十八抬,宫妃不能过百以示规矩;又寻人打听了一下德妃入宫时的纳礼,也是九十九。

唐家就按这个数准备了嫁妆,可此时这纳礼怎么多出了一半呢?

唐老爷又跟掌印太监问了问,掌印太监弹了下马蹄袖,将唐老爷带去僻静的角落之处,这才微微笑道:“陛下苦心,怕大人因嫁妆之事为难,另五十抬是从陛下的私库中出来的。”

掌印太监这么一说,唐老爷这才明白:想来册妃的纳礼是从国库出的,陛下却怕他家拿不出像样的嫁妆,专门拿自己的私库来贴补的。

唐老爷又把这话跟夫人一说,老两口心中感慨良多。为凑出一份能看的嫁妆来,几乎掏空了大半家底,如今有了陛下的鼎力支持,又把先前嫁妆中一些拿来充数的换成了上等货,几乎没留下什么。

纳礼虽丰厚,其中却尽数是奇珍摆件,唐家不敢花用,都得好生生供起来。唐宛宛算来算去,此番家里还是大伤元气,可自家人不用见外,嫁妆又是握在自己手中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给陛下的。

她仔细一琢磨,陛下才真真是下了血本,什么暹罗的珠宝、西域的昆仑玉、大食的蔷薇水…其中大半她都没听过。而陛下,用了一百五十抬这样的奇珍异宝换了一个她。

唐宛宛私底下拿算盘算了一笔账,就算她不是肉体凡胎,就算她从头发丝到脚后跟通身都是金子做的,也压根值不上这个价。

——陛下这笔买卖亏大发了啊!唐宛宛都怀疑陛下的术算是骑射老师教的了。

这么设身处地地想了一想,她一方面觉得自己得好好孝敬爹娘,一方面暗暗打定决心入了宫要好好伺候陛下,立时觉得任重而道远。

接下来的半个月,唐宛宛每天都抽空跟唐夫人身边的丫鬟学习怎么打扇怎么捶背,还像模像样的,直把唐夫人笑得前仰后合,打心眼里觉得陛下能有这么个小棉袄在身边,真是一点都不亏。

*

太后派来的两位嬷嬷其一是唐宛宛见了好几回的荷赜姑姑,另一位比荷赜年长一些,虽生得一副严肃脸孔,唐宛宛却特别喜欢她。

因为这位乐霁姑姑每天都会问问她想吃什么,生了一双巧手,能做出特别好吃的温补药膳。乐霁姑姑自打来了唐家便成天往厨房跑,弄得全家上下都胆战心惊的,生怕怠慢,唐夫人和唐家大嫂遂也跟着每天往厨房跑,还学了几样吃食的做法。

尚仪局的女官荣莲被指来教唐宛宛宫规礼仪,这位更是个和善人,先前道己公公说“姑娘放宽心跟她学,学不会也不会被训的”,唐宛宛还当是道己公公糊弄她的。

毕竟当初她进何家女学馆的时候,她娘和两位胞姐也这么糊弄她,以“夫子人很好很和善”哄着她入了学,结果打从上学第二天开始,唐宛宛便明白了什么叫“善意的谎言”。刚入学馆那半年,她只要做噩梦,梦里保准是苏夫子的脸。

唐宛宛战战兢兢跟着荣莲女官学了两天,荣莲气度雍容仪态端庄,唐宛宛往她身边一站,差距立马就出来了。她以前在家里学的规矩哪里能与宫中相比?几乎全部都要推翻重来。

荣莲女官每个动作都手把手地教,成日夸她三五遍:“姑娘仪态真好”、“姑娘学得真快”、“老奴也常被贵人召出宫教女子礼仪,十几年了还是头回见姑娘这般悟性佳的”。

饶是唐宛宛脸皮不薄,也被夸得不好意思了,更是卯足了劲儿好好学。

唐夫人每天带着两个儿媳来瞧女儿的笑话,今日来了,却见荣莲与宛宛对坐于小桌之上,一人面前放着两小碗面。原来荣莲女官正在教她怎么吃面。

荣莲一连教了五遍,每次不过两口的量,唐宛宛也跟着学了五遍,却总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么筷子握得太低,要么吃得太快出了汗。教过五遍之后,荣莲姑姑忽然停下了筷,苦笑道:“姑娘,咱们明天再接着学吧。”

唐宛宛还有点懵:“时辰还早啊。”平时她白天要去学馆,晚上都要学到戌时正的,今天怎么早早停了?

荣莲姑姑好生为难,面上也有些窘迫:“老奴胃口小,吃撑了。”她原本想着教个一两遍就能完事,谁知道姑娘学得这么慢?

老师都吃撑了,学生还没学会。唐宛宛不由红了脸,恋恋不舍地落了筷,寻思着刚垫了个肚子的自己是不是也该装作吃饱了的样子?

可碗里的八珍面是乐霁姑姑亲手做的,听她说是鲁南极有名的面食,用了十几种食材,香得叫人想把舌头吞下去,她这还没吃几口呢。

“姑娘按平时饭量吃就是了。”荣莲姑姑看出她的纠结,掩着嘴笑个不停,眼角的细纹都笑出来了:“能吃是福。老奴这是前些年饿出来的毛病,姑娘可别与我学。”

唐宛宛又开开心心吃八珍面了。

简简单单一个吃面,唐宛宛学了三天,才勉强做到全程不发出任何轻微动静的境界。面条入口不能有声音也罢了;咀嚼的声音也要做到最小,要保证齿关轻叩的声音只能被自己听到;还不能为了不发出动静而一手执筷一手拿勺,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再有,一次只能挑三根面,一根一根吃太难看,量再多又会因吃不下从而必须得从半中间把面咬断,这就更不好看了;吃面的速度要以鼻尖不能出汗为宜——鼻尖出了汗,说明吃得太快了;喝汤只能喝五勺,不能不喝,因为一碗面的精髓就在汤里,这表示对高汤的赞美,当然还是不能发出声音。

来来回回折腾了三天,唐宛宛觉得自己这辈子再也不想看见面条了…

*

八月十五正是中秋,宫里惯例会在中秋佳节安排一场宫宴,又为了将十五当日留给百官家人团聚,每年都将宫宴定在十四晚上。

以往唐家只有唐老爷一人能入宫,这回宛宛封了妃,唐夫人又有诰命在身,自然收到了帖子。大约是为了彰显皇恩浩荡,帖子上还写了让宛宛两位嫡兄与嫂嫂跟着一起入宫。

这是不是陛下有心提携的暗示?唐老爷丁点不敢想。放在别人家定要额手称庆的事,他却和两儿子忧愁了好几天,生怕祸福相依。

到了宫宴当日,大清早天刚蒙蒙亮,唐夫人和唐老爷就被一阵敲门声给吵醒了。老两口睡眼惺忪地起了身,唐宛宛便把她娘拉走了,路上一叠声地问:“娘,我上个月做的几套新衣裳呢?小芷说您给我收起来了,您收哪儿去了?”

唐夫人无奈,晚上才开始的宫宴,这孩子大清早就惦记上了。她将簇新的衣裳从衣箱里拿出来,唐宛宛换了一身又一身,衣裳鞋子搭出了十几套,半个时辰过去了也没换好。

“这不都挺好看的,你挑拣什么呢?”唐夫人看得心累。

唐宛宛停住动作,睁着黑白分明的杏眼看着自家娘亲,悄悄红了耳朵尖。她还挺认真给唐夫人举例:“我大嫂在大哥面前会穿得好看些;二嫂在二哥面前会穿得好看些;大姐在大姐夫面前会穿得好看些;二姐在二姐夫面前…”

“成成成。”唐夫人噗嗤一声笑了:“女为悦己者容的道理是吧?你直说想好好打扮就是了,还什么大嫂二嫂大姐二姐的跟我绕!”

唐宛宛红着脸哼了一声,又去捣腾自己的衣箱了。

第22章 宫宴

忙了一个时辰才将自家闺女打扮起来,唐宛宛在等身高的西洋镜前照了好半晌,总算合了心意。

唐夫人心中感慨良多:去年六月底,宛宛跟冯家定了亲。那年的中秋、还有今年的上元节、清明和端午,两人也常常跟哥姐几个出去玩,却还是头回见宛宛这样认真打扮。

“宛宛也是大姑娘啦。”唐夫人摸摸她一头光亮的乌发,眼中湿了一瞬,忙侧过身抹了抹眼睛。

她见女儿从妆奁里拣出一支猴子捧桃金簪就要戴,忙说:“这些太孩子气了,会显得不稳重。宛宛你都要入宫了,再戴这些猴子兔儿的会被陛下笑话。”

“怎么还得要稳重啊…”唐宛宛咕哝一句,恋恋不舍地合上自己的妆奁,从梳妆台最下层另拿出一个精致的葡萄木妆奁来,里头的首饰都是这个月新打的,唐夫人给她挑了一支金梅花垂丝步摇戴上了,左看右看甚为满意。

*

宫宴设在外廷的保和殿,乘车到了太和门便得下马车,再换乘宫里候着的小轿,以防有心之人夹带东西。

太和门前已经停了十几辆车马,正在挨个查检,唐夫人和两位儿媳都是头回进宫,不由有些局促。等到了太和门前,几人下了车,却见道己公公打着笑脸迎了上前,口中道:“陛下怕夫人和两位少夫人识不得路,特意派老奴来迎。”

这话说得极为讨巧,从太和门到保和殿统共也没多远,抬轿的又是宫里的太监,哪里会认不得路?陛下叫身边的得意人来迎,不过是要在周围的世家眼中给宛宛做脸面。

唐夫人心道陛下真是心思细致,竟连此等小事都能想得周到。若不是陛下乃九五至尊,身份实在贵重,唐夫人都要厚着脸皮想这是不是女婿讨好丈母娘的手段了。

另一旁,钟家老夫人扶着孙女的手下了马车,隔着约莫十步距离,冷眼望着这一幕,瞧见几人与一个公公说话都面露局促的模样,不由低嗤了一声:“当真是上不得台面的。”

前几年钟家老太爷刚从右相之位上退下来,如今在朝为官的钟虞大人是钟老夫人的长子,官至三品太常卿,再有宫里的钟昭仪是她嫡亲孙女,老夫人的底气真是十足十的。

这等簪缨世家向来瞧不上唐家这般的落魄门第,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形看在她眼中与卖女求荣无异。

话落,钟老夫人又轻轻叹了一声:“芬丫头,你可想好了,踏出这一步,日后就再没有回头路了。”

钟宜芬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大殿,仿佛普通的丝竹之乐听在她耳中都成了袅袅仙音。眸底愈添了几分坚定,收回了视线浅浅笑说:“祖母您放心,今日该做什么该说什么,宜芬都想妥了,这回定能得偿所愿。只是…回头您得劝着点祖父大人,我怕气着他老人家。”

钟老夫人拍拍她的手笑说:“你祖父就是性子拗,等你真能入了宫,他高兴还来不及,又哪里会怪责?”

“祖母能体谅,宜芬真是再欢喜不过了。”一老一小相视一笑,又上了宫里备着的小轿。

太和殿中男女客分座东西两侧,面前的小案上摆着茶盏与点心,另有民间难见的时令瓜果。在这座次之上,晏回倒是没给唐家开后门,几乎坐在殿尾的位置了。

因着唐夫人是头回以诰命夫人的身份来参加宫宴,身旁的夫人们哪个都面生,一时倒有些局促。好在有唐宛宛这么块招牌,旁坐的夫人各个笑意和善,把她夸出了花儿来,唐夫人总算能搭上话。

正宴要等到天黑以后,能放焰火那时候才开。越是官位低的往往来得越早,都得这么干坐着等。